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书礼说着,天津的工业家们也窃窃私语,不少人面带嘲笑。孔韧一副酷脸照他这些天的经验,这次又要黄了,赵书礼照样不以为然。
还继续高声问道:“各位可有什么疑问吗?”
一个人举手了:“请问,你们这些政策能保持吗,这位司令,我都不知道你能不能保证你一直能待在绥西,又怎么敢相信你能给我五年的免税呢。这年头,今天你是大王,明天我就是皇上,没谱啊!”
这人说完,引起一片哄笑,这也是这些天赵书礼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赵书礼的政策能够保持下去。甚至有的人干脆,就质疑他是不是想把他们这些商人骗到绥西去,好宰他们。对此赵书礼也没办法,这年头行情就是这样,总统都不敢保证明年还是自己坐在总统府呢,更何况他一个小军阀。说实话还是自己这里没有信用啊。
倒是有一个人制止了大家的嘲笑:“各位,这位赵司令的心倒是让在下佩服。我是永利碱厂的范旭东,如果有机会倒是想跟司令合作,可惜在下的工厂可是需要盐做原料,您那里是不太合适的。”
赵书礼笑道:“没关系吗,你也可以做其他的吗,我们这计划中不是有很多化工厂吗,你也可以投资啊。”
范旭东笑道:“投资,我可没那个能力。现在也就一心想做碱厂而已。”
赵书礼没再劝,不过要是他知道这个人有个手下叫做侯德榜的话,或许会该注意,一定会下大力气拉拢此人的。
天津也是白跑了,本来这次他们最有希望的就是天津了,因为天津是想北方现在最大的工业中心。
孔韧彻底失望了,他开始劝说赵书礼回去了,因为从开始到现在,光是花费就已经超过了十万大洋,他很心疼,觉得要是这些钱用在实业上,他们都可以建起一个小型的机器厂了。
赵书礼却坚持要继续下去,他们的下一站是青岛。
青岛曾经被德国统治过,德国人擅长机器制造,因此这里的机器业虽然不发达,但是技术人才却不少,很多当年都在德国人开办的机器厂呆过。现在这里被日本人接受了,很多人竟然辞职不肯给日本人干活,山东人这点上倒是很有骨气。
他们到青岛的第一天,照理通过报纸宣传招商会的信息,然后找到合适的酒店,包下来当做会场,三天后才会进行正式的商会。
可赵书礼没等到第三天,一封急电送到了他的手上,外蒙古出事了。
掌权的外蒙古人民党的两大巨头之一的苏黑托死了,此时他才23岁,这不免让人遐想,是不是因为内讧。是内讧就会有矛盾,现在正是外蒙古最虚弱的时候。
赵书礼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外蒙古的观察,他之所以放几百蒙古人回去,目的也正在于此。这次的消息就是一个回去的蒙古兵,悄悄传回来,刘澍通过电报拍到了青岛。幸好每到一地,赵书礼都跟刘澍通过电报先联系起来,不然这个消息就要错过了。
收到消息后,赵书礼跟孔韧稍微商量了一下,就离开青岛回包头去了,他要布置进兵外蒙的事宜了,相对于工业建设这种远期计划来说,他更想要收复外蒙这种不能着急,却又不能不急的事业。
但是他要求孔韧继续去各地游说,他终于告诉了孔韧他的想法,那就是这次招商成不成功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把绥西的各种政策宣传了一下,对于这个广告效果是用钱买不来的,没看到每当他们到达一地,总是被各种报纸围着采访吗。而且跟各地的工商界精英建立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财富。
正文 二十四节 外交努力
苏黑托死了,外蒙古自然不稳,赵书礼这样认为,其他有见识的人自然也会这样想。
