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30-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倒容易。”马士英笑道,“园海,你这一跑出去,就是一个月的,到底在忙什么呢?”
阮大铖笑了笑,从衣襟里摸出了一个小包,打开来却是好几张银票。阮大铖将这些银票递过来道:“我当时知道瑶草兄有机会起复了,真是喜悦不已。张天如告诉我说,瑶草兄可能被派去总督庐凤。我就想,如今这地方官不好当,庐凤一带,将来很可能遭兵。瑶草兄去了,若是手里没银子,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方便。小弟这些年,在自家的各处庄园里种桑养蚕,又开了纺织铺子,和福建郑家做了不少买卖,倒也赚了一些钱。只是这些钱,又在别的生意里面流动,一时间难得取出来,所以小弟就只好到处去跑跑,把这些钱先弄出来。这里一共是五千两,前一阵子花钱多,一时间也只凑出来这么点,也算是给瑶草兄的一份贺礼。”
“园海,我这个官,其实就是你出钱弄下来的,如今怎么好意思又拿你的钱?”马士英很有点感动的说。
“瑶草兄,我也不瞒你,我那钱原本是想要给自己求一个官的。你也知道,我虽然当年一步走错但……但又哪里是真的愿意就这样顶着骂名过一辈子的人?”阮大铖叹道,“只是……张天如也有难处,周玉绳刚刚复相,也不能一下子得罪那么多人……如今,也只能希望瑶草兄能够建功立业,然后再能伸手出拉兄弟一把了!”
马士英听了这话,便道:“园海,我们也算是同病相怜了。想当初我被陷害罢官之后,近十年来,一直对我假以颜色的人,也就只有你和郑大木了。古人说,贫贱之交不可忘。只要有机会帮助兄弟,我绝不会坐视的。要不然还是人吗?”
“如此就拜托瑶草兄了。”阮大铖很感激的道。
……
又过了一日,马士英拜别了前来送行的人,带着几十个家人,乘着船,沿着运河北上前去赴任,路上非止一日,终于到了凤阳。
话说这凤阳庐州,原本一向是让漕运总督兼管的。只是前些年,张献忠攻破凤阳,一把火烧了明朝皇帝的祖坟,一时间朝野震动。为了保护祖坟不至于再遭厄运,崇祯便专门设立了庐凤总督一职。一来保护皇陵,二来也是保护江南的门户。
马士英到任后,立刻查看了庐凤的防御,然后便上书皇帝,宣称兵备不足,又称发现张献忠又有来犯的迹象,要求朝廷允许他组织团练,同时就近将山东的刘泽清所部调到凤阳来救急。
马士英的这个要求自然得到了周延儒的支持,崇祯皇帝在听说烧过一次皇陵的张献忠又有袭击庐凤的可能的时候,自然也是格外紧张,加上周延儒刚刚上台,自然也不能不听他的意见。所以马士英的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第三百二十三章 立威(4)
拿到了朝廷的命令之后,马士英就忙碌了起来,首先,他发布了要求地方士绅结寨自守的命令,同时宣布准备新设立一个直属于总督府的亲兵营。
这直属于总督府的亲兵营自然是为孔璋的那些人马准备的。就在马士英到达凤阳之前几天,孔璋就已经带着一支二十来人的参谋队伍到了凤阳了。郑家在凤阳也有店铺,孔璋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马士英一到任,孔璋就赶紧去拜访他。
几天的交道打下来,马士英对孔璋的印象相当的好。他发现,孔璋对于军事确实是真的懂,这一点也得到了他手下的大将黄得功的认可。
黄得功是京营中调过来守卫皇陵的将领,他出身底层,从一个小兵开始,靠着战功一步步升到总兵的位置上,在如今的明朝将领中,也算是很能打仗的了。而且尤其难得的是,他打仗的时候比较老实,花心思少,尤其是什么“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花心思少。而且还有爱民之心,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得功击退张献忠之后,抓到了被张献忠裹挟的万余难民。要是换了左良玉,刘泽清之类的人,说不定就要借这些难民的人头去领个军功了,然而黄得功却让他们各自回到家乡,又把缴获的武器、辎重全都上缴朝廷。这样老实的将领,在明末,真是比大熊猫都稀缺。后来因为拥立弘光有功,黄得功也位列江北四镇之一。左良玉借口南来太子一案发起内讧,黄得功又被调动过去拦截左良玉并击败了他的军队。再后来,满清南下,弘光皇帝朱由菘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清兵分兵来袭,黄得功率军在荻港与清兵大战。此时已经投降了满清的明军将领刘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黄得功怒斥他,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射来了一箭射,正好射穿了他的喉咙,黄得功知道大势已去,便抽出刀自杀,他的妻子也跟着自杀殉国。这人的忠勇,在明军将领中很是出色,只不过这人弄钱的本事就一般了,手中缺钱,养不起太多的军队,所以至少在这个时候,他的实力还很有限。
