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第一军阀(落雨)-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造价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而油耗成本就更低了,本身石油开采和炼油的成本并不高,后世所谓高油价,那都是政府税收造成的。

此时的苏州油田已经陆续钻出了十余处油井,原油产量不断增加,这些石油在经过炼油程序之后,不仅能保障自身供应,还能将煤油出口到国外。

苏州油田区的储量足够发展所需,这年头对石油的消耗量并不高,因此完全能够支撑,日后可以去开采其他油田。

单以中国本土的石油储量来说,支撑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除了这些高级的大型农机,华东农机厂还建造出了各种非机动型农机,例如脚踩的打谷机之类的。

要知道这年头,人们把水稻收割下来之后,竟是用摔打的方式来完成稻谷与秸秆的分离。

而稻谷脱粒,则是用脚踩,高级一点的则是用水力,效率并不高,唯一的优点就是加工出来的大米比较好吃,比电动加工的大米口味要好。

以此时华东集团所掌控的农业技术的生产力,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如今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先进的生产力在管辖区域内推广开来。

普通自耕农是没有能力更换这些最先进的生产水平的,因为自耕农买不起大型农机,而且他们的土地也不够多,买去也没什么用。

因此得扶持那些大型农垦公司,另外组建农机队,为那些自耕农、家庭农场提供机耕业务。

同时鼓励农民购买拖拉机等小型农机,不够钱可以向银行贷款购买,当然需要有一些土地作为抵押。

对于土地兼并方面江渝是没什么手软的,在政策上他敢去动那些大地主的利益,但他不敢去动那些自耕农的利益。

但在商业、金融方面,却也在兼并自耕农的土地。

因为土地分散在自耕农手上,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会造chéngrén力资源的浪费。而这些土地被华东集团所兼并之后,就能用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之前因为动了大地主的利益,加上后续的购买、兼并,华东集团已经在两淮地区拥有了近八千五百万亩的土地。

这些土地能够机耕的区域被圈了起来,暂时还是租给佃农,不过等农机和资金到位后,将由华东集团的农垦公司直接经营。

而那些不适合作为机耕的土地,则拍卖给那些符合条件的买家,例如华东集团会要求购买这块土地后,必须使用多高的生产力进行生产,或是作为家庭农场,或是作为果园,或是用来种植蔬菜供应城市等等。

虽然生产力已经提高了,但在农业发展上只能说是刚起步,辛亥革命之前江渝并无地方行政权。

倒是在养殖业上已经颇具规模。

江渝自回到中国以来,便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如今华东集团旗下的养殖场多达数百个。

这些养殖场饲养出来的肉鸡、肉猪、肉牛,都是送到自己的屠宰场,然后再送到各个县城的专卖市场。

华东集团对猪肉进行了垄断性销售,就连水果之类的农产品也进行垄断性销售。

因为小摊小贩太多,即谁都赚不到什么钱,而且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些小摊小贩都清理掉,让他们去工厂上班。

垄断方式各有不同,猪肉销售是托拉斯,全由华东集团掌控。水果之类的农产品销售则是卡特尔,即在华东集团的主持下,各个水果店约定距离、价格。

而这些具备垄断性质的卡特尔商人,则都是华东商会的外围成员。

作为外围成员的小商人,也一样要遵守华东商会的规矩,否则他们的生意就做不下去。

如果他们能够遵守,并表现出较为出色的经营能力和道德水平,那么华东商会当中就会有人来牵拉,让他们的生意做得更大,层次也做得更高。

两淮行政总署对于市场的整顿,并未引起太大的民怨,因为那些失去原先生计的小摊小贩都被安排到工厂去做工了,个别钉子户则被抓起来劳改了。两淮行政总署对待百姓,有好的一面,也有无情的一面。

正所谓乱世用重点,乱世的法律要让人怕你,而盛世的法律则是要让民风更加淳朴,因此江渝并未完全按照普通法体系来构建法律。

这年头就是乱世,凡事没那么多功夫和你扯皮,干脆就是快刀斩乱麻,不服从政府的大方针,还闹事的,那就抓去劳动改造几个月。

还敢闹?