其中自然会包括一些野心家,比如日本人。
赵书礼刚回到包头,很快日本人就找上门了,日本人跟赵书礼打交道已经不止一次了,早在一年多钱,蒙古人刚宣布独立没多久,日本人就到了包头找他。因为日本人找徐世昌的时候,徐世昌推脱说外蒙古事宜都交给了赵书礼这个外蒙古全权公使处理。
这次他们依然开门见山的表示支持赵书礼对外蒙古的任何军事行动。当赵书礼问他们能支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日本人说愿意提供一万支步枪,和两百万发子弹。
对于这些免费的援助赵书礼是感兴趣的,现在他招的三万士兵中,也就只有一万多只步枪,子弹也不多,这些还都是上次从杨村军火库抢的。但是对于日本人对于中国内政的各种兴趣,赵书礼是天生反感的,因此已经打过数次交道的赵书礼,一次也没有跟日本人合作。
这次突然赵书礼心里生出了一个主意,他要大玩权术,俗话说就是忽悠,忽悠日本人。于是收起了以前的不请不愿,不但热情的接待了日本人,对于日本人给予的援助表示感谢。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么你们日本政府在'整治'和外交方面呢,我希望能在这方面也大力支持我国。”
伛偻的日本使者谦卑的说道:“我们大日本帝国对友邦的支持一向都是不遗余力的,如果公使阁下你能出兵外蒙,在外交方面我们一定会支持你,这个你不用担心。”
赵书礼笑道:“那么支持的力度呢?比如出兵。”
日本使者小眼睛眨了眨,用外交辞令道:“我们政府没有授权我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政府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阁下的。”
赵书礼一副心有余力不足的表情道:“如果日本人不出兵的话,恐怕仅仅靠我这几十条破枪,打的过蒙古人,打不过苏联人啊。”
日本使者眼睛又眨了眨,说道:“苏联方面,我们日本政府一定会提出交涉,相信你苏联不一定会出兵的。”
“哈哈,不会出兵,据我所知苏联的军队现在就驻扎在库伦。”
日本使者干笑了两声,然后道:“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会认真讨论的,希望公使阁下不要有顾虑。”
“没有顾虑就怪了。不过我到有一个想法,光靠日本政府的努力恐怕还不足以让苏联认真考虑,你们日本政府有没有考虑过,联系西方各列强来干预这个问题呢。”
“西方政府?”
“没错,据我所知,西方政府对苏联一直很敌视啊,有的甚至不承认苏联政权。并且英国不是刚刚宣布,对苏联进行封锁和经济制裁吗。”英国政府因为侨民在苏联被害问题,宣布对苏联实施禁运。
日本使者点点头道:“没想到公使大人对国际形势如此了解,在下真是佩服之至。对于阁下的建议,我国政府会认真考虑。”
“哈哈,考虑就好,希望日本政府动用外交资源,帮助我们。相信中日友谊会更加牢固的。”
“这个自然,不过如果我们日本政府帮助中国收回外蒙的话,我们希望公使阁下能保证我们日本在外蒙的利益。”
日本一向贪婪,相信如果真收回了外蒙,日本人会狮子大开口,不过赵书礼依然一副想当然的表情笑道:“这个是当然了,贵政府大可放心,我们中国人对待朋友一向很够意思的。”
日本使者道:“我想我国政府真的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不过我想让公使阁下先做一个保证,如果外蒙古收回中国,那么日本将享有排他性的权益。”
“我同意!”
