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儿子的话,张文礼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事情你看着办就好,不要出什么差错就行。”
张处瑾连忙点头应是,接着又问道:“父亲,其他将领都好说,不过有一位将领要处置可能会有些麻烦。”
“嗯?你说的是谁?”
“符习。”
“符习?嗯,是有些麻烦。”张文礼听了顿时皱眉。
符习同样是王镕的旧部,当初在赵国的官位以及威望都不比张文礼低;不过他最让张文礼感到麻烦的地方却不是这些,而是因为,当变乱发生的时候,符习正统领着两万赵军在黄河防线听从晋王李存勖的指挥。
如今张文礼造反,他虽然能够使用手段逐步控制成德军的各个将领,但对于在晋王麾下听命的符习却是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符习统兵在外,这会对赵国造成重大影响;将来李存勖若想攻打镇州,只要让符习打着为王镕报仇的旗号起兵,必然能让许多王镕的旧部踊跃响应。
想到这,张文礼更加感到头痛了。
……
当张文礼为了符习等人而感到头痛时,洛阳城中,朱友贞等人正在为是否要出兵支援张文礼而争吵商议着。
虽说张文礼派来梁国的使者有一部分被晋军拦截下来,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使者成功渡过黄河抵达开封,并一路来到洛阳,给梁国君臣带来了求援的消息。
对于梁国来说,这些年的接连大战几乎已经将梁国的根底给掏光了,虽然表面上梁国依旧有着近二十万大军,而且地盘也极为辽阔,统治者中原最为繁盛的地区,甚至许多边远的藩镇,比如凉州、灵州等地的藩镇,依旧奉梁国为正统。
但这一切都只是表面上而已,实际上的梁国早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世,那些繁华和安定都只是勉强在维持罢了。
乱世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军队。
而如今的梁国在军力上,主力一分为三,第一部分自然是黄河沿线的大军,由老将贺瑰在统领。
这部分的军力乃是梁国的主力,也是梁国用来挡住晋军的依靠。
第二部分则是驻守在宋州、亳州等地的军队,主要任务是南方防备吴国。
不过很明显,这支军队仅仅是做个样子罢了,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保证当吴国北伐时,宋州、亳州这两处重要地区不至于迅速失陷敌手。
至于南方其他广阔地区,如今基本上没什么兵力,若是吴军北伐,那些地区铁定会在短时间内沦陷。
而梁军的第三个部分则是驻守河中、关中、洛阳附近的军队,这既是梁国的总预备军,同时也是梁国的禁卫军。
三支主力大军,总兵力多达十余万;若是再加上各地的州兵,更是多达二十多万。
这么多的兵力看上去很多,然而其士兵却是以老弱为主,军械铠甲等也稍显破旧,许多基层军官更是临时提拔,士气低落,与当年那支横扫天下的精锐相比实在差的太远,要想守住如今梁国的广阔地盘更是千难万难。
军队实力的衰落,使得如今的梁国看上去依旧强盛,但有识之士却早就看出了梁国存在的一个重大危机,那就是吴国北伐的问题。
若是南方没有吴国这个大国在虎视眈眈,那么梁国只需要集中兵力对付晋国。
虽说光靠梁国的实力,想要打垮晋国这很难;不过若仅仅守住目前的防线,不让晋军打过黄河的话,朱友贞等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南方继续保持稳定。
但吴国有可能永远与梁国保持和平,一直都不出兵北伐吗?
当然不可能。
敬翔等有识之士很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吴国之所以在统一南方之后不立即出兵北伐,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梁国和晋国拼个两败俱伤,然后吴国积蓄力量,坐收渔利。
这一点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不过这是一个阳谋,即便知道吴王杨渥的打算也没用。
对梁国来说,只要吴国还没有出兵北伐,那么守住中原之地就还有希望,朱友贞就不可能轻易放弃中原,所以他不得不战。
而对晋国来说,他们目前唯一的扩张出路就是南下争夺中原,除非李存勖放弃统一天下的想法,否则他就不得不南下与梁国苦战,
所以即便知道杨渥的目的,但梁国和晋国依旧不得不投入到这场大战中来,在一次次的血火之中不断消耗着自身实力。
而如今,当张文礼派来使者向梁国求助时,毫不犹豫的,整个梁国上下众臣,包括敬翔等人在内,都一致反对出兵救援。
正文 第六百零五章朝议
“陛下,若是没有南方吴国的话,老臣倒是觉得,这一次张文礼前来求援是我军发动反击,收复河北的一个机会;不过有吴国在的话,咱们时刻都不敢轻举妄动啊。”崇政殿内,已经须发皆白的敬翔轻声叹息着。
是的,若是没有吴国的话,这的确是一此好机会。
自从当年魏州兵败,河北彻底沦陷之后,梁军就只能依托黄河险要之地勉强挡住晋军的进攻。
然而数千里长的黄河要防守起来何等艰难?处处防守也就意味着处处都可能被敌军攻破。
失去了河北之后,梁军就缺乏防御的纵深,这就好比吴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领地,只能据守长江天险;又或者像晋国当初失去了潞州等地,晋阳直接面对梁军进攻一般,都是极为危险的局势。
这种局势若是长久不能挽回的话,终究有一天将被敌军找到防线漏洞打进来。
当初晋国因为潞州之战最终转危为安,开始一步步挽回局势;对梁国来说,原本这一次张文礼之乱也有机会成为梁国挽回局势的契机,然而南方的吴国却是敬翔不得不考虑得问题。
“若是我军主力渡河收复河北,吴军却趁此机会大举北伐,那时候我军后方兵力空虚,面对吴军必败无疑。”一旁李振也面露可惜之色。
张汉杰和赵岩二人更是直接说道:“以在下之见,即便没有吴国窥视在侧,咱们也没必要出兵救援张文礼。我军守卫黄河的兵力都有些不足,如何能分兵去救援张文礼呢?”
