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驾到-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音律有着深厚的研究,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
当然了,这还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是他对王位嗤之以鼻,只恨生在帝王家,应该是对朱载堉最好的形容词了。
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在父亲被囚禁的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长岁月里,朱载堉拜结贤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
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如果不是这份奏折,朱翊钧都快把郑王一脉给忘了,也实在是事情太多了。
现在郑王朱厚烷上了这份奏折,朱翊钧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大明的藩王之中,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位人才。朱厚烷老了,不堪用了,但是他儿子正值壮年啊!
这是大明藩王的表率,这样的人不捧起来,朱翊钧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第二百八十七章 入冬
万历十五年的年末,朱翊钧下了最后一道圣旨,郑王朱厚烷进京,钦赐郑王府,赏店铺十间,田地千顷,银币十万。
其他的别人看来都不多,但是千顷良田,绝对是大手笔啊!
朱翊钧倒是不怎么在意,千顷良田也没多少,出产也未见得有多少。反倒是那十间店铺,那才是朱翊钧的重赏,那可是大明京城CBD的店铺。
很快就入冬了,虽然事情很多,但是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
顺天府的改制也进行的很顺利,礼部官员也开始在顺天府各地行走,开始在各地进行教育改革。各地的学堂也都快速的建了起来,速度非常的快。
建造学堂的地皮,朝廷出了,但是建造的花费,基本上都是当地大户捐助的。
不说内务府的那些商人很积极,其他的大户也都很积极,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加上大户有捐建学堂的例子,也倒是不怎么难。
老师则是公务员调拨的,一共两百二十三人。
有的学堂就只有一个老师,学生多的则是两个。
至于教材,朝廷也都印刷了准备了,当然了,这些教材都是要反复使用的。说白了就是一本教材这届用完了,留下来给下届学生。
不像后世你用完了只能拿回去卖废品。
后世的免费教学为什么不免费书本费,因为投资太大,国家出不起。每一届都那么多的书,每一届用完了全都换新的。
国家要是免了书本费,那得多少钱往里面扔啊!
学堂准备了练字室,就是一个个大方形大木台子,里面是细沙,学生在里面练字,而不是真的在纸上写。即便是书写课,也是用水写,而不是用墨。
虽然简陋异常,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有一个免费求学的机会,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当然了,这么干也有富户看不下去了,本地捐资助学的人士也出来了,多少能够改变一点。至于免费午餐计划,米饭大饼加土豆。
像后世的什么牛奶肉就不要想了,每个月吃两次肉,初一十五各一次。
校车是没有的,学生基本上要走十里地去上学。比起后世人,一百米也得坐车,这个时代的孩子,七八岁走个十里还是能走的。
条件很简陋,但是这是朱翊钧能够做到的最好了。
即便是如此,朱翊钧在顺天府的百姓之中,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圣明不过当今天子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接受了。外出打工,家里养鸡养鸭养鹅,这是朱翊钧带给顺天府百姓最大的变化了。
学生的招募也很快也开始了,明年年初正式开班。
朱翊钧让人准备了不少衣服,全都是粗布麻衣,款式也很差劲,但是这是校服。这也是朱翊钧为贫困孩子准备的,同时还有贫困助学金。
各个县城的县学也进行了改制,接受从各地公塾考上来的学生。
至于考不上来的学生,学了一些算学,还识字,他们的前程也不会继续土里刨食。哪怕是去当兵,也会比别人当得好。
单单是顺天府教育这一块,朱翊钧砸进去一百多万银币。
年底,公务员考试再一次开考,这一次招募三千人,但是考试难度却更大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秀才聚集到了北京城,最后统计的报名人数足足有四万多人。
震惊了朱翊钧,也震惊了大明的官员,这也代表着公务员制度正在被读书人所接受。
进入十一月,大明开始下雪了,郑王一行人进京了。
七十岁的郑王朱厚烷被接进了皇宫,面见朱翊钧。
看着想要下跪的朱厚烷,朱翊钧连忙走过去,一把搀扶住了朱厚烷。这位郑王,从大的辈分排行上,这是朱翊钧的爷爷辈。
“传旨,郑王以后君前免礼,入宫无需通报,钦赐御辇,入宫不下辇。”
还没和郑王说话,朱翊钧先传旨了,站在朱翊钧身后的张鲸连忙说道:“是,皇爷,奴婢这就让人去准备!”
