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返大隋(木子)-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经历了北魏、南梁、东魏、西魏、南陈、北周、北齐、后梁直到建立大隋,短短不到一甲子,就经历了九个王朝的兴衰交替,这些王朝里,除了北魏曾经一统北方,经历了很长时间外,其余的这些王朝,基本上都只是经历二三十年短暂的存在就灭亡了。那些王朝的建立者,哪一个不曾经是一世枭雄。高欢、宇文泰、宇文邕、萧衍、陈霸先等等,哪一个不是雄中雄。可是他们建立的王朝。却连五十年都传承不到就灭亡了。高欢的几个儿子不断的自杀残杀,几乎每个儿子都当过皇帝。可最终呢,一个不如一个,到了最后,更有后主高纬这样的昏庸之君,把一个当时齐、周、陈三国中疆土最大,势力最强的王朝给玩完了。南陈后主陈霸先,一介寒门起家,却在当时世家门阀政治的江南,成就了霸业。平定了侯景之乱,扫平江南,建立陈朝。可结果呢,几任皇帝之后传到后主陈叔宝,跟高纬一样的昏君,晋末以来,经历东晋、宋、齐、梁到陈以来,几百分割据江南的南朝,当年无数北方枭雄。都不曾攻过江南,南朝不少枭雄君王,甚至还多次北伐,打到洛阳长安等。饮马黄河边,可到了陈叔宝手里,杨坚却仅仅是一战就灭了南陈。再又如北周。宇文泰当年在关中携北魏皇帝建立西魏,以万余兵马起家。最终却打下北周一片天下。到武帝宇文邕时,更是雄才大略。早年隐忍负重,韬光养诲,对权臣宇文护百般隐忍,最终找到机会一举铲除宇文护,重掌朝纲,然后指挥攻齐,数年而灭北齐,统一北方。可这样的雄杰,本来大有机会一统天下,可却年纪轻轻三十六岁就死了,结果长子宇文赟继位,如同北齐后主高纬、南陈后主陈叔宝一样的昏庸,开拓的本事没有,昏庸的本事倒是和另两个亡国同伴有的一拼,皇后就破天荒的立了五个,十九岁即位登基,才当了一年皇帝,二十岁就主动的禅位给才六岁的儿子宇文衍,自己终日纵欲,结果当了一年太上皇就死了,终于导致主幼臣强,最终北周宇文家的皇位被皇太后杨丽华的父亲丞相杨坚给篡位了。

杨坚一生经历九朝,自己的大隋就是从北周手里篡取的。因此他对于继承人的重要性,是相当清楚明了的。大隋才立国十余年,并非那种已经传承许久的王朝,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还不稳固,这个时候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能传承国家,而一个厉害的继承人,更能让王朝更加辉煌。杨坚想要的是一个如宇文邑一般的雄杰继承人,而非一个如高纬、陈叔宝、宇文赟一般的废物昏君。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的太子杨勇其实就是一个高纬陈叔宝宇文赟般的人,把辛苦建立的王朝交给杨勇,杨坚实在不放心。他不愿意如高欢宇文泰陈霸先萧衍等开国君王一样,辛苦打下江山,最终却被不孝无能子孙挥霍灭亡。

杨坚最终废了太子把皇位传给杨广,是认真考虑,是当时最符合王朝和皇家利益的。隋后来二世而亡,继承人杨广自然逃不过责任,但并不等于说不换储大隋就能结果更好。废了杨勇,杨坚当时除了杨广也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如此推断过来,易风也渐渐明白了杨坚的一些想法。杨坚的想法是要把大隋传承下去,还希望江山万世永固。按这种想法,杨勇现在地位的回转,其实不过是回光返照的现象罢了,只是一种错觉而已。而这种错觉,更是杨坚的故意放出的一个迷雾,还是用他为棋子放出来的烟雾,为什么要这样做?无他,为了眼前的这场大战。攘外,必先安内,历朝以来,无以不先安内而能攘外者。当年汉景帝时,匈奴咄咄逼人,严重威胁到汉室安危。汉景帝意欲讨伐匈奴,但朝中大臣曾经直言反对,对汉景帝说了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不安内无攘外。最终,西汉朝廷与匈奴和亲,全力削藩,最终爆发七国之乱,朝廷与诸侯大战,最终削藩成功,稳定天下。等到汉武帝即位后,经历多年的休整安稳内部后,最终发起了对匈奴大战,西汉与匈奴大战数十年,打的异常艰苦,最终文景之治时留下的无数财宝一空外,天下人口都为之减半。可就是因为当下景帝的攘外必先安内,先平定了内部诸侯,让刘彻可以专心对外,最终取得了对匈奴的全面胜利。

