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姜维与夏侯霸商议:“以前我们取雍州时,没有搞成,现在又一次出征,应该有所准备了,公有何高见?”夏侯霸说:“南安这个地方的粮草最多,我们干脆先去打南安,一旦成功,就不担心后勤支援问题了,以前我们没成功是因为羌兵说好又没来,这次我们应该提前与羌兵联系好,如果羌王肯出兵,我们再来打雍州,那就好多了。”
姜维觉得夏侯霸说得对,于是就先派人去联系羌王,给了羌王许多的礼物,羌王答应出兵协助,于是姜维这才又一次发兵进攻南安。
郭淮得知西蜀的姜维又发兵来攻雍州,赶紧将消息报告给了京师。司马师当即在朝堂上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才能抗拒蜀军的进攻,首先就是派遣援军的问题,辅国将军徐质说:“我愿意领兵去增援郭淮。”司马师大喜,就命令徐质为先锋,让二弟司马昭为大都督,一起领兵去增援郭淮。
徐质率兵来到雍州前线,在董亭这个地方遇到了西蜀的先锋廖化,徐质与廖化进行了首次遭遇战,结果徐质大胜,廖化根本打不过徐质,没几下子蜀兵就大败,退兵三十里,魏军也乘机扎下营寨。廖化似乎没打过什么胜仗,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他也就是个凑数的。
姜维与夏侯霸商量,说徐质英勇,如何才能胜过他呢?夏侯霸说:“上一次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粮道被对方截断,可见魏军非常重视粮道。这次我们仍可以用这一招,以粮道来引诱对方,让对方掉进我们的埋伏圈。”
姜维觉得此计很妙,就再次让廖化出兵引诱徐质来战,然后故意暴露自己的运粮路线,有探马将消息报告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也认为截断蜀军的粮道是胜利的关键,既然发现了对方的运粮路线,那么就应该赶紧去截断它。
徐质率军追击廖化来到铁笼山附近,发现了蜀军正在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于是徐质分兵一半去抢夺了蜀军的粮草,另一半继续追击廖化的败兵,追着追着就来到了一处狭窄的山谷中,突然两边伏兵四起,前后通道都被蜀军堵住,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
徐质奋勇拼杀,始终闯不出重围,直到他所携带的魏军几乎都被消灭,徐质才逃了出来,正走间,正面遇到一支蜀军,领头一员大将正是姜维。姜维与徐质大战几合,刺徐质于马下。徐质派去截蜀军粮草的一半兵马也被夏侯霸消灭,夏侯霸让蜀军穿上魏军的盔甲,连夜去袭击司马昭所在的大营,魏军见是自己人退回来了,就开闸放蜀军进寨,结果蜀军轻松攻破了魏军的大营,司马昭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中带领少数军马逃到了铁笼山中据守,被姜维的军队四面围住,山上无水无粮,司马昭长叹一声:“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
39 出生入死的经历——大成功者都需要有几分运气主簿王韬劝司马昭不要灰心,赶紧在山上扎下营寨,派人出去寻找水源,结果运气不错,还真找到了水源,于是司马昭就暂时率军固守在山上等待救援。
姜维这次困住了司马昭,心里大喜,想当年他与诸葛丞相一起在上方谷没能逮住司马懿,这次总算有收获了,一旦抓住了司马昭,可以说是大功一件,等于砍断了蜀国的一条臂膀。
消息传到了郭淮那里,郭淮急着要领兵去救援司马昭,陈泰对他说:“现在姜维所联合的羌兵已经到了我们的门前,如果你率兵去打姜维,羌兵就会乘我们城中空虚来袭击我们,不如先把羌兵的事情搞定,然后再去救援司马昭更加稳妥。”
郭淮说:“羌王这次亲自来了,羌兵势大,如何才能迅速解决这个威胁呢?”陈泰说:“羌人一般都比较愚笨,不如我们采取诈降的方法,引诱他们来偷袭,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他们。”郭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陈泰亲自去执行诈降的任务。
