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学良拒绝了,他不希望日本人在黑龙江驻扎,但是也不希望别的势力在这里存在。这些赵书礼能想到,这不过是个引子,接着他表示希望组建油田区的保安队,人数千人,跟日本人在大庆车站的驻军数量相当。他希望他的结拜大哥能给这个面子,但张学良最后给的回复虽然答应了,但是保安团由东北整府来组建。赵书礼又表示给保安团支援一批军官还有一些军火,用来增强他们的实力,张学良没有拒绝。
派遣军官到油田后,赵书礼指示油田经理权公望,让他配合以勘探地形的理由,给这些军官提供方便,绘制详细的地形图,方便以后作战需要。
做完这些年关已经将近了,德国人终于要走了。
对于德国撤离军事顾问一事,赵书礼曾经争取过,他对兴登堡表示,只要德国愿意顶住英法的压力,塞北这边没有问题。哪怕直接在军队中的军官必须走,那么最少也要留下工厂中的技术人员,可惜这时候的兴登堡已经老弱不堪了,在没有了当初的强硬性情,他妥协了。
德国人终于还是走了,赵书礼带领塞北军政大员,亲自到火车站送行,合作一场不管将来如何,也不能否认他们对塞北做的贡献。
回到官邸,赵书礼心情惆怅啊。
“司令,这是德国人临走时候给您的!”
厚厚的一份文件,赵书礼打开一看,原来是那些德国顾问们,集体做的一个计划书。
他们在里面列举出了塞北军要继续推进的一些变革,军事方面还好,无非就是兵役制,预备役建设的问题,和详细的实施步骤,这些即使德国人走了,还能继续独立完善,毕竟这么些年塞北也培养出了不少相关的人才。技术方面就有点料了,那些技术人员,给赵书礼建议,将三十多种火炮进行量产,这些都是经过他们严格测试,认为是非常优良的火炮。
德国人在塞北建立了完善的武器测试场所,对火炮、机步枪、迫击炮以及其他一些先进武器进行测试。先后测试了上百款火炮,全世界十几款步枪,还有机枪冲锋枪,手榴弹地雷等武器。按说德国人派到塞北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最多时候也不到三百人,他们是没有力量在几年时间里设计制造出这么多武器的,可是谁让赵书礼对军事合作非常大方呢。跟德国的协议中,德国人提供的五亿马克贷款,赵书礼没有挪用,全都让这些技术人员任意挥霍。所以造成了一个结果,不仅塞北这些技术人员设计的武器在这里测试,就连德国人在苏联,在瑞士瑞典西班牙等地的秘密工厂设计制造的武器,也把数据传过来,让塞北来测试。第一是不要钱,第二是在欧洲这些秘密工厂设计的武器实在是不方便测试,而拉到苏联测试跟拉到塞北没多大区别,而苏联那里的合作,德国人也是要出钱的,不像塞北完全由塞北整府独立承担。
五亿帝国马克,足够装备十个师的资金,在这么巨量资金的支持下,塞北这些德国顾问确实做出了相当大的成就。而塞北也收获颇丰,因为这些武器测试的数据,根据合作协议,塞北是有权利保留一份的,至于德国人会不会藏私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即便有他们也不方便藏太多。
此时赵书礼这份计划书中,德国顾问就给出了建议,把他们测试过程中认为优良的几十款大炮,迫击炮等建议塞北生产列装。同时把上百款的大炮资料留在了塞北的实验室,那些是他们认为优良,但是没有经过测试的,有些是德国人自己设计的,有些是德国克虏伯等公司从其他国家获得的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法国军队现在列装的火炮数据。
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看着德国人的建议,赵书礼感慨道,谁说德国人是死板的民族,显然他们对塞北也是有感情的,甚至写这严谨的计划书,他们的许多用词也是非常人性的,甚至对中国局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日本人,一定要注意日本人从华北和东北两路进攻塞北地区。日本人对东北的野心,连德国人都看的出来,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得到这份计划书,赵书礼仔细看过之后,感慨之余,立即吩咐了下去,让兵工厂量产那三十款火炮。那些火炮的数据都存在实验室的数据库中,甚至设计参数设计思想,详细的测试参数,应用对象都包括,甚至连最重要的生产工艺都有,因为这些火炮他们都利用兵工厂的设备生产过样品。
