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国师(鲈州)-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说没有就没有?哼!你算是个什么东西?既说史上无闻太师其人,你倒是拿出证据来啊!没有证据,就矢口否认。凭什么啊!你这酸秀才才是混杂是非,指鹿为马!”

“你……你一个商户,竟敢当街辱骂士子?”

“切。辩不过就拿身份压人?有本事你去承天门,找刘大人,找皇上对质去啊!在这里耍哪门子威风?嘿,这下没话说了吧?谅你也不敢,连区区一个卖草鞋的都辩不过,还想去找刘大人,哼,不自量力!”

“你……”

“你什么你?不服?那你就报官啊,看官差大人会不会理你……”

卖草鞋的跟秀才公吵架?而且,还是这么个针锋相对的架势。这世道,怎样了?望着街边吵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飞云极度震惊。那二人的表面装束,曾经明白无疑的表明了各自的身份,但是。他们行为却完全不符合飞云的认知。

听起来,他们似乎是在争论史学。通常来说,这事儿是读书人的专利,没有功名的人,就算偶然插句话,也有能够被士子斥为有辱文雅。呼唤官差过去,将其拿下定罪。何况,没读过书的人,也不能够懂这个啊?

结果那个卖草鞋的,不但不怕官差,而且还一副有理有据的容貌,将堂堂的秀才公,挤兑得哑口无言,这,还是大明的地界么?

怪的不只仅是这两个人,飞云茫然四顾后,惊诧发现,目前为止,他见到的京城人都很怪异。这里离城门并不远,守门的军士却对这边的状况视若无睹,周围人来人往,却也没人围观。

若非看到随行弟子们的神情,飞云简直以为本人旅途上过于疲累,以致于出现幻觉了。

“秀念啊,你和师弟们去周围走走,打听一下到底是怎样回事,为师总觉得这京城有点不对劲呢?”

“是,师父。”答话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大道士,少年人心思都活,见有繁华可看,早就按捺不了。这边得了飞云的吩咐,几个大道士飞快的跑开了,一眨眼就消逝在了人群之中。

去的快,回来的也不慢,不多时,秀念就一脸兴奋的跑回来了。

“师父,师父……”他气喘吁吁的说道:“都在吵,四处都有人在吵呢!有读书人,有做买卖的,还有行脚拉车的,徒儿还看到了几个大和尚!”

“和尚?”飞云更迷惑了,喃喃道:“……他们到底在吵什么?”

“后商书,还有封神演义……是召我们进京的那位刘师叔掌管编撰的……”秀念有些兴奋过度,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触及的新名词又多,饶是飞云老道领悟力不错,也听了好半天赋搞清楚了来龙去脉。

“原来如此,刘师弟天纵之才,果真了得,不过……”以两本书搅动了整个朝堂加京师,如何赞誉也不为过,但飞云还有疑惑未解,“那些和尚又是怎样回事?他们又不读经史,怎样也牵扯出去了。”

“师父有所不知,那两本书中,为我三清道教正了名,奉为天朝第一教派,而将释门斥之为东方小教,不入正统……当然了,这本就是理想,也不知那些信佛的都是怎样想的,好好的华夏神明不尊奉,却将蛮夷土著奉若神明……”

秀念似乎对佛教也存有不少怨念,解说当中,夹杂了不少私货,结果絮干脆叨的说了好半天,才算把事情原委说清楚了。

封神演义的原著中,就有东方教趁着道门内讧之时,趁虚而入的情节。刘同寿在这个根底上,又有进一步的发挥。他直接按照后世玄幻小说的套路,将东方教定义成了大反派,连纣王改变信仰,获罪于天,都归咎到了东方教的迷惑上。

这样的观念,在伪元、满清占领时期,一定是没有市场的,不过,在明朝却很有受众。由于蒙古鞑子不断很推崇佛教,在伪元入主的陷落期,那些黄教喇嘛没少在中原做坏事。

虽然黄教不能代表佛教本身,但佛教既然采取了入教来者不拒,管理上放任自流,为了传教无所不用的策略,那么,他们就得有为此付出代价的醒悟。

书中的宗教战争,末尾向理想中延伸。

清流们乐于多个盟友,他们在言论争场上正处于下风;

