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1981-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哪里见过这么多钱。

忙活了一通,李路才发现钟华已经走了,没来得及和他聊两句。直觉告诉他,那个庄稼汉不是普通的农民。

晚上一大家子开开心心的吃了年夜饭,李国光多喝了两杯,回忆起了往事。也许是改造终于结束,也许是因为一家人团聚,或者全都有,李国光非常的高兴,哪怕他从一名知识分子沦落为农民。

吃喝到十点,大家都睡下的时候,李路出门找到了杨青松。从杨青松那里了解到了钟华的情况。

了解之后李路吃惊了,一副贫下中农模样的钟华居然是农业大学的学生。

今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开始走出校门,由他们开始,华夏会逐渐走上知识创造财富的道路。二十年后,这些人不是某个领域的学术大牛就是大企业的老总。

小环境上,现在的高校教育实行的是严格的精英教育,现在的人的求学渴望度远超三十年后,大环境上,经济开始滑跑的这个年代,是最容易成就个人事业的时期。

因为穷,因此思变,怎么办,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摸索着来,错了重新来,政策放宽,允许你尝试,甚至某些方面没有相关政策限制,你可以放手去干,干出第一桶金来,壮大了自己,往后逐渐走向严格之后,你便不惧风雨。

李路心里有自己的一盘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走,他心里有数。他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后世的他是执掌上万人乃至于数万职业情报人员的情报官,在拥有了超前记忆之后,他完全可以做到在大方向上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和失误。

在村边的机耕道上走着,李路问杨青松,“老二,我的工厂办起来了,缺人,你考虑得怎么样。”

杨青松面露难色,说,“我没问题,早不想干了,只是我爸妈那边……”

屠宰厂是国营单位,好多人托关系都进不去,杨青松凭着回城知青的身份,政策照顾,家里花了钱,好不容易进去。在杨青松的爸妈眼里,李路搞工厂哪里能和国营单位比,那可是铁饭碗。

“你自己拿主意吧。”李路说,“或者再过一段时间。”

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没有办法。观念是最难改变的东西,所谓铁饭碗,直到后世依然大有市场,那个东西根深蒂固厉害得很。

市场放开后,供销社首先会被挤得没活路,然后是百货公司,接着就是屠宰厂之类的地方国营企业,都会被那些来势凶猛朝气蓬勃的民营企业扫进历史。

杨青松说,“我尽量说服他们。老三,你要造拖拉机,靠谱吗?光明厂能答应?再说,你是光明厂的职工,厂里估计不能让你造吧?”

这样的疑虑和担忧不止杨青松一个,包括最清楚此时的裴磊也是很不赞成的。光明厂军转民的主打产品是拖拉机,你李路不但是光明厂的职工,还是保卫科副科长,公然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事情,厂里知道了肯定不能让你干。

知道未来走向的李路没有这些担忧,如何历史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移交地方之后,光明厂会在三年后陷入经营困境,随即进入苟延残喘阶段,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在国企改制浪潮中被作为陆港市的老大难问题改制,改制失败,最终彻底消亡。那么大一个厂子,衰败起来的速度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拖垮光明厂的因素很复杂,加上退休职工,一万五千多名人员是最沉重的负担。

李路不担心被开除,手里掌握的未来技术是他最大的依仗,而他需要继续留在光明厂,是为长远考虑。

“给不给,光明厂说了不算,政策允许私营企业从事农业机械制造,我就能造。”李路说。

因为地处南方沿海,陆港地区的人们接受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强,并且受到三角洲地区的直接影响,杨青松也不是老大粗,高中文化呢。

村里玩得好的小伙伴,按照年龄排行,杨青松是老二,李路是老三,郭翰威年龄最小是老四。

杨青松忍不住问,“上次你没说,你的钱从哪来的,开工厂可要不少钱。”

“卖收音机电视机啊,年前你不还帮着老四卖呢么。”李路说。

杨青松瞪大眼睛说,“后面的老板是你?老四可没说,他说是一个香港老板!”

李路笑道,“那是我交代他的。现在我还是躲在后面的好,厂里知道了肯定会找我麻烦,你也别往外说。”

“那小子嘴巴够严实的,连我都瞒住了。”杨青松说,“对了,你大哥二哥都回来了,他们不是能帮上手吗?”

