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吹奈墓伲员Vざ匀莸木哉瓶亍
为了保证这个过程不出意外,李承鼎继续率领自己的麾下向泉州进发,几天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泉州。
与此同时,在吴国大军逼近的情况下,短短几天时间之内,剩下的汀州和漳州两地刺史同样先后派遣使者向吴军投降。
自此,从十一月中旬出兵,到现在十二月初,仅仅半个多月时间,福建五州之地就彻底落入了吴军的掌控之中。
这种惊人的进攻速度,比之当初梁军一月之内攻取赵匡凝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金陵城中。
收到福建平定的消息自然让杨渥大感满意。
在他看来,如今的福建完全就是一片混乱,军无战心,加上他们的实力本来就远远不如吴军,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还不能迅速攻占福建,那么他就要对领兵的几个将领的能力感到怀疑了。
平定福建之后,接下来首先一件事就是对王延均、王延禀等福州之变的发动者进行惩处。
“琅琊郡公,那王延均和王延禀二人,一个是你的亲生儿子,一个是你的养子,这两人却一同背叛了你,你说说,该如何处置他们?”中极殿内,杨渥大声向王审知询问道。
这次福州之变,虽说最终没有费多少力气就将其平定下去了,但却将杨渥原本的计划全部给毁了。
杨渥当初还指望用福建的投降来为以后各势力做一个示范,但现在是完全指望不上了。
不仅如此,那些有意于投降吴国的势力,接下来只怕也会慎重考虑一下自己的手下人的想法。
王审知不顾手下反对坚持投降,结果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养子就起来造反;其他势力的人自然也会想着,若是自己坚持要投降,自己的部众是不是也会起来造反呢?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一次王延均二人实在是非杀不可的。
而此时杨渥之所以要向王审知询问他的处置意见,这不仅是在试探他,更是为了借此机会来进一步打压王审知的声望。
王审知不管如何都曾经统领过福建十多年,又素行节俭,勤于治理,宽以待人,在福建当地的声望是非常深厚的。
杨渥如今虽然平定了福建,但要想保证当地安安稳稳的不出乱子,自然也要想办法打压一下王审知的威望。
而打压一个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是他的德行上动手。
以前的王审知,他的个人品行在这个时代诸多藩镇之中都算非常不错的,再加上当初王潮三兄弟相互推让的故事,使得的个人名声同样很好。
但这一次王家内乱,先是他的长子在福州的各种倒行逆施;接着又是王延钧和王延禀这两人联手起来,兄弟内讧,手足相残,这已经极大的削弱了王家的名声和在福建的影响力。
若是能进一步逼得王审知亲口说出王延均二人其罪当斩的话,这自然能进一步打压他的名望。
正所谓虎毒不食子,不管王延钧做了多少坏事,王审知做为父亲若是主张将其杀死的话,那都会有损于他过往敦厚长者的形象的。
自古以来,父子相残的,即便有再多的理由,都会受人诟病的。
此时,王审知听到杨渥的问话后当即便清楚杨渥的心思,不过他心中同样痛恨这两个儿子,为了夺取权利便将身在金陵的他的性命置之不顾,更是杀死了他的长子王延翰。
所以王审知对于将二人处死并没有任何异议。
他站出来向杨渥下拜后,咬牙切齿的说道:“启禀大王,这二人所为,不忠不孝,非臣之子。臣已经将二人革出王家。对于这二人,臣以为应当立即处死,以儆效尤!”
杨渥听了满意的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么你觉得,这两人应该是凌迟处死呢?还是应该腰斩于市?”
王审知听了不由得眼角一抽,王延均不管如何说都是他的亲生儿子,将其处死他还能接受,但要将其凌迟处死,他的心却没有那么硬。
就在他犹豫着该怎么回答时,杨渥却突然哈哈一笑道:“罢了,却是孤有些思虑不周,你身为这两人的父亲,孤怎么能让你来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王审知听了不由得松了口气,只听杨渥接着道:“既然琅琊郡公都觉得王延钧和王延禀二人其罪当诛,那么传令下去,这两人不必押来金陵,直接在福州腰斩于市!”