陈泰领五百兵马去羌王那里诈降,说了郭淮许多坏话,答应为羌兵引路去偷袭郭淮的大营,羌王非常高兴,就同意与陈泰一起去偷袭郭淮。这天半夜,羌王带来所有兵马在陈泰的带领下,悄悄来到郭淮的大营面前,陈泰首先冲了进去,羌王也率领部队跟着冲了进去,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中了郭淮的埋伏,羌王掉进了事先挖好的陷进里,被郭淮给活捉了。
当羌王被押送到郭淮面前时,郭淮亲自为他解绑,好言安慰,说朝廷知道羌王是忠义之士,只不过受了姜维的欺骗,只要羌王能够弃暗投明,帮助魏军打击蜀军,朝廷会给予封赏。羌王听后大喜,心想被人家活捉了,不但没事,还会有封赏,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协助魏军去打击蜀军。
于是郭淮让羌兵领头,魏军跟在后面,一起连夜去袭击铁笼山的蜀军大营,姜维听说羌王带兵来增援了,非常高兴,与夏侯霸一起出迎。没想到羌王竟然投降了魏国,与魏军一起杀入了蜀军营寨,蜀军一点防备都没有,顿时大乱,被魏军杀得七零八落。姜维空手上马逃跑,郭淮认准了猛追。论武艺其实姜维远高过郭淮,只是他慌乱中逃跑,手上没有武器,背上倒是背了一把硬弓,但箭壶里没箭,看郭淮紧追不舍,姜维只得空拉几次弓弦,头几次郭淮还认真躲一躲,但几次之后,郭淮就知道姜维其实没箭,于是放心大胆地猛追。
直把姜维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既然姜维没箭,郭淮就大胆向姜维放箭,他连射了五六箭,但一箭也没射中,反而是被姜维顺手接到了一支箭,姜维悄悄地将他接到的这一支箭搭在了弓弦上,瞄准了郭淮,一箭射过去,正中郭淮的面门,将郭淮射下马来。姜维拨马赶回去捡起了郭淮丢下的长枪,想补上一枪结果了郭淮的性命,这次魏军大举赶来,姜维来不及杀郭淮,只好自己先逃再说。
郭淮虽然被赶上来的魏军救回去了,但不幸的是姜维这一箭射得很重,郭淮仍然是不治身亡。司马昭从铁笼山上被解救下来后,看到郭淮为国捐躯了,非常伤心。姜维与夏侯霸虽然大败而回,但毕竟杀死了郭淮和徐质,说起来还算是大有功劳,不能说毫无建树。
4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情景反复出现司马昭封赏了羌王,让他们回去了,自己带领军兵返回洛阳。从此后,他与大哥司马师一起专制朝纲,比当年的曹操还要独断专行,根本不把天子曹芳放在眼里。大哥司马师每次上朝都是穿着鞋子带着宝剑,所谓的“剑履上殿”,有时候连皇帝都得出迎,司马师当朝吩咐国事,根本不用与皇帝商量,所有大臣都围着司马师转,没人理会皇帝的意见。
曹芳退朝后回到内室,看到自己身边只有三个人跟随:一个是太常夏侯玄,另一个是中书令李丰,还有一个光禄大夫张缉。张缉是张皇后的父亲,也算是皇亲,是曹芳之皇丈也,于是曹芳叱退近侍,同三人至密室商议。
曹芳拉着张缉的手大哭着说:“司马师视朕如小儿,觑百官如草芥,社稷早晚必归此人矣!”李丰奏曰:“陛下勿忧,臣虽不才,愿以陛下之明诏,聚四方之英杰,以剿此贼。”夏侯玄奏曰:“臣叔夏侯霸降蜀,因惧司马兄弟谋害故耳;今若剿除此贼,臣叔必回也。臣乃国家旧戚,安敢坐视奸贼乱国,愿同奉诏讨之。”
曹芳说:“朕祖武皇帝诛董承,就是因为事情做得不够隐秘,现在我也可以写血诏给你们,但千万要保密啊,一旦泄露,大家一起完蛋。”张缉和李丰都不以为意,他们觉得自己没董承运气那么差,对方也不是当年的曹操,应该没问题。
当年董承是天子的丈人,带衣带诏出去打算召兵勤王,被曹操发现而灭了三族。而今故事又重演,张缉也是天子的丈人,又一次带衣带诏出去打算召兵勤王,这次被司马师发现了。当他们三人出门时,看到司马师带着众武士就等在门外,司马师问他们为何迟迟不出来,到里面与天子密谋什么。他们三人先是不肯承认,怎奈司马师有内线耳目早就通风报信了,张缉被搜出了衣带诏,衣带诏上写:“司马师弟兄,共持大权,将图篡逆。所行诏制,皆非朕意。各部官兵将士,可同仗忠义,讨灭贼臣,匡扶社稷。功成之日,重加爵赏。”司马师看毕,勃然大怒。令武士将张缉等三人全部抓起来,打落牙齿,腰斩于市,灭三族。
司马师杀了张缉等三人后,仍不解恨,拿着衣带诏直接闯进皇宫去责问天子曹芳,曹芳抵赖不过,只得向司马师认错,但司马师一点也不给曹芳面子,强行处死了张缉的女儿张皇后,要将曹芳废为庶人,另立新君。
