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寿年作为一位父亲,是非常希望并且焦急的,想要将自己的女儿给嫁出去,所以对于这些这些规矩已经都不在意了,他就差把女儿直接送人。
秦桧本来就是一个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他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被太多的规则所束缚,前面的故事有提到过,在过年的时候,几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天天都有不同的规矩,这就让秦桧有些受不了,他习惯了之后的无拘无束。
至于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一套,在他的眼中更是不足挂齿。
他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概念,他所在的时代,早就已经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些流程,虽说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习俗,在相对偏僻一点位置还尤为如此。
至少秦桧自己前世,是不知道这些相亲流程的,他没有被安排过相亲,他这样没钱、没车、没房的屌丝,就算是专业的媒人也看不上。
不论如何,虞允文和包莲君这件事情算是定下了,两家的家长自己已经破了规矩,不过该有的程序还是不能够省掉。
为了能够不落下闲话,将之前的所有程序全部都补齐,之后有秦桧赶快请了媒婆,包了个大红包给他,是个意思,然后打法她到包家提了个亲,包家半推半就的同意了,这才算是补齐了全部的程序。
两个年轻人在相亲之后,互相之间看对了眼,都已经同意了这门婚事,没有什么是两家需要再好商量的了。
包家之前为了将女儿给推销出去,已经是愁死了,有人愿意要自己的女儿,包寿年自然是一百个同意,还愿意倒贴些钱财,囧。
之后就没什么需要商量的了,两个年轻人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两家一起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正好是三天之后,包家是真的想要把女儿快点赶嫁出去。
不过对于秦桧来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首先是到自己宅子的附近,又给虞允文买了一处小院子,这可花了不少人,这钱当然是秦桧出的,这让秦桧终于觉得,当师傅可是没有那么容易。
之前钱灼要结婚的时候,也是自己出钱给他买的房子,给他办的婚礼,好在办婚礼不需要花多少钱,如果说秦桧再多收几个徒弟,多给他们买房,办婚礼,自己岂不是要破产。
还好秦府家的家中,给他进行婚礼的准备,人多力量大,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
因为之前秦府已经经历过了两次婚礼,所以这一次所有人都比较有经验,两天的时间就将虞府上下弄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一看就知道是要娶亲的。
秦桧的府上只有一匹马,这一匹马还是当时赵构高兴,所以赐给秦桧的骑乘用的,属于是御马,这匹马已经陪着秦桧,去过不少地方平定叛乱了,不过之前去大理国没有骑这匹马。
这样的马是不能够随便借给虞允文使用,如果被上面的人知道,或者是被同僚捅出去,这可是欺君之罪,绝对是要杀头的。
如果骑着这样的马,让虞允文在外面走一圈,秦桧基本上是活不了了。
秦桧只能够带着自己的弟子虞允文,到城外西边的马市,租了一匹高头白马,马头上也带上了红色的捻子,身上的毛刷得油亮。
租一匹马,比买一匹马要便宜的多,买马可是一件稀罕的事情,要知道购买马匹的价格可是非常高的,因马匹质量不同而价格有极为悬殊,据史书记载,最低者有七贯,高者有一百余贯,一匹驴子的价格都能够卖到十余贯到数十贯之间。
三日之后,吉日已到,虞允文的院落张灯结彩,他自己也挺激动,想着很快就能够娶一个美娇娘回家,他也很高兴。
虽说都在建康城内,这秦府离包家的距离还有些远,包家住在城北靠近城门的地方,因为包家所有在职的家族成员的官职都并不大,所以也只能住得够离皇宫相对来说偏远一些,好歹是在建康城御街的附近,一条路就能够连通。
早上九点多钟,良辰已到,虞允文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数十被雇过来的,扛着牌子的,敲锣打鼓的极为热闹的迎亲队伍,开始向着城北前进。
当年可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项目,虽说城里也有一些杂耍、卖艺、卖唱的曲艺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的娱乐生活。
但是看热闹这样的事情,放在天朝老百姓的眼中,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是喜闻乐见的,只要说有热闹看,只要有天朝人的地方,就绝对少不了围观。
此时在御街的两边,已经围满了吃瓜群众,看着相当的热闹,虞允文打马御街前,在这些人看热闹的情况下,就仿佛是已经高中的状元一般。
“这是谁家的后生,长得可真俊呀!”一个围观的老太太,对着熟识的人问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一位也算是当今秦相的,唯一地弟子,那个叫什么来着,反正是什么文。”
“虞允文”旁边一个老大爷提醒道。
“对对,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年轻后生可不得了,他可是宰相唯一的弟子,以后怎么样都是前途无量,只是不知道谁家的女儿,有这么好的福气。”
“对方家的女儿还真配得上他,我听说这个丫头是城北包家的女儿,那可是当年包青天的后人,绝对是大家闺秀。”
“可我怎么听说,包家的女儿嫁不出去呀!”