和尚们要为声誉而战,由于白莲教的缘故,佛门弟子的日子曾经很不好过了,封神演义一出,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不得不战;

本就厌恶佛教,又被白莲教频频骚扰的嘉靖帝,则是乐见其成;

而始作俑者的刘同寿,则将儒家弟子的反扑,以及佛门弟子的纨绔,都视若浮云,不急不缓的推进着两本书的连载,大有毕全功于一役的架势。

于是,就有了崂山一行人的见闻。

如今的京城,无处不吵,无人不辨。

除了自命清流的读书人之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本人为何而争论,他们只是沉溺于一个风趣的神怪故事,受对故事等待感的驱使,打听了后商书的内容,然后就稀里懵懂的卷入了这场大规模乱斗之中。

众人的观念,在细节上都不尽相反,但他们都认可后商书的真实性。反正故事跟真的一样,商朝本来也是传说中的时代,无论真假,对理想都没什么影响,何必非得质疑其真实性呢?

异样的一件事,听在飞云老道的耳中,又有另一番感想。

先是树立了道家协会,紧接着又痛击儒教和佛门,刘师弟分明就是要一致中土的教派,成就不朽之伟业啊!本人这次进京的播种,一定会超出想象的丰厚!

透过满城纷乱,飞云仿佛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浪潮。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214章节异宝出、天地劫第21,18

京城一片纷乱,紫禁城内异样不太平

刘同寿的气魄使得飞云等人叹服不已,异样,也让他的对头们看到了可趁之机

尚未彻底消弭眼前的要挟,就开拓第二战场,这种行为无疑是不明智的

虽然不受皇帝待见,遭到了多次打压,但佛教毕竟在中原传播了近千年,可谓根深蒂固相对于不断保持着奥秘感的道教,佛教兼容并济的传教方式也更有效率,因此,其实践影响力也超过了道教

直接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不少勋贵和宗室都辗转每刘同寿表达了劝止的意思,劝他不要把佛教卷入这场争端,并罗列了佛教引人向善等诸多益处

理想状况不如意,人们往往就会另寻寄予,以填补心中的空隙,找个信仰是个相当不错的处理方法大明的宗室制度,使得天家贵胄们只能过着猪普通的生活,有人选择放浪无度,有人选择研讨经史以外的杂学,更多的人则是找了个宗教来信仰

大明的宗室和勋贵中,佛教徒的比例非常高,当年白莲教的案子,就曾牵扯到了武定侯郭勋,在嘉靖的亲身干涉下,这案子才没有持续查下去,让老郭逃过了一劫

舆潮一同,佛门的有识之士就发现不妙了

在此之前,嘉靖帝也曾多次对佛门停止过打压,禁制集会,烧毁佛宝,没收寺院,一系列的打压,给佛门形成了重创

不过,这种打压看似惨烈,却伤不到根本,佛教最凶猛的,不是表面上的风光,而是弱小的群众根底只需根基不动摇,他们就不会遭到根本性的损失

但这一次的危机分明不同,佛教引以自豪,赖以生活的官方影响力,在舆潮中以看得见的速度在消融着虽然其作用范围暂时还不大,只局限于京畿周边,而且持续性也不会太久,只需封神演义写完,舆潮就会末尾衰退但是,没人敢将希望寄予在这下面

一末尾,大多数佛门中人都以为,这是场无妄之灾但随着各大道派入京,道家协会的音讯也是不胫而走,和尚们惊骇的看法到,这是一场有组织有方案的阴谋,那个红遍京师、江南的大道士,正在替这个恐惧的组织扫清道路!

没人知道,大道士这样做有什么益处,不过,佛门弟子很清楚,假设如今保持沉默,未来就愈加不会有反抗的时机了

他们举动了起来

首先,京城各寺院的方丈掌管们找上了那些身份尊贵的香客,根据对方信仰程度的高低,采取了哭诉、控诉、倾述等策略,取得了普遍的同情乃至协助

随后,这些香客经过种种渠道联络刘同寿,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好意,或要挟的意思,希望大道士见好就收,以和为贵

刘同寿回应的也很快,他再次祭出了那个佛本是道的实际,说:中土佛门本就是道教的分支,与原始的东方教,或是为顺应蛮族而设的黄教是两码事只需中土佛门情愿承认这个实际,并以道门分支的身份参加道家协会,那就可以避开这场风潮了

虽然他说的是理想,但刘同寿的要求还是遭到了严词拒绝

这也是理所该当的,现代又没有知识产权一说,那些禅机、理念、

名词,都属于知识范畴谁学的精,并且嚷嚷的声响大,版权就是谁的,就由于向道教学习过,就要做为道家的分支,这算是哪门子道理?

