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血(老茅)-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53章 出人意料的战局(一)

李成栋不敢自作主张,他奉令增援九江,皇帝可没有交待九江城破后他该如何行事,只得留在营地不动,派人快速向后方禀报,好在他们的营地还没有拨去,倒无需再扎营,不过,加固营地是免不了的。

见到自己的援军,惊魂未定的黄斌卿部才安心下来,此次随同黄斌卿逃出来的官军不到二千人,黄斌卿忍不住扼腕长叹,若是这支援军提前一天到来,九江何至于失守,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眼下他是败将之军,如何敢指责李成栋。

李成栋本以为既然见到了黄斌卿,后面一定会有追兵,一直下令部下严阵以待,只是直到中午,连追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为怕左良玉的水军拦截,王福领着大军弃舟登岸,并没有走水道,陆路不比水路,光是各种物质的搬运就花了数天的时间,王福接到九江失陷的消息刚离安庆数十里,王福想也没想,马上下令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大军转了一个向,重新返回安庆,并派人传旨,让李成栋也回安庆。

王福虽然属意在九江与左良玉交战,但九江既然失陷,王福当然不会让自己去碰坚城,反正时间暂时在自己手里,把战场转到安庆也无不可。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王福带着大军重新回转安庆,二天过后,李成栋带着黄斌卿也回来了,对于九江的失陷,王福并没有处罚黄斌卿,黄斌卿与袁继咸死守九江十余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听到袁继咸不肯逃跑而要与城同亡时,王福也不禁动容,在他的映像中,明末能够死节的文臣武将极少。

王福本以为左良玉攻下九江后会很快向安庆进攻,到时自己坐拥坚城,又以逸待劳,击败左良玉并不困难,没想到连等五六天后,左良玉却在九江不动了,这下,轮到王福沉不住气了,虽然相持下去对左良玉不利,可是王福同样没有时间与左良玉耗下去,否则打个数月,等到清军南下,只会白白便宜清人。

大量的锦衣卫探子向九江城涌去,想探听到左良玉大军为何不动的原因,只是九江城戒备森严,白天尚且大门紧闭,每日不过早晚各一个时辰的开城时间,锦衣卫的探子虽然混了进去,却什么消息也没有探到。

又等了数天,眼看着进入崇祯十七年的九月份,王福再也没有耐心等下去了,满人耐寒不耐热,事实上,从五月份进入北京之后,鞑子除了派出吴三桂对李自成追击后,他们自己的大军一直龟缩在北京不动,连山东、河南都没有派兵占据,就是因为天气炎热,许多满人将领水土不服,才耽搁了下来,天气问题,一向也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的一个大问题。

而到了九月,即使是南方的天气也会逐渐凉爽起来,这个季节又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正适合于北方民族进入南方作战,满人的大军势必不会等太久。

王福派出李成栋带着五千骑兵快速赶到九江城下,这五千骑兵当然不是攻城,他们并没有携带攻城器械,只是左良玉数十万大军也不能全部住在城里,他们在城外一左一右立了一个大寨,每个寨都是连绵十数里,士卒高达十万以上的大军营。

对于外面的军营,李成栋也很是谨慎,他先派出一千骑兵小心翼翼的靠近叛军的左营,一旦敌人出战,他的大军马上接应回撤。

带队的是李成栋的养子李元胤,李元胤向以胆大闻名,这次虽然只率了一千骑兵,对左营却丝毫不惧,直接冲到营外数十步对着营内放起火箭来,很快,左营的一部分营帐就被点燃,火光冲天而起,叛军大惊,纷纷救火,乱成一团。

叛军并非瞎子,对于李元胤的一千骑早已看在眼里,却没有料到他们这么大胆,竟然敢冲到营外放火,一时没有理会才造成这样的后果,数名叛军将领气愤不过,将营门打开,带领着部下向李元胤扑去。

看到上万人向自己扑来,李元胤正要带着部下拨马逃跑,只是发现出营的叛军毫无秩序,步骑混杂在一起,骑兵根本没有机动力,李元胤马上改变了主意,拨出长刀,大喊道:“弟兄们,建功立业就在此时,冲啊。”

“冲!”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李元胤傻大胆,他的部下也是如此,一千骑兵紧跟在李元胤身后,向出营的一万多叛军直扑过去。