“来人,给郑王赐坐!”朱翊钧点了点头,再一次吩咐道。
郑王朱厚烷脸上的表情倒是没什么变化,他这辈子经历的事情太多,早就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地步了。不过他却抬头打量了朱翊钧,脸上带着笑容。
十九年的牢狱生涯,郑王朱厚烷什么棱角都磨掉了。
不过看到朱翊钧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激动,毕竟这位少年天子可是能被天下传颂为圣明天子的。声望直追太祖和成祖,中兴明君的帽子已经戴上了。
从他对自己的作为来看,单单是这份气度,已经比世宗皇帝强很多了。
“臣谢陛下!”郑王缓缓的开口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随后笑着说道:“郑王不必客气,咱们是血脉宗亲,郑王又是藩王表率,朕想见郑王之心已久。”
朱翊钧和嘉靖不一样,嘉靖是没安全感。
毕竟当年他就是藩王之身继位,对藩王警惕之心很重。这也是为什么郑王只是劝谏他不要笃信长生,就被他圈禁了十九年。
海瑞大骂嘉靖,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关键是郑王的身份。
不过在朱翊钧看来,这位郑王也不是什么有野心的人,估计是实在看不下去嘉靖皇帝折腾了。真心上奏折,然后落了那么一个下场。
“陛下过誉了!”郑王笑着摇头:“老朽残破之躯,怎当的陛下赞誉。”
朱翊钧笑着和郑王聊了很久,还钦赐了宴席,晚上更是将郑王留宿在了宫中。这些当然就是做给外人看的,或者是给其他藩王宗室看的。
第二天,朱翊钧陪着郑王一起来到了新建的郑王府。
这也是朱翊钧第一次到西郊这里来。
朱翊钧与郑王到了地方就下了马车,朱翊钧拉着郑王,笑着往里面走,并且介绍道:“郑王你看,那边就是王府。”
“隔了一条街,则是朕建立的新市场,郑王府的十家店铺就在那边。”
郑王倒是对这些不太感兴趣,自己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又能吃得多花多少。倒是对于平整的水泥地面,郑王大感兴趣:“陛下,这就是水泥直道吗?”
“是啊!”朱翊钧笑着点了点头:“这就是水泥直道!”
朱翊钧详细的向郑王介绍了水泥以及水泥直道,顺便说了自己已经修了京城到通州的水泥直道,而且即将开修京城到天津和京城到蓟州的直道。
郑王笑的很开心,不时的点头:“好,好!”
“大明列祖列宗开眼了,大明有陛下,臣可以安心下去见大明的历代先皇了。”郑王感叹着说道:“真好,真好!”
听着郑王的话,看着郑王笑的如同孩童,朱翊钧感觉心里面被猛戳了一下。
这是大明藩王也是一个大明老人朴素的爱国主义,这个国家不应该滑落,这个民族不该滑落。朱翊钧面容严肃说道:“郑王可以多活几年,好好看看朕如何塑造一个盛世大明。”
“我大明必将强盛于世,远迈汉唐!”
