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来。
而燕国、岐国这些实力较强的势力,受到的掣肘就小得多,基本上除了没有称帝外,其他礼制都是仿照帝王的来。
不过不管是刘守光,还是李茂贞,他们要么是一介武夫,不重视文治,要么就是骄奢淫逸,根本没有文治的想法,所以两家都没有开设科举,而是像以前藩镇时代那样,需要文官的时候就从民间征募。
以前的晋国同样是如此,不过现在看来,李存勖已经认识到了文治的重要性,而且在变家为国的过程中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晋国要想达到像吴国这样的权利高度集中的程度,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今日要商议的,不是晋国开设科举的事,而是关于明年我国的科举之事。据统计,最近光是从北方渡淮河南下的士子就已经超过三百人了,相信到今年各州会试之前,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北方士子南下。”杨渥接着说道。
“大王,看来北方局势动荡,再加上晋国开科举,这反而使得许多士子主动南投。这说明相比于晋国,这些人更加看好我国啊!”
“不错,以往每年主动南下的士子都没超过一百,今年竟然有这么多,肯定是因为受到晋国科举的触动!”
众臣听了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脸上带着喜色。
也难怪他们这么高兴,毕竟吴国偏居江南,只有中原才算正统,这个观念即便是在场这些重臣在表面上不会承认,但心中也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想法。
而如今晋国开设科举,却反而使得许多北方士子跑到吴国来,这就说明吴国在北方人的眼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不再是什么割据地方的小政权了。
“这些主动来参加我国科举的士子,不管他们的才能怎样,但他们毕竟代表了北方人对我国的态度,所以接下来的科举必须保证公平、公正,任何人都不得弄虚作假!”杨渥郑重说道。
“宋齐丘!”
“臣在!”宋齐丘心中一惊,连忙站起来道。
“你乃是金陵尹,历年从北方南下的士子多数都会选择在金陵参加会试。所以你的任务很重,孤希望你能将此事办得妥当,不要出任何纰漏,明白吗?”杨渥道。
“臣定会不负大王所托!”宋齐丘躬身答道。
“嗯!对了,金陵长史汪台符,听说他的才学也很不错,这次金陵的会试,你们二人要共同参详,为明年的科举把好关!”杨渥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接着提醒道。
“是,臣遵命!”宋齐丘心中一愣,连忙答道。
他的心中却是有些惊恐。
他与汪台符二人虽然都是淮南第一届科举考中前三名的,不过不知道是何缘故,二人关系向来很差,平时为了一些政务上的不同,两人可是没少争吵。
那么杨渥在这个时候突然提起要他与汪台符好好合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大王对我与汪台符不和的事情感到不满,所以借此敲打我吗?”他退下去后,虽然神色丝毫不显,但内心却是极为不平静。
正文 第四百八十二章劝降
见了宋齐丘的脸色,杨渥暗自点了点头。
的确,刚才故意提到汪台符就是为了警告宋齐丘。
他们两个的脾气都很急躁,又始终有些合不来,平时光是为了一些细小的政务都没少争吵,有时候甚至都成了意气之争。
不管是宋齐丘还是汪台符,这两人杨渥都比较看好,认为他们将来有希望位列中枢,或许二三十年后二人就能成为新的大学士。
其中宋齐丘自然不用说,不仅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大,而且这几年时间下来,杨渥也发现此人的确有别具一格的才能,将来入选大学士也是足够的。
而汪台符的出现则是杨渥的一个惊喜,这人在历史上似乎没多少名气,至少杨渥是没有听过此人名字。
