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飘在大唐(飞刀)-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摇了摇头,大笑道:“今夷男(薛延陀的可汗)老病,其子拔灼性格暴戾,难成气候。前年薛延陀又被李世绩几千兵马杀得大败,必然不敢再起兵峰。”
“然而不自量力者往往也有,如若薛延陀当真前来,圣上身在辽东,只怕不能兼顾。”褚遂良坚持说道。
“执失思力在夏州驻防,非为突厥而是等待薛延陀。朕量夷男没有胆量前来若他前来,有执失思力在此,可保万无一失。朕已让人传话给夷男:‘朕父子前往高丽征讨,他若有胆窥视中原,径直来取’”
李世民气若山河,威风凛凛。断言之声如金玉裂帛,顿时令人心头大震,血脉为之愤张,激情为之高亢。又如一枚定心丸,令人为之折服。
杨悦已是不自禁地击掌大赞。心神为之一振,暗叹一句,英雄的魅力大概正在于斯李世民不只有英雄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的威风建立在英明分析与决策之上,而非空口英雄殿中诸臣也无不为之神醉。
一时间,竟然没人再出言劝阻出征之事。
想了许久,长孙无忌才又说道:“圣上出征,中宫空虚,臣担心会有玄感之祸……”
“无忌此言差矣。虽然隋时炀帝出征,有玄感之乱,但汉高祖出征,不也有萧何安定后方,令天子无后顾之忧?”
这一次,不待李世民出言反驳,杨悦已不由自主的代为相劝,“圣上之所以为成为今日天子,不只是圣上自己的意愿,更是大家的选择。大家拥戴圣上、选择圣上,是因为圣上的英明才干千古难遇。试想当今天下,有谁能比圣上更适合皇帝这个位子。今日,圣上与众臣共同创造的贞观之治,将成为千古表率;这段历史也必将成就一段‘圣君贤臣’千古佳话谁若不自量力地反对圣上,不过是在历史上多填加一个跳梁小丑而已大家知道,龙华大会上,我曾不顾一切地救圣上。然而,我肯为圣上牺牲,不是因为‘忠’,也不是因为‘情’,只因为圣上是值得我舍命的英雄。这段历史上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圣上。
我相信只要懂得圣上历史价值的人,定然会跟我一样,肯为圣上不惜牺牲自己”
杨悦情不自禁地站在历史高度,侃侃而谈。
虽然不是激昂高呼,却极具感染力,感染着第一个人,也敲打着每一个人。
长孙无忌看着杨悦,心中一阵翻腾。杨悦所说不错。他之所以一直追随李世民,除去因为妹子的关系,更因为李世民与他义气相投,认为李世民才是天下英主。
不只是他,这座中的群臣,那一个不是?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手下大将,刘武周对他不可谓不重用,然而归于李世民帐下,一直忠于李世民。
李靖本是隋室旧民,李渊父子晋阳起兵之时,李靖还曾想到扬州报信,没想到反落入李渊手中。是李世民在紧要关头救下他,从此后,成为唐将,成为一代军魂,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战将。
房玄龄更是,原本中了隋代的状头,却不肯在隋时出仕,反而自投于李世民门下,从此在李世民府中做幕僚,呕心沥血几十年……
还有更多的人,团结在李世民身边,形成一个稳固的集团,共同缔造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