“那谁知道,都是官宦家庭的事情,他们互相之间联姻,我们哪说得准。”
“就是,就是,我们哪说得准呢!”
第十三章 暂时的关门弟子陆游
“可是这秦桧乃是议和派,包青天家那是响当当的大宋的忠臣,他们俩怎么会联系到一起,这可真是奇了怪。”
“谁知道,我们看看热闹就好了。”
包家嫁女也是大事,包家同样是早就做好了准备,摆出来的嫁妆,也排了将近有一里左右的长度,当然包家准备这些嫁妆,主要还是一些小的日常用品和各种梳妆镜,金银珠宝,贵重首饰,嫁妆之中倒是没有两件,说白了就是充个门面,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之后一切顺利,新娘子上了轿子,没有任何各种意外的环节,包莲君被接到了虞允的府上,拜堂成亲不在话下。
中间有一个小插曲,虞允的母亲希望让秦桧坐在上席,接受虞允夫妻的拜见,以感谢他对于虞允的培养。
秦桧就算是不懂规矩,也知道这二拜高堂,必须是亲生父母,虞允的父亲死了,但是母亲还在。
二拜高堂怎么样也应该会拜他自己的母亲,而不会是自己,除非他父母双亡,所以对于虞母的这个要求,秦桧坚决不受。
和秦桧关系交好的官员,还有包家的门生故吏,加起来也足有上百人,将院子挤得满满当当的,差点就要有人坐在外面,当然就算是挤一挤,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让别人坐在外面的情况,这实在是太失礼了。
作为主战派的首领,李纲自己肯定是不方便来,于是便让自己的弟弟李经,带着一份还不错的贺礼代替自己前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酒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来了一小队御林军,有一个皇宫内的小黄门,带来了赵构的一份礼物,这可让虞允有些受宠若惊。
要知道他现在可没有什么官职,只不过是秦桧的弟子而行,说白了赵构是看在秦桧的面子上。
当然你可以想一下,秦桧自己在迎娶李家女儿的时候,赵构可是亲自前来,他这个徒弟只是卖个面子,能够送一份礼,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宠。
赵构其实这些天也在听着外界的消息,他也想要知道秦桧所看中的这个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秦桧之前的一个弟子,现在已经是虔州的知州,听说干得相当不错,和溪洞族的关系处理的也相当不错,虔州的经济据说在整个江淮南路都算是很不错的。
听说这个弟子可是秦桧派人,去四川专程找来的,肯定会有什么不同之处,所以虞允现在在赵构这里已经排上了号,相信迟早有一天,这个年轻人会入得了赵构的法眼。
连赵构都亲自送来礼物这件事情,在很多官员看来,实在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这虞允甚至连官职都没有,何德何能能够得到这样的恩宠。
不过朝堂上的大多数的人精们,却看得极为通透,知道这是冲着秦桧的面子,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不过这件事也确实成为了整个建康城,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不过很快这件事情也就被他们淡忘了。
不过这事还是有影响的。
首先是包家,包寿年之后在回门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女儿,自己这个女婿不但有着远大的前程,而且在他结婚的时候,连皇帝都会亲自过问,这是何等之荣耀。
包家之前只有先祖包拯有这样的荣耀,只不过就算是包拯,其实也并不是皇帝荣宠他,只是他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自己的这个女儿,平时喜欢舞刀弄枪,包寿年告诫她,以后在虞允身边,不要显得太过于与众不同,至少要让着自己的这个书生老公,不能像之前在家里的一样太过于粗暴。
好在这两个人现在属于新婚燕尔,两个人在洞房之后还初尝禁果,短时间之内互相也没有什么了解,暂时还能够相安无事。
