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驾到-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来吧!”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接着说,选兵的权力朕给你了,朕让司礼监秉笔掌御马监太监张诚和你一起做这件事情。放心,他什么都不干涉,有麻烦就由他去处理。”
让张诚去,主要就是给刘显撑腰的,表明的是朱翊钧的态度。
“第二件事情就是饷银。”刘显直接说道:“当兵吃饷,军中贪渎之事频发,到了士卒手中不足三成,层层盘剥,京营的军官权贵子弟众多,皇上准许臣严惩贪墨。”
“不用!”朱翊钧一摆手,直接说道:“朕会让御马监派人专门负责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最是得罪人,朱翊钧不会让刘显扛起来,最合适的人选和机构就是张诚和御马监。
军队的监察机构一定要有,朱翊钧准备将御马监打造成军队的监察机构和情报机构。事实上皇帝对军队的掌控是不严厉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报不到位。
另外一点就是管辖权,地方官府对军队有管辖权,这个最要命了,朱翊钧要把这个权力收回来。
听到朱翊钧这么说,刘显觉得有些不妥,让太监来做?不过他也知道做这件事情的压力和风险,也知道这是朱翊钧对他的爱护,便直接说道:“臣领旨。”
“军饷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以后京营的军饷,全都由户部直拨,军饷足额到提督衙门,如果有人贪墨,你可以直奏于朕。”朱翊钧不信了,有命拿没命花的钱谁敢拿。
第六十五章 不能刚正面
听了朱翊钧的话,刘显顿时就激动了,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臣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你先写一份折子上来吧!”朱翊钧看着刘显,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情毕竟是大事情,需要综合制定计划,不能两方面脑子一热就动手。
“臣遵旨!”刘显答应了一声,转身就向外面走了出去。
朱翊钧看着刘显背影,有些头疼的叹了一口气,说起来简单,事实上做起来真的没那么简单。关键是京城不能乱,朱翊钧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试点。
说起京营,也叫三大营,建立的时间就早了,要追溯到明初。
最巅峰的时候在永乐时期,永乐皇帝就是以三大营北征的,打的蒙古人不敢南顾。
只不过土木堡之变之后,三大营彻底完蛋,剩下的也只是一下老弱病残,根本没法打,甚至都没法看了。一直到正德皇帝,这位大明朝最喜武事的皇帝。
正德初,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于是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操练。
事实上那一次三大营的清洗就很彻底,加上以边军精锐充任新军,战斗力是可观的。
这也是后来正德皇帝能够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的依仗。只不过正德年轻,加上父亲去得早,做事难免没溜了一些。
放在后世,其实就是贪玩,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正德皇帝建立的京营,在那个时候绝对是战斗力很强悍的,只不过经过嘉靖朝的经营,三大营算是彻底完蛋了。在嘉靖二十九年,更是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
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
文官一掺和,三大营彻底歇菜了,不过朱翊钧看来,三大营最大的问题还是士卒来源的问题。
不改变兵卒的户籍制度,基本上就没戏,父死子继的事情绝对要不得。
只有募兵制才是王道,而且当兵到了一定年限,那你就要回家,就像后世征兵一样。朱翊钧现在考虑的是突然整改十多万人,容易出乱子啊!
京营位于京城,如果再有有心人煽风点火,真的容易出事情。
真要是京营除了事情,就算没闹腾出什么幺蛾子,自己这个皇帝估计也就威望大减。
朱翊钧看了一眼身边的张鲸,直接开口问道:“刘显这一次进京可带了家眷?”
“回陛下,没有!”张鲸连忙说道:“不过他的带了自己的儿子刘綎进京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一点倒是没什么意外,京城居之大不易,以刘显的俸禄和资历,想要把家人给接到京城来居住,那真是的养不起啊!
“准备一套宅子,让刘显把家人接到京城来。”朱翊钧想了想,直接吩咐道:“让李太医给刘显调理一下身体,别事情没做,人先垮了。”
“老奴这就让人去办!”张鲸点了点头,连忙开口说道。
朱翊钧其实有些担心刘显的家人,倒不是其他人的,而是害怕有人拿刘显的家人搞事情啊!
