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现在不会了,只要自己努力,成功研制出了实用的蒸汽机,那么自己将会是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获得爵位之人。这是科举出身的人,基本上很难获得的。方以智相信,父亲一定不会再反对自己现在所选择的这条路了。

他也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争取早日研究出实用的蒸汽机。替自己争口气,当上家族第一人。

至于钟进卫说得是不是大话,方以智从没想过。因为他到京师这么多天,已经了解钟进卫在京师的种种事迹。他也知道中兴侯在皇上面前的份量,更何况还有宋应星这个例子在。

钟进卫从动力研究所出来后,就直接去了皇宫。

他要找崇祯皇帝说说这个蒸汽机的事情,顺便把他刚说出去的承诺向崇祯皇帝禀告,以便得到崇祯皇帝的背书,直接颁布出来,效果会更好。

另外钟进卫还打算让崇祯皇帝再调配多一点能工巧匠过去,群思广义,争取早日解决蒸汽机走向实用性的那几个难题。

就在钟进卫接下来继续巡视各类研究所,努力想为大明增加财富的同时,在东南亚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就有人惦记着大明的财富。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总部,就是在巴达维亚。其总督府里的现任主人,就是第三任总督燕…彼德尔斯逊…昆,此时正在考虑有关明国的事情。

昆可以说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具有非常重大影响的人,他为东印度公司提出了三项非常重要的政策。

首先,荷兰人必须控制印度尼西亚的海上航道,并在该地区牢固地据有基地,由此来开展活动;

其次,利润地来源必须以亚洲贸易为主,这种贸易要扩展到一个广阔的地区,西至波斯湾、印度和锡兰,东至香料群岛,北至明国和日本;

最后,每年只可有少数船只满载精心挑选的商品长途航行至欧洲,以减少运输成本。

他的这三项政策,为荷兰商业帝国的崛起,确立了一个总的模式,并且极大地拓展了荷兰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昆此时刚刚接到消息,说明国派出了使节团前往欧洲。如果欧洲别的国家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可能是欣喜。但他却相反,这点从他紧皱着的眉头就能看出来。

原因无它,荷兰人一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垄断。

荷兰人为了做到这点,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牺牲他们自己的同伴。

例子就有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第三任总督彼得…奴易兹,因为在滨田弥兵卫事件中和日本人翻脸,导致和日本的贸易中断。

昆为了重新开展和日本的贸易,于一六二九年派汉斯…普特曼斯接任台湾总督,将他撤回,继而宣判他两年徒刑,以此来讨好日本人重开商贸。

在原本的历史上,昆在一六三二年还把奴易兹引渡到日本,让日本人关押他。虽然奴易兹本人在关了几年后被荷兰人赎回,但他的儿子却病死在日本人的监狱中。

由此可见,荷兰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已到了魔障的地步。

在之前的时候,昆为了垄断和明国的商贸,不惜以武力威胁明国,要求明国不要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交易,只和他们荷兰人交易。可惜明国没答应,当时又没打赢明国,最终只好占据了台湾。

但不久前普特曼斯的来信又让昆重新打起了这个主意,因为信中说年初之时,明国的都城都差点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下来。

普特曼斯相信,明国现在已经更加虚弱了。凭借着荷兰先进的大炮武器,性能优异的快速战舰,要取胜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昆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明国是个庞大的帝国。他考虑再三,想着再等等,等明国再虚弱一些后,再动用武力去威胁明国,以获得对明的贸易垄断权。

可现在明国竟然派出了使者团前往欧洲,那明摆着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进一步地加强。如果明国使者和欧洲各国国王达成什么协议的话,那自己想达到垄断的目的就更为困难了。

昆不是没想过把明国使者团干掉,但明国使者团又和教会扯在了一起。如果自己要做掉明国使者团的话,显然要把教会的船只也一起做了,昆还不敢去做这种事情。

因此,昆想来想去,只有趁这个明国使者团从欧洲返回之前,自己先和明国达成协议,生米煮成熟饭,使者团从欧洲带来的协议也就无效了。

这么一来,对明国这一战就势在必行了,而且还要求荷兰舰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才行。

