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欢乐)-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傅,你怎么看?”何太后对军事一窍不通,便问通晓兵事的卢植。
  “给军队命名,稍做一些调整,在此非常时期,可行权宜之计,只是名字和调整内容,你思考清楚以后,须前来与我们五位辅政大臣一起相商,我们大部分人同意,你这些才可以实施。”卢植转身对吕布说道,既然是吕布提出的辅政大臣制度,他就要用这个制度来约束吕布,免得让他成为第二个董卓。
  吕布既然认了卢植做师傅,就要时时处处表现他的尊师重道,虽然自己的地位不逊于卢植,但神情依然恭恭敬敬道:“我稍后便将详细情况呈报给各位。”
  随后何太后又慷慨地把卢植、蔡邕、马日磾、刘弘、黄琬、杨彪、郑泰等人都封了侯,除了卢植之外,其他人不过就是从龙之功罢了,只封了乡侯,只有卢植封了杞县侯。蔡邕从陈留老家出发还没几天,现在才没过黄河,吕布又传令让宋宪派人前去接应,避免被其他势力掳走。
  吕布的麾下高级将领如高顺、黄忠、张辽、王越、眭固、张颌、高览、卢冲、韩浩、陈琳、徐晃、郝昭等人都被封了亭侯,唯有名声不彰又刻意低调的郭嘉没被封侯。
  至于吕布麾下中低级将领的封赏则有吕布亲自负责,朝廷就不便细问。
  封赏完毕,皆大欢喜。
  何太后便又轻启朱唇:“察原羽林中郎将潘隐与洛阳伪太傅袁隗有勾结,预谋造反,被本宫察觉,当场处斩。现在羽林中郎将短缺,诸位大臣各有良将推荐?”
  诸位辅政大臣各自推荐了几个人选,都是何太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知根底的,何太后全都否决。
  吕布方启奏道:“吴崇吴仰之,不知太后可有印象?”
  何太后眼前一亮:“便是此人做事得力,才使得移花接木之计成功,本宫与天子金蝉脱壳,逃离董卓的魔掌,怎奈吴崇无端投降董卓,实在是让本宫想不透想不通啊。”
  “吴崇那是假降,是微臣安排的。”吕布笑道:“微臣命史阿和吴崇假装投降董卓,一是为了拖延时间,掩护我军撤离,二是为了藏好宫中珍宝,三是为了继续完成另外一条计策,现在史阿还在洛阳继续执行任务,吴崇已经回来报信,现在就在帐外,太后要不要见他?!”
  “有功之臣,快快有请!”
  吴崇来到帐内,向天子和太后叩头施礼。
  诸位大臣见他能从董卓严密控制的洛阳城里安然回来,又举止得当,彬彬有礼,便同意了何太后让吴崇负责宫中防御,怎奈吴崇年纪不大,资历不深,便先做羽林都尉,待日后资深了再做晋升。
  吴崇其实不愿意防守宫禁整天无所事事,很想跟着吕布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吕布便答应他,若是有了更适合做羽林中郎将的人选,便让他回来飞虎军,跟吕布历练一年后外放做一曲军侯。
  至于留在洛阳的史阿,等他胜利完成任务以后,便回来做郭嘉的副手,负责军情局的外务。
  散了朝会以后,吕布刻意留在最后面才走,临走前,他悄声问何太后:“昨晚睡得好吗?”
  “睡得很好!”何太后白了一眼吕布,这家伙最喜欢装腔作势了:“我以后睡不好,可以找你议事吗?”
  “当然可以!能为太后效劳乃微臣的福分。”吕布笑而转言道:“太后明鉴,微臣家中尚有三位娇妻美妾,她们也睡不好,怕是不能天天前来与太后议事。”吕布还要回去给貂蝉她们交公粮呢。
  “本宫明白,那你以后就每四天来一次吧,记得来之前要准备充分啊。”
  !@#
  


 第146章 创立中央军

  第146章创立中央军
  “每四天一次,算是严琳、吴瑕、貂蝉、何莲每人各轮一天!”