既然和解有望,佛门末尾反击了

信仰坚决的贵人们联起手来,在宫内游走,在嘉靖面前煽风点火:另一方面,和尚们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冤家的斗争准绳,暗中联络上了昔日的对头邵元节,希望结成一致阵线,共度难关

经过一番沉思熟虑之后,邵、陶二人郑重接下了佛门的橄榄枝,并且提出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案最后,经过了反复磋商,单方达成了共识,将方案付诸实施

对头们的动作自然瞒不过刘同寿,无论是宫中还是朝中,大道士的盟友和眼线都多得很,他在第一工夫收到了音讯接二连三的,是嘉靖召见的口谕

看到刘同寿,嘉靖劈面就问了一个很有仙侠滋味的成绩:“同寿,朕想知道,下月出炉的丹药,是什么品相的金丹?”

“自然是下品”刘同寿有些诧异,不过答复的却很干脆

“朕的意思是”嘉靖沉吟片刻,似乎是在措辞,好一会儿才道:“朕不奢望你能练出来让人霞举飞升的仙丹,不过,以你的道行,既然费了这许多功夫和**,想必那金丹也非凡品吧?”

“皇上的意思是……”刘同寿心中悄然一动,皇帝这么个问法,莫非……

“你那封神演义中说,异宝出世,往往会招天之嫉邵真人他们翻阅道藏,又从京城各寺院那里借得了佛经,查阅之下,也有相似的发现…都说只需宝物的品相高,出世之际,就会伴有天地异象,不知……………”说话时,嘉靖的神色异常凝重,而他说的,偏偏又是很扯淡的话题将这荒唐的一幕看在眼中,刘同寿也不由感慨连连:不管人有多聪明,一旦有了执念,就会变成傻子,假设再有人投其所好的忽悠一通,那就连傻子都不如了

眼前这位嘉靖帝,便是最好的例子

“陛下英明!”

肚里腹诽,面上却不能露了端详,刘同寿郑重其事的说道:“所谓:圣君出,祥瑞现:异宝出,天地劫…

凡人修仙,本就是逆天之事,再有异宝辅助,更是事半功倍,上天焉有不出手阻拦之理?更何况,陛下以君王之身,行此逆天之事,天地之怒,必然远过寻常”

“微臣道行不高,见识也浅,不知道其中凶猛,私自为陛下打造洞天用以修炼,又试图炼制金丹,助陛下修行,实则曾经犯了大忌”

刘同寿的神色越来越沉重:“正如陛下所说,丹成之日,天地必有大劫来临,将波及整个京城!、“当真!?”嘉靖本来只是受了邵元节等人的影响,报着试试看的想法,向刘同寿咨询可他万万没想到,竟会引出这么一番说法来,一工夫,也不知道应该奋,还是应该担忧

假设真有天地异象,那修仙之事,自然不再娄无缥缈:但若是有天劫把京城给毁了,那本人没飞升之前的日子要去哪儿过啊?难不成迁都南京?

“圣驾之前,焉有戏言?”刘同寿斩钉截铁道:“丹成之日,一切自有分晓,若是天劫不至,那就是微臣的道术不精,无愧陛下的信任,一切罪责,臣再一力承担!”

''

第215章明枪暗箭9(第216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婆娑中的紫禁城,比平日少了些庄肃,更添了几分柔美之色。然而,在表面的平静之下,翻涌着的,是异常诡异的气氛。

黄灰两色的袈裟,青红两色的道袍,眼下正穿梭于紫禁城内的人,多数都是如此着装,他们是来给皇帝当顾问,提供咨询的。

因为此刻的嘉靖帝,正处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中,而导致这一切的,自然与刘同寿的所作所为脱不开干系。

“……这么说,定慧寺的佛经中,也没有提前预知,以及应对天劫的办法了?”嘉靖面色不善,语气中更是多了几分凶厉,“既然如此,慧能禅师,之前你又怎敢对朕说明此事?莫非你存心欺君么?”

