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祚高门-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极之外复有天极,远夷之外复有远夷,霄汉自成星象,元炁自存微妙,亘古之中不乏永恒,人力之外仍存伟力。胎生卵化之兽禽,自有奔驰翱翔之胜能。先生浸淫玄道日久,但却仍困此俗世肉身,日行不足千里,纵跃不过尺寸,微进至此,何日才可达于餐风饮露、御风飞升之神仙至境?”
听到沈哲子一本正经的讥讽自己道行浅薄,葛洪纵使涵养再高,一时间也是不能淡定,冷哼说道:“倒不知大都督于神仙方家之说也有深悉。”
“我修此人身尚且不能达于至善,又怎么敢奢望能够达于先生那种神仙妙趣之境。然则世事总有相通,我是敏于人事,于仙道妄作揣测罢了。譬如先生醉心之业务,虽然广采古之隐逸高论,但仍须躬身采铸金铜、焚烧丹食,才可精于道行。天地万物藏趣多少,先生才是此中大家,而我则望尘莫及。”
沈哲子稍作停顿,然后继续说道:“讲到这里,我倒想请问先生一句,何以人、物总要被约束于地,不得蹈舞于空?即便枝叶高生树端,趁风蹈舞一时,终究飘落于地?”
“气之所化,自然清者扬升,浊者沉淀。大都督高智敏达,这一微理又何须求问于人?”
听到葛洪这一解释,沈哲子也不得不感慨古人就是明白的有些过分了,于是他便又问道:“我也自知人物清浊有差,但究竟差距多少,不知可能称量?譬如我与先生,先生自是清气卓然,但若真跳跃纵空的话,先生未必能胜我几分。”
“荒唐!这实在谬悠至极!清浊岂可因此以论!”
对于沈哲子如此刻薄之问,葛洪不是没有言辞回击,但是看到对方那一脸认真探讨的表情,更觉夏虫不可语冰,如此执念深重之人,自己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然而沈哲子却自有强词夺理的快乐,继续说道:“气之所化,上清下浊,何力导引分之?我近来也略览先生高著,但却察知旧论多执著求其清质,但却少有逐之伟力。天地万物自有气之所聚,但也自有力之所加。我能高纵胜于先生,也非以清质险胜,而是力之所胜。人、物自有轻重差别,这便是天地加于物力之具化,柳絮质轻,稍假风力便可化解物力,蹈舞而上。事物从来笃于静且定,全因物力施加,才能各呈姿态。先生独守于清质,但却少悉于物力,这便是孔中暗窥,难得其大。气飘渺而不可称量,力则具体可堪琢磨。”
讲到这里,沈哲子见葛洪已经转为皱眉沉吟,然后才笑道:“我于此道,不过门外虚窥暗度,怎么样也比不上先生识见渊厚。即便作此妄想,也是出于功利之念。若能将此天地万物之力量裁明断,得其化用精髓,则何力不可借得?我与天人又有什么差异?得于其力,养于其德,全于德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法道自然?”
第1015章 妙功混元
葛洪听到这里,是真的被沈哲子的言论所震惊,一时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究竟是认同还是反对的态度,脑海中只是回荡着那句“天地万物自有力之所加”,久久难以平复。
其实类似的观点,沈哲子所言并非孤论,尤其近来葛洪有机会遍览故籍,多阅旧章,对于道法经义的体会也日渐深刻。但是能够如此宏大且准确的提出来,葛洪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已经不可称之观点,而是一种全新的且极有可能自成体系的视角!
其实葛洪近来也是多有困惑迷茫,他在江东虽然也是家学渊源且颇负盛名的小仙师,但在这么短时间内接受到来自中原的、如此大量的经典冲击,整个人的认知体系已经因突然壮大而产生裂痕,且不乏自相矛盾的痛苦。
虽然因此而广识,但原本的各种认知也都频频被动摇挑战。他之所以醉心于道典编撰,除了想要扼制住沈氏这种权门对天师道的侵蚀之外,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对自己的学识认知进行一个梳理,也未必就没有想要集众家所长、开一派先河的野心。
毕竟仙道飘渺、难于求索,且修道虽然需要出世,但传道则必须入世。
但是他所接触这些玄道学说,那也是先人年久所传,不乏早已壮硕到根深叶茂、自成体系,想要揉合到一起,又谈何容易。此前他是打算借助于儒家纲常法礼作为中和,肯和沈哲子谈论这么长时间,也是希望能略得启发。
但是他却没想到,沈哲子给予他的,又何止是启发那么简单,简直就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既然旧瓶勾兑这么困难,那么为什么不另起炉灶,再作新酿?
