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天下(刀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绥远逃难的人多,所以铤而走险做土匪的也多。

    包头城有这么一句话:“草原上的土匪比地里的山药蛋还多!”

    草原上匪患横行,严重影响着地方发展,可历来大清国的地方官都治不了。

    林铄不管这些,一声令下,栋军从宁夏开到了草原,只把剿匪当作了练兵,只杀得那些马匪东逃西窜,不肯被招安的大部分都成了刀下鬼,一时间蒙西地方百姓安居乐业,颇有点河清海晏的意味。

    手上攥着枪杆子感觉就是不一样。

    草原上的土匪少了,可林大人手下的栋军却扩充到了小两万人。

    开垦的数十万亩土地上还没怎么有收获,大清国却要寿终正寝。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这歌儿唱得还真灵,武昌城内一声枪响,大清国立刻乱了套。

    林大人却稳坐五原。

    陕西独立,陕甘总督长庚招栋军反攻西安,林铄送走信使,回屋随手将长庚的手书扔进了火炉,“姥姥,一个陕甘总督就想支使老子!”全然不在乎五原厅五品同知樊恩庆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

    不奉命并不表示没有动作。

    林铄在大规模扩军,一个多月的时间,栋军就扩充到了三万多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悄悄在五原囤积下了那么多军火。

    十一月中旬,消息传来:山西那个土老冒大都督阎锡山弃城而逃,带着一帮残兵败将逃往晋北,似乎有流窜蒙地的意图。

    林铄笑了,将手一挥,正在操练的栋军集合在五原城外的大操场上。

    红彤彤的旭日照在茫茫的雪原,林铄在数万将士面前高声朗诵着手下幕僚写出来的檄文,文章不文不白,不过却朗朗上口。

    底下刚入伍的的小兵根本听不明白这些“驱逐鞑虏,匡扶汉室”之类的文字,扯着一旁老兵的袖口悄悄问道:“棚副,反正是啥意思?”

    “就是反了正了,大家要造大清国的反!要打仗了。”老兵也听不明白。

    “那岂不是要作革命党?”

    “管他什么革命党不革命党,反正听大帅的没错,保证有吃有喝!”

    1911年11月21日,林铄五原誓师,起兵反清,栋军整编为三镇六协,号称“西北复汉军”,除第五协统领张维城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其余五协统领皆出自栋军老营。

    白雪皑皑,人喊马嘶,数万大军如同草原上狼群般沿着黄河东进,极象当年的匈奴铁骑,历史如同开了个大玩笑,此次却是汉军入关去推翻异族的统治。

    林建藩带领第三镇两协人马进攻绥远城,林铄却亲领大军入晋。

    12月初,栋军渡过冰封的黄河进入山西,穷困潦倒的阎锡山正在保德带着两千多残兵逼着当地的土财主索要粮饷,犹如土匪。

    听到大军入境的消息,阎锡山半晌没回过神来,最初还以为是前来征讨的清军,满脑子都想的是要继续逃跑还是就地缴械的问题。

    还是他的参谋长赵戴文比较清醒:“大都督,来的号称民军,是不是我们派人联络一下?”

    “是,应该,应该!”阎锡山这才稍稍清醒过来。

    阎锡山派赵戴文和张培梅带着十多个人前去与栋军联络,在河曲见到了担任栋军前锋的第五协统治张维城。张维城是晋北丰镇人,最初在天义源商号作学徒,后来参加栋军。因其曾考过秀才,很快显露出军事天赋,又考入保定北洋速成学堂学习,其后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第七期留学。

    因为都是晋省人,张维城在日本时就与阎锡山、姚以价等人熟识。

    阎锡山正在保德城内,忽听探马惊慌来报:“都督大人,北面一大队人马正向保德开进,似乎是赵参谋长带的路!”

    阎锡山大惊失色,好你个赵戴文,老子正琢磨着怎么输城才好,没想到这小子比我动作还快!赶紧冒着风雪来到城头,拿起望远镜一看,只见远处白旗招展,一大队人马正向保德城开来,足有五、六千人。

    赵戴文这狗贼正骑着马和几个军官走在队伍的前方。

    老阎琢磨了一下,觉着不太对劲,对方这样子不象是来打仗啊?仔细一瞧,那白色的大旗上写着五个大字:西北复汉军!

