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扬)-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静和盯着他,道:“你这是假话吧?他是这样给你说的?说!我要听原话。”
正如郑静和所料,这不是东条一机的原话,是他根据其意思改编的,给郑静和一吓,一下跪在地上,道:“东条大人说了,要你们马上滚回去,要不然他的大军一到,会把你们杀光的。”
“杀了他!”亲兵队长一步跨出,拔出宝刀,指着这个笨蛋。
郑静和摆摆手,道:“是原话就好。你起来吧,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笨蛋迟疑了一下,还是站起来,道:“将军,小的叫井下三郎。”
“井下君,你能实话实说,我很欣赏,你放心,你的家人马上就会与你团聚。”郑静和一副莫测高深的样子,道:“你的同伴,他们的家人,我也会放了。我现在就告诉你,你的家人没有吃一点苦头。”
井下三郎一个劲地道谢道:“谢谢将军,谢谢将军。”
“福岗的现状,你已经有所了解,你也知道这场战争是东条一机引起的,是他杀了我们数百商人,抢掠了他们的财物,朝廷才发大军征讨。”郑静和依然是一副高深莫测样。
郑静和抓住他们后,派人带着他们在福岗各处走了一圈,福岗原是一座繁华的港口城市,现在却是变成了一片废墟,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井下三郎哪里忘得掉,点头道:“记得,记得。”
“这场战场,朝廷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之。”郑静和接着道:“要想不打这场战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交出凶手,也包括东条一机在内,少一个都不行。你去跟你们的人说,要想你们的国家有和平,就该交出东条一机和他的帮凶。”
井下三郎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成了郑静和选中的“和平大使”,眼睛瞪得象铜铃,连说话都不知道了。郑静和挥挥手,亲兵把他带了出去。
“大人,你为什么不杀了他?”亲兵队长很是不服地道:“他说那样的话,你也忍了,真是的。”
郑静和笑道:“东条一机这是借刀杀人,想让我杀了这个井下三郎,我哪会上他的当。杀这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过是举手之劳,要是这事让东条一机大肆宣传一通,舆情会对我们不利。以我们的实力,可以置舆情于不顾,不过,那样的话,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实为智者不为。”
亲兵队长明白过来了,要是真把这井下三郎给杀了的话,东条一机以此来煽动鬼子的情绪,这场战争宋军遇到的阻力就会大很多,代价也就会相应增大,反倒不如把这个无足轻重的井下三郎给放了的好。
“大人高明。”亲兵队长思索道:“这个井下三郎无足轻重,以他之力也无法把我们的要求传达给日本的其他诸侯和百姓,大人这是不是有点……”非常技巧地没有说下去。
郑静和大笑道:“他当然不可能做到。他不能做到的事,未必就没有人做不到。”
“谁?”亲兵队长脱口问道。
郑静和笑着站起来,道:“当然是我们!只要我们不杀他,占住了舆情,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这事之所以发生,那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一个福岗还不足以让东条一机心惊胆跳,我们还应该再做下去。一个福岗不够,可以有第二个福岗,第二个不够可以有第三。要是都不够,我们把整个日本都变成福岗,夷为平地,这总行了吧。”
“快看,怎么那么多的船?”大坂的日本民众吃惊看着飘浮在海面上的南宋舰队。
“那船好大,真的好大。”民众指点着无敌战舰,好象看见恐龙似的。无敌战舰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到哪里都能掠夺人的眼球,由不得没有见识的鬼子不好奇。
郑静和站在船头上,看着大坂的民众指点南宋舰队,忍不住摇头道:“真是化为之民,未经开化,如此没有见识。”当时的日本束缚在四岛间,知识文化在得到唐文化的影响后才开始发展,哪里比得上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
“大人,下令开炮吧。”海军将领包领军很是急迫地向郑静和建议道:“大人,我们先炸掉鬼子的船只,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等我们上了岸,包准一个也别想跑。”
鬼子是四岛之国,对外的发展在当时虽然没有大的建树,但他们的依存主要是船只,哪里都有不少船只。正如包领军所言,要是炸掉他们的船,鬼子真的是无处可逃。
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郑静和这个一向明智的战略家这次却没有表现出嘉纳雅言的良好品质,一口否决,道:“炸船就不必了。”
如此好的主意居然没有给采纳,不要说包领军很是意外,就是和郑静和很是熟识的亲兵队长也是意外,脱口问道:“将军,这是为什么呀?”话一出口,才知道失言,忙道:“将军,我什么都没有说。将军如此说,必然有更好的主意。”
“少拍马屁。”郑静和笑道:“我们这次一不炮击,二不炸船,三不准抢掠。”
不抢掠是军纪的问题,这点众将很是赞同,他们毕竟是来复仇的正义之师,要是抢劫的话,和土匪强盗没什么区别,当然是执行为好。
至于炮击和炸船,那是战术问题,目前情况下,炮击与炸船是最好的选择,一闻是言,众将奇怪了,问道:“将军这是为什么?”
