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踏三国-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翼德!休得胡言乱语!吾与景升乃是同族兄弟,岂能做出如此不仁不义之事?你若再敢多言,吾须饶你不得!”刘备连忙呵斥着张飞,将张飞心中疯狂的念头强行按了下来。
刘表盘踞荆州多年,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刘备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同意张飞的提议,事后再把一切的过错推到张飞的身上,反正他的莽撞是出了名的,背着刘备做一些莽撞之事,倒也还说的过去。
不理张飞,刘备将目光看向其他人,问道:“诸位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
孙乾站起身来,向刘备行礼:“主公,吾愿前往说服刘景升,令他出城迎接主公!”
刘备闻言,心中一喜,随即又有些担忧的问:“先生当真有十足的把握?”
孙乾微笑道:“刘景升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刘景升了,当初他单人独骑来到荆州,是何等的万丈豪情?可如今,岁月早已消磨了他所有的锋芒,令他沦为了守城之主。吾相信以三寸不烂之舌,前往说服,至少有八成的把握!”
“好!既然如此,此事便拜托先生了。”刘备站起身来,竟是郑重的向孙乾行了一礼,足见他内心中对进入荆州的渴望。只要能够在荆州站稳脚跟,剩下的慢慢图之便是了,再不济,刘表的岁数在那摆着呢,总得死在他刘备的前面吧?只要能忍,荆州早晚会落入囊中的!
荆州,占据着长江以南的九个郡,地域宽广,是天下第一大州。在北方连年战乱之际,荆州在刘表的治下,从未参与过任何的战争,最近的一次大战,还要追溯到讨伐董卓时期呢。之后虽也有几场小仗,但都是无关痛痒的,所以未经战火侵袭的荆州,不但地域辽阔,而且富庶的很,天下第一大州的名头,乃是实至名归的。
刘备对荆州垂涎三尺,暗中算计不已,正是源于此。
襄阳是荆州的治所,刘表的州牧府就坐落在襄阳城中最繁华的地段。
这一日,州牧府前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自称孙乾,手中持有刘备的拜帖。
听闻刘备的官吏来到了襄阳,刘表很是奇怪,他不明白这个叫孙乾的人,究竟是做什么来的。
不过刘表也不是傻子,更不是聋子。先前刘备和夏侯渊部将在汉江的激战,刘表也有所耳闻,得知刘备已经渡过了汉江,难道说,此刻刘备竟处于自己的荆州境内?这个孙乾,乃是为刘备来坐说客的?想要让自己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疑问,刘表将孙乾召入府中,在议事厅与他相见。
一见面,刘表就开门见山的问道:“先生乃是玄德的部属,今日来到吾襄阳府,是要做说客的吗?”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举火自焚
乱世之中,天下各处争斗不休。
刘表所在的荆州远离中原,亦曾有过数次战斗,就更不要说中原以北的地方了。
眼下这个阶段,各地的诸侯包括马超、曹操在内,都暂时结束了战乱,但在幽州,战火却依旧如火如荼。
袁绍和公孙瓒在幽州的战争,持续了三年的时光了。起初,公孙瓒是占据优势的,但是袁绍在逐渐收复了冀州豪强们的归心之后,得到众多冀州文武将官、当地豪强支持的他,便逐渐扳回了劣势,开始逐步对公孙瓒形成了压制的局面。
公孙瓒苦苦支撑了三年之后,幽州的地盘大部分都被袁绍夺走了,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即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四人,作战英勇,轮番上阵,杀的公孙瓒叫苦不迭,更兼袁绍麾下有沮授、田丰、审配、郭图等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接连让公孙瓒钻入圈套之中,前前后后损失了许多的兵马,导致公孙瓒嘴周只能固守在幽州的治所易京,在易京筑造了一座高台,以此做着最后的挣扎。
其实公孙瓒也很明白,再这样下去,即便袁绍只是围而不攻,公孙瓒所囤积的粮草也早晚有吃完的一天,等到那个时候,袁绍便可轻轻松松的攻破易京了。
为了能生存下去,公孙瓒先后派出了百余名心腹,包括他的儿子公孙续在内,乔装改扮之后到各地去求援,希望可以有人能帮助他击败袁绍。
然而,世态炎凉,往日里那些和他称兄道弟的人,慑于袁绍的兵威,竟是无一人敢前来营救,哪怕是仁德之名闻名天下的刘备亦是如此。
公孙瓒对待刘备这位昔日的同窗,不可谓不厚道。早期的时候,便是公孙瓒最先收留刘备的,为了给刘备提气,公孙瓒还曾在当初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之际,向与会的各路诸侯力荐刘备,最终帮助刘备坐到了第十九路诸侯的位置上。
后来刘备意欲前往徐州救助陶谦,向公孙瓒讨要赵云,公孙瓒明知赵云的重要性,但还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甚至还无偿借给了刘备数千的兵马……林林总总,这些恩情,便是石头人,也会融化了吧?
