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枭雄(雨天)-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两百三十六章人才争夺(二)
说起香港,后世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它是东亚地区的大型城市,亚洲四小龙,然而1907年的香港虽然已经作为殖民地被英国人经营了数十年,但是依旧是个不甚繁华的港口城镇,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英国人的远东海军基地,至于经济发展只能是说呵呵了。
当代说起远东大城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海,第二反应还是上海,第三反应就是除了上海,远东还有现代化城市吗?
爱丽丝号,这艘三千多吨的英国客轮正缓缓驶入维多利亚港,它从英国伦敦出发,途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印度等多个港口,最后跨越万里抵达香港。
它所乘搭的乘客多数都是欧洲各国想要前往远东发财的流氓,商人,而除了这些白人面孔外,还有数名少见的东方人面孔。
头等舱甲板上,一身德式军服的,佩戴着德军中尉军衔的伊良旭正端着美酒混迹在几个贵妇人中,不时可以看见贵妇们用带着的手套的手轻捂红唇,同时还不时传来低笑声。
这让刚出来甲板的李想浓眉略皱,随即他轻咳了一声,然后道:“景晨兄!”
他刚出来,那边的几个贵妇小姐就是齐齐转过头来,其中一个贵妇赫赫笑了起来:“又一位德皇陛下的军官来了!”
那边的伊良旭原本也想打趣两句,但是看见李想神色有些严肃,当即就是收回了玩笑话,然后站起身来,用着略微滑稽的德式法语道:“几位小姐,容我失陪!”
说着的时候,还挤了挤眼,又是让那几个太太小姐发出哈哈低笑!
伊良旭走了过来,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穿着同样的德式陆军军服,但是却佩戴着上尉军衔的李想道:“卫国兄,你怎么上这来了,我记得你去了二等舱甲板找陈兄和方兄了啊!”
“我刚才也找过他们了,如今二等舱的几个都在下层甲板呢,我来叫你去一趟!”
李想听罢道:“怎么不叫他们上来啊!”
“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固执的英国人不让他们上来!”李想说着的时候又是皱眉。
这年头可没人跟你说不许阶级歧视,他们这一行人今年从德国各大军校毕业,然后结伴返回国内,在登船的时候人家买票的死活不肯给他们的另外几位同窗头等舱的船票,当然人家还不至于用民族歧视这么落后的借口,人家的理由简单而实用:身份有别!
一同回国的这些中国留学生里头,除了柏林军事学院毕业,曾在德国参谋部服役,并被授予了德国陆军上尉和中尉军衔的两位‘德皇陛下的军官’外,其他几个只是寻常士官军校毕业,毕业后也没有被授予德官军衔的留学生,这些人在那些固执的英国人严重显然没资格登上头等舱,和那些绅士小姐们待在一块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英国人看来李想和伊良旭这两位军官的面子上,人家连二等舱的票都不会卖给他们,只会给他们三等舱的票,让他们和平民百姓呆在一块。
伊良旭低骂了一声:“这些顽固的英国人!”
不过骂归骂,伊良旭和李想他们自然不会为其他同胞抱不平,他们还没那个觉悟。担待等级之分不仅仅是在英国人的船上有,在国内的客轮,火车上也是有着严重的等级之分,普通人就算有钱也是很难坐上头等舱的。
实际上李想和伊良旭这两个人自己都不认为自己和其他几个回国的学子是同窗,作为柏林军事学院的第三批,第三个和第四个毕业的中事留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们和那些前往德国其他军校留学的学子们可不是同窗,他们和杨德明、赵东云才是同窗,至于其他人顶多是同胞,也许以后还会是同僚,嗯,不出意外下面的大部分人都将会是他们的下属。
这从他们的前辈杨德明回国仅仅一年就晋升为上校,担任奉天陆军司令部参谋部下属至关重要的作战处处长一职就可以看的出来,同时是留德军事学生,但是回国后的前途却是天差地别的。
跟在李想的后头,伊良旭道:“你和他们几个谈过了?他们怎么说?”
