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枭雄(雨天)-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冯德麟和张作霖好歹也是接受了招抚的人,所部也都成为了奉天巡防营的一部分,赵东云自然不会在这个关头没事找事去清剿这两个巨匪的。
不过这两大巨匪没事,但是其他的小估摸的流匪就悲剧多了,不是被赶到了辽河以东就是被剿灭。
赵东云到锦州后,算上这一次已经是发起了前后三次的大规模剿匪行动,去年年底在锦州西部以及北部的行动,再算上今年一月份剿灭杜立三的行动以及现在的辽河以东地区肃清流匪行动,可以说是极大的打击了辽河以西的土匪活动,尤其是锦州百里范围内几乎是再也看不见大估摸的土匪。
尽管发起这些剿匪行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钱财,但是也是间接的带给当地的百姓极大的生活便利,至少那些大家闺秀去烧香拜佛也就不用担心路边跑出几个土匪来绑架自己了,那些商人们也不用在锦州地面提心吊胆,天天担心自己的货物被抢‘劫了。
如果单纯从利国利民这个角度来看,赵东云办福元机器厂算是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那么这锦州剿匪就算是其第二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尽管以上两件事的初衷都和国家民族之类的没有多大关系!
除了忙着和俄国人走私军火等作战物资外,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持续加强战备,自从二月初日俄正式宣战后,锦州的第三镇也是同一时间进入了战备状态,去年开始修筑的锦州防线里的诸多固定工事也是正式进驻了诸多士兵。
如果说去年夏秋之际赵东云因为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把兵力收缩到小凌河以西的话,那么等第三混成协扩建为第三镇,同时他督办的锦州巡防营也初步成军后,赵东云手下的兵力几乎翻倍,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
有了充足的兵力后,他的锦州防线也可以经营的更加充实,一方面是继续加强松山以及翠岩左右两个侧翼防线,同时赵东云也是把中央防线前移,除了在锦州城内直接部署兵力外,还把锦州城东部的大小紫荆山作为了主要的布防地点。
去年的防线部署中之所以放弃锦州城和大小紫荆山,乃是因为兵力严重不足,然而现在兵力宽松了后,赵东云也就尝试了扩大防线,试图把大小紫荆山,锦州城作为固定的主力防线来经营,以更好的发挥出机枪火力。
不过尽管中央防线前移了,但是赵东云心底里依旧没有死扛的想法,在他的计划里还是能抗就抗着,等待山海关的第二镇以及其他部队来援,如果扛不住的话还是继续和以往一样朝着辽西走廊撤退。
防线的布置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赵东云对手下部队的训练也是进一步加强,甚至不惜耗费巨资从福州机器厂购置大量的训练子弹以及炮弹,用来提高炮兵部队的能力以及步枪的射击水平。
同时也是筹备短时间内再举行数场第三镇内部的对抗演习,以提高所属军官们的指挥水平。
不管是构筑防线,还是加强训练又或者是进行对抗演习,这些可都是非常花钱的事情,袁世凯那边虽然因为日俄战争的爆发临时给赵东云拨了一批五万两银子的额外经费,用以购置子弹和炮弹进行备战,但是想要更多却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袁世凯这一年虽然从朝廷手里获得了大量练军经费,但是袁世凯要管着整个北洋新军,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不仅仅全新编练的第四镇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袁世凯筹备中整编武卫右军以及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的计划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经费。