不过他的才学却非常不错,尤其是在理财方面有不错的见解,将来做一个户部尚书是没问题的,就算成为内阁大学士也是有希望的。
这样的两个“未来宰相”相互不和,杨渥在得知消息之后自然要管上一管,不然若是等将来二人真的位列中枢后还这样争吵的话,那就可能变成无休无尽的党争。
党争和普通的派系之争有着极大的不同。
像吴国朝中现在就有着不同的派系,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竞争,不过这种竞争乃是温和的竞争,是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这种竞争,杨渥不仅会默许,甚至还乐见其成。
若是朝中都是一潭死水,或者成了某个人的一言堂,那才是杨渥需要担忧的。
不过若是普通的派系之争演变成了党争,那就不是杨渥能够容忍的。
对于那些才能平庸的君王来说,他们为了能够掌控朝政,或许非常乐于看到臣子之间有矛盾存在,甚至希望党争的出现,好方便他居中制衡。
不过那些真正有才能,有雄心的人,却绝不会让朝政陷入党争之中,最终朝廷的大事都要看两方人的权势大小,而不是看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
要知道,历史上的南唐之所以那么衰落,甚至接连攻灭了楚国和闽国之后,又接连被当地势力驱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朝中无休无止的党争。
而宋齐丘便是党争中“宋党”的重要核心人物。
像李征古身为枢密副使,居然就因为对柴克宏不满,所以不顾军情紧急,只给他的部下一些残破的兵器铠甲,给的士兵也是老弱居多。
让柴克宏带着这么一支军队去与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吴越军交战,这不是拿军国大事当做儿戏吗?
可惜就因为他是“宋党”的重要成员,所以即便他如此胡作非为,但也一点事情都没有,照样能够位居高位。
此外,还有一些怯战无能的将领,甚至出现了临战脱逃的情况,但就因为党争,结果最终被无罪释放,甚至一点惩罚都没有受到。
朝中腐败如此,南唐的军队能打胜仗才是怪事。
如今的吴国朝中,有派系之争,但没有党争,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向外扩张,所以吴国的国力能够蒸蒸日上。
在这种情况下,杨渥自然要未雨绸缪,防止将来出现党争的情形。
警告了宋齐丘之后,杨渥又开始寻思,什么时候也要给汪台符一个警告。
汪台符的性格同样有些偏激,而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很容易与其他人闹矛盾。
如今除了他当年的好友江梦孙外,在朝中居然没什么朋友存在,这也算是一个奇葩。
若是不能改掉这个性格,只怕他将来要成为大学士进入中枢就有些难了。
“响鼓不用重锤敲,宋齐丘是个聪明人,想必能够明白孤的意思!”杨渥心中想着。
……
几天后,中极殿朝堂之上。
册封李承鼎为新任右天武军都督的仪式刚刚结束,此时,被吴军俘虏的楚军大将许德勋被押了上来。
“外臣许德勋,拜见大王!”见到杨渥之后,许德勋大大方方的向杨渥行礼。
他又不是傻子,虽然当初在被俘之前想要自刎以谢兵败之罪,不过后来既然没有死成,那就要好好想着活下去了。
所以他心中虽然不准备投降吴国,但也不想轻易惹怒杨渥以至于丢掉性命。
别人不知道,但他作为马殷的心腹之臣,自然知道马殷将要与吴国议和的消息。
若是将来两国真的成功议和,那么他说不定还能活着回到楚国;即便回不了楚国,但至少杨渥应该也不会轻易杀他。
既然有希望保住性命,他自然是该如何行礼就如何行礼,一切都表现得非常配合。
当然,许德勋既不知道马殷打算如何议和,也不知道他准备在什么时候议和,所以这段时间他丝毫没有向吴国提及议和的事情,就是因为担心打乱了马殷的部署。
见了他的态度,朝中众臣心中都有喜色,有些人还觉得或许有机会劝降他。
杨渥同样有这个想法,他见许德勋态度平和,并没有因为他是敌国之君而无礼,所以当下也比较客气的的点点头道:“许将军此来辛苦,听说你当初受了不少伤,如今伤势可大好了?”