继续劳改,对不起,这次不是几个月了,最少也得劳改你一年半载。

垄断就是劳动力的充分利用,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有时候垄断会失去进步的动力,但这并不是问题。

在垄断的同时也可以互相竞争。

例如一个被华东集团所垄断的行业,华东集团可以分别成立两到三家公司,让他们互相竞争,而且是良性竞争。

同时市场上还会出现一些挑战者,例如一些人挤进垄断行业,并且在华东集团的优势竞争力之下还能生存的企业,证明其经营手段很成功,华东集团可以对其进行收购,在华东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之下,在黑白两道的压力之下,没有什么企业不妥协。

当然,被华东集团收购有更大的利益,这种收购并非是要出卖所有股权,在华东集团控股之后,经营者能获得庞大的资金及人脉,也不会再有什么针对性的恶性竞争。

这种模式并不新鲜,美国国际财团就是这么搞的。

农业上的垄断自然也是有的,在推广农机的同时,江渝正在建立辛迪加。

农业上采用托拉斯垄断不太显示,而辛迪加垄断方式却比较合适,即建立统一的原材料购买、销售渠道。

每一个辛迪加成员都必须按照掌控辛迪加的华东集团的指挥进行生产。

而华东集团此时掌控了农机、化肥,还逐渐掌控了铁路、公路,更加掌控了石油,要想建立辛迪加太容易了。

不加入这个集团的地主,首先农机、化肥等生产必需品价格更贵,第二你生产出了农产品,总得上公路运输吧!收费站的收费就够你受的。另外使用农机得烧油是吧!没有燃油补贴你拿什么竞争?

不用农机又如何竞争?

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农业辛迪加。农业辛迪加又分各种辛迪加,有水稻辛迪加、小麦辛迪加、大豆辛迪加、棉花辛迪加等等等等。

有了农机,为江渝建立辛迪加彻底的铺平了道路。

——————

第三更到!

呼唤收藏、票票!

合同终于到了,厚脸皮求点打赏,不用太多,把粉丝榜排满就行,鞠躬!

第二十九章:武力威胁

为了建立农辛迪加,江渝又调集两亿元资金砸进了进去,在使用了先进农机的前提下,农业的回报率无疑是非常高的。

因为农业生产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高的回报率。

当然江渝现在已经没什么钱了,随着第二期的工业陆续开工,江渝在橡胶股票上赚到的钱,全部都砸到工业、基础设施、农业、水利、教育的建设上去了。

德国国有复兴信贷银行的五亿贷款只到了一亿,被江渝抽出来砸进农业当中,目前江渝能调集的也就是华东集团的盈利资金了,不过这些盈利资金很多都砸到规模再扩大当中。

也就是说,此时砸进建设中的资金,已经超过了十五亿。

其资产总额正在以疯狂的速度极速膨胀。

为了增大盈利,江渝在4月在淮安专攻石油科技,华东集团很快就推出了技术成熟的塑料制品。

塑料专利早在06年就申请了,目前已经在各国有授权给一些商人进行生产。

各国专利法当中有一个强制执行规定,即一项专利技术在几年没有授权,如果是很有用的,将被强制授权。

授权给厂家,可以收专利费,再则此时江渝在中国生产塑料并不需要交专利费,反而能把从竞争者身上收取的专利费用来补贴到自己的商品当中,从而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大量的塑料制品开始出现,这些塑料制品的应用无比广泛。

从生活用品,到商品包装,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等领域都有很大的用途。

同时炼油产生了其他的副产品,如可以修建公路的沥青,以及用来制造牙膏、洗衣粉、肥皂、香皂、洗发水的原材料。

对于洗衣粉、肥皂、香皂这类保洁用品,华东集团是肯定要垄断的,因为垄断这些商品代表着巨大的利润。

哪个人能离得开这些东西?

