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丰还真相信了,立即下旨让两广总督叶名琛收集三十万斤的烂肠草。据说,石达开曾经让士兵们收集了几万斤烂肠草卖给叶名琛,再用这些钱买回了不少大炮火枪。
  周天爵搞笑过头了,最后自己辞去军务,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咸丰于是紧急召见军机大臣,问他们怎么办。经过一番商议和争吵,最后制定了一个战略:南京将军祥厚主持这次防守,江苏巡抚杨文定镇守镇江,漕运总督杨殿邦镇守瓜州,向荣带兵到南京救援,琦善带兵支持瓜州,江忠源和邓绍良带兵救援南京。
  清廷高层的想法是在南京城下一举歼灭太平军的主力。但向荣和琦善却违背圣旨,迟迟不肯出兵。曾国荃后来评价说:“先到先败,后到后败,同到同败,不到不败。”江南总共兵力才几万人,太平天国却有七十万之众,能够作战的至少也有十万人。军机大臣们纸上谈兵不需任何代价,只不过浪费点口水,但前方将士却要因为这些口水而送命。自古就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所以他们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月二十八日,李开芳的部队抵达南京城外,从武汉到南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路上基本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李开芳到了南京城外后,终于遇到了一次像样的抵抗。这支抵抗的力量并不是来自清军,而是一个叫张炳垣的读书人纠集的几百乡勇。令人称奇的是,这帮乡勇连武器都没有,拿起扁担充当武器。还别说,他们打得有模有样,因为是巷战,太平军不熟悉地形,被他们打得晕头转向。
  陆建瀛在城楼上看呆了,他不理解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几百个乡勇对付太平军上万人,怎么可能?这仗打得起来吗?
  乡勇们一下子打出了自信,加入团练的越来越多,大家纷纷请求总督陆建瀛支持,贡献些武器。陆建瀛本是个神经很容易紧张的人,他认为这帮乡勇是太平军的内奸,故意做做样子引诱自己开城。陆建瀛不但不给乡勇们武器,反而下令向乡勇们开炮,炸死了几百个乡勇。乡勇们彻底寒心了,纷纷逃走。
  陆建瀛非常黑,他杀死乡勇后,还上报说击杀了大量的太平军。咸丰一听他立功了,表扬一番,陆建瀛把这些钱全部挪入自己的家中。
  不久,林凤祥的精锐部队和李开芳会师,太平军意气风发,而城内的守军却心惊胆战,个个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楼上。
  太平军先不急着攻城,而是把大炮先运到城下。李开芳大旗一挥,数十门大炮朝城楼轰去。城里许多建筑被轰塌,看这架势,陆建瀛又想逃命。儒生张炳垣这时候派上用场了,他建议陆建瀛,用牛皮泡水后包裹藤盾,再蒙上一层渔网,盖在城楼上就可以抵挡炮火。陆建瀛将信将疑,到了这节骨眼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权且当做是一个偏方吧!
  没想到这偏方真的很管用,陆建瀛此时心理上完全处于依赖状态,他觉得张炳垣这个人太神奇了。只要有他在,南京城定然金枪不倒,这么一想,便不再作逃跑的打算。
  别说张炳垣不是诸葛亮,就算他真是诸葛亮也不管用。各地援兵都没赶到,南京城已经是一座孤城了。而且攻城的林凤祥是个有勇有谋之人,无论白昼黑夜,太平军的大炮持续不断地轰击着南京城,城内的守军无不心惊胆战。一到晚上,林凤祥就将士兵分成很多小队,假装要攻击,搞得清军人心惶惶,夜不能寐。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部也不消停,城内的天地会教众也伺机搞破坏。到了这地步,陆建瀛已是草木皆兵,南京城已经没有不破的道理了。就算不会被攻破,陆建瀛也会精神崩溃。
  杨秀清到了前线之后,下令在静海寺、天后宫等地方挖掘地道,准备实施爆破攻城的计划。张炳垣发现之后,建议陆建瀛在入城口修建地堡,在城中主乾道两旁设置炮台,只要太平军挖地道就轰击。不知道为什么陆建瀛拒绝了他,想是这些天被吓坏了,不再相信张炳垣。
  二月十日,一声巨响,塞拉利昂上的那块城墙轰然倒塌,接着太平军又用大炮勐烈轰击缺口。塞拉利昂那块的城墙全部倒塌,太平军蜂拥入城,陆建瀛正准备逃跑,不想在街上被逮了个正着,当场被杀。如果以为到这里战事结束了,我们就大错了。汉兵们一哄而散,因为之前杨秀清颁布过命令,凡是投降的可以不杀,所以大家还是保命要紧。
  但南京城内驻扎着一支八旗军队,八旗军队是没有特赦权的,不论投降还是血战,都是个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八旗兵和城里的乡勇联手,居然把攻入城内的太平军全部歼灭。许多和尚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因为太平军从武昌到南京的途中杀了不少的和尚,理由是这些和尚相信佛祖不相信上帝。
  李开芳亲自率领大部队进城,才控制局面,将八旗兵击退到城中之城中。南京城内也有很多的小城,这些旗人拼了命也要跟太平军战斗到底。洪秀全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如果改变一下政策,规定投降的人一概不追究,说不定这些八旗兵立即会缴械投降。
  现在剩下的就是血战了,杨秀清亲自指挥攻城,连攻三次都没有攻下来,徒留下几千具尸体。杨秀清终归是杨秀清,他心想你们就这么点人,还能死扛到底啊,我先用车轮战把你们搞得精疲力竭再说。不少八旗兵在杨秀清的车轮战术下居然活活累死,看到八旗兵精疲力竭,杨秀清忽然下一道命令:投降的旗人可以免死。
  杨秀清太阴险了,他这道命令一下,等于是给旗人们浇了一瓢冷水,斗志大减。目的达到了,杨秀清命令太平军全力攻城,终于拿下最后的钉子。将军祥厚自杀殉国。城破之后,洪秀全下了一道非常无耻的命令,下令全城捕杀旗人。先前杨秀清已经答应了投降不杀,现在洪秀全又下这样的命令,虽然说兵不厌诈,但这么做确实太卑鄙了。
  我们不知道杨秀清对此的反应,估计也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两万旗人全部被杀,无一幸免。