郑王看着豪情万丈的朱翊钧,笑着说道:“好好,陛下很好,太祖皇帝看到今日陛下,想来也是欣慰的。臣等着看那一天,等着看。”
一行人来到了新建的郑王府门口,王府的建造,朱翊钧可是一点没缩水。
虽然材料采用了水泥,但是全都是按照王府的规制建造的。朱翊钧虽然要开藩禁,但是也要安抚宗藩,不能让他们觉得被苛责了。
同时这也是做给天下人看得,朕没有苛责宗藩。
在这个时代,族长照顾宗族,这是普世价值。或许民间有欺压同族的事情出现,但是皇上不可以,一旦皇上欺压宗藩,绝对会扣上刻薄寡恩的帽子。
前世的万历皇帝就是,他整饬了张居正,后果是不能承受的。
虽然发动了夺嫡,可是依旧没人站在他这一边,大臣们全都看得明白,这位皇帝是不值得效命的。张居正即便被很多人腹诽,很多人痛骂,可是他对你万历皇帝,那可是有大功的。
幼年登基,张居正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为改革大明呕心沥血,结果张居正落得那样的下场,为国征战的戚继光落得那样的下场。这也导致了李成梁彻底倒向了军阀,开始养寇自重。
文官则开始抱团,组建各自的党派,开始争权夺利。
有人说明亡亡于万历,事实上朱翊钧在某种程度上赞成这句话的。万历皇帝干的一些事情,彻底打破了一些规则,使得天下士人和武将都和皇室离心了。
这也是为什么天启皇帝会建有偏锋用阉党的原因。
因为你没人可用了,剑走偏锋的天启皇帝也的确拉拢一批人,拉住齐浙楚党去打东林党。毕竟东林党势大,齐浙楚党被打不要不要的,拉住他们,他们才能给自己卖命。
阉党与其说是阉党,不如说是太监和大臣的勾结。
万历年间为什么没有阉党?派去地方的太监也不少,但是都被打死了,还不是因为没有大臣勾结,因为大家觉得勾结了也没好处,皇上太过刻薄。
这一点是最要不得的,所以朱翊钧虽然杀了很多人,干了很多事,但是他一直很注意这一点,大肆奖励张居正,重奖戚继光,凡是给自己做事的,朱翊钧从来不吝啬赏赐。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万历十六年
朱翊钧把郑王送到了王府,同时还在王府里面吃了一顿饭,然后才回到了皇宫里面。这是朱翊钧万历十五年最后一次出宫了,之后基本上连朝都不上了。
这里就出现了一件事情,根本没人弹劾朱翊钧不上朝的事情。
显然大臣们也不想皇上上朝,实在是皇上太能搞事情了,累了一年了,休息一下也好。这个时候,大家都乖一点,别刺激皇上了。
放假、封衙,然后过年,开年大朝会,这一切朱翊钧做了十五年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转眼间就到了万历十六年的二月,春寒料峭的日子。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看着自己面前的王锡爵,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自己这位大学士可真的是辛苦的很。在山西呆了小一年,终于搞定了晋王一系的藩禁事宜。
哪个王府先迁,王府产业怎么赎买,这一切全都做好了之后,王锡爵才回京。
比起去山西的时候,王锡爵整个人都清瘦了不少。
倒是斗志昂扬的样子让朱翊钧很喜欢,山西开藩禁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成定局了,下一步就是藩王的迁徙了,最先走的就是晋王。
“爱卿辛苦了!”朱翊钧将王锡爵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
“这都是为臣的本分!”王锡爵连忙躬身道。
朱翊钧笑着点了点头:“为臣的本分,如果天下的官都能记得本份二字,那该多好啊!”说着朱翊钧又说道:“爱卿很不错。”
“藩禁这一块朕就交给爱卿了,三年的时间,慢慢来!”
王锡爵连忙躬身道:“是,陛下!”
等到王锡爵走后,朱翊钧对身边的张鲸说道:“准备好了吗?”
“回皇爷,准备好了!”张鲸连忙开口说道。
“那就走吧!”朱翊钧点了点头说道。
今天朱翊钧是准备出宫的,他要几个地方看一看,第一个地方就是孵蛋场。自从去年开始,孵蛋场就一直在孵蛋卖,基本上也不怎么赚钱。
出了皇宫之后,朱翊钧的马车很快就出了城。
走在水泥直到上,虽然早春的天气还是有些凉,但是朱翊钧的心情还是很好。马车停在孵蛋场的外面,张鲸带着人去找管事的,朱翊钧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孵蛋场距离京城并不远,算是在京郊,交通倒是很方便。
朱翊钧下车之后,四下看了看,这还是他第一次到孵蛋场来。这里面积倒是不小,人也不少,不时有人从孵蛋场里面出入。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从孵蛋场里面跑了出来,见到朱翊钧之后直接就跪了下来。
“臣李琦参见陛下!”
