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驾到-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伸手将曾省吾的奏折放到了一边,朱翊钧觉得这件事情自己需要好好的考虑和研究一下。宣府军改的事情,倒是可以提上日程了,这一点倒是没什么意外。
有了大同的先例,宣府的军改应该会顺利很多。
伸手拿起了第二份奏折,这是张维贤上的奏折。
在这份奏折上面,张维贤详细的介绍了军改的过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后面则是写了募兵进入训练的事宜,以及请朱翊钧调讲武堂学员给他的想法。
这个朱翊钧倒是不想反对,讲武堂的确有人要实习了。
这些人派到大同去也好,学一学,历练一下,将来也能派上用场。加上大同卫是新募兵,朱翊钧也希望能够为大同卫带去一些新鲜的东西,讲武堂的学生就很合适。
朱翊钧放下张维贤的奏折,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这些奏折看着真舒服,因为这代表着他的成就。
十五年了,自己用了十五年铺垫,用了十五年安排各种手段,现在终于到了结果子的时候了。
再一次身后拿起奏折,这一份奏折来自宋应昌。
天津造船厂的备料已经完成了,天暖和了之后就会开始建造。朱翊钧前几天派去的武备司的人已经到了,水泥和红砖也在准备中,将会大大的节省建造时间。
这又是一份让朱翊钧感觉很舒服的奏折,很不错。
敲打着奏折,朱翊钧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他准备春耕之后开始修路,修筑水泥路。或许在后世水泥路的强度不够,因为后世要走机械车辆。
在这个时代,马车是主要运力的时候,水泥路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
第一条水泥路廖原就准备修到天津港,在积累了经验之后,朱翊钧准备上马京城直通九边的水泥路。一旦修通了这些路,京城的军队和物资到九边的速度和损耗都将大大的缩减。
等到造船厂那边的船造出来,开通江南到天津的航线,江南的物资就能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京城,再由京城快速的运往九边。成本降低,速度加快,代表着巨大的战争潜力。
军队整训完成,军改完成,道路建设完成,然后就是自己挥师征伐草原的时候。
虽然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但是廖原却非常非常想干这件事情。大同府的卫所兵退下来之后可以去纺织厂做工,但是其他卫所的人却不行。
朱翊钧对他们有另外的安排,那就是建筑队。
以内务府的名字在各省招募大量的卫所裁汰士卒,将他们转化为专门的城建,正式工人。有福利,有待遇,有工资,这些人将会成为大明的第一批工人。
只不过这需要大比的钱财,不过朱翊钧有信心,可以采取国家拨款加地方集资,或者卖点什么。
按照朱翊钧的计算,即便是缺钱也不会缺太多,大同卫那边马上就要开征商税了。一旦打开了这个缺口,自己就有钱做这些了,加上即将开放的海贸,自己绝对有钱干这个。
现在的大明并不缺银子,只要自己想办法,怎么也能凑出这个钱。
将宋应昌的奏折放在一边,朱翊钧伸了一个懒腰,脸上的表情顿时轻松了不少。再一次拿起一份奏折,朱翊钧看了一下,居然是徐德的奏折。
上面详细的述说了突袭甄家的过程,以及发现甄家通倭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甄家通倭的事情,朱翊钧倒是一点都不意外,沿海大族通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算不上什么大事情。至于徐德询问的是福建那些人该怎么处置的,朱翊钧脑子里面的第一时间就闪过了几个字:拉一批杀一批。
事实上像甄家这样通倭的,没什么好商量,直接杀掉就可以了。
福建清理完就是江浙,然后就是广西广东等地,沿海这些省份必须清理一遍。拿掉一些人之后,自己这边才好下手,不过朱翊钧也不会操之过急,他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等到沿海大族清理的差不多了,自己就可以提出开海了。
设立海关,建立市舶司,以内务府为主成立对外贸易公司,现在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在到处劫掠,到处抢夺,自己不去参合一下,那都对不起他们。
朱翊钧就很想知道,一旦沿海的商人被放开了束缚,他们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在大明如此束缚的情况下,依旧有汪直有徐海,有李旦有郑芝龙,一旦放开他们,并且自己在后面支持他们,他们能干出一点什么来,朱翊钧还是挺期待的。
伸手将宋应昌的奏折放到一边,朱翊钧开始继续读奏折。
剩下的奏折基本上就没什么大事情了,事实上朱翊钧看到的奏折都是经过筛选的。一部分是在内阁进行筛选的,内阁能办的事情,有前例可援的事情,内阁都处理好了。
在内阁筛选了之后,司礼监也会进行筛选,把重要的和急切的奏折放在上面。
忙碌了很久,朱翊钧做的腰酸背疼,甚至连屁股都麻了,他终于停止了上午的工作。前去传旨的张鲸也回来了,同时也带回来了一个人。
内阁大学士王锡爵。
自从山东的事情之后,朱翊钧很是冷落过王锡爵一段时间,甚至连开藩禁的事情都没有再提起。王锡爵也知道朱翊钧对他不满了,所以这段时间他也是低调的很。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藩禁的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
王锡爵走进大殿之后,恭敬的给朱翊钧行礼:“臣王锡爵参加陛下!”
