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驾到-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让朱翊钧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而是梁梦龙在隆庆年间的一段经历。
  大运河,连通大明经济南北的要道,随着大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民间商船往来于大运河上,造成运河常常挤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漕运弊政丛生。
  运河运输的最大忧患莫过于黄河决口,一旦发生,运河便被阻滞。
  鉴于运河漕运弊政和黄河决口,不断有人上疏请求对之进行整顿和改革,其中有一些人主张恢复海运。在这些人里面,时任山东巡抚的梁梦龙就是代表人物。
  他认为:“河漕似安而多劳费,海运似险而属便利,一任其劳,一任其便,相济之策”,当以海运羽翼漕运。
  这个计划得到了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的支持,受命后,梁梦龙派遣指挥王惟精等人进行了多次的试行海运活动,就便进行探访和勘察。
  此外,梁梦龙还下令,沿海地方不拘军民人等,如有情愿将自己或收买杂粮、用自己船只装载、自胶州海口起至天津籴卖者,均给予执照。
  如果是良民,则重加犒赏,如果是有罪之人,则允许通过试行海运来赎罪。
  在梁梦龙的鼓励下,先后有多人主动试行海运,海道勘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由于梁梦龙的积极努力,终于对海道的口岸、日程、里数等有了甚多的了解。
  朱翊钧对这个就感兴趣了,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这个梁梦龙绝对不是腐儒,是真的做事的人。
  尤其是那条海运恕罪的政策,可以说一下子戳中了朱翊钧的心思,毕竟现在航海可是很危险的,加上大明百姓的乡土情结,愿意去海上拼命的人可不多。
  见到了利润之后或许会有,可是前期想推动就不容易,这些罪犯就很合适啊!


第四十八章 张居正的布局
  朱翊钧也知道现在海上是什么情况,倭寇海盗横行,加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横行霸道,良善百姓可不成,罪犯就可以,他们很容易就发展成海上武装集团。
  这一点朱翊钧不在乎,只要国家海军足够强大,朱翊钧连大明沿海的海盗都敢用。
  发展成类似后来东印度公司那样的海上武装集团,做买卖,抢劫,发展殖民地什么都做。朱翊钧早就打算去东南亚抢粮了,要知道小冰川期,粮食才是王道啊!
  梁梦龙也因为开海而被奖赏了,同时改去巡抚河南了,朱翊钧看到这里就觉得有阴谋。
  在梁梦龙调走不久,海上就出事了,因为他台风运粮船倾覆,损失了不少粮食,还死了十五个船工,于是就有御使弹劾了,然后海运就被废除了。
  具体的事情如何朱翊钧已经不得而知了,可是他下意识的就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毕竟海运的便利谁都看得到,因为一些天灾就非常海运,这就是因噎废食。这件事情肯定有人在背后推动,说不定海难都是人为的,不过事情真相如何,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阴霾里面。
  不过朱翊钧对梁梦龙的这段经历就感兴趣了,会玩海的,在这个时代那都是人才。
  看完了三个人的资料,朱翊钧发现这三个人都是张居正的人,不禁感叹张居正提拔的果然都是人才。虽然小节上或许有亏,可是大明的环境就这样,迎来送往的礼物也少不了。
  不过朱翊钧也不在意,能为自己办事就好,如果哪一天要肃清吏治,那也要等到改革完成之后了。
  现在去搞什么肃清吏治,除非是朱翊钧脑袋坏掉了。
  真的搞不但会引起宣扬大波,同时也什么用都没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制度上。
  三个张居正的人,可见张居正现在的权势和对官场的掌控,他虽然远在江陵,可是依旧没人跳出来搞事情。朱翊钧原本还觉得张四维会搞事情,可是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表现的像急先锋一样。
  蓟辽总督梁梦龙就是张四维推荐的,而且还是极力推荐,可见这家伙也是一个狠人啊!
  将手里面的三份资料放到一边,朱翊钧的脸上闪过一抹迟疑,要不就把梁梦龙弄过来?不过想想朱翊钧就放弃了,现在的还不是时候啊!
  虽然开海是美好的,可是不是说开就能开的啊!