朱翊钧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起来吧!朕今日到这里看看,你带着朕走走看看。”
“是,陛下!”李琦连忙答应道,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李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皇上居然会驾临这里,小心翼翼的在前面带路。一边给朱翊钧介绍道:“陛下,孵蛋场总共有三个区域。”
“这边是孵鸡蛋的,那边是孵鸭蛋的。”
在李琦的介绍下,朱翊钧详细的走遍了孵蛋场,还和孵蛋场的伙计聊了聊,然后才带着人到了孵蛋场的值班房。
“自从去年到现在,孵蛋场总共出了多少雏仔了?”
李琦连忙答道:“回陛下,孵蛋场自从第一批出雏仔到现在,总计出了鸡仔两万三千六百二十八只,鸭仔一万四千六百七十八只,鹅仔一共八千四百三十二只。”
听了李琦的话,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
能够精准的报出数字,显然李琦是用心在做的。
“陛下,之前是因为蛋少,孵蛋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了年就不一样了。第一批卖出去的雏仔,应该就快要开始生蛋了。”
“这些雏仔开始生蛋,那么蛋的数量就会大幅度的提升。”
“臣已经给内务府上了文书,要求扩建孵蛋场,上面已经批复了,银子也下来了。这一次臣准备建造一座年孵鸡蛋二十万只,孵鸭蛋十万只,孵鹅蛋八万只的孵蛋场。”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琦,笑着说道:“不错,很不错。”回头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笑着说道:“赏,回去给提一品。”
李琦连忙跪倒谢恩道:“臣谢陛下!”
离开了孵蛋场,朱翊钧脸上的表情带着欣慰,虽然数量与朱翊钧期待的还是有差距,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不是吗?
“回去传旨内务府,让他们再开几处孵蛋场。”
“朕要孵蛋场遍布整个北直隶,让北直隶的百姓都能买得起雏仔。”
虽然政治改革暂时还不能惠及到整个北直隶,但是孵蛋场却没问题了。三个鸡蛋换一个鸡仔,这能够让百姓做很多的事情了。
养上三五十只鸡,百姓的生活就能过的很好了。
朱翊钧的下一站是西郊的全聚德,朱翊钧原本是想改一个名字的,可是想想还是继续用这个名字了,算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念想。
这个买卖的东家是皇后的娘家王家,这是朱翊钧交给王家的生意。
当朱翊钧来到西郊的时候,正赶上这里的饭点。
虽然藩王们还没入京,但是这边的购物一条街已经开了。内务府在这里汇集了很多商品,包括香皂香水等等,事实上内务府已经开始向外扩散自己的工厂了。
比如香皂作坊,顺天府的用工实在是太困难了。
根本就没用朱翊钧引导,资本直接就去找有利于他的地方了。内务府也开始了订单养猪的模式,就是内务府猪仔,然后回收猪肉。
朱翊钧听说内务府已经建立了一个屠宰场,每天能杀几百头猪。
在这个时代,这个规模就很大了。虽然自己打造的是顺天府经济圈,事实上已经向这个北直隶辐射了。下半年,朱翊钧就要把改制推向整个北直隶了。
不过在这之前,朱翊钧还是有几件事情要做的。
“皇爷,二楼的包间准备好了!”张鲸笑着从里面出来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对于张鲸来说,进去要一个包间根本就不费什么力气。朱翊钧在张鲸的引导下上了二楼,进入了布置很素雅的包间。
饭菜很快就端了上来,烤鸭烤鸡和烧鹅张鲸全都要了一份。
“这里真的好多人啊!”朱翊钧站在二楼的栏杆处,向下望着说道。
“还不是托了陛下的福!”张鲸笑着说道:“这全聚德打出的可是皇家宫廷秘方的旗号,皇上给的那几个御厨,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御厨啊!”
