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顾百川喝斥一个封疆大吏,也不是特别奇怪的现象。

钟进卫向顾百川摆摆手,洪承畴刚才已经说了,他不是故意的。而且什么事情都还不知道,就这么训斥他,也说不过去。要是人家跟你客气客气,你还当真了,就出笑话了。

“我很好奇,你做了什么事情,说来听听。要是让我弹指间就把建虏灭了,我还真为难,至于其他的么,你尽管说来,看能不能为难到我。”

钟进卫估摸着是官场的事情,因此说话时带着一股强烈的自信,让洪承畴暗自佩服不已。

洪承畴马上转过头,先向顾百川道:“请上差息怒,侯爷乃是下官的恩主,下官不会故意如此的。”

然后他转向钟进卫,直立上身,准备说出原因。

第三百六十八章欲仙欲死

“你先起来再说吧。”钟进卫来大明快有一年时间了,仍然不习惯一个比自己年纪大的人跪在自己面前说话,就先对洪承畴说道。

洪承畴看看钟进卫说得认真,反正自己的姿态也已经做了,就一脸感激之色地说道:“多谢侯爷。”

然后他才站了起来,面向钟进卫,开始叙述他的事:“下官自从上任延绥巡抚之后,第一要务就是剿匪。各处山头的盗匪还好说,急得是各路流贼。每到一地,便裹挟其地百姓,队伍如同滚雪球般壮大。靠各地官府已无力剿灭,非要出动军队才行。可军队却处于危险边缘,无法开拔。”

洪承畴一个来自福建的巡抚,家穷且无显赫家族的背景,遇到事情,自然会比一般人少好多解决事情的手段。因此,他要解决问题的难度,自然比一般人要大多了。

“边军欠饷的事么?”钟进卫打断他的话问道。

“是,也不是。”洪承畴先故作玄虚了下,接下来才细细解释道:“延绥之地的边军在之前的时侯,军饷就刚够军士能活命而已。朝廷一拖军饷,各路将领又不愿把之前截留的钱粮拿出来救济,遇到战事,就把压力传到了下官这里。”

“克扣军饷是么?”钟进卫见洪承畴说得隐晦,就直接点明道。

“侯爷英明!下官虽知道此事,但在此用人之际,却不好发作。幸亏皇上在之前传了圣旨下来,言明所欠军饷不日即到。那些军头听闻,就建议下官去找乡绅垫支,只是其利息甚高。”

洪承畴说此事的时候,脸色颇有点无奈。没有兵没有粮,就只能受制于那些带兵的兵头。

“还有什么么?”钟进卫问道。因为他从洪承畴的话中知道,那些利息肯定是会被预先折算,那么军饷就不可能被足额发放了。

“延绥一地的边军欠饷约为十五万两白银,但那些乡绅提前扣除利息后只得到五万两不到。所得银两不足支付军队的饷银。无奈之下,只得挪用了杨总督下发的安抚降贼的粮饷。大军才得以开拔,围剿流贼。”

洪承畴在说挪用的时候,还是有点惶恐。虽然钟进卫是他恩主,可他不了解钟进卫是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他又补充了一句:“大军不能开拔的话,何来降贼,因此下官思量再三,还是挪用了。”

“哦,这就是你洪剃头外号的由来?”钟进卫一听,皱着眉头问道。

洪承畴没想中兴侯知道他这个最近被流贼叫起来的外号,他无奈地解释道:“侯爷高见,朝廷如若不加大赈灾力度,光凭杨总督下发的一点钱粮也于事无补。与其放了那些流贼回去后重新造反,还不如就地解决为上策。”

钟进卫虽然不是很高兴洪承畴采用这种无情的方式,可站在理智的角度上讲,这种杀的方式也何尝不是一个当时较好地省时省力的解决方法。

“流贼也是人,光杀有伤天和。你杀降贼,更会逼得那些流贼与朝廷死磕到底。以后你要多注意点,不要光想着一个杀字。我有一句话送给你。”钟进卫虽然年纪比洪承畴要小,可他地位高,用这种教训人的话语说洪承畴,帐内众人也没觉得不妥当。

“下官定当洗耳恭听,还请侯爷训示。”洪承畴很会做人,姿态放得很低。

“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人。”钟进卫看着洪承畴,语重心长地说道,而后又联系实际地给他解释:“朝廷暂时拨不出钱粮,就对安抚降贼之路绝望而采用简单的杀,这其实是你的思想问题。认真的想想,总会想到办法的。明白么?”