朱翊钧点了点头,然后淡淡的开口说道:“免礼吧!”等到王锡爵站起身子,朱翊钧开口询问道:“关于开藩禁的事情,爱卿琢磨的怎么样了?”
事实上明朝对藩王的限制,也导致了皇室能量的不足。
如果朝中有王爷为官,他们和文官尿不到一个壶里面,勋戚也有了领头的人。当然了,这也会滋生王爷的野心,夺嫡会分裂官员,但是也会产生一大堆的问题。
总之优劣都有,只是选择不同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同。
王锡爵听了朱翊钧的话,连忙躬身说道:“臣已经有了计划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那就说说看吧!”
“臣想先从一位藩王开始。”王锡爵也知道,上一次自己已经被朱翊钧不满了,如果不是开藩禁需要自己,估计自己该回家了,所以开藩禁就成了他最后的稻草,一点也不敢怠慢。
“以一位藩王做出表率,然后在进一步其他的藩王开藩禁。”王锡爵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办法,然后等待着朱翊钧的回答。
从一位藩王开始,不用想也知道,王锡爵所指的藩王肯定不是后面的藩王,而是枝繁叶茂的第一代藩王,因为他们的家族谱系足够庞大,也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百一十六章 戚继光在行动
看了一眼王锡爵,朱翊钧笑着说道:“那你准备选择哪一位藩王啊?”
过了这么多年,大明的藩王很多,可是第一代藩王说起来也就几位。当年的削藩导致了靖难,那个时候倒是损失了一些,不过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
“臣想选择晋王。”王锡爵躬身道。
晋王吗?
朱翊钧听了王锡爵的话,沉思了片刻,不得不说,王锡爵这个选择还不错。
第一代的晋王是朱棡,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晋王生了七个儿子,嫡长子朱济熺:晋定王,庶次子朱济烨:高平怀简王,庶三子朱济熿:庶人(初封昭德王,改封平阳王,晋封晋王,因与汉王结盟革爵),庶四子朱济炫:庆成庄惠王,庶五子朱济焕:宁化懿简王,庶六子朱济烺:永和昭定王,嫡七子朱济熇:广昌悼平王。
除了七个儿子之外,这位晋王还有两个女儿,这一家子算是在山西太原安营扎寨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爵位代代相传,代代分封,早就发展成一个非常惊人的规模了。事实上王锡爵选择晋王是有一些想法的,因为晋王一系并不被皇上待见。
当年成祖皇帝靖难,当时晋王,也就是朱棡的儿子朱济熺,这位没帮成祖朱棣。
结果可想而知,被一顿磋磨,然后还被庶出的兄弟给夺了晋王的爵位,这个人就是朱济熿。只不过这个朱济熿也是个不会站队的主,朱棣的儿子夺嫡,他又站到了朱高燧那边去了。
等到仁宗登基,朱济熿被夺了爵位,可想而知,皇室一脉要是能待见晋王一脉可就有鬼了。
这些年晋王一脉都没少被磋磨,加上西北苦寒,从他们下手也更容易一些。这些年早就被磋磨的没脾气了,收拾起来也好收拾,不会出什么乱子。
朱翊钧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那你打算怎么做?”
