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驾到-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头看向张诚,朱翊钧笑着说道:“这一次西京营要去西北,你也跟着去,做一个监军。虽然名义上是监军,但是你主要还是去看一看西北的情况。”
“御马监在那边也有一段时间了,看看有什么成果。”
张诚一听要去西北,顿时就有些兴奋了,他和张鲸不一样,张鲸喜欢在皇爷身边固宠。可是张诚却喜欢去外面,这一次去西北,显然是有事情发生的。
“你给朕查查西北军官的走私情况,顺便看看军户的情况。”
军户在朱翊钧的心里面一直是一块心病,现在大明打仗全靠亲兵,大部分军户都沦为了佃农。将军们军户种出来的粮食,养着自己的亲兵,这是要不得的。
一旦西北平定了,这一个是一定要收拾了,先摸摸情况。
“皇爷放心,老奴明白!”张诚连忙躬身道。
安排好了张诚和陈矩,朱翊钧又开始和内阁商量去了,幸亏这两年朝廷不缺粮食,也不缺银子,不然朱翊钧觉得自己出兵的事情肯定会泡汤。
加上瓦剌那边不稳,朝廷派兵过去,遭受的反对阻力也小。
虽然有些人对朱翊钧册封卜他失礼不满,可是事情已经出了,现在防备着瓦剌,也是应有之意。
西京营,戚继光帅帐。
这一次出京,一万五千骑兵是要带着的,但是步兵也不能不带,戚继光准备在带一万五千步兵。西京营有六万多人,抽调一半,戚继光觉得还是可以的。
那么选谁去,不选谁去,这个就需要好好考量一下了。
“大帅,武备司陈公公来了!”外面的亲兵走进了帅帐,躬身道。
戚继光顿时一愣,武备司他当然知道,在现在的大明,没听说过武备司的武将可不多。要知道之前武库司被杀的血流成河,这个新成立的武备司自然关注度就很高。
加上各地总兵索要军械的时候,从以前的兵部改五军都督府,他们不关心也不行啊!
戚继光不知道武备司的陈矩到自己这里做什么,不过他依旧很重视。原本还琢磨着走之前去武备司搞点好东西,现在正好陈矩来了,不要点东西,那不是自己的性格。
“人在哪里?”戚继光直接就站起了身子:“本帅亲自出迎。”
对于这种事情,戚继光做起来一点心理负担的都没有,比起实实在在的好处,态度放低一点,根本就不算事。戚继光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的,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意义。
来到辕门口,戚继光一眼就看到了站在前面的陈矩。
这要是放在以前,戚继光早就呵斥看门的了,为什么不迎进去,可是到了京营之后,戚继光知道,京营的军规非常的详细繁杂,也很严苛。
比如进入大营,没有主帅手谕,外人一律不得入内。
这种事情戚继光也做过,不过那是在战时,到了京营之后,戚继光对这种军规非常的喜欢。同时也忍不住感叹,京营果然是又皇上撑腰,谁的面子也不用卖。
戚继光从一点一滴之中,已经开始感受到不同了。
“陈公公!”戚继光笑着对陈矩抱拳:“真是幸会幸会,下官早闻陈公公大名,今日想见,当真是三生有幸,陈公公,里边请。”
陈矩看着戚继光,连忙弯腰道:“戚将军客气了,咱家可当不起戚将军如此大礼。”
“对于戚将军,咱家可是早有耳闻,今日得见,三生有幸的该是咱家才对。”陈矩可知道这位戚大帅在皇爷心中的地位,一点都不敢托大。
“进去就不必了,咱家今日了是奉了皇爷的旨意。”
“武备司有一批火炮,皇爷下旨调给戚大帅,五军都督府的人在那边,咱家是来请他们和咱家一起去武备司的。验看过火炮之后,也好把火炮给戚将军送过来。”
火炮?
戚继光顿时眼睛一亮,要说自己对京营什么不满,那就是这大炮了。皇上真是太贴心了,想什么来什么啊!
第七十九章 全面铺开
“好好,这就和陈公公一起去!”