几十年过去了,由年少步入知岁之年,随着官职的越来越高,自己几乎忘记了追随李世民的初衷,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勾心斗角……
渐渐地,殿中安静下来,静得出奇,静得几乎能听到每一个人的心跳。
众臣静静聆听,已深深为之感染,为之激动,为之振奋。
再无人表示异议。
稍滞片刻,殿中渐渐响起一片掌声。
“诸卿即无异议,明日朕正式下诏,亲征高丽”李世民微眯双眼,看向杨悦,眼中闪出道道火花。
然而在那火花之后,却又闪动着一丝失落。
虽然杨悦是在劝说诸臣,却也趁机说出了一件事儿,她肯为李世民牺牲,与男女之情无关而这却并非李世民所希望的,他宁可在杨悦心中有他,而不是仅仅因为敬仰他是一位英雄……
夜色已深,在清明的月光下,九洲池仙岛上,灯火明亮。瑶光殿中依然一片杯盏交错,欢声笑语。
洛阳宫上禁时间早已过去。众朝臣却并未散去,竟在这九洲池中通宵宴饮。大部分人脸颊红润,早已醉眼相对。
殿内到处都飘荡着酒气。
杨悦也有了七八分醉意,被酒气熏得头晕脑涨。悄悄地退出了大殿,沿着池边小径,脚下飘乎着慢步。
突然,一丝乐声自她前面的一片太湖石堆中传出。
洞箫
杨悦听出那是洞箫的乐声,脚下已不自主地向声音所发之处走去。
她的“父亲”李二郎善奏箫,李愔善奏箫……洞箫似乎跟她特别有缘。
走近湖石,果然看到有一个身影面水而立,在月光下静静吹奏。
不对,是在月光上面静静吹奏。
水面上一轮清明的圆月,正荡漾在那人的脚下,如在水中,又如在天上……
“一片箫声吹月落,随风坠入水中天。”面对如此美景,杨悦禁不住吟出一句诗来。
吹奏洞箫之人听到声音,回过头来,看到是杨悦,似乎吃了一吓,急忙调头而去。
尽管月光分明,杨悦朦胧着醉眼却并未看清那人是谁。只依稀认出是个男子。见他匆匆而去,不由暗暗好笑。
突然一阵风吹来,带着化去的雪的寒气,杨悦不由打了一个冷颤,这才想起自己虽然穿了绵衣,却忘记了穿上裘皮大氅。
杨悦回身向殿中走去,却发现一头撞到了一人怀里。定睛看时,见是李世民正笑吟吟地看着她,心下不由大惊,立时酒醒了一半。
“朕听到有人在此做诗,想来定然是你,果然不错。”李世民扶了一把,杨悦才站稳了身形。
见到杨悦双手冰冷,李世民干脆趁机握在手中。
杨悦不由暗暗叫苦。
这儿离瑶光殿有一段距离,知道李世民定是见自己出来,也跟了来,才会听到自己做诗。而非听到有人做诗才跟过来看。
“刚才听到这儿有箫声,因而过来看看。”杨悦笑了笑,环顾左右,悄悄地把手从李世民的大手中抽了出来,尽量让自己做得十分自然。
然而,不待杨悦完全抽出,李世民突然反手一抓,将杨悦的双手抓得更紧,紧盯着她的双眼说道:“难道卿对朕真的一点情意都没有?”
杨悦心中咯噔一下,涨红了脸,大急道:“臣对圣上只有……”
“不忙,”突然,李世民又放开了杨悦的手,略有些紧张地说道,“你不必急着回答朕。朕给你足够的时间,好好想一想,等朕从辽东回来,你再告诉朕不迟。”
“臣只有……”杨悦想立时拒绝,只说了一半,忽然觉得有点说不下去。
突觉到这个场面十分滑稽。有点像出征之前男女送别的对话。
在后世的电视、电影中常看到女子送男子出征的场面,无不情意绵绵。只可惜李世民找她是找错了对象。
杨悦抬起头看了看李世民,眼中闪过一道不忍。怎么说李世民也是即将出征之人,这一去不知“死活”。尽管杨悦知道李世民必然不会有事儿,但李世民自己并不知道。若是这个时候给他“打击”,是否是有点太残忍?