“回陛下,臣请在迁晋王一脉至京城。”王锡爵躬身道。
朱翊钧看着王锡爵,没好气地说道:“那你知道晋王一脉有多少人吗?你知道天下的藩王有多少人吗?全都迁到京城来?住哪里?难道在给他们盖一座王府?”
“你出银子还是朕出银子?银子从哪里来?”
张嘴就迁徙,说的轻巧,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要皇上为晋王府开藩禁,臣以为晋王府还是愿意自己修建王府的。”王锡爵对朱翊钧的话倒是不在意,直接开口说道:“西北苦难,哪有京城这般繁华富庶。”
“至于建王府的土地,臣以为在西郊甚为合适。”
“晋王府在太原的土地产业,可以进行置换。”王锡爵直接说道:“以山西的田地置换京城的田产,臣想来晋王府应该是也是愿意的。”
朱翊钧看着王锡爵,都说文官阴狠,现在看来此言不虚,王锡爵长得正气十足,结果狠起来也真是的狠。
西郊有地方吗?
当然有,那里的土地还很不错,即便是朱翊钧不圈地,京城的富户也开始圈地了。武清伯李伟不就在西郊修建了一座清华园,说起来自己倒是可以搞一搞房地产了。
在其他的地方没办法,京城应该没问题,比如西郊。
将西郊的土地圈子来,然后建一座大型的新区,到时候卖给迁来的王爷,让他们用自己的产业来置换,应该能大赚一笔,只不过这个干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
不过想想那些藩王一个个富得流油,拿回来一些也正好。
事实上藩王被限制的很严格,但是藩王的产业绝对不小,因为有人给藩王做事。比如王府的官员和太监,他们是朝廷派去的,负责打理藩王的产业。
当然了,监视也是他们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耽误他们做生意发财。
王府的产业与其说是王爷一个人的产业,不如说是这个利益结合体的产业。这些人打着王府的名号大发其财的事情屡见不鲜,不然王府的恶名是哪里来的?
要知道藩王府在当地的名声可是非常臭的,侵占田地,强买强卖,干的比士绅更过分。
藩王连城都不能出,他们哪里来的权力做这些事情?还不是王府的那些属官,朱翊钧可不会单纯的认为动一个王府,就是单纯的动了一个王爷。
事实上每一个王府都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结合体,比起孔家只大不小,只是影响力不同罢了。
想到这些,朱翊钧自然就下定了决心,笑着说道:“爱卿既然如此有信心,那就由爱卿去一趟太原,见一见晋王,和他谈一谈这件事情。”
反正事情交给王锡爵了,谈成什么样子,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王锡爵躬身道:“是,陛下,臣准备一下就去太原。”这件事情办不好,自己也别谈什么开藩禁了,王锡爵有信心干得好。
看着王锡爵离开的背影,朱翊钧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迁徙藩王府不算是一个好主意,可是很多事情是没办法的。各个藩王府在各地都是利益结合体,这使得他们深入当地深入的很深。
不同于官员到任了就走,王府那可是深耕百多年了。
即便是一点一点的磨,那也该磨出一个洞了,何况那可是王府。
现在各地的藩王府差的就是权势,一旦开了藩禁,那么很多东西就会回来了。藩王们能动,那么加上藩王府的资源,绝对会成为当地的一霸。
即便不造反,麻烦也是一大把,相比较起来,还是迁徙更符合既定的利益。
两害相较取其轻,自己想用一些皇族,那也要把他们给打了,然后在用。
“希望王锡爵一切顺利吧!”朱翊钧叹了一口气,转身往回走。
在朱翊钧为开藩禁的事情担心的时候,福建这边徐德和赵廉董成武正在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明的定北侯戚继光。离开了北京之后,戚继光一路急行军,只用了九天的时间就赶到了福建。
速度不可谓不快,这也和他们走陆路来有关系。
虽然戚继光带来的不都是骑兵,但是每人一匹马的配置还是闪了不少人的眼睛,尤其是董成武。
京营现在是不太缺马,尤其是打完了瓦剌之后,那一战俘获了不少战马,加上戚继光从瓦剌扫荡的一些马。这些可都是来自瓦剌的好马,盘靓条顺,看得董成武直眼热。
戚继光自然是会做人的,但是他不会用军马送人情。
“董巡抚,你放心,等我回去就让人给你弄一匹好马,比这些还好,到时候让人给你送来。”戚继光豪爽的笑着道:“赵大人,喜欢的话,我也送你一匹。”
“陛下圣明,打下了瓦剌之后,咱们就不缺马了。”
赵廉笑着说道:“那本官就却之不恭了!”
