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属下明白,属下当然明白。”孔方虽然有点贪婪,想先拿了朝廷的赏赐后再说,但侯世禄这么一说,他也知道轻重,就连忙回答道。

有侯世禄想法的总兵不在少数,凡有份领军饷的边军总兵都偷偷派了亲信回去。

总之就一个原则,不该让中兴侯知道的,就绝不能让他知道。因为他们知道,中兴侯不是他们能收买的。

至于勤王军大营中其他人,包括广大士卒,都在期盼朝廷有关衙门快点验收完首级,然后等着论功行赏。

京师中的人,不管王公勋贵,还是平头百姓,这些天的重点还是在料理建虏荼毒后的事情。

聚集在京师的难民在捷报传来之后,就有开始陆续返乡的。不管如何,家一直在老百姓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如何,只要有一丝能力返乡的,都会选择回家看看。

难民的返乡潮影响到了修路的进度,特别是午门献俘后的第二天,走的人就更多了。水泥厂到京师的路才修了一半,难民就跑了许多。

问题汇总到工部尚书徐光启这里后,一个奏本又把情况上达天听。

崇祯皇帝了解了事情后,决定启动京营改制,当天就召集内阁开始议事。

京营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在刺杀中兴侯一案中已经拿掉,其余有利益的将官也是该杀的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

而新的既得利益者又还没有产生,虽有人觊觎京营这块肉,但因为京营一直是被武宦监押,没有丝毫动静,想伸手都伸不过去。

现在皇上既然提出了这个京营改制的方案,利益受损的也是各路总兵,和内阁的关系不大,这些辅臣基本就没有人竭力反对。

于是,就在钟进卫离开京师的第三天一早,开始了京营的改制。

勤王军中的各路总兵接到命令,步军集合到一个临时的校场,骑军则待营中不得擅动。

这个临时校场其实就是在一片平整地上搭了一个台子而已,各路步军一队队地开进去,由专人领路,站到指定位置。

步军士卒虽不知道为什么骑军没有去,但他们也管不着,看样子,总算是等到论功行赏了。

他们一个个欢天喜地地跟着队伍走,一边小声交谈着,炫耀着自己的功劳,讨论着大家会得到多少赏赐。

不过等他们到了校场门口时,发现白杆军全副武装的侍立在一边,神情肃穆,平添了一股紧张气氛。

步军士卒看到后,不敢再交头接耳,规规矩矩、安安分分地进场。

二十来万步军进场后,白杆骑军在各方阵之间开始巡逻,禁止喧哗。

没过多少时间,孙承宗率各路将领登上了临时看台。但并没有坐到最上首的位置,只是坐在中间位置靠下侧的椅子上。

各路将领一看最尊贵的位置还没有人坐,现在大明朝比孙承宗还要尊贵而又可能会来校场的,就只有当今皇上了。难不成皇上会御驾亲临?

果然,孙承宗坐下之后,吩咐亲兵传话,言明一会御驾亲临,论功行赏。

孙承宗的亲兵得到吩咐后,快步走到台侧,对侯着的白杆骑军传达了孙承宗的话。

侯着的一队白杆骑军一听,马上各自分开,沿着方阵间隙,边跑边传达道:“皇上御驾亲临,论功行赏;皇上。。。”

顿时,临时校场内马上响起一片“嗡嗡嗡”的声音。皇上亲临,这场面就大了。谁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亲眼见到皇上。

不过,没等他们开始激动起来,传完话的白杆骑军又开始往回跑,同时传令禁止喧哗。

如果说之前让他们不得喧哗,还有人仗着自己是打胜了仗的功臣而有不服的话,现在他们一听白杆骑军传达“不得喧哗”的军令后,立刻鸦雀无声。

步军士卒都有自尊,想给皇上留一个好印象,临时校场就只剩下带着寒意的春风吹动旗帜的声音,在“哗哗”地作响。

等了大约半个时辰,这些经历过汰兵留下来的士卒也开始有点站不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步军士卒看到台上的各级将官都在孙承宗的带领下,下了看台,往校场入口而去,就知道皇上到了,一个个都往入口望了过去。

第二百九十九章新五军营

“皇上驾到!”

