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国江山-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时,外面侍卫进来禀报:“节帅,刚刚有信使从开封赶来,说是陛下已经下令用福王朱友璋来接替武宁节度使一职。”

    “什么?这么快?”王殷大吃一惊,韩术和蒋权二人对视一眼,脸上同样;露出惊讶。

    “可知道陛下对于节帅是怎么安排的吗?”蒋权连忙问道。

    “听说陛下有意任命节帅为怀州刺史。”

    “怀州刺史?这是把本帅当傻子吗?”王殷心中冷笑。

    怀州距离洛阳极近,虽说梁国的都城现在已经迁移到开封去了,不过怀州依旧是靠近都城的重要城池。

    在这里的势力基本上都是被朝廷把控,王殷若是去了那里,就彻底只能任人宰割。

    韩术更是提醒道:“节帅,徐州乃是您的根基之地,若是离开了徐州,到时候陛下根本不用动用大军,只需派一个小吏,手里提着一根绳子就能轻易将节帅拿下。”

    “你说得对,朝廷已经不足为信,本帅的出路只有投降吴国这一条路!”王殷当即做出决定。

    “蒋权,你立即去将那杨三请来,就说本帅已经决定弃暗投明,向吴王效力。记住要客气一点,别让人家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王殷嘱咐道。

    “是,小侄这就去。”蒋权连忙答应。

    那杨三便是吴国派来的密使,这些天都是蒋权在暗中牵线搭桥,如今自然也要让他去联系。

    过了不久,杨三到来,两人开始商议投降事宜。

    不过到了此时,主动权已经落入了吴国手中,王殷并没有多少选择权;但此时的杨三却没有之前的那般咄咄逼人,反而在商议条件时主动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将来安置王殷的地方从之前的偏远之地,改为了两浙的某个州等。

    很快,双方达成最终协议,王殷正式决定投降吴国,并且公开对外宣布。

    一时间,梁国朝野震动,这是继去年冀王朱友谦投靠晋国以来的第二个投靠外国势力的例子;去年的朱友谦之乱,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平息下去,不知道这一次的徐州能不能尽快平息。

    十月底,朱友贞下令以牛存节为徐州招讨使,以刘鄩为招讨副使,统兵七万讨伐徐州;感化节度使王瓒,也就是王重盈的亲子,为了防止自己遭到牵连,公开站出来,将王殷赶出王氏,并且要求恢复其原名蒋殷。

    与此同时,吴国这边也立即做出反应。

    按照原本就定下的计划,吴国以大将周本为徐州应援使,以王绾为应援副使,统兵三万五千前往救援徐州。

    不过这还只是先头部队,杨渥在得到蒋殷的降表后,立即做出反应,与上次征讨江陵一样,留长子杨炅和海陵王杨隆演监国,率领两万禁军,三千羽林军,以及三千骑兵于十一月初五离开金陵,沿水路北进徐州。

    此外,在寿州的李简也得到命令,率领一万三千兵力东进宿州,威胁梁国中原的宋州等地。

    这样一来,吴国方面动用的总兵力就多达七万四千人,若是再加上蒋殷的徐州降军,兵力将会更多。

    一时间南北局势再度大变,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吴军这么快就做出反应的消息传到开封后,立即引起了比之前蒋殷宣布投降吴国时更大的震动,尤其是听闻杨渥再次领兵亲征之后,不少人都对这次徐州之战深感悲观。

    甚至有一些官员还在上书朱友贞,提出吴军兵多将广,军势强大,又兼杨渥善于用兵,光靠牛存节和刘鄩二人只怕难以敌过杨渥,更别谈收复徐州。

    所以这些人建议调邺王杨师厚南下担任主帅,同时还能增加梁军的兵力,增加胜利的筹码。

    这个建议很快就引起了朱友贞的高度重视,毕竟相比于杨渥这位名震天下的统帅,梁军之中也就杨师厚才能让人感到放心,其他人领兵的话,别说收复徐州,连带去的大军能否保证安然无恙带回来都难说。

    “吴王杨渥再次亲自领兵,这对我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对于用邺王来代替牛存节将军的提议,诸位觉得如何?”崇政殿内,朱友贞忧心忡忡的问道。

