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其他朝中大臣,此时更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整个洛阳一片大乱。
……
洛阳大乱,吴军的进军却是无比顺利。
在武牢关轻松击溃皇甫麟后,杨渥率领大军继续向西。
出兵后第四天上午,吴军兵不血刃占领偃师;这天下午夜幕即将降临之时,大军终于抵达洛阳城下。
与此同时,从南面而来的周本也在不久之后赶来城下汇合。
至此,吴军彻底将洛阳城包围起来,只等第二天天亮之后就能发起攻城之战。
中军主营内,周本等将领全部赶来商议军情。
不过在商议军情之前,众多将领包括杨渥在内,此时却被一件散发着奇异光泽的重宝给深深吸引住了。
“这就是传国玉玺吗?果然是一件奇宝!”望着眼前这件久负盛名,传承了一千多年,象征着中国历代正统帝王的凭证,即便是杨渥此时也感到呼吸艰难。
原来朱友贞为了防止传国玉玺被宵小之徒盗走,于是决定亲自保管此宝,将其置于自己的卧室之内;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即便他已经小心防范了,但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却发现传国玉玺已然被人所盗取,送往吴军营中邀功去了。
这个盗取传国玺,将其送来吴国军营邀功的人,正是赵岩。
“没想到梁国人心已经败坏了如此地步,连传国玺都被偷来邀功了!”杨渥不得不感叹。
赵岩固然是朱友贞的心腹,不过他也没有出入禁宫的权利,之所以能偷到传国玺,定然是他与朱友贞身边侍从相勾结的结果,由此可见梁国的人心败坏到了何等地步。
当然,梁国人心败坏,这对杨渥来说却是件好事;尤其是得到传国玉玺,更让他感到兴奋。
传国玉玺的来历众人皆知,经过历代皇帝的传承之后,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可与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九鼎相比拟。
历史上李存勖灭梁后,此传国玉玺落入后唐手中;之后又过了十三年,李嗣源病逝,其子李从珂登基;结果石敬瑭为了自己的野心而勾结契丹人,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人攻入洛阳。
李从珂最终怀抱此宝登玄武楼自。焚,从这以后传国玉玺就彻底消失了。
后周郭威时,遍寻传国玉玺而不可得,只好自刻了“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承到北宋。
虽然后世宋、明时期一直有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不过经过各方考证后,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基本上都被认定为赝品。
真正的传国玉玺一般认为在李从珂时就彻底遗失了。
而此时,传说中的那件国宝竟然完完整整的出现在了杨渥的面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回想起史书中记载,玉玺上面有李斯用篆字书写的八字,杨渥忍不住上前将其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大王轻点!”郭崇韬等人见他急不可耐的将玉玺拿起,连忙小声劝道。
见众人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杨渥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道:“诸位爱卿都这样一副表情作甚?梁国有此重宝,不还是被孤给灭了?可见所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不能轻信。国家昌盛与否,在德而不在一件宝物上面!”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看杨渥那满是兴奋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心情绝不是这么的平静。
传国玉玺,若真的只是一件普通宝物的话,又怎么会让后世之人浮想联翩,让后来的历代皇帝因为没有此宝而深感遗憾呢?甚至许多身登大位却无此玉玺之人,更是被讥笑为“白版皇帝”,以至于后世许多皇帝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淡化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杨渥手捧着玉玺端详了半天,李斯书写的那八个篆字依稀可以看出的确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玺身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象征大海的尖波浪纹,肩部有三国时曹丕命人刻上去的“大魏受汉传国玺”等等,这些都与历史上记载的相符。
可惜杨渥只是在一些典籍里面看到过零星记载,具体该如何鉴定宝物的真伪他却不懂,此时在场的众臣大多都是武将,更是对鉴定宝物一窍不通,只能大眼瞪小眼的看个热闹。
当然,考虑到将此宝送来的乃是朱友贞的心腹赵岩,杨渥觉得此宝是真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而且即便此宝不是真的,为了自己将来登位的合法性着想,杨渥也会毫不犹豫的将其认定为真品;谁敢说它是赝品,那就是与杨渥过不去,就算为此翻脸杀人也在所不惜。
见众臣眼中都有浓厚的兴趣,杨渥当即笑道:“诸位将军别急,孤会将此宝放在桌上,供诸位将军好好端详,不过诸位只能远远观看,不得上前触碰,以免有所损坏。”说完,便将其轻轻放在营帐中间的桌上。
众将一个个满脸好奇的上前观看,那严肃中带着一丝兴奋的神情,让杨渥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发笑。
杨渥身为后世之人,对于传国玉玺虽然看重,但还没有到非有不可的地步;而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此宝的重要性可就大了。
这可是当年始皇帝用传说中的和氏璧刻的玉玺,历代传承下来,象征无上皇权正统,如今居然就这样摆在他们面前任由他们观看,也怪不得他们会这么兴奋。
众将轮流上前观看,过了许久之后,这才反应过来。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众将忽然跪倒在地,满脸兴奋的大声呼道:“大王得此重宝,此乃上天授命于大王,还请大王登基称帝,以继承天下大统!”