第二天,司马师在朝堂上公开宣布,说当今天子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不宜为天下之主,我打算仿效前朝的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朝中诸臣几乎全都是司马师的人,没有谁敢反对,大家只能一致同意。于是决定废立天子,经过与太后商议,让文皇帝之孙,高贵乡公曹髦继任。而曹芳就去当齐王,即日离开京师,去他自己的封地,没有宣召不得回京。
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是文帝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当他被召入京城时并不知道究竟来干什么。到了京师,文武百官一起来迎接他,他才知道竟然是要他来接任皇帝。见到司马师和太后,曹髦一再推辞,说自己水平不行,做不了皇帝。但司马师既然要你做,你不做也得做,最后只能被逼着做了皇帝,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假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文武百官,各有封赐。
41 来自东南的不安定因素——掌握政权的几步走魏正元二年正月,也就是司马师废立天子的第二年,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毋丘俭听说司马师擅自废立天子,心里很不痛快。他目前是曹魏防守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手握兵权,自己觉得很有实力,敢于对司马师说不。他当即找来了自己的搭档,扬州刺史文钦商议。文钦原来是曹爽的门人,属于曹爽的直系,自从司马懿诛杀曹爽后,他就一直想为曹爽报仇,今天听毋丘俭这么说,立即同意,决定与毋丘俭一起起兵反司马师。
文钦有个儿子叫文鸯,有万夫不当之勇,毋丘俭非常高兴,就联合文钦,诈称接到太后密旨,让他们起兵勤王,反司马师兄弟。既然有太后的密旨,大家都没有意见,于是就点齐了淮南的军队,以文鸯为先锋,杀奔洛阳而来,沿途毋丘俭还召集了其他各路的军兵一起助阵。
却说司马师左眼长了颗肉瘤,不时痛痒,乃命医官割之,以药封闭,连日在府养病。听说毋丘俭与文钦造反,司马师心里焦急,立即招来太尉王肃商议。王肃建议司马师派人安慰造反诸将的家属,借以瓦解叛军的军心,同时派人去迎战叛军。司马师同意王肃的建议,站在王肃旁边的中书侍郎钟会进言道:“现在叛军势力很大,若是派其他人去迎战,只怕难以取胜。”司马师也说:“看来只能是我亲自去。”于是命令二弟司马昭守洛阳,总摄朝政。司马师亲自带兵出征,去迎战叛军。
司马师下令镇东将军诸葛诞,总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取寿春;又令征东将军胡遵,领青州诸军,出谯、宋之地,拦截叛军的归路;又遣荆州刺史、监军王基,领前部兵,先取镇南之地。司马师自己领大军屯于襄阳,聚文武于帐下商议。
光禄勋郑袤说:“毋丘俭好谋无断,文钦有勇无智。虽然目前叛军士气很盛,但大将军不必心急,只需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叛军很快就会被平定的。”监军王基说:“淮南之所以造反,并非当地的民众不满,而是受了毋丘俭的骗,只要我们大军一到,叛军肯定投降,所以没必要那么谨慎。”司马师接受了王基的说法,令王基率军作为前锋,星夜去取南顿,南顿为兵家必争之地,迟则被叛军占领。
毋丘俭听说司马师亲自来迎战,他也召开军事分析会议,先锋葛雍说:“南顿此地非常重要,谁先占领谁就比较主动,我们应该尽早去占领它。”毋丘俭同意葛雍的说法,令他率军连夜去取南顿。
毋丘俭与葛雍率军直奔南顿而来,快要到达时,探马来报,说司马师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南顿,毋丘俭大惊,出马一看,果然在南顿城上旌旗蔽日,刀枪耀眼,看来是来迟了一步。正在此时,后方探马来报,说东吴的孙峻乘他大军出发去进攻洛阳时,派兵来打他的老家寿春,毋丘俭大惊,心想若是孙峻袭击寿春,那我岂不是没有了归路?于是赶紧后撤去救寿春。