几名叛军将领还以为自己只要一出营对方就会惊走,没有料到对方竟然敢向自己反冲,一时急得拼命大喝,想把骑兵从步兵中解放出来迎敌,可是已经晚了,没等他们的骑兵运动起来,李元胤已经率军杀到,从叛军侧翼掠过,仿佛是刀入豆腐一般,只一个回合,外围的叛军纷纷倒地,被李元胤切下了一大块,至少数百名叛军倒在了李元胤部的刀下。

“再冲!”李元胤拨转马头,又一次向叛军冲去。

看到官军高举着寒光闪闪的长刀向自己冲来,刀尖上尚滴着自己同伴的鲜血,外围的叛军大惊,拼命向中间挤去,中间的士兵被挤成一团,动弹不得,拼命向外挤,上万名叛军就象是沙丁鱼一样,密密麻麻挤成一团,任由外面的官军逐步蚕食,根本不作任何反击。

“杀啊!”李元胤和一干部下兴奋到了极点,他们从没有打过这么轻松的仗,对方就象是围成一排排的木桩,任由自己砍杀,每运动一次,对方就要倒下一大片。

“跑。”也不知是叛军中谁先喊了一句,后方的叛军如梦方醒,放弃了挤成沙丁鱼一样的阵式,率先向营门跑去,既然队列保护不了自己,自己当然不能白白等死,刹时间,刚才沙丁鱼一样的叛军四散开来,纷纷向营门跑去。

看到这种情况,李元胤大喜,刚才叛军虽然挤成一团,可是他们同样不敢陷进去,只能在外围一点一点的蚕食,如今对方既然四散而开,哪还客气,一马当先,向叛军中间穿凿而去。

第54章 出人意料的战局(二)

被官军这么一穿凿,叛军更是大溃,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一万多出营的叛军最终只有不到一半人逃回了军营,若非李元胤兵少,他敢一直追杀进去,将外围的残余叛军消灭后,叛军大营已经紧闭,李元胤绕着叛军的大营发出各种挑衅的动作,见叛军用弓箭严阵以待,才兴高采烈的离去。

李成栋站在山坡上看得目瞪口呆,他可没有想过派李元胤这次试探会演变成一次大胜。左良玉的军队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弱了,他心中闪过一丝念头,若刚才自己五千大军都冲过去,会不会将左良玉的大营踏破。

随即李成栋自己摇了摇头,这太不现实了,好呆叛军一营有十多万人,何况九江城和右营随时可以增援。

“总兵大人,末将回来了。”李元胤兴冲冲的策马来到李成栋旁边。

“好,辛苦了,你先下去休息吧。”李成栋点了点头,心中却在苦苦思索,叛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弱,到底是对方有阴谋还是出了什么变故。

第二天,尝到甜头的李成栋又派李元胤领着一千骑兵前往叛军营前搦战,自己领着四千人悄悄跟在后面,一旦再出现昨天的情况,他会毫无犹豫的率军一起猛攻,既使攻不破对方大营,也要让对方损失惨重。

可是面对官军的挑衅,叛军理也不理,营门紧闭,只是用弓箭压住阵角,不让官军放火,完全摆出一幅缩头乌龟的样子。

李成栋无奈,只得派出斥候向后方报告,接到李成栋的报告,王福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千骑兵在对方军营外杀数千人,从容而去,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皇上,会不会是叛军故意示弱,想引诱皇上率军到九江决战?”阎应元马上提出了一个可能。

故意示弱,有这个可能,可是眼睁睁的看着数千士兵被杀而不救,这也太伤己方士气了,如果引起部下离心,恐怕得不偿失。

“高爱卿,你看如何?”王福向高杰问道。如果论打仗经验,这次出征的将领中,还是以高杰最为丰富。

从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三人遵旨拜见皇帝时起,高杰已经失去了与皇帝抗衡的筹码,高杰打定主意,尽量韬光养晦,见皇帝问到自己,连忙起身:“回皇上,臣以为阎大人所言有理。”

“是吗?”王福心中总是觉得有哪儿不对。

“皇上,臣不懂战事,不过也知道坐拥坚城与劳师远征的区别,不管左逆有无阴谋,只要皇上紧守安庆,久之左逆必败无疑。”钱谦益道。

前段日子东林党许多重臣被逐,钱谦益颇为低调过一段日子,生怕皇帝看他不顺眼将他也赶出朝堂,后来见皇帝并无此意才又活跃起来。

王福当然知道守在安庆稳妥,可是若左良玉一个月不动,自己也一个月不动不成,这样岂不是等着鞑子来收拾自己,那还不如冒险一试,他心中隐约有一个念头,不会是左良玉军中发生什么巨变了吧。