杨渥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
的确,他做吴王已经有十六年了,建立吴国至今同样有十四年时间。
过去的吴国虽然强大,但毕竟偏居南方,再加上出于政治需要,杨渥不得不继续奉唐朝为正统,打着“复兴大唐”的旗号行事,连发出的诏令都是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
但说到底,吴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担当正统名义的还是得称帝才行。
如今灭梁国在即,称帝的事宜的确要提上日程了。
当然,现在就在军营里面称帝那是不可能的,称帝这么大的事情再怎么说也不可能如此草率。
所以杨渥愣了一下,随即开口道:“诸位将军胡说什么?孤带领诸位将军征战这么多年,为的乃是复兴大唐;如今梁国尚未灭亡,孤怎能就此称帝呢?诸位将军休得再言,还是想想明天如何攻城吧。”说完,杨渥命程勋将传国玉玺收藏起来,善加保管。
众将也知道此时时机未到,所以被杨渥训斥了一句后,便没有再开口;不过众将目光闪烁,显然已经寻思开了。
“如今梁国未灭,大王肯定不愿在这时候称帝,不过所谓梁国如今已经只剩下一个洛阳城,覆灭是迟早之事。倒是这劝进之功,不可忽视,必须好好筹划一二才行。”
不少人更是想着:“大王只说梁国未灭,所以不适合称帝;那若是梁国灭了,是不是就可以立即称帝了呢?”
劝进的功劳向来都很大,甚至比战场立功还要大,带头劝进的臣子因此封侯拜相都不是奇事。
当然,杨渥早就建国称王,与真正的皇帝差不了多少,即便立下带头劝进之功也会逊色不少,想要就此封侯拜相还是不可能的,不过升官封爵却是一定。
尤其是对康延孝等刚刚投降吴国不久的将领来说,他们更是需要劝进之功来提升他们在吴国的地位,所以此时他们对劝进无比的积极。
杨渥训斥了众将一句后,这才转头看向那个赵岩派来的,已经在营帐跪了很久的使者道:“你回去告诉赵岩,就说他身为梁主股肱之臣,却与张汉杰等人沆瀣一气,将朝政搞得一团糟,梁国会有今日,赵岩要担负很大责任。”
“如今梁国将亡,他却不能为梁主尽忠,孤对此深感失望。不过他将传国玉玺送来,看在这份功劳的份上,孤将来会饶他一命!”