“他们我有其他安排。再说,我大哥二哥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让他们跟着我爹种地再好不过。”李路说。

杨青松摇头,“种地有什么出息。”

他打心里觉得李路这样会亏待了大哥二哥。

李路不多解释,种地才是最稳固的资金来源,他脑子里有全盘的打算。

忽然有些内急,李路扭头就往村西头的茅坑走,说,“我去拉屎。”

杨青松指着那边的甘蔗林,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到地里解决,这我家的甘蔗。”

耕地承包到户搞了几年,城区边缘的大队搞得最快,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耕地,大锅饭时代宣告终结。

吃的有点杂,李路还真有点急,什么也不说,一低头就钻进了甘蔗林里,往深处狂飙出去二三十米,寻了一处没那么多叶子的地方蹲下,就稀里哗啦出来了。

甘蔗的叶子有毛刺,扎在手上很痒。但是甘蔗的叶子中心是弧状的枝干,把两侧的叶子撕掉,枝干可以用来擦屁股。确切地说,是刮**,刮干净裤子一提完事。

这个年代农村里几乎没人用手纸,城里人用的手纸还是非常粗糙的那种。因此可以说,这年代的人,菊花的承受能力是很强悍的。二三十年后,柔软得根本没有摩擦感的纸巾,会让人们的菊花越来越娇嫩。正如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一样,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人们,总是会比舒适环境中成长的人们要强一些。

李路正舒畅地昂起下巴微微眯了眯眼睛,忽然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干枯掉落在田沟里的甘蔗叶子被重物碾压的声响,还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人的呼吸声,像紧张的人在偷偷做着什么事情。

第024章 武装走私团伙

有人在某处。

声音在李路的两点钟方向传来。

赶紧的拉完,李路飞快地擦干净屁股提起裤头,就猫着腰轻手轻脚地往声音来源处摸去。这个时候正是甘蔗成熟的季节,偷甘蔗的隔三差五就出现,家家户户严防死守,有的人甚至直接在田里扎营。

哪个王八蛋胆子这么肥,偷甘蔗偷到老子兄弟头上了。

李路打算抓住偷盗者之后,好好的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误会了。月光很好,透过不是很茂密的甘蔗叶子投射下来,依稀是能够看到景象的。

淡淡的月光下,男的在粗重地呼吸,女的躺在一堆干枯的甘蔗叶子上面,上衣被撩到了脖子那里,高耸的胸器和平坦的小腹,整具躯体都在男子的冲撞下上下颤抖着,女的一只手死死捂着自己的嘴巴,另一只手死死地抓住男子的胳膊。

女人的身材非常完美,那曲线。

那不是村东头卖豆腐的女人吗?

李路看呆了,整个人目瞪口呆。这可是1981年,原来一些电视电影上的镜头是有真实依据的!

咦,这对男女的x生活观念也太超前了!

杨青松在外面等着,李路出来,问,“村东头卖豆腐花的,谁老婆来着?”

“武大郎的啊。”杨青松一脸惋惜和不忿地说,“他…奶…奶…的,武大郎那小子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讨了那么漂亮的老婆,又勤劳肯干。”

李路就想起来了,那男子就是武大郎,姓武,但是可不是水浒那个武大郎那种外形,那叫武杰的家伙在这营养不足的年代是吃得强强壮壮的,人本来就高大,也是方圆十里的美男子。

从外貌来看,倒是蛮般配的。

但是武杰是臭名远扬的二流子,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做,之前就私下里做过买卖,被当做投机倒把的典型处理过。眼下市场放开了,他却不做了,靠着老婆潘燕卖豆腐度日。

杨青松猛地想起来,道,“豆腐西施你忘了?小时候还偷看过她洗澡呢。”

李路茫然,摇摇头不搭话。

把这个小插曲抛到脑后,李路和杨青松往回走。农村睡觉都比较早,但今天是除夕,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还亮着灯。因为是区属大队,因此用上了电灯,基层大片农村这会儿都还是没通电的。

杨青松忽然放低了声音说,“武杰那小子最近不知道发的什么财,电视机缝纫机都用上了,他家都快成电影队了,嘚瑟得很。”

“哦?不能够是从哪偷的吧?”李路先入为主道。

摇摇头,杨青松说,“这个倒不是,供销社买的,我看到票据了。也不知道他上哪弄的电视机票。”

“是有点奇怪,按理说,卖豆腐赚不了几个钱。”李路说。

杨青松的声音压得更低了,说道,“我听说,他现在跟人干走私……”

昏暗中,李路一下子站住了脚步。

“走私?”

