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驾到-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但是开收了城门税之后,每个月衙门还有一百贯左右的结余。”徐文长知道朱翊钧关心什么,便直接开口说道。
听着徐文长的话,朱翊钧点了点头,心里面则是有些感慨。
一个城门税,每个月能收二百贯,这还只是一个大兴县,这要是整个顺天府,整个南直隶,整个大明,这能收多少钱。城门税,在商税里面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以前有钱有势的不收税,朝廷的商税根本收不上来,这是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开征商税刻不容缓啊!”朱翊钧感叹着说了一句。
徐文长点了点头,沉声道:“大兴县经过我和海大人这段时间的整饬,街上没有了泼皮无赖,衙门中人也不在吃拿卡要,加上免了原来的月例钱,商户们多赚了不少。”
“收税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也正想奏请陛下呢!”
所谓月例钱,其实不光衙门收,还有很多人也收,比如锦衣卫,比如其他的衙门。
大明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指着俸禄根本就养不活人。加上朝廷给衙门配置的人手有太少,很多人手需要县官自己配。比如衙役,比如胥吏等等。
这就需要衙门自己筹措银两,月例钱就是很大一部分收入。
朱翊钧不敢贸然开收商税,这个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
商税不是没收,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这种形式也成了官场默然的潜规则。如果不先解决官府的问题,直接开收商税,那商户是要造反的。
当然了,像月例钱这样的存在,很大一部分都是进入了个人的腰包,而不是成为国家的钱。
这也是月例钱像商税,但是它不是商税的原因。
三个人正在闲聊,外面有人来通报,大兴县税务司的司丞已经来了。
大兴县的司丞叫做陆炜,原本是内厂出身,或者说他是内厂学校出身,而且是其中最早的一批。从内厂的培训学校出来,他就进入了梨园。
在内厂的学校里面,学员一般分成三个类型。
一种是战斗力强的,能打的,他们一般都进了行动队,一种是不能打,但是头脑不错,读书写字都很好,这样的人进了经营科,也就是梨园的管理和经营。
内厂也是有产业的,你不能总管皇上要钱,产业在隐藏的同时,也要有营收啊!
第三种人则是以上两种都不怎么行,但是能卧底,能演戏,这样的人基本上都进入了情报科。陆炜就是出身经营科,算是老内厂了,立过功,这才能身份漂白到税务司任职。
现在内厂里面不少人都想着立功,然后转任出去。
活在阳光下,向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还能有官做,谁不想。除了行动队的少数变态,喜欢过那种日子,没人不想着做回正常人,娶媳生子过日子。
进入大堂之后,陆炜没想到屋子里面居然有这么多人。
“还不参见陛下!”
在陆炜进来之后,张鲸就先开口呵斥了一句。
陆炜一愣,随后就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给朱翊钧磕头道:“大兴县税务司司丞陆炜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回话吧!”朱翊钧摆了摆手,淡淡地说道。
等到陆炜站起来,朱翊钧这才继续开口道:“税务司那边给你行文了吗?大兴县开征商税的事情?”
“回陛下,税务司的行文已经到了,为了主持这次的商税征收,税务司总管王大人这两天就到大兴。”陆炜连忙答道。
王用汲要来吗?
听了陆炜的话,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王用汲干的还不错,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只要在大兴打开局面,就能为后面留下规矩。
知道王用汲要来,朱翊钧就没有在问陆炜的想法了。
“行了,朕知道了,你退下吧!”朱翊钧点了点头,让陆炜出去了。
朱翊钧到大兴县来,一来为了看一看公务员,二来为了看一看商税的事情。公务员的表现还不错,至于商税的事情,王用汲要过来主持,自己回去问问他吧!
事情都办完了,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朱翊钧就准备回宫了。
离开大兴县,朱翊钧坐在车上摇晃着回宫了,刚回到乾清宫还没来得及歇息,张鲸就来报了。
“皇爷,今天科学院那边递了折子上来,说是他们做出来一个东西,想要献给皇爷。”
科学院?