“多谢大王饶恕!”营帐外那人乃是赵岩的心腹,在营帐外面跪了许久,此时得了杨渥的答复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拜谢而去。
他却不知,杨渥虽然决定饶赵岩一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轻易放过他,至少他这么多年在梁国搜刮的各种财物是别想保住了,杨渥还指望用这些东西来赏赐给有功将士们。
随意打发了赵岩的使者后,杨渥看向众将道:“洛阳城大,城中守军却不多,而且大多都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这样的军队很难挡住我军。所以明日攻城也不要搞什么围三缺一了,直接四面围攻就是。周本将军从南面发起进攻,李承鼎将军领兵从北面发起进攻,朱虔佑将军从东面发起进攻,柴再用将军从西面发起进攻,今晚各部机动到位,明日一早发起进攻……”
杨渥随意做出攻城部署,接着又命柴克宏率领骑兵封锁周边要道,防止朱友贞突围逃跑。
做好最后部署后,杨渥命众将依军令前去部署,自己却回到营地,命人取来玉玺继续观看。
……
城中,夜色深沉,朱友贞等人却没有丝毫睡意。
到了此时吴军大军压境,洛阳已然不可守,即便是再怎么乐观的人也知道梁国覆灭就在眼下。
建国楼上,朱友贞身边已经没有多少随从。
那些朝廷大臣们此时早早回到家中,或是托病,或是以其他理由推脱,都不愿进宫来;便是那些亲信侍从们此时也在惶恐不安的为将来做打算,对服侍朱友贞不怎么尽心。
此时在朱友贞身边的只有一人,却是不久前带兵在武牢关抵抗吴军,却被迅速击败逃回来的控鹤军指挥使皇甫麟。
正文 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灭梁(下)
夜色深沉,一轮残月悬挂天边。
空旷的建国楼上,寒风习习,吹得厅堂内的蜡烛已经灭了大半,只有少数几支放置在背风区的蜡烛依旧亮着,发出惨淡的烛光。
若是在平时,那些侍从根本不用吩咐,就会上前来将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着;然而此时,那些侍从早就不知逃到哪里去了,自然没人上前来做这些事。
而朱友贞和皇甫麟二人更不可能亲自动手。
借着烛光默默的饮了几口酒后,朱友贞只觉得平日里味如甘泉的美酒到了此时却是惨淡无味。
“其他人都已经逃走了,根本不愿留在朕的身边,连赵岩、张汉杰他们这些朕的心腹,如今都不知到哪去了。你皇甫麟一个控鹤军指挥使,既不是朝堂重臣,也不是一方节帅,到了此时为何还留在这里?”许久之后,朱友贞才开口问道。
“启禀陛下,臣虽不是国家栋梁,但臣忠于陛下,此志不渝。只可惜臣能力浅薄,未能与陛下分忧。”皇甫麟恭恭敬敬答道。
朱友贞有些惊讶,他抬起头眯着眼睛盯着眼前之人,似乎想要看穿皇甫麟之言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讨好他才故意如此说。
不过随即他就苦笑起来,梁国都已经快完了,自己现在就如同瘟神一般,寻常人根本不愿靠近他;皇甫麟到了此时还愿意留在身边,这已经难能可贵了,自己何必再怀疑他的居心呢?
想到这,他指了指眼前的一张椅子,开口道:“皇甫爱卿,你且过来坐下陪朕喝几杯。”
“是,陛下。”皇甫麟上前行了一礼,拿起酒壶给朱友贞斟满酒,接着又给自己身前的杯子倒满,这才恭敬坐下。
朱友贞道:“皇甫爱卿,你觉得朕是一个昏君吗?”
皇甫麟默然不答,朱友贞道:“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就是,到了此时不管你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你的。”
皇甫麟这才道:“臣以为陛下性情仁厚,自登位以来一直勤于国政,夙兴夜寐,又不好女色、不贪财帛,这样的皇帝怎能说是昏君呢?”
朱友贞听了脸色微微一喜,至少自己这么多年治理梁国还是得到了一些认同,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嘛。
不过随即他又疑惑道:“既然爱卿觉得朕不是昏君,那我大梁为何会有今日呢?”
他自忖自己不是昏君,像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比如隋炀帝、陈后主等等,一个个不是残暴不仁,好大喜功,就是沉迷酒色,荒于政事,所以他们的国家才会灭亡。
但朱友贞在这些方面都没问题,反而登基称帝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疏忽,为何如今也要亡国,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皇甫麟叹了口气,心道:“陛下或许勤于国政,又性情温恭节俭,但治国能力却大有缺憾,且过于重用赵岩、张汉杰等心腹,疏远敬翔、李振等老臣,以至于上下离心,朝政荒废;这才是梁国破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梁国破灭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树敌过多等;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外部的,若是朱友贞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可惜朱友贞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魄力;而他的对手晋王李存勖和吴王杨渥却都是当世一流人物,被这两人率军从南北两面进行夹攻,梁国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皇甫麟心中虽然感叹,但并不打算将这些问题说出来,毕竟局势已经到了眼下的情形,何必再说那些逆耳之言让朱友贞不痛快呢?