临时校场入口的一众高级将领们单膝跪地,恭迎皇上。步军士卒也像波浪一样前后单膝跪下,一起恭迎。

一个个身材高大的大汉将军手执金瓜,身披铁甲,佩弓矢,头戴红缨铁盔帽,前导开路,进入临时校场,分布到看台的前后左右。

崇祯皇帝就位于队伍的中间,他并没有坐御轿,而是骑马而来。

他吩咐将领们平身后直接来到看台上,天武将军四人位于崇祯皇帝之四隅,一众高级将领在锦衣卫收缴其武器后上台分列两边。

崇祯皇帝并没有坐到他的位置上,而是在孙承宗的陪同下,走到看台前侧,看着台前密密麻麻的步卒。

这些步卒都是经过汰兵后留下来的,又经过京畿之战,无论从身材体型,还是从其精神面貌上看,都是出类拔萃的。

崇祯皇帝看得很满意,吩咐道:“平身。”

看台底下并排站着得是特意选取嗓门大的一群大汉将军,听到身后皇上的吩咐,就齐声大喊道:“平身。”

声音宏亮,远远地传了开来。而后又听到校场其他位置也传出了“平身”,一级一级的传开来,声音覆盖了整个校场。

“万岁,万岁,万万岁!”步卒的齐声高呼声震八方,显得气势非凡。

留在勤王军营地的士卒也听到了这声高呼,一下骚动起来,纷纷从营帐中钻了出来,往临时校场方向眺望。

“胡哥,这,。。。;难道是皇上御驾亲临了?”胡浩的一个小弟王二惊诧地问他道。

“你这不是废话么!”胡浩看看王二,不耐烦地说道。

他也是心中纳闷,为什么所有骑军被留在了营地内。

“胡哥,要论战功,我们骑军虽有过一败,可也杀了好多建虏啊,功总大于过吧,皇上都亲临了,凭什么把我们留在营地啊?”王二其实也知道是皇上来了,但就是这样,才更想不明白了,把心中的疑惑给问了出来。

“你问我,我问谁!”胡浩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然后看到营门各处来回巡逻的那些人,眼睛一亮,他马上接着道:“要论功劳,那些人的功劳最大,他们不也没去校场么!”

围在他身边的夜不收们纷纷随着胡浩的目光看了过去,发现胡浩指得是来自大名府的民壮军。

待看清他们也是没去临时校场后,这些骑军的心里一下就平衡了。战功最大的民壮军都没去,肯定是还有更大的场面会等着他们。骑军士卒在心里纷纷猜测道。

在临时校场,崇祯皇帝看着一个个挺胸站立的步卒,回想起自己在前一日去京营看到的情况,暗自一对比两边士卒的精神面貌,就下定了决心,对着台下喊道:“大明的京营,待遇甚厚,可说是大明最优厚待遇的军队。”

台上的将领和台下的步卒一听崇祯皇帝的开场白,都不由一愣。今天难道不是他们论功行赏么,怎么说起京营来了?

虽是如此想,但也没有一个人吃了豹子胆,敢跳出来质问。

“为什么他们待遇最厚?因为他们曾经跟随太祖南征北战,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也曾跟随成祖六出漠北,鞑虏为之战栗,俯首称臣。因此,他们配享大明军队中最丰厚之待遇。”

“可如今呢?建虏肆虐京畿,攻打京师。朕最需要京营的时候,京营是如何做的呢?站于墙而股颤栗,任由建虏在城外耀武扬威,惊慌失措而炮伤自家主帅。京营当年的荣耀何在?”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的时候,语气相当的重。

那队传话的大汉将军是根据崇祯皇帝的声调抑扬顿挫地传递着他的情绪,因此“何在”这词是吼着出去,声震四野。

“你们,打赢了京畿之战,杀得建虏尸横遍野,运回的首级堆满了午门,朕都看到了。朕以为,只有这样的敢战之军,有这种战绩的军队,才能重现京营的荣耀。”

“因此,朕要重建京营。朕要让最勇敢的士卒进入京营,享受最好的待遇。”

台上两侧的总兵们听到这里,察觉出了崇祯皇帝想调边军充任京营的想法,不由得一个个都在心里猜测,不知道皇上会调哪支边军充当新的京营。

要是自己有幸能调到京营,自己肯定不会学正德年间江彬那般嚣张跋扈,混个荣华富贵当不在话下。

想到这里,总兵们的心一个个都开始火热起来。

而崇祯皇帝说到这里时,也是停下来扫视台下步卒,看看他们的反应。

他见一个个步卒的眼睛中都露出渴望的眼神,心里不由暗暗点头,然后继续说道:“此次京畿之战功绩突出者,当选为京营五军营士卒。其余人等,论功赏赐大明九思宝钞。”

总兵们听到这里,一个个面面相觑,皇上这是搞什么把戏,难道不是调任边军充京营,而只是抽调步卒进京营?