李想一边前头带路一边道:“有几个还没给我准信,陈锋岚已经说了,他可能要在先回江苏老家一趟,看望双老!”
不料伊良旭却是冷哼一声:“屁话,那小子说是要回老家,但是我看他就是要去投靠南方联邦,亏我这两年来多照顾他,如今竟然背叛我们去投靠南方联邦!”
李想却是叹口气道:“人各有志,我们总不能逼着他跟我们去沈阳,不过方庆坤、康殿桥已经私底下对我表态,愿意随同我们一起去沈阳!”
两人说着的时候,又是下到了二等舱的甲板,然后加入了其余留德学生里头,这相互交谈起来的同时,爱丽丝号客轮已经是停靠在了码头上。
“诸位,宴席总有散去的时候,如今也该相互道别了!”李想说罢后,就是和伊良旭以及另外三名决议去沈阳的学生下了船,而其他几人也是相继下船,随后他们都会换乘船只分别前往营口,天津,上海等不同的城市,追随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此相见怕是要兵戎相见了。
不提另外几名留学生下船后去了何方,但是李想等人,他们刚下船呢,伊良旭就是眼尖的看见了码头前边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人还没到呢,就是兴奋的高喊了起来:“杨前辈,我们在这里!”
片刻后,杨德明就是打量着身前的这几个人,不过这数了一数人数才发现只有五个人后,就是皱眉道:“还有四个人呢?”
李想道:“他们另外走了!”
听到李想这么说,杨德明也是略微皱眉,没想到自己亲自到香港来接人,竟然还是让他们跑掉了四个,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另外而去的四个人今后不是去效忠王英楷和段祺瑞他们,就是会跑到南方联邦去,甭管他们去那里都会成为苏系的敌人。
自从共和国驻德国使馆那边发回电报,说有一批留学生即将回国的时候,赵东云就是亲自吩咐杨德明要抢在其他势力之前把人给截下来。
甚至不顾老脸,直接给还在德国的两名同校后辈李想和伊良旭发去电报,以前辈的身份邀请他们到东北任职,并在电报里暗示,如果他们愿意来东北,那么高官厚禄绝不吝啬!
面对赵东云的亲自邀请,李想还好,此人虽然是湖北人,之前毕业于湖武备学堂,但是后来又进入第三混成协随营学堂的进修班,跟随赵东云学习,最后被赵东云看中并保送到德国留学。
他身上的苏系烙印甚至比杨德明还要来的深,这回国后自然是会继续为苏系效力。
至于伊良旭嘛,他是江苏人,前头毕业于北洋军校,他之前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乃是袁世凯亲自挑选派遣到德国留学的,依靠自身努力考上柏林军事学院之后才和赵东云沾上边,成为外人眼中的赵东云同校后辈。
然而不管他们之前的身份如何,但是他们和赵东云是校友,外人眼中的赵东云后辈却是实打实的。这年头的同窗说值钱也值钱,说不值钱也不值钱,比如说天津武备学堂、北洋军校这些军校甚至陆士的同窗关系都不管用,因为人太多,几百上千号同窗和没有也差不多了。
但是国内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的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无非就是赵东云、杨德明、李想、伊良旭,就算加上在读的另外五人,一共也不过九个人而已,乃是正儿八经的屈指可数。
这物以稀为贵,这人数少了同窗、校友这些关系才值钱。
再加上杨德明的前例在,所以李想和伊良旭也是没有多想就是打算回国后投奔赵东云这个同校前辈去,混个几年少说也得捞一个将官当当。
这两位柏林军校的后辈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去东北,但是其他几个人就是有诸多顾虑了,其余一起回国的七名留学生中,都是袁世凯派遣去德国的,说实话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每个留德学生回国后都能够和杨德明他们这几个人一样迅速得到赵东云的重用,毕竟赵东云手底下的军事人才可不少,各种留德、留日学生随手一抓都能抓一大片出来,他们去了东北总归是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和他们竞争。
再者,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好赵东云的,在当代人们心中的主导中国历史进程的其实还是张之洞和王英楷,至于赵东云虽然三天两头上报纸,但是没能主导中枢的他在人们心中,依旧只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军阀,顶多就是实力大了点而已,和段祺瑞、王士珍、吴凤岭之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赵东云当初为什么要和王英楷争夺北洋老大的位置,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你不当北洋老大人家怎么看你都是个小军阀,上不了台面,那些人才或者进行投机的政治家、商人们就不会把目光投向你。
第两百三十七章现代化军事建设
