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这次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请求让袁世凯出山,载沣犹豫不决。他对袁世凯可谓是反感到极点,害怕到极点。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大哥,他磨破嘴皮子请袁世凯出山,但载沣无动于衷。连满人军机大臣那桐都请求载沣让袁世凯出马,那桐是满人,对袁世凯没有好感,但他也认为现在除了袁世凯,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那桐对载沣说:“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现在如果不起用袁世凯的话,我大清只怕有亡国的危险。”
  载沣气得浑身发抖,骂道:“连你也替袁世凯说话。”
  那桐说:“臣不是替袁世凯说话,是替大清着想。”
  载沣虽然愤怒,却又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载沣认真想了想,几天后召见奕劻和那桐,纠结地说:“如果真的起用袁世凯,你们敢保证他没有异心吗?”
  奕劻拍着胸脯说:“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袁世凯这个人绝对没有异心。”
  听叔叔这样说,载沣也只好起用袁世凯。听说载沣要用袁世凯,恭亲王溥伟急了,他找到载沣说:“皇叔,你用袁世凯,这是引狼入室啊!”
  载沣痛苦地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何尝不知道袁世凯是匹狼,但前狼后虎,袁世凯好歹名义上算是我们大清国的奴才,他虽然危险,毕竟比革命党人要好些。”
  溥伟一听,也只能承认,说:“就算要用他,至少要找一个人牵制他啊!”
  载沣问:“找谁呢?”
  溥伟急了:“皇叔你是摄政王,难道身边就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吗?”
  载沣满眼凄凉,他摄政三年,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人,叹道:“朝中全是支持袁世凯的人,我一个心腹都没有。”
  载沣一语道破了这三年来的辛酸,原来他摄政三年,手中并无实权,不过是一个被朝臣架空的摄政王。
  就在袁世凯在洹水装模作样钓鱼的时候,朝廷谕旨送到洹水边,让他担任湖广总督,全权负责剿匪事宜。
  没想到袁世凯忽然摆起谱来,给朝廷回了一封信:“微臣在家养病时,听到爆发了武昌起义,对此微臣非常痛心。朝廷让微臣去镇压乱党,微臣理应义不容辞。只可惜脚病还没好,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什么时候等微臣脚病好了,再为朝廷效力吧!”
  袁世凯也不是故意要跟清廷为难,只是他嫌载沣开出的价码太低,一个湖广总督就打发自己,他实在接受不了。
  袁世凯既然不出马,朝廷只好派其他人,载沣选择了满人荫昌,荫昌在德国留学,主攻陆军,后来又在德国军队里做了实习生,还跟德皇威廉二世在一个队里。载沣正是看到荫昌的高学历才选择了他,但荫昌自己并不自信,他深知自己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在赴任之前特来洹上村请教袁世凯用兵之道。
  袁世凯听说荫昌来求见自己,躺在床上称兵不见。荫昌坚持要见到袁世凯,看袁世凯不见自己,直接闯进袁世凯的房里。荫昌进去后,立即向袁世凯请罪,并请求他剿匪的问题。袁世凯本来不想见他,但袁世凯欣赏做事认真执着的人,便决定跟荫昌聊一会儿。
  荫昌的境界还处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上,他说:“武昌的叛军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又没有一个像样的领头的。我相信,这场叛乱很快就会扑灭的。”