可是刘备呢?是怎么回报公孙瓒的?公孙瓒的求救信明明已经送出去了,刘备却像是没看到一样,直如泥牛入海一般毫无音讯,怎么能让公孙瓒不寒心呢?
城内的粮食日益减少,城外的围兵却是越聚越多,内忧外患下,公孙瓒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
万念俱灰中,公孙瓒独自一人带着佩剑来到了易京城中的高台之中,盘膝坐在正中间,开始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来。
这一生中,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大概是拜入卢师门下,成为鸿儒季长公(马融的字)的再传弟子吧。若没有马融留下的那些文稿,以及卢植的悉心栽培,公孙瓒绝然无法取得今日的成就。自己这一身本事,都是从这两位长者处得来的。
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又是什么?
未能将一生所学好好的运用,在攀上人生的巅峰之后,因为性格上的固执,导致自己的势力迅速的滑落,或许,曾经辉煌一时的幽州势力,明天便会烟消云散了。可恨自己还想再为大汉尽一份心力,却是做不到了。如果有来世,一定要改掉自己固执的毛病,那样才能活的更长久一些。
这一生中,看错的人都有谁?
首当其冲的,他想到了刘备。看似满口仁义道德的刘备,竟然见死不救,时至今日,公孙瓒才逐渐纳过闷儿来,当初刘备要去徐州救援陶谦,怕也是别有用心的吧?或许是看到了袁绍的强大,不愿和公孙瓒一起玉石俱焚,或许是贪图徐州牧的宝座吧?后来陶谦暴亡,刘备在三推五让中坐到了徐州牧的位置上,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
良久良久之后,公孙瓒缓缓站起身来,面带凄凉的看了一眼脚下的幽州大地,缓缓的抽出腰间的佩剑,一剑斩落了摆放在高台之上的烛台,眼看着那落地的烛火,将附近的东西点燃,渐渐地燃烧了起来。
生死有命,强求不得。
自古成王败寇,既然上苍不站在自己这一边,公孙瓒认栽!只是,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在袁绍的手里,公孙瓒自己的命,必须由他自己来终结!
这一场大火之后,自己便会被烧的尸骨无存了吧?那样也好,至少不会被袁绍侮辱自己的尸体了。
就让这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吧。
不知为何,在这个时候,公孙瓒的心中,竟是忽然变的通透起来,以前很多他想不明白的、看不透的事情,在这一刻迎刃而解。或许,这便是马超口中所说的“境界”吧?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将决定着他看待事物的透彻性。
这是很久之前,马超对公孙瓒所说的话。
第三百三十八章 劫后余生
迷惑中,公孙瓒跟随着身前的几个黑衣人一路向前,在穿出密道之后,他霍然发现已经来到了已经的城外,一片人马嘶喊之声纷杂的传入了自己的耳中。
公孙瓒连忙举目望去,发觉自己位于一座小山之上,借着山上草木丛林的遮掩,山下的人看不到他所在的位置,但是他却可以轻易地看清山下的全部景象。
是袁军!一队队的袁绍军将士,正在有序的进入易京城,那明晃晃的刀锋,在火把的照耀中反射着阵阵寒光,为首一人,公孙瓒仔细一辨认,不是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张合么?