这些火炮门类是比较齐全的,有强击战防炮,榴弹炮,高射炮,平射炮,野炮等等,口径从30到50毫米的小型火炮、机关炮,到200毫米的榴弹炮都有,仅仅88毫米口径的大炮就有四五种,野战型,防空型等。
由于有详细的资料,甚至工厂的工人都曾经帮忙生产过样炮,因此在生产上没什么难度。而由于建设大纲的关系,几十座大型兵工厂都在建设中,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建成,但是年底前会有十座完成主体施工的,明年中旬大概就可以安装设备生产了。赵书礼下达要求,让这些工厂最快的速度量产这批武器,在主体完成前,就要完成模具等设备的设计生产,并在明年下半年生产线可以开工。
除了步兵火炮的生产外,赵书礼还要求飞机制造厂尽快扩大产量,在新工厂投产前,尽最大努力提升现有工厂的生产能力,把飞机制造能力提高到年产三百架。约翰迪尔公司的坦克样车订单已经下了,明年初大概就能生产出来进行试验了,赵书礼在试验还没有开始前,就要求他们建设生产线了。同时约翰迪尔答应提供技术援助的国营拖拉机厂,也要进行坦克生产线的建设,甚至要在拖拉机生产线之前建设。
坦克大炮飞机这些先进武器的生产被赵书礼关注,下达了各种任务外,对于使用武器的人赵书礼自然更加重视。
现在塞北军军力达到了六十万,其中一半是收编的晋军人马,这些军队很多是当年阎锡山急速扩军的产物。因此有必要精简,在让这些军队在原来的军官指挥下适应了塞北军领导几个月后,赵书礼开始动手了。
首先是画了十八岁以下,四十岁以上两条红线,这两条线以外,士兵通通裁撤,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仅此一项,就裁掉了十万人。然后开始分步让这些军队进入塞北轮训,士兵进入新兵营进行至少三个月的训练,大纲是德式的,比较科学,对于实在无法满足合格要求的,仍然要再次裁撤。而军官则进入军校进行速成学习,时间定为一年,一年后有真心在军队中做事,希望进修更高级的指挥学的,军校欢迎。这种轮训要求在1931年六月前完成,至于到时候能剩下多少士兵,就看晋军的素质了,不合格的是一个也不能要,这是赵书礼的原则。
另外就是对晋军进行换装,老实说他们的武器装备是不错的,太原兵工厂作为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晋军的武器同意,弹药统一方面是比其他军队,甚至中央军都强的。但是现在他们是塞北军的一员了,就要换装塞北的制式武器,军装等。塞北的军工生产能力比之山西之高不低,因此装备他们统一的武器也不是什么困难。
对他们还进行了另一项处理,那就是塞北军士兵都享有的一项权利,军属家庭会获得五十到一百亩的土地。这样的政策此时也吸引了不少晋军士兵和军官,最后经统计有将近十万人表示愿意接受土地,把家庭迁移到塞北各地区。这些经过移民的士兵,忠诚度自然会更高一些。赵书礼开始打算把这部分士兵抽调到塞北军一二三军中,相比新收编的晋军三个军,这三个军队毕竟是他的嫡系。
但李忘川劝阻了他,李忘川说,要是赵书礼想要这些整编的晋军归心,那么最好不要从里面抽点士兵。那些移民的士兵虽然忠诚度可能更高些,但是抽调走他们,对于剩下的晋军来讲,恐怕会生出自己是二等军队的感觉,而留下他们则更有利于维持这些军队的稳定和忠诚。权衡之下赵书礼同意了李忘川的说法,这才没有调离他们。
做完这一切的时候,已经要过年了,赵书礼也已经实在是太累了。
从中原大战前,他就开始了跟蒋价石这些人的勾心斗角,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心真累。甚至他第一次对这种生活感到了厌倦,无休无止的权力斗争,撕破脸皮或者昧心逢迎,假话连篇脸厚心黑,这些放在以前他觉得很有意思,一直从立足绥西河套开始,到北伐占领了四个省地盘,甚至中间出现宋远疑似的背叛行为他都没有心烦,反而觉得斗智斗力其乐无穷。
但现在他烦了,尤其是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着慢慢长大的儿子,心中别有一番苦涩。儿子现在已经两岁了,小孩子在五岁前是最好玩的时候,做为父母也是最欢乐的时光,可是他却没办法享受着天伦之乐。
终于在除夕那一天,一封电报还来打扰他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当即回了这封电报,并且给司令部下了口令,说要是没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都不要来烦他了!
