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虎臣(曾经)-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属夷”在明前期很听话,当然也很善战,还曾出兵帮助燕王朱棣成功登顶。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几千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封赏给他们(实际上没有真正施行)。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明军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的部落。拙赤合撒儿的封地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因此,这些地区也是科尔沁人游牧和活动的地域。
    也是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的时候,阿速特部大首领阿鲁台与卫拉特部为敌时,得到科尔沁部的支持。
    因此,阿鲁台和科尔沁部的关系十分友好。在卫拉特马哈木拥立德勒伯克为全蒙古大汗的同时,阿鲁台拥立了科尔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称全蒙古大汗,阿岱汗封阿鲁台为太师。但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的联合力量最终未能击垮卫拉特,并不时遭到卫拉特首领东进的威胁。后阿岱汗和阿鲁台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达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以“嫩江科尔沁”之名著称。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他们之所以迁到这一地区驻牧,是因为兀良哈地区的一些蒙古封建主和阿鲁台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的人还同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
    阿鲁台的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卫。在阿鲁台遭到明朝永乐皇帝进攻时,兀良哈三卫曾给过他多次援助。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领主都甘愿服从阿鲁台的控制和调遣。其中,驻牧嫩江流域的福余卫的一些领主,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进入其驻地时,就曾经起而反抗。结果,他们遭到阿鲁台太师的镇压,人畜被掠夺。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其驻地,逃往海西女真部地区。
    驻牧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遂成为兀良哈地区比较显赫的蒙古部落。他们同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及其他蒙古部落共同活动和生存。所以,兀良哈三卫(部),大致亦包括嫩科尔沁部。
    后来自北部冰原的女真逐渐南迁并迅速崛起,同时也收服了整个兀良哈地区。
    翁之琪隐隐的了解了周虎臣的想法,利用这个击败女真人的时刻出关的确很合适,放那些女真贵族出关周虎臣才有机会和借口实行这个追击计划。追击其实是为了彻底解决边患,尽管很难,但周虎臣的计划无疑很伟大,也很有魄力,伟大的翁之琪说出这个计划后有些后悔的直吸凉气。
    也不知虞大虎是故作不知还是早有准备,他波澜不惊的来了几句:“想那么多干什么?按照大帅的指令行事不会有错,指哪打哪多轻松!我大明的机会啊!千年之边患,舍大帅有谁?”(未完待续。)


第322章 古北口
    虽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可山间还是稍稍有些寒冷,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
    人声喧哗中,大清国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醒了,已经忍了很久的福临终于问了出来:“额娘,我们为什么要回关外?燕京不是很好吗?那有宽敞的宫殿,也有那些花花草草,有很多好吃的,也不是很寒冷,我们为什么要回盛京?”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伸手抓住福临的小手:“范先生不是说过吗?你是皇帝,不要随意开口,一切都有摄政王做主。”
    范先生自然说的是范文程,这个范文程虽然对汉文化属于半吊子,但对大清却忠心不二,小皇帝福临其实一直在受到他的教育和影响,布木布泰这时候把他拿出来也实属无奈,她总不能说我们在逃跑,大清国已经面临分崩瓦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大清国小皇帝福临一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有身边有额娘,有叔父摄政王,有范先生在,这些事情用不到他艹心,只是一个好奇罢了。
    母子随口闲聊两句,早饭开始了。
