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国江山-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沙盘推演虽然是第一次进行,不过以前在军校的高级学员培训中就经常有地图推演,对已经发生过的一些战例进行演示,所以在场众将对此也都有耳闻,并不感到奇怪。

    不过今天以前被那些学员们用来做地图推演的战例,除了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战例外,还有许多就是在场众将曾经经历过的战事,比如当年的清口大战,三年前周本指挥的象牙潭一战等。

    而今天要用来推演的却是还没有发生的战事,而且在场众将也将亲自上阵演练,所以一个个都非常感兴趣。

    “大王,我等众将不是扮演梁军将领,就是扮演晋军将领,大王你又加入哪一方?”这时秦裴笑着问道。

    “孤?孤作为裁判,居中为你们仲裁,自然是哪一方都不加入!”杨渥道。

    “大王,你怎么能当裁判呢?大王应当亲自下场才是!”李承嗣笑呵呵的说道。

    周本也难得在一旁起哄道:“就是,大王怎么能不参与呢?要末将说,这沙盘推演就应该再加入一方,就是由大王指挥的吴军!”

    “大王若是带领吴军参战,那其他两方军队还不是望风而逃了……”有人躲在角落里怪叫着,引得众将哄然大笑。

    杨渥见众将气氛热烈,也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接下来这一仗不管是哪一方获得胜利,对于吴国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晋梁争霸的大局,并不会因为这一仗发生改变。

    虽然历史上的柏乡之战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局势,不过当时晋国本来就在走向兴盛,梁国本来就在走向衰落;加上李存勖年轻气盛,而朱温却垂垂老矣。

    可以说即便没有柏乡之战,也会有别的什么战役来彻底改变双方的局势,最多就是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而已。

    也正因此,双方的对峙和争霸肯定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而吴国在这几年里面却进展顺利,不仅彻底拿下了江西和福建,更是压制住了楚国,并且迫使卢光稠、刘隐等前来臣服。

    只要接下来不出现大的动荡,那么吴国统一南方就是定局;所以在场众将才能如此轻松的开着玩笑。

    笑闹了一阵后,杨渥摆摆手示意众将安静下来:“好了,诸位将军,现在开始推演吧。一支军队,就必须要有一个统领,考虑到你们人数众多,级别也相当,孤就帮你们指定一个统帅吧!”

    众将一听,连忙肃然看向杨渥,一个个脸上都露出希冀的神色。

    杨渥笑着看向李承嗣道:“李将军,你是枢密使,而且你当初在晋军中就是天下闻名的名将,就由你来担任晋军的统帅如何?”

    “臣遵命!”李承嗣躬身道。

    “你们三个没有什么意见吧?”杨渥接着看向史俨、侯瓒和郭崇韬三人。

    “末将没有意见!”三人连忙答道。

    晋军这边很好办,李承嗣当年就是史俨的上司,侯瓒的资历和威望更是连史俨都有所不如,自然无法和李承嗣争夺;至于郭崇韬,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而已,更是不可能担任统帅。

    不过梁军这方,要制定一个统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虽然这只是一次推演,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只是一次推演的统帅,也能说明众将在杨渥心中的位置,所以众将才会极为重视这个统帅人选。

    杨渥自然明白他们的想法,不过他怎么可能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只指定一个统帅而让其他人心中不愉快呢?

    他看向周本、秦裴、朱瑾等人道:“梁军之中,主要将领一共有三人,王彦章、韩勍、李思安,你们在场却是人数众多,就分两轮来进行推演。第一轮由周本、秦裴、朱瑾三位将军参加,其他将军随孤一起作为裁判,也好多多关注双方的调度用兵,袭取其中教训。”

    “至于第二轮,就有柴再用、吕师周和严可求你们三人来。其余众将也是一样,与孤一起担任裁判!”