“好,臣定会仔细考虑。”杨悦顿了顿,沉吟片刻,改口说道。
第二百三十一章 尴尬境地
“行师用兵,古之常道,取乱侮亡,先哲所贵。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翦遐秽,无以澄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
昔隋炀帝残暴其下,高丽王仁爱其民,以思乱之军击安和之众,故不能成功。今略言必胜之道有五: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敌劳,五曰以悦当怨,何忧不克布告元元,勿为疑惧”
第二日,李世民正式下亲征高丽手诏。
果然,与众朝臣料想不同,士卒不但没有“疑惧”,反而勇跃报名参加。
诏书虽下,但战争并非立时便要开始。
不过,备战不再是秘密,开始紧罗密鼓的大行其事。
太子詹事、英国公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骑六万自陆路击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南水兵四万,战般五百艘,自莱州泛海直趋平壤。
水陆并进,是李世民与李靖早在去年准备向高丽进军之时,已定下的战略方案。
经过江夏王精选的兵士开始向幽州集结。
江夏王李道宗也被任命为一路行军总管,受制于李世勣麾下。
姜行本也是一路行军总管,他与少府少监丘行淹监督工匠制造云梯等攻城军械,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来春。
李世民忙于军事,自上次在九洲池的蓬莱岛上,向杨悦问过一次“心意”之外,果然再也不曾问起过。
杨悦到是省了许多尴尬,时常跟李靖一起进出洛阳宫,和众朝臣一起议事儿。她其实更多的是在听“议事儿”。她对这个时代的战争一窍不通,却十分好奇。
杨悦到也有所贡献,免费提供“唐冕”二百块。几乎每位高极将领都配备了一块。
根据军事需要,李业诩在唐晷上又加装了“指南针”装置。
李世民见到,大为赞叹:“这个东西如此小巧易带,兼有沙漏与罗盘的作用,对‘觇敌奇兵’最为实用。要给觇敌队也配备此物。”
因而“唐晷”,被采用为军用物资,又追加定购了两千块。
杨悦到也大方,干脆全部免费赠送。
李世民大喜,为此特意下诏褒奖“大唐军神制造”。
一时间,朝野为之振奋。不少人献计、献策、献攻城器械。
李靖不住驿馆,跟杨悦住到天下书社。二人趣味相投,杨悦以极大的热情向李靖讨教战争兵法之事。
李靖将她当作自己的亲孙女,见她对此有如此大的兴趣,自然万分欣喜。知无不言,又细心调教,没多久杨悦竟然对这个时代的军事有了些了解。甚至还能发表些独到的见解,令李靖赞叹不已。
然而,更让李靖赞叹不已的还是杨悦在器械上的无限“想象力”。
大唐军神制造所产出的那些器玩,不用多说,无一不带有创造性。
偶有一日,李靖给杨悦讲到觇敌方面的要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觇敌虚实最为重要,一个好的将领能根据敌人的营灶、旗帜、马匹、兵气等,判断出敌人的真实状态,从而抓住作战时机……所以,大将往往甘冒奇险也要亲自觇敌。”
然而,觇敌往往伴随着危险。李世民作战之时,便常常亲自去觇敌。几次都身处险境。甚至有一次,因不小心睡着了,结果敌兵巡游发现。李世民被一对鼠蛇打架惊醒,才逃离。
杨悦暗自感叹,如果有“望远镜”,岂不是对觇敌有莫大的帮助?
自从在圣城见到玻璃制造业后,杨悦便萌生了制造“望远镜”的想法。
从西域回长安后,她曾将“凹凸镜”的原理向李业诩说过,怎奈李业诩对器械十分精通,对此却一窍不通。
此时,杨悦不由又萌生了制造“望远镜”的想法。
“如果能造出望远镜,会对觇敌队更有帮助。”杨悦下意识地说道。
“望远镜?你这丫头又想到什么新奇的好东西?”李靖见她发呆,笑道。
当下,杨悦将望远镜的原理向李靖说了一遍。
李靖听后,竟然呆住,半晌,不曾出声。
杨悦看这表情,以为他不相信,摇头心道:反正自己也没有玻璃,即使有玻璃,这个时代的玻璃是有色的,很少见到透明的玻璃,更没有人会特意制造“凹凸镜”出来。自己即不懂玻璃如何制造,一时更难找到无色玻璃,看来这个望远镜的制作还有待时日。难怪你老人家不信。
“原来如此,难怪,难怪。”
突然,李靖连声叫道。
杨悦大奇:“祖父见过望远镜?”
