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老茅)-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平伯刘泽清,将门出身,为人亦凶残,臣闻其府中养有黑猿,喜食人肉,一次宴客,当场杀一死囚,取其人脑盛于金瓯让黑猿生吃,在场宾客无不两腿战栗,闯逆进军京城,先皇曾发旨意让东平伯进京勤王,可是东平伯却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可见全无忠义之心,闯贼还末到山东,东平伯已带人南逃淮安……”
“兴平伯高杰,亦出身流寇,比起前两人,兴平伯还算勇猛善战,多次击败闯逆所部,所立战功远胜东平伯,广昌伯两人,可是所部亦毫无军纪,在扬州城外尚且烧杀抢掠,以至扬州士绅坚不纳其家小……”
“靖南侯黄得功,开原卫人,多次与闯逆,献逆作战,胜多败少,可以算一员良将,其部军纪比之前三人亦好,只是粗鄙无文,连陛下的使者也多次遭到靖南侯辱骂……”
“宁南侯左良玉,早期作战勇猛,曾受封平贼将军,自从朱仙镇大败后亦失了锐气,从此与流寇作战均败多胜少,以保存实力为主,如今其部号称八十万,驻于武昌,只知索要饷银,却丝毫不以收服失地为意,朝庭根本调之不动……”
阎应元将这几人细细数了一遍,王福不得不承认,这五人当真是一个也靠不住。
“那么朕杀刘良佐、刘泽清、左良玉三人,爱卿可支持?”
第21章 如芒在背(上)
饶是阎应元对左良玉等人不满之极,听到皇帝的话还是大吃一惊,半响阎应元才反应过来,试探着问道:“皇上当真要杀此三人 ?'…3uww'”
“不错,这三人罪大恶极,只会吸食民脂民膏以肥自己,朕不能让这些毒瘤继续这样存在下去。”
“可是皇上,欲速则不达,如果杀此三人,那兴平伯和靖南侯又如何处置,万一兵变,马上就是朝庭肘腋之祸。”阎应元迟疑的道,朝庭六成兵力掌握在这五人手中,若是他们部下纷纷反叛,阎应元可不认为朝庭能挡住这些人部下的反攻。
王福当然知道杀这些人的危险,先不说能不能一起杀掉三人,就是杀掉了他们,如何付这些人的部下也是麻烦之极,搞不好自己马上就要逃离南京,如果时间充足,自己大可以采取更慢妥的办法,慢慢削减他们的兵权,可是没有时间啊,如今距离清军南下只有十个月了,整个朝庭恐怕没有一人想到弘光朝会灭亡的这么快,这些大臣们忙于党争,忙于争权夺利,还幻想借虏平寇,与满清划江而治。
逃离南京又怎样,自己本来就打着随时逃跑的主意,若是没有阎应元的三千人,刘良佐等人即使乖乖入京,自己也没办法奈何的了他们,京营虽然有六万人,可是若要调动这六万人麻烦不说,还无法保密。
“朕已决定,刘良佐三人必杀,至于高杰与黄得功两人,朕会暂留他们在京城一段时间,爱卿这段时间抓紧练兵,如果有需要,尽管向朕提出,只要朕能满足决不吝啬。”
见皇帝如此坚决,阎应元虽然还有些担心,却没有再反对:“微臣遵旨,皇上既然如此说,微臣还真有事向皇上提起。”
“爱卿尽管讲来。”
“是,禀皇上,目前三千羽林卫尚有不少人缺少甲杖兵器,微臣请求皇上尽快向羽林卫拨付各种兵器物质。”
王福微微一笑:“这个好办,朕马上下旨,让爱卿自行到府库提取,只要府库中存有的物资,爱卿都可以使用。”
虽然王福打算让亲军装备从澳门买来的武器,可是谁知道田成还有多少时间才能回来,只能暂时让他们使用大明自己制造的武器,以大明军械外制造的能力,武装三千人应该是绰绰有余。
王福却是把大明军械处的能力想得太差了,南京本来就是陪都,军械处负责供应南方所有军队装备,光是下属工匠就有数万人,每年制造的兵器,铠甲加起来上百万计,由于北方失陷,南京军械处又吸收了一批北方的工匠,生产能力再度扩大,三千人的装备,只需几天时间就能生产出来,至于质量,那就不好说了,冷兵器还好,火枪多放几次就要炸膛,火炮笨重无比,便用来守城勉强可用。
“多谢皇上。”阎应元大喜,他早就知道南京军械处的能力,里面不光有各式兵器,最重要的还有各种甲胄,皇帝允许他随便取用,或许他的三千人每人一身棉甲也不是不可能,一支全甲胄的军队,既使是大明全盛时也没有这么奢侈过。
交待了阎应元注意保密后,王福挥手让阎应元下去,阎应元走后,王福静静的坐在位子上思考起来,更加感觉到手上无人可用,本来阎应元回来后,亲军的召募工作马上就要展开,可是阎应元现在要忙于练兵对付既将到来的刘良佐等人,若是临时召人反而来不及。
扳着指头算,王福实在不知将募军工作交给谁,他虽然有后世的记忆,只是又不是学历史出身,除了一些主要大臣有映像外,其余大臣比起原先的弘光还要茫然,可惜他记中的大臣大多数都是奴颜婢膝,向满清投降之辈,要么虽然忠烈,却根本不知兵,难道募军的工作只能暂停,只能眼看着时间白白流过。
“首辅大人,皇上有要事商谈,吩咐谁也不准进去。”
“让开,本官要见皇上,谁敢阻拦。”马士英的声音从殿外传来,语气中饱含着愤怒之情。
“谁在外面喧哗?”