当然,流浪汉可以。

但正常人天天都要用,可想而知其利润是多么惊人,只要形成垄断,其利润绝对超高。

对于垄断了国内石油行业的华东集团,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力,已经在国内击败了美国煤油。

而洗衣粉、香皂、洗发水等副产品的品质、包装都比美国货要好,很多美国人还没有,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市场,还有很多海外订单。

并且迅速在海外发展出代理商,又吸纳了不少资金。

此时江渝手上已经掌握了不少专利,每年能收取到的专利费高达上亿银元,不过江渝嫌钱来得慢,于是派人在各国以这些专利进行抵押,向各国银行申请商业贷款。

同时江渝开始将手中那些工厂、商业公司做为抵押,向各国洋行进行贷款。

用专利申请的贷款比较隐蔽,没受到多少关注,而用工厂、企业申请贷款则马上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样也牵动个了袁世凯的神经。

江渝突然申请大量贷款,让英法等支持袁世凯的列强势力为之jǐng惕。

这个地方军阀要做什么?

如果他拿到了钱,岂不是会威胁到他们的代言人袁世凯的地位?因此英法等国背景的银行都拒绝了江渝的商业贷款申请。

连袁世凯也发电报来询问。

最近袁世凯加强了对两淮地区的情报网络,获知的信息让袁世凯大惊失色。

此时的江渝已经联合光复会,掌控了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四省,而且还建设起了许多工厂、道路。

在江渝的地盘区域内,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力量,如同旭日东升一般。

孙振东来使时对袁世凯所说的内容,不仅不假,而且还有所保留,江渝的实力之强,如果真要在此时武力统一中国并非难事。

此时江渝向各国提出商业贷款,顿时让袁世凯更加心惊肉跳。

江渝虽然名义上投靠了他袁世凯,并口口声声宣称愿意为中央效力,但鬼知道他们会不会一刀子捅过来,袁世凯心中生出一种与虎谋皮的疲惫感。

江渝这小子就如同一把悬在脑袋上的利剑,随时可能伤人,甚至是置人于死地。

当然江渝向各国提出商业贷款,并非是为了灭掉袁世凯和革命党,以武力统一中国,而是要在一战爆发发展出足够的工业规模,同时也要在一战前建设起足够的海防力量。

面对袁世凯和列强的忧虑,江渝首先向袁世凯回电,称此次借贷为个人商业贷款,所借贷资金将投入工商业发展之中。

“若大总统不放心,可派人监督资金去向。”江渝在提出监督的方案后,又在电文后又加了一句,“我商会上下致力发展工商,若受政治之阻碍,商会路线恐生变化,或亦推翻当前之政治格局,以保工商畅通,若袁大总统愿促成此次商业贷款,消除政治原因之误会,商会上下当为中央分忧,复兴军亦愿出三万兵马收复蒙古边疆。”

其电文中的威胁意味昭然若揭。

虽然此举委婉,但却说得很明白了,如果华东商会因为正直阻碍而无法获得贷款,不让我们发展工商,那我们只好改变发展路线,把钱投入到军事当中去,并通过军事手段灭了你袁世凯,再去向洋人贷款。

这封电报再次把袁世凯吓了一大跳。

当然后面又说了,如果袁世凯愿意促成贷款,复兴军愿意出兵三万,也是两到三个师的兵力,替袁世凯收复蒙古地区。

此时蒙古问题成为袁世凯头疼的大事,蒙古王亲贵族们,趁着辛亥革命不仅脱离了中国的统治,而且还占领后了后世的内蒙地区。

全国上下对收复蒙古的呼声很高。

如果袁世凯在任期间能收复蒙古,那么显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政绩。

袁世凯看完这封电报,感叹道:“这姓江的小子不简单呐!他如今也是一手拿着屠刀,一手拿着甜枣。老夫若听话就给个甜枣,不听话就让老夫吃刀。”

“爹,那我们怎么办?”袁克定有些不知所措的问道。

时局发展成这样,远超袁克定的预料,原本以为必败的复兴军,竟然胜了,而且还是胜得极为干净利落。

“还能怎么办!既然他要贷款,那便让他贷吧!”袁世凯无奈的摇头道。

“那万一他要是把钱拿去扩充军力,那我们!”袁克定惊疑不定,袁世凯哼了一声,“你不配合他贷款,他现在就可以弄死我们。配合他贷款,起码还能拖一拖,再则姓江的小子也未必是要把钱拿去扩充军力。”