    “大王,你还没说我等诸将谁为主,谁为副呢!”周本三人对视一眼,开口问道。

    军中之事,要求的是绝对服从,只能有一个人发号施令,其他人最多只能提出建议,这才能保证不会出现军令混乱的局面。

    所以吴军大规模出动的情况,除非是分兵几处,各不干扰,否则一般都会任命其中一个将领为主帅,以负责军令。

    “你们都是主帅,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于最终采用谁的办法,那就看你们自己怎么商量了!”杨渥笑着说道。

    “什么?这怎么能行?这对梁军也太不公平了!”柴再用皱眉道。

    “公平?战场上可没有绝对的公平!”杨渥不以为然道:“更何况,孤这样安排才算符合实际情况!”

    众将愕然不解。

    严可求心念一动,笑着解释道:“大王所言甚是,那晋军之中,晋王李存勖亲自领军,自然是由他发号施令;不过梁军之中,虽然主帅乃是王彦章,但大家不要忘了,王彦章毕竟只是一个没多少资历威望的新人,而韩勍、李思安二人却都是功勋老将,他们可未必对王彦章服气。所以大王的安排才算符合实际情况!”

正文 第四百五十三章骑兵的优势

    历史上的柏乡之战,梁军惨败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骑兵缺乏,不过除了缺少骑兵以外,梁军在指挥上的混乱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景仁(王茂章)作为一个降将,即便朱温对他极为看好,但在梁军之中他却没有什么资历威望,根本不足以让李思安、韩勍二人心服。

    若是对付那些较为弱小的敌人,这一点隐患还不足以致命,比如杨师厚、刘知俊当年作为新人指挥梁军作战时,他们面临的就是王师范或者李茂贞的军队,都不算多强的军队。

    所以两人都能较好的度过这个“新秀”期,从而逐渐建立自己的威信。

    而王景仁却在一开始就需要和李存勖、周德威指挥的晋军精锐交战,他的威信不足这个问题就有些致命了。

    而如今王景仁还留在吴国,朱温任命王彦章来指挥梁军。

    相比于王景仁,王彦章在天下的名气更小,毕竟王景仁早已经在青州之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来更是官居宁国节度使。

    而王彦章在此前都只是一个中上层将领,一直没有获得独自领兵的机会,自然不会有什么名气。

    不过王彦章的优势却在于,他乃是梁国培养出来的将领,从一开始的低层军官,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受到朱温的看重,这才有了这一次的领兵机会。

    而王景仁则仅仅是一个落难来投的降将,在梁军之中更加没有根基。

    “梁军在指挥上应该有些混乱,所以这次推演,你们几个负责统领梁军的可以各自畅言,自行决定该如何行动。”

    “而晋军一方则由李承嗣将军负责,史俨将军,你们三人只能听从李将军的军令!”

    “在兵力配置上,梁军一方有步兵七万,骑兵一千,其中四万人为龙骧军、神捷军精锐,另外三万为邢、洺等州驻军以及部分魏博军,战力相对较低。”

    “晋军一方,共有五万大军,其中晋军步兵约两万,骑兵约八千人,王处直的义武军五千人,其他一万七千人为王镕的赵军。赵军与义武军的战力与魏博军等相当……”杨渥细细宣布着设定和交战规则。

    毕竟只是一次“纸上谈兵”,杨渥自然不会将规矩定得太严格,在设定上也没有严格按照实际情况来。

    毕竟两军的实际配置,这些都是机密,长剑都的密探能够打探到两军的总兵力和相关将领人选等信息就算不错了,具体的消息自然没法打探到。

    好在对众人来说,大家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可不是军校里的那些高级学员,一个个都经验丰富,就算只是给出这些基本的设定信息,他们也能对双方的实力有个大致的判断。

    如果说一开始大家还神色轻松,没有对这次推演太重视,但等到推演真的开始,众将对两方的实力深入思考之后,却逐渐变得认真起来。

    杨渥作为裁判,首先为两方将领确定战场:“从距离上讲,梁军若是离开邢州向北进军,那么晋军得知消息后同样从赵州出兵,最后双方交战的地点应该是在这里。”

    “柏乡!”杨渥指了指沙盘上的一个小县城道。

    对梁军来说,他们乃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而对晋军来说,他们虽然处于防守一方,但他们显然不可能坐守城池,将主动权交给梁军,那只是那些不懂兵法的人才会做的选择。