“皇上,是首辅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
“是。”
声音刚停下,马士英已经气冲冲的走进殿内:“皇上,城中的那支军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臣对此丝毫不知?”
他是首辅,又是兵部尚书,城中突然多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来历他竟然全不知晓。难怪要恼火。
“马爱卿息怒,这是朕组建的一支亲军,羽林卫,是朕用内努组建,不归兵部管辖,故朕没有告之爱卿。”
马士英听得有点晕,京营六万大军不就是天子亲军吗,皇上怎么又要组建亲军,而且还不归兵部管辖,这怎么能行,他想也不想就张口反对:“皇上,此事不妥。”
“如何不妥?朕用自己的钱组建一支军队用来保护自己,又碍着爱卿何事?”
马士英听得一愣,是啊,皇帝用自己的钱组建一支军队有什么不可以,就是地方乡绅碰到流寇时也可以自行组建民团来保家护院,从这点上看,皇帝组建军队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让皇帝直接掌握一支军队放在京城,至内阁于何地,于大臣与何地。
“皇上,天下兵马都归于兵部,皇上若是单独组军,至兵部于何地,如果皇上认为臣任兵部尚书失职,臣请告老归乡。”
说实话,弘光选马士英为首辅还算有几分眼光,既防止了东林党人坐大完全将皇帝架空,比起多数只会空谈的东林党人,马士英还算实心办事,若是马士英当真离开,马上就要轮到王福头痛,只是王福深知马士英热衷功名,他才不相信这个老头当真舍得离开朝庭。
“朕并没有说马爱卿失职,这样吧,朕等下让羽林卫将领到兵部办理手续如何?”王福并不在意羽林卫挂不挂在兵部之下,反正这支部队兵部是不要想去调动。
马士英感觉到自己的一拳打在空气上,只是见皇帝让步,他也不好再咄咄逼人,只得怏怏告辞,京城多了这样一支军队,他总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
第22章 如芒在背(下)
安抚完马士英,王福重新为招募新军的人手头痛起来,也罢,如果实在无法,只能等除掉刘良佐等人再说了。
“杀!杀!杀!”数千人的呐喊声充满了整个校场,王福将阎应元的三千亲兵就安排在离皇宫不远的东南角,这里本来也是一处校场,只是慢慢荒芜了下来,王福先命人平整后,又将一部分宫殿拆了用其材料建成了军营。
刚开始拆宫殿时,所有人都以为皇帝还是忍不住要对皇宫翻盖,谁也没有作多大理会,反正皇帝用的是内库的钱,以致建成之后,阎应元带着三千人住了进去,所有人才恍然大悟,这里竟然建的是军营。
原定一万人规模的校场,此刻容纳三千人显得有一些空旷,王福带着一群侍卫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阎应元带着亲军操练,自从这三千羽林卫入驻后,王福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过来观看,这些羽林卫见到皇帝在边上时,哪怕是再桀骜之人也训练的分外卖力。
此时的羽林卫已不是刚开始进城时服装不统,兵器杂乱的形象了,羽林卫全穿上了大明统一的军服,站在校场上,入眼全是一片红色,头上白翎颤动,为与一般军队区别,王福下令每名羽林卫头上都有插上一支白翎。
限于身份,王福不可能和这些人一起摸打滚爬来建立感情,只能每天过来看上一会儿,第一次就给所有人发出三个月的军饷,每人最低十五两银子,发军饷时更是亲历而为,力求将军饷亲自送到哪怕是最小的士兵手中,发完军饷时,王福已是累得双手酸痛。
当兵吃饷,而且吃的是皇帝亲军的饷,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亲自看到皇帝将军饷发到自己手上又是一回事,这些原本只是普通农家子弟出身的汉子都激动的满脸通红,这份荣誉已超过了手上沉甸甸的银子本身,许多人恨不得将心掏出来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
皇帝轻而易举的收取了军心,阎应元看得也是暗自佩服,想起不久就要激起来的轩然大波,阎应元心中还是不免忐忑,皇上如此英明,可是国势如此,逼得皇上不得不拿出雷霆手段,只是他的三千人当真能护卫皇帝的安全吗?