可明帝国实在太庞大了,派过去的兵力少了,快速取胜的难度就会大。

但现在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一共就四十艏战舰,还担负着保卫印度尼西亚海上航道的任务,不可能都派出去。

不过普特曼斯倒在信中提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明国的海盗来辅助荷兰达到目的。昆想了一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昆考虑了整整一天,最终决定咬牙派出三十艏战舰。此次前去不但要威胁明国达成垄断协议,顺带着把日本也一起胁迫算了。

他发现,对上日本人,软得不行。对日本软了这么久了,却还不重新开通商贸,非要来硬得,打它一场才行。

为防万一,昆授权普特曼斯可以用一切手段,以达到出兵的目的。

在钟进卫蝴蝶翅膀的扇动下,原本荷兰要在一六三三年才出兵大明的战事,被提前了。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荷兰一共派出战舰是十三艏,现在翻了一倍多,一下派出了三十艏战舰。

一场海上的危机开始笼罩向大明的东南沿海,而这个危机,大明目前还没有人知道。

第六百三十八章产钳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阿奇的肚子也在慢慢地变大,钟进卫的一颗心就慢慢地转到了阿奇身上。

宝宝现在已经在肚子里不老实了,能听到外界的动静而做出反应,这让阿奇和钟进卫都很是欣喜。

府里几个有经验的妇人都围着阿奇转,包括阿奇的母亲,因为住得近,也时常过来坐坐。

加上崇祯皇帝派了太医院最好的御医每隔一段时间过来检查一番,就更是能安定人心。因此阿奇虽然是第一次怀胎,却没有一点慌乱的情绪。

但不管如何,女人第一次生孩子,是人生中要经历的第一个鬼门关。钟进卫随着阿奇肚子的变大,就开始担心起这个事情。

虽说顺产是最好,可要有可能,钟进卫还是非常希望这个时代能有剖腹产的技术。但这也就是想想而已,剖腹产技术的成熟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一六三零年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钟进卫在后世看得网文比较多,因此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有助于生产的辅助工具。

这天,御医刚检查完阿奇的胎儿情况,向钟进卫报喜说一切安好之后,钟进卫便向御医提了出来:“胡御医,万一胎儿难产的话,你看能不能用一种工具把胎儿拉出来?”

胡御医闻言一怔,他一时没明白钟进卫的话,就重复确认道:“侯爷说把胎儿拉出来?”

“是啊,就类似火钳,夹住婴儿的头部拉出来。”钟进卫自己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并没有见过真正的产钳是什么样的,因此只好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

胡御医听了沉思了一会,然后对钟进卫说道:“侯爷说得这东西,下官并没有见过。不过待下官回去琢磨一下,要做出来并不难。”

“啊,好好好,那就麻烦胡御医多多操心了!这东西要搞出来的话,我也能多放心一点。”钟进卫一听,连声说道。

产钳这东西,在欧洲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不过还一直处在保密期。产钳的发明者尚伯朗斯不但用木箱随身携带产钳保密,甚至在用的时候,也会遣散其他人,孕妇则被蒙上眼睛,并由同伴敲木棒和摇铃以掩饰金属产钳的撞击声。

不过胡御医并没有钟进卫想象中,为有可能新发明东西而有的那种兴奋。

胡御医见钟进卫的这个高兴样,想了一下,还是说道:“侯爷,下官以为,这个东西用处并不大。侯爷尽管放心,由下官在,必然母子平安!”

钟进卫一听胡御医这么有把握,吃惊的同时也是大为高兴。他来了兴趣,不由问道:“为何说这东西用处并不大?”