  南京陷落,全国震惊。
  
  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
  
  要搞清楚这次北伐绝不容易,这次北伐跟历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样,它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两万人。这就让人费解了,让两万人拿下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虽然肚里墨水很少,但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其中必有隐情。
  改造天京
  南京之战,对清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噩耗,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胜利。这些农民出身的起义领袖们终于踏上南京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他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对未来也是无比乐观的。
  他们不会想到,南京居然也可以成为埋葬他们的地狱。
  洪秀全进城之后,南京城改名为天京。接着便是对全城进行改造,还是老办法,所有的人都编为天国的子民,居民财产全部充公,天国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分开,漂亮的归天王洪秀全和诸王所有,其余人做女兵。洪秀全一来,南京城内的商业全部废弛,对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整个南京城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兵,一种是兵的家属。全民皆兵,据说南京有六十万精兵,所谓精兵就是不包括老弱妇孺的青年壮丁,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所有的精壮男丁都是兵。如果生产遭到破坏,兵再多又有什么用,生产跟不上,就会有很多人饿肚子,饿肚子的人多了,仗就没法打。
  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玩的还是杀鸡取卵的游戏,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改造世界,而非根据客观现实因势利导改变世界。
  洪秀全的宗教政策也非常残忍,对于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概采取清洗政策,这样固然省事,但伏下了天怒人怨的祸端。就连天主教徒也未能幸免,虽然天主教徒相信上帝,但拒绝服从拜上帝教,因此他们也受到迫害。
  许多工商业人士、娱乐圈人士,甚至包括一些医生也被关进了监狱,在太平天国之内思想完全统一,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不过这样也有坏处,譬如杨秀清患上眼疾后,一时之间居然找不到医生来治疗,韦昌辉悬赏一万两银子都没人上门。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不少医生被投进监狱,另一方面也说明太平天国确实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那些有技术的相对富裕的阶层。
  全城人民的思想统一之后,接下来就是大修天王府了。洪秀全是一个非常热衷于享受的人,天王府自然要修建得富丽堂皇。天王府后来被湘军一把火烧了,否则我们今天还能一睹它的繁华,据说天王府的豪华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现在我们只能从记载中感受它的风采了。
  天国的构架已经成型了,但洪秀全还不满意。考虑到太平天国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洪秀全觉得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读书还是要的,于是便开设了天国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不久还是非常尊重读书人的。
  大学问家顾观光的儿子顾深就不幸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后来顾深写了一本《虎穴生还计》,讲述了自己在太平天国的经历。根据顾深的记载,他刚被抓后,说自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什么活都干不了。他原以为太平军会放过自己,没想到听说自己是文人后,他们反而硬把自己留下。太平军上下对顾深都非常尊敬,他的工作就是文字工作,逢年过节帮大家写写对联,太平军的领导要写文书,他就代笔,诸如此类等等。
  顾深还颇为得意地写道,只要有文书来,这些文盲们都会聚拢在他身边,毕恭毕敬地听他读信。顾深还引以自豪地写道,他们有不懂的地方,有不明白的道理,都会过来请教自己。
  洪秀全很清楚,一个政权不能没有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自己的统治是不利的。怎么办呢?最好是留下他们的知识,再阉割掉他们的思想。可惜世上哪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出太平天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怎样培养出这种符合政治需要的知识分子呢?洪秀全有一套办法,儒家的这些经典书籍还是要读的,不过在此之前要全面地和谐一番。洪秀全甚至亲自删改儒家典籍,好歹洪秀全也算得上是半个文人。好了,这些删节版的儒家典籍就是考试的素材了,但是答卷的时候千万不能过于儒家了,一切要以拜上帝教的宗旨为准绳,答卷的时候一定要紧扣这个主题。科举的考官都是太平天国的高层人物,足见太平天国对于科举也是非常重视的,可惜这些考官往往都是半文盲,而拜上帝教的教义又非常粗俗浅陋。考试如何考出水平这才是最关键的。