  再说了辽东那边现在可不太平,三天两头就打仗,现在武有李成梁和戚继光,文有梁梦龙坐镇,暂时还是不要打破的好。不然辽东过早的糜烂了,那麻烦就大了。
  伸手拿起方逢时的资料,朱翊钧直接将资料放在了一边,就是他了。
  不过在解决兵部尚书之前,还有两个人需要解决,这两人就是申时行和马自强。
  马自强现在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张居正的铁杆心腹,这从马自强的升迁路就能看得出来。原本马自强是詹士府詹士,被张居正提拔为了礼部侍郎。
  时间不长,马自强去了吏部,官职是吏部左侍郎,完成了从词臣到实权部门的转换。
  做了吏部侍郎两个月之后,转任礼部尚书,升迁速度可以说是做了火箭了。在张居正临走之前,举荐马自强入内阁,这一次不是坐火箭了,简直就是光速升迁了。
  以马自强的根基和资本,别说内阁大学士了,做礼部尚书都没资格。
  显然张居正这是找的心腹和傀儡,扔进去内阁不影响自己的权力,同时还能彰显自己的大度和不贪恋权势,更重要的是给手下一个信号,跟着我混,有前途。
  资历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对我忠心,入阁小菜一碟。
  第二个人就是申时行,申时行的升迁之路就是大明官员最羡慕的一种了。科举考试,申时行高中头名状元,压倒一大片,这是文人的理想。
  以状元之身入了翰林院,然后就从修撰到左庶子,协掌翰林院,然后官升礼部右侍郎。成为礼部右侍郎之后,直接有虚职转向实职,成为了吏部左侍郎。
  张居正回家之前推荐了申时行入阁,摆明了就是让申时行以内阁大学士之尊掌管吏部。
  从张翰的事情发生之后,张居正急需在吏部有自己的人,申时行就是了。
  张居正的这个安排基本上没什么人反对,御使什么的叫嚣也没用,这是人事任命,不归他们管,只是上奏折弹劾一下谁谁,不过申时行和马自强都很干净。
  倒不是说这两个人多清廉,而是没什么机会贪污。
  两个人都出身翰林院,翰林院的翰林老爷那都是清贵官,主要负责修书和给皇上太子上课。听起来高大上,但是没什么实权,也拿不到好处。
  清翰林,也就是穷翰林的意思,翰林院绝对是清水衙门里面的清水衙门了。
  没什么大的政治错误,经济错误也没有,在加上张居正的支持,高层也不反对支持,这两个人的入阁就成了必然。这两个人的入阁,代表着张居正对六部和内阁的掌控正式完成。
  整个大明的实权部门全都握在了张居正的手里,从此开始权倾天下了。
  不过朱翊钧知道,这里面张居正很大一部分是错觉,这些人虽然表面上顺着张居正,事实上无论是张四维和申时行,这两个人都是反改革的。
  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对手,有这两个人在身边,他们对张居正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后来报复起来也就更加的彻底。扫清张居正的势力,废除他的新法,做的很是干净利落。
  张居正十年的心血,一朝丧尽,落得一个人亡政息的下场。
  朱翊钧也想过提前废掉张四维和申时行,可是后来想想就放弃了,这种想法太幼稚和不切实际了。换一个上来你就知道他一定支持改革?根本不现实。
  崇祯皇帝不停的换内阁大学士,换六部尚书,结果上来的人不还是一样,最后弄得臣子和皇帝离心离德,反而麻烦。还不如把他们摆在这里,自己心知肚明,也好提防。


第四十九章 政治手腕
  廷推两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大明官场来说,廷推绝对是大事情。凡是廷推,那要决定的就是高层的人事问题,尤其这还是朱翊钧第一次主持的廷推。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大家都想通过这件事情看看皇上的能力,或者说看看皇上的成色。
  以前很多事情虽然打着皇上的名义,可是大家都知道那是张居正在做主,这一次的廷推就显得很关键了。
  朱翊钧穿着龙袍走进廷推现场的时候,十几个大臣连忙跪倒行礼,等到朱翊钧坐下,朱翊钧才开口说道:“诸位爱卿都免礼吧!”等到大家都起来,朱翊钧的目光才从众人的脸上扫过。
  参加廷推的人包括六部尚书,在加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以及通政使,这是大明的九卿。