一句话定下了二人生死后,杨渥接着又下令,将跟随二人作乱的几十个叛将,一并腰斩,以震慑世人。
刘侃、张志这两个王延钧的心腹,虽然声称自己乃是主动投降的,但并没有得到吴军的承认,他们投降的时候吴军已经攻入了他们的营地,所以这一次二人依旧被列入了腰斩的名单之中。
此外还有一大批人,因为为虎作伥,但罪行又够不上死刑的,最终都被判处流放夷州。
杨渥下令由福建五州,加上新设立的夷州,一同组成新的福建行省,而这个福建行省的巡抚,则由原本的苏州刺史徐温来担任。
在原本的历史上,徐温此时早就保持了淮南的军政大权,成了江淮二十多个州的实际统治者。
不过在这一世,因为杨渥的缘故,徐温自然不会再有历史上的那番机遇;不仅如此,他虽然在吴国资历较高,乃是杨行密的麾下老臣,当初太祖三十六英雄之一,不过因为缺少战功,再加上杨渥有意为之,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升迁,在苏州刺史的任上已经待了七年多了。
到了此时,杨渥自然不会再去忌惮他这么一个既没有兵权,又缺少名望的地方刺史,所以这一次福建巡抚的职务就由他来担任了。
……
当杨渥在朝堂之上对于福建之事做出安排时,邵州城中,楚王马殷正恭恭敬敬的跪伏在地,聆听着梁国皇帝朱温下达的圣旨。
“……特加封为天策上将,开府仪同三司,许置百官,钦此!”
听着朱温下达的旨意,马殷心中无喜无悲。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马殷趁着吴国的注意力完全被福建吸引的时机,迅速向西南发展势力。
九月份的时候,马殷亲自领兵讨伐敛州蛮。
敛州蛮的实力更在辰州蛮之上,各路蛮人部族组成联军,依托险要地势试图阻挡楚军的进攻。
马殷于是以姚彦章为将,领兵五千人,让他绕道攻袭敛州蛮的后方,他自己则亲自率领楚军主力来吸引敌军注意。
姚彦章出兵之后,不负重托,他一路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而行,最终成功的绕到了敛州蛮的后方,与正面的马殷相互配合,前后夹击,一举攻破他们的营寨,杀死蛮人数千,降者更是多达数万人。
至此,马殷终于消除了对他有重大威胁的敛州蛮,在西南之地初步立足下来。
有了新的根基之地后,马殷面临的压力顿时大大减少,终于不再满足于以楚王的身份统领部属。
他深知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正式脱离后梁开国称王,所以他最后采用的办法就是向朱温寻求册封为天策上将。
天策上将这个称号,最初起源于李世民的封号,地位更在一般王爵和大将军之上,并且能置百官。
获得了这个封号后,马殷一方面依旧可以作为后梁名义上的臣子,另一方面又能够自行封官,这与正式建国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而朱温在与杨渥达成了默契后,这两年集中力量想要打压晋王李存勖,可惜取得的效果却是不好。
对于马殷的请求,朱温本来就没多少能力干涉,自然是欣然从其所请,册封马殷为天策上将。
至此,楚国才算是正式成为一个国家,而不再是之前的藩镇。
正文 第四百二十八章择婿
马殷的立国对于其他势力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在此之前其他势力就已经将其看作成一个独。立的王国了,现在不过是多了一个名份而已。
不过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名份,但依旧触动了吴国某些人的心思。
随着福建的并入,如今的吴国如果只算地盘大小的话,其实际控制的地盘已经在梁国之上了。
虽说吴国现在的地盘很多都处于未开发状态,人口和州县的数量也还比不上朱温,但论整体实力已经完全是不输于朱温了。
再加上岭南刘隐、虔州卢光稠以及海外的泰封国,百济国等小国纷纷来朝,奉吴国为正统,现在的吴国已经有了一点正统王朝的气象。
在这种情况下,马殷这个素来不肯臣服的势力,如今竟然还敢开府建国,设立百官,这就使得吴国的某些以正统自居的文臣们大为不满,纷纷上书请求讨伐马殷。
此外,还有人认为岭南刘隐虽然名义上臣服,但实际上却独领一方,乃吴国之敌。
他们觉得如今吴军既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将福建给拿下了,那么不妨继续乘胜进兵,将岭南也一举拿下。
