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在俄罗斯帝国(轻语)-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他们动手时谁也没有想过如果这一次没有推翻伊凡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被灭族?凌迟?还是其他?

外蒙正黄旗遭遇气息的事情暂且不提,此时伊凡和莫日根等人开始稳定局势,诺尔布的两个叔叔手中的确掌控很多的骑兵,但是在战斗力上却没有诺尔布的强悍。

另外田宗秀和他的五千禁卫军也非同一般,疏忽这股力量的诺尔布叔叔付出很大的代价,也让他思前想后的计划付之一流。

和田宗秀搭档的是八赤蛮手下大将兀托里,虽然他的好朋友死在伊凡的手中,虽然他的主人同样死在伊凡的手中,但是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他最终选择投降。

伊凡看重他的能力因此没有杀他,并且给予一个禁卫军副统领的位置,这样的行为直接把这个粗莽汉子拴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当初这位粗莽汉子已经逃走,但是半途他又返回准备回来把自己的妻儿带走,得知他性格的莫日根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因此一露面直接被抓捕。

伊凡欣赏他同样是因为这顾及家庭的性格,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放心把一个敌人的手下放到自己的手中担任禁卫军副都统。

兀托里和莫日根等人不同,这是一个实打实的猛将,反正在伊凡认识的人中只有八赤蛮能够和他相提并论(体形、力量)。

论单打独斗也许他不是那些江湖宗师的对手,但是若论战场杀敌,十个宗师也不是他的对手,毫无疑问这是一员沙场猛将。

如果没有兀托里的协助,估计田秀宗想要摆平这些士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当他们赶到大帐时这里已经被伊凡他们摆平。

其实真正摆平的不是莫日根、诺尔布、伊凡三人,真正摆平这些人的是隐藏在暗处的西伯利亚情报局人员。

随着西伯利亚情报局的经费提高,外加伊凡之前的要求,此时伊凡身边的保镖都是一等一的国术高手,虽然达不到李廷吉那样的身手,但是和田宗秀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

感觉到帐内伊凡出事,这些高手们纷纷跃进来,然后在诺尔布震惊的眼神中轻描淡写的扭断这些蒙古王公们的脖子。

因为伊凡没有开口的缘故,当诺尔布回过神来的时候帐内已经是一片死尸,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诺尔布想要看到的。

如果不是伊凡同样不满的表情,那么诺尔布还以为这是伊凡的一个套子,一个想要把外蒙镶蓝旗王公贝勒清扫一空的陷阱。

对于诺尔布而言,这些王公贝勒的死亡直接影响到他的名声,并且他明白这些王公贝勒的影响力不仅仅只是表面上露出的这些,可以想象日后他的麻烦并不少。

伊凡不满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会增加日后他劝降其他旗的几率,毕竟今天的事情摆明让那些王公贝勒们担心自己的处境。

不仅仅是劝降困难,伊凡甚至担心远在贝尔加的那些外蒙正红旗王公们害怕,一旦他们害怕那么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

这些外蒙王公们虽然已经没有兵权,但是他们在外蒙的影响力依旧在,一旦他们秘密商讨些什么,那么对于伊凡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当然这些只是伊凡的担心而已,他并不知道外蒙正黄旗此时发生的事情,否则这时候他根本不会想这么多而是直接选择回去。

虽然想不到自己的老巢发生什么,但是大概还是能够猜出一点,但是他相信海日古能够免除他的担忧,毕竟海日古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稳重之人。

但是伊凡绝对想不到的是就是在他心中如此稳重的一个人,只是一晚上的时间就导致左王庭大溃败,左王庭被掠夺一空,海日古本人也不知所踪。

如果不是信任海日古的忠诚,胡勒根甚至会认为海日古是因为战败而投靠延丕勒多尔济,当然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么胡勒根也不会为寻找海日古而损失惨重。

第一百章一十九章十万铁骑的覆灭

外蒙镶蓝旗王公贝勒的死亡代表着这次的叛乱结束,伊凡能够想到延丕勒多尔济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聪明的诺尔布同样会想到。

因此刚刚消除一次叛乱的诺尔布根本就不顾一片狼藉的外蒙镶蓝旗就召集骑兵准备跟随伊凡前往伊凡的老巢驰援,不过他的好意被伊凡拒绝。

之前伊凡对海日古抱有信心那只是安慰自己的想法,这里的事情海日古不可能知道,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延丕勒多尔济产生戒心,此时百分之八十延丕勒多尔济已经成功突袭成功。

