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趿甲羰纯蕖Q钟υ仕骸澳憧奘裁矗恳币锌斓惆桑 绷趿甲羰裁椿耙裁凰担砝肟5碧焱砩希钟υ簧焙Α3旅饔鲈蛘剿涝诮∩稀
  江阴城破之后,又是一场大屠杀,剃了头发的不杀,和尚不杀,其他都要杀头。当然,这一战清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死者接近七万,当然,其中很多是投降的汉人。
  江阴人民的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极大地鼓舞了反清斗争。其中,最有名的是嘉定人民,结果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清军进入南京后,原来明朝的嘉定县令弃城逃跑,清廷派周荃单骑到嘉定来招抚嘉定人民,这时候,嘉定人民还没有反抗,而是对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一个月后,新任的县令张维熙到嘉定就任。本来嘉定人民对清廷没那么反感的,忽然没过多久,传出了剃发令。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剃发比剃头还恐怖,这说明了习惯在人心中的地位。
  随着剃发令越来越严,老百姓在街头奔走呼告,如丧考妣:“有没有大明的官兵来保护我们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在有人要给我们剃头,这比死还难受。只要有人敢起义,我们一定追随。订/阅/v/信/whair004”
  后来,突然有人放话说,以前明朝的总兵吴淞即将带领军队进城解救百姓之困。病急乱投医,危难之时见了稻草就抓,老百姓一听吴淞将军即将到来,闻风而起,开始火烧清军船只,打击清军。
  嘉定人民的起义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是对古老习俗的一种坚守,对外来习俗的一种反抗,加上这种外来习俗是强制性的,所以反抗必然也是极端的。大家也意识到这种缺少组织的反抗会是什么后果,便推举进士黄淳耀和前明官员侯峒曾为首领。
  在这两个人的主持下,嘉定百姓据城而守,人人拿起武器。嘉定百姓没有杀掉县令张维熙,只是把他赶出城,在城上挂着白旗,上面写着“嘉定恢剿义师”,并挨家挨户抽丁。城内秩序井然,昼夜有人巡逻——要是早这样的话,明朝也不会亡国,只有危难之时人们才懂得团结。
  六月二十四日,李成栋派遣弟弟李成林率领几十名骑兵,企图杀出一条道路,向外界求救。然而,李成林在出城之时被乡勇包围,李成林被杀死,尸体丢弃在路边。得知李成林的死讯,李成栋日夜对着副将哭泣——可见,这人虽然做了汉奸,但是丝毫没有泯灭人正常的感情。
  七月一日,嘉定已经聚集了十万的乡兵。可惜这些乡兵没有作战经验,和李成栋交战之时被打败。败退之时惨不忍睹,尸横遍野。更糟糕的是,当时河水暴涨,乡兵无路可退,只好跳进大水里,那个场面绝对是少儿不宜,太过血腥。李成栋指挥清军肆意屠杀,以泄弟弟被杀之恨。除此之外,李成栋还在城中挑选美貌女子,恣意淫乐。
  李成栋率领清军攻进城后,接连屠杀了三天。清兵在杀人之前,先让百姓拿出珍宝和银子,骗他们说拿出银子就不杀人,结果不管有没有银子,一概被杀。
  清军的屠杀远远不止这些,“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只是其中著名的案例。清军入关后到底屠杀了多少人没有确切的数目,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一些资料进行推算。
  首先,我们可以清朝自己发布的屠杀文告,根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所有州县,如果能剃头投降,开城欢迎的话就让你们过好日子;如果抗拒的话,大军一到,玉石俱焚,所过皆屠。在1649年清朝在四川发布的文告中说:“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总之,在清军的官方资料里,充斥着“屠城”“杀无赦”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对辽东汉人实行了大屠杀。入关之后,屠杀的规模更加庞大。山西总督佟养亮曾经给顺治上疏:“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记载清朝杀戮:“鞑靼全军入城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小孩、老人的哭声震天……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和反叛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的,都不惜代价用钱换命,以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根据官方的记载: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我们再看看地方县志的记载。
  昆山大屠杀:被屠杀的十分之四,自杀的十分之二,被俘的十分之二,逃走的十分之一,藏匿起来侥幸逃脱的十分之一。时人形容说,杀戮一空,逃出城门被杀被踩死的不计其数。躲在山上寺庙里的妇女小孩,因为一个婴儿啼哭,顿时被搜出来,杀得血流成河,血从山上落下来仿佛瀑布。
  南雄大屠杀:家家户户里只有燕子的声音,没有人声,尸体堆积如山,有的婴儿侥幸没被杀,还在娘的怀里找奶吃……
  潮州大屠杀:留下骸骨十几万,和尚们把尸体收集起来,在西湖山上焚毁。同安县被屠杀五万人,梵天寺的和尚将尸体收集起来焚化,建了一个无祠亭,墓碑上刻着“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桥畔河堤,或者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尸体,不下五千人,被俘虏的男女更是不计其数。