这个涉及到胡御医的技术问题,因此他才要向钟进卫正名,他给钟进卫解释道:“胎儿体位不正,这种情况是没法用此物钳出来的,但下官可以用推拿手法来将胎儿的体位导正。。。”

“那这产钳什么时候能用上?”钟进卫忍不住打断了胡御医的话问道。

胡御医被钟进卫打断说话,并没有感到不满,用职业的耐心解释道:“只有当胎儿的头部到低位,而孕妇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再用力时,下官觉得此时可以用上此物。不过这也不是必须的,可以用拍拿、针灸等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说,这个产钳没什么用处了?”钟进卫有点惊讶地问道。

胡御医为自己的技术正名了后,听到钟进卫的说法,也给产钳一个公正的评语道:“那倒也不是,下官说得这些手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因此侯爷提得这个东西,对于民间的不少产妇来说,还是有用的。下官回去定然用心琢磨,把这产钳给打造出来。”

钟进卫不知道,在后世的时候,像胡御医这样有本事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也还有。

不过因为学这本事需要很多实践,以及老师傅的言传身教,想要熟练掌握,是非常不容易的。

又因为剖腹产成功率地提高,所以很多医生不愿再担风险,往往会推荐孕妇用剖腹产这种对孕妇其实伤害比较大的非正常手段。

这么一来,有胡御医这种技术的医生在后世,就变得更为凤毛麟角了。

钟进卫向胡御医一拱手道:“那就劳烦胡御医了!”

“哪里,哪里,侯爷的这个东西,必然也会大大减少大明产妇的生产难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下官倒是沾了侯爷的光,说不得会被民间百姓感激。”胡御医笑着回道。

自己就随口说说而已,胡御医去搞出来,那是胡御医的功劳。钟进卫没有一点想把此法据为己有,或者嘱咐胡御医要保密之类的想法。

钟进卫客客气气地把胡御医送出了府门,看着胡御医高高兴兴地离去。

胡御医不愧是御医,经验丰富,对于钟进卫只说了个概念的东西,并没用多少时间,很快就把产钳打造出来了。并且是根据胎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多种产钳种类。

在上报朝廷之后,崇祯皇帝下旨在大明推广开来,算是造福了百姓。

当然,这是后话。再说钟进卫送走了胡御医后,返身回到庭院里。他听到厢房里的教学声音,心情正好,就转身过去瞧瞧。

钟进卫想起来,自己还真是已好久没有关注他们的学习了。

厢房内的人一见侯爷进来,纷纷向钟进卫见礼。

钟进卫走近讲台,看着面前的于海宁,笑着问道:“于叔,现在教什么了?”

“呵呵,现在是读报时间,正在给他们读读报纸。”于海宁笑着答道。

读报纸的主意是钟进卫想出来的,因为这么做的好处不少。

“哦,那于叔继续,我旁听一下。”钟进卫饶有兴趣地道。

钟进卫很是随和,于海宁也不拘束,就继续读了起来。

钟进卫听了一会,转头看看四下。忽然发现于海宁边上还有几份报纸放着,就顺手拿了过来,自己在一边翻看了起来。

原本他心情不错,脸带笑容地翻着报纸。忽然钟进卫的脸色就变得严肃起来,他拿着报纸问于海宁道:“这些报纸是哪里来的?”

“都是从街上买来的。”于海宁不明究竟,实话实说道。

钟进卫点点头,拿着报纸出了厢房,对院子里的护卫道:“走,进宫。”

第六百三十九章严管报纸

崇祯皇帝的紫禁城大门永远为钟进卫敞开着的,只要内侍一通报中兴侯求见,崇祯皇帝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传钟进卫觐见。

这次也不例外,钟进卫很快就来到了文华殿,见到了崇祯皇帝。

钟进卫先向一边的内阁首辅温体仁点头示意了下,然后看向等他说事的崇祯皇帝道:“臣在自个家发现一些东西,特来禀明陛下。”

“哦,是何东西?”崇祯皇帝有点好奇地问道。钟进卫来求见自己,显然这东西应该是比较特别的。

钟进卫从袖子中抽出卷着的报纸,双手呈上道:“家人在街上买了几份报纸,并不是朝廷让国企发行的《明报》。最关键的是,这报纸上并没有朝廷颁发的刊号。”

