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原始时代-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年里龙部落还将有两个氏族加入到龙部落来,一个是(第二)熊氏族,一个是(第二)狼氏族,又能为龙部落增加近两千人口,苏焱已经决定在建国前将两个氏族迁移到龙部落来。
  熊氏族相对比较普通,狼氏族则引起苏焱的注意,说是“狼氏族”,苏焱感觉“犬氏族”或者“狗氏族”更适合一些,因为狼氏族居然驯养狼。


第457章 粮满仓2/2
  按照鹿缘描述的,狼氏族驯养的野兽是狼,但是和狼的性质又有一点区别,样貌没有多少变化,但是那些狼和狼氏族的人们友好的生活在一起,连小孩子都可以与狼玩耍,显然狼的本性大部分已经去掉,更应该称呼为狗或者狼狗。
  不过以“犬”或者“狗”为名有点不好,所以苏焱依旧以“狼”命名。
  受限于食物的问题,狼氏族驯养的狼狗并不多,每当驯养的狼狗数量达到一定上限,狼氏族都会将一部分狼狗送归山林。
  都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看家护院,辅助捕猎,甚至战场杀敌,等到狼氏族迁移到龙部落来,苏焱会尽可能的扩大狼狗种群。
  黑猪、锦鸡、羊、鹿、牛、马,狗即将加入,龙部落驯养的动物越来越多。
  三年的时间里,可不止是人口快速增长这一个方面,比如苏焱关注的新型木船已经建造出来,且已经有三艘建成投入使用。
  龙部落第一种大规模建造的木船是甲型船,长六丈,宽半,一次可以载十多吨货物,换成载人,一次可以乘坐成年人一百人左右,一天能够航行百里。
  甲型船的建造一直没有停止,目前龙部落甲型船的数量已经多达三十三艘,组成第一贸易船队和第二贸易船队来往于黄河各处,可深入黄河的一些支流。
  新的木船命名为“乙型船”,长八丈,宽二丈,一次可以载三十吨左右的货物,一天能够航行百五十里。
  两种木船对比一下,几乎两艘甲型船才能顶得上一艘乙型船,乙型船在航速上更是超出甲型船不少,比如说第一贸易船队的草原贸易,一个来回要持续一个月时间,若是换成全部由乙型船组成的船队,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二十天。
  不过乙型船的建设时间更长,一艘甲型船从春初开始建设,起码要到秋季才能建设完成,而第一艘乙型船用掉了一年外加一个春季和半个夏季的时间,到了第二艘和第三艘乙型船,用掉了一年加一个春季时间。
  目前龙部落的第四艘和第五艘乙型船正在建设中,已经建成的三艘乙型船将第三贸易船队的其他甲型船全部换掉,有乙型船在,第三贸易船队原本一趟形成要两个月时间,现在最快要缩短到四十天。
  龙部落的几十艘木船航行在黄河和黄河支流上不是没有遇到过意外,前年的时候,第一贸易船队完成交易返程,一艘甲型船倾覆,好在求援及时,只有三个族人被河水吞并。
  还好只是内河,若是换到变幻莫测的大海上,每年不知道要损失多少艘船多少族人。
  说完人口和木船,接下来是龙部落的食物需求,主要为三个方面,农耕、捕鱼、家畜,狩猎一直排在第四位,未有变动。
  捕鱼这一项不必多说,最开始时是龙部落主要获取食物的方式,不过随着龙部落人口的增多,捕鱼效率已经无法满足龙部落对食物的需求,预计再过一些年,家畜的地位要排到捕鱼前头去。
  因为丛林中野兽的减少,驯养家畜已经成为龙部落换取兽肉的主要方式,家畜分散到每家每户,虽然加重管理难的问题,但是却减少家畜患病后大规模传染的问题。
  每家养十几只锦鸡,再加上一头猪或者两只羊或者两只鹿,顺带着每二、三户人家要养一头马或者一头牛。
  依靠狩猎获取到的兽肉占据每年龙部落所食用的兽肉比例已经不足五分之一,狩猎还是一种完全靠运气的获取食物方式,而驯养的家畜,几乎是想吃就吃。
  不过龙部落还没有施行私有制,龙部落族人饲养的家畜都属于部落,想要杀家畜还得看部落的命令,只有在立功的时候,才会赏下家畜。
  实际上驯养家畜和农耕息息相关,农作物的根茎叶壳都可以作为家畜的食物,农作物种植规模越大,家畜的食物越多,不需要浪费时间去丛林中为家畜寻找食物,驯养家畜的规模也能得到扩大。
  而且牛马种群扩大,用牛马来拉犁,一定的时间里,龙部落就能耕种更多的农田,秋收后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也能获得更多的根茎叶壳这种作为家畜食物的副产品。
  猪、羊、鸡、鹿这些家畜的数量增加的慢一点不要紧,牛马的数量能增加多少就尽可能的增加,多多益善,即便每天派出大量族人去丛林中为牛马收割食物也是值得的,牛马能够拉犁耕田,马能够拉货送人,还能快速传递信息。
  这几年时间里龙部落一直重视对草原上游牧部落的交易,平均每年最少获取到八百头牛马,只是相对于龙部落的成年男性族人数量,龙部落饲养的牛马数量依旧缺少。
  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只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方法,另一个方法就是寻找培育出高产种子,然后扩大高产种子的种植面积,逐步淘汰掉亩产量低的农作物种子。
  以龙部落主要种植的粟、小麦、黄豆三种农作物为例,去年里,粟最高亩产量已经超过一百五十斤,平均亩产量仅仅是接近一百四十斤;小麦最高亩产量超过一百三十斤,平均亩产量才一百二十斤出头;黄豆最高亩产量接近一百四十斤,平均亩产量一百三十斤出头。