“明天着急都督府的大都督们御前觐见!”朱翊钧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见一见这些人。
边军或者戚家军这样的募兵,武军都督的这些大都督说的不算,可是京营这种地方,他们可以说根深蒂固了。各个团营的掌营官可都是侯爷,说白了就是勋贵。
要想真的改变三大营,这些人肯定就要有人挪窝了。
想到一次性把这些人挪窝,朱翊钧的头更大了,不行,绝对不能这么做。朱翊钧准备先找五军都督府的几位大都督谈一谈,事实上这些大都督其实都是大明顶级的勋贵。
定国公、成国公等等,如果得到他们的支持,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事实上朱翊钧觉得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不困难,这些人这些年都快废了,只不过这样做勋贵就彻底成了摆设,这样是不行的,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是要出乱子的。
朱翊钧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学宫,看来是时候把这些人拉出来溜溜了。
说起自己的学宫,朱翊钧原本是打算建成贵族学校的,结果搞到最后直接破产了。如果不是朱翊钧让张诚盯着,现在估计都该黄了。不过朱翊钧觉得以后学宫扩建成军校或者讲武堂,难度不会太大。
这些年学宫可是一直都在不停的培训,第一批学员像成国公的孙子,在里面都呆了快五年了。
这两年朱翊钧也经常去那边,学宫的武事可是从来都没间断过,已经不少文臣上书弹劾皇帝戏于武事,只不过全都被张居正给压下去了。
这件事情得到了李太后的支持,她对儿子练武锻炼很支持,这才没让学宫黄了。
老一辈不好办,可是年青一代好办,为了年轻一辈,老一辈牺牲下,想必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想到这里,朱翊钧就笑了,要找对方向下手,不能刚正面啊!军队打仗都知道用计,自己要是去刚正面,那就太傻了。想到这里,朱翊钧觉得自己应该到学宫去看看了。
朱翊钧想到这里,直接对张鲸吩咐道:“传旨学宫,明天御前演武!”既然搞了,那就搞的大一点:“侯爵爵位的,全都给朕叫来。”
听了朱翊钧的话,张鲸点头说道:“臣遵旨!”
黄昏时分,刘显住处。
传旨的太监刚走,刘綎就有些疑惑的看向了自己的老爹:“爹,陛下赐给咱们宅院倒是好理解,可是把咱们的家眷接来是何意?难道以家眷为人质不成?”
刘綎的脑海中瞬间就闪过了自己听过的无数故事,皇上以臣下家眷为要挟,难道这一次落到自己家的头上来?
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脚,刘显没好气地说道:“少听一些乱七八糟的书!”
第六十六章 勋贵
对于自己的儿子,刘显也不知道怎么说,勇武方面没的说,更胜自己年轻的时候,可是这个性格和脑子,刘显都不知道怎么说好了。幸亏在打仗方面很有章法,不然自己都想给送回老家去了。
“你年纪也不小了,收收心,这一次就跟着爹到京营历练一下吧!”
“是,爹!”刘綎没敢在提家人来的事情,不过他还是挺高兴的,不说其他的,这几年妻子在家里面,自己还真是有点想她了,入京营也挺好的。
陛下下旨学宫演武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件事情在勋贵里面自然掀起了不小的风潮。
有孩子在学宫里面的,自然是忐忑的同时带着骄傲,没有的则是有些迟疑,皇上此举究竟何意呢?文官那边也想不明白,这件事情的关注度可不低啊!