一边的内侍一见钟进卫的动作,便过去接过那卷报纸转呈御前。

“哦,那钟师傅的意思是?”崇祯皇帝没想到是报纸,他有点奇怪地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的眉头微微一皱,感觉到崇祯皇帝好像没有对此不敏感。他又转头看了下站一边的温体仁,发现他的脸上好像也是有点那种小题大作的意思。

于是,钟进卫就郑重地说道:“陛下,臣还不知道这几份非法出版的报纸,只是在京师出版还是说也学《明报》,往全国发行?如果是全国发行的话,这事就严重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得这么严重,就低头翻起报纸,查看是什么内容。

而温体仁一听,因为看不到报纸,就直接问钟进卫道:“中兴侯,可是报纸上有诽谤攻击朝政之举?”

钟进卫闻言转头看向温体仁,摇摇头回答道:“好像没有。”

温体仁听了,不由摇摇头,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

崇祯皇帝在翻报纸的时候,听到了钟进卫和温体仁的对话。在听完对话的时候,他已经翻得差不多了,就直接合上报纸,然后抬头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既然这几份报纸上没有什么问题,那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毕竟在明朝的时候,只要不是匿名,大字报都是随便贴的年代,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不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钟进卫见他们都如此不以为然,就面色变得严肃起来,再次郑重地说道:“陛下,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如果不在报纸刚出来的时候规范起来,等以后大明百姓习惯了这些报纸,再要规范就难了。”

他说到这里,就问崇祯皇帝道:“不知陛下是否记得,臣在建议出报纸的时候,说过报纸要纳入朝廷监管的事情?”

钟进卫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就想起来了,他微笑着道:“记得,钟师傅说是要控制舆论,做好引导,是这样吧?”

“正是!”钟进卫声音略微提高,首先肯定了一句,然后才又说道:“陛下,可千万不能小看了报纸的威力啊!南京民变案不就是被那些生员控制了舆论所致么?登莱明军的抗虏事迹,不也是报纸宣传的么?朝廷的各项政策,现在也都由报纸来向民间传达。如果轻视了报纸的作用,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虽然钟进卫说得夸张了点,可他强调报纸的威力却是没错的。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得这么严重,加上他举得这些例子,就不再微笑了,态度变得慎重起来,他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为何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因为报纸有可能变为党争的工具!”钟进卫的回答掷地有声,让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听了都为之一震。

在钟进卫来到大明之前,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深受党争之苦,知道党争带给大明的危害非常之大。

“陛下,新闻必须管制。在臣家乡,不管哪个国家,不论它自以为多自由,都是有对新闻进行管制的。”钟进卫再次强调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称赞道:“幸亏钟师傅提醒,才能及时发现,防微杜渐。”

他心中明白,只要朝廷重新陷入党争的话,不管现在的局面有多好,都会被破坏。

“其实臣原本的想法,是想把所有的出版物,包括诗集、社论等等都纳入朝廷监管。但臣估计这个政策要实施的话,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因此臣才没说,只说把报纸这块监管起来。毕竟这报纸是新兴事物,一开始就这么做,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小。”

钟进卫的话让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相对无语,真要这么做,首先朝廷上的官员估计就会反对了。因为官员都是文人,文人都有出版诗集、著书的喜好。

温体仁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侯,其实这事应该没有你说得那么严重。要是报纸上出现什么不妥,到时候查封了也是可以的。”

钟进卫一听,马上摇摇头道:“不行,正如刚才陛下所说,要防微杜渐。如果事情做出来了,不好的影响已经形成。再去查封的话,属于亡羊补牢而已,不是最好的措施。”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问钟进卫道:“那此事该如何操作为好?”

钟进卫在来时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做法,他马上就回答崇祯皇帝道:“臣想了四点,第一,必须有德高望重之人为报纸做担保,才允许申请办理。”

“第二,必须说明报纸刊登什么类的内容,只有审核通过后,才允许办理报纸。”

“第三,万一报纸出事,担保之人要负对应责任,并且从重处罚,可以是金钱上的,也可以上升到判刑。”

“第四,全国性的报纸必须由朝廷来审批,地方性的报纸可以交由地方来审核,并报朝廷备案。”

听完钟进卫说得四点内容,温体仁又说了:“中兴侯,会不会管得太严了?”