赵书礼干脆的回答让日本使者很满意,鞠躬,告辞。
临走前赵书礼对日本使者强调道:“你们日本人答应的军火可得尽快送来啊,我的军队还等着这批武器训练呢,不要误了事啊。”
一副正宗军阀嘴脸,日本人脸上笑着心里冲满鄙夷,这种人他在中国见多了,于是当即表示如果他们整府同意,一个星期内军火就可以送到。
日本人走了,赵书礼心里却很沉重。他不知道这次他做的对不对,后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无法预料。依靠日本这批狼,驱逐俄国那头熊,到头来会不会被日本人吞了。但是他别无选择,他只能这样,利用列国的矛盾来尽量争取利益,他不由得想到了清末的李鸿章。他当时遇到的局面大概也是如此吧,不知道李鸿章当时的心里是如何感想的。
日本人一走,赵书礼长叹一声,在他心里,实在是不想依靠日本人,日本人在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就已经定位为敌人,不,应该是仇人,仇敌。但是他今天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能让你的朋友帮助你,不算什么,要是能够让仇敌也帮助你,那就真是本事了。
因此他想到了利用日本人和日本的外交'整治'资源,把世界各列强国联合起来一起给苏联试压,只要苏联不支持外蒙古,相信凭他的力量足以收复外蒙。
这就是赵书礼的权术,如果这次真能借势收回外蒙,他的运作丝毫不下于俾斯麦当年的外交手腕,俾斯麦被称为能玩转七个球,顶尖的外交家。但是外交这种东西是必须有另一个东西做后盾的,那就是实力,有实力的外交就是针尖上跳舞,而没有实力的外交容易搞的自己被吞掉,最后只是一根搅屎棍子而已。
送走了日本人,赵书礼到了军营。
现在他的军队比以前正规多了,不仅是因为一直坚持不懈的训练,而且跟宋远他们回来有关系。宋远在保定军校学习了两年,结业后还带了三个同学回来,这是赵书礼当时送他们走的时候再三强调的,让他们在学校里跟同学搞好关系,最好能给他拉上一个班的军官回来。当然这只是赵书礼的奢望,最终加上宋远和脱欢也只有五个人,不过赵书礼也很满意了,有这五个人自己的军队就能正规化了。
宋远这次带回来的三个人中,两个都是直隶人(河北人),贺粹之1898年生,直隶文安人,宋邦荣1900年出生,直隶安国人,还有一个则是广西人,黎行恕1894年生,广西阳朔白沙镇旧县村人。直隶即后来的河北省,保定军校所在地的保定就是属于河北,因此河北人进入保定军校有地利之便,而南方人则少有进入这个学校的,因为清末编练新军,各地建立军校众多,比如南方人多去的云南讲武堂等。
赵书礼没有地域歧视,因此对黎行恕同样器重,委以重任。
他们是在赵书礼去拉投资期间回来的,因此一直也都没有安排什么职位。这次回来,刚好处理了。任命宋远为师长,他带回来的三个人都是团长,一进入部队就是团长,这让这几个人非常满意。热情高涨的投入到了,练兵行动中。老实说这些人的军事素养是不错的,保定军校的教师都是日本军校毕业的士官生,只是军事思想就要落后了,因为他们师从的日本的军事思想就很保守。
可是毕竟是科班出身的,赵书礼一向喜欢专业的人士,这跟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他自己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此一直以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扎实的学识,仅凭着野路子拼搏上去,尽管可能风光一时,但是后劲是不足的。他经常拿自己跟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搞贸易的那些倒爷对比,他虽然动作没有那些倒爷那么张扬,但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相比那些倒爷到最后真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除了任命外,赵书礼还给这几个人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军官。他军中的士兵们在坚持不懈的扫盲下,已经有不少能读书写字了,更不乏许多天生聪明的家伙,颇有想法心眼多,是当军官的料子,很快就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正式的军官。
在军中待了一个多星期后,日本人果真送来答应的军火,但是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让赵书礼有点担忧。他们要求一旦外蒙回归中国,日本人将享有在那里的唯一探矿权和筑路权。赵书礼跟他们再三谈判,为中国人保留了同样的权力后签字了。