  这何太后还真把自己当成吕布的女人了,可是你不能给吕布开枝散叶,吕布又何必在她那里频繁浪费种子呢。
  吕布心里暗道,去是可以去,但是不能再像昨晚那样一夜七次郎了,要多存点种子散在貂蝉那里,让原来历史上从未有过子嗣的貂蝉怀上一儿半女吧。
  前去参加朝会的陈琳、韩浩和高顺、黄忠、张辽等高级将领也陆续来到吕布的军帐中。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朝廷真正的话事人是吕布,而不是那什么辅政大臣和太后。
  明眼人都能看出太后自从处斩潘隐、幽闭舞阳君之后对吕布产生的无条件信任,也看出吕布对其他五位辅政大臣的影响力。
  表面上卢植是太傅,是下臣里面权柄最重的,实际上却是掌握了军权军心的吕布控制了大局。
  本来黄忠、王越、夏牟、冯芳等外系将领对吕布的态度很平淡,只是把吕布当成何太后的代理人,但经过吕布这一路的精彩表现,这几个人都折服了,他们也看出何太后和天子刘辩的不成器以及吕布在未来邺城政权的位置,作为军队将领的他们恐怕这一生都要在吕布的掌控之中,既然如此,不如早点认作主公吧,不然一直会被吕布当成旁系将领而区别对待。
  吕布也陆续派了郭嘉、陈琳和韩浩去说服他们,他们感念吕布对他们的器重,决定效忠吕布。
  来的路上黄忠、王越、夏牟、冯芳跟张奎、李升、王都三人商议,说到了中军帐就拜服吕布认作主公。
  张奎三人脸上都有犹豫之色,黄忠是一个爽直的人,便喝道:“志不同道不合,何必勉强。”
  从此以后,张奎三人彻底断绝了成为吕布嫡系将领的可能。
  吕布赶到中军帐,刚刚坐稳,黄忠、王越、夏牟和冯芳都拜伏在地:“我等愿拜吕布为主公,终此一生,忠贞不二,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吕布忙上前把四人搀扶起来:“你们四位皆比我年长,却跪伏于我,我实在不敢受之。”
  黄忠、王越、夏牟三人之才皆非在口舌,不知如何应对,冯芳笑道:“我等拜服的是主公的才德,而并非主公的年岁,不然我们早就留在洛阳跟随袁隗那老匹夫了。”
  吕布对冯芳印象甚深,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貌美的女儿,记得史上所载,冯芳携女前去依附袁术,袁术强娶冯芳之女。
  吕布数日前曾见过冯芳之女冯媛,长得明眸皓齿,笑语嫣然,有倾城之色,难怪后来被袁术立为皇后,吕布顿时产生了觊觎之心,便对这个老丈人上了心。
  本来以为这个未来的老丈人是一个酒囊饭袋,没想到竟然也有些许辩才,看来以后看人要全面一点儿。
  有人在将领的位置上却因不懂兵法被认为是一个废物,但是若让他去治理地方,他没准就是一个大才,但若是反过来,比如让萧何去领兵打战,让韩信去主持政事,那么汉初三杰能完蛋两个。
  人才有没有安顿好位置,便是主公的责任,而不只是人才自己的事情,像袁绍、刘表都有很多人才去投奔,可惜他们知人而不擅用,落得败亡的下场。
  吕布闻言大喜:“冯将军之言甚和我意,在我军中,不论背景、出身、年龄,只论本领、功绩,我素知你们四位的才能,相信你们必定会建立越来越多的功绩,有一些位子就是留给你们的,只要您们好好表现,就不用担心没有机会名垂青史。”
  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智谋奇出,但都讲究个“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主公,若有威望,又肯折节下士,很多贤才,尤其是像黄忠这种出身草莽的武将感激涕零,对吕布更加忠诚。
  郭嘉见四位大将已拜吕布为主公,便将今天议事的主题讲出:“主公,您麾下军队的制度一定要有些改变,比如,不能再用并州军这个称呼了,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让他人一想到这个名字,就说这是吕布吕奉先的什么军。这个名字用来凝聚军心士气,凝聚将士对您的忠诚,凝聚各地诸侯对您的敬意!”