  目前龙部落中,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小麦,排在第三位的黄豆,要知道黄豆的亩产量比小麦还高,种植面积却比小麦低,黄豆的主要用途还是榨油、做豆腐这些,几乎已经从主食中去掉。
  面食已经成为龙部落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面头、大病、饺子,各种各样的面食列入到龙部落族人的食谱中,若不是小麦的亩产量和粟的亩产量差距比较大,小麦的亩产量绝对会超过粟的亩产量。
  由于耕地面积扩大和农作物亩产量提高,几年下来,龙部落收获的粮食连年增加,再加上捕鱼、驯养动物、狩猎这几种获取食物方式,龙部落每年都会剩下好多粮食吃不完。
  各座城池中都建有高大的粮仓,一座又一座粮仓被粮食装满,不得不继续建造粮仓,每年都会将粮仓中存放的旧粮食先吃掉,将新粮食装进粮仓中。
  截止到中京建成,龙部落各座城池中粮仓存放的粮食足够龙部落所有人大半年食用,等到今年收获粮食,预计到时候粮仓中存放的粮食足够龙部落所有人一年食用。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无法确定来年是否会发生天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存储一些食物,能够有效增加龙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


第458章 游中京1/2
  三艘甲型船缓缓停靠在中京码头。
  “中京好大呀。”
  “是呀,是呀,比源城大多了,据说这城墙就比其他城池的城墙高一倍,更加宽厚坚实。”
  三艘甲型船中间那艘上,十二个少年少女聚在甲板上向不远处的中京望去,少女们小声讨论着第一次见的中京,以后她们就会居住在中京,而少女们旁边的两个少年也看着中京,不过两个少年的表现比少女更加稳重一些。
  苏焱和梅花、娥月、香香三女从船舱中走出来,走到已经停止说话的少年少女们身边,苏焱沉声说了一句:“走,我们下船。”
  从木船上踏出,直接踏上码头,众人很快都来到码头上,码头这边有几十个族人站立着,中京城城主蛇坚赫然在列,他们见到王下船,立即向王行礼同时高呼道:“王!”
  “坚,我们走,先进城看看。”苏焱带着众人大步走向停放马车区域。
  码头距离中京城超过两百丈,码头边上已经准备多辆马车,有专门载人的马车,也有专门装载货物的马车。
  这一次苏焱全家搬到中京城来,不止是人来了,三艘甲型船上还运载一些源城家中放置的物品,苏焱可没有想着搬进新家后将那些还能够用的旧东西都换成新的,以龙部落目前的条件来看,还不允许铺张浪费。
  载货的马车等着运载甲型船的各种物品,苏焱一行人则坐上马车,苏焱、蛇坚、平、安坐在第一辆马车上,梅花、娥月、香香以及三个少女坐在第二辆马车上,剩下的七个少女坐在第三辆马车上。
  在三位车夫的驱赶下,三辆马车匀速向中京城驶去,码头上有族人羡慕的望着马车远去,他们羡慕的不是马车上坐在的人,而是羡慕驾驭马车的人,能够给王驾驭马车,这绝对是一件值得他们向同族炫耀的事情,只可惜驾驭马车的人不是他们。
  苏焱不是第一次来中京城,在中京城的将近两年半建设时间里,苏焱最少每两个月就会来到建设中的中京城看看,毕竟中京城与之前建造的八座城池有许多不同之处,中京城的设计图纸就是苏焱亲自勾画的。
  目前来说,对中京城最了解的两个人,一个是全城参与指挥建造中京城的蛇坚,另一个就是设计中京城的苏焱。
  不用苏焱去询问,蛇坚就主动向苏焱汇报中京城目前的情况,中京城目前居住族人数量,中京城对迁移进来的族人安置情况,中京城外预定开垦农田面积,等等。
  总体来说自中京城建设之日起到今天,这段时间里中京城都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前面八座城池给中京城的建设打下深厚的基础,到了中京城建设的时候,小问题都很少出现。
  中京是龙部落即将成立的国家的都城,取代源城对龙部落或者即将成立的国家的重要性,中京就是未来国家的中心,源城的一些非必要产业都会迁移到中京来。
  比如说源城造船厂、冶炼厂这两样就无法迁移到中京来,木匠坊、造纸坊、染布坊之类的可以迁移到中京来。
  源城目前设计规模仅仅能够容纳一万左右的人口,平时居住人口在七千左右,而中京城设计规模能够容纳两万人口,平时居住人口要达到一万五千左右,人口既是潜力,再加上中京城是未来国家的中心,各种重要的事物都要放到中京城来。
  实际上在设计中京城时,苏焱还考虑到未来中京城扩建的事情,随着龙部落人口不断增多,作为国家的中心,中京城的人口也会不断增多,未来势必中京城会进行扩建,到时候以现在的中京城作为内城,直接在内城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更大规模的外城,使得扩建后的中京城能够容纳五万乃至十万人居住。
  三辆马车行驶在用小石子铺垫的平整道路上,很快进入到中京城,马车四周没有多少遮挡,周围的族人能够清楚的看到王坐在马车中,凡是注意见到这一幕的族人纷纷停下脚步,朝着马车方向一边行礼一边狂热的高呼“王”,直到马车远去,族人们才离开这里继续自己的事情。
  马车没有直接前往王宫,而是顺着道路在中京城里转悠一圈,不时的,苏焱还会让车夫停车,慰问旁边的族人,特别是到了居民区,苏焱带着众人挨家挨户串门,慰问这些搬进中京城的族人。
  王本是高不可攀的,原本王就让族人们敬畏,但是苏焱没有想要自己远离族人,经常的串门看望族人,可以消减族人们对王“高不可攀”的印象。