司马师见毋丘俭撤兵,从探马那里获悉是因为东吴来打寿春了,于是命令兖州刺史邓艾和他一起两面出兵夹击毋丘俭军队。司马师所率的军队行军速度较快,抢先来到了乐嘉城驻扎,兖州刺史邓艾尚未赶到。毋丘俭请文钦过来商议破敌之策,文钦说,他的二儿子文鸯虽然今年才十八岁,但勇猛过人,可以破敌。于是文鸯与父亲文钦商量好,各带二千五百名士兵,当天夜里分左右两路袭击司马师占据的乐嘉城。
42 导致司马师陨落的致命一击——历史在给司马昭让位子当晚三更时分,文鸯率军进攻乐嘉城,司马师没有防备,他正在大帐内休息,最近由于疲劳过度,眼榜新割肉瘤的伤口非常疼痛。突然外面喊声震天,人马大乱,一支军队杀了进来,司马师大惊,头上的伤口破裂,鲜血涌出。有探马进来报告,说叛军夜袭大营,对方一将勇不可当,大寨已被冲乱了,司马师大叫一声,眼珠从眼眶内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难当。
文鸯率军闯入魏营,如入无人之地,左冲右突,没人阻拦得住,有相拒者,枪搠鞭打,无不被杀。文鸯虽然英勇,但毕竟所带的兵马太少,才二千五百人,而司马师这里有十万人,所以时间长了,毕竟抵敌不住。本来约好的他父亲文钦率领另外二千五百人会从另一个方向过来配合,但父亲却迟迟没有到。文鸯正在为难中,忽然寨门外一声喊,又有一支军队杀了进来,进来的不是他父亲文钦,而是魏军的增援部队邓艾,邓艾率军如疾风暴雨一般杀来,叛军的军马被彻底打散,文鸯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力战邓艾大军,邓艾也是奋勇拼杀。
搞到最后,只剩下文鸯单枪匹马往回撤,而邓艾率领上百员大将在后面追,文鸯跑了一阵,来到乐嘉桥边,看后面的魏军紧追不舍,激起了他的豪情壮志,文鸯回过头来,杀入魏军之中,枪挑鞭打,杀死魏军无数,硬生生地把追兵给打退了回去。然后文鸯又独自撤退,魏将们聚在一起商议,说文鸯竟然一个人能够杀退我们这么多人,真是不可思议。见文鸯撤退,魏军又追,文鸯大怒,说:“魏军鼠辈们,难道你们不怕死吗?”于是又一次转身杀入魏军人群中。如此反复了五六次,文鸯一个人连续杀退魏军大队人马的追击,最终跑回了自己的地盘。
文鸯回去后才知道原来文钦被山路崎岖所迷,走错路了,等他到达的时候,早已超过约定的时间,文鸯的人马早已不知所向,只见魏兵大胜,文钦不战而退。
司马师麾下有一个名叫尹大目的人,他本来是曹爽的部下,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不得不投靠了司马氏,现在眼见司马师快要不行了,他就对司马师说:“文钦本无反意,只是被毋丘俭所逼,我愿意去劝说他归降。”司马师同意,就让他去劝劝看,尹大目追上文钦的军队,大叫文钦回来,不要着急撤退,意思是想告诉文钦,司马师就要不行了,只需再等几天,就有胜利的希望。但文钦没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是率兵来追杀自己,于是用箭射他,尹大目结果没能说动文钦留下,只得回去。
文钦率军败退到寿春时,发现寿春竟然已经被诸葛诞占领了,他回不去了。于是又打算撤回项城去,结果发现项城也被胡遵、王基、邓艾等三路兵马包围着,这下子文钦真的是没地方可退,只得投靠东吴的孙峻去了。
毋丘俭一直坚守在项城内,但他听知寿春已失,文钦势败,城外三路兵到,等于说没有外援了,坚守时间再久也是白守,于是干脆集合城内的所有军兵开城与魏军决一死战。城外有胡遵、王基与邓艾等军队围着,毋丘俭一路拼杀,夺路而逃,一直逃到了慎县城下,县令宋白开门接入,结果毋丘俭被县令宋白设计杀了,人头献给了邓艾,淮南的叛乱总算平定。
司马师本来想回到洛阳去养病,但走到许昌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只得停留在许昌,赶紧派人让司马昭与诸位重要大臣到许昌来见最后一面,司马师要托付后事了。司马昭赶到后,哭拜于地,司马师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大权,轻易不要交给旁人,一旦军权不在了,我们的整个家族都会被人家铲除。”说完把象征权力的大印交给了司马昭,司马昭泪流满面,想要再问大哥几句话,却只见司马师大叫一声,一命呜呼。