反观王英楷,你看他去年十月份以前有什么?吹破天了手里头也就一个第一镇,单纯说军事力量的话,当初的赵东云单手就能挑翻他,但是自从王英楷比赵东云先一步踏进京师,然后灭掉满清以共和奠基人自居后,再加上他原有的北洋第一梯队老大的威望,就是让他成为了当代北洋名义上的老大,这才让他拉拢到了袁世凯时代的诸多幕僚人才,甚至联合了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张怀芝和王汝贤他们,搞出一个联军来和赵东云打擂台。
搞的当初的赵东云极为被动,甚至都被迫独自对抗北洋其他军阀,以武力强夺京畿,但是恰逢南方联邦成立,这才缓和了北洋诸位军阀的矛盾。
但是那个时候,王英楷的地位已经是很难动摇,不管赵东云承不承认,反正别人是认为王英楷已经是北洋的当代老大,袁世凯的继承人。
从上述王英楷、赵东云的发展轨迹来看,那么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这年头军阀们除了要手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实际上威望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起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军队。
很明显,1907年国人心中能够带领中国统一并崛起的并不是他赵东云,而是张之洞和王英楷其中之一,嗯,兴许还能把端方算上,但是绝对没他赵东云的份。
如此情况下,也就怪不得那些留学生们会选择投诚其他人了。
杨德明接到了李想他们后,也是没有在香港做过多的停留,而是次日就乘坐客轮北上,直抵旅顺这个当代中国除了上海外的第二个公共、自由港口。
他们刚抵达旅顺后,就是换乘火车前往沈阳,四月二十四号,沈阳巡阅使府内,赵东云就是亲自接见了这几个远到归国,甚至连家门都还没来得及回的军事人才。
“诸君一路都辛苦了,我代表东三省的十余万将士欢迎你们来到沈阳,我相信只要诸君一起努力,国家兴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
接风宴上,赵东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李想和伊良旭这两名后辈的重视。
赵东云之所以重视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他们是当代中国里仅有的几个现代化军事人才,而且还是高端化的军事人才。当代国内各种军校以及留学生多了,比如北洋军校,前奉天武备学堂,今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还有诸多人耳熟能详的日‘本陆士留学生以及德国的几所军校的留学生,但是以上军校通通都是以培养基层军官为目标的军校,培养出来的都是排级、连级的军官。
至于说这些低级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以后会有部分人成长为名将,军事家之类的,几率太小,不可靠,赵东云总不能指望用大浪淘沙的方式然后从几千上万名基础军官里头挑出将帅人才来吧,要不然就是用时间来沉淀,说不准几十年如今的这些基础军官也能涌现几十个名将来,但是赵东云那里能等几十年啊。
一支军队是需要战略层面的高端性人才,依靠时间来沉淀对于现在的赵东云不现实,至于现有的人才库,尤其是高级将领这个群体里说实话素质真不咋地。
尽管陈光远、孟恩远、曹锟这些人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的军阀、名将之流,但说实话他们的现代化军事素质相当一般,你让他们带领个把师打仗问题不大,但是你让他们承担整个军队的建设,肩负起全军的战略指挥,以及最为重要的就是专研并开发各种新式战术,那就真难为他们了。
这些工作之前一直都是赵东云一肩挑,其他人真搞不来这个,后来杨德明回国后,加上方壁永也勤奋好学,这才分担了部分赵东云在这方面的工作。
现有人才库没有,靠时间沉淀也不可行,那么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直接获得经历过高级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比如说日‘本陆大、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这些高端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军事院校毕业的人才先不说会不会成为名将,赵东云也没指望他们有几个是名将,但是人家在校几年所学的东西就不是那些陆士生所能比较的。
你陆士生学的是什么?连排级的战术,教你如何列队,怎么冲锋攻克敌人的机枪堡垒。而陆大生学的是什么?国防经济、战略指挥、前沿军事理论这些东西,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都没发比。
当代国内南北方甭管高级还是低级军官都拉出来,赵东云保证除了他手底下的杨德明、李想他们外,没一个人说的出国防经济到底是什么玩意,除了这些年上过自己进修班的那些人外,90%以上的国内军官连弹性防御理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至少50%以上的军官连如何布置机枪交叉防御都不懂,而日俄战争后刚冒头,为了如何应对战壕战术而发展的渗透战术估计都没几个人听过这个词汇。
当代的中队,就是由一群文盲和一群只懂得连排级战术的低级军官所构成的!