他沉吟道:“或许是天命如此吧!臣听闻国家兴衰往往有一定的命数:昔日大唐强盛之时,四海蛮夷无不前来朝贡;大唐土地之广阔不下万里,国家府库中的钱币更是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然而以大唐之强盛,依旧免不了有亡国之日,这是为何呢?因为大唐的命数如此。陛下本非昏君,但大梁国运有缺,此乃天意,不可违逆。”
“真的是天意如此吗?”朱友贞听了默然不语。
他知道真正的原因肯定不是什么天命,一定还有别的内在原因;不过既然皇甫麟用天命来解释,他也不想追问。
朱友贞又问道:“听说吴军兵力多达十多万人,已经将四面城门完全围困,如今孤即便是想逃也出不了城。爱卿觉得,当初若是朕听从敬翔之言,果断的将主力退守洛阳,甚至退守关中,如今还会有亡国之危吗?”
“陛下,退守关中固然是个不错的计谋,不过要执行起来也存在困难。如今的关中毕竟比不上当年。昔日汉唐盛世之时,关中沃野千里,得之足以平定四方;然而到了近年,关中土地荒废不少,且人口稀少,民众穷困,与汉唐之时大有不同。岐王李茂贞得关中,却只能坐守一方,便是这个道理。”
“皇甫爱卿的意思是,朕即便退守关中也难以坚守吗?”朱友贞问道。
“此未知之事,臣亦不知也。”皇甫麟摇头道。
……
二人一边饮酒,一边畅谈,好一副君臣相得之景,似乎即将败亡的局势也未能影响到他们的兴致。
过了许久之后,残月早就落下,天色已经开始光亮,城外隐隐约约的有号角声传来,显然吴军已经醒来,准备埋锅造饭,为今日的攻城大战做准备。
看了看早就燃尽的蜡烛,又看了看眼前已经喝光了的酒壶,朱友贞叹息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勤勉国政,如今却做了亡国之君。杨氏乃我朱家世仇,理难俯首请降,更不能等到吴兵刀斧加身之时。朕不能自裁,便由爱卿斩我首级;卿以之献于吴军,亦是大功一件。”
皇甫麟惊道:“陛下何必如此?杨氏虽与我大梁为敌,但毕竟非李氏;若是陛下愿意降之,未必不能保全!”
就仇恨而论,梁国和晋国之间的仇恨自然更多一些,两家从朱温、李克用时代起就相互仇杀,至今已经三十多年。
而梁国和吴国之间最早还有一段“蜜月期”,双方为了对付孙儒曾经一度结盟交好;不过后来朱温为了防止杨行密在南方一家独大,遂与淮南交恶。
最开始时,朱温势力强盛,已经击败了秦宗权、朱瑄、朱瑾、时浦等诸多强藩,基本上占领了中原之地,正是四面出击,扩大地盘的时期;而杨行密那时候才刚刚平定江淮,兵微将寡,钱粮微薄,且淮南兵不怎么善战,难以与朱温的军队抗衡。
所以那时朱温可以说是有恃无恐的主动向杨行密发起进攻,直到清口之战淮南军大获全胜后,双方的势力才逐渐稳固下来,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征战。
总体来说,晋国与梁国交战不管是时间范围、强度还是战争的次数,都要比梁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多得多,吴国和梁国之间的仇恨相对还算少的。
所以皇甫麟才会觉得,若是朱友贞投降吴国的话,未必就不能活命。
朱友贞却怒道:“你这是在为吴国做说客,想要说服朕投降吴国吗?”
皇甫麟泣道:“臣非为吴国做说客,乃为陛下着想。且臣愿为陛下挥剑杀敌,便是死在吴军手中也无怨无悔,断不敢奉陛下之诏。”
朱友贞更怒,道:“爱卿想要出卖朕吗?”