  除此之外,清军还疯狂掠夺人口,将这些人当奴隶驱使,这项政策在皇太极时已经消停了,多尔衮掌权后又开始了。
  遗民与贰臣
  清军入关之后,遭难的是全天下的百姓,但在这期间,最纠结的还是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面临着一场关系名誉和生死的抉择。
  根据儒家的传统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为人臣者要舍生取义。苟活还是殉国成为摆在明朝遗民面前最迫切的选择,明朝灭亡之后,大批知识分子自杀殉国,从容赴死。根据史料记载,有大批的遗民虽然没有选择死,但是也没有选择在清朝的眼皮底下过日子,而是选择了远涉重洋,到台湾地区、南洋或者日本去。据学者统计,明朝遗民的数目不下万人。
  有遗民,有殉国者,就有贰臣。贰臣当然不是一个褒义词,贰臣是那些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在当时,贰臣是非常受鄙视的。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贰臣也没有什么,都是为了生存。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有其他。
  清政府也非常不地道,对于那些投降的贰臣,他们可以贬低,极尽嘲笑,搞得这些贰臣们非常难堪。相比遗民,贰臣们虽然衣食不愁,依旧过着富贵生活,但是人格就要低贱得多。
  清初最有名的遗民当数顾炎武,顾炎武是苏州昆山人。明朝灭亡后,他开始了漂泊生活。身负奇学,名满天下。弘光政权创建后,顾炎武担任兵部司务,企图一展抱负,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可惜,弘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政权又为马士英、阮大钺等人把持。不久,弘光就被清军灭掉。顾炎武于是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反清斗争。失败后,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剃发令又来了,顾炎武的一些好友又参加了反剃发斗争,但顾炎武因为老母有病,只好在家照顾。顺治二年七月,昆山被清军攻陷,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害,老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落了个终身残废。
  七月十四日,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而死,临终给他留了遗训:“勿为异国臣子。”
  从此,顾炎武蓄发明志,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对抗到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顾炎武写下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此后五年,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和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秘密往来。
  顺治七年,顾炎武以前的一个仇家叶方恒告发了顾炎武。为了免遭迫害,顾炎武剃去头发,装扮成商人,继续在江南江北一带和反清复明的人士交往。顺治十二年,叶方恒和顾炎武家里的仆人陆恩勾结,以组织反清武装的罪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得知这个消息,悄悄地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但顾炎武也因此被抓进监牢里,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狱。叶方恒派遣刺客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了顾炎武,并洗劫了顾炎武的老宅。
  至此,顾炎武决定离开故土,远走中原。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游学生涯,足迹踏遍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名闻天下。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顾炎武也不忘关注时局的发展,一直密切地关注反清复明斗争。顺治十六年,顾炎武到了山海关,怀想当年山海关一战,对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悲愤不已,吟诵了一首《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这首诗,怀想明朝边事,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深恶痛绝。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军挺进长江,一路战果辉煌,直逼南京。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也跟着南下,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可惜,还没走到扬州,就传来郑成功失败的消息,顾炎武只好怅然而归。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到台湾地区,永历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满腔热血瞬时成空,一时心灰意冷,准备一辈子隐居,做一个学者。
