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替明-叫天-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宽再次点点头,他知道张家口事情的重点,是搬运物资和诛首恶。至于其他人,有这次的事情在,他们要还是敢和建虏交易,估计要掂量掂量叫天军会不会突然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了。

中午不到,该抓的人就都抓到了。就算是有地窖或者地道可以躲,可叫天军有情报的支持,还有侦查兵们根据抓获人所提供的线索,也都把老鼠们抓了出来。

在范家大院的一处厢房里,程老鼠就把刚从地道里抓出来的范永斗先打了个猪头,然后才开始问话。

536招安么

叫天军在张家口整整待了两天,才搬走了能搬走的物资。在这期间,往张家口来的,不管是行商还是走亲戚或者官吏往来,统统被叫天军的游骑扣押。等到叫天军出关之后,有关叫天军的消息才随之传开。

明国京师,每天只开半天城门,盘查严厉,哪怕是世家子弟,也统统要盘问搜查。

在建虏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就算有人不满也没办法。一些有能力的,都已南下,避往江南。

崇祯皇帝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内,也是比较紧张。这等于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旦夕之间,就可能被建虏兵临城下的。

最为知兵的孙承宗早已派去抚宁统领勤王军,和山海关的建虏展开了对持。不过局势并不妙,处于劣势。

而洪承畴则还留在京师,等待兵仗局做出轰天神炮后,马上送往前线,以其改变战局。

因此,当盼望已久的人终于到达京师,马上被崇祯皇帝接见。边上有洪承畴、徐光启等人作陪,看着中间跪着的那人。

“草民毛彩贵,叩见万岁,万岁,万万岁!”激动地声音,带着一丝颤音,响起在文华殿内。

崇祯皇帝努力露出和蔼一点的脸色,伸手示意一下后道:“起来回话吧!”

这个毛彩贵的一名堂兄是一名六品文官,有这背景在,加上当初携带奴酋首级的人进关,就有他。于是,他便被作为代表,前来觐见问话。

一般情况下,没有功名的老百姓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就算见了,那跪着回话也很正常。毛彩贵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让自己起来回话,那心情更是激动,又再次磕头后才站了起来。

他不敢抬头平视,只是低头看着大理石铺成的地面,静静地等待着皇帝问话。

“在关外这么多天,你给朕说说,这叫天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崇祯皇帝带着一丝好奇,声音稍微有点嘶哑地吩咐道。

有太多的烦心事,太多发火的时候。从去年底开始,又没得安心休息,所以他的嗓子虽有御医时刻注意着,但也经常嘶哑。

说实话,他对叫天军也有点印象。因为这名字太特别了,竟然取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叫天军。当时自己还感慨过他们这些人受灾后那种绝望的处境,没想到如今却强大到能歼灭建虏,屠杀奴酋了。

对于这支叫天军,崇祯皇帝在对自己的军队恨铁不成钢的同时,也是非常好奇的。

边上站着的洪承畴和徐光启,他们对叫天军或多或少都有点瓜葛。因此,也凝神听着。只不过徐光启的身体不好,不时压抑地咳嗽一声。

明国的形势比原本的历史上更为恶劣,而徐光启在修历书,和汤若望翻译西方书籍的同时,也操心国家大事,这让他原本就不佳的身体,更是不堪重负而病倒了。

年初以来,他一直卧床休息。只是这一次,要研究叫天军的轰天神炮,而徐光启又是公认的这方面权威之一,便把他叫来了。

只听毛彩贵低着头,从被叫天军救下开始,简要的叙述起自己的经历。有的地方说得不够明白时,崇祯皇帝会不由自主地打断而问个清楚。

从毛彩贵的话中,崇祯皇帝能感觉到叫天军对于建虏,是一开始就非常仇视的。他们爱民,甚至远超过大明的军队;他们勇敢、训练有素,也远超大明的军队。

等到听完毛彩贵的话之后,他沉吟了一下,略微带着一丝期望问道:“以你对叫天军的了解,朕要是招安他们,可有希望?”