女孩只是喜欢武艺,但是本身并不笨,她父亲说的这些她都知道,所以莲君之后跟虞允倒是举案齐眉,夫妻俩没有什么大的矛盾,这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
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虞允的母亲,通过赵构派人前来送贺礼这件事情,感受到了秦桧在大宋政坛上的能量,也感觉到如果自己的儿子老老实实的,一直跟在秦桧身边也没有什么坏处。
虽说在民间,秦桧的声望并不好,说他是一个投降派,甚至民间已经有人供上了他的牌位,这个地方请您不要误会,并不是说感念他的好处,而是希望立了一个牌位之后,他能够早点死掉。
不过老太太是一个普通人,在丈夫早死之后,一门心思都花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她唯一想的就是,怎么样能够对他儿子有好处,让自己的儿子能够成材。
虞允虽说是一个年轻的士,他本身还是有主见的,他并没有拒绝他的母亲,这让老太太非常的高兴。
不过秦桧收徒这件事情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几乎每天都有官员带着自己家的孩子,前来想让秦桧收为弟子。
秦桧对此,多是询问一下孩子的姓名和年龄,没有一个名字是他知道的,他也就没有了询问下去的兴趣。
其实中间还有几个之后的进士,只是他对于南宋的历史了解的太少,所以不知道罢了,比如一位叫尤袤的孩子,那可是和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的人物,因为名字不好记,所以被筛选掉了。
不过在他失去耐心的时候,还真让他又收了一个弟子,那就是已故尚书右丞陆佃之孙陆游,一个爱国诗人,一个可以作为军事参谋的人物,也是这段时间他唯一知道的一位名人。
只要穿越的人,多少都有点搜集名人的癖好,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名字,怎么可能会把他放过。
秦桧抱着撞大运的心理,又等了好几天,不过在收了陆游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其他听过名字的年轻人。
于是他干脆对外宣布,陆游就是自己的暂时的关门弟子,在有弟子出关之前,不会再接收其他的弟子,他收徒的这件事情,这才完全平息下来。
第十四章 金熙宗和总制司
绍兴五年,金太宗完颜晟病逝,死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岁,立其兄之孙,谙班勃极烈完颜亶继位,就是历史上的熙宗,继位的时候,刚刚年满十六岁。
完颜亶历史上,是在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在完颜宗干、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希尹等诸宗亲勋贵的支持下,受任为谙版勃极烈,确定为皇位继承人。
这一世没有那么顺利,完颜宗磐、完颜昌、完颜杲、完颜宗弼等人都对皇位是虎视眈眈,不过这些人各不统属,又每个手里都有实力,反倒是都不敢擅动,最后还是成全了完颜亶,虽说受任为谙版勃极烈的时间,比历史上要完了两年,但是他还是走上了金国最高的那个位置。
完颜亶即位之前前,曾受学于汉人士韩昉,这个家伙是辽国著名的汉人儒士,不但是未来皇帝的老师,而且极有才学,一心为了大辽和大金国效力,绝对是妥妥的儒家忠臣的典范。
因为有一位好老师,完颜亶能用汉赋诗作字,喜雅歌儒服,即位以后,尤勤于汉典籍的学习。
只不过不要以为完颜亶喜欢天朝的化,就会对大宋温柔一些,其实之后金熙宗年间,两国之间的战争一点都不少,甚至比之前还要多。
这完颜亶可是在临朝之初,有着非常大的雄心壮志的,想要一统宋朝所占之土地,所以金国和伪齐大军频频南下,多有征战。
脱脱在金史之中评价过:熙宗之时,四方无事,敬礼宗室大臣,委以国政,其继体守之治,有足观者。
看到没有,按理来说元朝和金国的关系不怎么样,不变地久是好的了,脱脱却说金熙宗四方无事,这可是贤明的君主呀!