不管是赵岩、张汉杰这些天子亲信,还是敬翔、李振等朱温老臣,他们都一致认定,现在出兵救援张文礼并不可取。
如此一来,原本就对此事不怎么感兴趣的朱友贞更是熄了出兵河北的念头。
不过他还是对李振刚刚提到的吴国北伐之事感到担忧:“诸位刚才都提到了吴国,朕想知道的是,我们与吴国之间的和平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吴国会会不会趁着这次张文礼之乱就发起北伐?”
吴国会在什么时候北伐,这差不多已经是梁国朝堂经常争论的一个话题,众臣基本上每年都会为了此话题而争论不休。
魏州之战,刘鄩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洛阳来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吴国会趁机北伐,甚至一些大臣都建议朱友贞立即集结军队,准备应对吴国的进攻;然而那一次吴国最终并没有发动北伐。
之后几年,晋国与梁国夹河对峙,双方几乎无一日不战,梁军的主力大部分都被晋军牵制在黄河附近;所以那时候,同样有不少人认为吴国将会北伐;不过最终吴国依旧没有任何动作。
再后来,胡柳坡之战,晋梁两国的军队打了个两败俱伤,梁军固然是损失惨重,但晋军同样损失极为惨重,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只能返回河北。
那一次朝中众臣几乎一致认为吴国将会趁机北伐。
毕竟之前的几次,梁国虽然损失很大,但晋国方面的损失并不大,所以吴国没有趁机北伐还能说得过去;但胡柳坡之战晋军同样损失惨重,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吴军将会趁机北伐。
敬翔那时候甚至都做了决定,一旦吴军北伐,就向朱友贞建议直接放弃中原,设法保存实力,退守关中,凭借关中的地利条件坚守,同时坐观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而发生的战争。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那一次吴国最终依旧没有动手。
那么如今呢?张文礼发动兵变,杀死赵王王镕,这看似与远在南方的吴国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件事情却意味着河北出了问题,李存勖的坚定盟友将会背叛他,晋国的力量将会被短时间的牵制住,这是不是就是吴王杨渥一直等待的机会呢?
面对朱友贞的疑问,众臣都在沉思,为什么统一南方后这么多年都没有北伐,甚至这期间还有几次北伐的好机会,但杨渥依旧忍住了。
那么,吴国到底在等待什么时机呢?众将纷纷沉声,一时间崇政殿内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小声说了一句道:“那吴王杨渥,该不会是沉迷于纸醉金迷的日子,渐渐失去了进去之心,所以不愿出兵北伐了吧?”
“咳咳……”众臣仿佛被呛到了一般,都有些不自然的相互对视。
其实他们许多人心中都有这种想法,该不会真的是杨渥或者吴国朝堂中的人沉迷于南方的奢华生活,从而不思进取吧?
要知道,当初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和刘宋还时不时的发动北伐,有志于一统天下;然而随着南北分裂的时间延续日久,南朝各朝代几乎都变得毫无进取之一,上到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想出兵北伐,甚至是反对北伐。
毕竟南方富庶,普通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相对安稳,一些小康之家甚至家有不少余粮,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去北伐打仗,那是要死人的。
或许如今吴国也是因为安定日久,所以朝中上下都不愿北伐呢?