    所以当梁军向北进军时,晋军的选择一定是从赵州南下,主动在野外展开大战,以便于骑兵发挥。

    而柏乡距离邢州和赵州的距离都不算远,若是两家分别从邢州和赵州进兵,等到他们相遇时,大致上就应当在柏乡附近。

    此外,柏乡境内有一条河流名为野河,是漳河的支流,河水并不深,不过作为两方隔河对峙的基础却是足够了。

    再加上历史上的情形,所以杨渥判断两军交战的战场应该还是在柏乡。

    众将纷纷点头,显然都极为赞同杨渥的判断。

    “诸位将军,在柏乡隔河对峙以后,接下来你们会如何行动,就完全由你们自己来决定了,各自拿主意吧!”杨渥最后宣布,将沙盘交给了双方将领。

    李承嗣作为当年的河东骁将,尤其擅长指挥骑兵作战。

    当年他就是统领三千精锐沙陀骑兵作为先锋借道魏博,前往救援朱瑾,李克用准备亲自统领主力作为后应随后出动。

    结果没想到的是,后来李克用竟然和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闹翻了,没法继续借道,这样一来李承嗣回河东的道路被截断,在朱瑾战败后只能南下投靠淮南,让杨行密捡了个大便宜。

    所以在指挥骑兵作战方面,李承嗣绝对算是一个大行家,再加上史俨、侯瓒、郭崇韬三人配合,将骑兵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将是不会选择和梁军迅速展开决战的,我军优势在于骑兵,那么就应当发挥骑兵的优势。”

    “在开战前,本将会将营地安排在野河以北,距离梁军约二十里处,以利于骑兵驰骋。”

    “在安营之后,本将会派骑兵渡河前往柏乡向梁军挑战!”

    在这个距离上,就算梁军想要渡河,晋军也能迅速做出反应。

    要知道梁军可是有七万大军,想要渡河肯定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以晋军骑兵的速度,只要得知梁军在渡河,他们就能迅速出击,在梁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进攻。

    所以即便李承嗣选择的驻营地距离野河有一定距离,但也足够和梁军对峙了。

    在李承嗣作出了第一个选择后,杨渥看向周本、秦裴、朱瑾三人,等待他们的决策。

    三人之中,也就朱瑾对骑兵作战最为熟悉,所以他深知骑兵的威力,在敌军骑兵阵前强行发起渡河,那怎么看都是冒险的举动。

    周本和秦裴二人虽然对骑兵了解相对较少,不过他们也不是轻易冒险之人,所以在粗略商量了一番后,周本作为三人临时选出的“统帅”,站出来道:“我军暂时就驻守在柏乡,同时在柏乡囤积粮草,并且设法修建浮桥,以便于将来渡河决战。”

    “至于晋军骑兵的挑战,我军当以大队步兵将其驱赶就是,不会轻易与之交战的。”

    杨渥点点头,这个选择也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也不会有什么冒险。

    他目光转向李承嗣,向他露出询问的神色。

    这一次,李承嗣思考了许久,这才答道:“梁军既然避而不战,那么本将选择将营地迁往高邑,在那里设下浮桥,以方便大军随时渡河。”

    “然后以步兵坚守营寨,以骑兵四处出击,攻击梁军的补给粮饷,袭扰梁军的行动,敌进我退,敌退则我进,让其寸步难行,疲于奔命!”