“朕不管左逆是否有阴谋,朕不能等下去了,传朕旨意,明日大军出发,全力杀向九江,扫平左逆!”王福的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半圆,神色坚定。

“皇上三思!”钱谦益大吃一惊。

然而高杰、李本深、阎应元、柏永馥等人却豁的一声站了起来:“臣等遵旨。”

钱谦益尴尬的看着一帮武将,王福露出一丝笑意:“没什么事,钱爱卿也下去准备吧。”

王福坐在黄色伞盖的马车上,放眼望去,到处是旌旗飘扬,数万大军向前辚辚而行,除了马蹄声和队伍的行军声外,再无其他声音。

此时正值晚稻快要成熟的时间,道路两旁无数稻穗已经垂了下来,在阳光下,发出金黄色,大约再过半月左右,这些稻田就可以收割了,从沉甸甸的谷穗来看,江南无疑又是一个丰收年。

虽然明知左良玉有数十万大军,可是皇帝就在军中,羽林卫和原先高杰的手下都士气高涨,大明享国二百八十年,又是皇帝御驾亲征,岂是区区叛逆能挡。

若说诸人当中最没有信心的反倒是王福了,虽然王福相信无论是高杰原先的部下还是自己刚成军不久的羽林卫战力肯定要强于叛军,只是俗话说蚁多咬死象,从现在的情况下来看,左良玉部起码还有二十五万以上的大军,而自己满打满算,不过是五万人。

五比一的兵力啊,若是在安庆城下,既使兵力更悬殊一点,王福也不用太担心,可是没想到自己却要去和左良玉野战,甚至还有可能要攻城,是自己疯了还是傻了,仅仅为一个不太靠谱的猜测么。

不,是自己实在没有时间了,多尔滚正在北京冷然的注视着整个中原的形势,他已作好了随时南下的准备,自己若是连一个左良玉也收拾不了,拿什么去和多尔滚作战?只有以最短的时间击败左良玉,无论他的声望还有大明的民气军心都会大涨,如此,无论是多尔滚派吴三桂,孔有德还是他自己亲自来,面对的不再是四分五裂,只知争权夺利的小朝廷,而是一个有着强有力统一的南方朝廷。

王福此时浑然忘了自己原先一心要逃走的计划,否则管他清军南下之时有没有平定左良玉,到时打不到再逃就是。

也罢,大丈夫岂可一心保命,与其窝囊活着,不如轰轰烈烈一场,不成功则成仁。王福叹了一口气,马车在吱吱声中继续前进。

“报,皇上,此地离九江只有五十里了,前方请示,是否安营扎寨?”一名羽林卫策马来到皇帝车驾前禀道。

“传朕旨意,扎营,马上派人与李成栋联络。”

“是。”那名羽林卫马上拨转马头,向前奔去,连跑连喊:“皇上有旨,安营,皇上有旨,安营。”

正在前进的队伍顿时停了下来,纷纷开始在平地上寻找扎营的地点,为了不让大军疲惫,王福吩咐每日只行走三十里左右,以这个速度,还有二天才能到九江城下。

第55章 出人意料的战局(三)

刚扎下营盘不久,就有侍卫来报,李成栋派的人来了,王福连忙传见。

王福端坐在刚建好的营帐内,一名二十余岁的青年掀帐而入,在离王福十余步的地方跪下:“卑职徐州总兵帐下参将李元胤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就是以一千骑兵歼敌数千叛军的李元胤,好,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王福赞赏的道。说到少年,其实王福前世的年龄也不比眼前的李元胤大,只是穿越后身体一下子比以前大了十多岁,这让王福很不爽,好在他努力减肥后,最近照镜子时总感觉自己脸上比以前年轻了,这才让王福安慰了不少。

“多谢皇上夸奖。”李元胤脸上露出一丝喜色,自己的功劳能上达天听,无疑是最值得高兴之事。

“李爱卿,现在叛军可有何动静?”

“回皇上,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动静,无论末将等人如何挑衅,叛军就是不出营门。”李元胤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之色。

“爱卿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

“末将遵旨。”

看到李元胤下去后,王福转向众人:“各位爱卿,叛军攻下九江已经十余日了,到纹丝不动,到底欲意何为?”