不过对于依凡而言他根本就不在乎,因为他准备的是直接攻打延丕勒多尔济的老巢,如果不出意外这一次延丕勒多尔济一定会精锐尽出。

驰援海日古花费的时间太长而且危险性太高,并且依然相信有兀鲁斯他们的帮助,也许延丕勒多尔济并不会讨到太多的好处。

对于兀鲁斯的忠诚伊凡从来没有怀疑过,并且就是他不忠诚,只要有扎那在那里,那么外蒙正红旗就不会乱、延丕勒多尔济就不会给外蒙正黄旗带来太大的危机。

事情果然如同伊凡想的那样,继续追过去的延丕勒多尔济遇到和胡勒根聚集在一起的海日古,两方集合起来的兵力达到三万,凭借三万骑兵虽然无法和延丕勒多尔济的十万铁骑抗衡,但就在这时候扎那和兀鲁斯正好率领三万骑兵堵住延丕勒多尔济的退路。

战争比拼的并不仅仅是勇武最重要的还是士气,后路突然被截断,这对于战争来说是非常忌讳的事情,尤其是围堵住后路的是还是三万精锐骑兵。

兀鲁斯看到这样的情况没有丝毫由于的下令进攻,当然这个命令是他下的没有错,但是主意却是扎那的主意,毕竟凭借兀鲁斯还没有这样的战争意识。

前面奋勇不退、后面被人偷袭,此时的延丕勒多尔济十万大军乱成一团,就在这时候来自右王庭的一万五千骑兵奇袭延丕勒多尔济的侧翼。

那木济勒虽然攻陷右王庭,但是对于他们对于右王庭的伤害只是劫掠一些财产而已,右王庭的牧民们早在吉雅泄漏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撤离。

如果不是这样右王庭也不能够组建起一万五千人的骑兵,七万五千骑兵,这就是伊凡整个势力的全部人员,可惜延丕勒多尔济来的太突然令海日古死伤惨重,否则在数量上他们并不输给延丕勒多尔济。

战争是残酷的,一场大战下来,整个战场一片狼藉,延丕勒多尔济的十万铁骑此时跟随在延丕勒多尔济身边的只有三千余人,至于其他的?他哪里还有心思管这些?

不要说那十万铁骑就是额依多在哪里他都不清楚,现在延丕勒多尔济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逃回自己的外蒙正白旗。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类的话是延丕勒多尔济最喜欢的,当然说白就是延丕勒多尔济怕死而已,他根本就没有留下来和将士们同生共死的念头。

其实不仅仅延丕勒多尔济是这种想法,蒙古的很多王爷都是相同的想法,骑兵可以死,毕竟死掉之后自己可以从牧民中再征召,但是自己可不能死,一旦自己死亡就什么都没了。

延丕勒多尔济落荒而逃、额依多生死不知,不过这些都不是海日古、扎那、阿尔塔臣达等外蒙正黄旗大佬需要担心的事情,他们真正忧愁的是这七万青年俘虏的安排和从俘虏口中得到伊凡的消息。

外蒙正黄旗的危机可以说已经接触,刚刚突袭侧翼的一万五千名骑兵带领着正式阿尔塔臣达,自从扎那前往兀鲁斯那里之后,右王庭的事情就是由阿尔塔臣达负责。

当然右王庭被劫掠他也有很大的责任,另外他降将的身份也让他此时有些忐忑不安,他明白凭借自己的功劳之前那件事有很大的可能扯平,只是担心是不可避免的。

“两件事,第一是我们需要马上得到贝勒爷的消息,并且安排接下来的事宜,第二就是这七万青年战俘怎么安排,这可是火药桶,一不小心……”

“都送去修建铁路吧!我那里连接左王庭的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力,这些正好合适,算起来这一战……我们并不亏。”

说话的是兀鲁斯,自从杀掉八赤蛮之后他的性格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是以前在这里他是绝对没有胆量说话的,因此当他说出这番话时,营帐内的将领们都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对于这些同僚的目光兀鲁斯没有丝毫的躲闪,而是在稚嫩的脸庞上展露出一个微笑然后回答道:“汉人有句话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你们不用总用以前的目光看我。”