    不由长舒了一口气,看样子来者是友非敌,连忙回屋去换衣服。

    你说为甚?

    阎都督刚才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大冷天的,莫要着了凉。

    赵戴文领着张维城的人马就进了保德,阎锡山喜出望外,可算是来了援军。

    “来人啊,让冯老财主准备几桌上好的酒席,我要宴请革命同志!”

    杯觥交错,酒肉横流,革命同志们吃得冯老财肝疼,躺倒在病床上。

    趁着酒酣耳热,阎锡山旧话重提,与张维城碰杯:“兄弟,你现在兵强马壮,老哥这都督就让给你来做!”

    张维城一楞:“老哥你这不坷碜我么?”

    阎锡山正色道:“老哥这是真心的,你以为这都督这么好当,要甚没甚,就几千号子人天天伸手要粮要饷,饿是真受够了,只是没人接手,不信你问周老六。”

    周维藩在一旁点头,“他那是怕落个全家抄斩,女人充公!”

    阎锡山此时还真不想当这个破都督,当初凭一时血勇闹起来革命,等到娘子关兵败,才开始后怕。自打退出太原,就一直心事忡忡,回想着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置逆贼家人,越想越感到害怕。

    而且几千人的吃喝也是个大问题,他现在的处境就象一个大土匪头子。

    革命都督不好当啊。

    张维城神色尴尬,“不成啊,我上面还有大帅呢。”

    “有道理,有道理,林大帅做过朝廷的二品大员,由他做这个都督正合适!”

    几天后,林铄率领大军入晋,在装模作样推辞一番之后,顺手推舟从老阎手里接过晋军大都督的印信。

    其后林铄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干脆咱俩结拜,我认你做把弟!”

    今后老阎凭借这义弟的身份,也在中华政坛上混得风声水起,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料到的。

    西北复汉军反攻太原,其后又有张瑜、乔煦、孔庚等率残部前来投靠,声势愈发壮大。

    林铄一面率军进逼太原,一面派人不断和已经重掌大权的袁世凯取得联络。

    驻守太原的北洋第六镇统制李纯十分紧张,现在他手里第六镇由于前任统制吴禄贞被暗杀,只有一协不到六千人马,要对付数万民军还算凑合,要对付栋军,他心里没底。

    栋军的装备和训练他很清楚,一切都和北洋陆军没多大区别,当初自己也曾被老袁派去栋军做过数月的教练官。

    别指望着这点香火之情林安华就不会打你。

    李纯手里捏着林铄给他的亲笔信,称呼倒是很客气,头一句就是秀山吾兄,但内容就不那么客气,林铄的意思很明白,让他退出太原,回到娘子关,大家你好我好。要不然大军围城,双方拼个你死我活,那就别怪我翻脸无情。

    李纯思来想去,只好向老袁打电报请示,好年歹对手也是老人家的女婿。

    老袁的回电倒很明白,让他誓守太原,不过末了加了一句:务必保全军队为要。

    李纯这个气呀,能保全军队我还死守个什么劲,那就跑吧!

    随即命令部队:全体集合,咱们出城迎敌,去娘子关!

    有个不识相的参谋问道:“大人,敌人从西面来……”

    李纯抬腿就是一脚:“奶-奶的,老子这叫迂回包抄你懂不?罚你回军校重新读书!”

    李纯带着人一跑,新任山西巡抚张锡銮一看,北洋兵都跑了我还呆个啥劲啊,再搞下去别落个陆钟琦一样的下场,咱也跑吧!于是带着自己的两营卫队,坐火车连夜赶往正定,比李纯跑得还要远。

    1912年12月22日,西北复汉军光复太原,虽然只放过几阵空枪,却好似打了个大胜仗似的满城庆祝。

    林铄正式兼任山西民军大都督,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要直捣龙庭,出兵――察哈尔!

    有人提出异议:“大帅,北京在东南,似乎沿正太铁路南下即可!”

    林铄把眼一闭,姥姥,你看人家李秀山是什么觉悟,再看看你们!看来回头一定得加强政治教育。

    倒是新任的民政长阎锡山很快领会了领导的实际意图,“娘子关的路不好走,不有北洋军重兵把守着吗,大家就从察哈尔绕道。这一路上多占地盘,务必拿下塞北重镇张垣!”