学宫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那里说起皇上习文练武的地方,可是很多人看不上,尤其以文官为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练武做什么,难道去做丘八不成?不过那些勋贵子弟自然不在意这些,有这样亲近的皇上的机会,他们自然要牢牢的把握。
这天一大早,够资格的勋贵都全都来了,他们围在两位领衔的国公身边,互相说笑着。
大明的勋贵,最早当然要追溯到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开国辅运守正文臣”。
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或曰“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和“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或曰“钦承祖业推诚奉义”。
公侯伯爵中,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
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公、侯、伯封号分四等岁禄以功为差,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这样的规定也就限制了勋贵伸手到文官那边,可以说很好的限制了武将的权力,算是文武分制的一种。
只不过限制了武将却没能限制文臣,他们伸手向武将的心就没死过,土木堡之变之后,这些勋贵们垮台了,勋贵也只能被文臣压一头。
宫门开放之后,大明的这些勋贵就从外面向里面走了进去。
现在大明朝的国公有五位,在京城的有三位,英国公、定国公和成国公。
第一代英国公乃是张玉的儿子张辅,事实上张玉无论活着还是死了,英国公这个爵位都和他没什么关系。
建文元年七月,黄子澄、齐泰杀燕王之事泄露后,朱棣起兵“靖难”召集张玉、朱能守卫王府。后下令夺取北平城,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进北平九门,占领北平城。
在靖难之役刚起的时候,张玉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将,一路征战下来,张玉战死了。
东昌之战中,朱棣攻盛庸东侧,不料进入伏击圈,突围中被盛庸包围。张玉、朱能率亲兵向南军包围猛冲救主。朱能负责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军,这一引就没再回来。
朱能成功救出朱棣,但杀红眼的南军怎甘心煮熟的鸭子飞了,于是向张玉猛攻,张玉力竭而死。
朱棣即位后称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荣国公、河间王。长子张辅初封信安伯、新城侯,后代替途中去世的朱能率数万军队平定安南叛乱,遂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土木堡事变中死于乱军。
大明的第二代能打勋贵,英国公张辅绝对排名很靠前的,只不过土木堡之变死了。
张辅都死了,可以想象其他的勋贵武将死伤何其惨重,整个大明朝的军队精锐可以说一扫而空。从此之后,大明朝的军方就再也没恢复过元气。
仿佛被打断了脊梁一样,虽然有戚继光有俞大猷,有很多名将,可是戚继光不一样要对张居正自称“门下小狗戚某”,主帅如此,军方怎么抬头。
朱翊钧站在城楼上,看着鱼贯而入勋贵,面无表情。
事实上此时朱翊钧的心中翻涌不止,或许使勋贵从拾先祖荣光,树立真正的贵族气质,对于恢复军队的气度更有用。这个时代想要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可不容易,如果让人才流向军队,这才是关键。
宣传很重要,赏赐更重要,恢复勋贵的荣誉感,打通普通士卒晋升勋贵的上升通路,战功转爵位,不然很难刺激起战争的欲望。当天下人都想拿战功,都想成为贵族的时候,何愁军队不无往不利。
改变勋贵的形象,从塑勋贵的荣誉感,这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勋贵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贪污卑鄙,横行乡里,敛财无度,这样的勋贵只能是毒瘤,成不了贵族。虽然英国的贵族制度也很操蛋,可是朱翊钧觉得一点很有用,那就是贵族上战场。
朱翊钧说的是一战时期的英国贵族,当然,他们很多是盲目的,但是朱翊钧却想要在大明鼓励这种风气。
目光落到了现在的英国公张溶的身上,他是张辅的从孙,大明朝勋贵之中的第一人,地位最高的,辈分也最高,其他的国公见都要客客气气的。
在英国公张溶的身边,一个健壮的男子昂着头,乃是定国公徐文壁,定国公是徐增寿一脉。如果张玉和徐增寿算一代,张溶是第四代,徐文壁是第七代。
徐文璧隆庆二年袭爵,领右军都督府加太师,也是实权派的代表人物。
三位国公之中,最虚的就是成国公朱应桢,他是朱能的后人,只不过他还没袭爵,因为年纪太小,还没成年,今年不过才十二岁。朱翊钧也没客气,直接把他送进了学宫。
成国公府和自己当初差不多,孤儿寡母,日子很不好过,幸亏自己有张居正撑腰。
朱翊钧现在就准备给朱应桢撑腰,从小跟着自己学习训练,朱翊钧准备把他当成大明新一代贵族来培养。
两位领衔的国公后面就是其他的侯爵了,大大小小十几个。
第六十七章 御前演武
学宫这边张诚早就安排好了,这些日子皇上传出消息要重用御马监,张诚顿时激动的不行,这是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啊!所以这一次张诚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
不说和自己同期的张鲸,就是后辈陈矩徐德,哪一个不是在外面风风光光的。
张诚不羡慕是假的,这几年他一直蹲在学宫,这一次有机会了,张诚自然要好好干了。
朱翊钧来到学宫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到期了,在两位国公爷的带领下,众人给朱翊钧行礼。坐下之后,朱翊钧笑着说道:“诸位爱卿,入座吧!”