郑静和并没有回答他们的提问,接着往下说,道:“对于逃跑的人,不要杀。只杀站住不动的。”
众将再次大奇,齐声问道:“将军,这是为什么?”包领军劝说道:“将军,我们是来制造恐怖的,要是不杀足够多的人,还能有恐怖吗?能吓得鬼子胆颤心惊吗?”
郑静和大笑反诘道:“谁说制造恐怖要无尽的杀戮?要是杀光了,谁来把消息宣扬出去?你们就是制造了天大的恐怖,又有谁知道?”他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放走人,让他们把恐怖传播开去。
这是免费的说客,何乐而不为呢?
众将恍然大悟,道:“将军高见。”
郑静和笑着面授机宜,道:“制造恐怖,是手段问题,而不是杀戮的数量。你的手段足够好,不需要杀很多人;要是你的手段不够好,杀再多的人也没有用。”
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只要不是笨蛋都想得到,那就是要将士们挖空心思去折磨人,一句话:你们有什么手段,尽管使出来!
解读出真意的众将很是兴奋地道:“遵令。”
郑静和再给他们下达了一道命令:“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在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让这里不再有一个活着的人!”
他的命令全部解读出来,就是使用一切手段折磨、制造恐怖和驱散民众,留下来的只能是尸体。这道命令与以往的任何命令都不相同,很是新鲜,众将很是期待地领命。
大手一挥,郑静和下令道:“行动!”
一声令下,卟嗵卟通的水声响个不停,将士们跳进海里,用鬼子话呐喊着“伸张正义!还有商人的性命!”“东条一机,纳命来!”“想活命的,赶快逃!”“杀光所有的鸡猪狗牛羊人!”
这些话当然是林尚荣他们的杰作,他们久在日本做生意,对鬼子话很是熟悉,要弄点喊话出来还不简单。
从岸上望去,宋军好象泛滥的海水一样涌来,大坂民众哪里想得到突然之间冒出这么多的人,一个个吃惊到难以想象的程度,眼睛瞪得象二筒,连动一下都不知道。直到宋军的宝刀砍在身上、手榴弹扔进人群里,他们才知道大事不妙,发一声喊,撒腿就跑。
宋军谨记郑静和的命令,呐喊着象赶鸭子一样在后面追赶。跑得慢的给抓住了,以百般手段进行折磨,制造恐怖。
第303章 神奇的进军
“你们都完成任务了?”郑静和在众将的族拥下行走在大坂的街上,一边看着地上的尸体,一边询问将军们。
包领军笑嘻嘻地回答道:“将军妙计,焉能完不成?将军,没给你说,我们一下岸,先是逮住那些跑得慢的大杀一通,吓破了他们的胆,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要快,追都追不上。”
“可不是嘛,我们本想多抓些人好好折磨一通,然后再放了,没想到他们跑得太快,也没抓住多少。”叫张行山的海军将领很是赞同包领军的话,不过,他话锋一转,有点遗憾地道:“可惜,我们杀的人却不多,还没有一次正常的战斗杀伤的多。要是先给一通火炮的话,鬼子的死伤会多得多。”
“是啊。”众将齐声附和道:“鬼子的腿真的是飞得起来,我们追都追不上。下次,先用火炮炸断他们的腿,不怕他们再逃了。”
郑静和笑着分析道:“从地上为数不多的尸体可以看出来,你们的收获的确不够好,没有杀伤多少。不过,你们不用遗憾,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他的话可让人想不明白了,包领军奇怪地问道:“将军,我们怎么会高兴?这这这……”众将也如他一般想法,惊奇地看着郑静和。
郑静和笑容不变,道:“鬼子之所以跑得如此之快,还不是因为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怕,那是因为鬼子怕了我们,才如此不顾一切地逃跑。你们看看,每家每户,人跑光了,东西都在,就连最常用的家什都没有带走,可见逃得有多仓促。”
怕是建立在恐怖的基础上,换句直白点的话说,就是宋军的目的已经达成,如此之多的鬼子逃出去,还有不把恐怖散播出去的道理。想明此节的众将一下子高兴起来了,道:“将军之言有理。”
张行山想了一下,问道:“将军,这些东西怎么办?”