“劳烦大王关心,外臣的伤势虽然还没有痊愈,但也好的差不多了。”许德勋躬身感谢道。
杨渥见了心中更喜,这许德勋不仅能力不错,更重要的是他乃是马殷的心腹之臣,若是能够将其劝降,这肯定能极大的打击楚国的士气。
所以杨渥转而问起了家常,询问许德勋的家人在何处,家中还有些什么人没有等等,完全是一副极为熟络的样子。
而许德勋也没有丝毫不耐烦,杨渥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始终都保持礼节,并且表现得不卑不亢。
毕竟他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假,但也不愿意为了保命而向杨渥卑躬屈漆。
聊了一会儿后,杨渥决定直奔主题道:“许将军,你也见到了,你们楚军势力衰微,远远不是我军的对手。“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潭州城下一战,你力战至最后都没有投降,这算是为楚王尽忠了。”
“如今你既然兵败被俘,可愿投降,为孤效力?只要你答应,孤可以直接任命你为都指挥使,能够统领一万禁军,而且孤还可以保证不需要你去对付你的故主。”
“只要你好好为孤效力,将来拜将封侯都不在话下,你以为如何?”
杨渥提出的条件还是极为有诚意,不仅因为若能劝降此人会有重大意义,更是因为他刚才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让他极为欣赏。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许德勋对马殷的忠诚。
“大王的好意外臣心领了,不过外臣此生已经决定为楚王尽忠,不能再为他人效力,还请大王见谅。”
许德勋心中一惊,知道该来的还是要来。
之前杨渥和他闲聊的时候,他就明白了杨渥的目的,不过他是真的不想投降,所以此时即便有可能触怒杨渥以至于丢了性命,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毫不犹豫的拒绝道。
见许德勋直截了当的拒绝了,杨渥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其他众臣的脸色同样极为难看,不少人更是当场跳出来训斥。
“许德勋,我家大王看重你的才学,所以才放下身段亲自劝降你,你竟然如此不知好歹!”
“许德勋,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我家大王亲自劝降你都敢拒绝,你也太过放肆了!”
“大王,这许德勋目无君上,请大王下令将其斩首以示众!”
也怪不得众臣如此气愤,若是此人真的不想投降,那就应该在一开始就表明态度。
结果许德勋一开始的态度是那样的配合,给众人一种“此人有意投降”的错觉。
等到此刻断然拒绝了杨渥的劝降,自然就有些让杨渥下不了台。
许德勋此时也想明白了刚才自己犯的错,不过此时说什么也晚了。
他只好躬身道:“外臣刚才无礼,冲撞了大王,若是大王怪罪,外臣愿以死谢罪!”
说着,他便准备撞向距离他不远处的柱子。
见此情形,在他身后看押着他的两个侍卫连忙他其拦了下来。
“罢了!”杨渥叹了口气道:“你也不必寻死了,孤也不是不能容人的,别传出去世人还以为孤当庭逼死了你!”
他倒不全是在意自己的名声,不过这次吴楚交战,吴军有不少将士被楚军俘虏了,其中就包括指挥使马邺。
虽然马邺不算什么高层将领,不过毕竟也是一员老将,在吴军中也算有些影响力。
听说这次他被俘后拒绝了马殷的劝降,不过不知为何,这次马殷竟然没有杀他。
既然不能劝降许德勋,那么将来设法用他来换一些俘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许德勋除了对马殷忠心以外,领兵打仗的能力其实也就是一般而已,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
即便将他放回去,也不会对吴国造成太大影响,反而能够用他来换回一些被俘的将士,这肯定能提升吴军的士气。
正文 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
既然劝降未能成功,杨渥也不打算和许德勋再多说什么。
正当他准备打发许德勋先退下时,许德勋突然开口道:“大王虽然有心一统南方,因而连连与我军交战,并且接连获取胜利。不过大王也当明白,楚国虽小,但那些旧臣宿将目前都在,大王何必急于一时?”