……

与此同时,江渝前往上海租界,去见了英国大使朱尔典,这是英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关键人物。

朱尔典来到中国已经不少年了,袁世凯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他获得英国支持的关键原因。

双方见面比较顺利,朱尔典对于这个近期崛起的年轻人十分重视,这是他认为在中国唯一能够撼动袁世凯地位的人。;

第三十章:疯狂借贷(一)

见面后,江渝一口地道的伦敦腔英语让朱尔典对江渝的初次印象极为良好。

“朱尔典先生,在下此次前来,主要是想商谈一番贷款一事。”江渝在一阵寒暄之后,开门见山的对朱尔典说道。

“不,不,我想如果是贷款,我们不必谈。”朱尔典听了之后当即摇头道。

江渝微笑着说道:“朱尔典先生也许欠缺考虑,在下的贷款只是个人商业贷款,并不关系政治。但是,这次贷款偏偏已经被政治所挂钩了。您所顾虑的无非是在下拿到钱之后,会武力冲击中国当前政治格局,从而使大英帝国的代言人袁大总统的地位受到年威胁。”

朱尔典不可置否的笑了笑,接着江渝说的话让他的笑容顿时凝固了。

“但是,朱尔典先生,您应该事先调查一番,以在下的华东银行的规模,再加上不久前德国向在下个人所提供的5亿银元商业贷款,以及其余各国银行所拿到的累计3亿元的商业贷款,如果我要冲击袁总统的地位,那么随时可以挥兵北伐,一举统一中国。”

“呃……”朱尔典一时没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不过,本人只是一个商人,对于什么总统并不感兴趣,我所申请的商业贷款只是用来修建铁路而已,并且我已经与袁总统进行了沟通,我们之间已经有明确的分工,即他负责政治,我只负责发展工商。实际上在中国大规模修建铁路是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的,只要有铁路,大英帝国的商品就能够销售到中国各个区域,而且能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原材料。您以为如何呢?”

江渝看着朱尔典问道,朱尔典迟疑道:“修建铁路确实符合我大英帝国的利益,但铁路贷款并非是这样的,一般各国对中国的铁路贷款条件都比较的……苛刻!例如我们需要铁路经营权,还要一些高额资产抵押。”

“呵呵!朱尔典先生说的是过去式的老黄历了,如今的中国已经能够自己修建铁路,再则就算大英帝国不给我们贷款,德意志帝国也会很乐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是政治所无法阻碍的,一旦政治阻碍了我们的工商业发展,我想袁总统的总统宝座也坐到头了。”江渝接着说道:“之所以在下会前来与朱尔典先生沟通,是因为在下并不太喜欢德国人的那一套,他们在我的集团当中的势力已经太庞大了,相反我更喜欢大英帝国所提供的贷款。再则,我也认为朱尔典先生是个睿智的智者,应该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说着江渝突然拿出一张存单,递给朱尔典说道:“初次见面,这是小小礼物,还望朱尔典先生不要推辞。”

朱尔典接过存单一看,顿时瞳孔紧缩了一下。

三十万银元!

这个年轻人出手竟然比袁世凯还要大方!朱尔典不动声色的将存单放入口袋,轻轻咳嗽了一声,“唔!我想贷款方面将不是什么问题,不过要想让大英帝国改变铁路贷款模式,还得先让德国人出来,以此给帝国一些压迫感就可以了。”

朱尔典显然给江渝指了一条明路,那三十万两的巨额贿赂显然极为有效。

不要把外国佬都想得那么公正无私,实际上外国佬的交际更为简单,所以平时可能没那么贿赂发生,但并不代表外国佬就不收贿赂。

特别像朱尔典这样,被派往中国,又无人监管,收点贿赂并无问题。

袁世凯之所以能和朱尔典保持良好的关系,自然也是因为袁世凯愿意砸钱,是朱尔典见过的最大方的满清官员,因此才向英国女皇写信给袁世凯说好话,最终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成为英国在华代言人。