    就他本人来说,对于牛存节领兵与杨渥对抗,他的确是有些不放心。

    牛存节这人在梁军之中算是非常低调的一个将领,而且他对朱友贞极为忠诚,领兵能力同样很强,当初潞州之战后,晋军趁机南下进攻泽州等地,就是牛牛存节临机应变,采取果断措施,这才挡住了晋军的进攻。

    这之后牛存节又多次领兵四处征讨,取得了多次胜利。

    不过若说领兵能力的话,此人显然是比不上杨师厚的,最多也就与寇彦卿相当而已。

    再加上这一次梁军总兵力还只有七万人,不仅少于吴军,而且他们还必须主动进攻,这难度比上次的江陵之战都要大得多。

    上次江陵之战寇彦卿有那么多优势都不是杨渥的对手,这一次牛存节只怕也难以打得过杨渥。

    朱友贞对牛存节不放心,不过若是换上杨师厚的话,他心中同样有些难以决定。

    一来临阵换将这原本就是用兵大忌,不仅会影响到大军的士气,同时也会得罪了牛存节,让其心怀不满。

    二来别看朱友贞现在对杨师厚毕恭毕敬,一些重要的事情都要先请示杨师厚然后再作出决定,但要说朱友贞心中没有疙瘩,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魏博节度使的强大实力,朱友贞心中早就存了心思想要将其分割,不过现在杨师厚实力太强,他自然不敢贸然动手,以免引起反弹。

    在这种情况下,他原不愿杨师厚再立下大功。

    除此之外,如今北方局势也不稳定,赵军常常入侵,没有杨师厚镇守的话,朱友贞心中同样难以放心。

    种种情形,都让朱友贞难以做出决断。

正文 第五百七十四章忧虑

    答或许是知道自己的意见不受重用的缘故,敬翔听了朱友贞的询问后,仅仅脸色淡然的答了一句:“此事陛下看着做决定就是,臣不便置喙。”

    倒是李振沉吟片刻后答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妨询问一下牛存节和刘鄩二位将军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统兵的大将,也只有他们才知道前方的局势如何。”

    说是询问二人的意见,不过很明显李振的态度是偏向于不换将,因为去问牛存节二人的话,难道他们会说自己不行,要让杨师厚来才行吗?所以这问和不问是一个样。

    朱友贞不由得有些失望,转头看向赵岩和张汉杰二人。

    赵岩想了想后,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时换将,于军心不利;而且牛存节将军也是我朝名将,统兵能力一流,未必就不能击败杨渥。唯一可虑的就是我军的兵力是否充足的问题。”

    张汉杰也道:“臣同意赵将军的意见,牛存节将军足以担当统帅;不过为了增强我军的实力,臣以为可以让邺王派部分军队南下支援。正好如今北方局势相对安稳,晋国忙着消灭燕国,暂时不会入侵我国。”

    “只要晋军主力不动,光靠赵军是难以威胁到我国的。”张汉杰犹豫了一下,接着又小声咕哝道:“而且,魏博军的势力似乎有些太强了。”

    他和赵岩二人狼狈为奸,如今依靠朱友贞的信任,牢牢的把持着朝中的大权;不过对于杨师厚这个手握重兵,同时还有着巨大声望的老家伙,他心中还是极为忌惮的。

    事实上不仅是他,朱友贞、赵岩等人在听到最后一句后,同样变了脸色。

    如今谁不知道杨师厚的势力已经压在了梁国朝廷之上,若不是当前的梁国局势极为险峻,来不得任何大乱,只怕杨师厚早就发动兵变,自己来做皇帝了。

    如今嘛,为了共同应对吴国和晋国这两个大敌,不管是杨师厚还是朱友贞,都非常默契的承认了对方的地位和权利。

    不过若是有机会削弱杨师厚的实力的话……

    朱友贞刚动了念头,不过随即又将此想法隐藏下去。

    如今的梁国实在经不起大乱了,连一个徐州都会引来吴国的大举干涉,若是再将杨师厚逼降到晋国或者吴国一方的话,那时候梁国真的就大事去矣。

    此外,即便杨师厚不背叛梁国,但要知道如今梁国的军队大部分都掌控在杨师厚的手中,便是朱友贞的禁军都有很多是他的旧部。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将杨师厚惹火了,谁知道他会不会再来一次兵变,扶持朱友贞的某个弟弟上位。