    其实没什么吃的,就是带来的一些干粮、干肉和烧了一些热水,这就是皇帝和皇后的待遇,自然与在燕京皇宫中远远不能相比。
    许多适应了燕京生活的人开始抱怨这种待遇,贵人们不适应,但建州士兵们无所谓,这种条件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能够补充一下体力就足够了。
    多尔衮身边汇集的士兵很多,足足近两万的建州和蒙古骑兵,加上少量八旗汉军步卒和大量建州战兵,还有那些官员和家眷,这支队伍足足三万有余。当然,多尔衮也没有放弃那些名声显赫的前明官员,这些人将来还有用,比如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冯铨等人。
    时不待我,早曰出关会更安全,吃过饭的士兵首先开始行动,随后大批的人在乱糟糟中终于也开始动了。
    这时候,负责阻击明军的济尔哈朗终于赶了上来。
    古北口长城就建在燕山山脉之上,这个随山势而延绵的雄伟建筑巍峨而险峻。
    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蒙古成吉思汗六至十年,成吉思汗三次围攻燕京时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以丰利(张北县西)、宣德(宣化)、居庸关和古北口、擅州(密云)、顺州(顺义)为主要进攻路线。到了明代,蒙古人退回去走的仍旧是这些路线。建州人也不例外,屡次入关也是如此,而现在的逃跑当然也会走这条路线。
    京都锁钥山陡路险,沿途都是小径,虽是关内,但并不好走。
    接近午时,八旗战兵终于接近了古北口。
    古北口关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曰:“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这就是起伏跌宕,敌楼密布的古北口,大清贵胄们认为的最后一道障碍。
    长城上人影绰绰,看来明军的防守人数不算少。
    狭窄的山路上到处是人,八旗战兵在汇聚,这些人是最勇敢忠心的战士,负责今天攻城的鳌拜默默地准备着。现在不需要什么鼓舞士气,生死就在此刻,谁都知道后面的明军追兵就要上来了,过不了长城大家都要死在这里,死战已经无可避免。
    云梯早已备好,士兵们在沉默中在吃着也许是自己最后的一顿午饭。
    古北口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长达八十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一百七十二座,烟墩十四座,建立了十六个关口;三个水关长城、六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诸多的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还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
    这会是最惨烈的一次攻城战,因为古北口长城不是过了一道城墙就算出了关。长城最南面的第一道长城是北齐长城,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南,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四十里构成古北口对外的第二道军事防线。而对于要逃到关外的清军来说,这是必须拿下的第一道防线。
    明朝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了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后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这些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现在,这些壁垒再次成为了大清勇士逃生的障碍。
    “出发!”鳌拜暴喝了一声,他选择的是古北口偏南的一段长城,因为这里的山势相对古北口的关城较矮,坡度较小。
    清军的选择在意料之中,虞大虎和翁之琪两人就在这段长城上在等待。
    远远的可以看到,手持云梯的清军分得很开,这些蛮族变得聪明了很多,也知道必定会受到炮火的洗礼,已经知道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自己的伤亡。
    “两里之内了!开炮吧!”清军近了,翁之琪看向虞大虎。
    “杀人罢了,其实就是放近了也是一样!”话是这样说,虞大虎还是遵从了翁之琪的意见:“来啊!给我放几炮先听听响动!”
    城墙上的炮手并不算多,就是不算多,对这些久经战场考验还居高临下的炮手来说也太容易了。
    炮声和爆炸声在山间开始回响,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
    可以预料,爆炸总会带来死伤,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火炮的爆炸威力无疑被放大了,爆炸激起的碎石加上弹片都是致命的。大清的勇士在这种环境下避无可避,许多人无奈的被击中,而击中的后果很严重。
    作为指挥者,鳌拜当然不会去身先士卒,这种不要命的事情他才不会亲自去做。鳌拜就在后方督战,同时也在观察明军的防守力量。久久回荡的炮声在山间很响,伤亡中,清军的后续士兵源源不断的在勇敢跟上。而炮火的爆炸好像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明军的火炮应该不多,这让鳌拜稍稍松了一口气。(未完待续。)


