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驾到-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年官员连忙答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哪个是刘老八?在黑夜之中还能以刀中后心,了不得,好刀法,让我看看是谁。”
  刘老八很快就被带了过来,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
  身材很健硕,黝黑的脸膛,粗壮的大手,看得出来是一个练家子。朱翊钧笑着点了点头:“不错,不错,很好,以前从过军?”
  “小的在京营当过兵,是戚爷爷的兵!”刘老八憨笑着说道。
  朱翊钧恍然:“原来是京营的兵,怪不得伸手这么好,这么好的伸手怎么回家务农了?像你这样的老士卒,朝廷可都是给差事的,是有官员徇私枉法了额?”
  “可不是!”刘老八连忙摇头:“官府给安排了,可是我老娘年纪大了,眼睛也瞎,我要在家里面照顾老娘,索性就没去。”
  “朝廷给了我三十两银子,我回家买房子置地娶婆娘,日子过得也挺好,皇恩浩荡啊!”
  刘老八说这话,周围的百姓则是一脸的艳羡,显然在他们看来,刘老八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不过在穷困的百姓之中,刘老八的确是人生赢家了。
  当从军成为一条穷苦百姓的上升通道,那么大明就不会缺兵员。
  取消了军户制之后,百姓从军也不会被户籍限制,当兵有钱有粮,干得好还能升官,立功甚至可以转地方,好处很多,也不用担心影响子孙后代。
  现在每一次招兵,大家都是争着抢着去。
  听了刘老八的话,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转头对身边青年官员说道:“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我就是闲着无聊问问。”
  青年官员嘴角一抽抽,您是闲着问问,我这耽误事了。
  “回先生,没什么好处置的了,刘老八杀贼有功,按照咱们大明律,朝廷予以奖赏纹银二十五两。”青年官员脸上带着笑容地说道:“我们把尸体带回去销案就完了。”
  青年官员的潜台词很明白,要不是你,我们早走了。
  对于这种潜台词,朱翊钧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没听出来,摆了摆手,朱翊钧直接说道:“那你去做事吧!”


第三百一十五章 地主
  百姓们看完了热闹各自散了,刘家庄的百姓都向刘老八道喜,杀贼有功,朝廷奖励二十五两纹银,这是一大笔钱了。
  “刘老八,我们出来游玩,这又饿又渴的,到你家讨一碗水喝!”朱翊钧笑着对刘老八说道。
  这一次朱翊钧出来就是为了走访民间的,走到哪里算哪里,这个刘老八挺有意思,朱翊钧准备去他家看了看。这也和刘老八的身份有关系,大明的退役士卒。
  京营的士卒都是宝贝,很多退役的士卒都被安排了。
  有的进入了税务司,有的进入了各地的巡城御史衙门,有的则是进入了公务员衙门,甚至还有加入内厂和东厂的。
  像刘老八这样回到地方的并不多,但是军改之后,其他的军户放还的很多。
  朱翊钧想看一看刘老八的生活,了解一下他的状态,算是对大明退役士卒另外一个方向的了解。顺便也看了看刘老八在刘家庄的生活水平,侧面了解一下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这当然好!”刘老八连忙说说道:“只是家里简陋,怕慢待了各位贵人。”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这是哪里话,前面带路。”
  刘家庄距离事发地点并不远,朱翊钧一行人在刘老八的引领下往前走,因为距离近也就没坐车。朱翊钧也想看看田园风光,虽然现在的土地一片光秃秃的。
  朱翊钧看着道路两边平整的土地,想象着耕种之后的盛况,心情大好。
  “刘老八,这片地都是谁的?”朱翊钧看着刘老八,笑着问道:“你有地吗?”