只可惜其“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所谓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驯致其祸,非一朝一夕故也。”
他到了自己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开始饮酒杀人,这妥妥的是取祸之道,所以才有了之后海陵王弑主谋权之事,这都是后话,此处不做赘述。
历史上的绍兴五年还应该发生两件事情。
其一是赵鼎拜相。
是皇族,也是现在赵构唯一还信得过的,不会跟他抢权的皇族之人。他本身也拥有着一定的能力和政治眼光,所以才能够多年混迹于大宋政坛。
赵鼎是南宋四名臣之一,主战派人物,他曾力荐岳飞,收复襄阳,主张积极抵抗金国,一直反对和金国议和,始终没有被扳倒过,就算是被秦桧打压过,但他比秦桧年轻,多得就是时间,等到秦桧死后,孝宗时期也还是宰相。
赵鼎一直受到赵构的重视,南渡以来历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江西安抚大、参知政事,一直是有着实权的人物,朝堂之上也有着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赵鼎应该是在绍兴四年的九月,被朝廷拜鼎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使,于绍兴五年二月进左相,史称赵鼎在位谦冲待士,犯颜敢谏,当时号为贤相。
但是现在右仆射的位置是秦桧的,还是被刚刚任命,不可能马上就让出来,赵构要是这样做了,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枢密院现在的执掌之人是李回,那也是秦桧他们一党的人物,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很多年了,一直兢兢业业,因为之前打仗的结果实在是不堪,一直担惊受怕自己的位置不保。
不过这些年来,大宋面对金国和伪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获胜的,这使得李回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而且推荐折彦质为将,还有找回姚平仲秦桧把功劳让给他,为了巩固自己一派的实力,这都使得枢密院使这个职务,暂时不会有变动。
赵鼎应该被拜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现在两个位置都有人了,历史上他升迁的事情就发生不了了,暂时还是参知政事。
其二是张浚为相
历史上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宋高宗乘舟自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不是我的老家湖南平江还临安今浙江杭州。
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负责政事及进退人才,以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负责边事。
因为和赵鼎相同的原因,现在张浚还是他的川陕制置使。
不过这两个人是赵构非常看重的大臣,而且现在议和派的实力确实是大了一点,所以之前才会将范宗尹罢免,换上了德高望重的主战派前辈李纲,所以现在赵构也在想办法,怎么样能够扩大其他派系的影响力。
首先是南宋设立了总制司,就是为了分薄权利。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官制二经制使:“绍兴中,又有总制司,以执政官领其事。先是经制司既废,诸路贡赋,或不时至,五年闰二月孟富以参知政事提领措置财用,富请以总制司为名,许之。”
简单点说就是,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闰二月,参知政事孟庾提领措置财用,以供军需,拿不出来,于是请求设立总制司。
虽说南宋现在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但是想要筹集太多的军资,依然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整个事件并不简单。
诸位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就算是再难办的事情,下面的人也一定会拼命去完成,哪有故意申请一件事情,之后说有难处的事情,所以这个参知政事孟庾,到底是自己申请这件事情,还是别人操纵,就很值得玩味了。
不过无论如何,总制司成立了,这可是一个肥缺,执掌御收头子钱、耆户长庸钱、抵当四分息钱、转运司移用钱、勘合朱墨钱、常平司七分钱、人户合零就整二税钱、免役一分宽剩钱等苛杂捐税,这些收入统称总制钱,其管理的钱财范围极广。