易风觉得眼下杨坚的想法也差不多如是,但如今隋朝最大的内斗就是太子党和晋王党的争斗,这份争斗也还没到开战的地步。因此杨坚的应对之策也有所有同,他的安内并不复杂,暂时的打压晋王一党,提升下太子一党,如此双方势力平衡,也就自然内部安稳,可以全力对外了。但是太子这些年确实越来越不行,就算杨坚增强对太子的赞扬,但这也还不足够。这个时候,易风这位东宫嫡长子,皇帝嫡长孙的出现,无疑让杨坚看到了价值。易风是嫡长孙,又刚在塞外连赢了几场对胡人的战争,因此杨坚正好借此机会把他无限提升起来,让他成为了赵王,大总管以此来增强太子一党的信心和实力,用以压制杨广达成新的平衡。

当然,杨坚不用其它人而选他,易风想来也是有深层原因的。一来他是皇嫡长孙,东宫嫡长子,用他名正言顺,二来他是皇孙而非皇子,用他不用有其它的忧虑,特别是易风原本一直流落民间,如今重回皇家,其背后没有特别复杂的利益关系,杨坚想用就能用,一旦等这次战争过后,到时要废掉太子,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后患。今天杨坚能无限提高易风,封他国王授他大总管,等将来战毕后,如果易风敢反对废储之事,他要拿掉这些也是没有半点问题的。

想来想去,事情也就是如此,易风在杨坚的手里也就是一颗棋子而已。一来是他怀荒经营的那支势力,二来是他那个皇嫡长孙、东宫嫡长子的身份,他如今得到的这些特别恩宠,正出于此。

想明白这些,并没有让易风失望,反而让他更加安定。知道了杨坚的想法,其它的就不用担心了。至于成了杨坚的一颗棋子,到无所谓,能成为棋子,那说明自己有这个实力,要不然,别人想成为这颗棋子还没这机会。当不当赵王无所谓,但能借此成为幽州大总管,却是意外之喜。得到这个幽州大总管之位,就算给杨坚当一回棋子又如何。再说了,杨坚在算计自己,自己难道不是在算计着杨坚嘛,起码,直到如今,杨坚都并不知道,自己虽是他的孙子,但并不是东宫嫡长,他其实是杨广之子这件事情,可是一直欺骗着杨坚呢。

现在最重要的已经不是什么赵王啊什么司空,雍州牧,甚至是京中与太子的纠葛。易风现在在意的是出人预料的在太子党、汉王党和晋王党三党的斗争中,坐收了渔翁之利,晋王党受到太子和汉王二党的联手攻击,杨广一系的重人实力党羽幽州总管燕荣被定罪免职,但太子和汉王二党都没有得到燕荣留下来的空缺,却被他占去了。

皇帝将幽州总管的位置交给易风,甚至还出于对内部平衡的考虑,削了汉王的并州府,从中分出幽州府升格为大总管府,并把依附的三蕃三族所设的羁糜州也全都划归这个幽州大总管府的统辖下。

第309章过犹不及

幽州大总管府统辖山东北部三十二州,不过实际上却还不如半年前燕荣所统辖未被削时的幽州总管府,那时幽州府只是个中总管府,可却已经管辖河北十三州,几乎是把整个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盘都划到幽州府管辖,虽然上面还有个并州总管府,但却相当于一个河北王。

东征失败后,燕荣的幽州府就被削去几州,这次设幽州大总管府,除去三蕃的二十一个羁糜州,还有原属并州总管府下的十一个州,这十一个州中武、妫二州则又是之前才新设的州,并不在原来幽州府的十三州内。如此一来,等于原来的幽州总管府的十三州,最终只留下了九个州,被削去了四州。如今这十一州,则又分成了八个总管府,幽、妫、武、檀、玄、平、营、易八总管府,其中幽州府辖幽、瀛、定、恒四州,其余七总管府各只辖一州。