  其实,荫昌说这话是没有底气的,他不过是想看袁世凯如何回答,从袁世凯的回答中套出一些战略。袁世凯完全明白荫昌的用意,他假装煳涂,说自己这些年不问世事,信息不通,不敢对国家大事妄发议论。说实话,袁世凯很担心叛军被扑灭,叛乱一扑灭,朝廷就用不着他了,他更不可能开出更高的价码。
  袁世凯想了想,又说:“听说武昌的叛军中有一个叫黎元洪的,这个人资历很老,如果叛军推举他的话,就难办了。”
  荫昌走后,袁世凯急了,他担心荫昌真的平定了叛乱,那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了。袁世凯遂给内阁发了一封电报,声言自己虽然有病在身,但是既然国家有难,还是应该为国分忧,希望朝廷让自己出马,并拨款四百万两银子作为军费。
  过了几天,袁世凯又让朝廷准许自己的老部队配合自己作战,说白了袁世凯正在想尽办法收拢自己的势力。
  载沣现在是完全处于被袁世凯要挟的状态,袁世凯提出的条件他也只好答应。
  武昌起义之后,起义军成立了武昌军政府,荫昌平叛不力,叛乱反而愈演愈烈。不出袁世凯所料,湖北军政府果然推举黎元洪任总督。其实,黎元洪并不敢挑这个头,他是被人用枪指着当上总督的。起义军之所以看上黎元洪是因为他的资历相当老,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战争时他是一个大副,后来加入张之洞的自强军,当上了旅长。
  黎元洪并没有革命思想,他一直是清廷的一个军人,只是他为人忠厚,士兵们比较爱戴他。武昌起义发生后,黎元洪不敢卷入是非,吓得藏起来。后来被士兵们找出来,要推举他当总指挥。黎元洪说什么也不愿意,革命党人一怒之下用枪指着他:“你不挑这个头,只好让你先为清朝陪葬了。”
  没办法,黎元洪只好硬着头皮当上了这个总督,由于他非常怕事,士兵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泥菩萨。
  武昌起义成功后没多久,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了。
  10月22日,湖南宣布独立。
  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陕西独立。
  10月25日,广州将军凤山被革命党人刺杀。
  眼看着大清即将垮台,袁世凯并没有急着出力,他选择了冷眼旁观,让北洋军不要轻易出击,原地待命。袁世凯要干吗?他在等待载沣对自己让步。载沣很快明白了这层道理,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海陆军,并节制各省督抚。这样一来,袁世凯又是大权在握。
  10月27日,陆军十镇的统制张绍曾等人拥兵给清廷施压,要求清廷成立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还提出皇族成员永远不能担任内阁大臣和国务大臣等职,同时要求释放所有政治犯。
  张绍曾非但是在口头上进行要挟,还扣留了清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并致电黎元洪,表示自己不会与他开战的。没过多久,山西宣布独立,阎锡山出任总督;接着,云南宣布独立,蔡锷出任总督;南昌新军起义,江西全省宣布独立。
  各省都在宣布独立,而且张绍曾已经有倒戈的迹象,随时可能杀进北京。朝中一片慌乱,隆裕太后和载沣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眼看大清江山要丢,这时候载沣已经顾不上其他了,先保住江山再说,他立刻出台了四项政策:同意实行宪政;立即起草宪法;解散皇室内阁,成立责任内阁;释放所有政治犯。
  11月1日,载沣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没想到袁世凯竟然推辞了。袁世凯推辞的理由很简单,袁世凯说根据宪法精神,你载沣没有权力任命我为内阁总理大臣,必须经过国会选举,我才是合法的内阁总理大臣。载沣虽然气坏了,但也只能按照袁世凯说的办。
  11月8日,国会召开,袁世凯正式当选为内阁总理大臣。此时,国家的军政大权基本上操纵在袁世凯手上。袁世凯率领军队进入北京后,对载沣说,既然实行宪政,你这个摄政王也就是多余的,回家好好休息吧!