  除了这九卿之外,还有两位内阁大学士张四维和吕调阳。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几个六部的侍郎,只不过他们都是陪衬,或者说是旁观的。
  熟悉流程,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优待,这里面就包括兵部左侍郎曾省吾。
  马自强和申时行要被廷推入阁,这两个人此时也在这里,从官职上来说,马自强是礼部尚书,理应在此。申时行则是吏部左侍郎,也有资格参与。
  “吕爱卿,开始吧!”朱翊钧看了一眼吕调阳,开口说道。
  按照正常的流程,廷推由内阁首辅大学士主持,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不在,主持的重任自然就落到吕调阳的身上了。吕调阳也是在场除了朱翊钧之外,唯一一个坐着的人。
  这也是首辅和次辅的特殊待遇,廷推之时,只有这两个人能坐着。
  “臣遵旨!”吕调阳站起身子领旨之后又坐下,然后才开口说道:“今日廷推的第一项,内阁大学士空缺,张阁老举荐礼部马尚书和吏部申侍郎入阁。”
  马自强听到吕调阳如此说,心神立刻就提了起来。
  入阁可以说是大明文臣的终极追求了,马自强的资历不够,官升的自己都心虚,现在又要入内阁,他怎么可能不紧张。强忍着不四下看,静静的听着。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面带笑容的看着大殿里面的这些大臣。
  内阁吕调阳和张四维为张居正马首是瞻,现在举荐的是礼部尚书马自强,礼部那边自然没问题。吏部尚书暂时还没有人,自从张瀚致士之后,吏部尚书就成了张居正自己。
  看得出来张居正暂时不想把吏部交出去了,代表吏部的吏部左侍郎申时行,他自然不会傻到跳出来。除了马自强之外,他也是要入阁的。
  户部尚书张学颜,原本是辽东总督,一手提拔了李成梁,在他和李成梁的领导下,辽东大胜土蛮。张学颜也是张居正提拔的,在辽东的时候就得到张居正很多的支持。
  户部侍郎李幼孜,张居正的忠实拥趸,张居正夺情的首倡者。
  兵部尚书王崇古,他本就支持张居正改革,对于这件事情抱着事不关己的想法,他都要致士回家了,自然站在一边不说话。
  工部尚书是郭朝宾,被称为江陵一系宠臣。
  出了名的务实,从不参与夺权,是张居正的心腹干将。对于这种事情,郭朝宾一项不参与,何况这还是张居正举荐的,他也不会站出来反对。
  刑部尚书吴百朋,原名吴伯朋,因为抗倭有功,被嘉奖皇帝赞许,嘉奖皇帝赠御笔“去人从百”遂改名为“百朋”。懂战事,为人刚烈,性子火爆,是一个眼睛里面揉不得沙子的人。
  当然了,他看中的不是什么礼法教条,所以与张居正也很合得来,算是张居正的支持者。
  大明朝的六部里面,基本上遍布的全都是张居正的人,无论是尚书还是侍郎,基本上都是张居正提拔的,真正算得上是心腹便朝野,实权部门一把抓。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瓒,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三朝元老,资历深厚,张居正都不敢轻易得罪的存在。
  只不过这位在都察院的位置上坐的很稳,也在于他不轻易参合朝中的政权夺利之事。秉持着都察院对什么事情都少参与的原则,所以他就眯着眼睛坐在那里,也不说话。
  朱翊钧一个一个的看过去,每个人的资料都从脑子中过了一遍。
  这还是大明最顶级的权利中枢,张居正安插的人手已经如此多了,那么到了地方督抚一级呢?显然用权倾天下来形容都不为过。只不过这些人是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政策,还是支持张居正这个人,朱翊钧不得而知了。
  怪不得历史上万历皇帝想要拿回权力,一定要来一个大清扫,可是如此清扫,必然牵连无辜,同时也必然使人事问题成为主流,大家都想着斗争,想着官位,谁还想着办事情。
  赶走了江陵派,来了齐浙楚党,赶走了齐浙楚党,来了东林党,光想着赶走是不行的。
  朱翊钧不禁想到了两个字:平衡,皇权在于平衡,果然这两个字才是关键。一个不会平衡的皇帝是做不好的,朱翊钧不禁想到了唐高宗李治,那位就是一个高手啊!