这种好事情戚继光自然是求之不得的,耽误时间是不可能的,回头交代了几句,便带着自己的亲卫跟着陈矩出发了,他现在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大炮了。
戚继光去领大炮了,朱翊钧则是在做最后的交代。
在他的面前是张鲸和曹一夔,这次下扬州的主力。
“事情就是这样,朕把话和你们说明白了,主查盐政,其他方面不要涉及。凡是盐场大使、转运使,凡是贪污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抓起来。”
“牵扯到的不法盐商,欺行霸市,横行乡里的,全都抓起来。”
“不要怕,有什么事情朕给你们顶着,这一次内务府的李中行也会跟着你们下扬州。盐政的事情有他给你们善后,不要怕打烂了,打烂了他会重新建。”
实际上朱翊钧这话就是对曹一夔说的,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至于张鲸,朱翊钧可一点不担心他不敢出手,这么多年以来,对于自己的想法,张鲸领悟的一直很透彻。朱翊钧相信这一次也一样,张鲸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臣明白!”曹一夔躬身道,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朱翊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明白就好,既然已经准备好了,那你们明天就出发吧!”
等到曹一夔和张鲸出去,朱翊钧叹了一口气,这一次自己把张诚和张鲸全都派了出去了,加上戚继光出京,自己的谋划算是彻底铺开了。
看了一眼伺候在自己身边的年轻太监,朱翊钧感慨良多。
这个年轻的太监叫张和,是宫里面新近崛起的太监,司礼监随堂,是张鲸的干儿子,入宫之后就拜在了张鲸的名下,连姓氏都跟了张鲸。
“张和,司礼监那边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回皇爷,没有,内阁送过来的折子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张和连忙躬身道,他知道这是他的机会,干爹出京,他在皇爷身边伺候,如果能得到皇爷的信任,自己的前途必然无量。
朱翊钧点了点头,沉声说道:“那就好,摆驾坤宁宫吧!”
“是,皇爷!”张和答应了一声,转身便在前面引路了。
天津卫,海边。
宋应昌站在礁石上,身上裹着大氅,看着面前的大海,打了一个冷战,然后转身从礁石上下来。自从到了天津卫,宋应昌一直在寻找适合造船的地方。
现在的海边依旧有些冷,即便是穿的很厚,在海边吹海风也受不了。
“老刘头,全都画下来了吗?”
看了一眼不远处的老头,宋应昌开口问道。
老刘头其实才五十多岁,只不过长得有些老,祖辈是龙江造船厂的匠户,据说当年还为郑和打造过宝船。在抽调过来的匠户之中,他是资历最好的,也是手艺最好的。
这段时间老刘头一直跟着宋应昌在这边吃海风,宋应昌也知道这个老刘头是一个有本事的。
抹了一把脸,裹了裹身上的破棉袄,老刘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画画的年轻人,笑着对宋应昌说道:“大人,他们还在画,看样子要完了。”
宋应昌点了点头,他忍不住转头看向了那边的画东西的几个年轻人。
这些人都是皇上派给自己的,一共也就十个,哪里来的不知道,但是本事真的不小。那地图画的,真的是没的说,天津卫那边的指挥使都想抢人了。
不过宋应昌可不会把这几个年轻人交给对方,他们可是真的人才。
“这是咱们看选的最后一处造船厂的位置了!”宋应昌笑着说道:“这一次的勘验之后咱们就可以回京向皇上复命了,这海边的风可是不好吃啊!”
刘老头笑着说道:“那小的就要恭喜大人了,这次大人回京之后,定然会得到皇上的嘉奖的。”
宋应昌摆了摆手,想到皇帝,他的心里面很复杂。当初自己就是被一个工部侍郎的官职给吸引了,可是真的到了天津卫,宋应昌才知道,这个活不好干啊!
现在不过是勘验,等到真的开建船坞,那还不知道多少事情呢!
这边宋应昌还没开口说其他的,那边一队人马突然过来了,看着能有几十人,全都是骑兵。这让宋应昌一愣,这个时候谁会跑到这里来?
不过他们也不太担心,这里是天津卫,蛮子打不到这里来。
当队伍靠近,大家就看到了对方的装束,清一色的大明士卒,为首的是一员武将。干净利落的从马上跳下来,大步的向着这边走了过来。
来人走到宋应昌身边,笑着说道:“宋大人!”