无论是董成武还是赵廉都在感叹,这戚继光果然和传言的一样,为人大气,会做人。关键是有能力,在瓦剌打的漂亮,怪不得皇上器重他。
几个人有说有笑的进了钦差行辕,各自坐下之后,戚继光笑着说道:“诸位大人,这一次我奉了陛下的圣旨到福建来,原本还想着给诸位大人打打下手,没想到诸位大人事情办得很好,这福建地面很太平啊!”
听了这话,董成武和赵廉还没什么感觉,可是徐德却听出那么一点意思了。
“侯爷客气了,皇爷知道我等能力不足,这才派了侯爷来。”徐德笑着接话道:“还是皇爷圣明,我们还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不是侯爷来了,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皇上派来的人,什么事情都没做,你们都做好了,然后打发回去了,这合适吗?
当然不合适了!
真的要这么干了,怎么显得皇上英明?徐德当了这么多年的太监,对这些事情揣摩的通透。我们的的确能力不足,皇上派人来,这是英明之举。
拿出一些事情让戚继光干,而且要配合干的漂亮,这就是皇上知人善任。
只有这样,你前面的功劳才能坐实,皇上才会高兴,不能总是显示你的精明强干,你把皇上放在哪里?在座的都不是笨人,刚刚或许没反应过来,可是徐德这么一说,无论是赵廉还是董成武都反应过来了。
自己这些人查出了福寿膏案,还查出了甄家通倭的案子,绞杀了几十个真倭,这功劳已经够了。
“赵大人,还是你来说吧!”徐德见两个人的样子,知道他们也明白了,便笑着说道:“前两天你还担心,现在侯爷来了,你也不用担心了。”
赵廉心领神会,笑着说道:“的确如此,那本官就来说说,事情是这样的。”说着赵廉就把海边接船的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苦笑着说道:“定北侯,我们都不擅长这些,如果让船跑了,那我们罪过就大了。”
“我们都知道定北侯你的经历,对付他们,显然你更有经验。”
戚继光听了赵廉的话,笑着说道:“没问题,只要他们敢来,那就一定跑不掉。”
听了戚继光的话,几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事实上这几天他们的压力都不小。如果船没来,消息走漏了,这还好说,可是一旦船来了,他们却没能拦下来,那就麻烦了。
事情的重要性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戚继光的接风晚宴也省下了了,他忙着去安排人手了。
到了接船的日子,天一亮戚继光就带着去埋伏了,这一天他们都在将埋伏之地渡过。除了抓船只,戚继光也是想存心锻炼一下自己的手下。
随着夜幕降临,海边一切都很平静,除了夜风就什么都没有。
借着月光,一艘艘带着火光的船缓缓的靠近了岸边,而岸边也出现了一队人,他们静静的等待着船队的到来。在不远处,戚继光等人静静的看着这一幕,压低了呼吸声等待着。
在船靠岸之后,几个人从床上跳了下来,为首的是一个红夷人。
岸边这边领头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一身紫色的衣服,在他的伸后则是一堆货物,以及几十个人。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内厂的闽大。
见到红夷人来了,闽大顿时就松了一口气。
可是当他看到红夷人身后跟着的几个人,脸上的表情就严肃了起来。他们每个人都拿着火铳,腰上还带着弯刀,而船上还有不少人,也正看着这边。
“你们是甄家派来接货的?”在红夷人这边,一个干瘦的男子开口说道。
看他的长相以及听到的口音,这个人应该是大明人。
闽大笑着说道:“是是,我们是老爷派来接货的,这是信物。”说着闽大将那枚玉珏拿了出来。
红夷人这边也不疑有他,这种买卖他们干了也不是一次了,这么长时间下来也没出过事,警惕性自然也就不高。在验证了玉珏之后,红夷人点了点头。
那个干瘦的男子笑着说道:“很好!”说着对后面的人摆了摆手。
剩下的几艘船也都开了过来,开始搭跳板,然后往下搬东西。
闽大招呼身后的人过去,打开箱子,里面全都是一块一块的福寿膏。除了福寿膏之外,有的箱子里面则是装的银子,闽大眼睛一眯,这一次的交易可不少啊!