黄得功是老老实实打过仗的,对于如何打仗自然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和孔璋一交谈,就发现这个秀才好像是真的懂如何打仗的事情。黄得功当上将军之后,也和那些秀才们打过一些交道,比如说如今他的幕中就有一位秀才在给他当师爷,负责起草各种文书。
一般来说,那些秀才们往往读了一点《孙子兵法》,知道几句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类的东西,就觉得自己精通兵事,堪于古之名将比肩。然而只要打过仗的人一听,就知道那全都是胡说八道。一开始,马士英向他介绍孔秀才,并说他通军务的时候,黄得功只把他当成了又一个大言炎炎的家伙而已。但当他们谈论起军务,说到如何行军的时候,孔秀才说的东西却让黄得功吃了一惊——这秀才是真的懂,而且很懂军务的!
孔璋说到的其实也只是模范军在战区一般的行军规定而已,比如在军队出发前,如何派出侦察部队确定地形,确定行军路线,大军营地;如何给所经过区域确定不同的危险等级并安排不同的警戒水平;在何时派出工程人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何在行军队伍后方设置掉队人员的收容机构,在路线上设置兵站,保证补给线的畅通。有些方法,黄得功都不知道,但是细细想想,却也不是不可行。总之,如果不是孔秀才有时候提出的一些方法对士兵要求过高,几乎只能用家丁来做,单听这位孔秀才讲这些东西,黄得功甚至都要产生眼前这人并不是一个秀才,而是一个打老了仗的老行伍的错觉。
“孔先生亲自带兵打过仗?要不然如何这样熟悉这些事情?”黄得功还是忍不住问道。
“没有没有。”孔璋摇摇头道,“我说的这些不过是些道听途说而已。”
说完这话,孔璋看看黄得功,却见黄得功依旧是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便知道,刚才的那个成语,只怕黄得功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毕竟,黄得功是从士兵砍上来的,本人并不知书,基本上就是个文盲。
“啊,就是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孔璋便又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黄得功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觉得孔璋十分厉害,因为虽然这些东西是别人告诉他的,但是如今他讲这些东西的时候,却能和如今的形势联系在一起讲,而且基本上都不错,这就充分说明了他不但懂了这些,而且天赋还很不错。
“不知道孔先生是从什么人那里听来的?”黄得功又问道,他觉得能讲出这样一番道理的人,不应该籍籍无名,倒是可以结识一下。
“是一个叫做约翰的泰西人。”孔璋道,“我家也和福建总兵郑帅做些海贸买卖。我这人好玩,每每听他们说起海外的事情,就觉得很好奇。我和郑总兵的儿子是朋友,他告诉我,其实坐海船也没什么吓人的。我就借着一次卖货到吕宋的机会,上船跟到吕宋去看看。如今海上已经平静了,再没有大规模的海盗了。但是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所以船上往往会雇佣一些保镖。其中,要价最高,但是据说也最管用最能打的,就是一些泰西的雇佣军。我便是在那船上认识泰西雇佣兵队长约翰的。海上无聊,这约翰又正在忙着学中国话,就经常和我聊天,我就从他那里听来了不少东西。听他自己说,当年他在泰西那边也曾经风光过,只是后来卷进了王子们的争端,结果就只能跑到这边来避祸了。”
“从你说的那些来看,这泰西佣兵很懂行。这事情还真不一定是他在吹牛。泰西佣兵……该不会就是静海的……”黄得功是京营出身的,他突然就想起了当年的静海大捷了。
“正是他们。按约翰的说法,静海大捷就是他们的人打的。”孔璋道,“其实泰西佣兵和以前的倭寇也很像,真正的泰西人其实不多,大部分都是些日本的浪人,海外的破落华人。泰西人用泰西军法来训练他们,发给他们枪械,然后再用他们去赚钱。上次他们在静海,据说赚了不少钱。”
黄得功点点头,这倒是他知道的事情,那些泰西人在静海大捷之后大卖人头,赚了不少钱。
“静海大捷关泰西雇佣兵什么事情?”在一旁的马士英似乎很惊讶的问道。
这惊讶在黄得功看来倒是正常的,因为朝廷在宣传静海大捷的时候,可压根就没提什么泰西雇佣军。说的完全都是大明官军。作为一位赋闲在家多年的官员,不清楚这里面的道道也是很正常的。于是黄得功躬身道:“大人,这事情其实是这么回事……”
听黄得功说完了泰西雇佣兵和静海大捷的事情之后,马士英捋了捋胡子道:“既然这些泰西佣兵这么能打,那为什么不干脆雇佣他们去和建胬?”