不过单凭这样一句话便完成一个理论体系的架设,还是稍显单薄,但葛洪就算学识渊博,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予以消化并且再作延伸。
葛洪对沈哲子虽然抱有成见,但也必须要承认其人颇具智慧,既然言之如此笃定,那么在这方面肯定也已经有了所得。
葛洪目下正是一个困惑迷茫的阶段,尤其又卡在这样一个似懂非懂的微妙时刻,也更加难以保持矜持,在情绪稍有平复之后便急不可耐道:“天地万物自有力之所加,此论宏大深远,不知大都督可否稍作试论。”
“我正是略有所得,所以才请先生试作参详,又怎么会有隐私。”
原本沈哲子是觉得在葛洪所擅长的化学领域,大概会更有探讨之处,可问题他对此真是所知浅薄,只能从自己还算熟悉的地方做出延伸:“万物始于混元之道,若无妙功施加,则必久存于混元之态……”
葛洪听到这话,先是微微一愣,沈哲子以为他没有听清楚,便又换一种表述方式:“我是以物态为混元,外力为妙功,即万物都要保持匀直而进或静止之态,直到外力施加为止。”
“为何不言有无,而言动静?外力辙动而混元不复?那是否就是说,若能摒尽外力,则混元便能复得?”
沈哲子原本还在思忖该要怎么表述才能更得理解,但是听到葛洪自己的解读和延伸,顿时便有大开眼界之感。难怪人家小仙师盛名流传千数年,果然是造诣深厚,万事万物都能纳入他自己体系中。但作为力学基石的牛顿第一定律被这么一反推解读,总感觉味道怪怪的。
对于沈哲子的感想,葛洪倒是无暇关注,或者说彼此思维与关注点根本就不存在默契。沈哲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只是让他大感突兀,但是反应过来之后,又觉得这话似是颇有微言大义。
而且沈哲子这一句话与他过往所读经义又大有不同,言之过分直白并笃定,并没有什么玄虚谜绕,只需要能举反例便能轻易辩驳。所以他不太认可沈哲子那种浅直精准的表述,觉得不如有无这种玄道概念来得自然。
但他也知道沈哲子性情不乏狂妄,既然敢于如此表述,那么就是说,这句话是根本不可能被质疑的?摒弃外力,反璞于道,这倒也是一种并不新鲜的说法,那其真正的玄机意义所在,便在于这个摒弃外力的过程?
“静止便是枯槁之境,匀速直线我则将之称为逍遥之境,这便是两种人眼可观的道境姿态,当然这是寄道于物。至于寄道于人,则更有诸多非凡姿态,这就不是我能胜论,尚要先生等真正的道德之士才能详作深论。”
当葛洪开口做出解读的时候,沈哲子便察觉到节奏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中,小仙翁在玄理上的积累之深,真是已经达到了海纳百川、无物不容的程度。
说话间,他将一个杯子放在平铺在书案的纸面上,然后将纸蓦地抽出,又指着那留在原位的杯子笑语道:“这难道不是一种道性物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物尚惯性,贤尚惯性。我所言或是短浅,但天地至极、万事万物俱无其外,无惧人抨议而非。”
葛洪本来还在思忖这浅显之言当中深意,听到沈哲子这么说,便不免有几分争强之心,也想举出一个反例来反驳沈哲子,但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例子,只是沉声道:“物静尚可领会,但若说匀速直行长持不改,这实在让人不能尽信……”
“莫非先生以为万物静止不动便是寻常易得之境?我为何要将外力言作妙功?如此寻常一物,置于案上才得支撑,若下无支撑,则必坠落于地。可见即便眼无所见,此物也一直受于外力所迫,冲正抵消才得于安静,如此伟力涉于万物难道不可称之妙功?”