  在这个时代,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资料,这一点朱翊钧无力改变,也改变不了。制度则是以土地为最大生产资料产生的封建君主制度,这一点朱翊钧也改变不了,也没想去改变。
  封建制度的特点就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
  维持这种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私有制度。
  如果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性质,单纯的限制土地兼并,其实是不合理的,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去改变土地所有制度,那就封建制度的统治根基就会被挖断了。
  朱翊钧是皇帝,是封建帝制最大的得利者,也应该是最大的拥护者。
  去改变土地属性,挖断自己统治基础,这不是要自己的命吗?朱翊钧的脑袋还没坏掉。这也是为什么朱翊钧不去动土地属性这一块,甚至连土地兼并都不限制。
  朱翊钧严厉打击瞒报土地,严厉打击土地不纳税,严厉打击巧取豪夺,建立完善的粮价和救济粮制度,但是却没有改变地主阶级的地位。
  你的统治基础就是地主阶级,你去挖他们的根,那就等于断自己的根,皇上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啊!
  这一点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没有一个人会反对,大家都觉得这个是对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没办法改变的。
  家天下,天下都是你家的,你想做什么?
  朱翊钧问刘老八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想问一下刘家庄土地兼并严不严重。自从打击了投献,推广了新作物,推广了商贸,土地的价格其实一直都在跌。
  如果不是大明百姓有故土情节,估计地价早就跌的不成样子了。
  刘老八听到朱翊钧这么问,连忙说道:“这片地是庄上刘大爷家的,也是族长,人家家里面出了进士,了不得啊!”
  “这么多地啊!”朱翊钧看着刘老八问道:“可有巧取豪夺?”
  刘老八连忙摇头:“前些年这些地都是投献的,刘家庄的地也都投现在了刘大老爷家里面。可是朝廷不允许投献之后,刘老爷就把地都买过去了。”
  “官府来人主持的,不愿意卖给刘大老爷的,也都还给大家了。”
  “大家都是同宗同族,刘大老爷怎么会在这里巧取豪夺。”刘老八笑着说道:“倒是谁家遇到一些马高镫短的,刘大老爷还帮忙。”
  朱翊钧点了点头,事实上详细的了解了这个时代的地主之后,朱翊钧发现与自己认识之中的还是有不同的。
  以宗族为主的大地主,整个宗族都依赖于他们家生活,土地不交田赋,只缴纳佃租。丰年减租,灾年救济的事情他们长做。
  修桥补路也是应有之意,桥塌了,路断了,官府都会先问一问附近的大户人家。
  这是给大户人家一个做好事的机会,同时也给官府省一笔钱。每一个庄子的大户都不会太压榨自己的宗族,反而会去照顾。
  宗族之间宗法森严,管理严格,尊别也很严格。
  只不过这个时代的农耕经济实在太脆弱,一旦遭遇了大灾,大户也就显得很无力了。加上大家习惯了不交税,朝廷也很无力,自然就动荡了起来。
  很多时候宗法要比国法更好用,很多时候都是宗老就把事情解决了。
  皇帝养一群勋贵大臣,家族则会养着心腹之人,其中同宗同族就是最大的心腹了。这个年代,忘祖背宗这个罪名,真心没人背得起。
  原本朱翊钧过来的时候,想法基本上就是地主压榨佃户,佃户苦不堪言,吃不饱穿不暖,穿着破衣烂衫种地,佃户的女儿就是地主家的玩物。
  在大明二十年了,朱翊钧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
  这种情况有吗?有,但是不是出现在大明各省,而是出现在军户之中,军户为将军仆役,他们才过得是这样的日子。
  这种制度下,朱翊钧想做什么,其实也很无力,想要推行皇权下乡,那真的是得水磨工夫。
  读书人乡绅,讲究是造福乡梓,福泽子孙,哪怕是严嵩,对自己的家乡也是颇多照顾。纵观大明一朝,无论在朝为官人品官品如何,对自己的乡梓,没一个官员不照顾。
  钻朝廷漏洞,心中无国,但是绝对有家,泽被乡梓,真的不是说说的。
  朱翊钧面前的刘家庄就是大明现行体制之下,最典型的情况。整个庄子都是同宗同族,庄子里面有考中进士的大户,整个庄子都依存于大户过活。


第三百一十六章 志气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刘家庄,朱翊钧也没着急去刘老八的家里面,而是在庄子里面东走走西看看,发现了很多新建的房子,让朱翊钧很满意。
  新房子大多都是红砖大瓦房,看得朱翊钧心情很好。
  刘老八的院子在庄子里面的西侧,院子很大,五间新建的大瓦房,看着很气派。院子右侧是一个猪圈,是用土坯和石头砌成的。
  朱翊钧走过去看了一眼,猪圈里面有四头猪,两大两小。
  旁边还有一个鸡窝,不过里面没有鸡,显然鸡不在家,出去找吃的了。朱翊钧看到这些,脸上的表情就更灿烂了,这是他想看到的场景。
  陪在朱翊钧身边的徐文长也是满意的点头。
  喝了一口气,徐文长来到了粮仓的旁边,伸手拉开了仓门,看着里面堆积着的玉米,伸手抓了一把,满意的点了点头。
  “仓中有粮,圈中有肉,窝中有蛋,真好啊!”