    心中转动了一番念头,朱友贞脸上却是一沉,喝斥道:“张卿胡说什么?邺王对朕忠心耿耿,他的统兵能力乃是我朝最强的,若非有他在,我朝北方战线都难得安宁。张卿此言太过,朕不希望以后再听到。”

    “是,臣刚刚失言了。”张汉杰连忙答道。

    敬翔和李振二人却是冷眼旁观,没有说什么。

    其实他们两个何尝不忌惮杨师厚的势力,甚至心中对杨师厚也不无怨恨,以杨师厚的能力和权威,若是此人真心为梁国效力的话,现在的梁国局势应该也不至于闹到现在这个样子。

    可惜杨师厚现在和梁国,更多像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外敌的压力下,这才勉强维持关系,不至于闹翻。

    朱友贞接着道:“朕听你们刚才的意思,基本上都反对临阵换将。也罢,牛将军的能力和忠心朕乃是深知的,这次就由牛将军继续领兵吧。”

    “不过吴军兵力众多,我军兵力较少,若是直接与吴军交战的话,想要击败吴军并且夺取徐州,这难度的确太大,必须增加兵力才行。敬翔,下去之后你写一份诏令给杨师厚和寇彦卿两位将军,让他们各自派遣一万大军南下。”

    “是,臣遵命。”敬翔连忙答道。

    寇彦卿那边如今还在河中一带与晋军对峙,不过那边的局势目前也缓和下来了,晋军的主力已经撤了,所以抽调一万军队不成问题。

    而杨师厚那边,不管怎么说如今杨师厚还是听从梁国朝廷命令的,若是调多了兵力或许杨师厚会拒绝;不过只调走一万大军的话,相信杨师厚不会违背。

    这时李振又道:“陛下,增加兵力固然重要,但臣以为除了增加兵力外,还应该适当给牛将军增加骑兵,上次江陵之战吴国的骑兵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次大战,吴王肯定还会派骑兵前来。我军若是没有相应的骑兵的话,只怕难以挡住敌军。”

    “臣附议,徐州之地有不少地方利于骑兵发挥,若是没有骑兵掩护,难以与吴军争锋。”敬翔也在一旁附和道。

    朱友贞颔首道:“嗯,我军的骑兵多在杨师厚军中,那就让他在派来的一万大军里面多派一些骑兵吧。”

    商议已定后,敬翔二人告辞离去。

    “敬兄稍等。”走在前头的敬翔正准备去草写诏令,这时身后李振突然将其叫住。

    “李大人不知有何见教?”敬翔楞了一下,停下来问道。

    “不敢说见教,不过是有些想法想要和敬兄商议罢了。”

    敬翔皱眉,随即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且随我来。”说完,他带着李振来到自己平时批阅奏章的书房。

    “说吧,不知李大人有什么事情想与老夫商议。”敬翔对李振的态度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

    他和李振两个都是追随朱温已久的老臣,深受朱温的信任;而且若论能力的话,在如今朝中众多文臣里面,也就是李振等少数几人能入敬翔的眼。

    其他人,比如现在深受朱友贞重用的赵岩和张汉杰二人,在敬翔眼中也就只能算庸人一个。

    不过敬翔虽然看重李振的能力,但对于此人的品行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

    当初朱友珪在位时,其他重臣基本上都在冷眼旁观,对朱友珪的态度较为冷漠,更别说为其出谋划策。

    但李振受朱友珪任命担任崇政院使后,却多次为朱友珪出主意,虽然态度也算不上积极,但还是让敬翔感到不满。

    也正因此,敬翔才会对此人态度不冷不热。

    李振叹了口气,带着一丝忧虑道:“敬兄,如今我朝的局势想必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吴国崛起于南方,近年来更是连连向北进攻,去年夺取了荆襄,今年又开始对徐州动手;来年还不知道要对哪里下手。”

    “而北方的晋国,更是我朝的大敌,自从先帝当年崛起于中原来,梁晋两方征战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晋国的实力如何也不需要我多说,如今更是即将消灭燕国,看来晋军再次南下的时间也不远了。”

    敬翔神色凝重,点头应道:“你说的这些老夫自然都明白,不过你现在说这些又是什么目的?”