沈哲子讲到这里,语调已经隐有几分亢奋:“以此力功之说,万事万物无可不论,依先生所见,是否可于圣贤之外再成新说?”
葛洪听到这里,神态再作异变,身为一个资深的宗教人士,他对此感触自然不免更深。
沈哲子几句浅显之言,看起来没有什么奇特,但若能真的胜论万物,这便可称之近道之言。虽然以物寓道总是显得怪异,但若人果真都涉于所谓妙功外力之中,这便是言及他们切身,自然有着极大的意义。
眼见葛洪陷入了沉思,沈哲子便也不再急于发言。
单纯的牛顿力学和几个定律,若仅仅只是孤立存在,说破天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多重大的影响。沈哲子之所以要与葛洪探讨,也是为了寻找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一旦有了这方面的支撑,便有了继续推动和延伸挖掘的潜力。若是没有土壤,则独木难支。
就连佛教东传,都要先作改头换面,与儒道媾和,吸收接纳原本存在于这片土地的各种元素以加强自己的适应性。
而葛洪或者说天师道就是沈哲子选择嫁接的一个母株,虽然他也不清楚未来搀杂着玄道理论的力学定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本想趁火打劫,不意弄假成真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一个有瑕疵的起点未必不能促成一个美好的结果,而一个高尚的动机也未必就一定会得于始终。
而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所在并不是一些曲意解读能够抹杀的,首先便是提出了惯性这一重要概念,并且因此引申出测量这一行为的重要性,这也是物理研究的一个起点。而有了这样一个起点,才有了后续多种发展的基石。
如果眼下的天师道已经有了后世那种所谓现代宗教的庞大教理体系,沈哲子也不会过分的介入其中。但是如今的天师道仍然还在一个发展成熟的阶段,对于各种已存的观点、理论仍处于吸收和容纳的阶段。
对沈哲子来说,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还在于提出了“可证伪”这样一个科学观念。即就是说,我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操作,来证明你的定律是不是对的。
这应该是科学与玄学的一个分界点,牛顿定律再怎么伟大,在未来某一个时间段一定会被证明其局限性,但是神说要有光,这句话千百年都无从证实。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执迷和无从分辨。
很显然,短时间内葛洪还是无法尽数消化沈哲子今晚所言一切,而沈哲子也没有时间就这么一直等下去,毕竟家里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在等着。
所以眼见葛洪还在低头沉吟,沈哲子便又说道:“其实今日冒昧来见打扰先生,也不是为的怪谈趣论,只是想要借此邀请先生分劳一事。北面迁来诸多巧艺工匠,多具造物之能,其中不乏珍物可以妙解人力之困。这些人若只做役使驱用,则实在辜负其才。所以我是打算集于工院,让他们得以尽用其能,更作济民械用。想请先生代劳出掌,所以才巧作趣论引动先生好奇。”
“你总是太循于巧,反而失于诚。”
这一夜听闻所带来的震撼之大,葛洪至今尚未完全消化,对于沈哲子的态度也就和蔼许多,但他还是摇头道:“我也知大都督所用多良政,若是能为分劳,不敢推辞。但械力工用实在非我所长,居于其位也是虚任,实在不敢承情。”
“精工械用,最能体现妙功混元,难道先生你就不想亲眼见证我这一时趣论究竟是真是假?”