说到这里,他好像怕什么,马上又补充道:“只要他们忠于大明,忠于朕,就算封爵也无妨。”

大明除了开国和靖难两个时期之外,对于外姓人封爵是很少的。更何况对方目前还是反贼,直接金口就开了要封爵,这条件不可谓不厚了。

但要是从崇祯皇帝的角度来讲,如果能招安叫天军,让他们去打建虏,赢得机会就很大。只是付出了一个爵位而已,就能得到一支强军,能改变目前局势的强军,不管怎么看,都是很划算的。

在文华殿内旁听的两人,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徐光启,都是属于务实的人,自然知道崇祯皇帝的许诺只是听着吓人,实际上是很赚的,因此都没有出言反对。

只不过,洪承畴对叫天军是算了解的,他心底不大认可叫天军会接受招安。而徐光启,则想着这个叫天军的首领,很可能是自己认得那个干侄儿,就比洪承畴多了份希望。

而崇祯皇帝的这个问题,毛彩贵很难回答。因此,他有点犹豫,一时沉默了下来。

“嗯?”崇祯皇帝有点不高兴了,略微有点重地哼了一声。

毛彩贵听到天子的怒气,吓了一跳,连忙又跪下去,低头回答道:“草民实在不知,那叫天军的首长会怎么选择?”

其实,在他的心中,隐隐地有一种直觉,叫天军怕是不会接受朝廷的招安。可这个答案,他不敢说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很是失望,目光转向边上的两名臣子。

洪承畴见状,稍微一想,便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叫天军不一定会接受招安。”

他说着,便给出自己的理由道:“那贼首曾言叫天军之意,乃是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皇帝一听,微微有点吃惊。他没想到,叫天军的叫天两字,竟然是这样的意思,一股浓浓的倨傲不逊之意。这样的人,真得会接受招安么?

之前时,因为叫天军的强大,让他开出了封爵的条件。也因此,他觉得自己已经够大方,让一个从灾民起来的反贼接受招安,可能性是很大的。

崇祯皇帝思考着,眉头皱了起来,有点拿捏不定了。

徐光启低首考虑再三,忽然一咬牙,也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或者叫天军会接受招安!”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刚才因为思考而低下的头,马上抬了起来,有点惊喜地问道:“徐卿,何以见得?”

537厂卫

徐光启虽然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可以想见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可他还有家人,他就是再胆大,也不敢把自己的猜测,认为以前认识的那个胡广,就是叫天军的首领胡广这事在崇祯皇帝面前提出来。

不过他心中却基本可以肯定,根据他对胡广的了解,觉得胡广不会是那种穷凶极恶的反贼。恰恰相反,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反而时时透露出为国为民的想法。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警告建虏会绕道蒙古草原入侵京畿之地,也不会为了高产农作物而操心。

因此,崇祯皇帝一问,他便想把斟酌出来的理由说出来。

可就在这时,忽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宦官尖声喊着:“八百里加急……”

文华殿内的几个人一听,都同时沉下了脸。因为他们知道,凡是八百里加急,肯定是了不得的坏事。

徐光启只好闪在一边,看着崇祯皇帝接过太监转递过去的加急快报,匆匆地在看。

洪承畴也观察着崇祯皇帝的表情,希望从表情上能推测出一些情况,以便自己能做出一些判断。

可这一次,崇祯皇帝的脸色很是奇怪。是皱着眉毛,怒极的样子,但间或又有点高兴、兴奋的神情夹杂在里面。

洪承畴反而看得皱起了眉头,这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难猜了。

崇祯皇帝在看完之后,递给身边的轮值太监,示意他给底下的两名臣子。而后他怒声喝道:“真是没想到,原来建虏如此猖獗,如此所向无敌,原来是有内贼!要不是叫天军公之于众,朕还一直蒙在鼓里。”

他说着,甚至还站了起来,就在龙椅前来回踱步,一边继续恨声说道:“自古有言,无奸不商。这些晋商不但是奸商,甚至还通敌叛国,真是该死,该死!朕要杀了他们,朕要天下所有奸商后悔当个商人……”

此时的崇祯皇帝,算是真正明白了辽东建虏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小的女真部族,却最终成为了大明的心腹之患。

想起就是这些晋商和建虏勾结,才使得建虏不断壮大,让朝廷损兵折将,丢城失地;让朝廷不得不提高赋税,收取辽饷,最终又逼反了灾民,搞得大明顾此失彼,江山社稷千疮百孔。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罪于那些该死的晋商!