“大明九思宝钞,乃是一种纸钞,非比以往之大明通行宝钞。九思宝钞可在大明皇家银行和银两互为兑换,乃是朝廷为方便银钱找回之不便而发行的纸钞。要是有一天,纸钞和银两不能一一兑换,你们就来京师告御状,朕给你们做主。”

趁机推销纸钞的想法是崇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他就是听了钟进卫在国企销售上优惠纸钞得出的启发。

现在他当着几十万步卒的面替纸钞做了信誉保证,也算是一种背书。皇上金口一开,岂会假得了,一般步卒都会这么想。

其实崇祯皇帝也没有想过忽悠,他早准备好了赏银,只是赏银存进了大明皇家银行而已,拿了纸钞过来分发。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转身对着两边的将领道:“你们的功劳甚大,等朝廷议出章程后再行封赏。”

“臣等不敢。”各路总兵习惯性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没再理他们,对孙承宗道:“孙师傅,这里就交给你了。”

“臣遵命。”孙承宗微躬身子回答道。

“圣驾回宫。”一边的内侍随之唱响,而后崇祯皇帝在所有人的“恭送圣驾”声中打道回宫。

等皇上一走,地位最高的就是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

他对站立两边的将领们道:“各位坐吧。”

大部分将领的心情从大喜跌到低落的谷底,无精打采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心里暗自想着别抽调自己的部下太多,这些可都是精锐啊!

坐定后,保定总兵曹鸣雷忍不住对孙承宗道:“本兵,末将手下就一点人马,您看是否跳过末将这一部就算了。”

其他总兵一听,都想跟着说话,却见孙承宗把手掌一举,阻止了他们开口,然后说道:“皇上刚刚金口对士卒承诺,军功卓著着选进京营。军功都是各位确认后报给皇上,入选人员也已经按照排名确认,各位难道是想让皇上在几十万大军面前失信么?”

一顶大帽子扣下,各部将领不敢再有异议,只好在心中期待其他将领的军功报得比自己多了。

孙承宗喊来亲卫,取出名册,吩咐选拔步卒开始。

步卒们紧张地看着白杆军根据孙承宗亲卫的唱名,然后走到对应的位置叫出被点名者,出校场入口。

大部分被点到名的步卒则昂头挺胸地走出去,没有看台上的自家总兵一眼。

让你扣军饷,现在扣不着了吧。到了京营,就算再扣一些军饷,也会比在边军时候多吧!

当他们出了校场入口之后,就被人引导到一排书办前登记姓名,职务,家在何处,直系亲属有几人等信息。

当他们登记完之后,就被命令前去原本营帐收拾行李,限定多少时间到另外一处地方报到。

整个过程事先都有精密的部署,因此虽是涉及几十万人的事情,却进行得有条不紊。

人流仿佛千万条细流,从临时校场汇集到校场入口,成一条小河流向勤王军大营,到了营门口后,又化为千万细流,没入营地中不见。

而后又从各营帐中流出,汇总到营门外靠近京师城门一侧的空地上,由锦衣卫进行整队。

勤王军的骑军中有不少人拉着这些回营的步卒问情况,然后都是羡慕异常。

京营和边军,任谁去选,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京营。

他们在羡慕入选五军营步卒的同时,心中也在暗自期待,是不是骑军也会有这个机会?