    这一手其实当初杨渥在率军平定田覠叛军时就用过,以不到一千骑兵对付郭师从的五千步军,最后将其全数歼灭。

    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要对付这一手的确有难度。

    所以周本三人听了之后顿时脸上露出难色,显然知道若是应付不好,梁军就必会因此而败。

    见他们露出思索之色,杨渥心中却是暗笑起来。

    李承嗣不愧是精于运用骑兵,历史上的周德威便是这样向李存勖建议的,可以说击败梁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疲敌之计。

    周本三人商议了许久,最终却是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决策。

    秦裴主张趁着自己一方士气尚且充足,立即出营设法与敌军决战。

    周本则认为应当稳妥为主,不理会晋军的行动,先将浮桥修建好,渡过野河再说。

    至于朱瑾,他的主张更加保守。

    他认为若是不能限制敌军骑兵发挥,那么接下来此战必败。

    所以要想击败敌军,首先应当限制敌军行动。

    既然附近地形都是平野,那么梁军完全可以多修建营寨,将整个战场分割开来。

    这样一来,敌军骑兵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纵横驰骋,任意攻击梁军的后勤了。

    朱瑾的办法听上去不错,可惜这样实在太耗时间了;而且修筑一个个营寨分兵驻守,那样也只会让梁军更加分散,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所以周本和秦裴二人都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见了三人相互争吵,杨渥笑着看向柴再用、吕师周等人,低声向他们询问道:“你们将来也要面临这种选择,所以你们现在就要开始想想,接下来轮到你们做选择时,你们又会怎么做!”

    “是!”柴再用三人连忙应道。

    其实不用杨渥说,在场之人,包括李承嗣、史俨等,一个个都在想着自己若是梁军主帅,将会如何选择。

    杨渥也不例外。

    不过杨渥所想的,却不是这一仗该怎么打,他所想的更多的是,吴国将来组建的骑兵,到底能不能在正面与晋军的骑兵相抗衡。

    吴军的骑兵数量显然不能与晋军相比;论质量,晋军骑兵主要来源于北方边民,民风彪悍而且很多都善于骑马。

    相比之下吴军骑兵不仅缺少马匹,而且骑兵培养起来更是艰难。

    若是数量不如晋军,连质量也不能与之抗衡,只能进行一些骚扰作战,那么吴军将来若是与晋军作战就有些麻烦了。

    “骑兵啊,骑兵!”杨渥在心中叹息着。

正文 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

    商讨了许久之后,三人最终还是选择采用周本的意见,不理会晋军骑兵的袭扰,专心修建浮桥。

    在这种情况下,李承嗣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只能派兵竭力阻止梁军渡河。

    不过梁军毕竟兵力众多,而且他们修建浮桥的地点距离梁军在柏乡的营地较近,随时能够得到营地的支援,处于进退有据的地位,所以杨渥判定,在经过十天的争夺以后,最终梁军成功渡河。

    不过接下来李承嗣再次选择避而不战,继续使用骑兵去袭扰梁军后勤补给。

    之前的袭扰,梁军没有理会,这显然会极大影响梁军士气;而晋军的避而不战,更是让梁军疲于奔命,没过多久就变得士气低迷。

    此外,柏乡只是个小城,城中显然不可能储备足够供给七万大军的粮草,这样一来梁军在补给上肯定非常依赖后方的支援。

    在李承嗣选择不与之决战,而是专心袭扰其后勤的情况下,周本三人觉得与晋军决战又不可得,深入地境内去进攻赵州,又太过冒险,容易被晋军截断后路,从而导致大败。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最终三人决定撤军回去,等以后再寻机交战。

    对于这个结果,杨渥也是哭笑不得。

    若是在现实中,一来三人不一定会有如今这么理智和稳妥;二来就算他们有足够的稳妥,但别忘了,这可是王彦章的首次独自领兵担当重任,他会舍得自己第一次独自领兵就无功而返吗?

    此外,就算王彦章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一心以稳妥为主,但坐镇后方的朱温会同意他们就这么退兵吗?他一心图谋成德、义武两方势力,他舍得就这样作罢吗?