有些大臣忍不住便站出来支持这种言论。
然而那些人昏了头,朱友贞这个皇帝却没有昏头,他直接怒斥道:“荒谬!那吴王杨渥是什么人?如果说其他人有可能沉迷于南方的奢华安定,失去了进取之心,但杨渥此人绝不可能。”
“陛下所言甚是,杨渥此人素来野心勃勃,对中原之地有着滔天野心,若说此人已经放弃了北伐的打算,这绝不可能!”赵岩、张汉杰等人也站出来驳斥道。
那些之前站出来的官员听了顿时脸色讪讪的退了下去。
杨渥会放弃北伐的打算?这开什么玩笑。
且不说这几年吴国一直在厉兵秣马,加强军力,就说梁国如今的局势,吴国也不可能放弃北伐的打算。
毕竟当初南北朝时期虽然很多南朝人不愿北伐,但那是因为他们见到每次北伐都耗费无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不仅浪费资源,更是伤亡惨重,所以他们才会反对北伐。
但现在的局势却是,梁国已经在晋国的打压下苦苦支撑,吴国若是北伐的话,几乎可以说必胜,在这种情况下,南方人还会反对北伐吗?杨渥还会放弃北伐的想法吗?显然不可能。
不仅如此,吴国朝中的那些文武大臣们只怕还会将此事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上好机会,所以他们非但不会反对北伐,反而会一致支持北伐。
驳斥了那些官员的观点后,作为朱友贞的心腹,赵岩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应该不会在现在就北伐。”
“张爱卿做出如此判断,可有什么理由吗?”朱友贞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吴国在此前之所以不出兵北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我国和梁国拼得两败俱伤,而吴国则积蓄力量,坐收渔利;等到我国和晋国都筋疲力尽之后再出兵北伐,一举将我国和晋国都拿下。这才是吴王的打算。”赵岩道。
他皱了皱眉,接着又道:“而如今我国和晋国虽然损失较大,但还远远没有到失去反抗能力的程度;吴国若是现在北伐的话,依旧难以一举拿下我国和晋国。所以臣觉得,目前吴国应该不会立即北伐,而是会继续等待时机。”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朱友贞点了点头,又看向张汉杰:“张爱卿怎么认为呢?”
这几年下来,他对赵岩、张汉杰二人是越来越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对敬翔和李振等人却是越发疏远。
虽然每次议事的事后,朱友贞依旧会询问敬翔等人的意见,但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候,却很少按照敬翔他们的意见来。
“陛下,臣也觉得吴军现在不会立即北伐。吴王北伐,就算他没有同时拿下我国和晋国的打算,但至少他会选定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晋国被某种事情拖住了,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南下,这时候吴国趁机北伐,从而击败我国,独自占领中原,避免晋国坐收渔利。”
张汉杰道:“而如今张文礼之乱,固然能拖住晋国一时,不过赵国的力量毕竟有限,即便是契丹人也在此期间南下,骚扰晋国北方,但以晋国的实力,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定这些动乱。所以臣觉得,吴国不会在此期间北伐。”
朱友贞眼神一亮,显然对张汉杰说的理由很感兴趣。
的确,若是吴国要北伐的话,三年前胡柳坡之战后他们就有一次很好的时机,但那时候吴国并没有动手;如今张文礼之乱最多也就是给晋国造成一点小小的麻烦而已,吴国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动手。
想到这,朱友贞连连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吴国趁此机会北伐的可能性的确不大。”
便是敬翔等老臣,对于张汉杰提出的理由都表示同意。
毕竟他们一来想不到如今吴国已经与惠王朱友能暗中勾连,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击败南线的梁军主力;二来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忽略了赵国的实力。
正文 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议
不管在谁看来,赵国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兵不到五万,将也没有什么名将,城池更是只有四州之地,而且还地处河北平原,无险可守。
而晋国一方却是拥兵近三十万的大国,近年以来更是连续击败梁国、契丹等强大势力,军力强盛,战将上千。
可以说在晋国面前,赵国就如同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面对一个成年人一般,难以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他们都觉得,一旦李存勖决意讨伐赵国,必然会在极端时间内将赵国踏平。
而吴国若是北伐的话,敬翔等人相信,即便梁国再怎么衰弱,也不会比赵国更弱;换言之,吴国拿下梁国的速度不可能比晋国拿下赵国的速度更快。
所以,除非杨渥傻,否则他应该不会在晋军讨伐赵国期间就北伐,毕竟这种时机还比不上上次胡柳坡之战后的那次时机。
有了这种判断后,朱友贞顿时放心不少。
他接着问道:“那么诸位觉得,吴国会在什么时候北伐呢?”
敬翔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一定就在最近五年之内。”
“最近五年之内?”