宋应昌一愣,这人谁啊?没见过啊!
“正是本官,不知阁下是?”宋应昌上下打量了一番对方,发现对方穿的是四品武官的官服,可是在天津卫,也就只有天津卫指挥使赵福克是四品啊!
不过赵福克自己见过,可是面前这个人,自己没见过啊!
“在下皇家水师提督殷正茂!”殷正茂对着宋应昌,笑着说道:“这一次来天津卫选兵,听说宋大人在这里,特意过来拜会,宋大人的大名,我可是早就听说了。”
殷正茂的名字宋应昌没听说过,可是皇家水师他却听过。
自己建造的造船厂就是大明皇家造船厂,将来造出来的战船就是给皇家水师的。这个殷正茂居然是皇家水师的提督,那以后少不得要打交道了。
“原来是殷提督,失敬失敬!”宋应昌连忙抱拳道。
殷正茂笑着说道:“宋大人,听说你在勘验皇家造船厂的位置,不知道勘验的如何了?如果有什么用得着殷某人的地方,尽管开口,虽然殷某人手下都是一群大老粗,但是跑跑腿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不敢劳烦殷提督,这里已经是下官勘验的最后一处了。”
“勘验完毕之后,本官就会回京向皇上复命了,倒是以后还请殷提督多多担待。”
两个人都知道,这一次其实就是各自认识一下,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殷正茂亲自跑过来拜会,加上姿态也放的很低,两个人的聊天倒也非常的愉快。
那边画完之后,殷正茂带着人护送着宋应昌回了天津卫。
晚上殷正茂给宋应昌践行,第二天一早,宋应昌就带着人回京了。
京城,大兴县衙门。
因为海瑞也没什么家眷,所以徐文长也就住在了大兴县的后宅里面。
在院子的台阶上面,徐文长弄了一个摇椅,身边放着一个茶壶,不时的摇晃一下,或者坐起来喝一口茶,十分的悠然自得。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听着有脚步声,徐文长挑了挑眼皮,发现时海瑞,而且还怒气冲冲的。
“怎么了这是?”徐文长坐直了身子,拿起茶壶给海瑞倒了一杯茶,开口说道:“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这么大的气,你这样早晚把身子给气坏了。”
没好气的瞪了一眼徐文长,海瑞端起茶喝一口,这才说道:“又有四个衙役不干了。”
徐文长一愣,随即就笑了:“你海刚峰的大名还真是,咱们这才来大兴县几天?二十多个衙役,不干了七八个,加上这一次的四个,十多个了吧?”
不理会徐文长的揶揄,海瑞开口说道:“心里没鬼,何苦跑掉?”
徐文长看了一眼海瑞,没好气地说道:“早就和你说了,我们过来是摸情况的,不是开人的,不是让你去查陈年旧案了吗?为百姓洗清冤屈,这不是好事情吗?”
“有了这一层威望,咱们以后也好干不是,非和这些小吏叫什么劲,到了时候,自然就收拾他们了。”
海瑞看了一眼徐文长:“话不是这么说的,不收拾了他们,怎么给百姓伸冤,反正他们一个个不听使唤,那就索性查一查。我准备去找皇上要两个人,从上到下把衙门查一遍。”
“那空出来的位置怎么办?”徐文长看着海瑞问道:“总不能也让皇上给人吧?公务员还没开始招呢!”