    所以说,沙盘推演毕竟只是沙盘推演,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多了。

    在实际中,各方需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而且做出决策等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迅速。

    此外,周本等人不管怎么说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每一个拿出来不管放到哪一方势力,都可以作为统兵大将来使用,若是放到那些小势力中,更是足以担当顶梁柱的重任。

    而梁军如今的三个领兵将领中,王彦章虽然在历史上名气极大,不过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忠义,至于他的统帅能力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检验。

    而韩勍的能力就平庸了太多,与眼前周本等将领显然无法相比,除了资历较老外,并没有别的过人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他有着深厚的资历,但朱温却没有以他为主将的缘故。

    至于李思安就更加不用说了,不管他是真有能力而缺乏运气,还是能力相对不足,总之他过去在战场上打的那一系列败仗,朱温就不可能让他来担任主将。

    所以梁军的三个将领,不仅在协调方面比不上周本三人,在能力上更是有所不如。

    到了真的上战场的时候,王彦章三人到底会如何应对,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就算是杨渥知道历史上那一战的经过,但如今他也难以判断清楚王彦章的选择。

    在周本三人之后,便轮到柴再用、吕师周、严可求三人来担当梁军主帅进行推演。

    与周本三人以稳妥为主不同,柴再用、吕师周二人可要激进多了,而严可求虽然主张稳妥,不过他一人可无法劝说动其他两人,最终梁军的行动主要以积极进攻为主。

    在李承嗣选择以骑兵进行骚扰时,柴再用两人当即决定全军出击,目标直指高邑晋军营地。

    高邑那里晋军已经修建起了浮桥,所以梁军只要夺取浮桥,就能向晋军营地发起进攻。

    再加上两军在河岸边交战,晋军的骑兵优势也难以发挥,所以这种选择也有一定可行性。

    不过杨渥听了之后却是暗笑不已,因为历史上的王景仁、韩勍三人最终就是这么决定的,结果最终未能夺取晋军浮桥,反而是在交战到太阳落山时,因为士兵疲惫,结果被晋军所趁,最终遭受惨败。

    当然,现在不过是“纸上谈兵”,即便杨渥也不能随意判定梁军能否成功夺取浮桥,毕竟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晋军不仅在骑兵上具有巨大优势,同时他们的营地距离战场更近,可以不断将疲惫的军队退下去休整。

    而梁军一方因为是主动前进到高邑来与晋军交战,高邑距离柏乡梁军营地有三十里路程,再加上晋军骑兵的威胁,所以在交战期间梁军是难以回营地休整的。

    更重要的是,梁军中途连吃饭都成问题,晋军骑兵根本不可能给他们回营地吃饭的时机和机会,而他们自己却可以轮流回营地里就食。

    这样一来,只要交战时间一长,没时间吃饭的梁军就只能饿着肚子与晋军交战,最终战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杨渥将这一点说出来时,柴再用和吕师周二人顿时傻眼了,显然没考虑到这种情况。

    其他将领也一个个若有所思,显然也在想着这其中的经验教训。

    在柴再用三人之后,接下来其他将领,包括陶雅、刘威这些已经转为文官的人,以及柴克宏、李禅等年轻将领也都来了兴趣,一个个都站出来担当梁军将领与李承嗣交手。

    不过总的来说,拥有骑兵优势的晋军虽然在兵力上处于下风,不过他们却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牢牢把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所以一番推演下来,虽然也有一些将领能够做到与晋军交战保持不败,但能够击败晋军的却是没有。

    “推演毕竟只是推演,真正的战局会如何发展我等拭目以待。不过各位将军也要好好想想,今后若是真的与晋军在平野上交战的话,我军又当如何应对!”杨渥最后总结道。

    众将听了一个个都开始沉思起来。

    ……

    潭州西北,桥口镇。

    正当杨渥等人在武英殿中纸上谈兵,推演着该如何渡河消灭敌军之时,刘崇景也在团头湖边犹豫着自己要不要出兵。

    在刘信兵围潭州之后,为了截断楚军援兵,刘信命马邺、刘崇景二人率军北上,在硚口这个地方堵截敌军。

    硚口附近本来就靠近湘江,加上当地距离洞庭湖也不远,河流纵横,以马邺这五千大军,在一心防守的情况下要堵住敌军援兵还是能够办到的。

    所以在抵达硚口之后,马邺下令修筑两处营寨,他和刘崇景各自防守一处,以相互支援。

    此外,岳州那边的守军也出动了三千人,协助他们防守,并且出动水军来堵塞航道,防止敌军以水军突破吴军防线。

    有了水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