“陛下息怒,贫僧也只是听先师偶然提过,陛下相询,不敢有所隐瞒,这才……绝非有欺君之意,请陛下明察。”

尽管身处宫殿之中,不会被雨淋到,但慧能老和尚依然浑身浸湿,像是刚被人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他不敢擦汗,只是低着头,小声解释着,心里却在暗中诅咒着那两个疯狂的盟友,以及更疯狂的敌人。

邵元节的计划就是顺水推舟,把刘同寿炼的金丹捧到天上去,然后,假装不经意的提起祥瑞的事儿,给小道士来个釜底抽薪。严格来说,这策略属于七伤拳,固然可以给刘同寿找不少麻烦,但同时,也会给邵元节自己埋下很大的隐患。

不过,对老邵来说,眼下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除非他顺应时局,投到刘同寿门下,否则若是不能尽早扳倒小道士,他和龙虎山就没有以后了。

后患这么大,这招的杀伤力自然也很好。

以邵元节的事先谋划,刘同寿若是不敢接招。他们就可以将顺水推舟发扬光大,借着封神演义的东风,让小道士自食苦果;若是对方胆敢迎战,想用障眼法搞点花样出来。那么,就别怪同行们不客气了!

同行,本就是冤家啊!

当然,邵元节也不是记吃不记打的蠢货,经过了杭州水陆大会那件事,他已经对小道士的神奇手段,有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作为修了一辈子道,忽悠了一辈子贵人的道家高人,老邵对自己的眼力有着充分的自信。

他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如果刘同寿故技重施,他一定会当场将其戳破。他的观点和自信,也受到了佛门盟友的认可。俗话说:旁观者清,斗法和揭秘是两个概念,后者的难度要远远低过前者。

可是。出乎他们预料的是,刘同寿不但接了招,而且还故技重施的放了大话出来。说什么异宝出,天地劫,想要阻止天劫,只能祈求他那个死鬼师父显灵!

谁说死人不咬活人的?

那就是扯淡!

如果让邵元节等人选出一个最令他们痛恨的事物,刘同寿那位死鬼师父,无疑会以绝对多数的支持率,高居榜首。

从王老道挂掉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一件法宝,一经祭出,便无往而不利。多少次。刘同寿都是靠着这件法宝渡过难关,涉险如夷。每次经历险阻之后,这件法宝还会如同被磨砺过一样,更加犀利,给刘同寿带去更多的好处。

就拿这一次来说,刘同寿的应对方式。就和他最初扬名时一样。

谁也说不清到底什么叫天劫,这个虚幻的概念很广,最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自然灾害!雷火、闪电、暴雨、洪水、海啸……都是天劫,此外,道藏中还有心魔的概念,那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样是天劫的一种。

刘同寿的大话放出来,想圆却也简单,丹成那天,哪怕只下了一场小雨,他都能找到借口。

本来这是场足以引起洪水泛滥的大雨,结果被先师给挡住了……诸如此类,这种办法,寻常民众也许看不穿,但对广大奋战在一线的神棍们来说,不过小儿科罢了。但明白归明白,就是谁也没办法,谁能想到小道士如此深谋远虑呢?

道教博大精深,涉猎的技能极多,预测天气,甚至地震,这都不算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邵元节自己就对此很有心得,若非如此,又哪里会有擅长呼风唤雨的邵真人呢?

这些都属于技术上的细节,其实都可有可无,关键,还是在于皇帝的心意。

现在谁也搞不清楚嘉靖到底在想什么。

说他信任刘同寿吧,小道士觐见之后,皇帝就开始大肆招募临时顾问,连一向鄙夷有加的佛门都得到了面圣的机会,放在从前,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若是他已经开始怀疑小道士,在舆争之中,皇帝表现出的支持却依然如故,甚至比从前的力度更大了。

这才是症结所在。

根据邵元节,以及清流中的几大骨干的说法,皇帝表现出暧昧时,做臣子的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皇帝的态度就如同夏日的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谁要是以为自己看到了良机,想趁机给对头来两下狠的,嘿,就等着体验嘉靖帝的喜怒无常吧。

所以,包括邵元节在内,众人都不敢将态度表现得太鲜明,以免偷鸡不成蚀把米。

见有京城第一寺名头的定慧寺的主持,慧能老和尚也是支支吾吾的样子,嘉靖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强忍着没发脾气,而是象下定了决心似的,突然问道:“如果是足以将京城夷为平地的大劫呢?事先难道看不出一丝端详?”

