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祚高门-第7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边的流人情况还不同于早年青徐侨人南渡,能够在淮泗之间大量聚集,贫瘠寒荒的辽土根本就不适合生民大规模的集聚,所以有大量流人散落于荒郊山野中。其中究竟有多少人被东胡这些夷部招抚圈禁,也根本就无从统计。
  如果平辽大都督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过于强硬且暴烈,诚然能够震慑住这些夷部,让他们不敢再公然欺凌、奴役辽边流人。
  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这些夷部本身也决不可称为良善,一旦惊悸于大都督府凶威,为了能够免于刑罚,他们会有很大几率销毁罪证,即就是直接杀掉部族中所控制、奴役的辽边流人。如此一来,大都督府的营救之举,反倒成了这些可怜流民的催命符。
  大梁王师军威诚然需要宣扬,但为了那些寒苦流人性命而计,手段的施用也必须要慎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辽边本就人丁稀少,招抚、接纳诸夏流人也是那些东胡部落壮大自身的普遍做法,一旦手段过于决绝,几乎所有的东胡部落都会被推到王师的对立面。
  刘群提出的建议是抓大放小,对于大的东胡部落,可以姿态强硬,限令他们尽快停止对辽边流人的圈禁、奴役,必要时便要采取军事手段。
  而对于一些小的东胡部落,姿态可以放软一些,甚至可以许以一定的利好,让他们充当大梁耳目、爪牙,帮助宣扬王政,让他们主动向大都督府靠拢。乃至于可以通过这些夷部之中的流人人口,去同化、收编这些小规模的夷部。
  “辽边久荒,入治事宜绝难求诉急功。流人漫布此中,也难从速宣抚。诸胡茹毛饮血,但我诸夏人众则农桑久事,生来习此。虽华夷杂居,但若重法劝耕励农,得惠者仍以辽边流人为多……”
  刘群久在辽边,有这样的见识也不意外。辽边流人与诸胡杂居,若真要仔细甄别、完全分离开,耗时耗力不说,过程中的波折与变数也都不可预料。但是农桑作为诸夏生民的本业,若能大力犒奖激励,哪怕是一样的种地,诸夏民众收益也一定会比胡人得惠更多。
  华夏神州,久来便以农桑作为根本,尽管辽边苦寒、发展农桑的性价比远远比不上河北等地,但农桑作为治民根本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关于这一点,不独刘群有提及,包括此前金玄恭提给胡润的平辽策略也重点讲到了这些。金玄恭作为慕容皝的儿子,对于辽东慕容部的崛起感受要更加深刻。
  农桑除了可以提供远比渔猎更加稳定可靠的收获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可以通过土地捆绑住人口,从而提供稳定的兵源。
  慕容部在深刻汉化之后,逐步壮大于辽东,对部族力量的调动效率要远远高过了其他东胡部落,即便是辽边寒苦,田产不足,但也能够通过战争的掠夺来获取物资。
  事实上在五胡乱华这段时期,真正保持相对纯粹游牧习性而入主中国的胡人势力,只有一个鲜卑拓拔部所创建的北魏。
  而北魏能够入主中国的背景还在于淝水一战、前秦崩溃,所谓胡亡氐乱,北方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给拓拔部的南下提供了一个背景基础。北魏南下之后,也在积极进行汉化改革,成为南北朝的起始。
  胡润的平辽大都督府,主要还是专注于军事。所以刘群这些提议,主要还是说给温放之这个新晋的平州刺史听。尽管眼下辽边还是汉弱胡强的局面,但只要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农桑基础,汉人成为辽边主导,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刘群并不建议辽边也如河北等各地一般采用屯田养军的开垦形式,因为辽边的自然环境要更加恶劣,亩出有限,一旦优先供给军需,生民将所剩无几。
  如此一来,垦荒对于辽边流人的吸引力便不大,在没有更多惠利条件吸引下,他们大概更乐于作为一个隐户自产自足。
  所以刘群建议平州直接采取河南、关中等各地已经展开的均田制,耕者享其田,鼓励生民开垦,如此才能掌握更多籍户。
  在生民入籍的问题上,刘群又提出一个“妇籍”的概念,妇人也可作为籍户家长造册登记。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被诸胡侵占的流人妇女们,这一部分人也可以入籍分田,但必须要以汉人妇女作为户主,享有所有家产的拥有权。
  胡润听到这一建议,便忍不住大摇其头:“我诸夏娘子错配胡丑已是悲哀,王师入此,正应惩恶拯救,又怎么能容许那些胡丑恃恶享利!”