想起大明几代皇帝为了建虏的事情劳心劳力,自己为了建虏更是夜不能寐、****操劳,崇祯皇帝都有种发狂的念头,恨不得撕碎了那些勾结建虏的晋商。

他越想越气,马上站住身子,吩咐身边的轮值太监道:“传旨东厂,把那八大晋商的九族都抓来京师,朕要把他们抄家灭族,千刀万剐!”

稍微停顿了下,崇祯皇帝又马上恨声补充道:“还有,边关还有其他商人与建虏有勾结的,只要有发现,也一律抄家!”

这时候的东厂,基本上处于半停工状态。东厂的缇骑,都被勒令不得外出,比起天启年间,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不是地下,是地窖,地狱的差距。

轮值太监一听东厂要重新出山,当即大喜,连忙尖声应了。

此时,徐光启已经看完急报,听到崇祯皇帝的话,下了一大跳。

虽然他比起其他官僚要开明,少有党争,多为民着想,可他毕竟是文官的一份子。而只要是文官,就不会有人想厂卫重启。

因此,他马上提高自己的声音,大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看到崇祯皇帝脸上怒气不减地看过去,他连忙提醒道:“陛下,前朝厂卫之祸,犹在眼前,不可不慎啊!”

轮值太监在边上听了,恨恨地看着他,却不敢出声,毕竟这时候文官势力太强。

崇祯皇帝被徐光启一提醒,想起天启年间的时候,厂卫权势滔天,自己作为皇兄宠爱的藩王,却还提心吊胆过日子的那段不堪往事。想起皇兄之死,到底有没有厂卫在里面动手脚的谜,他犹豫了。

洪承畴此时也匆匆看完了急报,知道事态紧急,也紧跟着徐光启躬身奏道:“陛下,晋商之事,毕竟只是叫天军公布,其真实还有待确认。厂卫一出,民不聊生,天下必乱,陛下千万三思啊!”

如果崇祯皇帝要出动厂卫的话,无需内阁,也就是文官集团同意,只需要他传旨就成。这老虎要是放出来,天下会不会大乱不知道,文官就肯定不好过。

好不容易借着崇祯皇帝上台的机会,说动他把厂卫废了。要是因为这个事情重新放出厂卫,那实在是天大的祸事。

因此,洪承畴心中虽然相信叫天军所公布的那些事情,可他还是替晋商说话了。

而毛彩贵一个草民见到这种事情,早已伏在地上,不敢有一丝声响,胆战心惊地等着事情结束。

在厂卫的事情上,徐光启和洪承畴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因此,他在洪承畴说完之后,马上也跟着道:“陛下,古之商人,还有弦高退敌。臣相信我大明的商人中,也不乏忠义之士,要是只听……只听反贼的一面之词,确实有失偏驳。臣建议,责令有司尽快调查此事,等事情有个水落石出后,再行定罪,以示陛下之英明。”

他原本是想说叫天军的,可觉得不够重量,就改为说是反贼,点明双方目前的敌对关系。之前想着为叫天军说好话,以便招安的事,和这个事情一比起来,他只能如此选了。

崇祯皇帝渡过了最初的震怒后,也慢慢地冷静了下来。眼前两名臣子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说得话不是没道理。在沉吟了一会之后,他便又吩咐道:“既然如此,请首辅过来再议一议有关调查晋商和招安叫天军之事!”

洪承畴和徐光启听了,互相看了一眼,明显能看到对方的神情轻松了一点。只要皇上不冲动,他们都相信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他们所需要的。

538菩萨还是阎王

不出洪承畴和徐光启的意料,和内阁商议的结果,是反贼的话不能尽信,需要调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结论。至于去调查的人力,自然不可能是厂卫了。

原本因为叫天军的出现而提前引发了崇祯皇帝用厂卫的想法,可由于文官集团的阻挠,使得这个想法刚出现便被泯灭了。

要是崇祯皇帝有了厂卫这另外的一只耳朵、眼睛,文官就再难像以前一般,想让崇祯皇帝知道什么,他就只能知道什么。

而对于招安叫天军的事情,最终却是没有结果。虽然崇祯皇帝倾向招安叫天军,但已没有文臣支持。理由是要这么做了的话,天下有能力的人都去造反了。对于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姑息。