  直到这一趟行程结束,马车驶向王宫,中途苏焱将蛇坚“赶下车”,让他去处理自己的事物。
  进入王宫,王宫占地足有九亩,虽然和历史上那些占地几百亩甚至数千亩的王宫、皇宫没得比,但是对于龙部落来说,占地九亩的王宫已经足够大了,房屋数十间,花园、水池、演武场都占据一些地方。
  一些数百人的小部落的居住地大概也就王宫这么大小吧。
  苏焱一家的物品在众人游逛中京城的时候早已经送进王宫中,王宫中依旧没有仆人,苏焱一家人一起忙碌起来,将各种物品送到各处。
  当然,仅仅是搬过来的这些物品无法装置整个王宫,可以说王宫中超过五分之四的东西都是新的,新桌子、新椅子、新柜子、新装饰陶器、新装饰铜器等等,特别是在召开朝会的大殿中,还放置一张大地图,上面详细绘画龙部落所接触到区域。
  以龙部落的人口,仆人这种职业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搬进到王宫中,苏焱一家的大部分事物都要自己来做,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反正众人都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没有仆人无所谓,有仆人反而会感觉到一些别扭。
  恐怕众人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家更大了,来回走路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好在整个中京城都没有多大,从南走到北,或者从东走到西也仅仅三百三十三丈的距离。


第459章 夏与蝉2/2
  即将成立的国家的国号已经被苏焱定下,夏,即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苏焱为夏王。
  “夏”实际上来源于一种昆虫——蝉。
  蝉在夏天是最常见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
  甲骨文的“春”字表示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
  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的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蝉是昆虫,却能蜕变、转生,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早于夏朝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玉蝉或蝉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象征着高洁,餐风饮露、居高鸣远,不会被世间的污浊和尔虞我诈所侵染。
  古代文人墨客对蝉的评价很高,曹植写《蝉赋》对蝉进行了高度赞扬,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有首诗《蝉》表现蝉的高风亮节,“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诗别载》“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当然,这些都是推断,反正苏焱是想着自己建立的夏国能够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
  距离建国时间还有一个半月,即秋季第一天,整个龙部落都在为此而忙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需要忙碌的地方,从龙部落转变成夏国,大概只是称呼上的转变,真正需要变化的地方并不多。
  龙部落说是部落,其实和其他部落有很大不同之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龙部落是由多个氏族组成的,这些氏族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个小一些的部落,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部落,也可以将这个称呼换成联盟或者国家,只不过国家的意义要比部落和联盟更突出一些。
  部落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血脉为纽带的大家庭,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狩猎,大部分事情都放在一起,整个部落施行的是公有制,族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物品,所有收获要归公,然后再按照功劳或者地位发放。
  蛇部落时期就属于部落,但是到蛇部落和虎部落联合成立龙部落后,龙部落其实就是国家的雏形,苏焱一点一点将这个国家完善,即使还是龙部落的称呼,实际上已经和最初的国家体制没有什么区别。
  “国”本义指疆域,地域,繁体字写作“國”,一个国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固定的领地。
  龙部落目前接触到的统治体制只有那么三种,部落,联盟,阵营。