1904年的时候,北洋新军的扩张对经费的需求可是以千万来计算的,所以就算是从朝廷手里获得了不少经费,但是袁世凯依旧是能省就省,对于已经编成的部队大大缩减经费投入,只给与必须的维持经费,其他的大头就是投入到编练新部队上头去。
但是对于赵东云手下的一万五千多人来说这几万两银子是远远不够的,不足部分只能依靠第三镇的小金库了。
袁世凯为了北洋新军的经费想尽了办法凑钱,赵东云也为了第三镇以及锦州巡防营的经费到处筹钱,这年头不管是当大军阀还是小军阀,都不容易啊!rg
第一百一十四章势如破竹
1904年3月下旬,在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日军终于是渡海了对马海峡,从朝鲜镇南浦登陆并迅速向北部推进,于此同时俄军也是完成了初步的集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里头俄军尽管充满了信心和自大,对日军保持了普遍的轻视态度,称这场战争为一场‘军事散步’,并且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击败三个日‘本兵。
这种自夸以及轻视日军的原因并不是俄国陆军的高层将领都是蠢蛋,而是出于鼓励士气的需要,历史上的日俄战争里俄国虽然海军败得一塌糊涂,但是陆军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并没有后世人普遍认为的不堪一击,这里头看俄军和日军的伤亡对比就知道了,死伤的日军可比俄军多多了。
俄军虽然普遍对日军保持了轻视的态度,但是采取的军事策略却是非常保守和谨慎的,开战月余后俄军并没有摆出进攻的姿态进入朝鲜,反而是把兵力都集结到鸭绿江北岸、辽东半岛、营口到海城这三个地区,再加上辽阳和奉天地区,摆出的是防御姿态。
因为俄军的诸多高层将领们认为就算一个俄国士兵可以打败三个日‘本士兵,但是战争前期兵力过少的情况下依旧应该采取防守,等待本土的兵力增援,等形成了三倍兵力优势后才发动反攻,直接南下朝鲜然后在海军的配合下登陆日‘本本土。
俄军的这个战略虽然被很多后世人认为过于保守,迂腐,但这对于当时的俄军而言是符合实际的战略,不过制定这个战略计划的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伯特金虽然已经足够谨慎和保守,但是他也没有估计到俄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
尤其是中高层将领们的素质可以说是俄罗斯千年历史来最差的一次,东满支队指挥官扎苏里奇中‘将率部驻扎鸭绿江北岸后,没有下令加固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占总兵力一半的预备队被部署在战线后方十公里处,而前线兵力被分散配属在宽大的战线上,不但步兵战地没有任何的掩饰,就连炮兵阵地也是没有任何的掩饰。
南满支队的福克将军防守金州的时候,一万八千人的第四师只派遣了一个步兵团参战,并且在随后日军进攻金州的时候主力部队一直按兵不动,坐视金州守城部队被十倍日军进攻而导致战败……
这种近乎弱智化,甚至能够被告上军事法庭的军事部署完全就不像是一个职业近代化将领做出来的布置,随便换一个北洋新军的基层军官去指挥,都能做的比他们好。
这样一来,日俄战争中日军也就跟开了主角光环似的,嗯,重点不在于主角多牛逼,而在于对手多弱智……
日俄战争里,其实俄军的士兵战斗力以及基础军官的素质还是挺不错的,符合西方列强的水准,但是高级将领的素质就是令人发指了。
赵东云的记忆里知道俄军会战败,但他前世里也没有详细去研究日俄战争的经过,甚至他上辈子连库罗伯特金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过,不是研究近代史的人谁会没事去研究双方的主要将领是谁啊?