杨青松沉着声音道,“嗯,从琼海往咱们这边倒腾机械什么。我也是听说到的,不过看武杰突然神气活现的样子,不像是假的。那小子我了解,但凡有几个钱,恨不得到大队去广播。”

相关的记忆片段从脑海里迸出来,李路陷入了沉思。

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事实上,从见到那批被查获的走私车起,李路就意识到,在秩序建立起来之前,谁胆子够大,谁就能从这波浪潮里捞到最大最多的鱼。李路早有这个想法,但是他不确定是否已经开始。

如果武杰真的是跟别人干走私,那么就说明这波浪潮已经开始登陆了。

联想到被查获的那批走私越野车,已经能够肯定这些事情正在发生。

“你悄悄查一查这个事情。”李路心中有了决定,低声吩咐杨青松。

杨青松点头,“要告发他吗?”

“想什么呢,查清楚之后,具体怎么做再说。”李路冷冷地笑了笑,“有钱大家一起赚,去告发,也是没人会管的。”

“回吧。”

杨青松回去了,李路没回家,而是又转了回来,悄悄的溜进了方才拉屎的地方,那两人还在那里。

武杰爬起来穿好衣服,东张西望,还喘着粗气。潘燕也连忙爬起来,赶紧的穿衣服,仔细的清理掉衣服上的甘蔗叶子,不满地低声说,“这叫人看了去我还活不活……”

“别废话了。”武杰低声说,“我半夜就得走。”

潘燕拉着他的胳膊问,“你到底在做什么啊,那么多钱我心里不踏实。”

“钱多还不踏实?你就是穷鬼命。”

“我担心,你告诉我你到底在做什么?”潘燕紧张起来,她太了解她的丈夫了。

武杰犹豫了一下,压着声音说,“我帮人倒卖点物资,赚点辛苦费。”

“倒买倒卖!”潘燕倒抽一口凉气,“你不能去!”

说着就抓紧了武杰的胳膊。

这年月,倒买倒卖,投机倒把,都是民众们谈之色变的。被狠狠打击还是几年前的事情。潘燕若是不紧张可就怪了。

“少见多怪。你看看城里那些人,看看人家在做什么。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行了,别耽误我大事。”武杰甩开潘燕,就猫着腰出了甘蔗林。

黑暗中,李路听着潘燕的叹息声越来越远直至消失,若有所思起来。李路一点也不觉得不光明。前世他是做情报工作的,干的就是见不得光的事情。只要有利于达到目的,一定程度上他会采取任何措施。

稍作思考,李路决定跟踪武杰。

快速积累资金的办法很多,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上,所有人都还处于懵逼状态的此时,李路是唯一思维清楚的人,因此大概可以说,他有一千多种办法赚钱,快速地赚钱。

但在赚钱的同时,又能让红星机械厂快速发展起来,眼下有且只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参与到已经拉开帷幕的大规模走私活动中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伟人一口气点了十几个城市的名字,说,这沿海城市完全可以先一步开放起来嘛。其中就有陆港。具体到陆港地区,泛滥的走私活动却成了最明显的标签,主要集中在汽车、成品油、食用糖、轻工机械这几大类。

李路看中的是前者和后者,这也是当前他能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的最大利益。

李路在村东头的甘蔗林里蹲守,盯着武杰家,安心地等他出来。忽然传来的轻微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让李路浑身的毛都炸起来,目光刷的扫向左翼,盯住了传来声音的位置,右手已经握在了腰间的三棱军刺上面。

“是我。”

极低的声音传来。

“老三。”

来人猫着腰慢慢走近,此时李路已经放下了戒备。来人却是二狗叔,此时的他与那个靠捡牛粪攒工分为生的大队牛倌判若两人,眼中闪着精明与智慧。

“九叔。”李路与其低声交谈起来,非常的费解,“你……”

唐九打断李路的话,“武杰的情况我已经摸清楚了,我跟你一块去。”

李路不得不问,“解禁了?你能出山了?”

