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越沧海(无财)-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万挺燧发枪以早合击,在两军接战前普遍射出了六七轮排枪——若不是两军相对行进,而且明军阵型无法瞬间转入排枪姿态,以如今明军的训练程度,以及燧发枪的射程,至少可以射出十轮以上枪弹才会接敌。所以说辽人的布局至少也是让明军少发挥了三分之一接敌之前的火力。饶是如此,也有至少万余辽人骑兵在冲锋中被密集射杀,倒地被践踏入尘泥之中,战争的惨烈,在这一刻表露无遗。

耶律休哥远远在后军督阵,看着成千上万的大辽勇士在接敌的过程中如同刈麦一样倒下,军阵则如被梳子梳了一遍那般稀疏了不少。他心中如同滴血,却犹然咬牙坚持,他知道,毕竟战争的形态已经改变了,纵然是大辽无敌于天下的铁骑,在接近火枪阵的时候仍然必须付出瞬间的重大伤亡。

前仆后继的枪毙短暂而剧烈,很快就被肉搏阵地战所取代,如林的十文字枪和陌刀捅入身披铁鳞甲与钉皮甲的辽军重骑兵体内,战马与人体骨肉撕裂乃至金属摩擦带来的牙酸声响不绝于耳。同样因为正处在阵型移动之间,明军也没有机会如阵地战那般先挖沟埋拒马乃至把钢盾插入土中,以缓冲冲阵的冲击力。所以明军第一排的士卒在剧烈厮杀之间也免不了战马的巨大冲力撞飞,筋断骨折死伤无算。尤其是板甲这种重甲虽然可以抵挡劈砍捅刺,却不能避免钝击,战马撞击往往可以让钢甲整个凹陷下去、震碎胸腔内的脏器,显然是不得活了。

“稳住阵脚!别慌!狗鞑子阵地战不是我大明雄兵对手!杀!咱杀退了宋猪,辽狗自然也不在话下!扎稳了!杀!”一群群基层军官声嘶力竭大呼酣战,督促着各个阵脚松散之处死命投入预备队堵漏,最外层明军的方阵很快被剥蚀得薄了一层,然则纵然被辽人铁骑合围,他们也没有丝毫动摇的表现。

……

肉搏战从正午时分爆发,足足维持了两个时辰,明军外围被全歼的指挥使级别小方阵也有十几个之多,毕竟辽军也是四十万之众的雄兵,不是吃素的。只是这种民族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又不是汉人内战,明军也是骁勇非常,知道战斗唯有非生即死,没有一个有动摇投降的打算,这种彻底四面合围的战局,也不可能有溃散逃亡的可能性,背水一战之下自然激发出了死力。

鲜血漫溢,万古同枯;十万生灵,一日消亡。日暮时分,反复冲刷血战的辽人至少付出了六七万人的伤亡——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一开始接敌时被明军火枪攒射击杀的;也获取了杀伤明军将近两万的战果,细细算来,在肉搏战中明军好歹也有以一敌二乃至以一敌三的犀利战果。

仗打到这一步,原本也是不可能轻易停得下来了,尤其是辽军在远程火器方面不利,一旦脱战之后再次冲杀上来肯定还要反复付出无数射杀伤亡,自然不肯罢兵。辽军人多势众,同一时间也没法把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战场,自然有资本玩车轮战。当下从黄昏时分连续厮杀到亥时,才算是实在撑持不下去了,借着黑幕掩护退走。辽人退走时,外围的明军阵线还不忘对着远方的黑暗反复射了许久排枪,只能隐隐听到黑暗中的惨叫,却无法确认获得了多少战果。

……

辽军退回去后,计点损失实在是触目惊心,除了人员伤亡,因为连续一天日以继夜的大军机动奔驰、车轮接战,非洲马瘟的总爆发也进入了最**,十几万匹战马在作战中批量倒毙,尤其是铁鳞甲重骑兵骑乘的战马因为负重奔驰,几乎是在一日决战中死了一大半,宋人的仆从军——捧日军那两万骑兵,在这一天的血战中也没少当炮灰,少打硬仗,午夜时计点损失,骑兵战死者不过五六千,然而战马损失占到了全军八成之多——显然大规模感染马瘟的捧日军战马,是扛不住钢制板甲骑兵整日冲锋了,连宋王赵炅麾下如今仅剩的名将、捧日军都帅王审琦也在这一日的战斗中阵亡,算是为赵炅的嫡系兵马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痛定思痛,合计了一番之后,觉得如今无非几条路——

第一便是坚持现有思路速战速决,等着马瘟没有彻底杀光辽军大多数战马,和明军继续换命血战,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了明军在阵地战中的战力显然是辽人数倍,这种打法相当于牺牲了游牧民族独有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拖死敌人后换个时间再打”这个最逆天的外挂。而且这样打就算不输,也是惨胜。而且天下汉人人口四千多万,契丹人全族只有不足三百万,换人命这种战术,辽国有从长远来说又玩的过呢?