高杰、阎应元、李本深等人也皱眉苦思不已,两军作战,哪有一方一直龟缩在营,连斥候探子也不派的道理,偏偏数十万叛军就如此做了,左良玉好呆也是征战天下二十多年的一员猛将,即使要示敌以弱,也不用自断耳目吧。

见到众人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王福更是加深了自己的猜测。只是此事毫毛根据,王福却不便道出。

此刻的九江总督府,一片愁云惨淡,左梦庚头缠白带,坐着最上面的一张椅子上,左右分坐着各个总兵,副将,这些人身上也无一不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使整个议事大厅变得象一处灵堂。

王福猜测的不错,左良玉竟然当真死了,郎中早就警告过左良玉,不可暴怒,也不可太过高兴,可是攻占九江的那天,左良玉却两样都占了,他先是做着休整一天就可以直奔安庆将皇帝擒获的美梦,后来听到九江总督袁继咸守愿投水而死也不愿降他时,又是勃然大怒。

左良玉倒不是一定非要袁继咸投降,可是在袁继咸身上,左良玉看到了依然有不少大臣在危急时刻忠于弘光朝,他意识到自己的这次起兵或许是错误。忧心之下,第二天就病倒了。

左良玉一病,下面的各将顿时乱成一团,左军中,除了左良玉再没有一个能服众的人物,左梦庚太过年轻,根本压不住阵脚,大家对于叛乱不可能完全没有想法,只是左良玉的威望使得众将不敢反对,如今左良玉一病,各种矛盾自然就浮现了出来,这才导致了左军的种种奇怪举动。

好在左良玉病重的消息及时封锁,否则若是传到全军,恐怕马上就会军心浮动。

头几天,各个将领还盼望着左良玉的病早日康复,毕竟左良玉才四十多岁,只是左良玉的病越来越重,众人顿时绝望了,这种情况下,谁也不会与官军主动交战,到时只会白白损耗实力,他们在等,等左良玉病好或者干脆去世,再决定自己的行止。

昨天,左良玉在房中呕血数升,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左良玉一死,各个大将马上就开始了激烈的争吵,再想打下安庆是不可能了,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朝廷请罪,希望朝廷赦免他们,另一条是投靠鞑子。

虽然从感情上来讲,重新向朝廷投诚并没有什么障碍,只是吴三桂被鞑子封为平西王的消息已经传来,大明可没有封异姓王的传统,而且眼下军事以鞑子最盛,自然会有不少人仔细衡量,关于投满还是投明分裂成两帮人马。

左梦庚暂时被推为大军统帅,只是面对两方的矛盾他却无力调解,呆呆的看着两帮人吵得不可开交。

巡按御史黄澍站了出来:“好了,各位将军也不用吵了,本官有一个提议,愿意重投大明的投大明,愿意投大清的投大清,如何?”

听到这个提议,双方的将领都是一愣,随即点头,既然谁也不能说服谁,那就只有各奔东西了,否则除非先火拼一场。

左梦庚见黄澍一席话就解决了双方的争执,心中松了一口气,父帅一死,他根本无力控制这支队伍,他倒不在乎是投明还是投清:“各位叔叔伯伯既然都同意黄伯伯此议,为防夜长梦多,事不宜迟,还是要尽快向双方派出使者,联系投诚事宜。”

黄澍自高奋勇的道:“小侯爷放心,老夫愿往山西走一场与大清联络,一定不让小侯爷吃亏,若小侯爷过去,至少也是一个侯爷衔。”

“放屁,谁说小侯爷要投靠鞑子了。”张应元站起来指着黄澍的鼻子大骂,他和金声恒等人是支持重投大明的总兵之一。

“你才放屁,小侯爷投不投大清关你什么事?”另一名总兵李国英也站了起来,挡在黄澍面前,表示对黄澍的支持。

虽然确定了各投各的,可是谁能争取到左梦庚这个名义主帅一起投降,无疑是大功一件,左梦庚顿时成了双方争夺的对象。

又是一番争执,谁也不肯相让,左梦庚被吵得头晕脑涨,心中不由一片冰凉,自己父帅尸骨未寒,这些人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一枚筹码了。

这番争执无果,天黑之后,各自回府,李国英刚走出总督的大门就被黄澍叫住:“李总兵,老夫有事相商,不如暂且到老夫居所一聚如何?”