红夷人也在检查闽大带来的东西,事实上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甄家准备的。
在月港那边有合法的港口,这些东西在那边交易没问题,只不过红夷人的船进不了月港,那边都被弗朗机人把持着,马尼拉大帆船白天都能开进来。
红夷人选择这种交易方式,实际上为了提防弗朗机人。
如果遇到李旦,交点银子还能解决,可是西班牙人不行,他们会直接抢东西杀人,为了大明的贸易权,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打了不是一次了。
这些和甄家交易的荷兰人也不是东印度公司的人,只是一些商人,东印度公司看不上这样小规模的贸易,但是这些商人看得上,只不过他们没想到大明这里已经是张网以待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情报
闽大目光扫过去,发现这里总计四艘船,虽然在观察,在心里面算计,可是闽大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表现,而是大声的招呼自己的手下搬动货物。
在不远处的海边,一群黑衣人悄然的下水了。
他们嘴里面叼着芦苇杆,身子快速的沉了下去,随后就消失不见了。这是董成武调集的水鬼,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胜在悄无声息,他们的作用是负责海里面的警戒。
货物搬到一半,四周突然就响了了喊杀声,然后无数人朝着这边就冲了过来。
大家都被吓了一跳,尤其是那些红夷人,拿起自己的火铳就要开枪,可是没等他们开枪,闽大等人就动手了。他们从身后掏出了短刀,朝着那些红夷人就冲了上去。
闽大一把将那个翻译踹倒在地上,伸手一把拉住了领头的红夷人,没等他反应过来,一掌就推在了他的下巴上,红夷人猛地一仰头,一下子就栽倒在了地上。
见旁边的红夷人要开枪,闽大上去一脚就处在了他脐下三分处,一阵惨叫之后,对方就大虾一样的佝偻在了地上。
“上船,别让他们抽走船板!”闽大喊了一声之后,当先朝着一艘船就冲了上去,这个时候在闽大的身后,火铳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仿佛爆豆一般。
只见一支明军端着火铳先前走,三排连射,第一排射击完成,第二排就向前一步,交替前进。
虽然他们是射击着前进,可是他们的速度却一点都不慢,在黑夜之中居然一点都不杂乱。站在船头的红夷人瞬间就被打懵了,惨叫着掉到了水里面。
再也顾不得抽走船板了,即便是没有被打到,他们也不敢留在外面了。
“侯爷的火枪队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徐德看着到这一幕,感叹着说道。
戚继光则是笑着捋着胡子,这一次他带来的这些人全都是铳骑,能够在京营当上铳骑的,那都是优中选优的。每一个都是弓马娴熟,关键是火铳打的一定要好。
装填速度快,胆子大,纪律好,如果说京营是精锐,那么京营之中的铳骑就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很快明军就冲到了船板的附近,然后直接就冲上了船,到了船上火铳就不好使了,一个个拿着刀子的明军是一点都不留情,尤其是在西北尝到甜头的他们。
一个人头四十两,那都是钱,如果不是自己家的侯爷下令不能杀光,他们恨不得把这些红夷人都杀掉,脑袋全部割下来拿回去换银子。
战斗并没有持续太久,完全准备打毫无准备的红夷,还是戚继光手下的精锐,这要是在打成胶着状态,那大明也不用打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