“下官受教了,下次定当时刻记得侯爷的教诲,用心替降贼找出一条活路。”洪承畴被钟进卫说中了他的内心,老脸微红,连忙答应钟进卫道。

作为一个没有后台、没有势力的光棍巡抚来说,杀降对他来讲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其他方法也不是没有,但要么会非常费心力,要么就是会得罪一批人,对他来讲,都是不划算的。

“你知道就好,我记得你也是贫苦出身,应该明白贫穷老百姓的苦。你有才能,我希望你用在为百姓造福上面。得罪人不怕,有我在朝中罩着你,除非我死了,否则不会让别人因为你为百姓说话、办事而降罪于你。”

钟进卫根据洪承畴的历史推断,他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受够了穷日子,所以非常害怕回到童年的那种生活环境。现在当了官,不敢得罪人,做事就畏手畏脚,才能都用到了歪路上去了。

因此,他才再三地告诫洪承畴,希望在自己的蝴蝶翅膀下,能有一个全新的洪承畴。

洪承畴在官场也学精了,察言观色的本事已是炉火纯青。他看得出来,中兴侯是真诚地对他。

洪承畴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感动,不再是之前那种应付的态度,真心诚意地道:“下官定不负侯爷的期望。”

钟进卫点点头,表示了下赞许,而后说道:“至于那些乡绅趁机发带血的财。我不会放过他们的,这事就不用你操心了。”

洪承畴一听,有点担心钟进卫年少冲动,就提醒道:“侯爷,那些乡绅虽是趁机赚钱,可行为上却无违背律法。如果侯爷您。。。”

钟进卫对洪承畴摇摇手,打断了他的话,然后微微一笑道:“你放心,我不会冲动的。按律法办事,也能整得他们欲仙欲死。”

洪承畴听钟进卫随口一个词就是欲仙欲死,不由得一愣,心中对钟进卫就有了个误会,以为他年少好色。

顾百川等人却知道自从他们护卫钟进卫以来,还没见过侯爷要女人侍寝,一心扑在朝廷大事上。要说中兴侯好色,打死他们都不信。可中兴侯偏偏说出这么一个比喻,让他们也有点纳闷,难道侯爷是个闷骚男?

钟进卫自己说了**丝话语,却浑然没有发觉,继续说道:“待周边环境稳定下来之后,以你的才智,整治那些将领应该不是难事。不过一定要注意分寸,目前还是要以稳为主。陕西的自然灾害还得有好多年,你要替朝廷安定陕西的局势才行。”

洪承畴听得有点麻木了,这中兴侯的说话老是有出乎意料的地方。他就是再能夜观天象,也不可能了解到几年的气候变化吧,洪承畴的脑中自动解释为中兴侯的话带了夸张。

他又从中兴侯的话中了解到,自己怕是要在这里干好多年。不过他也不惧怕,在有中兴侯这座靠山前,他已经在剿匪的过程中慢慢确立自己的权威,军队都让他带的比以前精锐好多了,以后环境稳定了,整治那些将领就更不在话下。

“侯爷放心,下官心中有数。”洪承畴抱拳回答道。

“好,那你前头带路,给那些乡绅发军饷去。”钟进卫幽默了一句后,站了起来准备出发。

至于那些跟随洪承畴过来拜见的将领,钟进卫现在不打算见,等到了榆林再说。

因为大柏油堡并不是很大,商队都没有卸货,因此,军队一动,他们也跟着一起出发,一点时间都没耽搁。

等到醉酒的守备赵志齐被手下唤醒,匆匆出城而来时,只吃到了大军开拔所带出的一鼻子灰。

钟进卫的速度不算慢,汇合洪承畴的边军把大柏油堡抛到了身后。但建虏的探马速度更快,正不惜马力从关宁一线往盛京赶回去,有重要情报要禀告大汗。

第三百六十九章危险机会

盛京的皇太极和他的汉人奴才商议了一天之后,终于有了解决五大难题的腹稿,此时正在崇政殿内和他的兄弟们商量。

“目前大金最为紧迫的五件事情,你们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解决,谁有主意?”皇太极看着他的一帮子大小兄弟问道。