正文 一百四十一节 难得的休假
回了那封电报,赵书礼等于是给自己休假了,至于修多久,就看自己的心情了,这就是当领导的好处,权力越大有时候你才最自由,才能更随心所欲。要是一个中不溜地位,作风正派点还好,否则不但不能自由还要担惊受怕。
拒绝了一切公务后,终于可以好好的陪陪家人了,很久没有跟青荷和孩子在一起,他发现了一件事。青荷性格变了,开始还没怎么注意,以为这是从女孩到女人之后,必然要有的转变。可是现在他突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青荷变的有些偏执,脾气也大了。至于原因他问不出来,但是通过对其他人的旁敲侧击,大概原因是因为聚少离多的原因。
赵书礼不由得叹气,女人需要男人相陪啊,不管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一样。尽管青荷嘴上不说,可是长久下去心理必然会发生问题,比如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跟下人大发脾气,为此开除了好几拨佣人了。这可让办事的人相当的不方便,要知道能进总司令官邸的,哪怕是佣人也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谁知道其中会不会有刺客,会不会有间谍。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赵书礼更坚定了推拒公务的想法,信誓旦旦的对妻子表示要休假了,要好好呆在家里那里也不去了。可是情况并没有发生好转,傅青荷的心情似乎没什么变化,脸上一整天都不带笑容的。对于儿子倒是关爱,但是太过严厉,二岁的孩子,流鼻涕抹到衣服上要挨训,尿床要挨训,跌倒哭泣也要挨训。除夕夜那天,还因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被青荷训的大哭起来。
看的赵书礼十分不忍,好在孩子他外公倒是心疼孩子的,一旦青荷打骂孩子,这老头就马上嘀嘀咕咕的,把孩子抱走,带出去买糖或者玩去,直到哄好了为止。为此青荷常跟他父亲争吵,说这样惯孩子将来没出息的。
年后一连半个月,赵书礼没事劝老婆,但是不管他说什么,青荷就是不说话。不由得感慨,女人果然是男人最大的对手啊,他觉得他这个小媳妇,比蒋价石还难对付,难道说那些背背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喜欢女人的。
耐心耐心,赵书礼反复的对自己说着这两个字,整天整天的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是陪老婆说话。一个月后,反倒是青荷劝他出去处理公务,说一大套男人当以事业为重的话。赵书礼郁闷了,难道说他两辈子都跟女人没有缘分,总能找到克星做老婆。
这天正在看报纸,突然看到上面一则广告,说严裕棠的汽车厂今日开张,第一辆汽车从生产线上下线了。
这个汽车厂是从福特汽车厂购买的设备,有新设备也有旧设备。严裕棠确实能力不俗,当年赵书礼去福特公司,只是福特那老头子都不肯卖。严裕棠倒是成功了,不过也是一波三折,他在美国对付其他工厂,用三番四次的压价行为就能成功,可是对付福特就不行了。福特根本不愿意出让自己工厂的设备,甚至是老旧的T型车生产线也不愿意出卖。
T型车从1908年设计制造,到1927年停产,风靡了差不多二十年,总产量一千五百万,是一个无人能敌的奇迹。也正是在这款车上,福特发明了流水线装配技术,从而带动了一次工业生产的革命。
得知福特有种叫做T型车的车型停产,严裕棠把主意打到了它身上,开高价上门去跟福特商谈,可福特竟然愤怒的说福特汽车公司就没有什么T型车,把他赶了出来。严裕棠本想放弃算了,反正发财的机会大大的,但是赵书礼对汽车异乎寻常的执着,让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合适的卖家。先后联系了好几家汽车公司,包括打败福特的通用汽车,可是依然没什么结果。倒是有一些小型汽车厂破产的,可是那些大多是手工场一般的个体户经营的,赵书礼看不上。