  太平天国的科举分为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天试。虽然洪秀全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但是应试者寥寥无几。太平军进城后,读书人大部分都逃走了,留下的一部分对这个政权不满,一部分就算真想博取富贵,也担心考试时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富贵不成反而丢了脑袋。
  后来,杨秀清下令凡是读书人不来参加应试的全部要砍掉脑袋,无奈之下,大家纷纷耷拉着脑袋过来应试。有的人直接交白卷,有的人写诗讽刺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人不少被处以极刑。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却让读书人退避三舍。
  洪秀全的科举制度最后流于形式,洪秀全之所以不废掉科举制度是因为他觉得有科举才说明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的科举中榜率实在太高了,只要你进了考场,又认认真真地答完了试卷,一般都能高中,录取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洪秀全是中国第一个开设女子科考的,这当然也只是个形式,跟拜上帝教男女平等的思想一致。
  中国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就是在太平天国中高中的,她曾写过这样的对联:“独手擎天,重建大明新气象;丹心誓国,扫除外族旧衣冠。”在太平天国中,拿到名次的一般都是马屁拍得一流的人,只要马屁拍得好,词句通不通不要紧。
  有一年的解元之所以高中就是因为写了这样一句:“恨不得杀尽妖头,上答天王之高厚。”
  在太平天国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诗并不是《静夜思》,而是:“一统天朝界,山河万重新。士民皆欢乐,成颂太平春。”
  太平天国的科举完全是一场闹剧,并没有选拔出像样的人才。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太平天国的人才主要还是来自下层百姓,科举招不到人才,洪秀全便亲自书写“求贤榜”:“江南人才最多,英雄不少。或木匠,或竹匠,或铜铁匠,或吹鼓手,你有那长,我便用你那长;你若无长,只可出出力的了。”
  一篇大白话的“求贤榜”,老百姓一看就懂,觉得这个领导人没有架子,彼此间心理距离很近。通过这种方式,洪秀全发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虽然出身卑微,大多有一技之长,其中有很多人还是真正的豪杰。由于遴选机制问题,这些人长期被拒绝在传统的科举大门之外,现在他们终于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由于文化的缺乏,他们毕竟都有难以弥补的缺点。
  写到这里,我们试着对洪秀全作一个评价。洪秀全是个要文没文要武没武的人,文治才能他远远比不上冯云山,武功本领他又比不上杨秀清,领军作战的本领他比不上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这些人。洪秀全为何还能成为这些人的领导呢?这固然跟洪秀全的创始人身份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如果说洪秀全有什么才能的话,那就是用人了。
  在中国历史中,洪秀全最像的一个人可能就是刘邦了,不过论其气度和智慧他都比不上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大量删节版的刘邦。在用人方面,洪秀全也远远比不上刘邦,只是说和洪秀全自己的其他才能相比,用人方面他是相对出彩的。
  从天京之乱中我们就能看出洪秀全的心术,他先是利用韦昌辉和秦日纲杀掉杨秀清,最后又借此除掉韦昌辉和秦日纲。到后来,他又果断地启用李秀成和陈玉成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两人都是杰出的帅才,没有一点的用人本领,是很难做到这些的。虽然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但毕竟巩固了个人的权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用人之术。
  也谈谈北伐
  在写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北伐是最关键的一环,根本不可能绕开,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北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就像一个生死关口。北伐的失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在拿下南京之后,应该借着锐气,一鼓作气,全军直捣北京。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时太平天国的斗志正处于最高昂的时候,全部主力北上的话,极有可能拿下北京。
  如何评价这个观点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当年吴三桂造反就因为在长江边踌躇不前,误了大事。太平天国如果倾巢出动,确实很有可能拿下北京。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考虑到,首先这么做风险是相当大的,南京一战中就能看到八旗子弟在绝境中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如果不能拿下北京,太平军很可能就会走向崩溃的边缘。其次,就算是拿下了京城又怎么样?太平天国能统一全国吗?