看着这些乱糟糟的上书,杨渥不由得有些苦笑。
这就是打了胜仗的不良反应,大家都有些飘飘然了,以为吴国如今已经能横扫天下了。
诚然,这次征伐福建的确没有费多少力气,将士们除了行军以外,并没有打什么仗,只需要稍微休整一番,就能继续用兵。
然而若是大家都是这么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态,只怕距离一场大败就不远了。
骄兵必败,这一点不管如何强大的军队都是适用的。
好在那些上书之人,都只是一些没有掌握核心权利的年轻人,内阁的重臣们一个个都很谨慎,没有忘记步步为营的根本策略。
所以那些上书请战之人,在受到杨渥的一番训斥后便偃旗息鼓了。
这天,王宫之内。
“王兄,抱抱,抱抱。”御花园中,一个粉妆玉琢的小丫头,身着粉红色宫装,正张开一双粉嫩的双手,朝一个英朗的年轻人抱了过去,样子显得十分可爱。
这时,另一个年纪更小,不久前才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姑娘,同样张开双手,奶声奶气的说道:“父王,我也要抱抱!”
“好好!都过来,小宁儿,小舒儿,都过来让我抱抱!”杨渥笑呵呵的放下手中的文书,伸出双手将两个小丫头抱了起来。
这两个小家伙,大一点的乃是杨渥年纪最小的妹妹杨宁,当初杨行密留下的遗腹女。
她的母亲乃是王氏,她今年还不到四岁,却是非常喜欢粘着杨渥。
她本来就因为年纪最小而杨渥的宠爱,加上她又长得与杨渥的姐姐杨静非常像,这就更加让杨渥喜爱。
至于年纪小的则是杨渥自己的女儿杨舒,今年才一岁多。
不过她虽然年纪还小,但性格极为淘气,天天跟在她那小姑姑身后四处玩耍,惹是生非,是宫里面的惹事精。
“快下来,你们王兄和父王,现在正忙着公务呢,你们都到一边去玩,不要闹了!”一旁,陪在身边的王后周梦洁赶紧上前准备接过二人。
听了周梦洁的话,两个小家伙顿时嘴巴一撇,眉毛一皱,做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看着杨渥。
在后宫之中,这两小家伙谁都不怕,唯独怕了周梦洁,这也是一件奇事。
杨渥连忙让过去,将两人护住道:“好了,正好我也要休息一下,没必要这么严肃的。”
“大王可不要太宠着她们,免得将来大了之后太过骄纵,不好嫁人!”周梦洁小声劝道。
“瞧你说的,这才几岁的小姑娘,你就想着将来嫁人的事情了!”杨渥顿时乐了。
“怎么就不能想了?你看当初五妹也就几岁大,也只是一个小姑娘而已,但这才几年时间,如今就已经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了!这时间过得很快的!大王现在不急,将来可就来不及了!”周梦洁有些不满的说道。
她提起的五妹,乃是杨渥的妹妹杨沁,在她的诸多姐妹中排第五,所以被周梦洁称为五妹。
杨沁今年已经十五岁及笄,被杨渥正式册封为永宁公主。
正所谓长兄如父。对于杨渥来说,如今杨行密已经不在了,他这几个年纪还小的妹妹自然就由他来照看。
按照后世人的眼光,才十五岁的小姑娘不过刚刚上高一而已,身体远远没有长成,距离嫁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按照这个年代的规矩却是已经可以嫁人了。
不管是她的母亲,还是周梦洁等,都在催促着帮她找一门好亲事。
这一点杨渥也没法改变,只能尽量拖延时间。
见周梦洁提起,杨渥便笑着问道:“上次你不是说要给五妹找一个读书人为驸马吗?怎么样,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杨沁的母亲李氏,只是杨行密的十几个妾室中的一个,因为育有一个女儿,所以同样被尊为太妃,不过地位比起史氏和王氏来要低的多。
史氏且不说,为杨行密生下了杨渥和杨隆演以及最小的杨澈这三个儿子,如今又被尊为太后,自然是地位最尊崇的。
而王氏同样为杨行密生下了杨濛和杨溥这两个儿子,此外还有杨静、杨宁等几个女儿,如今被尊为太妃,地位同样很尊崇。
至于杨渥另外的一个弟弟杨浔,他的生母在几年前就过世了。
所以为杨行密生下儿子的妾室中,就只有史氏和王氏二人,自然是她们的身份最高,便是周梦洁也要对她们极为礼敬。
而杨沁的母亲李氏的地位就要差多了,所以即便杨沁是她的女儿,但她对杨沁的婚事也不能做主,只能由周梦洁说了算。
此时,听杨渥提起,周梦洁在一旁坐下来道:“想法倒是没变,如今还是想给她找一个读书人,而且她自己也很愿意!只是要找到合意的只怕不易!”