皇甫麟拔出佩剑便向自己脖子抹去,他出手又快又准,显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打算自刎。
朱友贞连忙将其拦了下来,道:“朕与卿同死!”
皇甫麟见其求死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投降吴军的意思,再加上此时城外传来阵阵号角声,显然吴军已经开始攻城,他当即不再犹豫,持剑向朱友贞刺去。
剑锋刺入朱友贞心脏,很快将其毙命;接着,皇甫嵩转过剑身,自刎而死,没有悔弃对自己君王的诺言。
朱友贞身为梁国皇帝,当年也号称天下正统,边远藩镇无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如今一朝国亡,身边愿意与他一同殉葬的,却只有皇甫麟这么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甚至都非朱友贞心腹的普通将领。
而他往日里倚为心腹的那些臣子,如赵岩、张汉杰等辈,此时早就逃命四方了。
……
吴武义十五年,晋、岐天佑十九年,梁龙德二年春。
二月初二,吴王杨渥亲自领兵攻洛阳,梁主朱友贞命控鹤军指挥使皇甫麟先将其杀死,再自杀身亡;不久,城中军民打开城门,向吴军投降。
至此,洛阳落入吴国手中,自朱温篡位立国,前后共延续十五年的后梁正式灭亡。
入城之前,吴王杨渥约束众军,命各部将士入城后不得滥杀无辜,更不得杀烧抢掠,为非作歹;同时命周本率少部分将士先进城,督率已经投降吴国的张全义等人安抚民心,维持城中秩序,封存府库钱粮等。
至中午时,杨渥才率领大军从城东永通门入城,城中百官迎谒于马首之下,皆拜伏请罪。
杨渥善加慰劳,安抚众官,同时命人缉拿梁主朱友贞。
不久之后,便有人来报,说梁主朱友贞已然自尽;杨渥于是命张全义出面收敛其尸首,以梁王之礼加以安葬。
对于皇甫麟这个陪朱友贞共死之人,杨渥下令追封其为义武节度使,陪葬朱友贞之侧。
……
同一时刻,敬翔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参知政事李振。
这些天吴军大军压境,朝中上下早就失了节度,众臣慌乱不堪,不是主动去投降吴国,就是坐在家中等待最后时刻到来。
敬翔并没有投降吴国的心思,不过他对当下的局势已经束手无策,所以只能回到家中关闭府门,漠然等待局势的发展。
而李振的心思却是不同,他虽然知道此时梁国大势已去,不过他还继续为吴国效力的想法。
当然,李振再怎么说也是梁国宰相,自不会和其他文武百官一样急不可耐的去迎奉吴王,所以他同样关闭府门,在家中等待,让其他文武官员先去投降吴国,以试探吴王的态度。
如今吴王的态度基本上试探出来了,杨渥对他们这些梁国文武总体上来说还算宽宏大量,温言温语的安抚众官,这让李振看到了一丝希望。
所以他匆匆忙忙的前来拜访敬翔,想同他一起去朝见杨渥。
“敬兄,在下听说吴王有诏令,对咱们这些梁国旧臣不会加罪,对百官多有安抚。你我二人此前虽有经世之才,却未能得到重用。我听说吴王唯才是举,重用贤才,你我二人一同去朝见如何?”见到敬翔后,李振没有啰嗦,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觉得自己和敬翔二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能,又都是朱温时代的功勋老臣,为朱温开创霸业立下大功;后来朱友贞继位后,两人虽然名义上都是参知政事,宰执朝政,但朱友贞对他们两个都不信任,二人一同赋闲在家。
有这么多的共同经历,让李振很自然的就将敬翔视为同类人,所以到了此时他毫不避讳的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敬翔与他还真不是一类人。
面对李振的劝说,敬翔冷冷答道:“你我二人为梁国宰相,君上昏聩,任用小人,你我二人却不能劝谏;国家危亡,庙堂倾塌,你我二人却不能挽救,若是新君问起来,你我二人将如何回答?”
“这……”李振哑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