现在幽州府升一格成大总管府,实际上变成了一大总管府辖七下总管府以及燕山南四州加塞上二十一羁糜州。

易风想要马上掌控这么庞大的三十二州之地,并不现实。

三蕃的二十一州,虽划属幽州大总管府,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这些胡人也顶多是名义上的归属,划置州县也顶多是羁糜而已,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实际掌控。哪怕易风与三蕃关系极密,也不可能真正的干涉到他们的内政。三蕃与其说是部属,还不如说是个盟友确切些。

而就算除掉三蕃,剩下的七总管府十一州也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燕荣在幽州府坐镇八年。早对幽州府诸州经营成了自家独立王朝,这次燕荣一倒下。整个幽州府立即倒霉了。太子和汉王两党都清楚,幽州府诸州一直以来其实名属并州总管府。但并州府多年来总管换过数任,并没有哪任大总管一直实际控制关东,因此让曾两次任并州总管的杨广有机会插手染指关东,最终把长城一线尤其是太行以东的诸总管们都收拢过去。杨谅到任并州之后,就发现自己对于南部的诸州刺史们掌控力还行,但北方的诸总管们对他这个大总管就有些爱理不理了,河东代北的那几个总管还好些,而山东的那些总管就直接当他是个屁了。眼下杨谅得到太子的支持,拿下燕荣之后。当然是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哪肯放过这个将杨广在河北势力连根拔起的机会。

太子和杨谅要对河北诸总管穷追猛打,杨坚也乐于其成。拿下这些总管,对于杨广是个不错的打压,而且杨坚也有意要借机发起一场小范围的清洗。当年杨坚派燕荣去幽州,他是早知道燕荣是个酷吏,可依然任用燕荣,而且一用就是多年,他岂会不知道燕荣的所作所为。可他依然一直用着燕荣。关键就是要用驱虎吞狼,幽州之地在河北北方,这里一直以来就是一块最不与关陇贵族们对路的势力,北齐灭亡后。这里也经常是反叛的源头,那些当地的豪强更是对朝廷阴奉阳违。因此杨坚派了燕荣前来,借燕荣之手大力打压整治地方豪强。这些年,燕荣坐镇河北。对于河北的地方豪强的清洗是十分强力的,那些大族在他的打压下。相当凄惨。

如同山东顶级高门之一的范阳卢氏,就被燕荣针对打压,把这卢家子弟征去服杂役,以此羞辱打压。

多年下来,燕地豪强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到了极限。杨坚这个时候顺势把燕荣拿下,其实也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了。杀了燕荣,便算是对燕地豪强的一点安抚。杨坚的这一手玩的极溜,用燕荣打压燕地豪强,然后回过头来再把在燕地名声臭了的燕荣给宰了,算是给燕地豪强一点安抚,但最终结果燕地豪强依然被打压弱了,而天子和朝廷却不过是一个用人不察的结果而已,况且杀了燕荣后,朝廷又借机安抚了这些人,一举数得。

杀了燕荣,再把那些总管刺史们清理一下,既给河北百姓们一个交待,也借机清理掉一批关陇贵族。当初宇文泰篡魏,杨坚篡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变,因此最终都保留了那些前朝权贵勋臣,几代下来,大隋虽然立国不过十余年,但那些勋爵豪门无数,已经越来越影响到朝廷的控制力了。朝中许多顶级的门阀,其势力甚至让杨坚都时常暗自忧心。一有机会,能够清洗一批,他当然是乐于而为的。

魏征说道:“照眼下这情形看,这幽州大总管府下的七总管和诸刺史大部都有换人。妫州总管屈突通和营州总管韦冲都已经御前点名担任此次北伐总管之职,屈突通正得陛下信任,韦冲则家世显赫,此次清洗都不可能影响到此二人。剩下的檀平玄易四总管,外加瀛、定、恒三州刺史,都可能要换人。甚至下面的数十镇的镇将,以及诸县的县令等,也有可能都要换人。大王,我以为我们当积极行动,尽量争取把我们的人安插进去,趁机增强对幽州诸州县军镇的掌控。”

