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之荣耀(雨露)-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掩饰他心里的怒意,愤愤而道:“真恨不得让他们到北方去呆呆看,看看他们,在军中呆上一段时间,还敢不敢这样指责领军的将领。”

看上去明显比上次看到老暮了很多的宗泽,也是一脸的无奈:“晓初,也不瞒你,在你归来之前,朝中弹劾你的奏表已经漫开飞了。特别是上次你不理会朝廷与金人达成的协议,自己再背着朝廷与金人签订和议的事,更是闹的满城风雨,甚至有人把你之举当作谋逆来看待。许多人都这样说,有时候,也是没有办法,人言可畏啊!晓初,你归朝后,可要学会隐忍,许多事上,不能那么直接,不能太过于强势,这样树敌会很多,希望你能记住这一点!”

“多谢宗相公的提醒,我记住了,”王晨无奈地苦笑,又非常直接地问道,“宗相公,我能不能这样说,随着我护送无上皇和太上皇回京,朝中的争斗会更加激烈,更加明朗化?”

“相信你也清楚这一点,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会出现的!”宗泽也无奈地叹了口气。

“宗相公,这段时间忙,没和你有细谈的机会,再过一些日子就要启程归京,希望今天,或者以后的日子里,你能将现在朝中的一些情况,说与我听听,如今我对朝中的情况可是完全不清楚,希望你能将朝中这段时间的变化,细细说与我听,省得我什么事情都了解不清楚!”

“那也好,今日反正也没什么事,我们就细细聊聊吧!”

第二百三十一章为以后打算

听了宗泽所说后,王晨心里很沉重,他真的没想到,在他率军在北方征战的时候,朝中争斗竟然会这般激烈。据宗泽的所讲,因为小皇帝年幼不能理政,这段时间为了朝中权势的争夺,朝中的大臣们可是各显神通,特别是朝中的宰执大臣们更是如此。

任何人都没办法避免,都被卷到里面进去,李纲与张浚的争执尤为激烈。

张浚自恃主镇川陕及抵抗金人入侵有功,在朝堂上非常傲然。他看不惯李纲的独揽大权,数次上表弹劾,向皇帝提出削减李纲的权力。李纲现在不再担任平章军国事之职,但他的职权其实与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并没多少区别,朝中大部事务,都是他说了算。

可以说,如今朝中威望与资历能与李纲相比的人并不多,能扼制李纲权力的人差不多只有宗泽这个老臣。一人独大的情况,自然让其他宰执大臣很不满,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明哲保身,不愿意就此事得罪李纲。但张浚归朝后,自忖自己立下的功劳,对实际功劳并不是很大的李纲提出了质疑。

而因为张浚的主动挑战,许多人也都站出来,向李纲的权威挑战。这也激怒了李纲,不过在宗泽的调和下,最终没有暴发激烈的冲突。但各派势力间的相互争斗,却依然持续不断。

现在朝中的情况很复杂,派系也很多,主要有李纲一系,张浚一系,还有赵构一系,及宗泽的一点力量。只不过李纲系的权势依然最大,而其他各系也是相互争斗,不是团结在一起,宗泽又偏向李纲,暂时还挑战不了李纲的权威。

在明面上宗泽虽然和李纲站在同一条线上。但因为这一年多以来,李纲在处理朝政上确实经常有独断专行,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甚至数次当面驳斥他所提建议之举,宗泽对李纲心里也有成见。

还好,朝中的争斗并没有波及北伐的大事,小皇帝赵谌在这一点上非常独断,王晨提出的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满足。不过即使这样,一些王晨提出的要求。也是被打了折扣。

宗泽在话中也有掩饰不住的失望,那就是李纲对他的排挤。

“晓初,想必李相公也是嫌弃我这七老八十的人还在朝堂上混,看来我也该归隐了!”在说了朝中的一些争斗后,宗泽挺无奈地说道:“晓初啊,我的一点想法也不瞒你,我这个老头子,确实不想再在朝堂上混了。我这把年纪,也该回去养老了。你率军北伐的时候。我是担心没有我在朝堂上,你的很多要求没办法实现,所以我就在朝中一直坚持着,尽量不误北伐大计。如今北伐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你也回朝任职,我也就不需要在朝堂上呆着。所以,在返回开封后,我就准备向陛下上表。辞去所有职务,回义乌去安度晚年。”

一听宗泽在说了一通朝事后,竟然提出要辞职致仕归隐的念头。王晨大吃一惊,赶紧阻止:“宗相公,你精力还是挺好,在朝中的声望又非常高,理应继续为朝做事。如今朝中纷争不断,也需要你在朝堂上左右平衡,不然争斗会更激烈。陛下年幼,他非常需要你这样忠心为国的大臣替他做事啊!”

