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老茅)-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刘宗周府上,各个东林党人都忍不住摇头晃脑,他们实在相不通左良玉为什么会失败,还落得一个身死的结局。
“大人,这个消息会不会是假的。”姜曰广问道,他略通兵事,从哪方面来看皇帝也没有胜算,至少不会这么快取得胜利,只是随姜曰广又摇头,九江离南京并不是太远,即使作假,只需数天的时间就可以拆穿,又有什么用。
“应该不是假的,报捷的三人确实是皇上身边的羽林卫,他们不眠不休,跑了二天一夜才到南京。”刘宗周道。
“唉。”众人都叹了一口气,外面的鞭炮声和游行声是如此的刺耳,与他们的心情格格不入,没有左良玉,东林党人彻底失去了重返朝廷的本钱。
第64章 江北
江北淮安,这座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一度与扬苏、杭、扬三州并列的大城此刻正杀声震天,城下无数穿着大明红色军衣的官兵正在沿着云梯向上攀爬,队伍的最前面已经杀上了城头,与一支同样穿着红色军衣的军队杀得难解难分,不时有人惨叫着从城头掉下来,又有更多的人补充上去。
这里是刘良佐、刘泽清两人余部的最后老巢了,徐勇、方国安、张天禄、张天福、施风仪、黄国琦、李洪基、李化鲸、刘之干这些人刚刚叛乱时声势浩大,其中光刘良佐部四总兵名下步兵十万,骑兵三万,刘泽清部下步兵五万,骑兵二万,水军二万;总共二十二万大军,而且水陆步骑齐全,一路攻城掠地,好不快活。
只是黄得功统领大军刚一进攻,叛军就显出了原形,由于谁也不服谁,二十多万大军分散各地,每处比起黄得功来兵力都不占优,素质更是差得太多,黄得功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往往在叛军刚到一地就突然出兵,叛军只顾抢掠地方,无心应战,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黄得功与其说是与叛军作战,更象是检验自己的行军速度,短短二十余日,刘良佐部下总兵徐勇、方国安战死,张天禄、张天福见识不妙,拼命向北逃窜,黄得功部追之不及,才让两人溜走,施风仪、黄国琦本来是水贼出身,被刘泽清收复不久,见到黄得功部势不可挡,干脆丢下部下,只带着小部分骨干窜入大湖,重新当起了水寇。
只有李洪基、李化鲸两人拥着刘泽清的侄儿刘之干逃入淮安,凭借着淮安城池固守,淮安也是黄得功部唯一要啃的硬骨头,只要攻破淮安,这场江北两镇余部掀起来的叛乱就可以宣告结束。
“砰、砰、砰。”数十名膀大腰圆的士兵推着一辆巨大的撞车正在撞击着城门,撞车每撞击一下,连带着整个城墙都在摇晃,城门两旁,数辆已经损坏的撞车静静的躺在一边,它们身上火烧,巨石所砸的痕迹清晰可见,上面的斑斑血迹更是诉说着此战的惨烈。
又是一声巨响,城门终于经不住了,哗啦一声裂成两半,砰然倒地,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一条笔直的城中大街显露在这支攻城的军队面前。
“万胜!万胜!”城外的大军欢呼声响了起来。
一名将军模样的人拨出长剑,斜指着趟开的城门:“骑兵,进攻!”
隆隆的马蹄声响起,无数的骑兵从城门风驰电掣般涌入,叛军看到城门被破,已是惊慌失措,面对骑兵的冲击,更是吓破了胆,撒腿就跑。
“城破了,城破了。”城中到处是惊慌的声音响起。
正在城头舍生忘死,拼命阻挡着明军攻城的叛军顿时土气大溃,步步后退,数名明军轻松的来到原先撕杀最为惨烈的一杆大旗旁,将绣着斗大刘字的大旗旗杆连砍数刀,大旗轰然倒地,另一杆飘扬着黄字的大旗冉冉升起。正在城墙沿着云梯向上攀爬的官兵暴发出震天般的呐喊:“万胜!万胜!”