所以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俄军里的几个高层将领都是坑国货色,反而是在得到了俄军采取保守策略,陈兵鸭绿江北岸、营口到海城一线以及辽东半岛的时候,他还是比较赞同这种战略部署的,认为俄军指挥官库罗伯特金还是有战略眼光的。
他甚至想过,如果俄军两万余人守鸭绿江,就算打的保守一些但是挡住日军第一军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他对俄军的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俄军的东满支队不用一个月,就被日军第一军彻底击败,该部被迫向辽阳撤退,而日军第一军则是在攻占了九连城后前出凤凰城地区,兵锋直指辽阳。
当日‘本第一军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后,日‘本第二军也在海军的支持下登陆辽东半岛,并由北向南对旅顺发动进攻,随即在五月底逼近金州。
战局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宣告日军的第一阶段行动取得了彻底成功,朝鲜方向的第一军取得了进军东北腹地的大门,第二军成功切断了旅顺和奉天之间的陆地联系。
“接下来日军的行动也就不难预料了,不外乎就是攻占旅顺以及北上奉天而已!”锦州第三镇司令部内,赵东云以及第三镇内的一大群军官们围在一座简易沙盘上各抒己见。
尽管第三镇没有参与日俄之间的战争,但是对于这场发生在身边的战争赵东云等第三镇的军官们依旧保持了极大的关注度,除了随时注意日俄两军动向,防止他们破坏中国的局外中立进入辽西地区外,同时也是密切关注两军的具体情况,掌握两军的诸多军事情报以及日俄两军所应用的一些战术等等。
日俄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将会毫无疑问的影响到世界陆军的发展,毕竟这可不是几年前英国在南非和那些土著们的战斗,这可是两国文明近代化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双方陆海军的表现可谓是吸引了全球相关军事人员的关注。
就待在边上的北洋新军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从公开的派遣观战武官以及自行收集秘密或公开的信息,试图从这场战争获取更多的信息。
孟恩远继续用指着沙盘道:“下一步日军,最有可能的就是留下一部分牵制旅顺,然后主力北上,和他们的第一军汇合后进攻奉天,只要能够拿下奉天来那么这一场战争他们就胜利了一大半!”
不过他的话刚落下,陈光远却是道:“旅顺这个钉子没有拿下,俄国海军就随时能够利用这个前出海军基地打击日‘本在朝鲜西海岸的补给线,日军主力如何能够放心大规模北上?”
“旅顺被俄国人经营的跟刺猬一样,如何能够轻易攻克?”孟恩远身为骑兵将领,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作战,对于攻打要塞自然没有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日军肯定不会去啃旅顺这个硬骨头,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住旅顺即可,主力迅速北上奉天,拿下奉天甚至再拿下海参崴后,这场战争就算还剩下一个旅顺没有攻克下来那么也是胜利了。
一旁的王占元却是道:“不是说俄国人的欧洲舰队已经启程来亚洲了吗,如果他们抵达亚洲后能够依托旅顺这个前出基地,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护朝鲜西海岸的补给线,甚至有可能海军战败。一旦日‘本海军战败,那么这场战争日‘本就输了!”
赵东云听罢王占元的话后暗自点头,这人的观点倒不像是传统陆军军官,在场的大部分陆军军官基本上都把目光盯在了陆军战场上,认为日军攻占了奉天后就能够获得胜利。
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和日‘本这种岛屿国家作战,尤其是还是隔着大海作战的时候,陆上能够取胜果然能够好,但是胜不了的只要打败日‘本人的海军,那么同样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日俄战争对于俄国来说,就算陆军败了,但是海军能够击败日‘本海军的话,那么胜利依旧是属于俄国的。
而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那么就会发现旅顺对于对于日军而言,是具有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要地,俄国失去了旅顺也许不会输,但是日‘本打不下来肯定会输……
不过王占元这么说了,自然也有人不同意他的意见,陈光远就是迅速开口道:“攻克旅顺所需兵力众多,而且要攻克旅顺要塞费时日久,如果太多主力被拖在了旅顺,那么对于攻克奉天就会造成重大影响,日‘本的诸多将领是绝对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
赵东云看着手下的军官们喷着口水进行争论,他自己倒是没有说什么,今天这种争论并不是正式的军事会议,只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看日俄双方的战略部署罢了,主要还是为了提高手下军官们的战术素养。
一场争论下来后,陈光远突然道:“不过据我所知,俄军方面的机枪也不少了,但是好像没有怎么用啊?”
北洋新军装备了大量重机枪,所以对于日俄战争期间双方的重机枪也是比较关注,但是他们发现俄军有着大量重机枪,日军方面似乎也有但是不多,然而装备了大量重机枪的俄军却是没有把重机枪的威力发挥出来。
他们并不知道,俄军除了原有的机枪外,一月份从赵东云手中购买了大约百挺重机枪,但没有额外配属给东满和南满支队,一部分是被配属到了旅顺那边的关东支队,而另外一部分则是配属到了奉天的主力部队。
之前和日军作战的东满支队以及南满支队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机枪配属,所以陈光远等人并没有看见俄军抬出来大量重机枪作战也是正常的!