这时的张合,约有三十多岁的年纪,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指挥若定的约束着部下们,令众多部下与颜良、文丑杂乱无章地部署有着明显的差别。
若是马超在这里的话,他一定会张合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别人不知道,马超却清楚的知道,张合,字隽义,年轻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太过耀眼的战绩,属于那种越老越妖的人物,这一点倒是和黄忠有些类似。
只不过,张合反常的地方,并非是武力,而是指挥战斗的能力。四十岁之前,张合以武力闻名于世,但是四十岁之后,他的武力仍保持着一流的水准没有太大的变化,指挥作战的能力倒是直线上升,后期单独指挥了几场硬仗,表现极为出色,乃至于他依靠着后来者居上的作战能力,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名噪一时,甚至被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倚重为国家柱石。
“张隽义!”公孙瓒看着张合的身影,咬牙切齿的低声说道。
在和袁绍的斗争中,张合的出场次数虽然不多,可每次他带兵出场,都令公孙瓒吃尽了苦头,心中对张合有怨怒也是很正常的事。
“将军,此处不宜久留,速速离开吧。”为首的黑衣人对公孙瓒说道。
公孙瓒猛地掉过头,十分不情愿的道:“吾的部众都陷在易京城中,吾怎能一走了之?”
换做以前,公孙瓒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话来的。诺大的幽州,被他搞成如今这幅衰败的模样,任人宰割,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甚至在此之前,公孙瓒还想一把火玩个自焚,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个时候,他可没考虑过部下的将士们今后会面对如何的难关。
但是,他在举火之前回想自己的一生,总结出了很多的东西,让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份明悟,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偏见和固执,葬送了整个幽州了。
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公孙瓒死里逃生,劫后余生的感触,令他心中的明悟又深化了一些,心态和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很多,所以才会说出如此有担当的话来,他的言下之意,便是要和那些昔日的部下们同生共死。
“将军!我家君侯下令务必要营救出将军,这是死命令!因此特意派我等前来,我等为了挖掘这条密道,先后历经数月之功,为了掩盖这条密道的存在,更是先后也死了数十人了,将军可以不顾年我等的辛劳与生死,可若是救不回将军,我等也只有到主公面前自刎谢罪了!”
那名带头的黑衣人显然也有些急了,他倒不是怕死,从穿上这身黑衣的那一天,他和他身边的同伴们就已经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他怕的,是无法完成马超交给他的任务啊!
在他的心中,马超就是他的信仰,是不可战胜的神威天将军,马超交代下来的事,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也要一踏而过,去完成任务。
因为,他们是马超手中最神秘的一把尖刀!平日里隐藏在暗处,没有人知道他们这把尖刀究竟有多锋利,可若是亮出锋刃来,他们会让天下间任何一位诸侯感到胆寒!
他们的名字,叫做神机!
在为首黑衣人的劝说下,公孙瓒躁动的心逐渐平静下来,眼含热泪的最后看了一眼易京,而后绝然转过身,顺着黑衣人指引的方向走去。
血债,终须血偿!
袁绍,你等着吧,终有一日,我公孙瓒会亲提虎狼之师,踏破冀州,亲手击败你,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
默不作声的赶路中,易京走出十余里的路途了。
此时,公孙瓒的心情渐渐平复了下来,他微微转头,暗中观察起身边的几个黑衣人来。
之前因为心浮气躁,公孙瓒直到此时才发现,他们所指引的路,并不是走的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沿途也没有走上官道,尽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小路,有些路段,甚至都不能被称之为路,从地上杂草被割掉的痕迹上来看,显然是他们在不久之前新开辟出来的。