“我再藏在暗处对你帮助不大。你成年之日就是我唐九出山之时,这是首长的指令。”唐九道。

李路心情澎湃,尽管爷爷下落不明,但是当年做下的安排依然是自己最大的助力。唐九在百兴村隐姓埋名十余年,当年就是奉老爷子之命。唐九是老爷子的警卫员,追随了二十余年,如今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唐九的存在,甚至李国光夫妇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唐九是个外来户,以捡牛粪赚工分为生,脑子有些不太灵光,经常被小孩欺负。是绝想不到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深部队参谋军官。

嘴巴张了张,李路想问爷爷的情况,但他知道,唐九和自己一样,都没有消息。那么多年过去了,生死不明的老爷子一直是大家不愿触碰的心结。

“不用等了,跟我走吧。”

唐九轻轻拍了拍李路的肩膀,转身钻了出去。李路缓过神来,跟了上去。

八十年代的夜晚,压根没有什么夜生活可言,尤其是农村,能玩的就只有老婆了,没老婆的,趁早的睡,打手枪这种事情,恐怕是还没有出现的。七八点钟的时候,就已万籁寂静,有些人家早早的就熄了灯睡觉,哪怕是除夕夜。

沿着田间的小路走,耳边听到的是不知名的昆虫的叫声,尽管冬天,但陆港地区的气温并不十分低,只是偶尔一阵寒风灌入颈部方才感受到一丝冷意。

穿过几条海边的村子,李路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年代的贫穷。离市区不过四五公里,这边的村子却没有通电。更远的村子就可想而知了。作为拥有世界少有的天然海湾港口的陆港,穷成这样,很难想象。

“过了前面的树林是张家镇的码头,是张彪一伙人上岸的地方。”唐九看了看天色,道,“再有个把小时,应该有货上岸了。”

两人在树林里蹲下,可以看见亮着煤油灯的码头。码头很小,仅有一道栈桥,散落停靠着几艘小渔船。有两条渔船亮着煤油灯,随着水面的起伏摇摇晃晃的。

李路忍不住问,“九叔,你怎么知道我要打他们主意?”

唐九低声道,“村里的事情我都知道。你办拖拉机厂,开商贸公司,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你想怎么做?”

判若两人的唐九,更像是首长身边的作战参谋,事实上他作为警卫员,跟的时间长了,比一般的作战参谋都要资深。

对唐九,李路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他沉声说,“我要垄断陆港地区乃至整个南方的走私。”

唐九沉吟起来。

算起来有四年的时间没见过李路了,第一眼看过去,唐九就感觉到李路变了许多,部队真是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而战争则是可以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性格。

“你卖掉的那些车,就是张彪一伙人的货。他们是陆港最大的一伙走私团队。这次的损失,他们元气大伤。根据我的调查,这几天他们一直在疯狂地进货,弥补损失。”唐九把调查到的信息说出来。

李路问,“知道是什么货吗?”

微微摇了摇头,唐九道,“以前多是一些电视机收音机之类。老三,你不找他们麻烦,他们也会找你。”

“为什么?”李路疑惑问。

唐九说,“你和那个香港人搞的商贸公司卖的不就是电视机收音机?”

李路恍然,可不是么,自己横插一竿子用更便宜的国产货抢占市场,那些靠走私进口货买卖的人当然不答应。

“武杰来了。”

耳朵动了动,李路低声说,扭头看过去。武杰骑着自行车朝码头去,码头边上的一间土屋走出一个人来……

第025章 侦察码头

以后世的目光来看,码头的位置不算偏僻,再过十年,港口会一直延伸到这里,再过二十年,这里就是房价万元起步的繁华区域。

但是在八十年代,这里可谓人迹罕至。

周遭静悄悄,哪怕是开枪了,也不会惊动到什么人。

“砰!”