“大人您不知道,这泰西雇佣兵其实人数很少,最多不过三四千人而已,其中有不少还要在海船上当保镖,真正能拿出来打仗的人最多不过两千多点,这点人,用来防守还能有点用,用来进攻野战,那就像是往大火堆里面泼了一瓢水,有个什么用呢?而且据说他们要价很多,朝廷也不愿意出那个钱。”孔璋道。
听了这话,马士英和黄得功都苦笑了一下,他们自然知道,朝廷怕不是舍不得这些钱,而是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
“半圭贤侄,本官有个想法。”马士英道。
“大人请讲。”孔璋赶忙站起身来道。
“你刚才说到,其实这雇佣兵中,真正的泰西人并不多。可见这些泰西人在练兵上还是有一手的。我想要雇佣一些泰西人过来给我练练兵,却不知价钱到底如何。贤侄你既然认识他们的人,不妨帮我打探一下。”马士英道,“若是价钱能谈得拢,便雇用一些过来。另外我听你说以前说过,这兵要能打仗,最好便是用良家子为兵,不可用浪荡子。我听说当年戚少保麾下的军队就都是乡间老实的农人。半圭一也可以帮我留意着,去找些这样的人来当兵。”
“学生谨遵大人之命。”孔璋道。
“嗯。”马士英点了点头,又道:“最近刘泽清给本官来信,说是愿意带兵过来帮忙,只是要本官给他一笔开拔费。否则,只怕军士们都不肯过来。”
“大人,刘泽清也要来?为什么要调他过来?”黄得功问道。
“刘泽清手下兵不少,而且距离这里也不远,如今张贼献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杀过来了,多一份力量总是好的。”马士英道。
“大人说的是。”黄得功道,“只是大人也许不知道,这刘泽清,打起仗来,极为滑头,从不好好打仗。祸害起百姓来,一点都不比张贼差。他来了也不见得能帮什么忙,如今不来倒好,他若是来了,这凤阳的百姓怕是一个个都要倒霉。大人莫要理他就是。末将倒是担心,这人将自己的驻地已经糟蹋得一塌糊涂了,怕是早就想换个地方来害人了。大人就是不给他钱,他只怕也会跑过来趁机劫掠的。”
第三百二十四章 立威(5)
听了黄得功的话,马士英只是一笑,道:“怎么着刘帅也是官军,哪能如此。多半是人家以讹传讹罢了。这里面说不定就有流寇造的谣,黄帅也不可不察。”
黄得功听了这话,顿时心中一凛,便道:“大人说得有理,是小将糊涂了。”
“不过黄帅你说刘帅的兵打仗不怎么样,倒应该是真的。相比黄帅,刘帅的战绩确实不是很出色,这庐州凤阳的防御,尤其是皇陵的防御,还是要仰仗黄帅。”马士英又说道。
“末将愿为大人效死。”黄得功赶忙说道。
……
这次谈话之后,孔璋便告辞离开了,过了半个月,他便带着一些人回来拜见马士英,据说,这些人便是他们雇佣来的泰西雇佣军的军官,不过看过去,这些人长得其实和中国人也没什么两样。
接着就不断的有更多的人到达凤阳。这些人在城外的一处荒地上建起了一处营垒。这处荒地原本是本地一家姓牛的大户人家的,只是上次张献忠破城的时候,这一家人却都被杀光了,佃户也都被裹挟跑了,这地就荒在这里了。如今就被马士英拿出来给孔璋的人做军营。
这些人的动作很快,不多时便建好了营垒,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进到这营垒中,又过了些天,甚至还拉来了大炮。
……
“大帅,马大人的那个亲兵营倒真是不错,小人看到,他们刚刚又弄来了几门大炮,还有一批骑兵呢。”一个亲兵半跪在地上,对正在那边练箭的黄得功说道。
“哦?还有大炮?”黄得功吃了一惊,便将手里的弓放了下来,问道,“有几门?是什么样的大炮?”