“没有。”李靖大大地摇头,一面拔腿往自己的房间跑去。
杨悦莫名其妙,正要追过去看,李靖却又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一只杯子,高声叫道:“这个,这个,我明白了。”
“那里来的玻璃杯?”杨悦见到李靖手中拿得正是一只十分透明的杯子,不由诧道。她在圣城的玻璃厂也没有见到如此透明的玻璃。
“这不是玻璃,是水玉制成的杯子,玻璃那有这么透亮?”李靖笑道。
“水玉?水晶?原来有这么透亮的水玉。””杨悦禁不住欢呼一声,后世的眼睛都有水晶作的,用水晶代替玻璃,应该是个好办法。
“你瞧,这个是不是你说的透镜原理?”李靖在“水玉杯”中倒满水,把一根手指放到水中,指给杨悦看。
通过晶莹透亮的水杯看李靖的手指,李靖的手指看上去大了一倍。
杨悦不由拍手大笑:“对,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这只是放大原理。要想造出望远镜,却需要凹凸两种透明镜。”
“这个容易”李靖笑道。
既然能打磨出水晶杯,自然也能打磨出水晶的凹凸透镜。
杨悦点头大笑,虽然造价高点,却不再是不能造出的东西。
李靖比她还要积极,让杨悦画了图,立时便去找工匠……
临近春节,洛阳城比以往热闹了百倍。
连雪花也比往年多了几倍。几乎每隔几天便要下一次雪,前一次雪还未消,新雪又至。整个洛阳城仿佛变成了一座雪城,处都是雪景。
洛阳宫与西苑中自然有雪城中最美丽的风景。
杨悦时常穿过洛水,来往与皇城方向。这儿是洛水在洛阳城中最宽阔的水面,被水中的两处沙洲分流成三道。因而,这里的桥从北到南一共有三座,分别是黄道桥、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在最北,正对着端门,星津桥在最南,正对着尚善坊。
杨悦每次穿过这三座桥时,都会对着水面眺望一会儿。
却并不知道,那尚善坊的翠云楼上,时常有一个穿白裘的年轻人,透过窗角,远远地眺望着桥头,喃喃地低吟着:“一片箫声吹月落,随风坠入水中天。”一句诗,神色间有些落寞。
更不知道那年轻人,自从在此遇到“萍水相逢”的朋友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到此怅然地闲坐一会儿。
也不知道那个年轻人的身后,其实还有一个黑衣女子,坐在不远处,定定地望着那白裘年轻人,神色间的落寞竟与那白裘年轻人有几分相似。
“郎君——”那身着白裘的年轻人身后传来一个慢吞吞地声音。
杨悦如果听到,一定会以为大笑不止。
在现代人看来,这个称呼是女子对情郎的称呼。然而站在白裘年轻人身后说话的人是一位发须皆白的老人。
他叫的“郎君”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治。事实上,这是亲近的朝臣对太子的称呼。
李治回过头,看了看那老人,忙笑了笑,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并未发现,在他回头的一瞬间,他身后的那个黑衣女子将头转向了别外。
发须皆白的老人,有着一双如鸡爪一样的手指。
“站在这儿到是正好望到星津桥头。”李治与萧鸡爪走进雅室,“萧鸡爪”理了理长长的指甲,拖着慢悠悠的腔调说道。
李治没来由地红了一下脸,含混的“唔”了一声。
“老臣听说,当初殿下曾拒婚,老臣还以为殿下根本不喜欢她。”“萧鸡爪”眼中微有笑意。
“我——”李治打住,没有说下去,有点腼腆地低下了头。
“不过,殿下不喜欢她反到是好事儿。”“萧鸡爪”的长长的指尖轻扣桌角,悠闲地说道。
“我——”李治再次迟疑一下,突然说道,“太保可曾向她提起过,那次的事儿,我很抱歉,并非是我的本意……”
什么不是他的本意?“拒婚”不是他的本意,还是“逼婚”不是他的本意?
李治没有说,“萧鸡爪”也没有问。
“还是算了吧,老臣以为她根本没在意。殿下这个时候也没必要解释。”“萧鸡爪”复又慢条斯理地抚摸着自己的指甲说道。
“我只想让她知道,我其实——”李治没有说完。
“萧鸡爪”豁然抬头,闪了一下狐狸一样的眼神,盯着李治,有些严厉地说道:“殿下应该知道,圣上对她的心意……”
“可她不一定喜欢父皇,这个大家都知道。父皇似乎也没有要纳她为妃的意思……”李治说道。
“老臣以为,圣上之所以不提,只是因为要出征了。圣上大概只是不想重复当年齐王妃的事儿。”“萧鸡爪”顿了顿说道。
“齐王妃?”李治有点惊讶,随即明白,“萧鸡爪”提的这个齐王妃不是齐王李佑的妃子,而是他的叔父原齐王李元吉的妃子。也是他的兄弟曹王李明的母亲,如今在华山出家为冠的剿刺王妃。
李治当然知道,他的父皇当年因为出征在外,齐王妃因孕被赶出家门,被迫嫁给齐王,成为李世民一大憾事儿。
难道父皇不提这件事,仅仅是因为想要出征回来之后再纳她为妃?