  “大都督壮声,诚是可嘉。但辽边错配者,非止一二,若真一应俱惩,难免骨肉分离,民情悲怆。此中或情或怨,也实在难有绳法裁断……”
  志气是一方面,现实又是另一方面。刘群所说的这种情况,在辽地也是非常普遍,此前汉人流民作为辽边的弱势群体,不乏妇女被胡人侵占而组织家庭。
  眼下若将这些家庭强行拆分开,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那些妇人们即便怨恨她们的配偶,但又能否对已经生下的孩儿断情绝义?
  刘群提出的妇籍,就是针对那些难舍骨肉亲情的妇人们,既然命运已经无从改变,那么只能进行别的方面的补救,通过政令和武力确立她们的财产拥有权,也让她们的家庭成为华夷融合的一个步骤。
  未来的平州刺史府,将会陆续展开均田、教化等等诸项政令,这些政令所施惠的群体自然是以诸夏流人为主,但是胡人也很难完全排斥在外。而这种华夷组合的籍户,也将会成为胡人受惠的一大途径。
  不过,胡润对此还是有所保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永嘉以来,诸夏深受胡虏虐苦,若真有妇人短视,迷于私情而昧于大义,又何必再救?此令一出,难保不会有胡中凶横目我诸夏妇人为美货,凭此专窃王法惠利,养其豺狼体魄!”
  当然,胡润这么说也只是气话,不忿于诸夏妇人被胡人侵占。但从事实方面,刘群这一建议未尝不是一善法。
  须知胡润本身幼年便流落蛮部,之后能够拜入当今圣人门下建功立业,也是多赖麾下鬼面蛮卒的浴血奋战。胡人若能教化得宜,也未必就完全不能成为王道助力。
  通过妇籍这一形式,将教化胡人的任务拆分到一个个籍户家庭中,长远来看,其实后患还要远远小于那种一整个部族的整编。
  不过接下来温放之的话,倒是大大化解了胡润心中抑郁。
  “华夷杂处,乃是常年积弊。妇籍即立,使我诸夏妇人为东胡家长,而我大梁也可普取东胡妇幼役作奴婢……”
  温放之将他的计划娓娓道来,那就是将众多东胡部落妇人往中原输送,一方面可以补充中原人口的亏空,妇女又可免于暴乱的隐患,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妇女大量流失又可以控制东胡人口的继续发展。
  听到温放之的计划,胡润忍不住击掌赞叹:“难怪临行前圣人嘱我入镇后,遇事不决可多向阳曲公讨教。大计定成,阳曲公果然不愧国士之誉!”
  对于胡润的赞叹,温放之也只是咧嘴一笑,恬不知耻的照单全收,并不觉得这个人贩子计划有什么不妥。
  将东胡妇人作为重要的人口资源向天中输送,这个想法温放之并非谋成于一时。
  中原久经战乱,人口骤减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诸胡祸国的前车之鉴仍未行远,对于接纳胡人内迁,朝野上下俱都持以谨慎杜绝的态度。即便是有,开放的口子也非常小,实际意义并不大。
  早在大业元年,温放之便向朝廷建议,招引东胡妇人内迁,用以封犒功士。但是此前因为限于朝廷在辽边仍然势弱,能够提供的也非常有限,而且当时沟通南北的运力珍贵,也很难大规模挪用于此。
  但是之后皇帝陛下私信温放之,暗示这一想法可行,只是需要继续补充完善。妇女虽然体力所限不如丁男可用,但在一些固定的领域,仍是非常珍贵的人力资源。
  别的不说,一旦这一渠道打通,最起码江东那些大纺织工坊是乐于接收这些人力。而且天中大量新贵门户,也都需要这些东胡奴婢以维持生活。
  辽边生活维持本就辛苦,一些小的部族为了维持存在,妇女也要承担繁重的劳作甚至持械战斗,处境可谓悲苦。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输送往中原,对于她们本身也绝对是处境的改善,不必有什么道德上的负担。
  因是关于这一点,胡润与温放之这对辽边军政首长可谓达成高度共识,很快便着手推行起来。
  胡润的平辽大都督府是通过惩恶诛罪等军事手段,打击那些罪证确凿的东胡小部落,以掳取东胡妇人。
  平州刺史府则不方便直接出面,温放之只能约谈那些往来辽边的国中豪商们,鼓励他们以财货购买,只要能够将人运回天中,除了本身利得,还能得到州县官府的一定补贴。
  眼下的东胡诸部,绝大多数都还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计划,更看不出这是一条糖衣包裹的绝户计,非但没有有所警觉,反而欣欣喜乐于又开辟出一条稳定财源。
  田亩所出贫瘠匮乏,渔猎樵采辛苦危险,但若将部族中羸弱无用的妇人卖给那些中国豪商,便能换取到衣食财货等必需品,这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只要仓廪丰实,悍勇能战,大丈夫何患无妻?