  徐文长感叹着说了一句,随后眼圈有些发红地说道:“臣一生都在期待着这一天,陛下千古明君,远超唐宗汉武,当为千古一帝。”
  朱翊钧看了一眼徐文长,摆了摆手说道:“这种吹捧的话就不要说了。”
  “臣这可不是吹捧,陛下御极二十年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今日之大明以远胜二十年前之大明,甚至远胜成祖之时。”
  “百姓安居,仓廪充足,实在是大兴之世啊!”
  朱翊钧受用了徐文长的话,笑着说道:“路还很长,朕希望大明的百姓无饥馑之忧,三天五天就能吃一顿肉,每天都能吃上两个蛋。”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如此也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王霸之业,朕没有那么看重,希望有生之年能做到,朕与爱卿共勉吧!”
  徐文长对着朱翊钧躬身,一脸认真地说道:“乍听之下陛下之志小也,然细想之下,陛下之志何其大也?王霸之业,纵观古今多少帝王曾做到?”
  “前有秦皇汉武,后有唐宗太祖,可让百姓过上陛下所言的日子,前无古人!”
  “陛下之志,远超三皇五帝,实乃千古第一帝王,臣能得生此世,能得陛下这样的英明之主侍之,实乃臣之幸,后如此帝王,乃万民之幸,大明之幸,天下之幸!”
  朱翊钧看着徐文长,笑着捋了捋胡子,额,自己什么时候有这个爱好了。
  有些尴尬的放下了手,朱翊钧开口说道:“朕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也只能是砥砺奋进,不负心中志气,亦不负大明江山,不负大明历代先皇。”
  其他人这个时候都站在旁边,刘老八和她娘子被拦在远处,根本就听不到这边说什么。
  君臣二人感慨完了,这才转身回来,朱翊钧也没进屋,让刘老八搬了一张桌子出来,然后拿来了两个凳子,朱翊钧就在院子里面坐了下来。
  茶水是没有了,张鲸让人烧了水拿了过来。
  朱翊钧喝了一口温热的水,转头看向了刘老八,然后笑着问道:“我刚刚看了一下,你家里的房子没起几年吧?日子过得好像还不错啊!”
  “这房子是三年前起的,原来的房子实在是破旧不堪。”
  “我在西北杀过鞑子,得过八十两银子的赏赐,加上朝廷给的饷银和退伍银,起了这座房子,娶了一个婆娘,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瞒您说,这样的日子以前谁敢想,也就放在现在,皇上好啊!”
  朱翊钧点了点头:“我看你家里养了豚和鸡,年底能卖些钱?”