    林铄很满意,这把弟的觉悟就是不一样,有成为优秀政委的潜质。

    ;

正文 二、芜湖

    流产的安庆马炮营起义虽然为安庆新军保存了大部分的革命力量,但这些年青的进步军官依然不是老奸巨滑的朱家宝的对手。

    1911年11月2日,安庆城东通往枞阳的大道上,到处都是散乱的新军官兵,这些新月军有的还留着辫子,但大多数人都留着齐肩的长发,披散在脑后。安庆新军六十一标标统庄翼和六十二标营管带薛哲在尽量招呼收容着这些从集贤关退下来的溃兵,脸上写满了愤恨和失落。

    庄翼在痛悔由于自己的无知和轻信,使得大好局面下的安庆起义流产。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安庆的革命党人跃跃欲试。

    在官场上滚打了多年的朱家宝敏感地觉察到了局势正在失去控制,在紧急布置安庆城防的同时,还假意通过安徽谘议局联络革命党人,与他们谈判准备宣布安徽独立。

    年青气盛但根本没有斗争经验的革命党人轻易就相信了朱家宝的谎言,不但放松了警惕,还把安庆新军准备起义的详细计划通报给了这位封建官僚。

    十月三十日,农历九月初九,正是安庆新军准备发动起义的日子,朱家宝突然派出巡防营包围了安庆新军各营的驻地,宣布遣散新军。缺少弹药的安庆新军毫无还手之力,三十一协官兵被迫缴械,然后押解离开了省城。

    大家能保住性命,还是由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各省接连宣布独立,朱家宝不愿与党人结怨,为自己留着条后路的原因。

    安庆光复会同志精心准备的安庆新军起义,居然没放一枪一炮,就已经宣告流产。

    还好,庄翼记住了先生“处变不惊”的教诲,出了安庆城之后,就开始组织新军中的光复会骨干开始收拢部队,并派人与芜湖方面的光复会负责人芜湖水师营统领兼芜湖铁厂护卫商团团长李之梁取得联系。

    李之梁亲自赶到了枞阳码头。

    见到薛哲带着几百个散兵已经聚焦在码头上了,“你们现在总共有多少人?武器有多少?有多少光复会的同志?”李之梁从小火轮上下来,见到薛哲就问道。

    “我这里现在共有317人,但只有31条步枪,大家的武器都已经被安庆巡防营收缴,手里这点步枪还是有些同志在逃走时带出来的。”薛哲苦笑了一下,“安庆新军中一小半的人跟着杨王鹏等人去了武昌,另外庄焕章在后面还收容了7、800人,但也没多少武器。”

    李之梁命人从火轮上抬下十几筐用竹篮装着烙好的油饼,要收拢军心,食物对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吸引力,“大家还没吃饭吧,先垫吧一下,等到了芜湖,我再给大家接风。”

    薛哲和大多数新军一样,自从在安庆被缴械,然后遣送出城,已经有一天多没怎么吃东西了,“你这么一说,俺们还真饿坏了,那就不客气了。”他咽着口水说道。

    林氏义庄在枞阳也开有货栈,掌柜姓陈,不过把货栈里所有的存粮都拿了出来,也不够上千口人食用。陈掌柜一面命人在城内采买食物,一面又把店内所有的伙计都派出来,支了几口大锅,全力赶制烙饼和烧些热的菜汤。

    到了下午,庄翼领着800多人也赶到了枞阳码头,他神色疲惫,两眼通红,一脸的沮丧。李之梁见到他后笑道:“老同学,还记得咱们刚回国,先生在上海说过得话么?‘别看你们穿着崭新的军服,脚上登着大皮靴,自以为有多了不起,但现在与那些写八股文出身的官员都有不如,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如今还真让他给说中了。”

    庄翼摇头苦笑,“你就别笑话我了,先生有什么指示?”