  以后党平衡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外戚和世家门阀,效果也很好。
  只不过李治没想到自己培养出了一个千古女帝,在武则天以前,谁敢想。李治可能都做好了自己死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或者做吕后的准备,只是没想到她登基。
  武则天是狠人啊!
  不过武则天到最后依旧只能还政给李家,也说明了女人的局限性,她儿子姓李,总不能把天下不给儿子给侄子吧!对于李治来说,肉终究是烂在了锅里面。
  下面的人不说话,朱翊钧也不说话,微笑着看着张四维,又微笑着看着申时行。
  这里的十几个人,看着不多,却是大明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人代表的利益集团也不一样,可是他们就坐在这里,朱翊钧也不得不佩服张居正的手腕。
  让他们老实不是关键,关键是让他们听话,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这就政治手腕了。


第五十章 争辩
  关于礼部尚书马自强的廷推进行的很顺利,没人站出来反对,马自强顺利入阁。接下来就是申时行的入阁了,依旧没人反对,于是申时行也顺利入阁了。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同时心里面也有些悲凉。
  皇上,孤家寡人,果然是孤家寡人,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有道理啊!可是这世界上爱你的人太少了,想求你的人多,或者说想利用你达到自己目的人多。
  “兵部王尚书致士,皇上已经允许了,现在廷推新任的兵部尚书。”
  吕调阳见两个人入阁没出差错,心里面也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情是张居正走之前安排的,如果搞砸了,吕调阳觉得张居正肯定会以为是自己搞的鬼。
  现在没什么风波的过来了,吕调阳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兵部尚书的职位当然很重要,可是谁能染指,谁不能染指,这个大家心里面都明白。现在举荐出来的这三个人,大家心里面都有数,全都是张阁老的人。
  可是即便是张阁老的人,那也有分别,毕竟每一个大的派系里面还是有小的派系的。
  这一点即便是张居正也管不了,比如王崇古举荐的方逢时,可以说就是一系。出身山西陕西边镇,而且都是久在边镇,时间很长,从知府巡抚一路做上来的。
  梁梦龙,辽东一系的,至于曾省吾,则是从南方过来的。
  大家都有各自的乡党同窗和同年,谁都想着把自己这一边的人给推上去。
  比如现在的山西巡抚吴兑,他就希望方逢时上去,到时候不但自己在朝中能够有照顾,自己也能更进一步接任总督。当年王崇古走了,接任总督的就是巡抚方逢时。
  地方上的总督在朝中要是没人,你屁股是坐不稳的。
  吕调阳压了压嗓子,开口说道:“内阁现在暂时拟定了三个人,山西总督方逢时,蓟辽总督梁梦龙,兵部左侍郎曾省吾,诸位有什么想法都说说吧!”
  说完这句话吕调阳就不说话了,静静的等待着别人开口。
  场面瞬间就安静了一小会儿,刑部尚书吴百朋先开口说道:“这三个人里面,我觉得山西总督方逢时最合适。方逢时熟悉边务,久历战争,又知兵事。”
  “吴尚书!”户部尚书张学颜接口道:“按照你这种说法,蓟辽总督梁梦龙也很合适啊!”