怔了片刻,李治诺诺地道:“父皇不会勉强她,她对于婚姻的理论《天下新闻》上写过,我想父皇即使勉强她也没有用……”
说到这个时,李治头脑里不知为何同时浮现出另一个人,那个人是个“男子”。突然,李治觉得自己那个“萍水相逢”的朋友与这个“隋国公主”到是有几分相似。
“萧鸡爪”摇了摇头:“即便如此,你也应该知道,如果喜欢她,等于与圣上争女人,圣上定然会生气……”
杨悦并不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她,更不知道她如今其实已处于一个尴尬地位。既使她不嫁给李世民为妃,只要李世民在,其他人也不敢再喜欢她。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故人相见
腊月二十日,洛阳城街头开始悬挂起红灯笼。洛阳宫更是处处都是红灯彩绸。
宫内宫外,朝野上下一片喜气洋洋。
再过两天,便是李世民的生辰。整个洛阳城已提前欢腾起来。
古代皇帝的生辰是当作节日来度过。然而,李世民在位之时,却一直并不特别重视。特别是他准备亲征高丽在即,李世民一再告诫沿途花费用度一切从简。
战征便是在古代也是个花钱的事情。李世民对此深有体会。对于自己生辰,李世民更是特意下诏,不必大肆庆祝。
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聚到洛阳。外蕃、朝臣、亲王、公主,能来的不能来都派人前来祝寿。
走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感受到这份热闹。人们笑谈议论纷纷着这个份多年不见的特别热闹……
连几十岁的老人都禁不住露出缺牙少齿的嘴,喜笑颜开得述说着:“洛阳城很久没有这样热闹了。”
“想当年,隋炀帝居住在东都时……”
“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小伙子。”
……
夸富似是人们的通病,无论古今。即使自己不富,夸见识过别人如何富有,似乎也是一种“荣光”。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忘记了炀帝的奢侈。
既然皇帝过生日,杨悦也不免要送上一份礼。便带着卢照邻一同去逛市场。
天下书社在南城承义坊,西临入苑,距离皇城虽不算远,但已属外城西南部,相对于整个洛阳城,偏隅一角。无论南市,还是北市都距离甚远。在厚载门附近刚开了一个西市,到是很近。
怎奈卢照邻十分不满意那里,说那儿人少,卖东西的也少,硬拉着杨悦往南市去。
去了南市,发现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卢照邻又吵着去北市,北市也一个德性。皇帝寿辰,又是春节将近,无论朝野都是闲人,吃完喝完,没事乱逛街。
“大家都疯了,没事儿乱逛什么街。”卢照邻见市场如此乱法,根本挤不进去,不由气极。
知道即使能进去,以杨悦身份也不可能去挤,虽然她身着男装,但必竟不是男子。何况,圣上原本有诏令,五品以上官员不准到市场上去,有失体统。
杨悦到是没想那么多,在她看来,这个场景比起后世挤公交车、春运火车,要的松快了不知多少。
只是在古代久了,也知道这“男女授受不亲”之理,在古人与现代人眼中的距离尺度标准不一样。自己若真挤来挤去买东西,只怕被人知道,爆出什么奇谈,弄不好还会被御史参上一本,只好作罢。
见卢照邻气得哇哇大叫,杨悦却哈哈大笑:“是啊,我看你的确像个疯了,没事儿到处乱逛什么。”
“要疯也是跟你先疯,别忘了我是陪你来逛。”卢照邻小脸一扬,回敬道。
“我叫你去西市,可没让你来这儿。我没怪你让我白来一趟,你反到有理。”杨悦最喜欢跟卢照邻逗乐,见他生气,笑得更加开心。
卢照邻十分扫兴,冲杨悦大翻白眼,竟然拨转马头,手中马鞭一挥,拍马回转。
杨悦也不急着追他,悠悠地跟在后面,二人一前一后,一路往南城去。
从中桥过洛水时,却见桥头也全是人。不由诧异。
走到近前,才知道中桥竟然被封锁,说是有位公主正要通过。
达官贵人出行一般都有人清道护行。若是在大街上,街道宽大,百姓行走两旁,官员走正中各不妨碍。只有双方都是官员,才会有交叉。到时候要比的是官职大小,官职小的自然要让官职大的。
只是在这桥上,桥面本来就窄,若清道之人不知收敛,不免将整个桥都占满了,他人只能在桥头等候。
杨悦无奈地笑笑,再次感觉到这是个贵族的特权时代。其实不只这个时代,便是在后世,不也有“任务车”之类的“断道”现象。
杨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