  “这些都是那个婆娘弄得,庄子上大家都在养,到时候有人来拉走。鸡鸭豚肉全都要,尤其是去年京城新开了那家不少的杀豚菜馆子,豚肉就长得更厉害了。”
  这个朱翊钧倒是知道,这还是他的主意。
  之前为了推养鸡养鸭,朱翊钧弄了一个全聚德,烤鸡烤鸭和烧鹅大行其道,各种卤蛋也是卖的飞起,咸蛋更是大受欢迎。
  朱翊钧的皇宫里面,太监宫女甚至都常备咸蛋。
  京营之中,早餐有蛋已经成常例了,一度弄得各种蛋飞涨,甚至连孵蛋场那边都收不到蛋了,全都被拿出去吃了。
  朱翊钧也不得不感叹,一旦开了吃这个挂,汉人的内需就解决了一大部分。
  推广了三年的养鸡养鸭之后,朱翊钧又开始推养猪了,将猪仔抵押给农户,等到卖猪的时候在收取猪仔的钱。当然了,这个事情不能让官府来干。
  为此内务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衙门,叫做大明畜牧司,人送绰号养猪衙门。
  为了卖猪肉,朱翊钧直接拿出了杀猪菜,在这个时代,猪肉上不得台面,但是朱翊钧必须把它弄得上贵族的餐桌,为此东坡肉都得到了大肆的宣传。
  杀猪菜馆弄得高大上,搭配各种干净新鲜的猪肉,鼓吹起来还是挺火的。
  朱翊钧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那你做何营生啊?”
  “回贵人,小人因为要照顾我娘,外出是不行了,刘大爷看小的有些本事,会一些弓马,便让小的在庄学里面教庄子上的娃子们弓马。”
  “每个月有三个银元,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已经不是不错了,这是很好了。
  “庄学?”朱翊钧微微一愣,随后问道:“那是何处所在?”
  “回贵人,朝廷前些年不是选址见小学吗?离咱们刘家庄最近的小学在十五里的赵家镇。刘大爷为了方便庄子上的学子读书,便去求见了县太爷。”
  “县太爷准许刘家庄建造一座庄学,一应开销借由刘大爷所出。”
  “庄学也收周围几个村镇的孩子,使得周围村镇的孩子也都有书读。刘大爷还说了,当今皇上喜欢文武双全的人,所以庄学除了教导读书写字,还交一些把式。”
  “虽然都是粗浅的东西,但是练练身子骨也是好的,用刘大爷的话说,不会手无缚鸡之力。”
  朱翊钧听着刘老八的讲述,轻轻的点了点头,心里面倒是对这个刘大爷有些兴趣了。这个人好像有点意思,看得明白,想的透彻,不似腐儒。


第三百一十七章 思考
  对于刘大爷这种地方乡绅,朱翊钧心里面的看法也挺多,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地方乡绅对时代的作用,有好也有坏,这是不可避免的。
  后世的制度就全是好的?恐怕也未必尽然,这个时代的制度就全都是坏的?想来也不一定。
  前世国家那么多,每种制度都在鼓吹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真的是不是优越的,谁又知道?宗族制度的存在是朱翊钧绕不过去的坎,也无法改变的坎。
  这个时代的宗族绝对不是后代人认识之中的宗族。
  同宗同族,同根同源,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太过深重。
  对于这种感情,朱翊钧是认同的,后世即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经历了各种动荡,汉人的宗土宗族观念还是很强。
  甚至扩展到了乡党乡亲,在国外也讲老乡。
  这种感情维系了这个国家,维系了这个民族,这也是朱翊钧很看重的东西。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改革,因为自己鼓吹一些东西,最终把这些东西给取代掉。
  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有些东西不能丢。
  另外一方面朱翊钧也知道,想要对外殖民,打破故土难离,打破宗族藩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朱翊钧去做一个取舍,做一个平衡。
  至于同年同窗同乡抱团这种事情,朱翊钧根本就没想过去解决。
  后世同学同窗同乡各种抱团都很正常,老乡会同学会都是做什么的?联络感情或许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却是人脉和资源上的一种交流。
  国外大学就有兄弟会,国人还要更含蓄一些。
  刘老八发现说着说着,自己面前这位贵人居然不开口了,开始发呆了。
  事实上朱翊钧心里面在琢磨,怎么才能够将这种宗土观念转变为优势,并且使它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力量,而不是变得故步自封。
  “或许商帮是一个选择啊!”
  半晌朱翊钧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商帮,这个词汉人绝对不会陌生的,因为他在后世,商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想着想着,朱翊钧自己先笑了。
  好像商帮就是自己这个时候形成的吧?