大约有四万五千余人被选进京营,唱名就结束了。

剩下的步卒都有点失望,不少人嚷嚷起来,那谁谁谁的功劳还没有自己多,怎么他选上了自己没有选上。

对于这些人,白杆骑军早有防范,一有苗头就直接警告一次,要怪就回去怪自己总兵,给你们军功报少了。再嚷犯军纪,功过相抵,就别想要赏银了。

孙承宗看选兵结束,就吩咐亲卫上茶,他在台上和将领们喝茶聊天,不让他们去过问士卒赏银的事。

校场入口一侧出现众多出口,而后步卒们按照建制出去领赏银。

现在不比以往,最费时间得是花名单上找人,按手印,分发多少银钱却是分分钟就搞定了。

步卒们拿着还带有油墨香的精美纸钞,一边欣赏一边回营。

这纸钞一拿到手,就感觉到和以前的大明通行宝钞不一样,朝廷是用了心思的,又有皇上的金口御言在先,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步卒想着回头就去兑换银两回来。

等到所有步卒都拿到赏银回营,孙承宗才把这些将领们都放回去。

看着这些将领远去,孙承宗转头对还站在身后的秦良玉道:“今日是辛苦你们了,明日你还得抽调人去京营营地整编五千营。走,我们也回去议一议。”

“末将遵命。”秦良玉回答的响亮,心里没有一丝怨言。很明显,皇上是更信任自己,才会如此安排。

第三百章宣传

在步军选拔进五军营的次日,勤王军营地一角忽然腾出了一块空地,用栅栏围了起来。

而后从京师城内来了不少人,就在空地中间一角搭建起台子来。场地留有三四个出入口,都有锦衣卫把守着,闲杂人等严禁入内。

勤王军士卒看着很是好奇,有的猜测说是皇上要到营地内来论功行赏,但马上就有人反驳说要是论功行赏的话,那有那么麻烦,昨天的临时校场都能用。再说这场地这么小,能站多少人,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在他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有消息灵通人士传开了一个让他们振奋人心的消息。

朝廷派了教坊司的人过来演戏,专门演给骑军看。所有骑军,不管将领还是士卒,都将有份,按照部队所属,轮流看。

在枯燥地军营生活中,忽然有了这么一个消息传开来,让骑军上下都乐开了怀,期待着能早点轮到自己去看戏。

午时左右,从京师来了七八辆大车,鱼贯进了搭好了台子的场地。

孙承宗得到汇报后,马上召集众将。

将领们以为是朝廷已经议出一个奖赏的章程来了,用比平常快多了的速度赶到中军帐,却没有看到钦使,不由得有点意外。

孙承宗自然知道这帮子兵痞期待着什么,他笑着说道:“朝廷的效率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诸位应该知道这点。皇上知道诸位都等得心焦,因此专门令教坊司过来给诸位解解闷。”

这些将领一听,有点失望,不过有教坊司的人来表演,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他们又想到反正呆这里,大军每天的花费都有朝廷供着,不用自己发愁,按理说急得应该是朝廷才对。这么一想,他们的心里又平衡了。

孙承宗假装看不见他们脸上的神情变化,继续说道:“据说这次教坊司既不是唱戏,也不是歌舞,而是一种新的戏曲。”

祖大寿一听,心里纳闷了,这朝廷好像最近尽出一些幺蛾子。先是用从未有过的形式抽调边军步卒充实五千营,现在又让教坊司来军营慰问,还演从未有过的戏曲。

昌平总兵尤世威站出一步,笑着抱拳向孙承宗道:“本兵,末将就好戏曲,不知这新的戏曲是个啥?”

“据说是叫话剧,皇上昨日看了很是赞赏,明言要大力推广此种戏曲。”孙承宗给尤世威介绍道。

听孙承宗这么一说,几个对戏曲没啥兴趣的将领也好奇起来,让皇上如此称赞,这话剧到底是啥戏曲。

“你们各自回营,带齐所属骑军千总以上人员一起到戏园入口集合,老夫和你们一起看第一场戏。”孙承宗说完后站了起来,转身准备回后帐,不过马上想到一点,就又转回头道:“所有人等,必须出席,不得缺席。”

“遵命。”帐内诸将齐声回答道。

有的将领一边回答一边还在心里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本兵还担心不去看,谁会这么傻。

戏园入口处的空地上,陆续走来一些将领,准备集合看戏。他们彼此相见,都很有兴致地互相打招呼。

刚打了胜仗,闲在军营中,将领们的心情都很不错,就连一些平时互相不待见的人之间也有打招呼了。

“黄闯子,你大字不识一个,听得懂这话剧不?”有个身材高大魁梧地红脸汉子对一个差不多身材但长着一脸钢须的人说道。

那黄闯子闻声看清说话之人,一瘪嘴回道:“我道是谁,原来是你,难不成你脸红是刚喝了酒,晕了头以为看戏也要识字才行?”