“砰!砰!砰!”一阵火药击发的声响后,整个校场上硝烟弥漫,刹时间将刚才众人的喊杀声掩盖了下去。
大明的火器质量虽然不如人意,但无可否认,相对于冷兵器,威力还是非常巨大,与游牧民族的交战常常负多胜少,关键还是还在于士卒的训练松驰,由于军户地位低下,为数不多的军饷口粮还常遭到苛扣,士兵们往往无效死之心,看到敌人冲过来还没有进入射程就早早施放,威力巨大的火器击在空处,偏偏是越怕死越死的快,等到敌人到了近处,他们手中的火枪已经成了一根空棍子,只能成为敌人屠杀的靶子。
可是如果是训练有述的一队火枪兵对于骑兵,只要不是要空无栅栏的平原,饮恨的必是骑兵无疑,在守城战中,火枪兵更是能发挥数倍的威力,南京军械处火器众多,阎应元原先的部下就有一人精通火器,挑挑捡捡之下,阎应元领取了一千支质量不错的火器,二十门大炮,组成了一千二百人的火器部队,这支军队的火器与冷兵器比例达到了四比六。
王福虽然多了数百年的知识,对于冷兵器该如何训练却没有发言权,与其错误百出,不如直接仍给阎应元,他真正关心的是这支火器部队,火器队伍如何训练,也是王福与阎应元两人相商后确认下来的。
阎应元听到皇帝要和他讨论火器战术时还不以为然,认为只是皇帝心血来潮,只是听到皇帝说提头头是道时才认真起来,最终确认了火枪兵的训练方案。
火器营除了二十门火炮外,全部使用的是火绳枪,抛弃了那些笨重的三眼火统,飞天神邪等乱七八遭的东西,刚才发出的巨响正是二十门火炮,炮声过后,鼓声响了起来,九百六十名火枪队组成的方队踩着鼓点整齐的向前推进。
羽林卫现在训练的方阵是六乘十六的方阵,每一次开火都有一百六十支火枪同时响起,火绳枪装填缓慢,需要六列才能保持火力的持续输出。
“立定!”一名正前步的军官举起了一把一剑,声嘶力竭的喊道。
看到前方指挥官的动作,刚才还激扬的鼓声顿时停了下来,正在前进的方步一顿,停止了前进。
“第一列准备。”
“第一列准备。”
“第一列准备。”
命令以前头的军官为起点,重复着传到了整个方阵第一列的每一名士兵耳中,哗啦声响起,第一列的士兵都已平端着火枪,摇动着火折子将火枪上的火绳点燃。
“发射!”
“发射!”
“发射!”
“砰!砰!砰!”爆竹般的声音响起,整个火枪兵前方一阵烟雾弥漫,将火枪兵的身影都掩盖在烟雾当中。
“第一列下蹲,第二列准备。”
“发射!”
“砰!砰!砰!”