朱翊钧顿时就想起来了,自己还有一个大明皇家科学院,徐光启还在里面。只不过这段时间自己都在忙着西北战事,也没心思关心他们。
这一说朱翊钧就想起来了,自己可是没少给他们钱啊!
现在居然做出东西来了,还要献给自己,看来应该是好东西啊!
“今天天色不早了,朕也累了,明天让他们把东西送进来吧!”朱翊钧想了想说道:“摆驾,去坤宁宫,朕去皇后那边吃晚膳。”
第二天一早,朱翊钧起的很晚,他能懒床的日子可不多。
王皇后挺着大肚子看着朱翊钧,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对于王皇后来说,皇上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温柔,他英明,他喜欢自己。这段日子自己怀孕了,皇上到自己这边来的比之前还勤。
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肚子,王皇后露出了一抹幸福的笑。
朱翊钧睁开眼睛,看了一眼王皇后,然后笑着说道:“这么看着朕,是不是迷恋朕的盛世美颜?”
王皇后听了这话,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然后嗔怪的对着朱翊钧抛了一个媚眼:“陛下又逗臣妾笑,李太医都说了,妾身的身子不能大笑的。”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朕最美
朱翊钧笑着坐起身子,笑着在王皇后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才开口说道:“难道朕不美吗?”
“陛下美,比邹忌和城北徐公都美!”王皇后也笑着配合道。
邹忌讽齐王纳谏,朱翊钧笑了,这算不算一个梗?
在坤宁宫吃了早饭,朱翊钧便回到了文华殿,事实上比起乾清宫,朱翊钧更喜欢呆在文华殿。
“皇爷,科学院的徐光启来了!”刚到文华殿,张鲸就开口道。
“还挺早!”朱翊钧笑着说道:“看样他是真的有宝贝送过来啊!”说着朱翊钧一摆手:“那就送进来,正好看看他弄来了什么好东西。”
时间不长徐光启就来了,在他的身后则是几个小太监费力的抬着一个大家伙。
朱翊钧看过去,发现这玩意足足有一人多高,正面是玻璃面板,看着好像一扇门。两侧是木制的,全都是上好的黄花梨,雕刻着五爪龙。
两条龙汇聚到正上方呈现双龙戏珠的样子,雕刻的非常漂亮。
不过这些都不是朱翊钧诧异的地方,他诧异的是玻璃门后面的东西。上面是一个大圆盘,上面雕刻着刻度,标记着子丑寅卯等等字样,总计十二个时辰。
两个指针在圆盘上,下面则是坠着一个重力摆,正在不断的摇晃着,这居然是一个大座钟。
朱翊钧盯着看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徐光启居然搞出了一个大座钟,这可真是,朱翊钧都不知道怎么说了。回头看了一眼,发现徐光启还跪着,便对着他招了招手。
“这是你做出来的?”朱翊钧看着徐光启,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
“回陛下,是臣做出来的!”徐光启笑着道:“上一次听陛下说过重力摆,臣回去就研究了一下,按照陛下说的,臣就做出来了。想到陛下提到的座钟,臣就试着做了。”
朱翊钧知道事情肯定没有徐光启说的那么简单,自己当初只是提了一嘴,没想到徐光启还真的弄出来了。
“你这个准吗?”朱翊钧看着徐光启,开口问道。
“回陛下,臣试过,半个月会略慢一刻钟。”徐光启有些遗憾地说道:“半个月就需要重新校准一次了,臣尝试了好多的办法,暂时还没法解决。”
朱翊钧看着徐光启,真是人才啊!这玩意都能弄出来。
这是财路啊!