“哈,黄闯子,昆山可没你有能耐,千倍不红脸。”一个年轻的小将过去凑热闹道。

“怎么地,小曹将军是不服我黄得功的酒量是吧,啥时候来拼一回?”黄得功笑着对曹变蛟说道,然后走了过去和他聊起酒品。

黄得功对小小年纪就跟随叔父征战辽东的曹变蛟很有好感,很有自己少时的影子,因此格外有好感。

一边的左良玉见曹变蛟一句话就把黄得功给拉了过去,有滋有味地在边上开始聊起来,不觉有点无聊,就转头去找其他人聊天了。

没有等多久,孙承宗就到了。

众将一起参见孙承宗,然后兴致勃勃地跟在孙承宗后面进去看话剧。

在他们进去不久,远处开过来一长队士卒,排着队伍等候在入口的空地上,他们要等着当官的看完后才能入场看戏。

等得时间长了,队伍中就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依稀记得小时候,过年时节才有看到村里请来的戏班子。这一眨眼,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胡浩感叹道。

“胡哥,你们村子这么有钱啊,过年还能请来戏班子。”王二一听,羡慕地说道。

“那可不是,胡哥的村子是附近有名的,出过举人老爷的村子。”胡浩的一个老乡抢先回答道。

胡浩陷入了回忆,并没有说话。

他的夜不收小队的兄弟都知道胡浩的身世,见他的神情,知道他在回忆那个毁于战火的家乡。

于是,几个人马上七嘴八舌地说起眼下这新式的戏曲,这叫啥话剧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慢慢地把胡浩的心思拉了回来,一起聊了起来。

他们没有发现,就在他们身后,有一个人一直关注着他们,眼中露出羡慕的神情。就在几个月前,他也有这么一帮好兄弟,现在却已永远见不到了。他自己在前些天随朱梅大帅追杀建虏的时候,奋力杀了两个鞑子,可远远不够失去的兄弟数目。

这辈子至少要杀够鞑子祭奠死去的兄弟们。朱元中在心中暗暗发誓。

忽然,有人出声道:“出来了,出来了。”

这些兵卒一听,纷纷抬头向戏园出口看去。果然,孙承宗带头,领着一众将领鱼贯而出。

只是他们发现,这些出来的将领都没有平常看完戏之后的笑容,也没有一个人对演完的戏进行评头论足,感觉这些将领都是别人欠了他们钱没还得那种脸色。

人都有同情心,只要时间,时机对了,哪怕最恶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激发出他的同情心。

场外维持兵卒秩序的孙承宗亲卫一见孙承宗出来,连忙过去请示。

孙承宗看看那些脸上带着即将入场看戏而露兴奋之色的士卒,心中暗自叹了一下,然后示意亲卫安排他们入场。

教坊司的一名负责演出的协同官正在后台不停地吩咐人做这做那,原本温奉銮是亲自来督导演出的,可临时又接到皇命,让教坊司多准备几个戏班子,要往江南去演出,因此他不得不留在教坊司安排其他戏班子进行排练。

皇命还要求来勤王军营地的他们,在白天连轴转,不间断地演出,而且必须保质保量,要让士卒感同身受。

协同官忙地一头的汗,看着台前开始坐满士卒,就催促准备开场。

然后他走到一个女戏子身边,关心地问道:“月儿姑娘,啊,不。。。”

月儿姑娘抬头一笑道:“不妨事的,就叫奴家月儿好了,奴家出身迎春楼,这是事实。”

“这怎么行,姑娘的善行,朝廷都是有过表彰的,温奉銮亲自登门请姑娘来演这个角色。。。”

协同官的话未完,就听到一阵锣鼓声响起,只好中断了谈话,改口道:“悠着点,该姑娘上场了,哭不出来就不用哭的。”

“奴家尽力。”月儿姑娘站起来一福回答道,然后收拾下鬓角,就走去前台了。

协同官看着月儿姑娘的背影,心想查抄了原保定侯梁世勋的产业迎春楼,是月儿姑娘人生的一个转折,希望这么好心肠的姑娘以后会遇到一个好人。

协同官默默地祝福了下,然后又开始忙起来,指挥后台的人准备下一个布景需要的道具等东西。

一直忙到夕阳西下,才得到通知,可以休息了。

后台的演员们一个个都累得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休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