“第二列下蹲,第三列准备。”
……
六轮过后,整个校场大半都烟雾弥漫,鼻中,耳中全是呛人的火药燃烧产生的气味,火枪兵的射击却没有停止,烟雾中依然传来火枪持续不断的射击声。
在王福观看亲军演习时,南京城外数十里处一队骑兵缓缓而行,这队骑兵神情彪悍,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行军,身上风尘仆仆,眼神依然锐利的注视着周围,骑兵中间是一位骑着花马的中年汉子,眼神高傲。
前面出现一座茶寮,中年汉子扬了扬手,正在行军的骑队顿时停了下来:“前面休息一下。”
“是,大帅。”
一小队骑兵脱离队伍向茶寮的方向而去,一会儿,茶寮就一阵鸡狗跳,所有的茶客都被赶了出来,一些被赶出来的茶客脸上大为愤然,可是看到外面直直的立着数百名骑兵后,都吓了一大跳,明智的冒着火热的太阳匆匆离开。
第23章 如箭在弦(上)
茶棚老板胆战心惊的望着这群骑兵,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军民鱼水情,当兵的素以蛮不讲理箸称,如要在战区,更有匪过如梳,兵过如洗之说,数百名骑兵,就是把他的茶棚拆了也没处讲理去。
“大帅,喝茶。”一名亲兵端来一碗茶水,茶是供过往路人解渴的粗茶,色泽乌黑,叶子上还带着枝杆,刘良佐皱了一下眉,只是喉中干渴,还是一口将茶喝掉,几名亲兵又从茶棚的厨房里找来了一些点心供刘良佐享用。
现在已是弘光元年的七月,南京的天气闷热无比,见大帅坐下来休息,其余骑兵也纷纷下马,小小的茶棚挤不下这么多人,也没有那么多茶水点心,其余士卒从井中打上清水,躲到树荫下喝水乘凉,有的还掏出带来的黄豆给战马喂食,只有一小队士兵依然骑在马上,警惕的望着四周。
刘良佐的队伍常常烧杀抢掠,军纪比流寇还不如,可谓是仇敌满天下,他自然要防止别人报复,因此对自己的安全最重视不过,连在南京城外依然小心翼翼。
远处一股烟尘扬起,一名骑兵正在向茶棚接近,那队警戒的士兵马上分出四骑迎了上去,不一会,四骑裹胁着一人驶来,到了茶棚前面才甩蹬下马,四骑分出两人象拎兔子一样将那人提到刘良佐面前禀道:“大帅,他说是高阁佬的家人,有事向大帅禀报。”
“高阁佬家人,说吧,这些天京城有什么异常没有,皇上都在干些什么?”刘良佐大赫赫的问道,话理话外对高弘图和皇帝都没有什么尊敬的意思。
刘良佐等人正是收到高弘图的书信才会向皇帝提出借虏平寇之策,本来东林党人对刘良佐,刘泽清这些军头毫无好感,东林党人更信任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左良玉,这次高弘图拉下脸来求到刘良佐等人手上,若不是借虏平寇之策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这些人也不会理会高弘图,这次进京,刘良佐虽然与部下商量过,到底还是有点不放心,他不但先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而且与高弘图联络,让他提供朝庭动向给自己,刘良佐在茶棚休息,正是等待高弘图所派的家人,一旦有什么不对,他马上可以返回驻地。
“回大人,没有什么异常,只是皇上招了三千羽林卫,除了上下朝,皇上基本上和三千羽林军在一起。”
“羽林卫,整天和羽林军在一起,莫非皇上也想练兵,哈哈。”刘良佐一阵大笑,他身边的几名将领也笑起来,要说藩王出身的皇帝会练兵,谁也不相信,大明自靖难以来,对藩王就象是养猪一样养,根本不让藩王接触军队,哪怕是护院保镖的数目也限制的死死的,这种条件下成长出来的藩王又如何能知兵。
“对了,羽林卫的统领是什么人 ?'…3uww'”
“回大帅的话,好象以前是江阴典史,皇上也不知从哪里听说过他,直接任命为参将,暂时统领所有羽林卫。”
“江阴典史。”刘良佐再次大笑起来,笑过之后才道:“皇上这不是胡闹吗,用个典史练什么军,有钱召新军不如多给前线将士一点赏赐。”
“大帅说的是,皇上这样做明显让前线将士寒心,不如大帅向皇上提议将什么羽林卫解散得了,多出来的钱财数镇平分,不枉大帅带着小的们来到京城一场。”
“就是,大家分了好。”茶棚内哄然笑了起来。
笑了一会儿,刘良佐站起身来:“好了,既然如此,本帅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离城还有数十里,咱们马上出发,到了京城再休息,到时要酒,要肉,要娘们,本帅都不吝啬,反正皇帝总不能让本帅白进京一场。”
“多谢大帅。”
“大帅英明。”