恩,这说的中队也包括赵东云手底下的奉军,尽管奉军的大炮和机枪比国内其他军阀多一些,但彼此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距离赵东云心目中的现代化军队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而要改善这种情况,靠所谓的历史名将之类是不靠谱的,靠信仰、党派之类的更不靠谱,得有真正的现代化高端军事人才来搞,这才有可能办成。
当代中国里有几个人受过高端军事教育,懂得这些东西?嗯,不客气的说连同赵东云自己在内,只有今天在座的四个。
赵东云自己其实也是个半桶水,空有原身的记忆,但是对军事的理解还不如很多职业军官呢,他只是有着原身以及后世的记忆而已,而且他当年从柏林军事学院就读的时候可没机会进入人家德国陆军参谋部里服役,而是到野战部队实习。
但是后续的四批在袁世凯的安排下的留学生,却是除了到野战部队实习外,还可以到德国参谋部实行。
有了这些经验后,赵东云对他们就更为期待了!
赵东云并没有指望杨德明、李想、伊良旭他们会成为什么绝世名将,估计也没什么可能,甚至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带兵上战场,他所期望的是他们充实到司令部工作后,利用他们在德国所学到的诸多知识,帮助赵东云打造出一支现代化军队出来。
次日,赵东云就是宣布授予李想、伊良旭为陆军中校,任李想为参谋部战略处处长,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之教官,伊良旭则是被任命为军需部之弹药供应处处长,同时还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
对于他们的任命,赵东云是有详细考虑的,其中李想主攻的是国防经济,玩的是国家战略这些,所以安排他到战略处当处长是最适合的,而伊良旭主攻的是后勤,对炮兵也略有涉及,所以赵东云先让他到军需部任职,准备让他帮着弄出来一个现代化的后勤供应体系,别再出现去年通州战役的时候,前线等的是迫击炮炮弹,送来的却是手榴弹,炮兵营要榴散弹送来的却是榴弹的尴尬情况!
至于到东三省军校任职,这在苏系里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加上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所以这担任讲师的大多数是军中的现役中高级军官,其中以归国的留学生为主,甚至赵东云自己现在还兼任着校长一职,每个月还会固定去给进修班讲课呢,其他人就更不能置身事外了。
而其他几名回国的留德学生他也没有落下,在接风宴上一样嘘寒问暖,后续任命上也是比较大方,两个人被他安排到了作战处任任职二等参谋,而另外一个学骑兵的则是安排到了骑兵处任职,统一授予少校军衔。
其实赵东云对这些留德学生的安排还算是低调了,随同李想他们一起回国,并前往武汉投奔张之洞的陈锋岚,他人还没到武汉呢,人家张之洞就任命他联邦帝国陆军部军令司会办,上校衔,去了武汉后没两个月就是转任军令司总办,少‘将衔,这升官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随着手底下又加入了几个人才后,参谋部里的诸多参谋们终于是推出了所谓的现代化建军方案,并编写推广了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要求全军按照改良之步兵操典进行训练。
该步兵操典乃是1903年第一版本的改良,主要是参考了当代日‘本和德国两国陆军的最新版本的步兵操典,日‘本方面的步兵操典在日俄战争后变化极大,去年年底就是推出了全新的步兵操典,德国那边根据李想的描述也是,德国陆军也是在吸取了日俄战争时期的一些战例改良了现有的步兵战术。
向来以紧跟时代潮流为己任的赵东云自然不会慢下步伐,看见日‘本和德国人改了步兵操典后,他也是下令让参谋部重新对现有的步兵操典进行改良,最后结合奉天陆军的自身情况以及日军和德军的改良,弄出了这个第二版本,并准备推广全军。
在这个步兵操典里,除了和上一版一样继续强调重机枪、战壕的防御作用外,也是把迫击炮、轻机枪的诸多战术应用加入进去,同时还更为强调迂回进攻这一理念。