这里面唯一不吃惊的也许就是扎那,毕竟这几个月的时间一直都是他再和兀鲁斯打交道,对于兀鲁斯的改变他是看在眼中的。

不过也正是这样才让他明白左右贤王也许没有自己的份,当然他也不灰心,毕竟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自己的机会不大。

“兀鲁斯这句话汉语倒是说的不错,看来贝勒爷对你的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唉!也不知道这时候贝勒爷的情况怎么样。”

说到这阿尔塔臣达忍不住有些担忧,作为一个降将,此时的阿尔塔臣达反而是最忠诚伊凡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听到阿尔塔臣达的话帐内一片寂静,不过这些人倒是没有人怀疑伊凡有危险,毕竟五千禁卫军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另外他们相信即便伊凡被俘虏也没有人敢动他。

伊凡的牵扯太大,无论是满清帝国还是俄罗斯帝国都不知那些人想要直接对抗的存在,尤其是那些人的目的只是镶蓝旗旗主的位置,他们不值得为此伤害到伊凡。

“先拿出来一个章程吧!这么多俘虏聚集在这里也不是事情,这一次我损失比较大,我需要挑选一万骑兵出来,至于剩下的你们是用来修建铁路还是其他我都没有意见。”

海日古倒是不客气直接就是一万骑兵带走,看到这样的情况其他人虽然不愿意,但是海日古说的是实情,因此他们只能点头同意。

看到海日古提走一万骑兵阿尔塔臣达也有自己的小念头,这一次他的士兵也损失一些,不要看他聚集起一万五千骑兵,但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水货。

相比较手中的这些牧民,俘虏的这些骑兵更符合他们的兵源要求,因此阿尔塔臣达也提出相同的意见,不过这一次扎那、兀鲁斯等人不会再同意。

右王庭遭遇的事情他们都知道,但这并不是开口要俘虏的借口,毕竟谁都清楚这一战他的士兵根本就没有损失多少。

营帐内因此再一次陷入争吵,这一吵就是半天的时间,临到晚上几人才有一个大概的主意,各自挑选俘虏补充自己的队伍。

此时伊凡的外蒙正红旗、正黄旗共有五个营五万骑兵,这一战的损失大约在两万左右,七万挑选两万倒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至于剩下的五万自然是按照兀鲁斯的要求送去修建铁路,这倒不是兀鲁斯的注意,在之前伊凡就这样吩咐过。

无论是罪大恶极还是战俘,只要是空闲出来的劳动力一律送去修建铁路,反正铁路上需要的劳动力不是一般的多,无论去多少也能够吃得下。

胡勒根等人解散募集起来的牧民、从战俘中挑选俘虏补充自己的损耗暂且不提,这时候伊凡已经来到延丕勒多尔济的老巢。

外蒙镶蓝旗的势力弱一些,尤其是在经历过一次叛乱之后更是如此,因此尽管诺尔布尽最大力量的募集牧民,但是最终他们的骑兵队伍也只是止步在两万三千左右。

此时跟随在伊凡和诺尔布身边的只有一万五千骑兵,至于剩下的则运送一路上劫掠的那些牧民回去补充外蒙镶蓝旗的元气。

劫掠财物在草原上并不是大事,但劫掠牧民就是把对反逼到死路上,作为整个草原人口排名第二的正白旗,不算延丕勒多尔济招募走的那四万骑兵,整个外蒙正白旗的人口也在二十万左右。

其实这一次参与进攻外蒙正黄旗的并不仅仅是正白旗和正蓝旗,镶红旗、镶白旗同样参加这一次的战争,只是他们出兵比较少而已。

外蒙正白旗出兵四万、外蒙正蓝旗出兵三万五,剩下的两旗每旗不过是出兵一万多骑兵而已,一万多骑兵对于整合之后的一旗来说并不是太大的事情。

这一次真正损失惨重的其实是外蒙正蓝旗,他们的控弦之士本身就在四万左右,这一次损失三万五千骑兵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足以致命。

额依多生死不明暂且不说,一旦他回到正蓝旗,那么他第一个需要面对的就是来自那些王公贝勒们和家族元老的质问。

一旦扛不过这一劫,那么即便在乾隆那里他还是满清的外蒙旗主,但在外蒙正蓝旗内绝对会被架空,当然他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属。

镶红旗、镶白旗暂且不说,一万多骑兵的损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能够承受,但依然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并且外蒙正蓝旗的名誉也不允许他们向镶红旗、镶白旗低头。