第二个,就只有忍住马瘟的爆发,继续拖几天,坚持饿死明军的战术,但是因为马瘟爆发期持续的不确定性,谁都不敢赌。

第三,便是放弃此前一切战果,细软跑等着扛过这一次的马瘟,画个三五年时间重整大辽的畜牧业,恢复骑兵部队所需战马规模,而且顺带研究一下马瘟的原理,下次好生准备一些基本防疫措施再战——不过这条路子的后果也很明显,那就是至今为止战死的勇士都白死了,西京大同府也白白送给了明国,前面的布局都会变成明军实打实的战果。最致命的是,耶律贤这个病秧子皇帝和萧绰这个刚刚死了亲爹的十七岁少女,他们的威望会大受打击,在辽国这么一个弱肉强食的狼性环境下,哪怕整个辽国还能存续下去,但是其中某些家族支脉就不好说了。

……

半夜时间,还不足以辽人决断。第二天明军继续缓缓而前,辽人只敢骑射为主、白天再也不敢冲杀,只能辅之以入夜后小规模骑兵部队依靠夜幕掩护接近肉搏,可惜效果只能说是迟滞有效,杀伤不足。到了第三天一早,辽**队中终于开始出现部分士兵不得不下马步行的情况——一人双马级别的备用马全部病死或过劳死了,所有备用马匹已经全部投入了进来,没有了轮换用马。普通行军的时候,辽人大量下马步行,苦不堪言,只有随军冲杀时才能骑马。双方的交战态势,倒也颇似于当年匈奴围李陵一般。

可惜,第三天清晨,明军新的动向让辽国人不得不被敌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这一天上午,明军到达了马邑县城,随后钱惟昱进入县城布防,让顾长风、杨继业、萨达姆带着铁骑都全部人马脱离主力,加速直奔雁门关,而十万步军则全部留驻在了马邑县城内。

明军这是打算让四万骆驼队集中使用,为大军运来军粮。以骆驼的速度,从马邑回到雁门关,再带着粮食回到马邑,最多三天就可以做到。哪怕明军已经快断粮了,省着点吃在守县城的情况下,扛三天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有水喝,人三天不吃饭也是死不了的,最多饿的眼冒金星罢了,何况明军多少还是有那么一口半口吃的。

如果明军运粮回来了,辽人前面就白玩了。现在摆在辽国人面前的问题,便是:明军主动分兵了,兵力进一步削弱,亲从都剩余十万步军留在了马邑,只让三四万马军和四万骆驼兵,合计七八万人单独赶路。你辽国要是倾国之兵可以干掉这七八万大明骑兵,那大明就完了,你要是三十六七万残余兵力、三十万匹战马都打不过明军七八万,那大辽就彻底完了。

辽人被逼无奈,决定打这一场。

可惜辽人想打的时候,明军却想拖时间了——此前明军有步军拖后腿,机动性飚不起来。现在明军分兵了,以纯马骑兵、骆驼骑兵编成一军**行动,加上是清晨时出其不意突围,等到辽人大部队追赶时,已经拉开了十几里地路程差——这还没算辽军数十万人马分布在马邑各个方向,本来就没法一瞬间凝聚到一处集中使用。

养精蓄锐的明军骑兵部队奔驰得很快,不惜马力地疾驰向南,已经憋屈了多日的杨继业顾长风等将领前几天看着步军林仁肇等人血战,骑兵却一直被雪藏中军,早就跃跃欲试了。而且明军中即使有战马,也都是小时候就染过非洲马瘟后熬过来的,不易再传染;明军知道非洲马瘟的传播原理,扎营的时候也尽量选取高地扎营,杜绝低洼的湿地沼泽,宁可取水麻烦一些,对蚊蝇虫豸的灭杀也很上心,所以明军如今的骑兵受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辽国骑兵跟着全速追击,至少跑了一个上午不能停,各军沿途倒毙跑死的战马数以万计,战马尸体堆砌拖了几十里地,如果从上帝视角看,活脱脱就浑似海湾战争时行进中的伊拉克装甲师被美帝的a10攻击机群屠宰过一般。追着追着,辽人各部脱节越来越严重,兵力分散再也无法凝聚起来。