至于私底下的原因,自然是怕叫天军万一真被招安了,不但可能会多一个战功彪悍的武夫,还可能让崇祯皇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从此不再全信文官集团,和以前的皇帝一般再次启用厂卫,玩平衡之术。

不过叫天军虽然还是要剿灭,但那轰天神炮却是要学的。在重赏了毛彩贵之后,让他描述所知道的细节,由洪承畴联合掌管兵仗局的太监一起尽快造出那东西,送到抚宁前线去。

这一次崇祯皇帝临时起意,虽然被文官集团安抚下去了,但起初边上的轮值太监却从中看到了希望。

原本崇祯皇帝对魏忠贤一党的严惩,让他们以为在崇祯皇帝当政时,怕是没希望重新获得权势。可如今看来,也说不定了,只要让崇祯皇帝对文官失望即可。

一如文官集团一般,各个大太监虽然彼此有争斗,但在厂卫的事情上,在对待文官的立场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为此,他们暗地里也开始了报复文官的行动。更要促使崇祯皇帝对文官感到失望。

而朝廷没有去招安的叫天军,押着从张家口获得的物资,安然地返回了归化城。

此时的草原,基本上已经安全。因此。除了火药原料和各类研究所所需要的物资之外,其他的都留在了归化城,就近支配。

归化城的银佛寺中,胡广在一处偏厢房办公,此时正在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

他没有坐。站着扫视着在会的高级将领们,严肃地说道:“从关内传来的情报,说是陕西旱情比去年还要严重,加上流贼作乱,而朝廷的精锐边军都被建虏拖在京畿之地,除府州大城之外,其他地方都是民不聊生,白骨饿殍遍地。我们不能再拖了,得马上进关!”

一听胡广终于提到进关的事情,在座的那些来自关内的将领都兴奋了起来。挺胸坐着的上身,更是直了一分。

胡广自然知道他们的心情,他走到背后的墙上,指着挂着的地图上面道:“我们在陕西特别是陕北这里,已经有一定的声望基础。那里挣扎求生的灾民、边军,都渴望着我们早点过去。因此,我们的第一战,就是占领延绥重镇榆林,并控制延绥地区,重新建立秩序。”

要是以前的话。榆林乃是军事重镇,就算叫天军训练有素,也不是那么容易能打下来的。胡广定了这么一个地方作为突破口,就有点啃硬骨头的意思。

可眼下这个时候。洪承畴已经带着延绥的精锐前去勤王,留在榆林的边军虽不能说都是老弱病残,可战力已经降了一大截。且没有了洪承畴的运筹帷幄,边军的粮饷又成为一个大问题,更是严重影响到了边军的战力。

这个结论是胡广事先和胡宽商量过的,因此他公布出来的时候。胡宽没有一丝诧异,目不斜视地看着胡广,维持着严肃的表情。

而其他将领听了,先是稍微楞了下,而后更为兴奋。他们所经历的战事已经给了他们信心,就算是朝廷的军事重镇又如何,咱们叫天军照打。

简要说了军事作战目标后,胡广走回位置,看向乌兰吩咐道:“这次出战,就不像以往那样撤回。因此需要从后勤部门抽调工匠,到榆林建立一些必要的工匠铺。暂时需要的是水泥和火药以及铁匠。”

胡广说这个的时候,乌兰已站了起来,认真地听着。

“榆林镇应该需要不少粮食,要从这次的缴获中分出一部分,随野战军之后,押送前往榆林重镇。另外归化城这边也还要准备一下,以应对从关内撤过来的灾民,数量应该不会少。”

等胡广说完不再有交代后,乌兰严肃地点头答应道:“是,首长!”

胡广转头环视在座所有人,严肃而认真地大声宣布道:“此战之后,我们叫天军正式亮相天下。好好努力,让全天下的老百姓以希望,让他们都能看到,我们叫天军有实力、也有能力去解放他们,给他们好日子过!”