一声枪声骤然响起。

变化来得太快,以至于李路和唐九都没有反应过来,便已经看到武杰软绵绵地倒了下去。站在他对面的那个男子手里还举着枪,很快从土屋里出来两人,手脚麻利地给武杰捆上石块,抬起来往海里扔。

两分钟之前,李路只是看到武杰似乎和那男子发生了争执,一些模糊不清的声音随着风传过来,却听不清楚争吵的内容。

李路目瞪口呆,一个人,就这么被杀了?饶是从战场上回来的杀敌如麻的兵王,毕竟是有后世意识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就这么轻易地被剥夺了生命。

唐九却是见怪不怪的样子,低沉着声音说,“张彪一伙人有武器,我见过他们擦拭53重机。”

53式7。62毫米重型机枪,采用固定式三脚架,是苏军轻武器中的老将,也是我国仿制生产得最多的一款重机枪,直到二十一世纪都依然在军队中服役,各类演习更是常客——因为库存实在是太多了,打了二三十年也没能消耗完。

陆港民间枪支弹药多,李路是知道的,只是听说和亲眼所见毕竟感觉上有级别上的差异。

“武装走私团伙。”李路给出了一个定义。

唐九就笑了,道,“这算什么武装,哪艘渔船上没两挺机枪。”

李路愕然,继而想到了当前的时代背景。

一点也没有错,现在的海军,弱小无比,大点的军舰几乎没有,执行的是近海防御战略,用狼群一般的炮艇来守护海岸线。除此之外,民间的渔船在国防动员政策之内,属于海上民兵,拥有枪支再正常不过。

现在的民兵员额多达两亿人,他们的装备与正规军无异。这一点从光明厂的民兵团装备就可见一斑,甚至,光明厂凭借着兵工厂的优势,给民兵团装备了坦克装甲车以及各类火炮,活脱脱的机械化步兵团。这样的部队就是正规军编制里也是不多的。

李路记得,陆港地区的民间枪支收缴工作持续了二十年,方才基本消除民间的枪支弹药。这个年代,谁家孩子要是拿出一把手枪出来玩,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玩具枪。

“这么说,他们手里的人命,很不少。”李路道。

唐九缓缓点头,“我们看不见的海面,有多少人失踪不得而知。张彪是张家村村长的长孙,仗着他爷爷的关系,无恶不作,手段残忍。他能垄断陆港的走私,靠的就是狠。”

李路凝重地说,“今晚先摸清楚情况,回去之后我找警察聊聊,让他们动手。”

“咱们自己就能干,没必要找警察。”唐九说。

唐九绝对没有开玩笑,这一点李路十分的肯定。但是,尽管身处这样的环境,李路依然还是不想让自己的起家充满太多血腥,最起码经得起良心。走私可以,但不能杀人。

就算要杀,也不能自己动手。

“九叔,这事交给我,我心里有数。”李路沉声说道。

谈话间潘燕就成了寡妇,说李路不气愤那是假的。那么漂亮的女人,就因为摊上了一个不靠谱的丈夫,下半辈子要孤独终生,李路又于心何忍。

他毕竟前后是加起来活了五十多年的人,分得清楚轻重。而且,他意识到的是,武杰被害,是连根拔掉张彪一伙人的最好机会。

李路记下了周遭的地形,随即与唐九悄然离开码头。

码头边上的屋里亮着煤油灯,张彪看了看时间,带了两个人上了一条渔船,在柴油机的轰鸣下,朝大海黑暗深处驶去。

三个多小时之后,渔船开出去了三十多海里,东面的海面上,亮起了航灯,随即,有灯在一闪一闪地亮着。

张彪站在船头那里,抬了抬手,安装在桅杆上的灯也有节奏地一闪一闪地亮起来。

随即很快,两艘船慢慢靠近,却是并不相靠,而是继续用灯语进行交流,渔船便引着另一艘船朝海岸线驶去。

但见那是一艘排水量千余吨的远洋渔船,上面挂着的是印尼国旗,显示这是一艘印尼籍的远洋渔船。就渔船来说,几百吨已经算是较大吨位了,上千吨的渔船,是完全可以跑到上千海里之外的海域进行一个月的捕捞作业。

要知道,现在的华夏海军,上千吨的军舰也是没几艘的。

浅海航行并不简单,尤其是这一片海域。不熟悉海况水文的,没准就触礁了。因此,每一次接货,张彪都会亲自带船出来,一来是避开浅水礁石,二来是避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