鬼子仓皇而逃,留下的东西着实不少,按照郑静和的命令,抢又不能抢,只能留着做摆设。要是视而不见的话,又太可惜,着实让人拿不定主意。
郑静和笑道:“这是留给我们的补给品,我们远离本土,需要就地补给,这不是现成的吗?我们用得上的就搬上船去,用不上的就地设立仓库,存贮起来,将来可有大用。至于这些房子、店铺,就不用给留了,一把火烧了得了。”
这主意的确不错,两面兼顾,众将不得不佩服郑静和的神计妙算,道:“将军高明!”
历朝历代,在战争中发生抢抢劫之事是屡见不鲜,就是有很好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也是时有发生,那种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事情只不过是用来搞宣传,实际情况是无论你如何努力,那种事情都会发生,这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无法杜绝。
蒙古人的征战更是明火执仗地抢劫,有时为了一颗珍珠不惜把人的肚子剖开,因为珍珠的主人为了保全珍珠吞进肚子里。
唯有郑静和这办法最是实在,又不用担心给人指责,更没有剖人肚子的惨剧,真的是当得起四个字“惠而不费”。郑静和可不知道他这一主意给小日本带来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几乎是亡国灭种。
“将军,我们应该趁鬼子惊恐之际,跟踪而至,抓住东条一机。”张行山出主意。
郑静和摇头道:“那倒不必,象东条一机这种丧心病狂的人,一定要让他饱受折磨。他不是一心想统一日本吗?那好啊,我就给他来个众叛亲离,让他在熬煎中渡日。所以,我们不急着进军,先等等再说。”
“理是这个理,不过,我们要是在这里等的话,也太没有意思了。”包领军很是不爽地道:“整天和一个大坟茔在一起,一想起来就没劲。”
大坂现在除了宋军是活人外,有的只是死尸,要是呆在这里,的确是没什么劲头,他的话立即得到众将的响应,齐道:“是啊,将军。”
“当然不能白呆。”郑静和笑道:“我们还是得找点事做。我们就兵分数路,去攻打沿海的城市,处理方式和这里一个样。”
“太好了。”众将齐声叫好道:“在攻击东条一机之前,先把鬼子的地方变成一座大坟茔。”
忽必烈站在地图前,一双虎目紧紧地盯着地图,双眉紧锁。此时的忽必烈已经不是昔日的忽必烈了,昔日里的忽必烈英俊挺拔,让人一见之下就生好感。现在的忽必烈依然是帝王之气十足,但是已经不再是英俊挺拔了。南宋那通火炮真的是长了眼睛,对准他飞来,要不是巴布尔见机得快,处置得宜的话,忽必烈肯定是完蛋了。饶是如此,他也是重伤在身,左边脸蛋给弹片擦掉了一大块皮,伤口虽然愈合,但疤痕仍在,破坏了他的形象。
这还不算,他的左臂给活活炸断,经过太医的精心医治,命虽然保住了,但已成残疾之人,成了独臂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独臂帝王仅不多,忽必烈是其中的一个,真的当起得起那个赞美之之词“千古帝”。
巴布尔,贴木儿,桑哥他们站在忽必烈的背后,也是看着地图。他们知道忽必烈正在沉思,万万不能打断他的思索。
时间在无尽的等待中过去,终于,忽必烈从地图上收回目光,转过身来。受伤之后,身体已不如前,有些虚弱,坐了下来,问道:“南朝的进军如此迅速,一天有一百多两百里,就是我们蒙古的骑兵在作战中也不见得有此速度,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你们都说说看。”
忽必烈是个务实的人,能够实话实说,这点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确难得。宋军如此神速的推进,就是蒙古在全盛时期与最衰弱的南宋对垒,不是没有过如此速度的推进,而是没有过如此大规模、如此神速的进军,饶是忽必烈聪明过人、熟谙兵法,也是想不通道理了。