明军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们没有如同辽人所想的那样一门心思逃回雁门关。杨继业在通过运动战把辽军先锋吸引到马邑南部六十多里的句住山时,居然整好军阵,反戈一击了!而那时候,只有耶律斜轸所部人马跟在杨继业身后,其余耶律休哥、耶律挞烈的兵马都远在二三十里外。

杨继业反戈一击的同时,在马邑县城内休整了半天的明军步军,也从马邑县城内开出来,一改固守待援的样子,向南疾行。而留在马邑县城监视明军步军的,只有辽国汉臣韩匡嗣、韩德让父子带领的步兵,乃至刘继元的嫡系人马——说是步兵,其实应该叫下马骑兵,因为留在马邑的这四五万人,是马瘟中失去了战马的,并不是天生的步军。

等待被运动战拉扯得四分五裂的辽军的,是明人的夹击反噬。

。。。

第489章白登之围

骑惯了马作战的人,要是有一天没有马了,要靠步行冲锋,那就要克服明显的罗圈腿问题,比如此时此刻在马邑县城南门外,试图阻截明军突围逃跑的辽军那般。

这支辽军没有姓耶律的主将率领,而是交给了南院枢密使韩匡嗣,或许是因为韩匡嗣是一个世代好奴才家族出生吧,而且辽人对于失去了马的骑兵队重视不多,早上惊闻明军骑兵队突围后,绝大多数主力都跟着追击堵截去了,只有这些监视性质的步兵留下了,也没指望这支部队打仗。

然而,明军就是干了一票声东击西,而且关键是,这个“声东”还是攻敌之所必救的,如果不管不顾,那明军随时可以把声东变成真东,到时候四万匹骆驼为马邑县城内固守待援三天的钱惟昱带来了粮食火药,辽军还是要输,所以不管辽人怎么决断都是错。

当然了,韩匡嗣已经没那么多功夫想那些了,他知道绝对不能让明朝皇帝逃回雁门关内,他自己肯定是打不过明军的,但是自己的攻击可以牵制明军南撤的速度,也可以给友军通风报信回防争取时间。基于这个想法,放到后世绝对能称作好包衣世家的韩匡嗣带着下属兵马和刘继元的人马对钱惟昱的军阵发动了果断的攻击。

林仁肇出道以来,还没打过这么爽的胜仗。自明军大量装备燧发枪之后,第一次大战是泗水河边,明军要忍受半渡而击的劣势,以换取诱敌决战,所以火枪之利发挥不全面。后来无论是虎牢还是潼关之战,都是攻坚战,守军的工事多少可以抵消火器射程与频率的优势。再后来的火枪战,则是面对敌人骑兵为主,在机枪出现之前的时代,骑兵部队相对于冲锋迟缓的步兵来说,在攻打远程火力部队时总是有更多优势的,这也导致林仁肇至今没打过一场光靠排队枪毙就让敌人在进入到肉搏以前就全盘崩溃的爽仗。

今天,这样的机会来了。韩匡嗣只有悍不畏死的步兵,也有将近两万支射速频率只有明军燧发枪三分之一的火绳枪,而且因为质量问题,辽人从赵炅那里拿到的火绳枪精度和射程也比明国货低劣那么好几成。除此之外,韩匡嗣再无王牌。

“一队上前,开火!退后装弹!二队开火!后退装弹……”早合击的教科书式口令在战场上回响,明军也懒得玩对付骑兵时必须的空心方阵,而是直接用了线列阵——当然使用十文字枪和陌刀的长兵队还是要的,只不过因为敌人没骑兵,长兵队可以落后火枪队三十步列队,把前面的开火正面让出来,等到敌人有冲上来肉搏的可能性时再反冲锋也可以。

这就导致了长兵队在开战后无聊了好久。绵绵不绝的燧发排枪,在硝化棉的催动下射出无数夺命的铅弹铁渣,整队整队迈着罗圈腿跑上来的辽人被击毙当场,足足半柱香的时间都没有辽人可以在肉搏距离上站稳阵脚的。

辽人那边也不是没有试过对射,只是他们的火枪总数只有明军的一小半,算上开火频率差距,总火力投放能力只有明军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开枪前还要顶着弹雨多走三四十步路才能进入射程——谁让赵炅造的火绳枪打得近呢?综合下来,辽人如果愿意排队枪毙,明军也乐于奉陪,反正死一个明兵时至少可以拖十个辽兵垫背。