  至于那些被族人售卖的妇人们,或是会有一些伤感,但很快这些许伤情就被对天中富国乐土的向往所冲淡。
  据说天中肥田积脂,江河流膏,妇人们既不需要在刺骨寒风中辛苦劳作,天中的男子们也彬彬有礼,不像部落中那些粗鄙男丁,对妇人动辄打骂。当窗纺纱,对镜贴钿,云髻高挽,牛车赏花,这样的生活,谁不向往?
  许多事情,都是需要时间的推移才能彰显出强大的影响。
  大业二年,辽边妇人开始流往中原,影响还仅仅只是不着痕迹。之后这一规模逐年递增,大量东胡妇人进入中原,这其中绝大多数都进入到河南、关中、江东、蜀中等各地,从事着纺织、采茶等劳动强度较低的工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直入权贵门庭,鲜卑婢、朝鲜婢也如西域胡姬,于天中人市中并称佳姝。
  当辽边诸胡部对于妇女的流失所造成的新生人口限制有所警觉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年之久,平辽大都督府早成辽边庞然大物,已不是他们能够挑战的。而且多数部族悍士被招赘汉家门庭,自有主母悍妻昼夜耳提面命,邻里攀比较量田亩所出,也实在没有心情和精力再去筹谋霸业。
  大业十六年,王师兵入平壤,彻底攻灭高句丽,满城鳏夫,传为一时笑谈。
  PS:辽东篇大约还有两三章内容,主要还是慕容部问题,至于高句丽这些方面,就不继续延伸了。。。
  

辽东篇4
  平辽大都督府创设于历林口之后,此地自然便成为了大梁于辽边的军事中心,大梁分布于辽边的军事力量自然向此聚集。
  胡润北行,直接带来的部伍有三千人。而在此之前,徐茂之子徐朗作为先遣部队率领千数人众入此,后来又陆陆续续增添一部分,但就算如此,在此之前王师于辽边直接投入的部伍人众也不过堪堪三千余人。
  攻灭羯国之后,辽西地区也有万数人众入驻。再加上一些中州商贾自发组织的商队护卫人众,如有必要,平辽大都督府也有直接征用的权力。林林总总算下来,初建的平辽大都督府直接统领的战斗人员便达到两万余众。
  这么看起来,大梁在辽边所拥有的兵力已经可以说是极为可观。但从实际方面而言,这些兵力既需要维持目下在控区域的防务,而且受限于国中目下仍在拓边作战和后勤补给方面的困难,并不能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
  像是一些大型的攻防器械,还有最为重要的战马,在眼下的辽边仍然极为匮乏。
  所以眼下的平辽大都督府,并不适宜直接发起大规模的战事。胡润也不敢因为自身的求功心切,便悍然挥霍王师将士们的血勇热情,在诸用不足的情况下与那些东胡凶徒们进行血肉搏杀。
  退一步讲,一旦正式开启大战,即便王师节节胜利,但每在辽边战场消耗一条战士性命,仍需要从国内进行补充,而东胡诸部则就可以就地进行补充。当中的效率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军事困境。
  更何况,王师虽有两万战卒,但东胡部落中强大者势力同样不弱。这当中最主要还是慕容部几路人马,单单慕容皝的儿子慕容遵,眼下便拥数万之众。
  眼下的慕容遵控制了辽水以东昌黎郡绝大多数区域,而且对于他原本发兵内攻的辽西地区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掉。也正因此,辽西方面的王师部伍仍然不可无所顾忌的继续东进、与历林口军伍会师。
  至于占据着大棘城这一慕容部大本营的慕容儁究竟有多少人马,眼下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况了解。但慕容儁在抗衡慕容遵之外,对于东面作乱的慕容军等人仍然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制,可知慕容儁眼下所拥有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除此之外,启泰八年辽西暴乱,慕容皝出兵攻伐当时依附于羯国而占据辽西的鲜卑宇文部,是役宇文部大败溃走,首领逸豆归甚至都不知所踪。战后,原宇文部部众也多被慕容部、段部等势力所兼并。
  但是之后不久,大梁王师北伐,中国变故再生,而慕容部本身也因慕容儁弑父自立而陷入了内乱中来,再也没有精力去从容消化宇文部余众。