众亲兵都嘻嘻哈哈的大笑起来,一名亲兵牵过刘良佐的花马,刘良佐正要上马,亲兵队长刘猛指了指一直缩在茶栅一角的主人夫妻问道:“大帅,这对夫妻听了不少言语,要不要……”刘猛作了一个割喉的动作。
刘良佐摇了摇头:“算了,本帅今日心情好,再说此地毕竟离京城不远,本帅虽然不怕麻烦,随便杀人总是不好,他们就算听到了什么又能如何,算他们命大,就饶过他们了。”
“卑职遵命。”刘猛双眼掠过那对夫妻,冷然的道:“不想死的话嘴吧就闭紧一点。”
虽然是酷暑天气,这对开茶棚的夫妻两人与刘猛的眼神一接,冷不在打了一个冷战,这是一个杀人如麻,视如人命如草芥之人的眼神,夫妻两人见过形形色色的客人,这样仿佛不含人类感情的眼神却从没有见过。他们还不知道刚才已差点在鬼门关走了一场,依然吓得如鸡啄米般点头。
直到这队骑兵走出老远,夫妻两人才敢从角落边站起来,望着空空如已的茶棚,男的不由叹了一口气,女的忍不住嘀咕起来,今天的生意陪死了,这帮该杀的士兵连一文钱也没有留下。
“禀皇上,广昌伯已经入城了。”一名小黄门匆匆来到校场,向还在观看演习的皇帝报告。
“哦,刘良佐来了。”王福脸上激动的神色一闪而过,他最怕的就是刘良佐不来,此人可是扬州,江阴屠城的罪魁祸首,死在他刀下的大明百姓数以十万计,五人之中,王福最想杀的就是此人,没想到此人最先赶到了:“他带了多少人马?”
“四百亲兵。”
“四百人。”王福忍不住哼了一句,四百人的力量已经不小了,京城虽然有六万大军,可是全部驻在城外,五城兵马司不过数千人,如果召回来的五人每人都带上四百亲兵的话,他们的力量加起来比五城兵马司还要大。
不过,能把刘良佐最精锐的亲兵连同他一起剪除的话,应付接过来可能的叛乱也是大有好处,王福微点了一下头:“传令,广昌伯远来辛苦,赏美酒五十坛,肥羊五十只,肥猪十口犒军,另外,吩咐礼部,户部好生接待。”
第24章 如箭在弦(下)
刘良佐的回京,在京城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若是太平时节,文贵武贱,谁会理这样一个流寇出身的军头,可是现在大明只乘下半壁江山,江北四镇又都有拥立之功,他们的人马最远离南京不到一个月的行军时间。
武夫当国,谁不想与这样的实力人物拉上关系,如果流寇或者清虏杀过来也好多一层保护,所以当刘良佐进京后,几乎是每日都有官员宴请,刘良佐在各级官员的吹捧中大为得意,刚开始几天刘良佐还很警惕,每日饮宴都浅尝即止,后来却不过官员士绅的热情,每日都醉惺惺的回府。
刘良佐的亲兵也受到了很好的招待,皇帝隔三差五就赏下不少酒肉,这些亲兵本来就流寇出身,虽然善战,军纪却差,刚开始来到京城时还收敛了一下,几天过后,看到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对自己大帅恩宠无比,胆子渐渐大起来,调戏妇女,买东西不付钱,打架斗殴几乎样样都干,五城兵马司每天都要接到几起与刘良佐亲兵有关的案子,这让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使头大如斗,他可没有胆子管刘良佐的亲兵。
这种情况随着刘泽清、高杰、黄得功三人的先后来到更是变本加厉起来,三人都随身带着数百名亲兵,除了黄得功的亲兵军纪稍好,刘泽清与高杰两人的亲兵和刘良佐亲兵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城兵马司指挥使每天接到的案子由几件变成十几件,若都是普通百姓也罢了,这三人的亲兵连官员女眷也敢调戏,气得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差点要辞职不干,只是没有人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王福也留中不发,五城兵马司指挥使才没有辞职。
几名家中女眷受到侮辱的大臣忍不住上折弹劾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三人亲兵太过跋扈,不过,奏章犹如石沉大海,内阁装聋作哑,马士英还不知皇帝的企图,急于笼络四镇,自然不会因为小事与刘良佐等人交恶,王福却因为还没有到时机,也只能隐忍。
“冯爱卿,宁南侯还没有消息传来吗。”自从江北四镇都到了之后,王福几乎每天都要向锦衣卫掌堂冯可宗询问一遍左良玉的消息。
冯可宗还以为皇帝是着急与左良玉商量国事,一脸愧色的道:“回皇上,臣没有得到宁南侯起程的消息。”
王福一脸失望,每多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