钟进卫看着温体仁,摇头道:“温大人,由严到松容易,由松到严难。而且我认为严与不严,主要取决于对报纸内容的管理。比如,可以对那些评论时政的报纸严加管理,此类报纸只有《明报》才可以刊发;而那种学术性的报纸,即各类物理、化学、医学之类的报纸,就可以放宽条件,让他们多多发表。说到底,还是舆论导向。”

崇祯皇帝已经拿定主意,对温体仁道:“温卿,此事就按钟师傅所说,定个章程出来,交给礼部去执行吧!”

“是,陛下。”温体仁不再有异议,直接领命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事算了了,他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来得正好。三边总督洪承畴来了奏章,你来看看。”

第六百四十章粮食问题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便由内侍转了一份奏章给钟进卫。

不会是陕西又爆发农民起义了吧?钟进卫心中想着,手头便加快了速度,迅速翻开奏章,快速浏览了起来。

他很快就看完了奏章的内容,心中松了口气,原来不是自己担心的事情。

钟进卫合上奏章,看向崇祯皇帝道:“陛下,眼下还不能指望秦地藩王,去收留整编灾民吧?”

从崇祯皇帝的脸色看,他并不是很担忧,只听他对钟进卫说道:“这个朕知道。收到三边总督的奏章之后,朕便与温卿在商量,目前已经有初步的措施。”

钟进卫在崇祯皇帝说话的时候,侧头看了眼温体仁。心中想着,既然已经商议出措施,解决洪承畴在奏章中说灾情依旧严重的问题,那不就可以了么,还让自己看干嘛?

“朕准备让巡盐御史张同敞前往晋地督察食盐生产,提高食盐产量,加大对秦地的粮食开中力度。同时已准了秦地修建通往蜀地的水泥路,以工代赈。”

崇祯皇帝向钟进卫解释了下他和温体仁商议的措施后,顺便表扬道:“巡盐御史在江淮之地的成绩很不错,食盐的产量在短短地半年多时间内提高了十倍不止。之前存而未兑的仓钞已兑换的差不多了,由此带动了百姓积极响应开中之法,很好地解决了登莱的粮食问题。”

钟进卫一听,心中才恍然,怪不得一直没听到卢象升提粮食不够吃的事情了。

登莱靠海,只要开中法给江南和淮河一带百姓以信心,保证他们能及时兑换到食盐,粮食就能通过海运迅速运到登莱。张同敞不愧是张居正的后人,做事还挺麻利的。

“因此,朕希望他到解州之后,也能快速提高那里的食盐产量。”崇祯皇帝最后说道。

钟进卫点点头,张同敞应该能做到的。

不过这时温体仁插话了,他对钟进卫说道:“但秦地开中之法可能效果不会有江淮这边的效果好。因为秦地属内陆,周边地区除蜀地之外,其他地方的粮食收成并不好。如果从南方运粮进秦地的话,成本太高,不见得有商人愿意去做。”

在明初开中之法执行的时候,像秦地这些地方,那个时候的商人也是因运输费用太高而选择了边屯。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说完他就接着对钟进卫说道:“因此朕想问下钟师傅,秦地的灾情真得会持续多年么?”

钟进卫在以前的时候已经说过这个问题,此次见崇祯皇帝又问这个事情,显然是带着一点侥幸心理。

于是,他郑重地说道:“陛下,人事可以改变,但天气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据臣所知,至少还有十多年才会慢慢缓解。”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穿越而来,能改变人事,天气却不会影响到。

钟进卫说到这里,看了下温体仁,发现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就又转回头对崇祯皇帝道:“赈灾其实就是与天斗,和打仗一样,凡事预料到最坏的结果去做,是不会差的。万一和臣家乡所了解的不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坏,那就算是给了惊喜,也是一个好的结果。”

崇祯皇帝一听,放弃了侥幸心理,对温体仁说道:“温卿,钟师傅说得不错,秦地开中之法就长期执行,鼓励商人往秦地屯边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