第十五章 死了两个大人物
总制司专察内外官司隐漏遗欠,”行移如三省体式”,说白了就是要。高宗批准后,经尚书省,遂铸印赐诸路,总制司初设,权力很大。总制司设立之后,高宗下令总制司事重者,与宰执同仪。
相当于是在三省六部之外,又设立了一个主官是宰相级别的,高级权力机构,这样的机构,必须是自己人去掌管,至少要让赵构信得过,这个人我们刚刚就说过,同样是皇室宗亲出身的赵鼎,不就是一个好人选。
于是赵构大手一挥,赵鼎成为了这个新设立的权力机构的执掌之人,同时大宋的经济命脉,一定程度上,也重新回到了赵家自己的手中,是他们可以去把握的。
赵鼎上台之后,又有赵构的支持,对于前线的各个州路,确实是给与了极大的支持,从客观上来说,赵鼎的上台,强化了大宋边境各个重镇的军事实力,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过赵鼎和秦桧等人,是天然的政敌,好在秦桧现在不在礼部任职,不然的整个礼部都绝对会被赵鼎穿小鞋。
并不是说赵鼎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相反他绝对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忠臣,但是他的眼中,秦桧他们毕竟是劲敌,能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打压,这就是很好的政治手腕。
不过赵鼎上位之后,对议和派到底会有什么影响,短期之内或许还不明显,不过这个影响迟早是要浮出水面的。
先是设置了总制司,之后大宋又进行了役法改革。宋室南渡之初,基本上袭用北宋末年免役法,这存在着一些弊端,同时也不符合南迁之后的民间的情况。
催督赋税,或雇募耆、户长,或以保正副、大保长兼充,各地办法不尽一致,只要一个制度里面有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出现混乱。
原来的役法之中,保正副或大保长兼充户长催督赋税,颇多赔累破产的,这是因为毕竟还是没有统一的管理,加上这些保正副或大保长兼充户长,在进行自己职责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作奸犯科的行为,所以百姓苦不堪言。
建炎四年时,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弊病,于是当年罢户长,依熙宁法,差甲头催督。然而甲头多农民,差募之际,富者以贿赂幸免,贫者以诛求受害,破产者更多,民力重困。
于是,进士王九龄、祠部员外郎林季仲等纷纷上奏,请行耆户长之法,总一乡物力,次等选差,单丁许募人充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压力。
绍兴五年1135四月,宋廷同意修改役法。
四月还有一件大事,被囚禁在五国城的宋徽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艺术家赵佶病逝,他的遗言想归葬内地,却未得新上任的金熙宗的允许。
徽宗赵佶在位的时候,初欲调和熙丰与元祐党争,以“绍述”神宗为国策,任用蔡京等主持国政,蔡京等托名“绍述”,禁锢元祐党人,排斥异己,变乱新法,祸国害民。
又崇奉道教,大封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问道、书画,而不理朝政,致使地方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又大兴土木,任用朱勔等巨贪之人为官,搜括江南奇花异石,用船北运,称“花石纲”,在京师建延福宫等。
在赵佶统治时期,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河北、京东、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我们看到的水浒传、南水浒等书都是依托于这个时代的产物。
之后其大出昏招,想要驱狼逐虎,遣使约金攻辽,以取燕云,金兵南下,灭了辽国,之后又轮到了他北宋,他自己在危难之时,没有任何担当,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之难,为金人俘虏北去,呜呼哀哉!!
赵构遣使,希望把自己的父亲迎回来绝口不提自己的兄长赵桓,可惜派去的使者忠训郎閤门祗侯何藓,却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虽说金国现在和大宋关系还不错,但是仅限于他们要和蒙古开战,无暇南顾的原因,否则绝对不会和大宋议和。
现在大宋的使者过来,想要要回先皇的遗体,金国主完颜亶却并不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