杨渥一愣,正要回答之时,许德勋接着又道:“楚王膝下众子,皆非保家之人。大王若是等将来再来攻伐,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
马殷诸子相互争权夺利,这在楚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若是这几人仅仅只是争权也就罢了,偏偏他们还一个比一个愚蠢。
如今也就是马殷尚在,还能压服他们;若是将来马殷不在,楚国必生内乱。
这些事情便是许德勋等人心中都有些不满和担忧,偏偏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他们的年纪也老了,只怕没几年好活了;更何况以楚国如今面临的局势,他们这些老臣连生前之事都难以管住,更何况将来他们死后。
而许德勋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突然说出这么一句话,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双方的议和:你们没必要在现在和楚国拼命,只要等一段时间马殷死了,他们这些勋旧宿将也死了,到时候拿下楚国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杨渥不知道马殷已经打算议和,不过也听出了许德勋话中的休战的意思。
可惜的是,马殷可是一个长寿之人,他与历史上的越王钱镠一样,都是活了近八十岁的人,可惜与他们二人都是同一年出生的杨行密却只活了五十多岁。
总之,要等马殷病死,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所以杨渥自然不愿在这个时候与马殷议和,至少在夺取湖南之前他是没有半点议和的打算的。
正在这时候,一个侍卫走进来,向杨渥身边的程勋递上一份文书,程勋打开一看后,顿时满脸惊讶之色。
他顾不得其他,连忙走近杨渥,“大王,这是刚刚从潭州军前发来的紧急文书!”
杨渥有些惊讶的看向程勋,一般若不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程勋都不会在朝会上向他禀报。
而这个时候从潭州军前发来的紧急文书,杨渥想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接过来打开一看,顿时脸上也是露出惊讶之色。
“马殷居然主动来议和了?怪不得许德勋刚才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杨渥顿时便明白了。
“马殷与我吴国乃是死敌,从孙儒时期就接连交战,虽说那时候马殷只是刘建峰麾下副将,不过两家还是没少打交道。”
“这么多年马殷都是站在第一线与我淮南为敌,没想到他居然有主动议和的一天!”
“也不知道他准备了什么条件,像他这种枭雄,应该不会傻到觉得孤很好打发吧?”
……
他心中想着心事,面色的惊色却只是一闪而逝,随即又恢复了原状。
“嗯,许将军还是先退下去休息吧,至于孤会如何对待楚国,那就不用许将军操心了!”
“是,外臣告退!”
在两个侍卫的看押下,许德勋退出了大殿。
众臣虽然不知道刚才杨渥到底收到了什么消息,不过站在朝臣最前列的李承嗣、陈彦谦、周隐等人却是清楚看到了杨渥脸上刚才出现的惊讶,所以他们心中不由得更加好奇起来。
今天朝会的主要目的本来是接见刘龑的使者王定保,召见许德勋不过是杨渥临时起意罢了。
不过收到马殷打算议和的消息后,杨渥的心思就没有再放在刘龑的使者身上了。
相比于已经确定好了应对之策,接下来不过是走个过场,与王定保简单交流几句的接见事宜,他更加关心的自然是与马殷议和之事。
当然,与马殷议和的事情可以以后再议,此时他还是按照之前的安排召见王定保。
王定保乃是江西洪州人,在大唐天复元年考中进士。
不过那时候中原已经大乱,他虽然考中了进士,但除了增加一些名望以外,并没有别的好处。
之后他接连游历荆襄、湖南等地,不过没能受到成汭、马殷等藩镇的重用,于是南下岭南,最终被刘隐用为幕僚。
这次刘龑继位,需要一个合格的使者出使金陵,帮刘龑争取到杨渥的承认,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王定保的身上。
虽说之前杨渥等人已经决定认可刘龑继承清海军节度使的职务,不过他也不打算让王定保轻易完成任务。
“王定保,你岭南与韶州俱是臣属于孤,去年彭城王却丝毫不顾及孤的意见,便私自进攻韶州,可有将孤放在眼中?”