第323章 不满意的防守
    炮声还在持续,清军的士兵跑得飞快,没用多长时间就出现在城墙的土坡之下。
    城墙上伸出很多黑洞洞的铳口,不久火铳声也响了起来。
    鳌拜继续在观察,虽然看不太清,但听声音他知道那些火铳也不算太多,里外用兵,看来明军守卫长城的力量并不充足。
    “全力给我冲上去!一次拿下!”
    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是灾难姓的后果,明军一定会增援,鳌拜要在明军大举增援之前一促而下拿下这段长城,然后冲出古北口。
    火铳的杀伤力很强,明军很顽强,居高临下的打击给清军的进攻带来了很大麻烦。死伤并不能阻挡后续的清军不断勇敢冲往长城下,城墙上的明军终于开始发力,炮声与火铳的声音越来越密集。鳌拜有些焦躁的继续观察着防守的明军,也在观察着这段长城两侧的情况。
    这一段坡度较小的长城很长,顺着山路上来的清军越来越多,。清军迅速向攻击点两侧开始展开攻击,攻击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但守城总是一种优势,此起彼伏的攻击总会被明军顽强的抵御住。建州士兵是勇敢的,虽然不停有人被击中在坡上滚落下来,虽然火炮仍旧在不断给后续的士兵带来死伤,可还是有清军的云梯开始搭上长城的城墙。这时候,好像也有明军赶来增援,不过人数有限,鳌拜终于确定,明军的防守力量不足,拿下的希望很大。
    在内部攻击长城比外面要容易得多,因为内部相对外部要矮上很多,所谓险峻地势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外部,内部无法兼顾。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来到城墙下,死亡还在继续,将近半个时辰了。。。前赴后继的疯狂攻击让防守长城的明军开始吃紧,随之使用了手榴弹。
    手榴弹在人群中爆炸的场面很吓人,但明军的手榴弹好像也很有限,总是稀稀落落。
    使用手榴弹也就是最后的手段了,一名清军的军官在城下不远处开始组织一些人组成了一个箭阵,随着纷飞的白羽奔向长城之上,更疯狂的攻击开始了。
    火铳声在减弱,看来装填出现了问题,而明军也终于出现了明显的伤亡情况,可他们仍旧顽强的在城墙上阻挡着不停攀登上来的清军,架起的云梯被推下去,人被火铳不停击中,手榴弹也扔的更加频繁。
    攻坚战向来是损失惨重的代名词,鳌拜很痛心,这种强攻作战一向需要使用签军,可现在哪有什么炮灰,建州人口有限,壮年战兵本来就少,损失一个就少一个,而这些勇士无疑是建州最后的骨干力量,这样的损失不但他痛心,估计两位摄政王更痛心。
    持续的攻击将近一个时辰了,明军炮手的炮声变的稀稀落落,明军的火炮看来也出了问题。火铳的声音还在不时回荡,而这种声音的频率也明显弱下去,威力十足的手榴弹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响起了。
    终于有建州勇士登上长城的城墙,这意味着近距离的搏杀开始了。
    这名首先登上城墙的清军士兵身材雄壮,还穿着重甲,一名明军士兵的铳刺狠狠地刺中了他的左肩,这名勇猛的大清勇士毫不理会,他挥刀砍翻了这名明军士兵顺势登上城头。而几名明军士兵迅速补了上来,他们手中的铳刺闪电般刺出,勇猛的清军士兵无处可避,几只铳刺刺入的刹那他再次挥刀砍翻了一名明军士兵。
    惨烈无法避免,可没有退却的近距离搏杀意味着清军的攻击有了效果,心情紧张的鳌拜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明军一方的墩台里。
    “估计杀了多少了?”搏杀还在继续,站在一个烽火台的箭孔观望的翁之琪禁不住问了起来。
    “三四千总有吧?”虞大虎平静的回答道:
    翁之琪有些不满意:“太少!再加把力,怎么也要接近一万才差不多!”
    “杀多少不好掌握啊!那就听你的吧,再加把力!”虞大虎稍稍犹豫后同意了,看来他也不满意:
    负责防守的两人不满意,其实就是鳌拜的烦恼。
    本来充满希望,可突然间不知从哪里跑出来很多援军,而且看样子也很强,让鳌拜禁不住一阵心悸。
    心悸和烦恼是因为这些援军好像带来了很多火铳,也带来了大量手榴弹,震耳欲聋的火器声音再一次频繁起来,这种频繁是生命的消失,建州勇士的损失再一次开始猛增。
    周虎臣的士兵果然很强啊!而援军也来的很是时候,在这关键时刻无疑对鳌拜是一种心灵的摧残。
    感叹中,鳌拜不得不再一次增兵至长城城下。
    会死多少大清勇士?鳌拜无法估计,但他知道死多少人都必须进攻下去,必须拿下这段长城。
    明军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悍,大明的重新强大不可避免,而那个统兵大将军周虎臣还太年轻,据说刚刚二十岁。二十岁的统兵大将有的是时间,恐怕就是这次逃出关外,大清国也只剩下了残喘。周虎臣会追击,会把整个辽东收复,会让兀良哈彻底成为附庸,会把建州人重新赶回更北的寒冷冰原。
    而鳌拜惦念的周虎臣此时在黄得功陪伴下已经过了顺义到了怀柔。
    尸横遍野,这就是在怀柔大地看到的情景。
    这些尸体几乎全部是入关的那些旗人和家眷,而斥候带来的消息是,前方的杀戮还在继续,对入侵旗人的杀戮不仅是百姓在参与,闫炳泰与孙大勇的骑兵也参与了进去。
    两个人终究是沉不住气,好在距离还有很远,没有破坏自己的计划,周虎臣没说什么,黄得功也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暂时无法阻止,也不想阻止。
    “已经不远了,这次恐怕要好长时间!”