  载沣就这样回家了,不过他并没有失落,反而感到有些庆幸,总算把这个烂摊子交给别人。回家后,载沣满脸高兴地对老婆说:“从今天起,每天都可以开开心心地在家里逗孩子玩了。”载沣天生就不是一个政治人物,居家的日子对他来说确实是幸福的,袁世凯还算厚道,每年给他一笔丰厚的津贴。
  至此,大清国皇权基本只剩下空架子,真正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和革命党人手中。
  游走在皇权和革命党人中间
  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一军总统,调江北提督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随时待命。袁世凯虽然将军政大权操于自己的手中,但清廷还在那儿,兔死狗烹的经验对他来说是非常深刻的。他知道,一旦把革命军剿灭,自己迟早要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与其如此,倒不如先留着革命军,为自己牟取更大的利益。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军队攻下汉口,接下来袁世凯并没有继续进攻。他是想通过军事的力量逼迫革命党人就范,让清廷和革命党人的命运都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组织责任内阁后不久,袁世凯就以出征为由,将禁卫军的军权夺取。袁世凯夺权的方式特别巧妙,禁卫军是清廷投资最多的军队,装备最好,可惜指挥人才不行,指挥者是载涛。袁世凯故意让载涛去平叛,载涛从来没有打过仗,自然怕得不行,求袁世凯网开一面。
  袁世凯说,既然你怕打仗,那就把兵权交给我吧!
  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手腕高明的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卖掉大清江山,创建宪政,然后自己出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也知道革命党人不会轻易让他当这个大总统,所以他必须留着清廷,逼迫革命党人让步。革命党人如果承诺同意他当总统的话,他就可以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并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个政治强人。其时,中国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家还是希望出现强人收十局面的。可以说,袁世凯在当时也是众望所归,立宪派支持他,因为他们相信袁世凯会照顾资产阶级利益;老百姓也支持他,老百姓希望出现一个政治强人,让大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西方列强也支持袁世凯,他们觉得袁世凯是一个开明的专制者,袁世凯统治中国,他们在华的利益就能得到深化;就连革命党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支持袁世凯,大家都知道,袁世凯屡次受清廷打压,跟清廷的矛盾很深,也是最有可能亡掉清朝的人。
  袁世凯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在清廷面前说:“我袁世凯是大清的总理大臣,不可能赞成共和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人会耻笑我,说我连孤儿寡母都保护不了,我还是很在乎名誉的,所以出卖大清的事我是不会干的。”
  开始时,袁世凯给黎元洪写了一封信:“只要你承认君主立宪,咱们一切都好谈,可以立即停止交火。”
  只可惜,当时全国都是革命的呼声,袁世凯所谓的君主立宪制早已湮没在这片洪流里。袁世凯一向擅长政治投机,这种人的政治嗅觉一般都是很强的,在潮流还没到来之前,他就能闻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及早做出应变。
  袁世凯忽然摇身一变,居然当着众人的面说:“我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绝对不会为难革命党人的。”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让人猜不透,就连袁世凯的属下冯国璋都领悟不了袁世凯的意思。冯国璋没有揣摩透上面的意思,依然跟革命党人交火。袁世凯生气了,把冯国璋召回,让段祺瑞接替他。段祺瑞到了武昌后,立即跟革命党人握手言和,双方就像朋友一样,进行了亲切的会面和交谈。
  随后,袁世凯又派唐绍仪到上海与革命党人谈判。唐绍仪开出的条件是君主立宪制,革命党人不同意,但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制的话,我们一定推举他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得知革命党人的意思后,并没有急于表态。他所以如此淡定就是因为手握重兵,他可以轻易击败革命党人。只是他事先放话自己支持君主立宪制,如果共和的话,必然有人指指点点。
  政治权衡的首先是利益,袁世凯决定向革命党人示好,释放了汪精卫,还让自己的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为兄弟。
  让袁世凯没有料到的是,1911年12月25日,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忽然回国。这对当时的新闻界绝对是一个重磅炸弹,对政坛的冲击就更大了。袁世凯本来是稳操胜券,孙中山回国多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孙中山登上上海滩的时候,在记者的采访下,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这次回国,身无分文,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革命党人绝不议和。”
  孙中山是在向袁世凯放话,不推翻清王朝就没得谈。孙中山回来后,住在了南京,南京顿时成为革命圣地。