徐德言听了,却是缓缓摇头。他对易风道:“我看不然,此次清洗是皇帝、太子、汉王三方的联合行动,受打压的既是晋王党,也同样是对越来越势大的关陇集团的一次打压。各方龙争虎斗,可我们能插手的机会并不多。另外,我也觉得此时我们并不适合过于插手此事之中,陛下虽然让大王任幽州大总管,同时还担任了此次北伐东路统帅,可殿下也不要忘了,天子在这次北伐的布置中,却只让殿下统领的东路军坐镇幽燕,做为中路军的预备军而已。甚至连原本调往燕地的十万府兵,也已经被转调到中路的河东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子虽然让大王做了大总管,可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就完全信任殿下了。如果我们此时安插自己的人手于各州,只怕会成反作用。更何况,咱们如今的实力,聚则为一股不可小觑之实力,但若是分散到各州府去,就弱矣。”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担忧,做为易风的养父,他对易风尽心竭力,他也不在乎什么为国效忠之类的,他想的是易风的私人利益。按魏征说的,这个时候安排人手到各州去,表面看上去确实是扩大权柄,加强对幽州府的掌控力。但实际上,这样做却等于是分散了实力,以徐德言对大隋的向无反感,他十分担心这样的隐患。他更希望易风能一直把势力紧握在手里,随时保持着战斗力。与其说为了防范突厥人,不如说是为了防范身后的朝廷。

易风也赞同徐德言的想法,幽州总管府这么大,易风不可能一下子掌控。而且,只怕杨坚和太子、汉王等人也不肯看到他势力如此剧增,搞不好杨广都不乐见看见。另外,他手上的实力也并不强,分散开来就只会更弱。他也想过,争取全面掌控幽州府,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么多个总管府,那么多个州县,镇城戍堡,十几个州,光是原来的幽州府下就有五十个军镇,现在整个的幽州总管府,军镇过百,把兵马散开来,就太分散了。一滴墨倒入一碗水中,能把水都染黑,可如果一滴墨倒入一池塘水中,只怕很快就会消散无形了。

想来想去,一口气也吃不成胖子,直觉和理智告诉他,还是应当步步为营为上。

现在徐德言的话更确定他的想法,“司马说的是,过犹不及。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要继续稳固对武州的控制,然后想办法把幽州掌控在手,再接下来想办法把幽州与武州之间的妫州也控制起来,如此幽妫武三州在手,连成一片,方能进退有余。”

当然,对于其它的总管府和州县军镇,也不能说就完全不管了。他们不便直接去控制这些地方,但也不代表就可以直接放弃不管。易风提出的想法是,可以由他向朝廷举荐一批怀荒以外的人去任职,当然最好举荐的这些人既不是怀荒系的,也不是太子、汉王、晋王等系的,总之,自己不便去控制这些地方,也不能轻易的让他们落到太子、晋王、汉王三派手中去。毕竟,今天易风没能力控制幽州各府,不代表以后就没有实力控制。现在若让太子等党羽控制了,以后想再夺过来可就难了。

“原来之前大王说要举荐唐国公李渊,并非虚言耳。”魏征笑道。

“当然不是虚言敷衍。”易风道,“李渊这人,我打探过,其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父亲娶的是同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当今皇后姐姐。但李渊父早亡,虽然身有国公之爵,但家族却并无朝中任重职掌权者,李渊已经三十三岁,但却仅仅是宫中侍卫而已。而且,李渊与诸皇子,并没有过从甚密者。如今他既然主动示好于我,那么顺水推舟举荐他去幽州任职,正是一石二鸟之计。”

第310章拉拢

易风通过手下的探子们调查发现,李渊并没有投靠到哪个皇子门下,估计也是其它皇子瞧不起李家的没落。但他肯来投自己,易风还是很高兴的,他也不指望李渊真的就忠心耿耿投靠,但他想举荐一批人去和太子、汉王、晋王三系的人马争夺幽州府空出来的那些总管、刺史职位,可自己夹袋中除了怀荒的这些人外,并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而李渊的条件却是很合适的,只是缺少举荐之人而已。把李渊推上去,能占一个位子,那太子他们能占的位置就少一个。

“妙,大王此计甚好。咱们就算不方便占据诸总管刺史的位置,但也不能轻易的就让给诸位皇子的人。”王保也是大声赞扬,不管怎么说,诸皇子明里暗里都是易风的对头。

“嗯,你们再替我想想,还有哪些不是几位皇子门下,但却又有资格能出任幽州府总管刺史县令镇将等职位的人选,都挑出来,我们拟一个名单,等回头上道表奏给天子。”易风笑道。

“大王母族元氏一门,就有不少适合的,元褒、元雅将军皆可任总管、刺史,那位被燕荣囚禁的元弘嗣也足任刺史。”魏征笑着把易风的娘舅家人提了出来,元家是易风的娘舅家,肯定是会站到他们这边的。