宗泽听了后,苦笑了两下摆摆手:“晓初啊,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最终觉得,我不在朝中,可能一切更好。至少对于你来说,应该会更好。我退下后,此职务非你莫属,以你的能力,一定可以处置好朝事。这样的话,宗颖在朝中也能有点作用可以发挥。想必你明白我的意思了?”

宗泽这话其实说的挺直白了,王晨如何还不明白其意,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宗泽也没过多解释,而是缓缓地和王晨说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情况,他对这些大臣的评价和认为。

王晨知道,宗泽这是向他推荐一些人,也向他提醒一些人要小心应付。他也就用心倾听,将宗泽所讲的情况全都记在心里。

在如今的朝堂上,如果要问王晨谁是他最信任的人,王晨会不加考虑就说出宗泽这个名字。

他以前觉得这样,现在依然如此认为。

也许是同乡的关系,或许是相似的抱国心,或者两者的原因都有,王晨觉得,他的这位老同乡,与他相处是非常坦诚,对他的帮助也是无私的。因此宗泽所说的这些私密话,他一定会牢牢记住。

王晨相信,宗泽也是这样认为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亲密,不然许多原本不应该在朝中两位重臣之间交流的东西就不会说出来,比如今天的话。宗泽既然愿意和他说这些,那他如何还会加以怀疑?

更让王晨意外的是,在两人密议了半天朝中情况后,宗泽将儿子宗颖唤了进来。

宗颖进来后,宗泽令其跪在身边,在宗颖跪下后,他非常严厉地说道:“宗颖,为父要你在以后,继续跟随王元帅做事,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在朝中做事,都要如此,你明白吗?”

宗泽已经和宗颖说过此事,宗颖自是知道自己父亲的意思,当下马上叩首答应:“儿子谨听父亲的教诲。王元帅谋略出众,才智过人,甚是让人敬仰。在这次北伐之战中,儿子跟着王元帅学到了很多东西。正是在王元帅的率领下,我大宋王师才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迎回了二帝。儿子非常敬佩王元帅的能力和为人,请父亲放心,儿子以后一定会继续跟着王元帅做事。”

看到宗泽父子这副样子,王晨目瞪口呆。他也来不及细想,只能马上起身,对宗泽和宗颖都行了一礼,很尴尬地说道:“宗相公,你这是何意?敬清能力出众,谋略过人,他日成就定不会在我之下,他又比我年长,理应我向他多学习才是!”

宗泽却是摆摆手,示意王晨不要这样说:“哎!晓初,你不必如何,我的儿子能力如何,我又不是不知道!他只是一介粗人,在你所领下,能独领一军作战已经很勉强,其他方面,能力更是差,性子又耿直,以后如果继续为官,难免会遇到难处,我只希望,到时你能帮他一把!”

听宗泽这几句话,王晨进一步明白了他这位老同乡这样说的意思。

宗颖并不是科举出身,这些年能升到这么高的职位,全靠跟随宗泽组建义军,及随后参加反击金人及北伐之战所立下的功劳。老实说,宗颖在作战中的战绩并不是很出色,拿的出手的战功并不是很多。可以说,宗颖的资历浅,根基松,功劳也不能完全服人,继续任现在职位,许多人都会有微词。宗泽是想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照应宗颖,并且让宗颖一直跟着他做事,成为他的忠实跟随者。

宗泽自己的辞官,也是为了更好地消除朝中人对宗颖的微词,可以说是为自己儿子的前途铺路。

作为父亲,能为儿子这般想,王晨很能理解。何况地过去的这段时间内,宗颖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他也很信任这位同乡人。要是以后,宗颖能和他团结一心,相互帮助,那在朝堂上,会更有声势的。

想到这,王晨也没再拒绝什么,只是客套了两句后,就接受了宗泽的建议,表示以后一定会尽力帮助宗颖,并希望宗颖也能帮助他。

听王晨答应了他的所托,宗泽也是放了心。

与宗泽这次会谈后,王晨的心思也起了变化。对朝中局势的进一步了解,逼迫他只能做出应对。

宗泽已经给了他明确的提醒,并且以实际行动为他做事提供了方法,王晨自然要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行动要采取。也就在与宗泽商谈的当日,王晨约随军一道归来的秦桧到他房中秘谈。

两人相对坐定后,王晨直言相问:“会之,此次随本帅归朝,你有何打算?”