  部落,即以血脉为纽带的大家庭;联盟,即多个地位平等的部落的联盟;阵营,即一个宗主部落和多个附属部落组成的统治体制。
  部落有小有大,小的部落人口可能不足一百,大的部落人口有数千甚至上万,联盟和阵营的人口都能够达到上万,无论叫法有什么不同,统治体制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部落、联盟、阵营三种统治体制最终能够进阶成国家。
  拥有一定的人口基础,拥有明确的疆域范围,拥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拥有强力有效的统治机构……综合起来既是国家,龙部落显然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对其他人来说龙部落的名字该不该无所谓,但是在苏焱心中“部落”是落后的,唯有国家才是才能代表一切。
  夏国即将成立,龙部落内部没有多少事情需要转变,不过对外还是有一些事情需要进行的。
  第一件事就是(第二)熊氏族和(第二)狼氏族的搬家,正好中京城还有足够的空缺,将熊氏族和狼氏族暂时都迁移到中京城来,不到两千人口,即便加上两个氏族的人口,中京城距离原定的一万五千人口还有两千多的差距,在夏国成立前,会将缺口补足。
  目前龙部落的船只足够多,三十三艘甲型船,三艘乙型船,实际上这些年来一共建造三十四甲型船,有一艘倾覆了。
  在夏国成立前后,龙部落所有的船只都将放弃对外贸易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出两支船队将熊氏族和狼氏族迁移到中京城来,在苏焱一家搬到中京城前一个月,两支船队就已经出发,预计最多二十天时间,两个氏族就会入住中京城。
  第二件事情比较简单,但非常重要,就是邀请龙部落与之交易接触过的部落来参加开国大典。
  这件事情已经进行中,派出的迁移熊氏族和狼氏族的船队顺便将这个任务执行,不过熊氏族和狼氏族都在中京城东方,龙部落还派出一支船队前往中京城西方接客人。
  能够邀请到各个部落的首领最好,即便各个部落的首领不来,也要让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人来参加夏国的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夏国展示自身实力的时刻,规模“宏大”的中京城足以将夏国的强盛表现出来,在开国大典上,苏焱还准备进行一下阅兵。
  史书中有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
  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
  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另有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亲率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
  从这可以看出,此时,“观兵”作为一种检阅部队、震慑百姓或敌人的军事手段,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
  观兵即阅兵,苏焱想要进行一次两千人到三千人规模的大阅兵,参加阅兵的战士皆是成年男性族人,以此来让众部落感受夏国的强大,让更多的部落加入到夏国来。


第460章 龙凤之争1/2
  以六万多人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放到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当然,也有比即将建立的夏国还要小的国家,比如周代诸侯国中小国,估计有的小国还没有夏国人口多。
  苏焱也想让龙部落拥有更多的人口,但是这非常困难,第一个原因是龙部落成立时间比较短,只有二十三年,若是能再给龙部落二十三年时间,到时候龙部落人口最起码也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两倍。
  第二个原因则是时代的局限,这个时代大地上所有部落加在一起才有多少人口,往多的说有五百万,那也是分布在星球上各条“母亲河”四周,放到黄河这边,即使加上龙部落,黄河两岸流域所有部落总人口也很难超过五十万。
  第三个原因则是龙部落自身,六万多人口,这对于其他部落来说已经非常多了,相当于四个到五个日部落阵营或者渔部落,龙部落人口越多,管理越麻烦,随着城池的增多,苏焱还要设立二级管理机构,倒不如现在就将龙部落转变成国家,一切再开始进行。
  距离建国之日还有一个月时间,苏焱手书一则通告,下发至龙部落各座城池。
  对于建国的事情,只有龙部落诸位高层、中层比较了解,普通人仅仅是听到一点消息内容,这一则通告就是向龙部落所有族人告知“龙部落将变成夏国”,同时列出“国家”的意义。
  通告中写出由“龙部落”转变成“夏国”时,龙部落内部不会发生多少变动,基本上只是名称的转变。
  最后通告中还写出在建国之日将会举行大阅兵,现在开始选拔各座城池中的成年男性族人,平均每座城池要出三百人。
  当通告下发到各座城池被所有龙部落族人所知时,大部分族人对“龙部落”转变成“夏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