最有机缘巧合下,他跟几个福特厂的老工程师认识了,这几个人都对T型车情有独钟,对T型车的停产耿耿于怀,于是经过商量严裕棠诱惑他们说,可以让T型车再次生产,把他们招揽到了麾下。然后这几个工程师不惜跟福特本人拍桌子大喊,最终福特同意以一个不高的价格,转让了一条T型车生产线和相关技术给他们,让他们出去创业。可是这时候严裕棠撕毁他的诺言,表示他手下的绿帽子公司,经营困难要迁回中国去了,希望这几个工程师能跟他到中国,给出的工资相当不错,是美国同类职位的两倍还多。
美国这时候又正闹经济危机,工作不好找,这几个工程师刚刚从福特辞职出来,本来打算在大干一场呢,可遇上这茬,最后只有一个愿意来中国,但是要求的工资是周薪两百五十美元,一年收入超过一万美元。这大概是他们在美国能得到的工资的两到三倍,但是却是经济危机前的,现在可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
这个要求让严裕棠很为难,对他来说太高了,几次磋商都没有达成协议,他给赵书礼去了电报。没想到,赵书礼倒是一口答应下来。严裕棠很奇怪的询问,给一个人这么多钱,合适吗,这些钱可能买不少辆车呢。赵书礼得意洋洋的告诉他,塞北现在正在大搞公路建设,将来汽车市场一定很有销路,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
赵书礼的说辞让严裕棠生出了心思,他转而要求这汽车厂自己来投资,赵书礼本来是打算自己亲自来做的,但是又担心没时间关心,严裕棠提出这个要求后,他思考再三勉强答应了。于是严裕棠开起了汽车厂,名字叫做严氏汽车制造公司。
尽管不是自己的产业,但是严裕棠也是个中国人,现在他的汽车厂生产出了汽车,也让赵书礼够激动的,这可是咱自己的汽车,国产汽车啊。于是他坐不住了,几个月的闲暇也让一只忙碌的他有些难以适应,于是他决定出去走走了。
“青荷!”
“甚事!”
“跟我出去走走。”
带着青荷直奔严氏的汽车工厂,此时看到他们正在办庆功会,周围还有记者围着拍照。
赵书礼身居高位出门自然是风风雨雨,带着大批警卫,总是惊扰别人,此时也不例外。这些记者一看突然来了一大群人,他们顿时掉转了镜头,想拍拍这突发事件。他们没想到竟然掉到了大鱼,虽然国产汽车的出产在赵书礼心中是一件大事,外界也普遍关注,但是毕竟只是一个企业的投产,报业的关注度还是不高的,因此此次派来的记者地位并不高,大都是些小记者或者实习记者。
他们发现自己拍到的是赵书礼后,人人兴奋了,根据报界的潜规则,他们这些新人一直都捞不到好活,只能被派遣到这种工厂来报道一些冷门的消息。可没想到遇到了大人物,顿时兴冲冲的发问起来。
“赵司令,外界都在传您隐居避政了,请问这次现身,是不是意味着您要复出了。”
“赵司令,我是绥西日报的记者,请问前段时间您的不理政是不是对于中国混乱的政局失望了呢。”
“外界传您消失于公众面前,是去国外秘密访问了,是跟德国跟塞北结束军事合作有关。”
“对啊,对于军事合作您能不能说两句。”
军事合作一直是秘密合作,从来没有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此次从外界暴露在塞北震惊的事件,让舆论一时非常关注。
赵书礼无心接受采访,然警卫员把记者隔开了,然后带着青荷让正在兴奋的应付记者的严裕棠找个僻静地方说话。
“我说老严啊,汽车投产这样大的事情都不告诉我,我不是曾经交代我你吗,这第一辆汽车我要买的吗。”被严裕棠带到了他的办公室后,赵书礼随意的脱了外套,一边责备道。
“哈哈,哪敢呢。您不是避政了吗,我哪能见到您呢。不过您这次带夫人一起来,我真是没有想到啊,这可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应该叫蓬荜生辉啊。”
严裕棠是真心高兴,因为他知道,赵书礼这一来,他的汽车厂火了,这比打什么广告都更好,以前他可是很心疼花钱做广告的。
这时候手下警卫报告说,记者都被请走了,赵书礼这才跟老婆一起去参观生产线。这个汽车厂面积两百亩,工人倒是不少,这很符合严裕棠的性格,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但是严裕棠信誓旦旦表示,大规模投产后,可以年产汽车两千辆。
“不够,不够,起码要年产十万两才好吗!”