军火到账,虽然还是没有装备齐全自己的军队,但是实力却也增加了一大截。叮嘱宋远一定要加紧训练一刻也不能懈怠,然后赵书礼又去了北京。他反复的拜会各国驻华使节,不能光靠日本,中国的事情中国人更应该积极努力一些。
经过跟各国公使的反复沟通,后面加上日本人的游说。各国公使在跟自己的政府磋商后,结果还算是满意,美国人表示愿意提供外交上的支持,但是不提供任何物质和军事上的帮助。英国人倒是更给力一点,他们连同法国人表示,一旦中俄间因为蒙古问题冲突,他们将站在中国一方,会对俄国人施压不让他们武力干涉中国人收复自己国土的行动。
其他国家倒是意大利非常积极,现在他们的墨索里尼已经上台,这个家伙虽然没什么实力,但是却很嚣张,表示中国如果跟苏联开战,他们愿意出兵干涉。但是日本人要求赵书礼不要接受,意大利的武力支持。
做完这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后,时间已经到了1923年底了。
日本人反复催促,但是赵书礼还有一个顾虑,这就是外蒙古人民的心态。虽然乔巴山这些人显然是是苏联捧出来的傀儡,但是他们得自苏联真传的宣传显然是很有煽动力的,如果蒙古人民支持他们,那么赵书礼即使武力收回了外蒙,也将面对无休无止的抵抗,如果蒙古人都跟他打游击起来,恐怕再多的军力也会陷入蒙古游击队的泥潭中的。
正文 二十五节 北进
赵书礼一边练兵,一边等待,他在蒙古安插的那些探子也不停的传回外蒙现状的情报。
可是蒙古人并没有发生大的骚动,乔巴山牢牢掌控了政权,这让赵书礼颇为遗憾,但是他有的是耐心,他知道一个新政权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的。
好在最近也频有好消息传来,孔韧的招商行动终于有了一点收获,他在青岛拉到了一个潍坊企业家的投资。这个人叫做滕虎忱,过去曾经在德国人的船坞机械科当学徒,熟练掌握了各种机床,钳工等技艺,还学会锻压等技巧。对机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听孙中山讲学,萌生了自己生产机器代替进口机器的想法。后来日本人占据了胶州,并且发生了“二十一条”事件,滕虎忱心里大受刺激,辞职不干。
之后生活十分困苦,后来在一个美国传教士和朋友的帮助下,在家乡开了一间“丰华机器厂”。从给公路打路钉开始,慢慢发展到生产当地需求旺盛的纺织机械。当孔韧去招商的时候,他看到孔韧的工业计划大受感染,同时他认为河套地区有丰富的羊毛资源,决定在绥西也投资一个工厂,专门生产毛纺织机械。
在青岛有了一个收获后,孔韧接下来去了中国最大工业城市上海,在这里他招揽到了一个真正的人才。徐新六,伯明翰大学冶金专业毕业,后在维多利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又在巴黎'整治'学院学习财政学一年,回国后担任财政部职员,并兼任北大教授。可惜因为袁世凯的登基,失望之下,辞职下海了。当孔韧见到他的时候,他是浙江兴业银行董事会的秘书。
徐新六也是被孔韧的工业计划和他实业救国的报复所感染,决定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不过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中国的前途,在于德国式的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结合。因此他打算到北方建立一所控股银行,然后建立一系列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徐新六一来到绥西,赵书礼跟他详谈了几次,非常欣赏此人,这人有专业背景,又在政府机构中任过职,同时精通商业。很快赵书礼就任命他为绥西财政特别顾问,让他负责制定各种经济制度。
上海招商结束后,孔韧就回程了,本来打算去的广州因为南方的军阀战争没有成行。当孔韧回到包头的时候,恰好傅伦又一次从德国回来了,这次带回来了一整套冶炼设备,和另一套电厂设备。刚好孔韧接手建设安装事宜,而傅伦在被赵书礼请到已经建好,并少批量进口一些原材料用来培养技术工人的兵工厂中负责了。
兵工厂也是在赵书礼去招商期间建好的,建好后,晋商在山西招了一百多名,年纪从十二岁到二十岁不等的小学毕业生,这些人在德国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始练习各种技术,包括机床的使用,切削各种步枪零件,给枪管钻孔,车丝制作膛线等等。