这个时代的即时是很原始的,还有更夫打更的,这个大座钟就是大杀器,是一个全新的产业,绝对的朝阳产业。想想瑞士的钟表养活了多少人,这玩意至少能够支撑大明几个省的GDP。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这绝对能为自己赚大钱的。
“好,很好!”朱翊钧围着大座钟转了一圈,然后笑着拍着大座钟道。
随着朱翊钧说话的时候,大座钟正好走到了辰时,大座钟下面突然开了一个口子,一个木头小人从里面钻了出来,手里面拿着一个小铜锣。
某小人的另外一只手拿着小木槌,在小铜锣上面猛地敲了起来。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脸上的笑容就更浓了,听着锣声敲了一下,然后小木头人就缩了回去。不过这还没停下来,小木头人出去,里面又转出来一个小侍女木头人。
小侍女的木头人的手上拿着一个小鼓,另外一只手则是一个小木槌。小木槌对着小鼓敲了一下,然后缩了回去。朱翊钧看着这一幕,回头看向徐光启,朱翊钧笑着问道:“为什么敲两下?”
“臣想着这样能让人用听就知道时辰,不用非得跑过来看。”
“原本臣想用不同的音代表不同的时间,可是敲打出不同的音太麻烦,只能把它做得更大。”徐光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那样就不好搬运了。”
“臣就想不如用敲击的次数来确定时间,这样更方便。”
朱翊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好想法,那你说说你是怎么排列数字的?”
“臣就想着以日出为初始,一日之计在于晨,辰时敲锣一下,辰时一刻就敲锣一下,敲鼓一下。辰时两刻就敲锣一下,鼓两下,等到了巳时,那就敲锣两下。”
对于这时代的时辰,朱翊钧早就熟悉了,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前世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前世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前世5分钟。
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前世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前世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前世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前世0。5秒。
在徐光启的大座钟上面,刻画了十二个时辰,短针指着时辰,长针则是指着刻。
短针指着内圈,长针指着外圈,在精确就没了,看着就像日晷一样。
挠了挠头,朱翊钧琢磨着这个玩意该怎么弄,事实上他非常非常的喜欢这个座钟。不过现在的计时方式显然与这个座钟不符合。见惯了后世的进准时钟,对这种粗糙的计时方式,朱翊钧实在是看着别扭。
“你去找钦天监!”朱翊钧看着徐光启说道:“让他们弄出一套新的计时方法来。”
“这个不行,不准确,也不方便,太麻烦了。”
徐光启躬身道:“臣领旨!”
事实上划分时间这方面,徐光启自己也不擅长,他这个就是照搬的日晷,现在有了皇上的圣旨,这就好办了。在大明,要说谁擅长这个,钦天监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徐光启走了,大座钟也被抬走了,虽然朱翊钧挺想把它留下,可是这玩意明显不是成品。
留下这个,让徐光启和钦天监在做一个,朱翊钧觉得这纯属于浪费。朱翊钧觉得还是等到量产在说,让钦天监编一个新的计时方式,也能把座钟传出去。
这件事情朱翊钧也就不在去想了,不过看到徐光启,他就想起了另外一个人。
“张鲸,那个李贽现在去哪里了?”朱翊钧看着张鲸,开口问道。
自从自己把李贽弄进京,一直都是放养的状态,看到徐光启才想起他。自己还想让他给自己弄出一个思想纲领出来,这段日子倒是把他给忘了。
“回皇爷,李贽就在大兴县!”张鲸连忙躬身道。
“自从去了公务员学堂之后,李贽就和那些公务员一起学习,前些日子公务员去大兴县之后,李贽也跟着去了。听说这两天跟着公务员下乡了,据说是去体察民情了。”
听了张鲸的话,朱翊钧就笑了,不错,很不错。
京城这边,朱翊钧心情大好,在回京的路上,戚继光的心情也大好。
西北战事已定,他已经带着京营班师回朝了,这么多的军队不能一直放在西北,不说其他的问题,光是粮草就是一个问题。那边也没什么战事,朝廷早就催着戚继光回京了。
同行的自然还有三娘子的朝见队伍,大军朝着京城开拔。
虽然朝廷的赏赐还没下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的赏赐必然很丰厚,整支军队的气氛很不错。
内阁值班房。
申时行放下手中的资料揉了揉脑袋,然后开口说道:“几位,你们整理的差不多了吧?”