  吕布细想一下,是啊,现在并州由右车骑将军朱儁执掌,自己又要领兵镇守冀州,再者自己领的军队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八千并州铁骑了,收编了二万多禁军,现在又收编了一万白波贼、二千匈奴骑兵、十多万黑山贼,队伍甚是庞杂,继续再用并州军这个称呼很不适合,该用什么称呼呢?
  吕布思前想后,忽然想起了某一个乱世里的情形,那个时候的中央合法政府的合法领袖的嫡系军队被称为中央军,那位领袖指挥中央军扫平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跟自己现在的情形很是相似,不如自己的嫡系军队也命名为中央军吧。
  只是这个称呼在东汉末年应属史无前例,估计不会被两位谋士采纳。吕布心里暗笑,就算是自己来恶搞一下历史吧。
  吕布心中窃笑,面上却郑重其事道:“不如叫做中央军吧。”
  陈琳想了一下,点点头:“《韩非子?扬权》上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主公领军拱守天子,以天子之名讨伐四方不臣之诸侯,名为中央军,名正言顺,恰如其分,善哉!”
  吕布愕然发愣,他纯粹是想来个历史恶搞,根本没想到竟然有典籍可以印证,有心换一个名字,却发现陈琳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无法反驳,只得硬着头皮用了“中央军”的称呼。
  定下了中央军的称号后,郭嘉进言道:“闻听主公有意劝谏太后和天子重用尚书台,设立六部以分三公九卿之权,既然尚书六部已经用了‘部’这个编制,那么军队里便不宜再用‘部’,应该换用其他编制名称。再者主公已在屯田兵的编制里用掉了‘屯’,正规军编制里就不能再用屯。”
  吕布虽然早有打算,但依然问道:“部曲制度,已经沿用百年,怎能说改就改?”
  郭嘉笑道:“首先,军制与政制相冲突,必定要先换军制,政制不可能会为军制而作改动;其次,主公挟拥戴天子之功,又有大破白波贼、黑山贼的功劳,已经有了更改军制而不被大臣弹劾的威望,而且主公已经把这事情上奏朝廷了,更何况主公更改的只是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还有史可考,有据可查。”
  吕布疑惑道:“什么名字可以取代“部”、“屯”?”
  郭嘉笑道:“《周礼…夏官司马》里曾言,‘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部可改成军,曲可改成师,屯可改成旅。一切均用周礼制度,则无畏那些大臣非议。”
  吕布苦笑着摇摇头:“我不是畏惧那些大臣的非议,我是畏惧另外一帮人的非议,那帮人根本不通历史典籍,他们竟然认为军、师、旅根本不应该用在这个时代的军队编制上,却不知周朝已经用了军、师、旅之类的军队编制,至于营这个编制更是频繁使用。那些人个性冲动,容忍不了自己常识以外的事物,对于那样的人,我很头痛。”
  郭嘉奇怪道:“那些人到底是什么人?主公竟然这么在乎他们的意见?”
  吕布笑而不答。
  一旁的陈琳却怒道:“主公,这是您自己的军队,如何编制是您的权力,您又何必在乎某些人的非议,更何况您这么编制是引经据典,并未胡乱使用,他们没有资格非议您。主公,您应该拿出一点儿生杀予夺的气魄来,不要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人而瞻前顾后浪费时间!”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吕布暗自思量,因为看了那么多网络小说,自己穿过来以后,有个病态的心理,总是以为有人在看着自己的穿越历程,自己这一路过来,太在乎另外一个时空的某些人的看法,却忽略了自己穿越过来的意义。
  要明白,自己是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战斗!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存在!
  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就是神,就要主宰一切,不能听任某些本来就不在乎自己的人的蜚短流长而经常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想到这里,吕布毅然决然道:“我早就看那个屯、曲、部的编制既拗口又不顺眼了,干脆就改过来,屯改成营,曲改成旅,部改成师,师上面设军,就按照周礼上面的五五编制,不,改成五四编制。”
  作为征北将军主簿兼记室令史的陈琳一边记录,一边追问道:“主公,这五四编制法是怎么样的?”