看来,带头的黑衣人所言不虚。为了营救自己,他们确实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他们开辟这些之前无法通行的小路,其实是为了绕开袁绍的兵力部署,保证将自己救出来之后,可以安然的脱离袁绍的势力范围,而不至于被人发现。
这其中,所牵扯的问题可不是一日之功,侦查地形、做好参照物、考量可行的路径……无论哪一个问题,都是很棘手的,尤其是在需要保密的情况下。
第三百三十九章 偷天换日
天色大亮,万物苏醒。
公孙瓒在两名神机营密探的陪伴下,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来到了易京与上谷郡交界的地方,暂时脱离了袁绍的兵力部署范围。
穿过上谷,便是代郡了,过了代郡,就将进入并州的境内了。
相对冀州来说,袁绍在并州的势力还是要弱上一些的。
冀州地广粮多,人口稠密,袁绍把冀州当做大本营来经营,亲自坐镇在冀州的邺城。而并州是大汉正北边的一个州,比邻鲜卑等异族部落,和西凉一样,常年遭受异族人的侵袭,吕布生前刚出道时,便是在并州常年与这些异族人作战,才创下无双战神的美名的。
因为并州特殊的地理条件,袁绍只是把并州当做训练兵马的摇篮,重视程度自然就比不上冀州了,镇守在并州的,是袁绍的外甥高干。
袁绍其人,表面上重视人才,举贤不避亲,可实际上,被他视为心腹之人的,都和他有亲眷的关系。相比外人,袁绍还是觉的自己的亲人更靠谱一些,所以高干才能坐上并州牧之位,袁绍的几个儿子,除了最小的两个儿子尚且年幼之外,也都是身居要职。
袁绍的这种想法,和当初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十分相近。认为血缘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牢靠的一种关系,可是他却浑然没有想到,在刘邦死后,被刘邦封王的几个儿子争相夺权,谁都想坐倒大汉天子的龙椅上潇洒一番,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现在袁绍还处于正值巅峰的年龄,可若是他年老力衰或者一病呜呼之后,他那几个被他娇惯坏了的儿子,是不是会让悲惨的历史重演呢?袁绍可并没有想那么多,以他的智慧,也想不到那么长远。
总而言之,相比冀州,并州显然更容易让公孙瓒他们逃出去,所以神机营密探们毫不犹豫的便选择了这条路。
对于他们的选择,公孙瓒内心中也是认可的,不然的话,他早就开口反对了。
直到这个时候,易京城中的大火方才渐渐熄灭,可见公孙瓒之前为了自焚,准备了多少的易燃之物了。
等高台之上的浓烟渐渐变淡,袁绍才在伞盖的遮挡下,来到了高台之下。
心中的急切,令袁绍有些激动地问向身边的颜良:“汝说公孙瓒那莽夫是在高台之上自焚的,可曾查证了吗?”
颜良清楚袁绍对公孙瓒的忌惮和重视程度,不敢怠慢,急忙答道:“回禀主公,按照公孙瓒所部降兵所说,的确如此,不过大火方熄,末将还未上去检查。”
“那便一起上去吧,吾倒是想看看,自焚后的公孙瓒,是个什么模样!”袁绍戏谑的说了一句,然后翻身跃下马车,按剑向台阶上走去。
从他这个小动作就可以看出,对于公孙瓒,袁绍却是是很忌惮的,哪怕是一场大火之后,袁绍依然加倍小心。
毕竟,公孙瓒叱咤风云十余年,武艺精熟,一杆长枪不知刺落了多少英雄豪杰,这样勇猛的人,看不到他的尸体,总是不能让袁绍完全放心的。
作为袁绍的哼哈二将,颜良和文丑急忙一左一右跟了上去,紧紧守护在袁绍的两侧。他们二人的动作,令袁绍很是满意。
其余的将校、谋士也不敢落后,急忙亦步亦趋的跟着袁绍,一起向高台之上走去。
越过九十九阶宽阔的台阶,来到了高台的顶端,袁绍发现顶端的面积极为宽阔,简直都能建造一座小型的城塞了。
再向远处看去,原本依附着高台所建造的一些房屋,大半已经被烧毁了,变成了一堆瓦砾。
在高台正中央的一块空地上,躺着一具已经烧焦的尸体,面目全非到已经无法分辨了。这具尸体身上是被烧坏的铠甲,从散落的甲叶来看,这副铠甲的做工很是精良,用料也极为考究,倒很像是公孙瓒平日里所穿的铠甲。
在这具尸体的旁边,不足一步远的地方,横放着一柄宝剑。历经大火的灼烧之后,这柄剑的剑柄已经不见了,显然是毁于烈火之中了。但是这柄剑的剑身还保持着完整,那么大的火,竟然也没有烧坏这把剑,剑刃两侧依然散发着寒光。
袁绍见到这把剑,心中一阵激动,连忙快步上前,在身边随从的身上私下一块披风,仔细的对着地上那柄剑擦拭起来。
随着袁绍的动作,剑身上附着的污秽之物很快被他清理干净,如同一泓秋水的剑刃显得越发的明亮了,在剑身的正中间处,袁绍分明看到了用篆体刻着的两个字:思召!
没错!这就是公孙瓒的佩剑!这把剑,公孙瓒可是从不离身的!