沈哲子又笑语问道。
葛洪闻言后又微微错愕,虽然还未开口,但眸光已经隐有闪烁起来。说实话,对于以物寓道这个途径究竟能够达到哪一步,他也真是不乏好奇,单单沈哲子所言那一定律,如果能有大量事实佐证,对于迷茫中的他未必不是一个方向的指引。
最终,他还是叹息道:“眼下诸事缠身,我也实在不敢盛言包揽。还请大都督容我权衡几日,无论取舍如何,绝不敢耽误大都督政务施行。”
第1016章 物控南北
虽然葛洪没有即刻答应,但沈哲子既然有了想法,也不可能一直等着他。在见识到那些工匠们的高端技艺后,工程院的筹备便正式提上日程。
其实工程院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场地之类的硬性设施那就不用说了,淮南军大举北上后,寿春周边已经无需要再保持太集中的戍防,也因此空出了大批的戍堡营垒。
这些戍堡都是有着普适的建筑标准,只要稍加改建便能派上任何用场。军工转民用,也是一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
至于各种用于教授的理论知识,也早在过去这些年沈哲子的有意识搜集整理下准备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素材。而沈哲子之所以动念要将牛顿力学定律给拿出来,也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
虽然各种生产技术总结丰富,但其实它们彼此之间还是不能相通的,缺少那种提纲挈领、一以贯之的纲要规则。所谓的科学定律,就是源自经验但又高出经验的高度总结,有着无可取代的概括性和普适性。
没有基础积累的科学定律,那就是空中楼阁,哪怕再怎么正确,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有了这些定律的出现,那么大量的生产技术便有了一个相通的原理基础,这会极大的节省技术的普及与融合,以及新技术的衍生。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困扰沈哲子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人员。北方来的这些匠户们,虽然技艺精湛,但价值更多还是体现在高端产品的生产,而且彼此传承的工艺壁垒分明,缺少一个既能高度总结而又能综合贯通的人才。
沈哲子是真的很希望能够挖掘出张衡或是马钧那一类本身素质便极高,又能融会贯通进行自我提升且勇于实践的强人。
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才存在,沈哲子哪怕本身不懂什么技术,但只要能够提供一定的概念指导而交给专业的人才去实现,他就有信心能让世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阻挠他的一个问题,大有大的做,小有小的做,只要能将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起来,便不愁没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不过,就这样将那些工匠们打包纳入进行经验教学,那也只能称作淮南技校,不可称作工程院,所以还需要再作筛选。技艺高低与否还在其次,重要的是符不符合教学需要。
这些工匠们技艺水平虽然颇高,但其中绝大多数甚至连字都不识,敏于行讷于言,若仅仅只是搞技术那足够了,但若要传道授业则还差得多。
不过技术上的事情还是简单,仍然用技术说话。所以很快沈哲子便有了主意,暂时不将这些工匠分流,而是交代给他们一些大型综合机械的制造任务,以此来检验他们各自的能力。
这个年代最有研创价值的机械,那就是车和船这些交通工具。沈哲子给这些工匠们的指示也很简单,让他们首先以车、船为载体,发挥各自所能往这两种工具上优化旧有功能和添加新的功能。
当工匠技艺水平大体差不多的时候,能够体现其能力高低的便是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就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核心精神。
为了激发出这些工匠们的创新性,沈哲子也是设置了高低不等的悬赏类别,最高一等的奖赏甚至达到了百万钱。以如今淮南这种物质基础,百万钱已经完全可以过上家有良田、仓有积谷、室有美姬的优质生活。
而且,在见识到了那些工匠们高超技艺后,沈哲子自己的创造心火也是炽热难当,他积攒了太多的想法亟待专业人员去实验是否能够实现。
沈哲子首先想到的便是钟表,因为钟表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标识和测量工具,对于技术的精准度要求极高,一旦有什么差错,即刻就能显现出来。
当然单只说这些功能的话,也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浑天仪。但浑天仪牵涉的元素实在太多,计时仅仅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附加功能,其所牵涉的天文尤其是历法方面的知识,其意义还要大过机械技术本身。