  可以说这时候袁世凯才感觉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廷中,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袁世凯的地位,如果要创建民国的话,那么总统必定要选举啊!孙中山在国内的人气是非常高的,虽然说袁世凯是实力派,位高权重,但是一旦走民主路线,他有可能不是孙中山的对手,这是袁世凯最为担心的。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的华盛顿。他显然比袁世凯更新潮,更符合时代思潮的发展方向。
  孙中山这个人做事也是非常讲效率的,25号回来,29号就举行临时总统选举仪式,当时共有十七个省参加,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位。在十七票中,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切可以说完全出乎袁世凯的意料之外,袁世凯老成谋国,没想到孙中山彻底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和计划。袁世凯自然很愤怒,他立即让段祺瑞和冯国璋发出通告:誓死维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袁世凯是在向孙中山发出威胁信号,你要再这么搞,就开打了。
  发出通告的第二天,袁世凯就跑到隆裕太后那里,装模作样可怜兮兮地自责,说自己我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以来,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太后你不要介意啊,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引咎辞职。
  隆裕太后也不是傻子,她最不相信的人就是袁世凯,看袁世凯如此装模作样,她知道一定是话里有话。隆裕好言安慰袁世凯,袁世凯这才说道:“南方的革命党人居然敢公然组织临时政府与朝廷对抗,他们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剿灭,希望朝廷能够拨款,让我灭了这些乱党。”
  隆裕太后一向怕袁世凯,只好从国库中拿出八万两黄金给袁世凯。岑春煊听说袁世凯两面敲诈,准备镇压革命党人,便站出来骂袁世凯为了个人权力居然不惜破坏共和,袁世凯假装没听到。袁世凯确实是一个独裁式人物,他并不是真的信仰民主和共和,民主和共和不过是他攫取权力的一个幌子。
  就在大家以为袁世凯会对革命军动武的时候,忽然京城里传来消息说袁世凯劝告清帝退位,接着京城里的驻外大使联名发出通电,建议清帝退位,以安抚愤怒的沸腾的民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一定是袁世凯在后面捣鬼。大家不懂的是,为什么袁世凯前几天还准备对革命党人动武,现在又逼迫清帝退位,如此喜怒无常,到底背后有什么把戏?
  袁世凯逼退清廷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要动武,他发出的那个通电是想告诉孙中山:识时务者为俊杰。孙中山是个聪明人,怎么会不明白袁世凯的意思呢?孙中山虽然当上临时大总统,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他很清楚这个总统的宝座也只有袁世凯才能坐得住,用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可以增加筹码,逼迫袁世凯让清廷退位。
  说实话,袁世凯是不相信共和的。1912年1月2日,袁世凯公开发表声明: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此外,袁世凯还说: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
  当然,关于中国究竟是适合共和还是专制从晚清以来就争论不休。比如,当时的《泰晤士报》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君主专制传统,如果突然用共和制取代专制,恐怕会欲速则不达。日本人也认为中国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都是小暴君,现在突然全国人都吵着要共和,其实连共和是什么东西,他们都不知道。
  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共和也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固然成立了,可惜经济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没有钱,公司都没法运作,更不用说一个政府了。
  孙中山在实干方面能力的欠缺很快就表现出来了,他试过用各种方式筹措经费,可惜根本没效果。他想发行公债,可惜没人认;他想收税,但各省各自为政,扣留税收。中央政府穷得叮当响,有一次,前线革命军粮食告急,给中央发电请求拨款。孙中山大笔一挥,拨二十万两银元救急。秘书胡汉民去国库里取钱时,发现只剩下十个银元。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可以说一穷二白,但是袁世凯的内阁也不是很阔气,这段期间袁世凯借了大量的外债。这时候,袁世凯已经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清的代理人,而是中国的实际掌舵人。
  袁世凯从支持君主立宪制走向支持共和并不奇怪,当时的立宪派也主张共和,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就是其中之一。袁世凯也并非对君主立宪有什么好感,他只不过是在乎自己的名声而已,怕后人说他篡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袁世凯最后逼迫清帝退位也表现出一种非常痛苦非常无奈的姿态。
  袁世凯把条件都告诉了隆裕太后:名号不变,中华民国对待清帝就像对待外国元首一样;退位后,清帝能拿到四百万元的年薪;除了太监外,其他人员可以继续留用;王公贵族的待遇和爵位保持原样。
  隆裕太后当场哭得昏死。袁世凯努力表现出很伤心,安慰隆裕太后:“太后,想开点,自古就没有不亡的国家,古代的那些亡国之君可比你们惨多了。就说明朝吧,崇祯砍死家人,自己在煤山上吊。再看看我们大清,皇帝虽然退位,但尊号还能保全,每年还能拿到那么高的年薪,这可是历朝历代没有的,太后,你就知足吧!”