名剑思召,与汉高祖刘邦的赤霄、马超的巨阙一样,位列十大名剑之一,天下闻名,乃是可遇不可求的宝物。
对于这把剑,袁绍可是垂涎已久了,更知道公孙瓒对这把剑的重视,现在既然见到思召件安静的放置于此,那说明,旁边这具被烧焦的尸体,必然便是公孙瓒无疑!
第三百四十章 甄宓的困境
田丰在沮授的制止下,最终还是没有站出来。
可不站出来,就代表田丰默认了。他一定会在事后找到沮授,追问沮授为何会阻止他的,他就不信,以沮授的智慧,会看不出袁绍做出了一个多么荒唐的决定。
和田丰沮授所想的不同,袁熙大踏步站了出来,跪倒在袁绍的身前,大声说道:“儿臣谢过父帅!儿定不会辜负了父帅的厚望!”
不辜负?才怪!
田丰心中暗想着,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索性便把目光转向了另外的方向。
作为鼓励,袁绍在袁熙的肩膀上用力的拍大了一下,顺手便将袁熙给拉了起来。
虽然袁绍最疼爱的儿子是小儿子袁尚,可袁谭、袁熙也都是他的亲骨肉啊,他又怎么忍心自己的儿子像其他的将官们一样,在地上长时间的跪拜呢?那样的话,膝盖可是会痛的!
俗话说的好,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以袁绍优柔寡断的性格,导致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十分的宠溺,尤其是小儿子袁尚,还没满十四岁呢,便已经被袁绍上表朝廷封为郡侯了,食邑高达千户,比袁绍麾下盛名昭著的河北四庭柱还要高呢,可惜的是,袁绍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被袁绍拉起来之后,袁熙翕动了一下嘴唇,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是最终还是忍住了,默默地退到了一边。
在出征幽州之前,袁熙在邺城中曾偶遇过一次甄氏商会的大小姐甄宓,只一眼,立刻便惊为天人!
甄宓的美貌,将袁熙的心瞬间征服。从那日之后,袁熙的心中便再也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女子了。甚至在每夜欢乐之时,无论承欢身下的女子是何等的美丽,袁熙都要用一块白布罩在她的脸上,把她想象成甄宓。
本来,袁熙试想向袁绍提出,要迎娶甄宓过门的,可是转念一想,自己刚被任命为幽州牧,若是在这个时候提出娶亲之事,怕惹得袁绍不高兴,认为自己这个儿子贪图儿女之欢,不能成就大事。
另外一层,袁熙也是怕自己身在幽州,心中还如此惦念甄宓,会让袁绍生出疑问,在回到邺城之后亲自去验证甄宓的容貌,从而将甄宓绝美的容貌被公开。要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邺城,可是还有袁谭这个大儿子呢,对于自己这位大哥,袁熙可是清楚得很,一旦他有幸得窥甄宓的花容月貌,必定会抢在自己之前,将甄宓纳入府中的。
于是袁熙便忍耐了下来。他准备在幽州先呆上一段时间,想办法做出点成绩来之后,再向父亲提出心中的意愿,那样的话,父亲在高兴之中定然会答应自己的。只要父亲答应了,即便是身居冀州牧高位的大哥袁谭,也无可奈何了吧?
正是源于袁熙这样的想法,无形中延缓了他想要霸占甄宓的进度,才给了甄宓向长安城传递消息的机会,没有沦入袁熙的魔掌之中,这是后话。
此刻的甄宓,一个人躲在自己的闺阁之中,正在偷偷地哭泣着。
在邺城,还没有人敢公然为难甄宓,除了袁熙。
在遇到袁熙之前,甄宓经常女扮男装,到邺城的闹市之中玩耍。直到遇见袁熙那天,凑巧一阵风吹来,将甄宓头上戴着的帽子垂落,令她一头乌黑的秀发汝瀑布般散落下来,立刻便引起了袁熙的注意,当场便将甄宓拦住,欲要一进芳泽。
幸好当时风大,就在袁熙纠缠甄宓之际,风沙吹进了袁熙的眼中,令袁熙睁不开眼睛,甄宓便借机溜走了。
等袁熙将眼中的砂砾去除,在寻找甄宓的踪迹时,又哪里还能找得到?
不过,邺城毕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