“启禀大帅,一共六门,只是那些大炮都用布包着,看不太清楚,小的也只是看着那个包着的样子像个大炮。具体什么样子的,小的可就不知道了,不过看起来都不大。”那个士兵回答说。
“嗯。”黄得功点点头,突然又道,“这孔秀才还真有能耐,连大炮都能搞得到。你说,他这大炮会不会是木头做的,拖出来安定人心的?”
“应该不会吧。”那个亲兵道,“大帅,我看他们的骑兵的马匹可真是好,匹匹都是高头大马,尤其是拉大炮的马,那简直就像是……就像是大象一样……真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的。”
“什么大象一样?你还见过大象!”黄得功笑骂道。
“大帅,俺没见过大象,只是听说书的人说过。”那个亲兵回答道。
“嗯,什么时候,我们去他那里看看?”黄得功说。
……
“大帅,信上面说什么?”在刘泽清的府邸中,一个师爷模样的人问道。
“还不是劝说本帅去凤阳走一趟。”刘泽清将书信放到一边道,“周首辅答应,只要我带上兵马,去凤阳走一趟,他就给我恢复总兵的官职。王师爷,你觉得我该不该去一趟凤阳?”
王师爷赶忙道:“这等大事,自然是大帅自己拿主意,我也就会写个公文,怎么敢说这些?”
“你跟着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何必还这样谨慎。随便说说,错了也不怪你。”刘泽清很温和的说道。
王师爷却忍不住想道:“就是跟着你久了,才知道不好说呀。”他知道自己如果说得全都合乎刘泽清的意思,他只怕会觉得身边有个能把他看透的人很不安全;如果说得不合乎他的意思,他只怕又会觉得自己太无能。
于是王师爷想了想便道:“大帅,这去,怕还是要去的。周首辅才上位,第一次号令若是都没人听,只怕会很恼怒。两个月前大帅亲自护送周首辅上京,送了两万两黄金,才算有了这个情分。若是这时候驳了他的面子,那前面的辛苦可不就是白费了吗?而且,去了才好报军功,才好要好处。所以去还是要去的。只是这军队也不可轻动,大帅也应该把困难和朝廷多讲讲,有道是皇帝不差饿兵,这开拔银子没来,如何能去?还是请周首辅多拨点开拔银子来才好。”
刘泽清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王师爷呀,你这人怎么说呢?做事情就是不干脆。你前面说的不错,我们不能不给周首辅面子。而且去了凤阳,也能捞点军功。到时候周首辅也好为我们说话。只是你后面的眼界就太小了。我前次上书提开拔银子,并不是真的就看中了那些银子。只是让朝廷知道知道我们不容易。哪里就是真的看上了这点银子?那还没我们送给周首辅的多呢。要给周首辅面子,就要给个整个的,你说是不是?”