巴布尔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南朝之所以进军如此神速,一是他们抓住黄河意外封河的有利时机渡过了黄河,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我军好多军队在根本就没有反应的情况下遭到南朝军队的毁灭性打击。”
忽必烈点头,道:“实际情况也是这样。黄河在中游封河,百年难得一遇,封河如此之坚固、里程如此之长,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天意。朕原本以为,南朝渡河是必然,那也要等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节去了。即使到时他们渡河,也需要精心的准备,搜集大量的船只,没有一个月时间不可能把为数如此之多的军队、数量如此之巨的物资运过黄河。没想到,上天和我们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
顿了顿,接着道:“他们的渡河固然出人意料,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也是因为我们的部署有问题,我们的军队没有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不能随时投入战斗。究其原因,是朕的过错,没有给他们下达命令。”
直言事实,承担错误是忽必烈的美德,实是感人,巴布尔他们齐道:“皇上!”
“那第二呢?”忽必烈挥挥手,问巴布尔。
巴布尔愣了一下,才道:“皇上,臣是直筒子。”忽必烈打断他的话头,道:“你有话就说,朕要听的是真话。只要是真话,朕就赦你无罪。”
“谢皇上。”巴布尔接着道:“臣以为,我朝在南线的军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兵力分散各处,各自为战,各守一地,易为南朝各个击破,这才是我军遭遇如此惨败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不置可否,问道:“帖木儿,你也是这样认为?”
“是的,皇上。”帖木儿直入主题道:“巴布儿说得很对,南朝之所以进军神速,不是因为他们的实力有多强劲,而是我们给创造了条件。勿庸置言,经过中原决战后,南朝的实力大幅提升,已经超过靖康事变之前的南朝了,不过臣以为要象现在这样每天推进将近两百里,要是朝廷应对得法的话,南朝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因为这已经接近了骑兵作战的极限。”
忽必烈招手,道:“都坐下吧。你们两位所说,正是朕心里所想。太祖当年西征花剌子模,当时的实力对比是太祖远不如花剌子模,最终却是太祖灭了花剌子模,朕一直在想原因在哪。朕以为,这固然有太祖的雄材大略,神奇的战略和变化多端的战术,也有摩诃末处置失当。”
“札兰丁王储提出的集中优势兵部署在阿姆河一线,趁太祖立足未稳,未从长途行军的疲惫中恢复过来之机发起进攻,与太祖决战,这是一个天才的战略构想。只可惜,摩诃末没有采纳,而是把军队分散到各处,各守一地,彼此之间互不呼应,才为太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成吉思汗当年西征花剌子模,大获全胜,堪称一个奇迹,同时也使得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目中达到神一样的位置,几乎没人敢对此战置评,而忽必烈却是直言当时的优劣,在蒙古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巴布尔他们不得不从心里感叹忽必烈的心胸广如大海,道:“皇上圣明!”