    “没有,先生远在西北,就是有什么也不能打电报来明说,现在只能靠咱们自己。”李之梁说道,“芜湖那边我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你们这批新军一到,咱们立即进城占了芜湖道署街门,宣布光复。”

    现在光复会在枞阳收容的安庆新军有一千二百来人,但却只有一百来条枪,大炮和马匹等都已经让朱家宝给没收。庄翼打起精神给新军们作了动员,告诉大家现在要去芜湖闹独立,愿意去建功立业的现在就报名登记,不愿意的,现在每人发两块大洋回家。

    其实有门路的新军早已经各奔前程,跟着庄翼到枞阳的这些人,都是一些没有出路,但又不甘回家种地的官兵,自然想趁着乱世能混出外名堂,绝大多数人立即表示要跟着庄标统前往芜湖。

    芜湖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是皖南道台,随着上海、浙江及江苏的独立,城内的大小官吏都处于慌恐不安之中,11月5日,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兼芜湖关监督赵上达正在芜湖东街的署衙召集皖南巡防营统领李葆舲、芜湖县令朱绣封、芜湖巡警营总办丁幼兰等人商议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

    身着三品官服,留着山羊胡子的赵上达扫了一眼在座的芜湖大小官员,过了半饷,这才缓缓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大清的臣子,如今时事艰难,今日请大家过来,是想与各位商议一下如何应对如今的危局!”说罢转头对芜采营统领李葆舲问道:“李参将,城内的防务到底如何?”

    李葆舲想了一会儿,这才缓缓说道:“芜采营有三个营头,但现在只有一个营不到四百人在城内,其余两营人马一营在徽州,另一营现在池州,要调回芜湖也得需要十多天。问题是这十多天里会出什么情况,谁也难料。现在城内的安危主要是看驻防芜湖的三营栋军水师营的情况,如果他们不出乱子,局面还是能稳得住。”

    巡警营总办丁幼兰说道:“水师营统带那不是你儿子么?”

    李葆舲叹了口气没有吭声,他是自家的事自己知道。当初李之梁从江南陆军学堂罢课退学,又跑去了上海,最后又去了日本留学。他老早就怀疑他与革命党有联系,可那李之梁死活不承认,而且栋军只听林安华的话,其余的人,包话两江总督张人骏在内,都使唤不动。凭着直觉,这里肯定不对劲。

    芜湖县令朱绣封站了起来,拱了拱手说道:“大人,下官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听说前几天在太原山西巡抚陆钟琦全家都被革命党杀了,而江苏巡抚程德全都已经做了革命党,如今朝廷大势已去,大家何苦为了满人而舍了身家性命。”朱绣封与革命党人早有联系,这才壮着胆子说出这番话来。

    赵上达低头盘算,却没有吭声。自武昌一声枪响不过二十来天,半个中国已经归了革命党所有,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感到心惊胆战。谁知道芜湖城内现在到底有多少革命党,那些人可都是亡命之辈,自己这花钱买来的官肯定不值当的为了朝廷与这些亡命徒拼了身家性命。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这样吧,咱们都看抚台朱大人的眼色行事,朱抚台是袁大人的亲家,消息肯定灵通,如果安庆那边独立,咱也独立,如果朱大人没有动静,咱也按兵不动。”

    “大人高见!”底下一片附和之声。

    赵上达刚打定了主意,却见一个亲兵突然闯了进来,脸色吓的发白,进门之后嘴里哆嗦地说道:“大人,不,不好了!”

    在场的人都是一惊,“慌什么?有事慢慢说!”赵上达强作镇定。

    “水,水师营和安庆来的新军都进了城,已经包围了道署衙门!”

    话没说完,赵上达直接就瘫倒在椅子上。

    道署大门外,皖南道署的亲兵根本没有反抗就没缴了械,一身军装的李之梁对庄翼说道:“你先带人进去,先把芜采营参将李葆舲关到下房去,我再动手!”

    庄翼说道:“凭什么呀,你爹我也认识,下不去手。”

    李之梁道:“你小子非要逼着我大义灭亲,作个不孝之人?”

    庄翼说道:“还是让薛哲去吧,里面的他谁也不认识。”

    薛哲领着一队新兵进了芜湖道署正堂,见到一群面面相觑的大小官员,“很好,大家都在这儿,省得我们挨着衙门一家家去找了。问一下,你们中谁是李葆舲。”说罢,将目光转到一个穿三品武服的清瘦半大老头身上。

    李葆舲避无可避,只得站了出来,双手抱拳,拱了拱手说道:“在下就是,不知革命党大人有何吩咐?”