殿内很是安静,一个个各自在沉思,并没有马上回答皇太极。

莽古尔泰的性子虽然急,但他的阅历却部分弥补了他在性格上的缺陷。皇太极如此郑重其事地召开会议,这本身就说明这些事情的难度。因此,他没有开口,在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思考。

而另外一个原本最可能说的人,此时也没有说,他就是多铎。

毕竟他的年纪小,性子也不是沉稳的个性,在以往的会议中,往往最冲动,藏不住意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可他今天在开会之前被皇太极召见过,为范文程的事情被皇太极狠狠地说了一顿,心中藏着气,所以也没开口。

皇太极扫视了一遍殿内众人,见他们一个个都好像在深思,就等了一下。结果好一会仍然没有一个人开口,就只好说道:“看来是朕的不是,一下说了五件事情,有点多了。那朕按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件一件的说,大家商议下,朕再查漏补缺。”

皇太极这话让在座的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好像他有办法一样,只是要考考他们,才让他们先说。

皇太极的权势越来越重,特别是现在少了一个阿敏,对抗皇太极的重量级人物又少了一个,因此在座不服皇太极的人也没想着自己先开口。

皇太极见他们还不说话,就按照他的意思说了:“第一件急事,朕认为是明军出塞报复之事。。。”

莽古尔泰忍了一会,听到皇太极竟然把明军打蒙古人的事作为最急的事,跟他想得完全不一样。终于依着他的急脾气,开口质疑道:“什么,这关我们什么事情,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将缺粮了。”

皇太极见莽古尔泰先跳出来说了,不出自己所料,心中暗喜,对看着自己的莽古尔泰道:“三哥,平时让你多读点书你不读,只知道打打杀杀,以后大金还怎么靠你呢?”

莽古尔泰一听火了,直接冲皇太极嚷道:“读鸟的书,他们的脑袋装再多的墨水,都抵不过我手中刀。我的刀下。。。”

“老三,不要胡言乱语。”代善一见莽古尔泰出言粗鲁,连忙喝斥,打断了莽古尔泰的话。

他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按莽古尔泰这脾气,要是自己不在,被皇太极这厮左一激、右一激地,迟早要吃大亏。

代善也没再多想这事,看着皇太极道:“老四,你接着说。”

“是啊,大汗,您说,我们听您的。”济尔哈朗在代善的话音刚落之时就表态道。

多铎原本低着头,听到殿内议论出了火药味,就抬起头来看热闹。发现莽古尔泰一脸通红,而皇太极则在微笑。

他顿时觉得皇太极那笑容怎么那么刺眼,好像一副胜券在握,视其他人如无物的样子。心中一气,张口就准备说话。

但在这个时候,他的袖角被人连连拉扯,只好先转头去看到底是谁。

多铎转头一看,发现是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多尔衮,在向他连连眨眼。

多铎知道多尔衮是不让自己开口,平时他一向很信服这位亲哥哥,因此只好闭了嘴,低下头又去找地上不存在的小蚂蚁。

殿内的其他人没有说话,就看着三大贝勒,看他们演什么戏。

“好,如此朕给大伙分析分析,为什么这事最为重要也最急。”皇太极还是保持着笑容,在济尔哈朗说完后说道。

不过他的眼睛瞄到莽古尔泰经过这会儿的功夫,脸上的红色在慢慢消退,就故作诚恳地对莽古尔泰说道:“对了,三哥,你也听听,看朕说得有没有道理。”

莽古尔泰的脸马上一下又变得通红,张口欲言,不过最后还是没说,头颅昂得高高地,坐那看起天花板来。

皇太极懂得分寸,没有再刺激莽古尔泰,对殿内众人说道:“粮食,物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目前我们刚从明国京畿之地得到一些,暂时还够用。至于士气,朕相信各位没有怕了明国的吧?”