43 接过父兄的旗帜——司马家族不缺接班人天子曹髦派人到许昌来吊唁司马师,并命令司马昭留守在许昌,以防东吴的进攻,司马昭心中犹豫,不知是否应该留在许昌。这时候钟会对司马昭说:“将军你不可以留在此处,你要立即回到洛阳去,此时大局未定,一旦被人所乘,后悔就晚了。”司马昭认为不错,于是就率军回到洛阳。曹髦大惊,认为司马昭要准备夺权,太尉王肃对他说,不如将司马师遗留下来的职务全都封赏给司马昭,以安其心。曹髦也没办法,只得照办,从此司马昭就取代了他大哥的地位,全面掌握了朝廷的一切军政大权。
魏国的所有变动,都有细作报告到蜀汉那里,姜维听说后又去与刘禅商量,说魏国的司马师刚死,司马昭初掌大权,肯定不敢远离京师,我们可以乘这个机会去袭击魏国的关中地区,他们必然难以兼顾。刘禅其实没什么主意,既然姜维这么说,他也就同意,放手让姜维去折腾。
于是姜维又一次领兵来到了汉中,整顿粮草与兵马准备伐魏。征西大将军张翼对姜维的做法有不同见解,他觉得蜀国国力不足,前后数次伐魏都没啥建树,当年诸葛亮在时也很难有成,更何况现在蜀国人才凋零,真不如与魏国各守疆界,彼此无犯,大家过安生日子算了。但姜维却志向远大,为了实现诸葛丞相的遗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复兴汉室,一定要再次伐魏,张翼劝他不动,也没办法,只好改成支持姜维的决定。夏侯霸也支持姜维的想法,认为伐魏势在必行。
张翼说以往几次之所以没成功,主要是行动过于拖沓,这次如要起兵,就一定得速战速决,不要给对方留出太多的调整时间。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姜维就引兵五万,再次出发进攻魏国,蜀军到达洮水边境时,守卫的魏军报告给了雍州刺史王经和征西将军陈泰。王经先起马步兵七万来迎。
若说起用计,姜维当然远远不如诸葛亮,他所能想出来的计策,最多也就和马谡差不多。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竟带领蜀军背靠洮水列阵,估计是想模仿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案例。王经一看大为惊奇,就对手下的部将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人说:“蜀军背水列阵,你们只要稍加冲击,就能把对方推到河里去。”于是魏军大举进攻,蜀军稍一接触立即后撤,始终沿着洮水河边逃跑,把所有魏军都引到了河边。突然魏军后方喊杀声震天,张翼和夏侯霸两路军马从魏军的左右后方夹击上来,姜维也立即转身,对诸将说:“我们一起杀回去,把魏军往河里赶。”于是蜀军三面夹击魏军,魏军大败,许多士兵被赶入了河中。王经带领少数残兵逃回了狄道城中闭门不出。
姜维大获全胜后,还想继续前进,去攻击对方的狄道城,张翼劝他见好就收,没必要去画蛇添足,万一遇到麻烦反为不美。但姜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此次出征必须大获全胜,首先就是猛攻拿下狄道城。
此时陈泰引兵过来,要为王经报兵败之仇,在半路上正好遇到邓艾的军队,邓艾对陈泰说:“姜维既然已经胜了一次,此时就应该去联合羌兵,多路出击来进攻我们,而不是去攻打狄道城,狄道城城墙坚固,短时间内打不下来,他这么干是在浪费时间,我们从左右包抄上去,蜀军一定会被击败。”
陈泰听邓艾如此说,叹为妙计,于是就让手下的军兵分成许多小队,各带大量的旗帜与锣鼓,埋伏在狄道城的周围山上。
姜维一直猛攻狄道城不下,城墙实在太坚固了,短时间奈何它不得。某一天黄昏时分,姜维正自烦恼,有流星探马来报:“发现两路魏军援兵前来,旗上明书大字:一路是征西将军陈泰,一路是兖州刺史邓艾。”
姜维大惊,于是就分兵去阻击前来增援的魏军,刚走了没多少路,突然两侧山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伏兵四出,姜维大惊,赶紧命令全军撤退,直到退回了蜀国的关内,才发觉刚才其实是魏军的疑兵之计,根本就没人追杀过来。
44 初掌大权振朝纲——决策来源于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