从午后突围,杀到黄昏时分。原北汉后主刘继元被明军炮击杀死,韩匡嗣、韩德让父子战死。一个下午的时间里,明军以仅仅伤亡两千多人的代价,枪毙敌人三万多人,另有至少一万五千人的辽军步兵在刘继元、韩匡嗣等全部战死后作鸟兽散崩溃逃亡,明军也没有分散追击,算是任其自去,总体战损比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大。

到了申时,接到此前韩匡嗣所发“明国皇帝率军突围”消息而急急回援的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本部兵马赶回马邑战场,钱惟昱才缩回马邑城内继续就地固守。耶律挞烈本部兵马到这一天早上的时候,还有十万精锐骑兵,结果一天时间啥仗没打到,光是上午追杨继业、下午回来堵漏,就白白跑了一天,还加剧马瘟跑死了两成多数量的战马,实在是亏到姥姥家了。

……

韩匡嗣、刘继元兵败身死、全军覆没;耶律挞烈十万嫡系人马白跑一天,死马无功。如此一来,在南线句注山战场上,杨继业和顾长风反戈一击时,耶律斜轸遭受到的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明军反扑的时候,耶律斜轸仅以本部兵接战,其实是没有数量优势的。

所有骆驼兵,名义上是顾长风指挥,实则全部学习了马穆鲁克军出身的萨达姆的骆驼战术和连珠箭战术精髓。四万骆驼在驼背上展开负重用的木箱,比照后世葛尔丹那种罗刹国火枪加骆驼骑兵的战术,形成鹤翼阵形反冲接战。

骆驼兵因为负重强,而且驼背上的箱子可以做成城墙上的女墙垛堞一般的遮蔽,便于和轻机枪架一样架设枪械,故而明军给骆驼军使用的燧发枪在口径和尺寸上都要大不少。比如以如今所用的尺寸为例,至少可以发射八分口径的铅弹和霰弹袋——换算过来也就是口径20多毫米了,比这个时代普通火枪要粗一半,枪管也有五六尺长,可以轻易及远射一百五十步以上,射速虽然慢了,却是完全值得的。

耶律斜轸手下,也有一支类似的人马,只是没有火枪,用的是投掷碎石子的轻型驼载式扭力投石器,而且规模只有区区两百头骆驼,是明军的两百分之一规模——这支奇怪的军队来自于夏州党项部李光睿麾下,便是后世西夏立国后著名的“泼喜军”了。可惜本时空泼喜军不慎提前遇到了鸟枪换炮的后世同行,显然是要遭遇不幸了。

耶律斜轸一开始还没有认清形势,不愿意不战而退,结果骆驼加上碗口筒的组合马上就给耶律斜轸分分钟教做人了。辽军前阵被射得七零八落的当口,顾长风杨继业马上带着明军三万马队两翼包抄,带着骑兵炮部署到位,先用侧射火力霰弹炮洗地摧毁耶律斜轸侧翼的外层人马,然后趁着侧翼虚弱暴露的当口狠狠扎进去。

数千支射程仅有二十步的低膛压转轮手铳轮番作响,塞尔柱人出生的马穆鲁克骑兵冲锋前招牌的连珠箭爆发,一连串的打击如同大白鲨的七层獠牙一般迅猛穿凿,在辽军骑兵阵势中扎出一个个透明的血窟窿,也把自诩马背上无敌的契丹民族震惊得目瞪口呆。

被耶律斜轸安排到右阵的李光睿因为铠甲显眼,在遭到明军顾长风部冲杀时,被十几把转轮手铳集火攒射,打成了马蜂窝。泼喜军虽然靠着驼载投石器和近战兵器的抵抗,击杀了两三倍于己的明军骑兵、创造了本场辽军下属各军单位最好战绩,然而无奈泼喜军只有两百人,除了捍卫一下党项精锐勇士的尊严外,没有起到任何影响大局的作用。泼喜军被淹没全灭之后李光睿的党项军就彻底被打散击溃,失去了建制。

在左翼,耶律斜轸安排了赵炅麾下的六千人捧日军残部,王审琦战死之后,也没个有威望的人带兵,今日一战也不可避免就此被杨继业一个波状冲锋彻底打崩,从此风流云散。

……

“娘娘,韩枢密父子战死、刘继元战死、耶律斜轸将军也战死了,党项李光睿、宋王赵炅的本部人马也是匹马无存。据臣筹算,如今只有臣所领本部兵马、南院大王本部兵马、及陛下留作亲卫的部分皮室军还在,我大辽一日之内,被明人歼灭十余万众。如今,只剩下不到二十万兵力了——或许只有十七……十八万余部吧,战马最多只有十三万匹。大辽,已经不能争天下了!微臣罪该万死!”