如果不考虑其他东西,单单看这个步兵操典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实赵东云带着一大群参谋们搞出来的这个步兵操典里所采用的诸多战术,实际上已经有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步兵战术。
如果说第一版的步兵操典倾向于防御的话,那么现在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更倾向于进攻,嗯,这个进攻也不是说正面进攻,而是迂回进攻,这一点实际上在去年的通州战役就有所体现。
当初率领第六旅的顾蓝玉在防御战术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大胆的采取迂回进攻战术,并利用迫击炮、轻机枪攻击敌人侧翼,最后造成敌人的整条通州防线崩溃,从而使得奉军一举攻克通州。
如今,赵东云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加强这理念,并且根据这种战术理念调整军队的建设,为此,为了解决部队迂回进攻时火力不足的问题,赵东云再一次加大轻机枪、六十毫米迫击炮的装备数量。
第两百三十八章巡警第一师
随着重机枪普遍装备,不管是赵东云手下的奉军还是其他北洋军阀部队,防御能力都是得到了极大加强,甚至连南方联邦部队如今都是大规模的装备重机枪,导致南方一线的战斗都倾向于防御战。
在部队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的时候,为了能够攻克敌人的重机枪为主的防御战线,那么就要求进攻部队拥有更为强大的火力。
其中的主要火力构成自然是火炮了,但是火炮昂贵,一个师装备四十五门就已经是极限了,更不要说国内军阀包括赵东云所辖奉军在内都是军费有限,火炮数量稀少,很难一直保证让每支部队都拥有大规模的炮兵,全中国里拥有满编制师属炮兵团的部队屈指可数,各大军阀,尤其是北洋诸位军阀大力搞所谓的‘混成旅’就是缺乏火炮下的无奈之举。
你看,一个师拥有四个步兵团一个三营制的炮兵团,但是混成协拥有两个步兵团的情况下,却是只有一个炮兵营左右,赵东云麾下的三个混成旅还算好的,拥有十六门的山炮,而且这些火炮还能保持为管退七十五毫米的山炮。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军队的持续扩编,国内军阀的部队是越来越多,但是火炮的装备数量却是没能及时提高多少,比如段祺瑞的主力部队第四师,战前拥有满编的五十六门火炮,如今经过调遣,战损已经剩下了四十多门,又比如第二混成旅只有十二门火炮,第四师补充旅更是只有九门火炮。
段祺瑞等人火炮数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部队的扩张,赵东云实际上也好不到那里去,他弄出来的三师五旅整编计划里,为了让各部队的火炮数量满编可是花费了极大的功夫,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到现在,半年时间才把这些部队的炮兵部队弄满编,至于预计下半年新扩军,还没有给予正式番号的那一个步兵师,如今的炮兵部队连一门火炮都还没有呢。
在传统身管火炮价格昂贵,数量稀少的情况下,但是部队又需要极大的提高现有炮火火力的情况下,赵东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大迫击炮的装备数量。
比如为了补充重炮的不足,赵东云不但让手下的三个师分别装备了一个十六门制的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营,而且还给三个步兵混成旅也配属了一个九门制的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营。除了师属迫击炮营外,赵东云还筹备成立了三个重型迫击炮营,暂时加强到某条战线以加强火力。
如果说一百二十毫米的重型迫击炮是为了补充炮兵部队火力不足,用于加强对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