    薛哲把手一挥,“来人,把他押到一边的偏房中去,看好了!”

    李葆舲吓傻了,连忙说道:“大人,我也是心向革命,赞成独立的,前几天还和你们派来的人联系来着……”

    几个当兵的不由分说,连推带搡,把李葆舲架到了下房,给关了起来。

    李之梁这才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道署街门的大门。

    芜湖独立,庄翼和薛哲等人正在计划怎么打进安庆,活捉了朱家宝,不料,两天后,从安庆传来消息,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摇身一变,成了革命都督。

    庄翼气得直拍桌子:“娘的,恨不能亲手宰了这老小子!”

    李之梁在一旁看着地图,眼皮都没抬一下,“人家现在是革命同志,要注意搞好团结!”

    “我……呸!”庄翼站起身来,端起水杯,使劲往嘴里灌凉水。

    芜湖的民军很快扩充到了9000人,这时,林铄当年组织矿路工人进行军事训练的效果就体现了出来,民军中补充了4000多从铁厂和各矿山中抽调的精壮,这些人受过基本的训练,最少在列队时,军容齐整,看起来兵强马壮。

    此时江南各省都已经独立,整个江南就剩下江宁这个清军的据点依然在顽抗。11月15日,苏、浙及上海起义的民军齐聚镇江,商讨攻打南京的计划。并成立了苏浙沪联军司令部,各路民军公推原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任联军总司令。

    芜湖都督李之梁在接到苏浙沪联军的电报后,只派出庄翼带一个支队3000人去增援民军在南京的作战,却派出薛哲带着4000多人向南去“光复”徽州、湖州和景德镇。

    庄翼对此颇为不满,李之梁告诉他这是先生的安排,庄翼这才无话可说。

    ;

正文 三、在南方

    董云堂还没从攻克南京的兴奋中回过神来,却被当头浇了盆凉水。

    11月23日,民军苏浙沪联军在徐绍桢的指挥下攻克南京,如今大权在握,但早已心怀异志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拒绝向江宁派出北洋军增援,任由这座江南最重要的城市被民军攻占。两江总督张人骏被俘,忠于满清朝廷的江南提督张勋带着两千多残兵逃到了徐州。

    南京光复,其实宣告了满清统治的结束。

    现在轮到了北洋军和南方民军之间的博弈,南北和谈开始,满族朝廷实际上已经出局。

    黎承恩是跟着唐绍仪的和谈代表团一起到了南京。

    现在民军最重要的事情是组织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为了争夺革命军大元帅之职及临时政府所在地,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革命党人与同盟会之间各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

    唐绍仪的和谈代表团先到了武昌,但南方公推的和谈代表伍廷芳却在上海都督陈其美的鼓动下,呆在上海,怎么也不肯到汉口。

    唐绍仪等人只好又乘船从武昌转赴上海。

    在这一回合的争夺中,同盟会方面暂时占到了上风。

    陈其美此人虽然吃喝嫖赌,满身的江湖习气,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极富经验和手段。在他的坚持下,最终的南北和谈地点定在了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并没有起主要作用的同盟会终于占到了主导地位。

    黎承恩在南京的下关码头下船,到了浙军司令部之后,将林铄的亲笔信交给了浙江民军总司令董云堂。

    林铄在信中批评了董云堂放弃浙江的举动。

    他在江南经营多年,浙江和福建两地的势力最强,在福建,林镕、沈刚、李汉铭等人最起码掌控了民军的主导权,而在浙江,由于董云堂带兵到了南京,并带走了大部分的光复会骨干,同盟会趁虚而入,上海都督陈其美大有不拿下浙江都督势不罢休的架式。

    如果不能夺回浙督一职,你就不用来见我,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

    林铄语气严厉,让董云堂觉得如同当头挨了一棍子。

    庄翼带着芜湖民军也进了南京,带着几个卫兵就来浙军司令部找董云堂等人叙旧,“老同学,可喜可贺,你这浙军总司令可是风光得很啊!”庄翼见面就打趣道。

    “可贺个屁,刚挨了先生一顿骂!”董云堂苦笑了几下,“李之梁那小子在干什么?怎么没来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