只是听陈光远说起机枪,赵东云就有些期待,机枪数量比历史上几乎多了一倍的俄军能够给日军造成多大的杀伤呢?
漫山遍野的日军用密集队形朝着俄军的机枪阵地发起冲锋,然而成片成片的倒下,这种景象真的很让人期待呢!
等到日军伤亡太大丧失了历史上原有的小小优势后,他们还能否攻下旅顺?还能够攻下奉天,如果能够的话,日‘本会比历史增加多少的伤亡呢?五万还是十万?
如果日军比历史伤亡太大,从而改变了历史的结果的话,比如说日军没能拿下旅顺?比如说日军没能拿下奉天?到时候情况会怎么发展呢?
对于这些问题赵东云自己也是说不准的,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历史不改变,那么他就得不到半点好处,所以不管以后的变化是什么,赵东云都得让它发生变化,是好是坏先改变了历史再说!
还是那句话,把水搅浑了才好摸鱼!rg
第一百一十五章新军衔和留学生们
甲辰年初夏,数月前的尺余积雪早已经融化,甚至连春寒都已经远逝,随着一夜南风来街头上的人们都已经是换上了清凉的淡薄衣衫。
不过在第三镇司令部里头,来来往往的人们中,尤其是一群军官们却大多还穿着一件外套,尤其是那些等候赵东云接见的几个军官们,为了不至于在赵东云面前失仪,更是都穿着一整套的军官礼服,在这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年代里,饶是在这清凉的大屋内也是热的他们额头冒出了微汗。
赵东植的额头也是冒出了丝丝微汗,拿出手帕轻轻的擦拭了额头后他同时也把眼睛打量了其他侯客室里的其他几个人人,坐在他对面的其中一人和他差不多岁数,只有二十二三左右,上头的肩章和袖章表明了他步兵排长的身份,根据目前练兵处五月最新颁布的新军军衔条列,乃是次等第三级、协军校的军衔,换成后世的大约是少尉。
而在那名年轻副军校上首,则是一名年约三十五六的协参领,换成后世军衔大约就是少校,这人赵东植略有所知,名为吕建堂,早年天津武备生出身,现任督操处帮办。
在赵东植的左上首,坐着的则是一位正军校,红色肩章和领章表明了他的兵种以及所属部队,此人是一名步兵队官,再过来的同样则是一名同为正军校的炮兵队官。
现在的这几个人的军服以及军衔标识已经比以前完善了许多,就和军服一样,去年赵东云深感在剿匪行动中所属部队的军衔区别不大,造成指挥上的极大阻碍,因此当时他也向袁世凯提出另外完善了军衔制度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赵东云提出并完善的,实际上袁世凯本来就再搞这些事情,现在有了赵东云的影响后只是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所以在五月份练兵处最新颁发的军服、军衔、编制等一系列的编练全国新军章程中,正式规定了军衔制度,军官上是三等九级分别是上等、中等、次等,每等又分三级,此时的新军军衔和西式军衔大体类似,具体对比为:正都统(上‘将)、副都统(中‘将)、协都统(少将)、正参领(上校)、副参领(中校)、协参领(少校)、正军校(上尉)、副军校(中尉)、协军校(少尉)。此外在正式军官下还有‘额外军官’(准尉),同时还有三级士官,分别是上士、中士、下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新军尤其是北洋新军里头采取的是严格的一官一职,可以说是先有职位然后才有相配的军衔,一个镇里头副都统就一个,协都统两个,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清末的武官,尤其是新军军官的官职军衔是比较混乱复杂的。
是以赵东云为例子,‘直隶候补道员’是他的本官,‘加二品衔’是他的本官品级,第三镇统制、锦州巡防营督办是他的差遣,上等第二级/副都统是他的新军军衔。
此外还有‘格同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正二品’这一行字。不过这一行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格同的意思就是把该员按照某个等级的官员来看待,简单说在某些待遇以及礼仪上,可以把赵东云当成总督、巡抚兼兵部侍郎来对待,但并不是说赵东云就是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了。
同样的在赵东云这一连串复杂的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清末时期的一镇新军统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了。