一听王晨不似以前一样称他“秦相公”,而是以“字”相称,秦桧有点受宠若惊,他脑子很灵,马上明白了王晨这样问他是有特别意思,当下连忙起身,恭敬地回答道:“王元帅,卑职是个罪人,蒙元帅之恩典,不责卑职之罪,此已经让卑职感激不尽。这次归来,什么期望也不敢有,唯想继续跟随王元帅做事,为元帅效一辈子的犬马之劳。”

秦桧如何识时务,让王晨心里挺是欢喜,但他脸色没什么变化,声音也依然如刚才一样淡淡:“会之,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本帅已经相信你有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想法,并且已经这样做了,希望你能与以前的那些事完全割裂,一心为大宋,继续做个大忠大能之臣。你能力不错,应该为朝廷做更多的事。待回朝后,本帅会向陛下举荐你,相信陛下也会赏识你的忠诚和才学,授你以相称的职位!”

一听王晨这样说,秦桧大喜,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多谢王元帅栽培之恩,卑职一定唯元帅令是尊,兢兢业业做事,绝不会做出让元帅失望的事!”

第二百三十二章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赵佶和赵桓的车驾在大名府休整了七天后,这才继续前行。时间已经是初夏的四月底了,天气很暖和。人马疲惫的程度也随着天气的持续好转而减少,继续前行大概二十天后,车驾终于抵达开封。

赵佶和赵桓的车驾快抵开封,小皇帝赵谌率开封城内所有的官员,及数十万百姓,出城十里迎接。

在赵佶和赵桓的车驾驶近后,赵谌越众出列,与被王晨救回的两位帝姬,赵珠珠、赵環環一道,上前迎接赵佶和赵桓的车驾。在距离赵桓和赵佶的车驾前大概十几步,嚎啕大哭的赵谌跪伏在了地步,跟在他身后的赵珠珠和赵環環,也一并跪伏在地,痛哭失声。

赵佶和赵桓,在贴身服侍宦官的搀扶下,各自从马车内出来,在看清情况及跪伏在面前的赵谌和赵環環、赵珠珠后,赵佶和赵桓也加快了步子,一前一后地走了上去,赵桓上前扶起儿子赵谌,赵佶则上前搀起赵環環和赵珠珠。

在各自搀扶起跪伏在地上的儿子和女儿后,赵谌扑身到赵桓怀里,继续嚎啕大哭起来。赵環環和赵珠珠,也是各自拥着自己的父亲赵佶的肩膀,哀哀地哭泣。赵佶老泪纵横,痛哭失声,紧紧地将这两个幸免于金人凌辱的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而赵桓,则与赵谌紧紧地抱在一起,哭的惊天动地。

无上皇、太上皇、皇帝当众痛哭,其他大臣,没有人敢再站着,全都跪伏了下去。

不只大臣,所有护驾的军士。还有出城迎接或者观看热闹的百姓,也跪成一片黑压压的人潮。

所有皇室成员及宗室旁支成员,他们在得知自己有机会南归之时,已经哭过一回。在抵达幽州时候,许多人也是喜极而泣。看到了黄河。更有许多人止不住的落泪,待看到高大雄伟的开封城墙出现在眼中的时候,许多人已经在那里抹眼泪。待看到无上皇、太上皇及当今皇帝地一起抱头痛哭的时候,他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也放开顾忌,嚎啕大哭起来。

一时间。哭声震天响,并累及了曾遭受金人之害的开封百姓也跟着哭了起来。

开封城外,惊天动地的哭声从这片地方传开,直传到开封城内去。天地为之失色,鸟雀也被惊飞。

最终李纲、宗泽、张浚、王晨等一些朝中重要官员纷纷上前相劝,赵佶、赵桓、赵谌等人才停止了哭泣。在王晨的鼓励下。小皇帝赵谌抛却胆怯,以他那还有点稚嫩声音,对将士及百姓进行了宣诫,表示大宋的脊梁就此挺了起来,以后任何有胆敢侵犯大宋疆土的国家或者部落,大宋一定会奋力还击。他也号召青壮之力响应朝廷的号令,勇跃从军。保家卫国,为大宋开疆拓土。