赵书礼对严裕棠建议道。
“啊!这个,这个我以为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啊。”
“哈哈,步子迈的大了容易扯着蛋是吗。”
赵书礼开了他一个玩笑。
终于到了汽车总装的尾端,这里是汽车下线的终端,看着一辆崭新的汽车停在车位上,工人正在喷漆。
赵书礼道:“这辆车是我的了,多少钱,严老板?”
“哈哈,谈什么钱啊,送您了。”
“是吗,好啊,那前一百辆我都要了!”
“啊——”
正文 一百四十二节 兜风
赵书礼还真要了一百辆,不过不是白要,而是下了订单。
严裕棠每辆车开价三千块,但是给赵书礼打了个八折。赵书礼猜想按照这家伙的性格,即使打个对折估计也有钱赚。三千块塞北币,按照现在官方的兑换价是一千美元,而这T型车在1927年停产前的售价不过是三百美元。但严裕棠的汽车未必有这么高的利润,因为人家福特厂年产量可是以百万计算的,而他的这个厂吗,只有几百两完全是修真级别的,只是人家当初一条不大的生产线而已。
赵书礼刚刚照顾了严裕棠的生意,捧了他的场,不久就开始挖他的墙角了。因为赵书礼实在太过重视汽车业了,这可是支柱产业啊,发展工业不造汽车那算什么工业化。他先是把在东北跟张学良合作生产汽车的百十人招了回来,塞到了严氏汽车厂,名义上是帮主严裕棠扩大生产。真实目的则是让这些人好好学习学习美国式的生产方式,要知道在东北的这帮子人,虽然技术什么的没有问题,相当多的人对汽车的结构是了如指掌的。这要算在张学良和赵书礼两人都都汽车非常重视的功劳上,在东北的汽车厂这两人可是不惜工本的,先后投资了数百万元进去。最后倒是真的生产出了汽车,不过年产量只有几十,而他们生产的汽车,也是仿造许多国家的,有英国的,有法国的,全都是从国外进口过来后,拆开然后一比一测绘,造出零件然后组装。
可他们学习的榜样显然有问题,要知道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工业生产汽车,只有美国一家做到了。汽车发展的高峰源自美国,当时正好是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忙着打仗,那里有空制造汽车,都去生产步枪了。这恰好也给了美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他们出口了大量的卡车,让自己的汽车业更火了一把。战后欧洲国家又忙着舔伤口,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民众那里有钱去买汽车,就算是些中产阶级有购买能力,那里还有大量便宜的美国车在等着进口呢,因此他们的汽车工业也没有发展起来。生产方式还是十几年前那种作坊式的,产量低价格高。
虽然没有学会美国的流水线生产,但是倒是造就了这些人不错的技术,先后可是拆卸了成百辆汽车的,又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绘图,最后生产也是他们用机床车铣出来的,这样子能不提高才怪了。这样的生产方式有点类似新中国时期的汽车生产,据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是工人用榔头敲出来的,照此说他们用机床还算是很大进步了呢。
把这样一群人塞入严氏汽车厂,赵书礼要等他们从美国工程师那里学的差不多的时候,要他们单独出来办他的赵氏汽车厂呢。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赵书礼在汽车厂里,等那辆车喷完漆,然后加上油,就直接拉着老婆开着出厂了。此举显然是兴之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