李国英点了点头,两人一同到了黄澍府上,黄澍将下人支开,马上道:“李总兵,本官有一场天大的富贵相送,就看李总兵有没有这个胆子。”

李国英不悦的道:“黄大人,你我已是同一条线中的蚂蚱,说话何必吞吞吐吐。”

第56章 出人意料的战局(四)

黄澍快速向门外查看了一下,见到没人,才道:“总兵大人,大明皇帝御驾亲征之事你可知?”

李国英点了点头:“本官自然知道,本来大帅还想将皇帝一网成擒,没想到天不假年,大帅英年早逝,只是我们反正要投靠大清了,这和我们又能什么关系,难道皇帝还敢与大清为敌?”

黄澍摇了摇头:“李大人有所不知,大明文臣武将确实不敢与大清为敌,只是皇帝却不知大清兵锋之利,一味孤行,你道前些天刘良佐,刘泽清为何被杀,还不是因为逼着皇帝与大清交好,行借虏平寇之策,将皇帝触怒,这才被杀。”

李国英哦了一声,他只知刘良佐、刘泽清等人被杀,大帅因为朝中有奸人才愤而起兵,没想到真正杀两刘的却是皇帝本人。

“如今两镇被杀,大明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言与大清和议,大清摄政王雄才伟略,早晚要统一南方,如此不久之后大清与大明必有一战,金声恒、张应元等人一意要重投大明,等于与大清为敌,如果李大人能够将他们除去,将二十余万大军一起投靠大清,这是何等大功。”

李国英被说的动心,只是他还是有些迟疑:“黄大人,我与几位总兵的兵力并不比金声恒他们多,如何除去他们?”

黄澍压低了声音:“擒贼先擒王,大人只需……”后面黄澍的声音简直低至不可闻。

与些同时,想向朝庭投诚的一干武将也来到了金声恒在城里的临时府第,刚进入府内,金声恒马上吩咐亲兵道:“去,马上解除何大的监禁,把何大人请来。”

“遵令。”

何腾蛟在武昌被左良玉抓住后,刚开始对他的看守并没有太严密,可是何腾蛟几次想跑后,左良玉对何腾蛟的看守也严密起来,只是如今左良玉已死,何腾蛟变得无人关注,不一会儿,何腾蛟就被金声恒的亲兵请了过来。

“大人请上座。”

一群武将恭恭敬敬的将何腾蛟让到了上首的位置,何腾蛟摸不到头脑,问道:“诸位这是干什么?”

“这个……”金声恒有点尴尬起来,武将们也齐低下头,不敢看何腾蛟的脸,前几天还把人家当成了犯人,现在却要求上门,谁也会不好意思,何况他们以后很有可能还是要归于何腾蛟的治下。

金声恒见各人都无和何腾蛟解释的意思,只得硬着头皮道:“大人,是这样,大帅昨日不幸病逝,我等经过商议,愿意重归大明。”

“左良玉死了。”何腾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向一个个将领看去,从他们的表情中何腾蛟确认此事属实,他想大笑,又想大哭,终于,还是强忍住激荡的心情,道:“诸位愿意迷途知返,本官当然是非常欢迎,本官这就写奏章,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到南京。”

金声恒与诸人对看了一眼,心中的大石放了下来,有何腾蛟的担保,他们基本不用担心朝廷会不接纳,金声恒忙道:“大人不用去南京了,如今皇上御驾亲征,就驻留在安庆。”

“什么,皇上御驾亲征,岂有此理,内阁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陷皇上于险地。”何腾蛟急得差点要跳起来,大为失态。

金声恒,张应元一帮人面面相觑,他们都要向皇帝投降了,皇上还会有什么危险。

张应元小心的道:“大人,皇上在安庆稳如泰山。”

何腾蛟这才一愣,他刚才太过关心皇帝的安危,以至忘记左良玉的大军已经对皇帝不构成威胁了,随即又想起,此番皇帝亲征,一举瓦解了左良玉数十万叛军,皇帝的声望恐怕会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普通人并不会去关心若不是左良玉病死,皇帝能不能胜利也是一个末知数,他们只会看到皇帝亲征,连不可一世的左良玉也败了,这对于大明的中兴来说无疑极为有利。

何腾蛟眼睛转了数下,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