  (提前说一下,绝对没有班长、排长、连长之类的设置,请诸位放心。)
  !@#
  


 第147章 大校尉

  第147章大校尉
  吕布闭目养神,好好稳定了一下刚才激动的心情,才清清楚楚地把自己对军制的改变说了出来:“
  伍,五人成一伍,设置正伍长一人;
  两,五伍为一两,共二十五人,设正副两长各一人,原本是设两司马,现改为两长;
  队,四两为一队,共一百人,设正副队长各一人,原来是设队率,现改为队长;
  营,五队为一营,共五百人,设正副营帅各一人;
  旅,四营为一旅,共二千人,设正副旅帅各一人;
  师,五旅为一师,共一万人,设正副师帅各一人;
  军,四师为一军,共四万人,设正副军帅各一人。
  每一级战斗单位里,都按照第一到第五来排最强到最弱的战斗单位,比如赤卫队便是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营第一队,以此类推。每一级的正副统领兼领下一级的第一第二战斗单位的统领,比如正旅帅担任第一营的营帅,副旅帅担任第二营的营帅,如此类推。
  营是战斗扎营行军等活动的最基本单位,营级以上开始有降二级的直属机关,包括警卫、斥候、炊事、医疗、军需、宣传等职能,比如营有一个直属两,这个直属两负责警卫、斥候、炊事、医疗、军需、宣传等职能,同时负责管理辅兵。这一切都是要保证人员配备整齐又不超过编制。”
  郭嘉和陈琳互相对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点了点头,然后郭嘉问道:“是不是跟旅对应的曲的军侯一定要改为旅帅,每部的校尉、司马也要改为师帅、副师帅吗?”
  吕布点点头:“没错,曲的军侯听起来跟军级指挥官军帅相冲突,取消;部的校尉、司马也取消,因为朝廷设立诸多都尉、校尉之职,甚为繁杂,中下层将士往往分不清楚。而且我准备在中央军内部实行军衔制度,从此以后,在中央军内部,都尉、校尉都不再是军职,而是军衔。”
  到了这里,吕布预感到会有某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对军衔制度说三道四。
  吕布心里冷笑道,你们以为我吕布要设置的军衔制度要原样照抄二十一世纪和谐年间的吗?那未免太小瞧我吕布吕奉先了吧。我吕布要设置的军衔制度绝对是脱胎于东汉,立足于东汉。
  郭嘉、陈琳两人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吕布:“军衔?什么是军衔?”
  吕布的中军帐设在最高处,吕布眺望着下面正在休整的十六万士卒,从那些士卒们崇敬的眼神里,吕布突然觉得,自己未来制霸三国的最大依靠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也不是什么寒门庶族,自己最大的依靠便是这些苦哈哈的大头兵,就是要靠着他们的枪杆子,自己才能平定天下。
  那些世家大族或寒门庶族地主们的支持,纯粹是锦上添花,并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自己真正要拉拢、要团结、要取悦、哪怕牺牲掉其他利益也要保证他们的利益的集团便是军人集团。
  自己的发家不同于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中的任何一个人,自己就是一个草头王军阀,不靠军队还靠什么!
  想到这里,吕布心底涌出无比的豪气:“那些世家大族那些诸侯权贵,哪个把汉室天子放在眼里,为了汉室皇权的威严,我吕布要一一征讨以宣大汉明威,如此一来,战乱频频,原来那种以出身门第世袭军职的旧传统注定要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按照军功战绩来获取军官职位的新制度。
  但是,那些被选拔上来的贫贱平民出身的军官,因为没有爵位可供标志个人的身份,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待遇得不到认可,所以他们在那些世家大族面前抬不起头,就像以前的我一样,在袁绍面前自觉低他们几等,我不再容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自今日起,对于那些平民出身的军官们,我要设立一种与其军职相对应的阶位称号,来肯定他们的地位是平等于甚至高于那些世袭的贵族老爷们的爵位!
  我让普天下的人们明白,军人的衔级是一种荣誉,是一种权利,大大优于家庭出身,受人尊敬的是军功是战绩,而不再是什么狗屁的祖宗门第!”
  陈琳脸色发白,强行劝道:“主公说那些军官没有爵位可供标志个人的身份,此言非实,我们大汉不是设有爵位的吗?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列侯。”
  吕布望着洛阳的方向,愤慨道:“除了皇甫嵩、朱儁、董卓、孙坚等寥寥数位因军功被封侯,其余的军官还有那位被封爵的?!先帝卖官鬻爵,卖的爵位都给了谁呢,全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世家大族,到了这步田地,基本是爵位等同于祖宗门第,那些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的平民武将们几乎全部被忘记了!!”