淮安府最为华丽的府第内,刘之干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出神,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二十多万大军就这么完了,他本以为就是破不到南京,至少可以占领江北,到时大清南下,他以江北之地相投,即使不能象吴三桂,孔有德他们那样封王,至少高官厚禄少不了,没想到还没等到清人南下,他已经败了。
一名满身污血的军官闯了进来,见到刘之干还在发呆,连忙道:“官军已经进城了,少帅赶快逃吧。”
“逃,逃到哪里去?”刘之干冷然的问道。
那名军官嘴唇动了动,眼下淮安被数万明军围得水泄不通,刘之干目标如此大,又如何能逃出去。
“不好了,不好了,李洪基,李化鲸已经降了,官军正在往大帅府过来,少帅,赶快逃吧。”又一名军官闯了进来,向刘之干禀道。
“哈哈,大难临头各自飞,本少帅也不怪他们,只是他们难道以为到了此时投降就有活路么,蠢,真蠢!”刘之干大笑起来。
两名军官见到刘之干一幅疯狂的模样,摇了摇头,互相望了一眼,默契的转身出了刘府,将身上沾血的军衣脱下,融入到淮安百姓当中,他们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黄得功的军纪相对于他们来说好的太多,并不会进城之后大屠杀。
就在两名官军走出刘府不久,府中一片火光升起,熊熊的大火很快席卷开来。
城外,一名亲兵纵马来到主帅黄得功的面前:“报,侯爷,刘之干在府中纵火身死,淮安叛军都已投降,马总兵和田总兵请侯爷入城。”
黄得功皱了一下眉:“纵火,烧得怎样了。”
“回侯爷,由于我军进入及时,刘府只有大厅部分烧光,其余没有损失,府中找到十余具尸体,其中已经确认刘之干就在其中。”
“好!进城。”黄得功大为满意,历经一个月,这场叛乱终于平定了,只是他心头还压着一个阴影,皇上不知怎么样了。
大兵入城,街道上几乎看不到百姓,只是从两边鳞次栉比的建筑还是可以看出淮安的繁华,黄得功扫了数眼便收回目光,自己不可能在这座城池待太久,至多休整一天就要出发,左良玉的大军还要等自己去破,皇上,你可千万要等着微臣到来。
“侯爷,饶命啊,饶命啊。”大街上一声突兀的声音打断了黄得功的思绪,两名身穿甲胄,三十多岁,留着山羊胡的武将在数名军士的押送下从旁边走过,见到黄得功顿时拼命喊叫起来。
黄得功扫了一眼就认出两人正是昔日刘泽清帐下的宠将李化基,李化鲸两人,他厌恶的挥了挥手,示意部下将他们拖下去,李化基、李化鲸两人的喊声越去越远,不久就嘎然中断,这两人已经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
第65章 扩军
在九江整编完左良玉的余部后,王福并没有多驻留,这座城池的血腥味太大了,即使是过去了七八天,血腥味依然在城中挥之不去,以致王福宁愿一直住在军营也不愿住进城中,如今处理完后事,王福马上命令全军拨营启程。
大军顺流而下,浩浩荡荡组成了一支十余里的船队,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安庆,到达安庆后,王福命令大军停了下来,在安庆休整。
其实这次大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充其量只是一次长途行军,按理并不需要什么休整,王福留在安庆的目的与其说是休整不如说是为了扩军。
左良玉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最终只剩下了五万军队,江北四镇只剩下了两镇,而且是人数最少的两镇,弘光朝建立初期的百万大军,仅仅过了数月就只剩下不到一半,真正能为皇帝所控制的军队只有二十万左右,其中还包括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六万京营。而皇帝一手建立的嫡系羽林卫更是只有一万人。
虽然王福知道,没有刘良佐、刘泽清、左良玉这些毫无忠义,只知荼毒地方,最后助纣为虐的军阀,弘光朝应当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只是别人却不一定这样看,在外人看来,大明自相残杀,实力已减毁了大半,这或许会加快清军的南下也不一定。
为了自保,这点军队绝对不够,何况手中突然多出了六百多万银两子,如果不在清军南下之前尽量扩军,留这些银子有什么用,若不是九江太过残破,青壮又几乎死光,王福在九江就会开始扩军。