淮南眼下与台中算是暂时达成了一种微妙且暂时的平衡,沈哲子也没有必要再去牵涉那些过于敏感的问题,所以还是要专注于技术本身。
这段时间,他身边也聚集起了一部分技艺精湛的工匠,比如那在齿轮组合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傅氏父子,以探讨各种机械组合的可能性。其实他对钟表内部的机械原理所知也是寥寥,但只要确定了目标,大可放胆去尝试。
那些工匠们被安排了各种任务,淮南当地仍有许多人对他们的安置问题念念不忘、关心不已。
对于这些商户民资,沈哲子是扶持并警惕兼具。
淮南都督府或者说未来的整个中原并周边地区,无论怎么创建经营,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军事任务首先是第一任务。至于其他方面,必须要以此为中心进行安排,若是发生冲突,则必须要让位于军事。
尤其当沈哲子年前决定兵发合肥,使得淮南与台中的矛盾再次激化,以至于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而台中今年以来的各项举措也说明这一点。
所以眼下的都督府面对来自南北、包括关中等各方面压力,因此这些商户们的立场所向对淮南的发展走向也有着颇大的影响力。
面对这种情况,沈哲子就算有什么限制商户民资的举措,也不可能直接明于法典、刊以令行。当然,让他完全让利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关于北面匠户南来如何安置,虽然没有明宣于条令,但去年都督府进行那么大规模的招商,商户们如此踊跃,彼此也都是建立了分享的默契共识。商户们真金白银投进来,淮南也不可能吃干抹净不认账。
都督府优势在于有鼎仓这样一个半官方的缓冲机构,当各方都在急于打探匠户安置问题的时候,鼎仓很快就做出了一些反应方案,还是采用官民合营的方式,兴建一批面向高端市场的工坊。
如此安排,也在沈哲子的原本规划中。鼎仓和淮南,包括新收复的几州领土,即便不言法统和军事上的归属,事实上已经共同缔结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经济体。
换言之面对各方的压力,都督府能够采用的方式已经不仅仅止于战争这一个手段,经济上的对抗也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可选的战略。而构成这样的基础,有着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淮南拥有着此世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职业军队,这就让淮南拥有了足够的武力震慑。无论哪一方,在选择与淮南为敌之后,都必须要考虑战争是不是一个能够有效打击淮南的手段。当然最后的选择只会是战争,但有了这样一层顾忌,便不敢轻启战端。
第二那就是淮南有着庞大的生产力和基础潜力,并且掌握着钱货输送的枢纽节点,有着非常强大的号召力,能够快速的集结和调配资源。
有了这样几个优势,淮南能够使用的经济手段那就多了,高端产品的输出,低端产品的倾销,对外进行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掠夺与剥削,各种手段的施加便会造成一个金元压制的事实。
这当中最明显的还是徐州,其实徐州综合实力完全不逊于淮南,甚至哪怕在去年中原大会战之前,徐州都是不弱于淮南的局面。但之所以表现出来的一直不如淮南亮眼,其中一个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控与配置。
两镇一直是互扶共进的关系,单就在这种互惠的过程中,淮南已经对徐州完成了程度极深的渗透与侵蚀,使得徐州的合作地位渐渐降低。再加上郗鉴这个刺史日渐年迈,让徐州沦为淮南的附庸。
合肥事变后,江东朝廷虽然表面上还在保持克制,但实际上已经动摇到了江东民间向淮南输送财货的通道。
也就是沈哲子本身便出身江东豪宗,并且十多年前便开始布局这些物货通道,所以还能有所维持。否则单凭这一点,已经值得沈哲子放弃中原大片占领区,返回头去与江东朝廷硬干一仗了。这也是历史上许多北伐尝试失败的原因之一。
最起码眼下为止,与江东对于战阵并不符合淮南的整体利益,绝对是亲者痛仇者快的鲁莽行为。所以借由这些北方的高端工匠人力,持续性的向江东输出奢侈货品,维系住物输通道,顺便也能将财富更有效的锁定在淮南。
奢侈品的输出,永远都是暴利行业。尤其对许多江东侨人而言,客居异乡本就凄苦,权斗失利则更落寞,他们对代表着中原先进文化的货品无疑会有着更大的渴求,以获取一些心理慰藉。
这也是淮南商品策略的一个调整,以前在技术上不具备领先地位,所以从量、从奇取胜,顺便还要拉上交、广等地的奇珍海货以获取竞争优势。如今河洛、中原尽在掌握,反而江东侨人成了乡下穷亲戚,重点自然要有所偏移。
当然,这些奢侈品集群所面对不只是侨人,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