镶黄旗属于上三旗之一,因此供给额依多的选择不多,伊凡自然是不可能,延丕勒多尔济的性格额依多很清楚,如果自己成为他的附庸,那么……

吃人不吐骨头这个词完全可以用在延丕勒多尔济的身上,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延丕勒多尔济同样元气大伤,如果能够把正蓝旗并入到正白旗当中,延丕勒多尔济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可以说现在摆在额依多的道路只有一条,这也是为什么额依多会在战场失踪的主要原因,他必须隐瞒过延丕勒多尔济和其他人的耳目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计划。

第一百二十章乌里雅苏台汗国

“贝勒爷,既然我们发现延丕勒多尔济的踪迹为什么不追上去?”

听完斥候汇报的消息诺尔布有些不解,毕竟在他看来这是一劳永逸除掉延丕勒多尔济的好机会,一旦延丕勒多尔济死亡,那么整个外蒙再没有能够形成对伊凡有威胁之人。

看着诺尔布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伊凡不由摇摇头回答道:“正白旗经过这一战已经元气大伤,延丕勒多尔济如此狼狈的逃回来,十万铁骑还剩下几千,这样状态下的延丕勒多尔济对我们还有威胁的力量?”

听到这句话诺尔布明白伊凡的意思,点点头说道:“倒是我目光短浅了,我们真正的威胁是满清帝国,一旦……”

“很多事情自己知道就可以不要说出来,不过看来这一战海日古他们打的不错,只是希望我们的伤亡不要太惨重。”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诺尔布看伊凡的样子就知道他并没有太多的担心,这也很正常,毕竟从斥候的汇报来看延丕勒多尔济虽然很狼狈,但是却没有经历惨烈战争的意思。

对于这一战伊凡有一些猜测,从没有经历惨烈战争和时间上可以计算出,当初海日古必然被延丕勒多尔济突袭成功。

而为什么延丕勒多尔济会如此的狼狈,伊凡猜想应该是兀鲁斯和阿尔塔臣达的作用,并且延丕勒多尔济一定是准备攻打王庭才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诺尔布和伊凡是同样的想法,因此听到伊凡的话之后点点头,不过又随即询问道:“那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下去吗?”

“回去吧!现在延丕勒多尔济已经知道我们的存在,只要给他时间,他就能够聚集起可以重创我们的骑兵,不要忘记,这是他的地盘。”

对于这样的结果诺尔布自然不会不认同,现在是稳定为主,刚刚吞下外蒙镶蓝旗,继续撑下去对于他们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伊凡想的还要多些,他需要顾虑来自满清的压力,三个旗也许就是乾隆能够容忍的极限,如果自己再把正白旗拉拢到手中,那么估计清朝的大军第二天就会降临在外蒙地区。

之前是因为福康安和阿桂都没有在京,伊凡不管怎么嚣张乾隆都会忍耐,但是不同,腾出时间的乾隆绝对不会向之前那样大方。

班师回朝这个词语用的也许不正确,但是现在伊凡和诺尔布就是这样的状态,一万五千骑兵的速度并不慢,最起码在延丕勒多尔济还没准备好时伊凡已经离开外蒙正白旗的草场。

外蒙镶蓝旗本身牧民的数量就不少,再加上从正白旗劫掠回来的牧民,此时外蒙镶蓝旗的人口已经突破二十五万。

当伊凡回到镶蓝旗驻地时,兀鲁斯已经在大帐中等待六天的时间,他是代表胡勒根过来向伊凡汇报此时外蒙正黄旗和外蒙正红旗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现在两旗的人口已经突破四十万接近五十万?这倒是一个好消息,算上镶蓝旗的人口,现在我们掌控的牧民数量已经达到七十多万,这个人口数量不比当初成吉思汗时期少吧!”

最后一句话虽然带着开玩笑的意思,但是兀鲁斯和诺尔布都能够听出自家大汗的野心,把自己把成吉思汗相提并论,虽然有些……,但这样的事情却是两人想要见到的。

“大汗,现在镶蓝旗已经归顺,这整编士兵和牧民的事情?”