海瑞摸着下巴说道:“没关系,反正也要招人,不如先从衙役开始招人,我马上就让人写告示,先招衙役。把皇上给的钱粮待遇全都写上,我还不信招不到人。”
“等到公务员到了,这些人也该练出来了。”
徐文长点了点头:“这样也好,顺便安抚一下人心,不然没几天人都走光了,这衙门都没人办事了。”
“等到开始清查,弄走一批人!”海瑞心心念念的还是查他们。
“我去写告示!”海瑞站起身子就进了屋子里面,风风火火的。
徐文长知道海瑞的脾气,也没拦着海瑞,把身子躺下,继续在摇椅上摇晃着身子。
当天下午,大兴县衙门就出了告示,直接贴出去的就是招收衙役。这一次与以前不同,上面写出了待遇。每个月两贯钱,外加一担米,这个待遇可就不低了。
不过上面也给出了要求,识文认字的优先,身强体壮的优先,会武艺的优先。同时也要求身家清白,无劣迹,风评好。
消息出来之后,顿时吸引了不少人来看。
第八十章 推公务员制度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将手中的奏折放下,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海瑞果然是海瑞,这才几天,这弹劾的奏折就送上来了。伸手将奏折放到了一边,朱翊钧陷入了沉思。
“看来公务员要提上日程了!”朱翊钧想了想,对张和说道:“传旨,明天廷议。”
公务员不是小事情,推行下去是需要得到内阁认可的,毕竟牵扯到了文官集团。不过朱翊钧认为推行的阻力不会太大,说起来还是对文官集团有利的。
“奴婢明白!”
廷议的旨意到了内阁,申时行就是一皱眉头,他实在是对廷议提不起什么兴趣来。张四维走了之后,申时行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可是申时行也感觉到了压力。
这压力不光是来自朝廷和官员,同时也是来自皇帝的。
对于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皇帝,申时行一直都没想好,自己是该顺从皇帝,还是该站在反对的立场上。到了现在,申时行已经看出来了,当今皇帝受到张居正的影响是深远的。
或者说,作为帝师,张居正是成功的,他将自己的很多想法灌输给了皇帝。
如果到现在都看不出来皇上要改制,要改革,他就不配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了。养士银的推行还不知道结果,但是申时行能够感受到皇帝的决心。
真的到了推行的时候,恐怕朝廷又是多事之秋了,自己这个内阁首辅,怕是不会落好啊!
内阁里面现在四位内阁大学士,申时行是首辅,余有丁是次辅。相比起余有丁,申时行更担心的是陈炌。同为内阁大学士的潘晟,没那么大火气,也没那么大权力欲望。
不过陈炌不同,他既然能为了入阁和张四维搞到一起,那么他为了巴结皇帝,怕是也没什么底线。
余有丁虽然次辅,可是申时行有信心能够压住他。除了四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时候他们也不会和自己保持步调一致啊!
揉了揉自己发胀的脑袋,申时行叹了一口气,这难道就是皇上想看到的局面?
第二天上午,廷议如期举行了。
朱翊钧扫过四位内阁大学士,在看了看六部尚书,开口说道:“朝廷有一顽疾,便是胥吏,对于胥吏的危害,朕就不赘述了,诸位爱卿心里面也清楚。”
“朝廷每隔几年就需要整饬胥吏,可是每隔今年就复发,也不见成效。”
“朕为此也忧心忡忡,要知道百姓接触的不是朝廷的官员,不是在座的诸位,更不是朕,而是那些胥吏。胥吏腐朽严苛,受损的是朝廷,是朕。”
“在百姓的眼里,胥吏是朝廷的人,胥吏危害地方,百姓恨的是朝廷。”
大臣们盯着朱翊钧的话,脸上的表情都严肃了起来,胥吏问题一直都是朝廷的弊病。这个弊病的严重性他们也能认识得到,不过也有人不在意。
文官连武将勋贵都看不上,更别提胥吏了,不过皇上这么说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在地方为官的大臣,吃过胥吏亏的也不是一个两个,除非是像申时行这样的,科举考得好,然后入翰林,直接转任六部侍郎,然后入阁。
一辈子没外放,一辈子没在地方为官,他们的感触就更不深了。
“朕想改胥吏制度!”朱翊钧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目光扫过大臣们说道。
虽然刚刚就想到了,可是现在听到这句话,大臣们还是心中一沉。改革胥吏,他们的脑海中直接浮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改革的名声之大,文官没有不知道的。
做官的研究王安石,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尤其是王安石的那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实在是太有名了,大家都听过。
王安石变法里面,有针对胥吏的改革,而且很详细。
王安石关于胥吏的改革,大概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点就是胥吏的考核和选拔。王安石认为胥吏的考核选拔应该纳入朝廷官员的考核之中,像官员一样,每年都进行考核。
第二点是关于胥吏的升迁,打通胥吏升迁为官员的通路,使得胥吏能够有升迁的途径,让他们有理想,而不是让他们看不到前途,只顾着捞钱。
第三点,王安石认为朝廷官吏当熟悉地方事务,凡是做官,应该先从胥吏做起。
朱翊钧对于王安石改革胥吏的三点也很清楚,不过看了一遍之后,朱翊钧就知道王安石做不到。不但王安石做不到,自己也做不到,这只能是理想。
或许在很多年之后,自己能够做到,在得到胥吏官员的支持之后,但是直接实施这种政策,那是绝对不行的。
第一点还说的过去,官员和会同意,考核胥吏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反而还增加了手里面的权利。为何吏部权力大,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不就是因为他们手里面捏着官员的考绩。
第二点官员就不会赞同,我们十年寒窗考过来的,当官有多不容易,你直接就提拔胥吏了,这让我们情何以堪?让那些挤在仕途大门外的士子情何以堪?