  有人觉得,连京城都拿下了,这天下自然是你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黄巢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最后还是兵败被杀。李自成也打进了北京,最后还不是落得逃亡被杀的命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当时有两大威胁,而且都是致命的威胁。一个是内部的矛盾,在南京尚且杀得你死我活,到了北京,权力更大,内讧只会更加激烈。第二个是地方上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不代表就创建了新政权,北洋军阀的例子我们都看到了,洪秀全如果在北京当了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会同意吗?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认为攻克南京之后如果倾巢涌向京城是一个自取灭亡的决策。如果不信的话,我们看看当年朱洪武是怎么做的,朱洪武拿下南京之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后吃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巩固最后才决定北伐,赶走元朝统治者。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向荣很快在孝陵卫创建“江南大营”,琦善在扬州创建江北大营,这两人好比是蹲在天国门口的两头老虎。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一定是腹背受敌,首尾难顾。
  要搞清楚这次北伐绝不容易,这次北伐跟历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样,它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两万人。这就让人费解了,让两万人拿下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虽然肚里墨水很少,但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其中必有隐情。
  定都南京两个月后,太平天国高层发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命令,北伐军由李开芳和林凤祥率军,主力部队由两万广西人组成。
  朱元璋北伐时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后也用兵十多万,还是在武器不对等的情况下。洪杨用两万人北伐这是在闹着玩吗?北伐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祥虽然骁勇善战,但北伐事关重大,理应派上韦昌辉或是石达开这样的人当元帅才对啊!太平天国这次北伐确实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为了解开这些谜底,我们还得从清朝的军事体制入手。在写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总是几千人、几百人一调,最多也就几万,从来没有一次性调动十万大军的,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这首先说明了清朝的兵力比较少,国家的常备军不超过八十万,其中绿营六十万,八旗兵二十万。实际数目更小,因为各营都有缺员的情况。
  读者一定很好奇,到清朝时中国已经有四亿人口,组建一支两百万的大军完全没问题,为什么兵这么少呢?这还得从清朝政权说起,清朝是外族政权入主中原,八旗兵不是很多,他们能放心军队里全是汉人吗?所以,清朝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最讲究控制和平衡,让下面互相牵制,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太平天国军队爆发后,清朝真正能调动的军队不过四十万。这四十万能够作战的军队还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清廷调兵几百人上千人,这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鸦片战争时,西洋军队几千上万人在神州大地横行无阻,很多人都嘲笑清廷的软弱。其实,他们也有难处,首先是兵少,其次又分散。真正跟洋人作战的部队也多不到哪里去,通常也就是一两万人,有时候洋人的军队还更多一些。
  清朝军事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外族政权的烙印,由于满族人口少,他们必须控制汉人军队的数量,从而导致军队整体规模较小。由于是外族入侵后创建的政权,他们随时担心各地出现起义,又将这些少得可怜的军队分驻到全国各地,如果出现会党起义立时弹压。而且各地的驻兵都是互不统属的,目的也是为了互相牵制,防止这些军队联合,操于一人之手,对清廷构成威胁。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他不解散的话迟早要跟清廷干仗。
  几百人、上千人的小军团分驻在全国各地,而且这些小军团的头目互相不节制,这固然不会对清廷构成威胁,但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也很不利。太平天国动辄几万人,如果有一个会打仗的统帅,可以轻松将清军的小军团一一歼灭。因为清军不够,各地才组织乡勇,正是这些乡勇的存在遏制住了太平军的步伐。
  写到这里,我们多少理解杨秀清为何安排两万人北伐了。首先李开芳和林凤祥都是优秀的将领(虽然不是帅才),而且两人互补,一个有勇,一个有谋,如果他们指挥得好的话,未尝不能成功。北伐军后来被胜保和僧格林沁两个军团打败。其实这两个军团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人,两万人打败四万人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
  八旗军总共有近二十万,其中两万在南京之战中全军覆没,还剩下十八万。如果灭掉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军团还有十四万,一般认为清廷不会把这十四万人全部押注,这些人可能是负责保护爱新觉罗家族北逃的。清廷会不会这么做不知道,但杨秀清很可能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派出两万人,这两万人全都是精兵,都是从革命根据地广西发展起来的。当年太平军几千人冲破赛尚阿四万人的封锁,一路攻破南京,形成百万之众。杨秀清有理由相信这种事情也可以出现在李开芳、林凤祥身上,如果一开始就给李开芳、林凤祥十万大军,杨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他也担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担心李开芳、林凤祥攻破北京后拥兵自重。
  杨秀清显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捻军和天地会等组织,如果李开芳处理得当,大军抵达北京时未尝不会有几十万人之众。从历史上看,北伐所以失败,更多的还是指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失败。
  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