    李振丝毫不介意他的态度,反而忧心忡忡的问道:“敬兄,在下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问一句,我梁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继续像现在这样蒙着头乱撞吗?”

    “蒙着头乱撞?”敬翔皱眉不语。

    “不错,咱们现在的情形,可不就是蒙着头在乱撞。晋军打过来,咱们就集中兵力在北方防守,吴军打过来,咱们又调集兵力南下。我梁国的实力即便再强,又哪里能够挡得住吴国和晋国两家的夹击?”李振道。

    “所以呢?”敬翔依旧态度冷淡。

    李振楞了一下,道:“敬兄,在下知道你对我去年为朱友珪出谋划策感到不满,不过在下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各地的叛乱,虽然能够动摇朱友珪的权威,但何尝不会动摇朝廷的威严。所以在下才会为朱友珪出主意。若是敬兄有所不满……”

    “好了,此事就不要再说了。”敬翔抬手止住李振的话语,随即叹了口气道:“国事艰难,即便你真的投靠朱友珪,老夫也没有立场去怪你啊。”

    “至于说我朝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敬翔沉吟许久,却是给不出一个答复。

    吴国和晋国,单独一个国家的话,梁国即便会落入下风,但也不会差多远;甚至若论真实国力的话,梁国的国力只怕还在晋国和吴国之上。

    单独一个吴国,虽然兵力众多,经济基础强大,人口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也不比梁国差,但敬翔相信以梁国的实力也足以挡住吴国的北伐。

    同样的,单独一个晋国,虽然晋军骁勇善战,晋国的那些名将足智多谋,再加上晋国骑兵多,战力强,的确堪称梁国的大敌;但晋国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落后,人口较少,难以持续作战。

    以梁国的实力,即便是拖也能将晋国拖垮。

    事实上,历史上的晋军与梁军沿着黄河对峙多年,始终都难以打垮对方,反而是晋国一方在战争中损失大量粮草军械等,到了战争后期都有些难以坚持下去。

    这期间晋王李存勖多次采用孤军深入敌境,准备突袭梁国都城开封的战术,就是因为晋国拖不起了。

    若不是最后有梁国叛将泄露开封城兵力空虚的消息,李存勖果断领兵奔袭,一举攻破开封,只怕晋梁争霸最终结果还难说。

正文 第五百七十五章迁都之议

    总单独一个晋国,或者单独一个梁国,敬翔、李振二人都不会太过担忧,以梁国的实力总还是能够挡住的。

    但同时与晋国和吴国两家为敌的话,梁国的实力显然就不够了。

    不仅是实力上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吴国和晋国恰好处在梁国的南北两侧,这就是说,一旦两家决定联手的话,梁国就不得不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局势,这可是兵家之大忌。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只与其中一家为敌,拉拢或者分化另外一家。

    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当年朱温在的时候,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局面,朱温采取的策略是放任吴国对付南方的马殷等势力,自己先集中兵力打压晋国。

    可惜那几年对晋国的战事一直不顺利,尤其是在高邑一战中,梁军更是损失惨重,就连对晋国的战略优势都在那一场大战中彻底丧失了。

    在这之后,晋国的军事实力占到上风,屡屡对梁国一方发动进攻。

    反观吴国一方,统一南方的进程却一直顺风顺水,不管是王审知还是卢光稠,亦或者南方实力最强的马殷,在吴军的进攻下都很快败下阵来。

    尤其是原本被朱温寄予厚望的马殷,此人的军队战力不俗,而且其麾下众将都是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统兵能力较强,再加上湖南的地利优势,按照朱温原本的想法,拖住吴国五六年时间都没有问题。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三年时间,马殷就投降了吴国,将包括湖南、静江等在内的广大地盘全部割让给了吴国。

    这个变故当初传到洛阳时,差点没将朱温气的吐血。

    北方对晋国的压制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折损了不少兵力;南方的吴国却成功消灭了马殷、王审知等众多敌对势力,这就使得朱温原本计划好的拉拢吴国,打压晋国的战略彻底失败。