  逼退清廷后,袁世凯让段祺瑞给南京的临时国民政府发出一封电报:共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制度,中国能有今天,同盟会诸公功不可没,现在大清皇帝退位了,从此我们要好好经营共和制,保证君主政体永远不再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当天晚上,袁世凯剪去辫子。
  
  第十四章 孙袁斗法
  
  孙中山看袁世凯称病不来南京,便派了一支阵容豪华的队伍去北京请,这支队伍里有蔡元培、宋教仁和汪精卫这些名人。袁世凯当然很礼貌地接待了他们,至于说到去南京的事情,袁世凯表示自己也很想去南京跟孙先生共谋大局,只可惜现在北方的局势不是很稳定。
  南京北京之争
  1912年2月13日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这一天也是中华民族推翻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第一天。
  京城里一片喜庆的氛围,老百姓们纷纷收起龙旗,奔走呼告:“改朝换代了,以后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
  第二天,便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都在为春节做准备。这个年对袁世凯来说可以说是三喜,一喜春节快乐合家团聚,二喜民国创建,三喜自己就任第一届中华民国大总统。
  就在袁世凯乐呵呵地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从南京发来的一份电报让他脸上浮现了一层阴霾。电报是唐绍仪发过来的,上面说孙中山已经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但却对袁世凯有许多限制条件。
  孙中山给袁世凯戴了三个紧箍咒,第一个紧箍咒是临时政府必须建都南京,为何要创建在南京?孙中山说这是由各省代表选出来的,你袁世凯既然赞同共和,就应该支持民意。
  我们来说说其中的内幕吧,孙中山这么做纯粹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是同盟会的大本营,北京是袁世凯的大本营,让袁世凯来南京等于是把勐虎关进笼子里。孙中山所谓的南京作为都城是各省代表选出来的,这也不对,其实很多代表是反对定都南京的,他们从一个正常的理智出发反对定都南京。但孙中山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力,要求他们必须选南京。
  章太炎和宋教仁反对很激烈,章太炎甚至跳出来,公开说定都南京有五害,还骂孙中山这么做是故意生事,破坏社会稳定。第一次投票的结果,选择南京的只有五票,选择北京的有二十票。当天晚上孙中山便召集大家开会,要求统一口径。但是这些议员都是民主派,心想你孙中山逼着我们选举跟独裁有什么两样,所以很多人不同意。孙中山只好让黄兴用武力迫使议员就范,黄兴带着宪兵扬言说:“如果不按既定方针办事,立即将议员绑架起来。”
  孙中山也懂得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
  孙中山料到袁世凯很可能不会来南京,这就设下了第二个圈套:只有你袁世凯来南京就任,我和我手下的官员才会辞职。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如果袁世凯不来的话,就休想做总统。
  第三个圈套是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表面上看新总统当然要遵守宪法,为何说这是一个圈套呢?这还必须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说起。《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孙中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而《临时约法》却是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