“不久之后不是又要开始科举了吗?到时候各地考生都会来金陵参加考试,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不成?”杨渥有些不以为意的道。
如今吴国的科举也逐渐走上正轨,每隔两年就会举行一次,每次录取的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比以前唐朝科举的录取人数要多得多。
不过相应的,这么多的录取人数,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授官时,大部分人都只能授予八品甚至九品的官职,只有前几名的考生才能直接以七品官入仕。
此外,吴国科举又规定所有考生一旦考中,就不得再次参加考试,其结果就是许多人为了考中前几名,在没有把握的时候都不会来参加科举。
结果最近几年科举的考生质量相对都不高,与前面两届科举差了不少。
当然,这也与前面两届考生都是经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积累有关。
在淮南举行科举之前,许多士子科举无门,等淮南开始科举之后,这些人自然一窝蜂的都来参加了。
结果就使得那两届的人才似乎特别多一般。
而今年又是大比之年,各地通过了之前考核的考生不久后就会汇聚在金陵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
“说到今年的会试,还真有两个年轻士子非常不错,都是允文允武之才,妾身还专门派人去打听过,这两人现在都没有成亲。所以若是他们今年能考中,或许妾身就会在他们两人中选择一个作为五妹的驸马了!”周梦洁笑道。
“嗯,是吗?”杨渥来了兴趣,他将两个小丫头放下来,打发她们去一边玩,然后笑着对周梦洁道:“今年会试的情况,我现在都不怎么清楚,没想到你倒是提前打听了!”
“你还说!五妹可是你的妹妹,你却一点都不关心,妾身只好帮你打听了。”
“好好,那你说说看,都是哪两个士子,让你觉得不错?”杨渥连忙打断她的话。
“这两个士子,一个就是刚刚上任的福建巡抚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据说当初他还被父王收养过一段时间,你应该对他很了解才对!”
“是他啊!”杨渥脸色顿时有些不自然。
对于徐知诰,他已经很久没有关注了,甚至都不知道他现在在走科举之路。
过了这么多年,曾经的所谓仇恨,现在自然不会再有了,最多只有一丝警惕之心,告诫自己不能忘了守业艰难,尤其是在这个人心难测的时代,若是稍有不注意,或许历史上的那一幕就有可能重演。
当然,仇恨虽然已经放下,但要将自己妹妹嫁给他,杨渥说什么都不会愿意的。
“他今年不是已经二十岁了吗?难道还没有成家吗?”
“据说他为了考中前三甲,这些年一心苦读,所以没有成家!”
杨渥点点头,若有所思,接着又问道:“那么你说的另外一个不错的人选呢?他又是什么情况?不会也是某个大臣的公子吧?”
周梦洁听了不由得有些奇怪,听杨渥的语气,似乎不想将杨沁嫁给徐知诰。
不过这些她也管不了,她笑着说道:“另外一人名叫蒋廷徽,今年十八岁,文武双全,可做五妹的良配!”