  因是大量宇文部部众向北逃窜,而塞外垂涎中国但却始终不得南下的代国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甚至派出本部人马,扶植宇文部前代首领乞得龟之子宇文禄明,重领宇文部故地,渐渐形成规模。如今的宇文部,也成为代国于辽边所安插的藩属势力。
  眼下的大梁朝廷,还没有具体的专注全力开拓辽边的计划,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胡润所掌控的这些王师力量,主要还是以威慑为主,以夷制夷,如果真的开战,情况未称可观。
  当然,大梁新朝创建,坐拥中国物胜,更挟攻灭羯国之威,东胡这些部落虽然仍然不乏悍力,但也没有谁敢于直接挑战大梁权威。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润作为大梁辽边最高军事长官,该要如何开辟局面,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胡润入镇未久,在初步掌握了辽边情况之后,在这个冬天里便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他以麾下王师为主,兼统段部等诸胡义从,以历林口为中心并以宣告大梁王命的名义讨伐不臣,在辽边漫长的寒冬里,攻灭征服辽水流域大大小小的部落几十个。
  冬日虽然并不适宜用兵,但这些东胡小部落本身便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势力区域,也只有趁着大雪封山的时刻才能将之捂在窝中。
  若是换了其他时候,单单追踪他们的活动轨迹便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军士久集不散,耗用也非常惊人,即便是攻灭兼并了这些小部落,往往也是得不偿失。
  这也是这些东胡小部落能够存在于辽边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而胡润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刻发动,也是听从了金玄恭的建议。金玄恭的平辽策中,对此可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胡润这一波立威,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是确保了历林口周边的地域安全,那些东胡小部落存在就像跳蚤一般,扰人至极,即便不会给历林口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但其出没不定还是会给屯垦事宜带来极大的侵扰。
  其次便是平辽大都督府在辽边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特别是胡润这个平辽大都督。原本他的到来,除了辽边诸王臣并依附大梁的胡部之外,在外界还没有怎么传播开来。
  可是经过这一个寒冬的清剿,辽边大凡消息灵通者,几乎无人不知胡润凶名。这也让更多的辽边人众意识到,新近崛起的大梁中国,可不只有刘群那种擅长怀柔羁縻的人物,还有胡润这种骄横凶残的铁血悍将!
  胡润那本就不同常人的形象,再加上那种视人命如草芥、动辄亡人部族的作风,很快便让他在辽边有了一个赫赫凶名,辽边这些东胡部落人众们,怀着轻蔑但更多还是惧怕的心情,称之为盲胡。
  独眼盲胡,啖肉吞骨,以至于有的东胡部落闻其名号便远遁百里,不敢交锋。
  其实对于胡润与刘群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风,感触最深、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那些本就依附大梁的东胡义从们。以往他们响应刘群的号召,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着来,大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当这些部落人众归为平辽大都督府统辖之后,过往这种宽松的氛围便一去不再。胡润典军,分外严苛,特别对于他们这些胡部义从,更是近乎零容忍。一旦征令下达,攻伐某部落,敢不应征者或是延期又或所出兵力没有达到征令要求,定惩不饶!