等赵书礼从北京回到包头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成了合格的工人,只是缺乏原材料工厂还没有大规模生产。赵书礼也没有按照德国工程师的建议,从德国进口原材料生产步枪,他更希望的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过招人行为就没有停止,已经有一千新人进入了工厂,然后在早期的那一百多名学生工人中挑选出几十个技术最好的工人担当技师,加紧训练新招收的这批工人。
当几个月后的七月,冶金厂终于投产后,兵工厂的机器终于隆隆的响了起来,开始了全力生产,很快第一批成品枪械从工厂的生产线上下线了。
赵书礼抽出时间赶到了兵工厂,他要参观这第一批自己兵工厂批量出品的武器。这个兵工厂是德国在一战后期建设的,本来就是个大型的兵工厂,主要生产毛瑟步枪,当时产量最高的时候年产达到五万支。
赵书礼在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到了工厂的车间,生产线已经停止,但是已经生产出来的数百支步枪整齐的摆放在枪架上,等着赵书礼的检查。
咔咔,赵书礼随手抄起了一支步枪,拉动枪栓,子弹应声上膛,正宗的德国毛瑟98步枪。赵书礼没有开枪,只是试试手感,感觉很不错。
“这枪都经过测试了吧?”赵书礼问一个技术人员,他是所有人里面技术掌握最快的一个,现在是生产线的组长,叫王兴初,天津人,原来在塘沽船厂的车间当过学徒,有基础。
“都经过测试了,这些都是合格的!”王兴初回答道。
“没错,你们这些工人都很勤奋,这些枪支完全达到了我们德国工人的水平。不过就是次品率高了些,这样的话这个工厂一个月最多生产一千只步枪吧,效率差太多了。”
旁边的一个德国工程师补充说道。
赵书礼收起了枪,问道:“这是为什么啊?”
德国人道:“他们的技术还不熟悉啊,只是心里死记硬背下了机器的操作程序而已,这样难免出错的。或许以后练的多就好了,不过谁说的准呢,在德国这样的工人我可不敢用。”
另一个德国人说道,他是一个典型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在工厂中还跟工人打过架。
赵书礼对他的态度不满意,于是没客气的说道:“是吗,那么我们要不要打个赌,这个工厂的规模在德国的时候,一个月大概能生产四千支步枪对不对。那么我敢说半年后,这个工厂在中国工人手上,每月可以生产八千支合格的步枪,你们信不信。”
“这不可能!”德国人断言道。
赵书礼针锋相对:“那你可敢跟我打赌!”
德国人不说话了,上次建设电厂的时候,他们本以为稳赢的赌局不是就输掉了吗。但是他心里仍旧不服气,虽然中国这个神奇的土地上,经常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但是他死都不会接受中国工人能比德国工人更好这个结论。
德国工程师吃瘪,这让平时没少受这个德国鬼子羞辱的一帮中国工人非常出气,赵书礼当即趁热打铁鼓动他们道:“兄弟们,这位德国师傅说我们中国工人永远比不上德国工人,我却说中国人比德国人更棒,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德国同行,给我争这个脸,给中国人争这口气!”
“有!”气势如虹的自信声音响起。
“那么就这样说好了,半年后,这里每月要生产出八千支步枪来,大家说能不能做到。”
“能!”同样的声音,工人们都很激动,似乎是接到命令出征的士兵一样。
赵书礼很满意,这样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似乎是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手法,没有经济刺激,仅仅依靠精神鼓励,就完成了中国的重工业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司令,急电!”突然一个亲兵走了进来,凑到赵书礼耳边轻声说道。
赵书礼接过他手里的电报纸一看,脸色一变,也顾不得参观工厂了,立即离开工厂直奔军营。他等的机会终于到了——
到了军营中,当即就把蒙古人骑兵旅召集了起来,然后开始训话。
“各位兄弟,我刚刚收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被苏联人的走狗乔巴山杀害了!”
本来兴致勃勃赶来听赵书礼训话的蒙古人突然愣住了,他们似乎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赵书礼也沉默了,他给蒙古人时间让他们消化这个消息,他相信蒙古人听到这个消息,不会无动于衷的。
果然片刻的安静后,开始有蒙古人不安了,有的高声叫着:“你说谎,活佛怎么可能死呢。”
“不会的,活佛不可能死,活佛是永生的,就算活佛涅槃了,还会有新活佛转世的。”
赵书礼道:“乔巴山也宣布了,活佛从此不再转世了!”
“乔巴山,这个混蛋,我要杀了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