一万羽林卫太少,王福打算一举将羽林卫扩充到五万人,以前羽林卫仅限制在一万人是因为财力不够,以王福的内库,只能养起这一万人,现在不同,有这六百多万两银子打底,多招四万人,起码应付一年的军饷和物资补给不成问题,而且剿灭两刘和左良玉后,朝廷原先发给他们的军饷可以省下来。
两刘共有军饷一百二十万两,左良玉有一百八十万两,整编过后的金声恒部一年所需不过一百万两,从这里可以省下二百万两,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地方上自行收的税赋,这部分税赋比朝廷给他们的军饷还要多数倍,如今这三人覆亡后,税赋自然也收归朝廷,虽然朝廷不可能象他们一样如此搜刮地方,只是增加二三百万两税收还是可以的,有这些多出来的银子,王福倒不愁养不起这五万羽林卫。
有了五万羽林卫,只需要一年训练,王福相信就有和鞑子对抗的本钱,真正的满八旗也不过四五万人左右,倒是蒙古八旗,汉八旗人数多一些,只要羽林卫有和满八旗一拼的本钱,其他军队大明比鞑子更多。
安庆和九江一样,因为有着长江航道的缘故,交通极为方便,四万羽林卫当然不可能都在安庆招,以安庆为立足点,即可以派人到安徽各地,也可以沿水道上江西、湖广招蓦,这样选择的余地才大,能够招到更多的精兵。
为了安抚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三人,王福将三人都封为伯爵,其中李成栋封为东平伯、李本深封为西平伯、柏永馥封为北平伯,三人封爵后,果然大为欣喜,对于没有扩充他们所部也并无不满,王福将三人封爵,其实还有另一个用意,那就是故意要让三人可以和高杰平起平坐。
安庆停下来的第二天,五千羽林卫就分散各处开始了招募新兵的工作,五两银子一月的高薪吸引了无数青年来到招蓦处,羽林卫每到一个地方,每个地方就宣起了一股参军的热潮。
甚至其中不泛有功名的读书人,若是太平时期,读书人绝对不会去参军,只是现在正逢乱世,加上天子刚刚登基不久就诛杀了两名跋扈的藩镇,又亲自领兵击败了另一名起兵谋逆的藩镇,这充分显示了天子的武功,一些有眼光的读书人敏锐的感到大明奉行的文贵武贱政策随着天子对武功的重视很可能掉过头来,与其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走上那条独木桥一般的科举道路,不如直接到军队中去碰碰运气。
羽林卫的选拨还是以跑步为主,跑步最能衡量一个人身体的综合素质,不过,对于报名的读书人还是有优待,只要没有身体缺陷,基本上报名就收。
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毕竟王福要的是精兵,可惜时间不等人,准确的说鞑子不会留给王福太多时间了,羽林卫新兵早一天招募成军,王福的安全感就多一分。
在安庆的第三天,王福接到黄得功平定江北叛军的消息,这简直是天大的惊喜,王福马上传旨,将黄得功升为靖南公,而黄得功帐下几名总兵也加封伯爵衔,同时命令黄得功等人不可放过追走的张天福,张天禄两名叛逆,最好追杀他们时借机收回山东。
对于皇帝封黄得功为国公,马士英很不以然,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封国公了,黄得功才升靖南侯数月,又加封为国公,大明的爵位岂不是一下子变得不值钱了,何况若是黄得功以后再立下大功怎么办?他大笔一挥,将皇帝封黄得功为靖南公的旨意驳回。
马士英的行为让王福大为恼火,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鞑子可以给孔有德,吴三桂等人封王,自己又何吝啬一个国公,下旨狠狠的责了马士英一顿,马士英才无可奈何,同意了封黄得功为国公的中旨。
几乎在皇帝收到黄得功大胜消息的同时,黄得功也收到皇帝大胜的消息,对于皇帝的胜利虽然觉得意外,只是所有人还是非常高兴。
封赏下来后,黄得功部更是欢声雷动,皇帝如此大方,大出黄得功等人的意外,尤其是黄得功的国公头衔和田雄、马得功等几人的伯爵头衔。跪谢皇恩后,黄得功马上率军从淮安出发,开始一路北上,追击张天福、张天禄两人。
第66章 决择(一)
自从皇帝在安庆驻扎下来后,整个安庆变得异常繁华起来,城中陡然多了数万大军,单是这数万大军每日的吃穿用度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陆续有新兵从各地送来,安庆码头已经成为最繁忙的码头,刚开始几天,经常有货物堵在水道无法靠岸,后来皇帝下令让军队修筑了不少简易的临时码头,安庆码头才能够断续运转。