  “梁梦龙这些年在蓟辽之地可是功勋卓著,无论是对战土蛮还是鞑子,这几年都是鲜少败绩。同时地方安定,士兵安稳,我觉得他合适。”
  户部尚书张学颜的话音刚落,工部尚书郭朝宾也接口了。
  “按照你们的说法,兵部左侍郎曾省吾也很合适啊!”郭朝宾看着曾省吾说道:“霍乱南边的都掌蛮,那是曾侍郎带着人平定下来了,这可是大功。”
  除了他们三个人,接下来又有几个侍郎发话了,基本上都是各有支持者。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听着,看着,他刚开始还以为户部尚书张学颜和刑部尚书吴百朋要争,看到后面才看明白,这两个人不是要争,而是要联手把曾省吾踩出去。
  两个人提功劳,提资历,摆明了就是在设门槛,表示他们支持的山西总督方逢时和蓟辽总督梁梦龙有资格。
  工部尚书郭朝宾则是只谈功劳,不论资历,直接把曾省吾平定都掌蛮的功劳拿出来,摆明就是告诉那两个人,比功劳谁都不差,你们也别拿资历说事,当官的比功劳还行,没见比年龄的。
  每个人都有支持者,朱翊钧发现这个廷推还真是很有意思。
  表面争论,争锋相对,事实上却是合作,表面上是和和气气的,可是交锋起来还真是激烈。这还是有张居正压着,这要是两派相争,该有多激烈。
  比如当年的首辅严嵩和次辅徐阶,这两个人老家伙可是斗了一辈子,估计朝堂上各种勾心斗角没少发生。
  几个回合下来,曾省吾那边先支撑不住了,实在是底子薄,距离上一次升迁没多久。户部尚书张学颜和刑部尚书吴百朋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将话题引向了现职的功劳。
  军功是不错,能胜任兵部尚书,但是这是升官,要看在现在的职位上干的怎么样。
  谈论这个山西总督方逢时和蓟辽总督梁梦龙自然就有的说,曾省吾就显得不行了。曾省吾才升任兵部侍郎没多久,实在是没什么成绩可以表述。
  压下了曾省吾之后,以户部尚书张学颜和以刑部尚书吴百朋为首的两派瞬间翻脸。
  两派人开始唇枪舌战,什么谁比谁强,说对方有哪些不足,只不过没有揭老底的行为出现。即便是如此,朱翊钧也看的是津津有味,这才是自己想认知的东西。
  “行了!”似乎是觉得争论的差不多了,吕调阳开口阻止了众人接下来的争论。
  转过头和弯下身子的张四维嘀了几句,吕调阳这才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恭敬的行礼道:“内阁和众臣意见无法统一,臣等恭请皇上圣裁。”
  事实上这是有规矩的,廷推只是推,而不是决定,决定的是皇上。
  廷推贵在打压对方的人,捧起自己的人,如果能把对方踩下去就最好,可是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往往对方拿出来的人和己方拿出来的人要对等,不然你也争不过。
  最后做决定的虽然是皇上,可是也要看情况,破格提拔可以,但是不能总是破格提拔。
  毕竟大家都是这个升迁途径,皇上偶尔破格提拔大臣不会说什么,可是总是破格提拔就等于断了很多人的路。那样即便是破格提拔的人,在他的位置上也干不好,掣肘会很多。
  听了吕调阳的话,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这就是皇帝,这就是一锤定音的皇权。
  扫过众人的脸,朱翊钧没说话,这对他也是一个考验,看了一眼王崇古,朱翊钧开口说道:“蓟辽那边还不稳定,总有鞑子作乱,梁梦龙暂时不能走,让方逢时进京吧!”
  “臣回去就拟旨!”吕调阳恭敬地说道。


第五十一章 还有这事
  下面的人听了朱翊钧的话神色各异,他们都是老油条了,自然听得出朱翊钧话里面的弦外之音。同时心里面也有了计较,大概也摸清了一些这位少年天子的心思。
  朱翊钧用了方逢时,这个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反正都要选一个。
  不过朱翊钧的话说的就有些意思了,一方面意思是对梁梦龙的倚重,辽东事情为平,梁梦龙做的不错,所以他暂时不能动,这是对梁梦龙的肯定。
  同时也对梁梦龙未能平定辽东表达了不满,毕竟因为这个梁梦龙没能得到升迁。反观方逢时,这几年山西陕西很平稳,因为这一点他得到提升了。
  从这件事情上朱翊钧也表现出了对功劳和做事的看中,你事情做好了,自然就有升迁的机会。
  这里面还暗含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告诉梁梦龙别担心,只要你能做好辽东的事情,那你的升迁也指日可待了,这算是一种肯定和激励。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的意思却很多,朱翊钧与大明权力高层的第一次接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还算深刻。
  山西总督方逢时升任兵部尚书,那谁接任山西总督就要提上日程了。
  这个不比兵部尚书,感兴趣的人会更多,有资格的人也更多。各地的巡抚,以及在京有资格外放的官员,恐怕会有无数人盯上了这个总督的位置。
  朱翊钧也知道这件事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