勋贵们这才各自找位置坐下,在朱翊钧的左右两侧就是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壁。
两个人此时捋着胡子坐在那里,脸上带着笑容,静静的等待着演武的开始。
在学宫里面,英国公的孙子张维贤在学宫里面,定国公府则是定国公的世孙徐应祯在这里。两个人平日里也常常考教自己的孙子,也算得上是知根知底。
“两位爱卿,不如就开始吧?”朱翊钧看了一眼两个人,笑着说道。
两个人自然不敢说其他的,连忙说道:“但凭陛下吩咐!”
随着朱翊钧下旨,张诚在旁边挥动了一下小旗,然后旁边的战鼓就响了起来。两面打鼓,每一面大鼓的旁边有九面小鼓,随着一声令下,顿时鼓声震天响。
两队人马从左右两侧而入,每一个人都是顶盔掼甲,骑在马上。
他们没有直接入场,而是围着场地开始绕圈,马蹄砸在教场上,发出了整齐的声音。两队人马,居然只要一组马蹄声音,随着速度越来越快,也不见丝毫的慌乱。
看到这一幕,朱翊钧就笑了,真是好骑术,事实上他就没这个能耐。
跑了三圈之后,两队人马在中线回合,减缓了马速,直接向着朱翊钧他们这边的看台走了过来。随着一声锣响,所有的马全都停了下来,毫无声音。
每一位骑士都身体笔直,目不斜视,威武森严。
勋贵们看到这一幕,顿时喜笑颜开,不时的指着其中某一个人跟身边的人显呗,那个是他的儿子,那个是他的孙子。要知道这些在京的侯爷,基本上都有子弟在这里。
英国公张溶和徐国公徐文壁都笑的合不拢嘴了,两队人马领头的就是他们的孙子。
朱翊钧见他们两个笑的都能看到后槽牙了,脸上也就露出了笑容说道:“两位爱卿,可知道为何是张维贤和徐应祯领队?”说到这里,朱翊钧的目光还从其他的侯爷身上扫了过去。
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壁都是一愣,摇头道:“臣不知!”
难道能说因为他们是我的孙子?因为他们是国公府的人?明明白白的是这件事情,可是他们也不敢说。这种事情可以私下做,但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啊!
“那朕来告诉你们,因为他们是学宫这一批子弟里面成绩最好的。”
“弓马骑射,兵书战册,甚至地理山川,后勤补给等等学科,他们两个的总成绩排名第一。说一句两位爱卿不爱听的话,他们两个比你们强多了。”
“朕经常对他们说的就是强爷胜祖,你要比你的爷爷强,争取胜过你的老祖宗。”
听了朱翊钧这话,在场的勋贵都是一阵面面相觑,陛下,你这么说真的好吗?