如果不考虑赵东云的年龄以及资历问题,那么等他任职几年后朝廷如果考虑把他升一级的话,倒霉点的话估计会去担任一省提督,而以北洋体系所能够控制到的势力范围来看,不是江北提督就是北方数省的提督,不过现在以新军为重,不管是袁世凯还是朝廷都不会把一个年轻有为的新军军官调往某省担任提督率领绿营、防军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继续以第三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某一司的正使,比如和段祺瑞这样以第四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
如果人品爆棚,而且运作的好,那么就能够做到以加侍郎衔出任一省巡抚,再巡抚任上混几年就能够学袁世凯一样窥伺九大总督之一了。
当然了,以上可能性太小,暂时不说也罢,按照清末官场的惯例以及北洋的影响力,未来赵东云最有可能的就是和段祺瑞在练兵处里加一个兼差,再加个兵部侍郎啊什么的,实际性的升官可能性不大。
然而仅仅是有出任巡抚,总督的希望,也足以无数官员望眼欲穿了,不得不说这年头在北洋混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有能力,那升迁速度是非常快不说,而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路子甚至是已经在你前头铺好了。
不用担心你是什么中下层出身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更加不用担心满清贵族不喜欢你,只要你的能力被袁世凯看重了,同时袁世凯也信任你的话,那么出任一省巡抚甚至数省总督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历史上的北洋新军体系里,从1900年崛起到1911清朝灭亡之前除了袁世凯这个领头大佬外,出了一个做过东三省总督、历任多部尚书的徐世昌,历任黑龙江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的段芝贵、宣统年间一度担任直隶总督的姜桂题、至于江北提督这个位置更是有刘永庆、冯国璋等人多次轮流坐过。
新北洋体系崛起的前中期里,一群北洋大佬们可都是混的相当奢意。
在这一群大佬当中,赵东云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但是好歹也算是勉强跨进了大佬行列,加上赵东云这几年大力拉拢少壮派军官以及留学派的军官,已经形成了以少壮派军官、留学派为核心的势力派系,尽管派系势力还远不如段祺瑞、王英楷等人的影响力,但是却有着一个第三镇支撑着,所以也不算太差,至少在诸多利益争夺中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勉强算是北洋大佬之一的赵东云最近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尤其是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后,他在北洋以及国内的地位都是急剧上升。
尤其他在少壮派以及留学派军官中的影响力原本就大,本诸多留学军官视为从军报国的成功典型,日俄战争爆发后,很多在外国留学的甚至直接回国找到赵东云门下想要投军。
不过和别人很多进了外校后回国投军的人不同,赵东植虽然也是上个月才回国,但是他学的却不是军事!
他是庚子年后才去日‘本留学,不过学的并不是军事,而是学医的自费生,去了日‘本先上了日‘本当地的一所中学,去年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失败然后被迫回国。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家日‘本人自己都很难考上大学,前期的那几所著名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那可都是日‘本当代的名校,和报考陆士、海兵的难度是差不多的,而清末时期中国的那些多留学生里头,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考上日‘本的那几所帝国大学以及陆士,就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方性质的学校,甚至有些连大学都不是,只是和赵东植这样读了个中学而已……
所以清末民国时期,别以为留日学生都很牛逼,其实牛逼的是只有那些名校出身的留学生,比如数所帝大或者陆士的毕业生,而绝大部分都是庸俗之辈,很多留日数年一直都是待在类似振武学校这种语言学校里头,而且两三年回国后估计连日语都没学会。
赵东植是赵家长房的二子,年纪比赵东云小了一岁,在赵氏诸多堂兄弟里头排行第四,他之所以会前往日‘本留学,是受到了赵东云的影响。
庚子年后赵东云回国,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发达,但是好歹也算是进入了北洋体系,那时候他就是说服了母亲把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