开口的是田宗秀,在他看来万事要同仁,兀鲁斯的正红旗已经整编那么诺尔布自然也不能避免,虽然两人的情况完全不同。

诺尔布没有丝毫的心思,因此待田宗秀的话一说完他马上表示自己没有意见,并且还亲自拿出自己的整编意见。

“外蒙正红旗的事情我已经知道,只是现在镶蓝旗有二十五万牧民,数量太多迁移起来也不方便,我建议带着少部分迁移到正红旗,然后由我和兀鲁斯交换一下驻扎的……”

“我准备提前成立左右贤王制度,诺尔布为右贤王、兀鲁斯为左贤王,王庭迁移到正红旗驻地,另外军制也按照贝尔加进行。”

不等诺尔布说完伊凡的话就把他打断,不过这打断的话听在二人的耳中却如同仙音,他们从来没有奢望过这两个位置回落到自己的手中。

诺尔布担任右贤王很正常,真正奇怪的是左贤王被兀鲁斯拿走,毕竟他的资历和功劳都不够,唯一值得称道的也许就是他的忠诚。

田宗秀和末日跟听到伊凡刚刚的话多多少少有些失落,毕竟他们也在打这个左右贤王位置的主意,可惜最终还是没有轮到二人。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满清的臣子,不过我希望日后你们能够以乌里雅苏台汗国的臣民自称,另外军队方面也要进行改革。”

伊凡的想法是把营改回欧洲的编制体系,日后无论是贝尔加行省还是乌里雅苏台汗国都会按照三个团、一个加强营一万人的整编师为主。

贝尔加兴盛现在是三个师外加一个禁卫独立团,共计三万五千人,而乌里雅苏台汗国将来整编完成后会是六个骑兵师六万人。

当然这些还只是伊凡的一个想法,具体需要回到王庭补充完整才能够真正的颁布,不过六个骑兵师的大概方向不会改变。

伊凡是1792年11月回到的外蒙正红旗、乌里雅苏台汗国的王庭,而这时候诺尔布也带着自己的一万亲兵前往他的右王庭,日后右王庭的事情将由他负责监管。

右王庭的铁轨已经开始往王庭建设,而左王庭的铁轨同样开始超王庭接洽,与此同时王庭也没有闲着,她需要接洽的地方是贝尔加行省的伊尔库茨克首府。

赤塔和雅库茨克的收复代表着伊凡对于西伯利亚东部的进一步掌控,但是这样还不行,伊凡渴望再往东部的大片领土,如果能够渡过白令海前往阿拉斯加地区更好。

当然此时的阿拉斯加地区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无论是号称殖民世界的大不列颠还是法国都还没有踏足这块土地,不过那是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贝尔加兴盛的财政税收只有那么多,西伯利亚资源很丰富没有错,但是却也无法改变这里异常贫瘠的事实。

整个贝尔加兴盛掌控的地区比法国还要大,但是它的税收只有每年不到三百万银元(卢布),这仅仅相当于法国一个发达城市的税收而已。

这就是差距,因此想要努力的发展,单单靠西伯利亚的确还是不行的,当然它的潜力无限大,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如果没有伊凡的出现,那么工业革命最少也要在五十年之后展开,但是现在不同,从铁轨、火车、各种各样代表着节省人力的机器出现,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展开。

当然这个工业革命仅仅限于贝尔加兴盛,其他地方虽然小有苗头,但是还没有成为主要力量,他们大部分还是在依靠人力。

今年贝尔加地区控制的土地大约能够种植出养活三百万人的粮食,用乌兰乌德十几万汉人养活三百万人,这就是机器的力量。

不过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毕竟贝尔加兴盛的底蕴太差,财政方面实在是太过于紧张,如果不是西伯利亚银行在强行支撑,估计这时候的贝尔加行省已经破产。

这样的情况还是在贝尔加行省成为中西贸易接洽点的缘故,如果没有这么,那么伊凡将渡过比卡卢加还要贫穷的生活。

关于贝尔加行省的事情短时间内伊凡顾不上,此时他需要关注的是乌里雅苏台汗国的事情,回到王庭的伊凡和几位将领在大帐中商谈一宿,当天晚上他们商谈的什么没有人清楚,但是第二天伊凡就开始大肆封赏这些有功劳之人。

外蒙三旗改为乌里雅苏台汗国,大汗自然是伊凡无疑,而下面则当属两位贤王位置最高,不过他们位置虽高但是却没有太大的权利。

民生方面由乌里雅苏台汗国内阁统管,作为乌里雅苏台汗国第一任首相的胡勒根,他需要负责的是整个乌里雅苏台六十余万牧民的民生。

军队方面整个乌里雅苏台分为六个骑兵师,第一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