赵谌的话激荡起了将士们的豪气,原本还沉浸在哀伤之中的将士,在王晨的率领下,挥舞着愤怒的拳头,表示一定会英雄作战,奋勇杀敌,决不让外虏侵入我大宋的国土,任何胆敢威胁大宋的敌人,一定要将其歼灭。一番悲哭及激动人心的宣誓后。车驾继续行进,往开封城内进发。

赵谌和赵桓同坐一马车,父子两人单独诉离别后的衷肠去了,而赵環環和赵珠珠则伴着赵佶一道而行,各诉心思和哀怨。

在看到赵谌的时候。王晨发现这个小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比看向自己的父亲及祖父,还有其他亲眷时候更热烈,不禁心中一暖。

看来离别一年多以后,这位差不多把他当父亲一样看待的少年皇帝,还是对他充满了依恋。

只要以后赵谌依然这样待自己,那王晨不畏惧朝堂上的任何争斗,他也敢迎着任何人的挑战而行。

王晨也从赵環環、赵珠珠两姐妹看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了特别的情感,这一点让他觉得温馨,但也让他犯难。只不过这一切还不是他这几天要考虑的,回京后,要处理的事太多太多,等所有事交御完,将事发儿理顺,再来考虑男女情事吧。

赵谌将赵佶和赵桓迎刲了皇宫,元佑太皇太后,也迎到了皇宫外,自然又是一阵抱头痛哭。

赵佶、赵桓及其他皇室成员都被安置在了皇宫之内,赵佶依然居住在他原来住的地方,赵桓暂时与赵谌住在一块,待父子两人自个商量后,再决定赵桓住在什么地方。

其他那些帝姬及亲王,都回到原告自己所住的宫殿或者王府内居住,宗姬、族姬也各自回家。

因为被掳的一半多皇室成员、宗室旁支人员已经身死,但他们的家人还不知道,许多人是带着忐忑和激动的尽情来寻自己的儿女,但没寻着,而是接到了他们的遗骸,或者骨灰。

能接回自己的儿女,即使儿女们已经惨遭凌辱,但人能回来,他们的父母还是感觉到了庆幸,喜极而泣;而那些满怀激动而来,接回的只是遗骸或者骨灰的父母,则是悲痛欲绝。

看到或者听到如此悲哭声的赵佶和赵桓,也是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

这一切,都是拜他们所赐。

如果不是他们怯敌畏战,那战局也不定会演变成那样,靖康之耻也不一定会发生。靖康之难不会发生,那这些金枝玉叶的皇室子女,宗室旁支的宗姬、族姬也不会成为金人的战利品,任他们凌辱。

赵佶的妃子,女儿,除了赵環環和赵珠珠两个幸运儿外,其他全部都成了金人的战利品,都受到过金人的凌辱强暴,有非常多的人因为被凌辱或者环境的恶劣而死,如今归来的,十不存三。听到那些想过来迎接儿女回家的宗室旁支人员的痛苦嚎哭,赵佶回京后的喜悦完全没有了,充满了自责。

赵桓的心情也是相似,他的妃子,女儿遭遇与他的那些姐妹及母亲辈的人差不多,在看到赵谌的时候,他又想到了不堪金人凌辱,以自尽保持了自己气节的朱皇后,再次抱着赵谌大哭起来。而赵谌自然也想到了疼爱自己的母后,在哀哭着悼念自己母后的同时,也发誓,他要继续报仇雪恨。

无上皇赵佶及太上皇赵桓还有那么多的皇室成员、宗室子弟被放归虽然是件让人喜悦的事,但在归京后,这些人及他们家人表现出来的悲意,却是将这份喜悦完全冲淡,最终整个开封城都笼罩在悲壮之中。

在王晨的提议下,在赵佶及赵桓车驾归京后的第三天,所有被放归的成员,及朝中大臣,到祭天之地祭奠了那些冤死在北地的宗室人员,为他们流落在异乡的亡灵超度,希望他们的灵魂能返回家乡。

在无上皇和太上皇的车驾回京后,小皇帝赵谌也亲自主持了朝会,赦封那些亡于北地的皇室成员及宗室旁支子女。包括朱皇后,多位皇妃,还有燕王等不幸身死在异乡的人,都得到了高规格的追封。幸存的人员,也有封赠。