    在那之后,可以说梁国已经没有了战略方针,完全就是在乱打一气。

    晋国要攻打燕国,梁国就出兵救援燕国;吴国要进军荆襄,梁军就联合蜀军一起,想要阻止吴军的行动。

    然而朱温却忘了,仅仅依靠梁国的实力,却想要两面用兵,这本身就有些不切实际。

    最终,不管是阻止晋军攻打燕国,还是阻止吴军攻取荆襄,这两个计划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现在的梁国依旧没有一个合适的战略方针,就像李振说的那样,蒙着眼睛乱撞,吴军来了就抗吴,晋军来了就抗晋。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梁国迟早都要走上灭亡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李振会忧心忡忡的前来向敬翔询问对策。

    两人简单分析了一下局势,都感到形势险峻,难以招架,想不出什么合适的出路来。

    过了片刻,李振开口道:“敬兄,你说我国有没有可能和吴国再次停战?想来吴王杨渥也不愿现在就将我国消灭,免得让晋国坐收渔利。这样一来的话,或许咱们有机会与吴国议和?”

    敬翔沉吟片刻,随即摇头道:“按你说的,咱们的确有可能与吴国议和,不过这样的议和真的有用吗?无非是将时间往后拖延几年而已。而且也解不了现在的难题,吴王对徐州显然是志在必得,在夺取徐州之前不可能与我军停战,难道你要让陛下直接割让徐州吗?”

    李振叹息道:“你说的是,我险些糊涂了。”

    梁国与晋国,几乎没有停战的可能,一方面两家之间的仇怨实在太大,几十年的征战早就使得仇怨深入两军每个人的心中,谁都不愿与对方停战。

    另一方面,晋国即将消灭燕国,在燕国灭亡之后,整个北方就只剩下晋国及其盟友,以及梁国这两方势力。

    晋国不可能去攻打自己的盟友,那就只有攻打梁国这个老仇家了。

    而且不比吴王杨渥这个年纪虽轻,但却“老奸巨猾”之人,李存勖的性格更加好战,是个典型的好战分子,他也不可能选择与梁国停战,来搞什么休养生息。

    与晋国难以停战,剩下的就只能与吴国停战。

    这一点李振和敬翔二人都觉得有可能实现,因为从杨渥的性格来看,此人很可能不会立即北伐中原,而是会坐等晋国和梁国打得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兵北伐。

    不过正如敬翔说的那样,现在与吴国停战也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将来吴国还是会北伐中原;现在停战,最多只能延缓梁国灭亡的时间,而起不到别的作用。

    思考许久,二人都没有什么好主意,一时间房间里面气氛显得极为惆怅,两人相顾无言。

    过了许久之后,敬翔突然开口道:“或许,咱们可以劝陛下迁都长安?”

    “迁都长安?”李振有些吃惊道:“长安不是已经……”

    当初朱温攻破长安,将唐昭宗迁移到洛阳来后,为了防止长安落入李茂贞手中,直接下令一把火就长安化为灰烬,甚至那些废墟都被投入了河中,顺着黄河冲走。

    现在若是迁都长安的话,难道迁移到废墟上去吗?而且李振也没有看出来这样做有什么用处。

    敬翔解释道:“迁都长安,将来吴国北伐中原后,再加上晋国的兵力,咱们是难以同时挡住两家的进攻的。所以还不如放弃中原,让晋国和吴国直接对上。那时候……”

    敬翔尚未说完,李振便眼神一亮,接口道:“那时候晋国和吴国相互牵制,咱们就能在两家夹缝中求得生存了。”

    “不错!与其夹在中间遭受两家的夹攻,还不如抽身开来,让另外两家对上,如此便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此乃死中求活之计。”敬翔道。

    李振被他的想法所鼓舞,不过随即他又迟疑道:“只是这样的话,咱们就要放弃中原广阔的地域,那时候咱们的力量必然大衰啊。而且,陛下会同意吗?岐王李茂贞那边又怎么应对?”

    现在的关中可不是当年隋唐时期的关中。

    当年隋唐时期,谁控制了关中之地,谁就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随着这几百年的过度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