“是,首长!”全体高级将领都站了起来,严肃而大声地回应道。

公元一六三零年八月一日,对于守在榆林边关外面的墩台来说,和往日并无差别。

一个小旗的墩军,加上家属等人就躺在墩台里。尽量减少活动,以节约体力,让肚子不那么饿,或者说饿得没有那么快。

不管是渴了,还是饿了,都是先喝水充饥。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才吃一点黑窝头。

几乎所有人,都饿得骨瘦如柴。这种状态下,不要说瞭望点烽火的任务,能活着已是不错了。

早三个月前,就已经没有粮食下发了。眼下所吃的一点粮食,还是他们自己种的。可老天太吝啬,不舍得下一场雨,让他们的收成几乎是没有。

不但他们这些人如此,其他墩台其实也差不多。甚至有些墩台的墩军中,家里老小都饿死,怒骂朝廷、老天之后,便弃了墩台自寻生路去了。

这不,这所墩台的人,脸上都是绝望,就算听到了外面传来动静,他们也没有一个人有想站起来去看看情况的意思,最多只是转动下眼珠子,看向外面而已。

“哐当”一声响,他们知道那大概是墩门被人放下了。这来的人到底是救命的菩萨还是索命的阎王?

在这该死的世道下,大概是阎王的概率大一点吧!

539仁者无敌

一连串的脚步声传来,且越来越近,墩长一听就知道有四到五人的样子,步履矫健,该是能吃饱饭的人。一想起饭,肚子就有了反应,感觉到更饿了。

就在这时,金属反射着阳光出现在门口。紧接着,一道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遮住了照进屋内的阳光,一时看不清是什么人。

还未等他有什么反应,那门口站着的人便已收了刀,同时招呼他身后的同伴道:“快,这里也躺了一些人,都还活着。”

说完之后,那人并没有多少顾忌,大步走向屋内,一边去取身边的挎包道:“我们是叫天军将士,你们不要怕……”

之前还躺着仿佛死人一般,对于闯进来什么人都已不在乎的他们,一听这人的话,咕噜一下都爬了起来。不过最终只有两人能站着,其他人立足未稳,跌倒在地了。

然而,没人在乎这些人,他们七嘴八舌地用尽吃奶的劲,激动地问道:“你们是叫天军?”

“是府谷的叫天军么?”

“你们的首领是首长么?”

“……”

如果说他们对于活下去还有一丝希望的话,这丝希望不是寄托在朝廷的钱粮上,因为他们早已绝望了。他们的希望,就只来自于叫天军。

作为榆林边军,他们对于府谷的叫天军已经是很熟了。因为世道越差,叫天军的事迹就传得越广,细节也更多的被人知道。虽然明面上禁止,可私下里,边军中早已互相在传递活着的希望。

他们知道,叫天军的那位首长,是真正的为普通老百姓做主的人,吝惜每个穷人,给人以希望。

当他还只是府谷反贼头目之一时,就敢于和当时最大的首领王嘉胤争执,要救下同样冷冻挨饿的明军俘虏。

当他成立了叫天军之后,更是摆明了车马说出了他想做的事情,要为全天下的穷苦老百姓当家做主。边军同袍中,只要手中没有叫天军将士的血,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人,哪怕是不肯归降他们,也会有钱粮下发,并无条件的放其离去。

叫天军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被不少人唠叨。虽然没有人能唱得全,可所有人都会用向往的心情去私下传颂。虽然一开始有人也有讥笑叫天军是傻瓜,可到了后来,谁都希望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傻瓜,成为这样傻瓜中的一人。

有不少没有亲人的人,早已想着去投奔叫天军。不但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有尊严。这样的日子,在这样的世道下,就算死了,那也是值得了。

只是很可惜,叫天军突然进关,攻占了府谷、保德州城后又突然出关,想投奔也没有机会。

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有许多人甚至想过出关去寻找叫天军。可想到茫茫草原,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找到叫天军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就只能等死。只是心中向满天神佛祷告,希望有一天叫天军出现在眼前。

也因此,当这个出现的人说他是叫天军的人时,就算墩里这些人已经饿得没有一点力气,却仿佛突然增加了无数力量一般爬了起来。他们知道,他们有救了。

叫天军不会只挑身强力壮的,不会不理老弱病残妇孺。他们在这世道上,就是救苦救难菩萨的化身,对所有为善之人一视同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