在加上胥吏和士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让一群卑贱人物和我等同朝为官,那怎么行?
大宋的士人连狄青都瞧不起,都各种排挤,会看得起胥吏?根本不可能。在全国官吏都是士人的情况下,推行胥吏为官,怎么可能推得动。
至于第三点,那就更不行了,士人都是高大上的人群,读的是圣贤书,怎么能去做胥吏?
读书做官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做胥吏,那怎么可以?
从这个角度看,王安石关于胥吏的改革,绝对会遭到所有士人集团的抵制。朱翊钧研究过王安石关于胥吏的改革之后,心里面明白按照王安石那样改革是不行的。
“朕准备建立公务员制度!”朱翊钧见大臣们没有说话的一起,直接开口说道。
“所谓公务员,取自‘言行为公,执政为民,代天子安抚百姓’,公务员将纳入朝廷的官员体系,入职公务员便为九品,受仕佐郎,朝廷给予俸禄。”
“公务员朝廷考绩,三年一转,可升迁。”
朱翊钧的话一出,众人的脸色就是一变,真的要学王安石?
仕佐郎是文官的九品散阶,三年一转,可升迁,这就是说朝廷要把胥吏纳入官员体系了。关键是可以升迁,这个就了不得了,胥吏可做官了啊!
“陛下,臣以为不妥啊!”
别人还没说话,作为吏部尚书的王国光先开口了。
“如果按照此法,朝廷每年的开支都将会大增,是会造成冗官的。虽然这几年朝廷的财政有所好转,可是行此法,朝廷怕是会入不敷出啊!”
“胥吏为人奸猾,为胥吏已经祸乱地方了,升迁为官,为祸岂不更为猛烈?”
内阁次辅余有丁也开口说道:“陛下,胥吏皆为不读圣贤书之辈,心中不知忠君爱国,岂可为官?胥吏一旦为官,置苦读士子于何地?陛下,不妥啊!”
接下来又有几个大臣开口了,态度都一样,那就是反对。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果然如此,王安石当年强推这个政策了,结果失败了。
朱翊钧虽然也想达到王安石的改革目的,可是朱翊钧知道,这是不现实的,至少现在是不现实的。看了一眼在场的大臣,朱翊钧陈炌面色有异。
不用想也知道,这个老家伙估计是想赞成,他也没什么底线存在。
不过朱翊钧知道,即便是陈炌赞成,这件事情想推下去也不容易。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让一群胥吏在士人的手下管着,然后被提拔,那等于痴人说梦。
除非让士人自己去做胥吏,这也是王安石想出来的办法,可是这种办法更难推。
“众卿稍安勿躁!”朱翊钧目光扫过众人,笑着说道:“朕不是想将胥吏纳为公务员,胥吏为人如何,朕岂能不知,就是因为胥吏不行,所以朕才想改胥吏。”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想明白朱翊钧这话是什么意思。
“爱卿们可知道大明有多少秀才?这些秀才有作何营生?”朱翊钧笑着说道:“朕觉得这些秀才放置于乡野,是一种浪费啊!所以朕想招秀才为公务员。”
“一来可以让秀才有一个为官的途径,不至于闲散在家。”
“二来,也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