皇太极说到后面,幽默了一句,殿内的一些人当即哈哈大笑起来,狠狠地鄙视了一把明国的战力。

不过在场的人也明白,因为上一次的败仗,底层的女真人,多少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士气。更关键的是,明国那边的士气会高涨很多。

殿内气氛在皇太极的话语中,又显得很融洽,一下对比出一些莽夫的粗俗,莽古尔泰的头昂得更高了。

皇太极伸出双手,手掌向下摆了几摆,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说道:“明军现在正在草原报复蒙古人,从表面看,和我们大金并无多大关系。”

他说到这里时,眼睛特意看了下莽古尔泰,却发现他好像是脖子昂得酸了,刚好低下头来看他。

皇太极冲他一笑,然后不再理他,继续说话,只留下莽古尔泰在那边对他怒目而视。

“明军报复的是附属我们大金的蒙古部族,都是随大金攻进了明国京畿之地的蒙古部族。明国出军的目的,不外乎是要灭了他们,就算不灭了他们,至少要打得他们以后不敢再随大金去打明国。如此一来。。。”

皇太极说到这里,脸上收敛了笑容,郑重地道:“我们大金就很有可能在未来和明国的战事中孤军作战。我们大金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壮年,多少能骑马射箭打仗的大金儿郎?明国能经得起多次败仗,而我们呢,像之前的京畿之战,五千大金儿郎遗恨关内的战事,我们大金能承受几次?”

皇太极每问一个问题,语气就加重一份,到最后,殿内都回响着他的话语。

莽古尔泰听到这里,忍不住又开口了,就算是为了说明自己之前的观点没错,也要反驳皇太极:“父汗以十三幅盔甲起兵,打下偌大一片疆域,靠得还不是我们女真自己。上次的败仗是阿敏被美色给迷住了眼,怎么可能以后还会有这样的败仗呢?”

“三哥,你府上没名份的女人有多少个了?”皇太极对于莽古尔泰的反驳根本就不一一解释,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

莽古尔泰一下被皇太极的话给咽到了,怒喝一声:“你?”然后就憋那说不出话来。

代善暗自一叹,看着莽古尔泰头脑简单,根本就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心中不由得开始考虑起自己再和皇太极去抢权势,会不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弟,不要再说话了,听大汗细细说完。”也只有代善能这么说话了,莽古尔泰哼了一声,又去看天花板去了。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仗谁能保证一定能赢,要在以前,谁能想到明军竟然敢以八百民壮偷袭清水明月关来阻击八千大金军?”

皇太极脸色郑重,扫视了一遍殿内众人,而后才继续道:“今日不同往昔,大金要立于不败之地,要能长久兴盛,必须一改过去的做法。”

“大汗,您说,我们听您的。”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济尔哈朗大声回应道。

皇太极冲他点点头,然后才说道:“大金勇士的命是珍贵的,死一个都是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大金军必须保持足够的威慑力,去驱使别人为我们征战,而眼下,明军出塞,却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第三百七十章代善弃权

皇太极的这番话,说得代善也想不明白了,他皱着眉头问道:“四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刚才好像是说明军报复蒙古人,就是为了让蒙古人以后不再依附我们大金,现在怎么又变成了是我们的机会呢?”

殿内其他人都心有同感,看着皇太极,看他怎么解释。

这时,连看天花板的莽古尔泰和看地上找蚂蚁的多铎也看向了皇太极。只有多尔衮在一边的角落里,看着皇太极,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皇太极转向代善,呵呵一笑道:“危机危机,危险中存在机会。此事如果我们大金换个思路来想,那还得感谢明国,替我们白白出了不少力。”

“你就一口气说完行不行,憋肚子里也不嫌闷得慌。”莽古尔泰见皇太极说了几句又不说了,不由讽刺道。

“三哥的急脾气还是一点没变,朕马上就说给你听,免得以为朕之前是诳你。”

皇太极冲莽古尔泰微微一笑,然后才看向其他人说道:“那些依附我们大金的蒙古部族,在之前只愿以盟友的形式投靠。可现在蒙古草原上已有好几个部族被明军打残了,其他部落也是人心惶惶,不知道那支明军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会杀过去。特别是那些小部族,更是难以抵挡出塞报复的明军,他们能怎么做?”