一艘帆船悄然靠近码头,从船上陆续走下了数十人,除了一名中年文士外,其余人都是精壮大汉,下了船,许多人忍不住东张西望,脸上微现出紧张之色。
若是平常,这队人马上就会引起码头的衙役注意,可是现在这些人却一点也不显眼,安庆每天至少有数千这样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他们多是羽林卫选拨的新兵,这样的人太平常了。
“先生,真要去见皇帝老儿,一旦入城,生死就不由我们掌控了。”一名三十多岁,孔武有力的壮汉在中年文士耳边低声劝道。
这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派出与左良玉联络的使者,中年文士为大顺朝的军师,在北京被李自成封为吏部侍郎和文谕院院长的顾君恩,那名劝他的壮汉则是负责保护顾君恩的大将谷可成。
顾君恩摇了摇头:“将军不用再劝,我意已决,倒是要连累将军和诸位兄弟了,顾某实在过意不去。”
谷可成叹惜了一声:“先生说哪里话,既然先生都能不顾生死,我等贱命一条又有何可惜,也罢,等于见到明军,诸位兄弟都打起精神,休让他们小瞧了我们大顺。”
顾君恩在崇祯七年就跟随李自成,其间多次献计献策助闯军脱离危险,当年顾君恩刚投靠时,不久便遇上李自成被明军陕西总督陈奇瑜困于车厢峡,正是用顾君恩之计闯军才出峡复振,只是在李自成先后收宋献策、牛金星等人后,顾君恩又多次与李自成意见不合,地位才有所下降,但在闯军老卒中,顾君恩的声望却比宋献策,牛金星等人要高得多。
谷可成话一落,数十人一起用低沉的声音回道:“是,将军。”一个个挺直了胸膛。
顾君恩奉命与左良玉联络,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左良玉答应共抗清军,如果不能,至少也要让左良玉同意买粮食给关中,只是顾君恩一行千辛万苦到达武昌后,才发现武昌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左良玉早已起兵南下。
顾君恩顿时陷入左右为难中,回去吗,任务没有完成,关中数百万民众,数十万军队挣扎在饥饿旁边,如果搞不到粮食,关中非但普通百姓要饿浮遍地,就是大顺军数十万军队也可能瓦解。
不回去,左良玉已经不在了,最主要的是武昌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左军临走前连城外的稻子都放火烧的差不多了,大顺军无法南下就食,左良玉倒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把火竟然会让大顺军无法从武昌得到补给,否则在得知左军南下后,大顺军肯定会就势占领武昌。
就在顾君恩不知如何是好时,左良玉全军覆灭的消息传来,不用说顾君恩,就是与顾君恩同行的那些大顺军将士无不觉得难予致信,大顺军在早期可没少吃过左良玉的亏,虽然后来左良玉变得怯战起来,大顺军对左良玉还是颇有顾忌,毕竟左良玉算得上兵多将广,若非如此,李自成在受到吴三桂追击后,也不会与左良玉相安无事,直接老实退回陕西。
可是这样一个颇有实力的军阀却在起兵不到一个月就被大明皇帝御驾亲征打败了,这实在让他们感觉到意外。
顾君恩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见一下大明皇帝,随行的大顺军都以为军师疯了,大顺军攻占了北京,逼死崇祯,身为大顺朝重要的官员跑去见大明皇帝,岂不是自寻死路,只是顾君恩决定之事,其他人无法劝动,只得一同跟着顾君恩来到安庆。
“启禀皇上,我军抓住了一伙奸细,他们自称是闯逆的使者,要求见皇上。”冯可宗向皇帝禀道。
“闯逆的使者,李自成?”王福大为惊讶,大明的士绅官员对李自成可是恨之入骨,许多人还对吴三桂借清兵击败李自成大声叫好,若不是王福改变历史,现在的弘光朝已经派出使者携带大量礼物去北京执行借虏平寇之策了,没想到李自成的使者竟然敢来见自己,也算得上胆大包天了。
见皇帝沉吟不语,冯可宗会错了意:“皇上万乘之躯,岂是这些流寇想见就见,这些流寇不知死活,索性砍了算了。”
“慢,为首之人是谁?”
“回皇上,他说叫顾君恩。”
“顾君恩,这个名字朕好象听过。”
“回皇上,顾君恩是流寇中的重要人物,曾做过流寇军师,多次出谋划策,替闯逆立下过汗马功劳。”冯可宗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对于李自成重要的部将虽然不能说了如指掌,还是掌握了颇多信息。
“朕想起了来,不过,此人既然敢冒生命危险过来,朕见见他也无妨,传!”