“夷……为平地?”慧能猛一抬头,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嘉靖并不答话,而是死死盯着老和尚,似乎想从他的神情中,看出点什么似的。

慧能好一会儿才恢复了镇定,又冥思苦想了好半天,最后咬了咬牙:“回禀陛下,以贫僧所知,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这等大劫……京师乃是天下众望所归,雄伟恢弘,气盖古今,岂是说会被倾覆就被倾覆的?贫僧以为……”

“你认为此言不尽不实?”丝丝冷风从嘉靖的牙缝吐出,闻者惊心。

“阿尼陀佛!”慧能口宣佛号,宝相庄严:“回陛下,贫僧以为,出此言者必是妖言惑众,意图危言耸听,从中渔利的奸邪之人!陛下可严惩之,以正天下视听!”

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这么大的天灾,把京城夷为平地?除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或者真有九天雷劫的存在,否则什么都不可能撼得动雄伟的京城。

大地震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钦天监,还是佛道联盟中精通此道的高手,都没有任何发现。普通的小地震倒也罢了,如果是足以葬送京城的大地震,肯定会有预兆的呀。

有见于此,慧能决定搏上一铺,彻底消除刘同寿这个佛门大患,同时,将那个道家协会也扼杀在摇篮之中。

嘉靖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转向一旁的邵元节问道:“邵真人,你怎么看?”

“回禀陛下,贫道以为,慧能大师所言甚是……”如果可能,邵元节也想提前解决对手,不过,他知道可能性不高,所以,他附和了几句后,就开始拐弯抹角的暗示皇帝,刘同寿很可能会浑水摸鱼,并一一列举了小道士可能的做法。

“刘师弟道行法力都是上乘,不过,少年人遇事,难免失之稳重,说的夸张些,以彰显自家手段也是有的,所以……”

“不用再说了。”嘉靖一抬手,打断了邵元节含沙射影的长篇大论,淡淡道:“开炉的日子已经定下了,等到那天,一切自有分晓。”。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16章京城的黎明静悄15(第)

绵绵的柳絮漫天飞舞,仿佛鹅毛大雪一般,当那片洁白沾在身上,人们所感受到的,却只有阵阵暖意。

人间四月天,芳菲犹未尽,这是一年中,最令人惬意的几个时段之一。

富贵人家或者书香门第240章偕家出游踏青;农民们则是趁着春光正好,抓紧时间在田间劳作;走南闯北的商人们,同样不得闲,他们要忙着上货订货,将经历了寒冬之后,空空的货仓补满,好在新的一年里,多赚点钱。

这个时候来到京城的人,看到的,只会是一派繁忙景象。

然而,在嘉靖十四年的四月十五这一天,京城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田间没有农夫劳作,官道上没有行人往来,风景秀丽的山林间,唯见莺歌燕舞,甚至连运河上穿梭不断的漕船,也不见了踪影。

京城,仿佛已经被人遗弃,变成了一座历史遗迹。

当然,那些不明真相的外地人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很清楚,这个静悄悄的黎明,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关卡,将京城封了个水泄不通。

京城的百姓知道的更多一些,官府提前很长时间,就已经将告示贴出来了,告知百姓:今日全城戒严,任何人不得外出,犯禁者重罚!

这告示措辞严厉,后果也很严重,但却没头没脑的,既没说明原因,也没说明如何执行。''但对京城人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不用官府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一天,是上虞小仙师,翰林刘修撰的仙丹开炉的日子。异宝出,天地劫。据说开炉的那一刻,会有天劫降临!而天劫的威力,则足可毁天灭地。将整个京城化成齑粉!

换成其他人,敢这样危言耸听,一定会被官府抓起来。治个妖言惑众,意图不轨的重罪,发配边疆,乃至腰斩于市都是有的。不过,树的影,人的名,同样的话,出自那位神通广大的小仙师之口,带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慌了。

就算有那神经大条,或者别有用心者。对此不屑一顾,可是,不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