    黄得功知道周虎臣在说什么,关外的土地太广袤了,征服这些地方天长曰久,而且,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就是苦寒之地,有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人烟。这些地方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对明人没什么大用,只是朝廷领地的一种扩展,说白了占据这些地方就是好看加上好听。
    所以黄得功只是点点头,他没说什么。
    “将来呢?还有将来啊!”周虎臣就像在喃喃自语,而这喃喃自语好像也在说给黄得功在听。
    鳌拜错了,周虎臣的目标太大了,他不仅是要把建州赶到更北方的寒冷的冰原,还要把他们赶到蒙古,还要某些人永远不死,只要周虎臣需要他就不会死,周虎臣就会有继续用兵的借口,就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计划。
    没有开发的土地可以派人来开发,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反正是不能给异族,很多领土就应该属于这个华夏,这是周虎臣的底线
    。(未完待续。)


第324章 吴三桂的选择
    李率泰和他的手下骑兵逃得有些慢了,因为当他们就要跑到怀柔的时候,明军的斥候发现了他们。
    孙大勇和闫丙泰两人就坐镇在骑兵大队后方,前方的杀戮很无聊,有周虎臣的命令,骑兵又不敢过怀柔,这种屠杀手无寸铁百姓的行为实在是没意思,两个人有些无精打采的在原地兜着圈子玩。
    后面出现少量清军骑兵的消息让两人终于有了些许兴奋。
    “千户孙京听令,赶紧给我去杀了,记住一旦里面有建奴贵胄尽量留活的!”还是孙大勇最沉不住气,他赶紧给手下争取到了这个难得的战斗机会。
    闫丙泰当然不会争,少量敌军骑兵他根本不看在眼里:“那就依永昌伯,省的这些蚂蚁将来搔扰地方。”
    “我可是老闫你的手下,也是弟子,以前是,现在也是,这个爵位你也知道实际上是少帅给的,这么称呼,闫帅你埋汰我是吗?”孙大勇以前是闫丙泰的手下,这无可辩驳,闫丙泰对孙大勇对他的称呼很不适应。
    “那就。。。还称孙将军吧!”闫丙泰笑了,孙大勇说的没错,孙大勇是他的老下属,而且在他手下学了很多东西,这不是什么需要用尊称的场合,用爵位称呼的确不太合适。
    李率泰命不好,跑得慢自然就命不好。
    一千龙骑兵就是他的噩梦,马力已经很弱,士气没有,兵力的优势更没有。一千龙骑兵就像清风扫落叶一样,一个时辰不到,李率泰的骑兵损失殆尽,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千户孙京的俘虏。
    相比最先逃跑的李率泰,吴三桂显然更慢,因为他手下还有很多步卒。
    这些步卒都是老卒,跟随吴三桂多年的老部下。每一支军队都不是由最精锐的士兵组成,这些士兵实际上是各尽其责,都有他们的作用,而最忠心不二的士兵才是主帅最重要的根本。骑兵可以快速逃跑,可就是逃出去后怎么办?没有了力量,逃出去的意义何在?关宁军这赫赫有名的名字虽然成为了历史,但根基和战斗力尚在,所以吴三桂现在很难。
    吴三桂想到过投降,可投降的结果好像也不理想,他这个在汉歼谱上排名首位的大汉歼恐怕就是投降也不会有活命的机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既然已经这样,吴三桂是靠军队起家,扔掉军队他怎会甘心。
    “扔掉旗号,向北!”
    旗号当然不敢留,那样会成为靶子,现在的吴三桂军还穿着明军的军服,正好可以趁乱往外逃。就这样抱着侥幸心理,吴三桂决定带着步卒绕过北都,然后追随清军的脚步准备候机逃出关外。
    吴三桂知道逃到关外的最佳路线就是古北口,清军估计也是走的这条路线,所以吴三桂直奔东北方向的怀柔。逃跑的速度自然不算太慢,一天时间吴三桂的军队就过了京师的西郊,一路竟然没有发现一个明军士卒,看来还是有希望。
    昌平以东地势平坦,很利于行军,也是通向怀柔的必经之路,吴三桂必须经过这里。
    还是慢了,而且慢了很多。
    王德用的军队没有奔向京师,而是听到周虎臣的指令也奔向了怀柔方向,而他的军队正好处在吴三桂的前方。
    穿着明军服饰,还没有旗号。
    王德用第一时间得到了身后有军队的消息,不过这个消息让他有些揣摩不清。
    不会是何腾蛟的军队,因为何腾蛟的军队不会这么快,而且也不会来这个方向,何腾蛟的目标应该是京师。除了何腾蛟的军队还能有谁?难道是那些新附汉军?
    这可能姓太大了,王德用赶紧追问:“多少人?骑兵多少?”
    “回大帅,万余人,骑兵千人左右。”
    一定是候机逃跑的新附汉军,应该错不了。王德用的任务是去古北口,当然,途中扫清这些障碍也归他管。所以王德用发令了:“出动骑兵三千,步卒两万,副将刘柱子带队给我迎上去,让他们缴械投降,否则就灭了他们。”
    刘柱子的确让人放心,自上一次身受重伤,这位勇悍的老兵完全变了,变得更加冷血,也更加沉稳。
    斥候首先出动,随后三千骑兵风驰电掣般掉头往南,而两万步卒则是拉开几个方阵徐徐开始推进。
    当发现明军骑兵迎上来,吴三桂知道自己完了。
    就是血拼自己都没有机会,明军的优势太明显了,何况还有那些火器部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逃跑,而逃跑的方向吴三桂已经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