王师爷知道,有一个理由刘泽清还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既然朝廷没给足开拔银子,那就不能怪他刘泽清自己在地方筹措军资了。(其实就是抢劫)不过他不会傻到去把这个话说出来,只是陪笑道:“大帅说的是。只是我这眼界小的毛病,也不是第一次犯了,怕是也改不了了。”
刘泽清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笑了一会儿才道:“王师爷,你帮我写封回信,就说某家谨遵周首辅的命令,马上就出兵去凤阳。再给庐凤总督也写一封信,就说某家很快就能赶过去。”
……
“孔秀才,你这马到底是从哪里弄来的!能不能帮某也去买一批,价钱什么的都好说!”黄得功瞪大了眼睛盯着孔璋,连嘴角的口水都忘了擦。
黄得功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什么样的好马没见过。就是七八百斤重的高头大马,他当年在和关宁军的人一起打仗的时候也见过!当然也只是见过,他手上可没有这样的好东西,只有流口水的分。
不过关宁军的那些马,和如今在他面前的这些马一比,那简直就是乌鸦对上了凤凰。先说说那种拉大炮的马,那个块头,站着比自己高了一大截!问问重量,足足有一千六百斤,一匹马比当年让他羡慕不已的关宁军的战马重了一倍还有多的。虽然孔秀才说这马不是战马,太重了跑不快,但是,但是黄得功还是觉得这马怎么看怎么好看。而且这马有力气,拉起大炮来轻轻松松的。
不过更让黄得功羡慕的还是另外两种正宗的战马。
第一种是轻骑兵用的杂交出来的阿拉伯马。在郑森引进的战马中,阿拉伯马的体型是最小的,体重只有八百斤左右,和大一点的蒙古马其实也差不多。但是这种马的速度,可就不是蒙古马能比的了,甚至就连耐力,也不亚于蒙古马。事实上在后世各种正规的长距离耐力赛中,阿拉伯马经常都可以夺冠。只不过在对于饲料的要求上,这马要比蒙古马高一些,但也不是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但是作为中国轻骑兵用的马匹,阿拉伯马还是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的,那就是作为一种热带马匹,它抗寒的能力不算好。所以郑森只能用它来和那些耐寒能力较好的蒙古马配种,得到了如今骑兵们使用的混血马。
这些混血马的速度和块头似乎都比不上正宗的阿拉伯马,但是抗寒能力却有明显提高,而且速度和块头也不是一般的蒙古马能比的。如果不是再后来还看到了安达卢西亚马,黄得功几乎就要认定,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了。
第二种让黄得功流口水的马就是重骑兵的安达卢西亚马。这种马不但长得漂亮,说真话,黄得功从来没想过,还有马能长得这么漂亮。(要不后代的盛装舞步比赛为啥大家都喜欢用安达卢西亚马呢)黄得功忍不住提出能不能让他试着骑一下。这个请求自然不会被拒绝,结果他骑着这马围着军营跑了一圈之后,几乎都舍不得从马上下来了。这马实在是太好了,跑起来就像是一阵风一样,比一般的马快了一大截。
“关二爷的赤兔马大概也就这样了吧?”黄得功甚至这样想道。而且这马这样的高大,虽然没有拉大炮的那种马大,但是也比黄得功以前见过的任何一种马都大,足足有一千来斤重呢。块头大了,力气自然也大。据孔秀才说,这马披上马甲,在背上一个全身重甲的骑士,也能跑的比一般的无甲骑兵更快,当然,只是冲刺速度快,背上这么多,耐力就不行了。但是,这已经够好了不是吗?
“黄帅,这马是从泰西商人那里来的。”孔璋回答说,“不过那人已经没有马卖了。”
“别的商人那里还有卖的吗?”黄得功赶忙问道。
孔璋摇了摇头道:“怎么可能有呢?黄帅你想,让一匹马坐船,一走上万里的过来,路上稍不留神,就会死掉。一船马最后都不一定能到半船,一路上的花用,还有在死马身上花的钱,都要算到这马价里面,所以这个马可不是一般的贵。一般谁一次能买得起那么多马?自然也就没谁做这种买卖了。”
黄得功听了,却不相信:“孔秀才,你这话不对呀!要是没人贩卖这个,你的这马是从哪里来的?”
“我这马是从福建郑家那里借来的。这马原本是福建郑大帅家出高价专门从泰西订购的。我和郑帅的大公子是朋友,嗯他前些日子成家,就用了这些马去拉彩礼,接新妇。当时马总督也去了,他也看见了的。后来马总督要建亲兵营,要战马。马总督就写信给郑帅,从他那里借了一部分过来。”孔璋辩解说。
“这样呀。”黄得功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口袋,觉得自己应该拿不出让人万里迢迢的送半船马过来的银子,变叹了口气又道,“孔秀才,那能不能送一匹给我!”
“这又不是我的。是借来的,将来等我们买到了战马,这些马是要还给人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