朱翊钧才懒得看他们的脸色,接着说道:“两队的队长是徐应祯和张维贤,每月一次大比,他们要是输了,那就要把位子让出来。”
“三年前开始月考,每年十次,他们一次没输过。”
“这很好,今天就让诸位爱卿看看他们的实力。”
随着朱翊钧的话,张诚又在那边挥动旗子了,两队人马左右分来,不少人跑上来开始布置,靶子之类的东西全都有。从骑射开始考核,也就是每个月月考的过程。
从射固定靶,到射移动靶,再到骑马奔射,每一项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徐应祯和张维贤,两个在马上做的很稳,张维贤一手快箭,震撼了全场。战马急速奔跑过的时候,张维贤连开七弓,每箭都正中靶心。
现场顿时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英国公张溶的脸早就笑开花了。
徐应祯有也不甘示弱,他的箭没有张维贤的快,但是胜在多,他能一次开弓三支箭,三支箭分别位于靶顶、靶心和靶子的下沿,开了三弓,射出了九支箭。
这两个人的表演瞬间镇住了其他的勋贵,自己家的子弟真的比不上啊!
这五年,朱翊钧对学宫的培养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尤其是张维贤和徐应祯,朱翊钧是当成榜样打造的。来一次就刺激他们一次,对张维贤就是张玉和张辅,对徐应祯就说徐达。
反正这些人里面,你们的祖宗最风光,能耐最大,你们要是被他们超了,朕就把这件事情告知天下。
五年下来,两个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日勤加训练,效果也颇为显著。
其他人的表演也很精彩,最出彩的是恭顺侯的孙子吴惟英。不知道是不是之前隐藏了实力,反正这一次这小子是火力全开,在马上翻身骑射,展现出了非常精湛的骑术。
弓箭也射的非常准,没有连射,也没有齐射,他胜在势大力沉。
一箭下去,靶子瞬间分崩离析,碎片炸了一地,风头大盛。
恭顺侯这个爵位起源于恭顺伯,是成祖朱棣封的,第一任恭顺伯名为吴允诚,他是归顺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朱棣赐名吴允诚。恭顺侯府在勋贵里面比较低调,平常也不显山不露水的。
传到这一代,恭顺侯的爵位落在了吴汝胤的身上,这个吴惟英就是他的孙子。
看到孙子的表现,吴汝胤的神情略微有些复杂,不过脸上还很是欢喜的。
骑射之后就是马上功夫了,第一个演武的就是吴惟英,这是朱翊钧钦点的,也算是给他的一个荣耀。看得下面的人勋贵有些眼热,看看人家的儿子。
不和国公爷比了,可是被其他侯爷比下去了,这就不好看了吧?
第六十八章 捧
兵器的演练自然是在马上,在步下练武的那不是武将,那是江湖游侠。
吴惟英使用的是一把长刀,这把刀与明军的制式长刀是不同的,也不像大关刀,而是刀柄非常长,刀身也和刀柄一样长的长刀,如果非要找一个类似的,倒是类似于步战用的斩马刀。
只不过与斩马刀不同,这把刀的刀身更宽,刀柄也更长。
吴惟英的演练也很简单,骑马练招是一方面,最精彩的是砍杀地面的靶子。
木架子上面是草人,覆盖着盔甲,只要一刀削掉头盔也就算行了,可是吴惟英显然不满足这一点,而是一刀斩断了木架子,直接将木头都给削掉了。
势大力沉,道法纯熟,这是朱翊钧对吴惟英的评价。
手中的大刀从各个角度切入,或砍或削,那把一看就很沉重的刀,在吴惟英的手里面上下翻飞,轻若无物,每一刀下去都是一个木架子被削飞。
看到这一幕,朱翊钧顿时就笑了,这家伙还真是火力全开了。
在场的勋贵也看得热闹,不时大声叫好,不过有一个人的脸色却不太好看,这个人就是张诚。他倒是不是因为其他的,而是因为这些木架子。
吴惟英要是把这些靶子都砍的不能用了,那其他人用什么。
演武完毕,朱翊钧站起身子,大笑着说道:“好,恭顺侯养的好孙子,来人,赏!”说完之后又叫了几声好,表现的很兴奋。
勋贵们自然也就跟着叫起了好,不少人转头看向了恭顺侯吴汝胤。
显然这一次的演武,恭顺侯的孙子大放异彩,深得皇上的看中,恭顺侯府看样子要起来了啊!
勋贵的起落本就是常事,毕竟大明的勋贵很多,可是落下去想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