“嗯,举贤不避亲,甚好。”易风点头,他可不会在意元家是他舅家,这年头,用亲戚很正常。

徐德言想了想,也提出几个人选来。“朝中大阀李氏、韦氏、于氏、窦氏、杨氏、裴氏、柳氏、独孤氏、长孙氏等诸家族,皆名门大阀。就算诸皇子也是亲近拉拢。我看,可以举荐这些家族子弟出任幽州府官职。顺便还可以示好诸家族。”

这些家族极其庞大,大到就算是太子与诸皇子示好拉拢,他们也不过是左右观望,并没马上下筹码站队。易风也并没多少适合举荐幽州任职的适合人选,不如干脆就举荐这些世家豪门的人过去。反正那些位置自己是不适合也不一定能占到的,不如直接举荐这些名门大阀子弟去。

其实易风也想推荐一些能跟自己关系更近的人,但除了元家和李渊,他并没有其它合适人选,只就只能如此了。

赵王别宅去。骑在马上的刘文静心里犹豫不决。

刘文静是京兆人,今年刚过而立之年,京兆刘氏在地方上也是个有些声望的家族,不过刘文起的父在他还小时就战死了,身为长子的他得袭父亲的仪同三司勋职,成年后以父荫入宫中担任亲卫。不过比起李渊的千牛备身那样的御前带刀侍卫来,他这个亲卫不论品级还是其它的都要差的远了。在这个开皇十八年末的冬天,大兴城里到处都是关于北伐的消息传言。身为宫禁侍卫的刘文静,他自然知道的更多些。与突厥的决战就在近前。朝廷已经调动了三十万府兵前往北方前线,加上边地各总管府军镇的镇戍兵马,这次大隋将出动不下五十万大军,若再加上诸内附蕃胡。这将是大隋有史以来出动兵马最多的一次。

北伐的元帅已经选定,将由晋王、扬州大总管太傅杨广担任全军统帅,并兼任中路元帅。而由尚书左仆射总管后勤调度,由尚书右仆射杨素出任西路元帅。新晋封的赵王、幽州大总管司空杨林担任东路元帅,此外还有数路兵马。在许多京师百姓们的感觉中。这次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不过是遥远的、隔膜的,朝廷与突厥人打了一次又一次,隔几年总要打一次,也早没什么奇怪的了。每次大战,最终不都是以突厥臣服内附为结果嘛,可往往内附的突厥臣子们,隔不几年,又起来袭扰边疆,翻脸无情了。大家想来,突厥蛮子就是这样一群无耻无信义的蛮人,总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疼,隔个几年,总得敲打他们一番,要不然,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天下谁老大了。正因此,大家总觉得战争总是如此平常的普通的,而战争跟大家的关系也是遥远的,京师总是安全的。战争对大家来说,也不过是多些谈资罢了。对有些家中有子弟在军中的人家来说,也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惶恐不安,反倒觉得战争总是大隋取胜的,出征作战,倒是一个难得的立功和发财的机会。

关陇人并不惧怕战争,他们几乎代代都上过战场,许多人的家业都是以战刀拼博回来的。

许多关陇人都是抱着这种想法,譬如说,此时站在易风门前的刘文静,心中就抱着一种想要趁机建功立业的念头。

刘文静的父亲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的,当年还未成年的他陪着母亲和弟弟一起站在家门前,迎接军中送还的父亲尸骨。然后那并没有让他从此畏惧战争,相反,他从此却更加努力的练武学文,誓要接替父亲支撑这个家。后来,父亲因功追赠为正五品仪同三司,随之他承袭勋职,并进入了亲卫府担任亲卫。进入亲府后,刘文静努力表现,也深得同僚上司的喜欢,从最普通的亲卫,渐升伍长伙长队头,如今更是成为亲卫中的都督。亲卫中的都督品级不低,不似寻常府兵,大隋以勋贵高官子弟担任亲、勋、翊三卫,三卫的侍卫,最低的也是从八品上。一个三卫中的都督,若是外放,起码也是一个大都督,统领一团人马。不过在京中,一个五品的勋官真是毫不起眼,在这个国公遍地走,柱国多如狗的京师大兴,他毫不起眼。

刘文静不甘于平凡,他想要建功立业,可以他的情况,富贵也只能从战场上去取。但身为亲勋翊三卫人马,他们的职责是禁卫皇城、侍卫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