“阁老,皇上这个时候要河套的资料,怕是要复河套吧?”余有丁将一份资料放下,然后开口对申时行道。
提起复套,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是一件麻烦事,说起复套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夏言。说到夏言,那就不能不提严嵩,当年复套闹出了多大的动静啊!
“阁老,这河套不能复啊!”潘晟也开口说道。
“陛下对西北一战,万历十年积存消耗一空,如果在收复河套,兵马粮饷,驻军屯垦,这都是要花钱的。朝廷现在的财政根本负担不起,现在瓦剌已经不能为患,河套之患也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潘晟这么说,可是大家都知道,想要劝说皇上放弃复套,怕是困难啊!
皇上虽然年少,但是经常自比汉武,这个朝堂上下都知道,这刚打完瓦剌,顺势收复河套自然是可为的。汉武帝打河套,那是为人所称颂的,皇上想效仿那也是正常的。
可是朝廷没钱,打不起,真的非要出兵,那就是穷兵黩武了。
申时行叹了一口气,自己和皇上的关系刚刚缓和了一些,难道这一次又要站到对立面?复套说的好,可是真的打起来,怕是撑不住啊!
“诸位,这是我刚刚翻查的资料,成化年间,毛乌素沙地已蔓延到了榆林,河套地区的沙漠化不再适宜于农耕。万历二年延绥中路边墙外,出现平墙大沙。”
“朝廷为了除沙,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西北这两年天时不佳,干旱少雨,瓦剌一战,已经让西北的情况变得更糟了。如果出兵复套,那情况就会更差。”说到这里,申时行叹了一口气:“不能复套啊!”
三个人都这样表态,可是最后一个内阁大学士陈炌却没说话。
不过三个人早就习惯了,别说现在不说话,哪怕是陈炌赞成皇上的想法复套,三个人都不认为有什么奇怪的。说不定陈炌还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向皇上表忠心的机会。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复套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四个内阁大学士,脸上的表情有些精彩,自己不就是让他们调取一下河套的资料,用的着搞这么大动静吗?这是怎么了?
“几位爱卿,还是起来说话吧!”
朱翊钧看着四个人,开口说道,等到四个人都站起来,朱翊钧这才接着说道:“河套啊!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自汉唐始,河套就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地方。”
“那里不但土地肥沃,塞上江南,而且还盛产河套马,多好的地方。”
听着朱翊钧的话,申时行嘴角直抽抽,显然皇上这是动了复套的心思了。
“陛下,这是臣整理的关于河套的情况!”说着申时行将一份奏折承给了张鲸,然后继续开口说道:“自嘉靖年开始,西北的冬天就来的格外的早。”
“干旱的年景已经到了十年有七年了,河套地区已经不适宜屯垦了。”
“如果出兵复套,在河套建立卫所,那么所有驻军的粮草军需都需要从西北供给。可是西北这年的年景并不好,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西北的粮草不足以供给河套驻军,那就要从更远地方调粮。”
“京城的粮食都要从江南调取,如果西北的粮食也要从江南调取,其中靡费损耗之大,不是朝廷能够承受的。加上西北苦寒,在此设立卫所,逃走的士卒太多,很难维持下去。”
听着申时行的话,朱翊钧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这与大明的军制有关系,大明的军制是立足于屯垦的,也就是说军队要以屯垦的粮食来养活自己,而不是中央财政来养军队。在一个不能屯垦的地方,就不能长久的驻军。
加上商屯破坏殆尽,使得这种屯垦军制进一步的崩坏掉了。
现在大明的西北战力很强,可是一旦西北大旱开始,西北军就彻底崩坏掉了。朝廷没钱没粮给他们,逃卒也就成了常见的事情,毕竟总不能饿着肚子给朝廷卖命吧!
运粮到西北,以现在运输方式,其中的损耗就让人牙疼。
钱啊!