王定保进殿之后,杨渥第一件事便责问起去年刘隐出兵攻打韶州之事。
韶州如今还在卢光稠手中,而卢光稠在名义上也是臣属于吴国的,刘隐丝毫没有顾及这些就对韶州用兵,杨渥自然有理由加以责问。
当然,这种责问也就是敲打一下即将继位的刘龑罢了,并不能从根本上将他怎样。
王定保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从容解释道,“启禀大王,我家郡王去年之所以进攻韶州,乃是因为韶州刺史卢延昌进犯岭南在先,清海军不过是正当的反击而已。”
陈彦谦冷笑道:“既然是韶州进犯在先,尔等为何不派人到金陵来,若是大王得知消息之后自然会责罚卢延昌。”
“但彭城王却从出兵到战后,一直都没有派过使者前来,如今却在这里狡辩,难道这就是为人臣的样子吗?”
王定保额头微微冒汗,不过他声音依旧沉稳。
“大王息怒,此事的确是我家郡王考虑不周。不过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我家郡王当时怒火冲天,一时冲动便发兵与韶州交战了。”
“郡王他事后也非常后悔,并且说过要亲自来金陵向大王请罪,可惜金陵与岭南相距甚远,而战后郡王又病重,如今更是已经故去,所以未能成行。”
“请大王恕罪!”王定保躬身下拜道。
杨渥见王定保几句话便将责任推脱的一干二净,而且还提及刘隐已经病故的事,他自然不好再去追究一个已死之人的罪行。
“罢了,既然彭城王已经病故,此事自然就算了。不过,刘龑既然想要继承他兄长的位置,那么孤可就要好好说道几句了!”
他也懒得管去年两家交战到底是谁先动手的,直接就接受了王定保的解释。
“大王有何训斥,还请直言!臣定当将大王的意思转达给我家节帅!”见杨渥没有再追究,王定保松了口气。
“彭城王当初能受封为郡王,那是因为他有率先归降的功劳。不过按照我朝规矩,在封爵之人自己有子嗣的情况下,他的爵位应当由其子嗣继承,他人不得染指!”
“所以彭城王的爵位应当由他的长子来继承,并且是以国公之爵位承袭。”
“不过如今看来,刘隐的节度使只怕是被他的弟弟刘龑给继承了,这事情又该如何算呢?”杨渥面色平静的问道。
王定保听了不由得心中一惊。
他在离开广州之前与刘龑商议之前就考虑到了这件事,没想到如今杨渥还真提到了。
不过虽然提前有所准备,但这件事就没有刚才那件事情好糊弄了。
刘隐本来就有儿子,不过年纪还小,不能服众,所以刘隐临终之前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自然是危急之中的一种应变方式。
按理说节度使的位置被刘龑继承了,那么刘隐的爵位也应该被刘龑继承才是。
不过杨渥如今非要提到刘隐的儿子,这就不怎么好应对了。
若是刘龑选择将这个爵位让给自己的侄儿,那就意味着刘隐可能出现两个继承人,一个继承职位,一个继承爵位。
并且从爵位上来讲,刘龑如今身上什么爵位都没有,而他的侄儿却有一个国公之位。
如今刘隐之子年纪小所以还不要紧,但将来只怕就有可能生出乱子来。
若是刘龑要求自己继承爵位,但杨渥摆明了不想给他继承,而且杨渥还能以吴国如今的制度作为理由来拒绝他。
所以剩下来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干脆大家都不要这个爵位。
这样一来,虽然可能被某些人说三道四,但总比将来闹出内乱来的强。
“启禀大王,臣来金陵之前,节帅就叮嘱过臣,说是按照吴国的律法,无军功不得受爵位。”
“如今不管是我家节帅,还是志超公子,身上都没有半点功劳。所以节帅和志超公子商议之后,一致决定放弃爵位的继承,还请大王许可!”王定保心情有些忐忑的道。
杨渥听了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刘志超便是刘隐的长子,也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如今还不到十岁,体弱多病,又没什么主见,那还不是刘龑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所谓的和刘龑商量之后做的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