  商帮这种东西,完全就是结合了这个时代,结合了汉人的宗族宗土产生的机构。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到了后世,大家一样会提起浙商晋商秦商等等。
  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粤商也被成为客家帮或者潮州帮,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些大的商帮之中,细分也很详细,比如浙商,他们就分为湖州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萧绍商帮,绍兴商帮(越商),温州商帮,台州商帮,义乌商帮等著名浙商群体。
  这些商帮你放到后世,那也是能人辈出的。
  以宗族土地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以宗族商帮为基础的商业制度,辅以权贵资本主义,基本上就是朱翊钧在这个时代能够想到的最好制度了。
  真要是人人平等,打掉宗族藩篱,废掉族长宗老,朱翊钧估计自己肯定会被推翻。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在大明现行的体制下,权贵资本主义,商帮商业,土地私有制,这些都是朱翊钧能想到最合适的制度了。
  朱翊钧这政策别说比后世了,比王莽都不如。
  可是朱翊钧不敢干的太激进,朱翊钧曾经想过,自己这一辈子,如果能够把大明干到民国的样子,朱翊钧就满足了。
  事实上很多人瞧不起民国,但是比起大明,民国强很多。
  有用相对基础的工业体系,能够造枪造炮,能够造船,能够修铁路,这个朱翊钧都觉得未见的能行。商业方面,开阔海外市场,打下几个殖民地。
  农业方面,推广新式作物,让大明熬过小冰川期。
  文化方面,打掉宋儒的腐朽不堪,让大明放眼世界,推崇尚武,不至于在接下来几百年的全球大世之争中处于下风。
  百姓吃饱肚子,不至于发生易子而食的事情。
  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治和商业体系,适合当下的社会和国情。为此朱翊钧思考了整整二十年了,思考了后世各种制度,最后讽刺的是只能选择被后世批评的一无是处的制度。
  因为做主的是皇帝,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这些权贵和商帮,这会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力被滥用,但是无法彻底避免。
  朱翊钧自己清楚这一点,但是当下,他没得选择。
  以后会不会爆发民主革命,或者社会主义革命,朱翊钧觉得自己没法管,也管不了。自己的这个制度,朱翊钧觉得维持三百年,应该问题不大。
  尤其是在接下来的殖民时代,这个政治制度会产生一个东西,他的名字叫做帝国主义!
  半晌朱翊钧缓缓的回过了神,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朱翊钧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原因也是因为这个,他有些茫然了。如果只是单纯的富国强兵推行新作物,朱翊钧不会如此的纠结。
  朱翊钧想做的是打下基础,不让自己的改革流于形式,否则大明还会走回老路。
  如何引导,如何确立制度,这才是朱翊钧思考的东西。
  走到今天这一步,朱翊钧已经想到了一些东西,可是又不太敢迈出这一步,因为这一步太大了,朱翊钧不知道迈出去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商帮商业,比如权贵资本主义,再比如会不会形成朋党,这些都是朱翊钧要考虑的。
  有了商帮,必然会有朋党,这是免不了的,如何引导,如何治理,这才是关键。不让人家建立商帮,不让同乡互助,强行拆分宗族,朱翊钧是不敢这么干。
  徐文长见朱翊钧回过神来了,沉声说道:“要不咱们回去吧!”
  显然徐文长也看出了朱翊钧的状态不太对。
  朱翊钧摆了摆手,然后看向刘老八:“你们这位刘大老爷家在哪里?我们既然到了刘家庄,不去拜访一下有失礼数。”
  正在刘老八要回答的时候,外面突然有人进来报告,说刘家庄的刘大老爷来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皇权下乡
  听到下面的话,朱翊钧微微一愣,随后笑着说道:“倒是一个有心的!”说完站起了身子说道:“出去看看,到庄学上走一走!”
  事实上朱翊钧对庄学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
  教育永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改变的。自己推广普及教育,朱翊钧深知这里面的难度。
  庄学可以看做是小学的补充,是具有大明特色的私立学校。
  至于会不会培养出宗族打手,朱翊钧根本不在意,事实上这种事情根本没法避免。前世的西洋诸国,各种家族非常多,在某一个产业之中,家族称霸非常常见。
  完善的制度才是关键,否则什么人都白搭。
  在后世的华夏,家族虽然不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