而今天朱尔典又尝到了甜头,这个年轻人远被袁世凯更大方。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打压他呢!如果他像袁世凯那样登上中国权力巅峰,岂不是意味着他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多谢朱尔典先生指点,如果您能促成大英帝国对在下的商业贷款,事后在下还有重谢。”江渝不失时机的再次丢出了诱饵。

“我会尽力的。”朱尔典欣然说道。

这次外交行动很圆满的结束,江渝基本上打通了英国这边的环节。

当然还差一点,随即江渝开始联系他岳父尤科斯,半个月后,即传出了德国商业银行向华东集团贷款3亿铁路款的消息。

华东集团也提出了修建一条从浙江通往山西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干线总长1220公里,途径安徽、河南。

另外还将从胶济铁路修一条铁路到河北邯郸、邢台,另外从青岛修建一条铁路与连云港到南通的铁路相连。

胶济铁路是德国人修的,江渝要把铁路和胶济铁路相连很容易,而且在经营上不会遭到刁难。

而从连云港作为起点的陇海铁路则是比利时人修的,当初江渝修建海通铁路(连云港——南通)时,并未将铁路与陇海铁路相连,此时把青岛到连云港的铁路与海通铁路相连,那也是自己的事。

同时还将修建一条从江苏苏州到浙江杭州,再到江西南昌,再从南昌到湖南长沙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命名为‘苏沙铁路’,总长1560公里。

铁路修筑完成后,德国商人运货可享受价格优惠。

这个消息一放出去,顿时英法等国的神经都被牵动了,特别是英国人的神经被牵动得最厉害。

此时的德国已经成为英国全国霸主地位的强大挑战者,德国人不仅在远洋运输上已经直追英国,而且在对外扩张方面已经严重不满英国对全球大量殖民地的占有。

殖民地的占领主要好处就是获得原材料以及商品倾销地,而然如果德国人在中国投资铁路,岂不是说德国人将可以将商品倾销到中国,而且能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原材料。

这已经严重挑战了英国的在华利益。

朱尔典此时适时的给英国女皇写了一封信,并向英国内阁提交了一份报告。

朱尔典在报告中声称,中国人突然间想要大规模修建铁路,而且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修建铁路的基础,他们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铁轨,连机车都已经能够制造了。

“大英帝国已经无法阻碍远东在铁路上的发展,因为德国人已经认定了要向远东长江巡阅使江渝提供大量商业贷款,就算德国迫于压力取消贷款,也能暗中达成这一协议,而且要让德国人迫于压力停止向华东集团贷款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根据我的接触,华东集团控制者江渝还将计划修建更多的铁路、公路,并且是一个亲英远东人,而且手上有大量优良资产进行抵押,如果大英帝国向其提供贷款,依旧将会在在华利益方面相比德国占据上风……”

朱尔典的报告起了巨大的作用,英国人在发现华东集团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大量工厂之后,已经意识到靠单纯的封杀已经无法抑制江渝的发展了。

一旦这个军阀头子无法实现其目的,必然全面倒向德国,同时还将冲击英国在华代言人袁世凯的地位。

以这个军阀头子的财力,以及之前复兴军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袁世凯根本无法阻挡他的脚步。

但还算好现象的就是,当前这个军阀头子更关心工商业发展。

给华东集团贷一些钱是没问题的,只要他们不倒向德国人,同样也只要他们不威胁到袁世凯的正直地位。

因此之前江渝提出的贷款使用监督也被英国所认可。

在朱尔典的争取下,很快英国就同意了向华东集团贷款三千万英镑的贷款,江渝马上就确定下了这三千万英镑的用途,全用来投资农业。

“小渝,加上这笔钱,我们在农业上可是投入了七亿元进去了,是不是投太多了?”江远川有些疑虑,农垦公司是他在负责经营的项目,两淮行政总署没收的土地全都承包给了华东集团的农垦公司管理。

“也不是太多,现在工业开始发展,工人的工钱也开始上涨了,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了,这时候必须保障粮食供应,否则就会通货膨胀了。”江渝对父亲说道,正所谓足则让,不足则争,老百姓就是这样。

只要粮食供应稳定,就算钱再多也不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太高。

就如同后世的美国佬那么多钱,可人家的农产品价格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