朱翊钧无奈的感叹,说白了还是自己穷,要是有钱了,彻底废弃这种屯田的兵制,转而采用募兵制。大规模的招募士卒,然后给与钱粮,去河套他们也愿意。
有钱了,自己就可以把粮食运过去,不过是靡费高一点罢了。
“陛下,现在瓦剌已经被打败了,漠南蒙古核心地区也不在河套,在土默特川,也就是归化城。现在大同与归化城之间,无人可阻拦我大明,复套已经没有必要了。”
“如果陛下想要河套马,那就从瓦剌人那里买好了。”
“臣算过,每年购买五万匹战马的花费是复套建立四卫的花费的一半还不到。”
事实上听了申时行的话,朱翊钧已经知道自己的复套计划要胎死腹中了。事实上比起申时行,朱翊钧知道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小冰川期要来了。
后世很多人都知道那场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大明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
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
后来转变为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绝对是要命的事情。
大家都管这场大旱叫崇祯大旱,事实上老天爷变脸打喷嚏早就开始了,这场灾难始于万历,终于崇祯。从万历二十年之后,大明就进入多灾多难的境地。
今天这里干旱,明天那里发水,要不就是闹瘟疫,闹蝗灾,连地震都频发。
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那个时候天时变好,加上新物种的推广,整个华夏大地的粮食产量迎来了一个大高峰,也正是这个高峰推出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自己要做的就是怎么扛过这一波,比起复套,这个重要多了。
等到自己有了钱,复套还不是随时的事情,想到这里,虽然还有些不甘心,可是朱翊钧已经把这种想法压下来了。反正瓦剌现在也起不了刺了,让他们在那里放马吧!
有了羊毛贸易,把瓦剌绑在大明的战车上,想必也很简单。
“行了,朕知道了!”朱翊钧摆了摆手:“朕不在做此想了,复套之事,先放下吧!”
听了朱翊钧的话,申时行几个人顿时面露喜色,心中成就感爆棚。自从朱翊钧亲政以来,他们很少有这种感觉,这一次颇有扬眉吐气的意思。
“行了,你们退下吧!”朱翊钧摆了摆手,有些无奈地说道。
现在朱翊钧正郁闷,懒得看他们的表情,赶走才是正道。
四个人也知道这个时候还是别撩拨皇帝了,目的达到了,在刺激皇上不是为臣之道。四个人行礼之后便退出了文华殿。
看着四个人的背影,朱翊钧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皇爷,王用汲来了!”
等了一会儿,见朱翊钧似乎恢复了一些,张鲸这才过来和朱翊钧说道。
王用汲来了吗?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刚刚被钱打击的够呛,现在听到王用汲来了,朱翊钧瞬间就来了兴趣。这位可是给自己弄钱的,等到弄到钱,自己非得报今日之仇。
至于有大灾,没粮食,有大灾自己没办法,地球感冒了,自己又治不好。
可是没粮食可以去抢,自己推广了土豆地瓜和玉米,如果还不行,那就去南边枪。皇家水师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到时候大明不收粮食就去东南亚抢。
王用汲当然不知道朱翊钧抱着搂钱抢东西的想法,进入大殿之后,王用汲恭敬的行礼。
摆了摆手示意王用汲免礼,朱翊钧直接开口说道:“朕听说你要亲自去大兴坐镇?”
“回陛下,臣准备去大兴,这是税务司第一次开收商税,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王用汲的态度非常的严肃,脸上的表情也很认真。事实上王用汲也知道,如果这一次税务司失败了,那以后的事情也没法干了。
朱翊钧对税务司也是非常看重的,毕竟则是自己以后的根基啊!
“说说看吧!”朱翊钧看着王用汲,开口说道。
“是,陛下!”王用汲点了点头:“按照陛下的交代,税务司这一次开收的税大概分了几种,一种是经营税,是针对店铺的。按照经营的东西不同,税制也不同。”
“陛下说的注册商标这次臣也打算运行起来,非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