“不错。”敬翔点头道:“陛下,吴国的打算虽然是积蓄力量,坐观北方战局,然后伺机北伐。不过对吴国来说,他们必然不会等得太久。”
“首先一点就是,吴国自从六年前攻占岭南彻底统一南方后,近几年内除了用兵海外和国内剿匪等,也就是与蜀国有过小规模交战。
一支军队若是长时间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练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腐化堕落,兵不识战的情况;所以吴王不会拖延太久。”
“第二点就是那些追随杨行密创立吴国基业的功勋老臣,如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些老臣要想在有生之年北伐中原,就必然会劝说吴王动兵。”
“第三点那就是吴国的国力,经过这几年的积蓄,北伐的准备应该已经做好了,再等下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和安逸。”
……
敬翔列举了很多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吴国必然会在未来五年内,甚至是两三年内就出兵北伐,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
听完这个分析之后,众人顿时议论起来。
“若真是五年之内北伐,那么到时候我国又该怎么办?”
“吴军北伐的话,咱们有可能击败他们吗?”
“有没有可能与吴国再次议和?”
……
众臣虽然不见得都敬重敬翔,不过对于敬翔的见识才干大家却是佩服的,对他做出的判断也没人站出来质疑。
即便是朱友贞信任的张汉杰、赵岩二人,他们也没有质疑敬翔的判断。
“够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见众人议论纷纷,场面有些混乱,李振站出来呵斥道。
制止众臣的纷乱后,他转而看向朱友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吴王杨渥势必不会拖延太久,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朱友贞叹了口气,满脸忧愁的道:“卿让朕早做打算,却不知朕如今还能作何打算?”
一谈到吴国北伐这件事,他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原本以梁国的军力,能够挡住晋军的南下就很勉强了,但一想到吴国随时可能北伐,他的心中就感到十分沮丧。
只要吴国北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徒劳。
原本他还指望着拖延一日算一日,说不定吴国或者晋国内部突然发生什么大变,让梁国找到机会得以转危为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
身为梁国的皇帝,他固然是中原至高无上的主人,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但同时他的身上也要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
历史上的他之所以在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选择自杀身亡,除了开封当时兵力空虚,难以防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连的战败让他感到绝望。
正是这种绝望,让他放弃了出逃外地,东山再起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据守城池负隅顽抗,坚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杀,将梁国推向最终覆灭。
而如今的梁国面临的局势比历史上的梁国还要严峻,朱友贞身上肩负的压力自然比历史上的他还要大。
他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崩溃,不过是心中还存了一丝侥幸而已,只要吴国还没有北伐,还没有打到洛阳来,他就还有一丝希望。
不过他心中的沮丧和颓然却是一日比一日浓厚。
“昔日先帝全盛之时,王师范、赵匡凝等藩镇尽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贞等亦慑服于先帝军威之下,至于淮南杨行密,更不过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罢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国局势竟是糜烂至此,这难道是上天厌弃朕吗?”
听朱友贞说出这么沮丧的话,张汉杰心中一震,连忙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即便吴军北伐,我军也未必就不能挡住,陛下何必如此沮丧?”
朱友贞摇头不语。
挡住吴军的北伐?他可没有半点自信。
梁军能够挡住晋军,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地利,若非如此,晋军早就南下了。
而南方的吴国实力不比晋国弱,梁国却没有一道黄河天险可以依赖;而且驻守南方的梁军实力也远远无法与黄河防线的兵力相比,再加上吴国并没有其他敌人牵制,可以集中力量北伐,可以说吴国能够动用的兵力将会比晋军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梁国又凭什么来挡住吴国?
朱友贞越想越感到悲观,见此情形,敬翔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难以阻挡,那么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
“什么?主动放弃中原?”众人一时间惊呆了。
“放弃中原?”朱友贞也有些惊讶。
“不错,咱们现在的实力根本就不足以守住中原,反而为了中原之地不仅要与晋军血战,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吴军北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让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而征战不休?”敬翔解释道。
“这……”朱友贞显然有些不能接受敬翔的建议,但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敬翔连忙又说道:“陛下,中原腹地无险可守,又要面临晋国、吴国的两面夹击,在这种局势下,即便是先帝尚在,也难以抵挡。而洛阳、关中都堪称沃野千里,又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若是陛下退守洛阳和关中,效仿吴国的打算,就能坐看晋国与吴国相争,而咱们却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反攻中原;就算再不济,那也能自保一方。”
朱友贞下意识的摇头道:“敬卿此策听上去有些道理,不过如今吴国都没有打过来,难道咱们就先放弃中原吗?此策万不可行。”
众臣之前显然被他这个建议镇住了,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出声反驳;直到此时才反应过来,一时间人人都站出来反驳。
“放弃中原?这怎么能行?当初先帝百战才得中原,怎么能轻易就放弃呢?”
“中原富庶,乃我朝兵源财赋所处之地,若是放弃这些地方,我朝国力必然大损,到时候就沦落为天下末流了。”赵岩脸色通红,梗着脖子大声道。
“就算吴军势大,北伐难以阻挡,但好歹也要打一仗,等打不过时再退守不迟,怎能还没打就自己先认输呢?”张汉杰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