忽必烈接着分析道:“一个错误的战略,使得花剌子模这样的强国灭亡,更不用说现在的南朝,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朝,而朝廷却犯了当年摩诃末的错误,其失败也是必然。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朕的失误,这个罪责应该由朕来承担。”
“皇上!”巴布尔他们给忽必烈跪下,激动得泣下沾襟。
帖木儿进言道:“皇上不必自责,不是皇上不圣明睿智,而是当时的情况所迫,才没有把军队集中起来。”
忽必烈身受重伤,生死难测,根本就无法处理军国之事。到后来,身体稍好,南宋又封锁了黄河,根本就无法把命令传达到黄河以北。不要说传达命令,要不是黄河意外封河,忽必烈能不能回到大都都成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黄河北岸的蒙古军队没有变更部署,没有统一的组织与调度,彼此之间无法相互呼应,在宋军的进攻面前一触即溃,要想宋军的推进不神速都很难了。
“谢谢你的好意。帖木儿,你不用为朕开脱,这是朕的责任。”忽必烈不无自责地道:“朕早该想到这点,没有采取措施,这是朕的失误。”
不能不承认,忽必烈敢于承担过失,这点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做到的,即使纳纳谏如流的唐太宗也有不爽的时候,还有要杀了魏征那个村夫的粗话。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忽必烈的表现足以获得后人的尊敬,帖木儿他们是感动无已,齐道:“皇上!”只此两字,再也说不出其他的话语。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忽必烈招手要帖木儿他们起来,道:“趁局势还不是很坏,就让朕来弥补这一过失。朕决定,帖木儿负责东线的防御,巴布尔负责西线的防御,你们的任和就是尽一切可能拖住南朝,不让南朝向北推进。即使不济,也不能如现在这样快速推进。你们应该体会朕的用心,知道现在朝廷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有了时间,朕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忽必烈虽然没有明言,他是他能做的事情必然是重新征召丁壮入伍,训练出一支新的有生力量。要做到这点,他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巴布尔和帖木儿争取到了时间,忽必烈的计划未必就不能成功。
巴布尔和帖木儿明白他们的担子有多重,道:“遵旨。”
“征召丁壮,训练新的军队,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忽必烈接着道:“朕可以给你们交个底,别儿哥的大军很快就要到了,有了这支生力军,成败还未可知。”
现在的蒙古,最需要的就是军队,别儿哥的大军赶到,无异于一支强心剂,具有振奋人心的效果,帖木儿他们很是兴奋地道:“太好了。”
“你们这次南下,身兼重任,朕给你们全权,临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忽必烈很有气魄地道。
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机决断的权力非常重要,帖木儿和巴布尔很是欣慰,道:“谢皇上。”
“现在,你们说一下,你们要如何应对。”忽必烈开始问计了。
帖木儿沉思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南朝的推进固然神速,但是他们也不是一帆风顺,这推进速度过快,会使得后勤补给困难,后续军队不一定跟得上他们的速度,这就给我们制造了机会。”
“有道理。”忽必烈点头道:“凡事有利必有弊,推进过快,固然可以打乱我军的部署,也使得自身的困难增大。后勤补给困难是困难了点,并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朕在想,南朝皇帝应该是授予了这些军队全权,让他们可以就地补给。所以,朝廷要想在后勤上下手,不太现实。”
“皇上圣明!”巴布尔分析道:“臣也是这么认为。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虽仍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不过这里的地方绝大多数为汉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的心是向着南朝的。要是南朝军队一到,他们的向背很难确保。”
“朝廷可以做文章的应该利用南朝推进速度过快,后续部队难以赶到这点,把包围圈中的军队撤出来,集中在一起,再和南朝决一死战。”
忽必烈点头道:“推进过快,有时会造成孤军深入,给对手以机会。当年,南朝的太宗皇帝趁契丹国丧之机,五路出兵,想收复燕云之地。名将曹彬一路也是进展很快,其他四路的进展缓慢,不能给他以有利的支援,最终成了孤军深入,萧太后抓住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先切断曹彬的退路,再围而歼之。要不是曹彬机警,撤得快,必然是全军覆没。”
“今天这一战局又复现,朝廷应该学萧太后当年一样,集中优势兵力,破其一路或是两路,这局面就打开了,问题就好办多了。”
军队推进神速,使得后续部队难以赶到,就会留下空隙,给对手以可乘之机,这点在历史上有很多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装甲部队的进展让人吃惊,吃惊到那位以喜好新奇、大胆事物而著名的元首都多次叫停。
忽必烈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