在这个时代,皇家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全聚德打出的皇家宫廷秘方,自然是吸引了无数人,加上东西也真的好吃,这家刚刚开业了不到半个月的全聚德,彻底火了起来。
加上周围商业街的聚拢效应,这里自然就更火了。
要知道这条街上,集中很多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商品,但是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当然了,大明也不缺有钱人,这里打造的初衷就是高端消费场所。
吃完了饭,朱翊钧带着张鲸在街上逛了逛,然后才回到皇宫。
夜幕降临,朱翊钧在文华殿的黑板前面,面无表情的看着上面写着的两个字:商税!
商税是大明永远绕不过去的坎,土地兼并是阻止不了的,朱翊钧也不想阻止。官绅一体纳粮推广了之后,国家能收商税来,那就是好事情。
如果在把商税收上来,那大明的国库就稳了。
至于失去土地的百姓,正好转移到其他行业去,不说其他的,单单是一个孵蛋场,扩大之后,用人七千多。这还不算衍生出来职业,比如收蛋人和卖鸡雏的。
加上这些小商贩,那就更多了,修路那边也需要人,顺天府都用工荒了。
西北那边也一样,年前毛仿品在京城大火,勋贵们招人都要招疯了。基本上北七省到处都有招工人的身影,开出的条件都很好。
甚至有的商号打出了去西北,给房子,给女人的旗号。
至于女人的来源,张鲸弟弟张勋的奴隶贸易。
张勋的奴隶贸易可以说做的是如火如荼,男奴隶全都被送去水泥厂那边了。那真的是供不应求,来多少要多少。
有倭奴有东北野人,还有昆仑奴,张勋现在是大明最大的奴隶贩子。
其次就是女奴了,新罗婢最好卖,其实就是朝鲜来的,然后就是倭国的女奴,买的人也大把,朱翊钧甚至见到了不少南边的女奴,看着像是越南泰国一代的,女奴最大的需求客户就是西北。
那边抢人都抢疯了,生产起来都不要命了。
朱翊钧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知道得去找销路了。
不说其他的,单单是毛仿品,如果他们继续这么扩大规模,三两年之后,肯定会滞销的。自己还打算在张家口建立新的贸易基地,毛纺织肯定要大搞特搞的。
“北方开港已经势在必行了啊!”朱翊钧喃喃道。
“开港,收商税!”朱翊钧敲打着黑板:“在整个北方七省发展工商业和养殖业,这就是今年的任务了啊!”
朱翊钧斗志昂扬,他已经准备好了。收拾了心情,朱翊钧转身回了寝宫,他需要好好休息,然后在明天去上早朝。
第二百八十九章 准备
万历十六年之后,朱翊钧已经上过几次早朝了,只不过基本上都没什么大事情。大明和后世也没什么不同,小事大会,大事则是小会。
基本上小会研究过之后,大朝会宣布一下结果。
除非是党派斗争,大朝会成为战场,但是以现在朱翊钧对朝堂的掌控,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次大朝会却不一样,因为真的有大事要说。
早朝的礼仪都是一样的,等到朱翊钧坐上龙椅,大臣们就感觉到事情不同的。
平日里的早朝,朱翊钧基本上都是笑呵呵的,毕竟大明现在除了这边闹点水患,那边闹点干旱,其他的问题基本上没有。
灾害虽然多了,可是大明的国库底子也厚了。
算上去年的税收,大明的户部的存银已经达到了三千七百万两。放在以前,这绝对是震撼掉所有人下巴的银钱。
各地的粮仓存粮也非常多,尤其是在收购余粮上。
北方几省随着新作物的推广,虽然有的地方有灾害,但是粮食还是迎来一个大丰收。为了稳定粮价,朱翊钧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当然了,这也是为了囤积物资,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
朝廷上下都知道,自己家的这位少年天子绝对不是老老实实呆着的主。
这几年,军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瓦剌的养马进行的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单单是去年一年,京营扩充了铳骑两万,这个数量都快赶上大明所有的铳骑了。
加上西北各个军镇都在扩充骑兵,皇上的目地不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