赵佶以无上皇、道君皇帝的身份继续住在皇宫内,但他自己选择的住所是一个原本偏僻的偏殿。赵桓以太上皇身份也住在宫内,但并不再与赵谌一道居住,而是另按住处,远离大内。

皇宫中的禁军也进行了大换班,王晨带回来的一批精锐军士以殿前司禁军的身份接掌了皇宫的守卫。原先的皇宫禁军也是殿前司禁军,这样的换防,在许多人眼里,只不过是殿前司禁军互换了守卫地方而已。但这举动却让很多人吃惊并担心,但小皇帝没有意见,无上皇和太上皇也没不满,暂时没有人敢提出质疑。

随后,朝廷也进行了盛大的封赏仪式。位居首功的王晨,得到了非常丰厚的赏赐,他除了继续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执掌兵马外,还被授以涪王之爵。以军功而被封为郡王之爵位,在大宋的历史上,好像还是第一次,这让许多人震惊,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在这件事上,无上皇赵佶、太上皇赵桓及皇帝赵谌都持相似意见,一定要授王晨以郡王之爵位,最终反对的人只能被迫接受。

此次北伐有功的将领,如折彦质、宗颖、韩世忠、吴玠、吴璘、曲端、张宪、赵立、李彦先、王德等战将,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其中折彦质被授以兵部尚书之职,宗颖任实际执掌兵部事务的兵部侍郎,吴玠也得到了领军节度的大权。吴璘、曲端、张宪、赵立、李彦先、王德、虞允文等在北伐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将领,也都被授以都统制级别的武职。除了官职上的升迁外,他们得到财物上的赏赐也是非常丰厚。

因为王晨的举荐,秦桧被授以吏部侍郎之职,位列宰执。这样的任命让秦桧非常意外,也对王晨感激涕零。

随后,赵谌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为“建业”。靖康耻,已经雪,靖康的年号也不需要再延续使用。而新更新的年号“建业”,则喻含了赵谌“建功立业”之意。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章李纲的顾忌

建业元年七月,宰相宗泽以年老身体衰弱为由,提请致仕。

小皇帝赵谌若留无果,众同僚相劝依然没让宗泽改变主意,朝廷最终允了宗泽致仕之请。

赵谌下发诏令,以非常华丽的语言盛赞了一番宗泽在靖康之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称其功大于天,世人皆以其为楷模。诏令中授宗泽为安国公,位居三公之太保职。致仕后,一应待遇都如同在职时候,原来的宰相府也依然留存,并以国库之银,替其在义乌修建一座府弟,供宗泽回义乌时候居住。

宗泽的致仕申请获得批准后,他向朝廷举荐了王晨,称其有宰相之才,可堪大用。

无上皇赵佶、太上皇赵桓,也在小皇帝赵谌面前一再称赞王晨为大宋立下的功劳,称其有鼎国之能,让其出任宰相之职,实是名至所归。赵谌自然没什么考虑就同意了。

也就在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及惊愕中,王晨接任宗泽下留的空位,成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王晨接任宗泽的宰相职务后,其所兼任的知枢密院事之职由折彦质接任,但他所领的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依然保留。

朝廷这样的任命,包括宰相李纲、宰执大臣胡寅等一批重量级的人物,都上表反对。

许多人这么认为,王晨如今还任着军职,以军职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身,兼任宰相之职,实是与祖制大不和,给予王晨的权力太大了,会留下祸患。许多人,甚至还继续反对授以王晨郡王之爵位。

“王晨身兼军政之大权,长此以往,普通之下,世人只知王晨。而不知皇帝也,”这是许多大臣上表反对时候表达的相似意思。

不过赵谌却不理会。他拿出了神宗皇帝“收复燕去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驳斥了大臣们的反对授王晨郡王之爵的意见,再以王晨在北伐之战中所立正的卓著战功,还有在朝政上一系列作为,称赞其才能出众,任宰相之职,实是名至所归。

而一些将形势看的比较清楚的大臣,如张浚、赵开、秦桧、折彦质等人,要么对此表示沉默。要么上表力挺王晨。

张浚在率慰抚使团北上劳军的时候,与王晨接触也比较多,他对王晨的了解也多了起来。

在幽州的时候,他公然向王晨示好,目的是想拉拢王晨,或者借助其力,以争取更多权势。

王晨的态度并没有拒绝的意思,这让张浚抱着希望。只是没想到,王晨归朝后。竟然一跃成为朝中地位与李纲不相上下的宰相,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