“几个部落一起联合起来,出兵搜索并消灭明军。”代善见皇太极看向自己,就回答道。

“那一日未灭明军,一日就不能罢兵放牧,这对于他们蒙古人来说,特别是刚经历了冬天,牧群正是繁衍生息的时候,也是不能承受的损失。”皇太极摇摇头,指出了代善所说策略的缺陷。

“那你说该怎么做?”代善索性不想了,直接问道。

“明军的天敌,就是我大金军。现在也唯有我大金军才能在野战中以少胜多击败明军。因此,蒙古部族只要答应正式投靠我们大金,编入我们大金。那大金就派出军队,保护他们进入大金国境,他们自然也就安全了。”皇太极微微一笑,道出了他之前说的危险中的机会。

“蒙古人要是编入了大金,那么就是受大金管辖。那些原本的蒙古贵族会白白交出手中的权力么?”一直没开口的阿济格疑惑地问道。

“以前或许不会,但现在连命都有可能不保的时候,就有可能。只要我们大金再给那些蒙古贵族一点利益,朕敢肯定,他们一定会同意。”皇太极自信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那些蒙古大部族还是有自保能力的吧?”代善觉得皇太极考虑地不全面,就提醒道。

“呵呵,无妨,不是有明军在帮我们么?只要明军没被消灭,就算是蒙古的大部族,也得提心吊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时间久了大部族也吃不消的。”

皇太极此时仿佛变成了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对于殿内人的问题,不慌不忙地一一作了解答。

他回答完问题后,看到殿内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没有人再向他发问。心中暗自得意,然后继续说道:“此举对于大金来说,有两大好处。”

“大汗,是哪两大好处?”济尔哈朗仿佛和皇太极心有灵犀,马上就配合着问道。

皇太极伸出一个食指说道:“第一,蒙古人编入我大金军,就多了一支战力。以我大金的军律约束他们,对他们赏罚分明,定能替我们大金冲锋陷阵,从而减少我们大金勇士的伤亡。”

他说到这里,又解释道:“你们也不要小瞧了蒙古人的战力。他们只是因为一直被明国当头号敌人,打了他们几百年,打得蒙古人没士气,没装备。另外蒙古贵族赏罚不明,部族之间一团散沙,因此他们才发挥不出当年铁木真时代的战力。只要我们用好了蒙古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肯定能让明军头疼。”

殿内的人在皇太极说话时,已停止了窃窃私语,纷纷用心倾听他的分析。

皇太极对于殿内众人的反应很是满意,接着伸出中指道:“第二,蒙古部族归附我们大金,携带来的牛羊在必要的时候,也能解决一部分粮食短缺。”

代善刚还听得连连点头,但一听皇太极的第二点好处,就不同意了,对皇太极说道:“这怕不妥吧,蒙古人以放牧为生,如果我们大金要吃他们的牛羊,还不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呵呵,大哥,朕还没说完,你且听听。蒙古部族编入我大金后,就分土地和包衣给他们。辽东无主之地多得是,又由汉人包衣替他们耕种,这不是好过他们自己放牧的生活?他们只会多立军功,以期待能分得更多的土地和包衣。”皇太极笑了下,然后回答了代善的问题。

他见代善点点头不说话了,就收回自己的手,笑着总结道:“明军出塞之事,不但能解决我们大金战力短缺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由此可见,朕所说此事很重要并不是虚言吧?”

殿内众人都点点头,包括莽古尔泰和多铎也是点头。皇太极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他们俩又不是笨蛋,自然是明白的。

皇太极却又收了笑容,严肃地道:“另则明军已在草原多日,对于我们大金来说,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不但要及时出兵保护那些愿意编入我们大金的小部族,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驱赶明军为我们大金效力。”

“大汗,您是说把明军赶往那些不肯编入我们大金的蒙古部族?”阿济格带着疑惑地表情问道。

这些蒙古部族都是建虏的盟友,建虏这么对他们,在道义上是要被谴责的。只是,建虏有道义么?

皇太极看着他,点点头道:“为了大金的利益,有些牺牲是必须的。”

殿内的人都是建虏的核心,对于维护大金的利益,他们的立场都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对于这冷血的结论,并没有人觉得不对而想反对。

代善在心中过了一遍今天的会议,对于皇太极从危险中找到大金的机会,略施小计,就变危险为机会,还能一石二鸟,心中暗自佩服。

他不由得深思起来,自己和皇太极去抢权到底是不是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