“惕隐大人,这是我大辽国运不济,如何能算得你的罪过呢——只是事到如今,大辽还能如何?”萧绰在这一天里受到的刺激也够多了,实在不能再流泪了,想流也流不出来了,和耶律休哥的奏对,也有些语无伦次。难道这真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么?连打仗这种事情,都是脸好的人打胜仗?

“娘娘,如今大辽唯有集结残部退回上京……只求明军不要穷追不舍,为我大辽留一些元气了。关内之地,只怕是再无希望守住了。河套陇右,只能是看党项、回鹘等族是否有力自保,我大辽已然是鞭长莫及。此番马瘟酷烈,亘古未见。纵然大军得以逃脱,回去后也得将军中战马尽数与北地余马隔离,否则只怕更是一场惨祸,实在没办法的话,或许只有将此番南下的军中战马全部杀死分尸。没有五年时间,我大辽再无匹马南下之能耐。”

“罢了,本宫还能有啥说的,一脉一姓之荣辱,到了这一刻,又算得什么呢。只要能为大辽留下根骨,一切就由惕隐与南院大王操持了。”

萧绰答应了撤兵,彻底承认这场大决战的惨败,完败。辽国折损了二十多万精锐;而且还可以预见会丢掉绝大多数随军战马;以及宋王赵炅、汉王刘继元、党项李光睿三路外藩仆从军总计五六万人。

可惜,当辽国高层定下撤退的基调后,明国却没有放弃追击穷寇的打算。钱惟昱的步军在后续作战中是不太用得上了,只是在辽军撤退后次日与耶律挞烈一部略微接战一番、杀敌数千后便南返,三日后安然进入雁门关,迎来了明军守关将士对皇帝御驾亲征归来那山呼海潮般的欢庆。

顾长风和杨继业可就有的忙了,他们花了两日彻底从雁门关补足补给之后往北狂飙突进,追杀撤兵的辽国残敌。八月初四日,前番决战结束后第四天,杨继业和顾长风包抄追上了辽军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本部兵马,及耶律贤的侍卫亲军皮室军——之所以能够追上,是因为辽国人在三天之内又病死了好几万战马,只有不足十万人可以策马而行,其余一半多人只能靠走,极大地制约了辽军的机动速度。加上明军在云州本就留有一些北府军镇守,斥候哨探得辽人走云州一路北撤,也出城阻截,与辽人小战一场,最终辽军不得不迂回绕过云州,耽误了时间。综合作用之下,这才被马、驼完整的明军骑兵追上了。

辽军被追上时,正在云州东北部外数十里。耶律贤胆怯,不敢仅以皮室军中犹有战马的少数部队护卫突围,慌乱中只好就近让部队撤往左近的白登山——这座白登山,便是昔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雄主冒顿单于围困的白登山了,正在云州城东北偏东二三十里外。

。。。

376094812318870…………

490。第490章一剑霜寒四百州(大结局)

二十日后,约莫是九月初一,一道捷报,让京师杭州沸腾了。

“云州大捷!白登山大捷!今上御驾亲征,破辽国契丹、党项。沙陀各部五十万众于云州!斩获四十万级!辽国伪帝耶律贤级南院大王耶律挞烈,被吾皇围于白登山,攻战七日七夜,耶律挞烈战死,耶律贤生擒,不日即押解回京……原宋国伪帝赵炅,亦在马邑被斩。”

各种八百里加急宣扬捷报的信使,在杭州城内春风得意地徜徉散播,让朝中文武振奋不已,消息传到后宫时,更是让担心了许久的钱惟昱后妃们心中石头落地。皇后选子拉住顾少妍把职方司传回的消息问了又问,尤其是确认了夫君钱惟昱还不算太丧心病狂,最后一战时让太子留在了雁门关,没有出关去大草原上受苦,才算是彻底放心。

无论朝野,对于这份捷报的讨论自然是少不了的,一时之间,杭州城内酒楼茶肆热闹非凡,上至朝臣士子,下到商贾走卒,无不纷纷揣测这场史实大捷是怎么做到的。清河坊边和乐楼内,林退思、范墉、崔仁冀几个翰林不懂军事,却也乐得一边饮酒作诗,一边思量着复盘这场大捷,搜索枯肠好等陛下还朝时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

数年前他们都还是弱冠出头的年轻人,刚刚中得进士,如今几年过去,这些翰林都将近而立,林退思范墉也不拘束,还带着三尺童蒙姿态的儿子出来一起参加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