“是,微臣遵旨。”冯可宗掩饰着自己的懊恼,他对流寇也是切齿痛恨,何况这次顾君恩带来了颇多的礼物,从头至尾又是锦衣卫接手,若是直接杀了顾君恩,大半的礼物倒是可以瞒下来,只是这样的大事他可不敢私自作主。
顾君恩被两名侍卫押着走了上来,他的衣服已经破损,上面有不少暗红色,脸上可以看到青肿,显然已经吃过了苦头。
“跪下!”
顾君恩顺从的跪了下来,大明享国二百八十年,正统形象深入人心,虽然大顺军攻占了北京,只是败得太快,他们的自信心刚刚建立就被击得粉碎,何况这次又是有求于朝廷,顾君恩明智的没有把自己当成可以与大明平起平坐的使节,对于下跪没有什么排斥。
看到顾君恩脸上的伤势,王福颇有一些恼怒的望了冯可宗一眼,冯可宗心虚的低下头。
“小民大顺使者顾君恩拜见大明皇帝。”
第67章 决择(二)
“说吧,你要见朕,所来何意?”在王福前世所学的历史中,闯王一直是正义的形象,是天下穷人的福星,只是后来网络的兴起,各种不同的论调都冒了出来,有人拨高,有人就将之妖魔化,其中真假难辨。
如今王福身为大明皇帝,看法的角度自然又不同,李自成是穷人福星也好,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也好,眼下鞑子才是自己的死敌,正因为如此,王福才愿意见顾君恩,了解其来意。
顾君恩见大明皇帝丝毫没有让自己起身的意思,苦笑着挪了一下膝盖,他身上的伤势隐隐作疼起来,对于锦衣卫的阴狠总算领教过了。
“回禀大明皇帝,鞑子占据京城,明为替大明崇祯皇帝复仇,其实狼子野心,妄想占据中原,如今鞑子兵强马壮,闯王不愿大好江山落入鞑虏手中,愿意捐弃前嫌,与大明交好,共抗鞑虏。”
天无二日,眼下李自成虽然称帝,可是大明朝廷绝不会承认,顾君恩为免起争执,素性还是以闯王称之。
听到流寇想与大明联合,冯可宗听得冷笑,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行,流寇攻占京城,杀害君父,与朝廷之仇不共戴天,若是这些流寇有悔意,当自缚双手,等侯朝廷发落,朝廷或可宽宏大量,饶其一命……”
王福扬手止住了冯可宗的话,一阵头痛,虽然眼下他身边只有冯可宗一人,恐怕冯可宗的话代表了朝中大部分人的共识。
弘光朝占据着半壁江山,虽然鞑子能征善战是共识,只是许多人并没有受到鞑子的切肤之痛,又有南宋的先例在,大部分人还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最起码可以和鞑子划江而治,要与李自成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人,哪怕王福是皇帝也不可能轻易办到。
后来的永历朝只所以能接受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一方面是朝廷已经被清人快逼得走投无路,另一方面李自成,张献忠已死,他们的余部是以招抚的形式加入朝廷,如今李自成,张献忠还在,即使他们愿意投降,大明接不接受还末可知,何况他们恐怕不会有投降之心。
“哦,要说捐弃前嫌也是有朝廷对尔等捐弃前嫌,李逆现在想与大明交好,恐怕已经晚了,先帝曾言道,寇亦我赤子,不忍派兵剿杀,多次派人招抚,可是尔等是如何报答朝廷,降而复叛,如今更是攻击京城,逼死先帝,犯下滔天大罪,朕如何相信你们?”
王福的话虽然严厉,顾君恩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如果能让朝廷相信,那联合共抗清军也不是没有机会,他来之前连一分把握也没有,此时倒是又多了几分把握。
“启禀大明皇帝,闯王亦知两家联合一时难予施行,为明心迹,闯王愿为大明前驱,与鞑虏麾战,不死不休。”
顾君恩此话有讨巧之嫌,眼下满清对南方还无暇理会,只派吴三桂,阿济格等人对李自成穷追猛打,李自成不与清军作战也不成,不过,流寇愿为前驱,听起来总是顺耳。
连冯可宗也听得微微点头,流寇愿意与鞑子作战当然是好事,双方打得越激烈越好。
“不过……”顾君恩欲言又止,想等着皇帝来询问自己,只是王福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