  这些胡部义从们,往往都是闲散惯了,少有那种军令如山的概念。所以在最开始,往往胡润征令下达之后,并不直接出兵,先是收拾了那些抗拒征令或是在执行中打折扣的胡部,才会出兵征讨真正的目标。
  如此倨傲凶恶,诸胡义从们自是苦不堪言,因是胡润的凶名,绝大多数还是这些胡部义从们宣扬出去。
  但就算胡润有诸多骄横,可有一点做的十足十的优秀,那就是对于战功犒奖真的是丰厚异常,也让这些诸胡义从们对之又爱又恨,难舍难离。
  胡润虽然驱用这些胡部义从们非常严苛,但在战获分享上从不吝啬,凡参战之众缴获所得,概不征取。
  但是辽边物产贫瘠,可以说是一窝恶狼穷鬼,即便是攻伐得功,所收也实在有限,无非是一些人丁、牲畜并价值不大的杂货之类。依照辽边早前的环境,这些收获也实在不值得他们这些部族丁力寒冬之中辛苦跋涉、冒着锋矢之危远出猎获。
  不过如今他们却是在平辽大都督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军事行动,则就实在没有变现困难的问题。所俘获的人力,妇人可以直接通过大都督府售卖给那些海商,男丁可以租借给平州刺史府承担徭役苦力,可得长久的收获。
  牲畜方面,既可以留用本部作为食用消耗,也可以高价售卖给刺史府用作垦荒畜力。至于抄没的皮毛、草药、珠玉等物,更是完全不愁销路。
  战获方面还不止于此,当他们征剿某处之后,刺史府还会随即跟进,如果在境域中发现什么可供开发的资源,还会给予他们一部分回报。
  如此诸多途径的变现,也让这些穷惯了的诸胡义从们一个个打了鸡血一般,紧紧团结在胡大都督麾下,指哪打哪,甚至主动提供那些没有归义的胡部目标。
  在如此丰厚的回报之下,军令的严苛根本不成问题。反正真正上阵杀敌的还是部落人众,那些胡酋们自可坐享其成。
  大量财货入门之后,自然温饱富足,廉耻心则就变得强烈起来,再回想往年茹毛饮血、卧血忍寒的生活,便觉不堪回首,在生活方面,自然就有了更高的需求。
  往年的辽边,即便是有巨货囤积,说实话能够拥有的享受也实在有限,多吃几口肉,多披几层裘,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奢靡享受了。
  可是现在,有钱真的不愁花,华美绫罗、甘甜饴酪、精制器物,只要有钱,便会有人源源不断运到辽边,只有他们想象不到的奢靡,没有中国提供不了的享受。
  大量中国器物与生活方式传入辽边,除了让这些辽边胡酋们大开眼界之外,也让他们自感往年人生真是虚度。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能够甘于贫贱的实在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有能力过上更好生活的情况下。
  往年慕容部称霸辽东,除了强大的实力震慑这些胡部之外,其实对他们也是不乏许愿,言是目下中国大乱,正是边胡崛起契机,只要攻入中国,神州乐土自可瓜分而享。
  可是现在,中国已定,大梁朝廷连羯国这样穷凶极恶的对手都杀得族灭嗣绝,又有几人还会将当年豪言壮愿当真?
  但是他们也不必绝望,打进中国看来是不可能了,但仍然可以依附于平辽大都督府下建功立业。盲胡虽然凶狠,但也通过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了大梁朝廷对于功士犒赏绝不吝啬,那实实在在的财货入门,要远比往年慕容部的强势恫吓与虚言许诺实在得多!
  人心向悖,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哪怕在慕容部最为势大的慕容廆、慕容皝时期,他们对于辽边诸胡人心的把控也称不上是绝对控制,更不要说如今本身还陷入分裂内讧中,家门私事尚且审断不清,又有什么精力与威严去笼络人心?
  特别是随着慕容部的慕容评积功获授领军都督,成为平辽大都督府麾下仅次于胡润等寥寥数人的统军大将之后,这让慕容部原本所控制的那些诸胡部族心态更加崩坏。
  凭心而论,慕容评的高升真的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其人本身便是慕容廆的小儿子,常年生活于此边,对于东胡诸部势力分布情况要远比离开辽边多年的金玄恭还要更加清楚,言之如观掌纹都不为过。
  平辽大都督府军功犒赏如此丰厚,对于本就贪鄙成性的慕容评而言,又岂会甘于人后。在经过几次军事行动卓越表现之后,他便获得了胡大都督的赏识,甚至引领部伍直入大棘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