正文 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
“蒋廷徽?”杨渥心中一动。
这个名字他似乎从哪里听过,可惜仔细一想又想不起来,最后只好作罢。
“这个蒋廷徽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将自己妹妹嫁给徐知诰是不可能的,若是这个蒋廷徽真的不错的话,那么就将此人招为妹婿就是。
目前以杨渥的地位,他已经不需要过多的考虑与那些勋旧联姻,反而是需要拉拢和培养那些后起之秀。
这个蒋廷徽既然能让自己有印象,想必也不是一般之人;再加上周梦洁对她的评价,想必是个不错的驸马人选。
至于说驸马的身份会不会蒋廷徽阻碍仕途,那倒不至于。
吴国如今可没有关于驸马不得做官的规定,要真是那样的话,李承鼎、刘仁规这两个杨渥的姐夫,就只能辞官回家了。
“蒋廷徽的父亲在父王麾下做过指挥使,不过很早以前就病故了,那时候父王还没有封王呢。”
杨行密被封为弘农王,乃是十三年前的事情,蒋廷徽的父亲在那之前就已经病故了,怪不得在如今吴国没什么名气。
不过这么算的话,他也能算杨家旧将之后,他本人也在淮南长大,想必忠诚上是没有问题的。
周梦洁又道:“听说他从小就爱读书,又在他父亲的督促下习武;等到长大后更是遍游各地,以增长见识,并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至于其他的,妾身也不是很了解,不过大王若是想了解,不妨自己派人去查看一番。”
“嗯!”杨渥点了点头,从她说的来看,或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的确是要派人去认真调查一下;这也是应有之义。杨渥招妹婿,这种事情自然不能马虎大意。
若是这个蒋廷徽家里已经娶妻了,然后再整出像陈世美那种事情来,那就要闹出大笑话了。
现在距离会试还有几个月时间,要调查这人的情况倒是还有充足的时间。
这时候,周梦洁突然神情一肃,郑重问道:“大王,炅儿今年也快五岁了,是不是该给他请太傅了?整天在宫中玩乐也不是个事啊!”
杨渥直到现在还只有杨炅这么一个儿子,又早早被立为王太子,身份尊贵。
朝中上下诸位大臣自然是对他看得非常紧,对他的教导更是极为看重,曾经多次有人上书请求早立三师,以教导太子。
那时候杨炅年纪还小,所以杨渥最终都拒绝了。
不过现在杨炅也已经四岁多了,按照这个年代的规矩也的确该启蒙了。
所以听周梦洁提起,杨渥很爽快的就道:“你说得对,是该给他请个老师了。不过如今合适的老师可不好找啊!”
所谓三师,也就是太师、太傅和太保;另外还有少师、少傅和少保这三孤。
在秦汉时期,三师和三孤都是地位尊崇的朝中大臣,有时候其地位甚至堪比丞相。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三师和三孤已经只是一个荣誉性的头衔了,而且还不常授予。
真正用来教导王子的,都是那些翰林学士等。
当然,那些三师三孤也需要负责一部分教导。
对杨渥来说,他要教导的太子,可不能只知道读死书,尤其是那些儒家学说,稍微涉猎一些就够了,真正要多加教导的还是那些实务。
此外,杨渥虽然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也像自己一样上战场,但对于军事总要有些基本的了解才行。
按照他的打算,如今杨炅年纪还小,只要读书识字就行,以后就要像杨隆演他们一样去参加军训,以磨练意志,锻炼体魄。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需要做的,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找个合适的老师来教导他的儿子读书识字。
正当杨渥在脑海里想着哪位大臣适合出任杨炅的老师时,却见程勋满脸慌张的跑了进来,神色显得非常焦急。
“什么事这么慌张?难道天塌了不成?”杨渥忍不住呵斥道。
他的脸色同样微变,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臣程勋拜见大王,拜见王后娘娘!”程勋赶紧行礼。
“起来吧!快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