  说到这里,吕布摇摇头,自惭道:“我吕布乃一介武夫,毫无名望,无法左右朝政,亦无法左右天下那毫无道理的歪风邪气,对这爵位滥觞却很少顾及军功之事,毫无办法,亦不能为麾下将领私设爵位。
  为今之计便是设置这个军衔,一来可以用军衔公正地评价军功战绩,彰显军人的名誉地位,并激励军人的士气,二来可以明确军中指挥关系,一旦多个互不相属的军队要相互协作,便由军衔最高者指挥;三来可以增强军人的责任心,有了军衔的军人要对得起自己肩上的军衔,自然会比没有军衔的军人更用心。
  而且设立军衔制度,也有古籍可做参考,《周礼…夏官司马》里曾言,‘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里面的上士、中士看上去似是爵位,实际发挥的作用便是军衔。”
  吕布的话清晰地传到在场数百位将领的耳朵里,这些将领多是平民出身,闻听吕布如此说法都欢声雷动,对吕布如此处心积虑的为他们考虑,他们感恩戴德,对吕布更加忠诚。
  吕布便宣布了军衔制度:“设有战兵、武士、都尉、校尉、将军五阶军衔,
  兵阶分为准战兵、列战兵、中战兵、上战兵、大战兵,衣服上没肩章,只绣准、列、中、上、大字样;
  士阶分为准武士、列武士、中武士、上武士、大武士,衣服绣马肩缀铁剑星;
  尉阶分为准都尉、列都尉、中都尉、上都尉、大都尉,衣服绣豹肩缀铜剑星;
  校阶分为准校尉、列校尉、中校尉、上校尉、大校尉,衣服绣狮肩缀银剑星;
  将阶分为准将军、列将军、中将军、上将军、大将军,衣服绣虎肩缀金剑星。”
  高顺马上提出一个问题:“朝廷原本任命的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等职位是不是都要取消掉?”
  吕布摇摇头:“原本任命的不会取消,现在以及以后由朝廷任命的也都不会受这个军衔的影响,因为那是朝廷给予的军职,我们讨论的是军衔,是在咱们中央军内部使用的,两者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真正有对应关系的是我们中央军内部军职与内部军衔,这些都是中央军内部的事情,请各位不必向外透露。”
  张辽又问道:“如何确定军职,如何确定军衔,请主公明示下来。”
  吕布笑道:“文远莫急,这些都是我马上要讲到的问题。首先,确定内部军职,这个很简单,比如你原来是部校尉,那是禀告给朝廷并让其他诸侯知晓的外部军职,真正对应的中央军内部军职是中央军第一军第四师师帅,如此类推。”
  张辽点点头:“末将明白了,那如何确定我们的军衔呢?”
  吕布答道:“内部军衔是跟军职有关联的,每一级军职都对应三等军衔,
  伍长对应列武士、中武士、上武士,
  两长对应上武士、大武士、准都尉,
  队长对应准都尉、列都尉、中都尉,
  营帅对应中都尉、上都尉、大都尉,
  旅帅对应大都尉、准校尉、中校尉,
  师帅对应中校尉、上校尉、大校尉,
  军帅对应大校尉、准将军、列将军。
  副职的军衔比正职低上一等,比如你的副手秦谊,他的军衔对应着准校尉、中校尉、上校尉。
  如此算来,文远最开始的军衔应该是中校尉,你斩杀贼寇胡才、统领麾下部曲大破黑山贼,按照原来的制度是要擢升军职,但因为现在钱粮人马均未到位,你暂时只能还做师帅,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军衔上做出补偿,本应该擢升一级为上校尉,但却因你丢了箕关,功过相抵,故此不予擢升,仍为中校尉,而且你现在明白了吗?”
  张辽黯然点头。
  吕布便回顾高顺:“仲平,你这几次领陷阵营立下大功,特晋升为军帅,统领中央军第二军,军衔便为大校尉,如何?”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