  顾炎武选择做一个遗民就意味着选择生活的艰难,因为封建社会士大夫基本不从事生产,换句话说,经济来源成了问题。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顾炎武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是政治迫害。在康熙二年,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一庄氏史狱,金庸《鹿鼎记》就以这桩文字狱开始。事件的经过是庄氏编了一本明史,书中有许多“犯禁”的地方,特别是纪年都是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庄廷鑨曾经邀请顾炎武也来编写这本书,不过顾炎武委婉地拒绝了,因此逃脱了这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牵连非常广泛,遇难的人达到七十多人,其中有不少是顾炎武的好友。
  康熙五年,顾炎武又遇到了一次灾难。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发黄培收藏“逆诗”,并且指控顾炎武与黄培过从甚密,曾经到黄培家中搜罗《忠节录》。听到这个消息,顾炎武非常震撼,那时他已经感受到清政府可怕的力量。为了澄清事实,顾炎武从北京到济南自首。结果,被关进了大牢。在牢里度过了十个月,顾炎武才在友人的救助下出狱。
  尽管生活如此窘迫,生命和财产没有保障,顾炎武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坚持要做明朝遗民,拒绝清政府的征聘。
  清廷修《明史》时曾经重金礼聘顾炎武,但顾炎武誓死不从,在回复信中,他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一身殉之。”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才病逝。
  清初有名的遗民还有屈大均,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广州沦陷后,屈大均的父亲命令他:“一定要洁身自好,不要在清廷当官。”屈大均谨遵父亲的教诲,为了保持对明朝的忠诚,他选择在家务农。
  清军剃发令来了之后,屈大均和老师陈邦彦一起参加反清斗争,立志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殉国,屈大均无路可走,选择了出家。出家之后,屈大均没有戴僧帽,而是戴明朝士人常戴的青纱头巾。屈大均虽然皈依了佛门,但实际心理上还不是一个僧人,始终牵挂着明朝故国。
  复国无望之后,屈大均在晚年以文字遣怀,书写了大量的作品。由于屈大均的立场是反清复明的,所以毫无疑问他的书在当时是禁书。屈大均六十七岁时死去,死后,清廷掘起他的尸体屠戮,并将他的两个孙子斩首。生前无难,死后遭灾,一生也算是可悲。
  钱谦益和吴梅村都是被列入《贰臣传》的,钱谦益前面我们提到,他为了保命投降清朝。投降清朝后,他的人生仍然充满了坎坷和危险,在清廷的政治生涯中,钱谦益几次被牵连入狱。几次政治迫害的经历让钱谦益对清廷感到失望,返回常熟后,他暗中与反清复明的势力联络。
  康熙三年,钱谦益病逝,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背负了贰臣的罪名,最后又反叛清朝,以明朝遗民自居,可以说非常尴尬,又非常无奈。
  吴梅村也是一个明朝遗民,他刚开始的时候立场非常坚定,坚决不与清廷合作。后来,禁不住顺治的再三征聘和家人的怂恿,进入清廷当了几年的官。晚年,他深深为这段经历忏悔。他非常痛苦,他并不想当官,但是又担心拒绝清廷的征聘会给家族带来灾难。选择出仕后,又很不甘心,总之,进退维谷,最后选择隐居度过此生。
  
  第五章 清朝政治的操盘手
  
  多尔衮除了是一个战争的好手,也是一个管理高手。皇太极设立六部后,为了挑选一个吏部尚书,伤透了脑筋。他选来选去,最后还是不得不让多尔衮担任这个职位。
  难人多尔衮
  清军入关可以说是多尔衮一手策划导演的,多尔衮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者,但他的成功是用无数尸体铺垫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多尔衮的前半生吧!只有了解他的早期经历,我们才能了解这个人。
  别看多尔衮带着清军入关,又把福临接到北京,在这里建都,无限风光。在这之前,多尔衮的日子并不好过。自从母亲被逼死后,他就是一个难人了,天天要在自己仇人的眼皮底下过日子。
  这段日子有十七年,我们很想知道这十七年多尔衮是怎么挺过来的。要了解多尔衮,我们还是先从他早期的经历说起,当时形势错综复杂,一切还得从努尔哈赤说起。
  多尔衮一生下来就是王子,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从多尔衮的职位升迁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之后他就是和硕额真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相当多,而和硕额真的名额只有八个,再加上有些额真是由他的孙子和侄子担任,说明要当上和硕额真,光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还不够。
  清初的历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外征战,一个是内部管理。无论是对外征战,还是内部管理,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对外征战,努尔哈赤总的来说很成功,但内部管理他却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长子褚英是第一个废太子,不仅被废,连性命都丢了。褚英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可能由于年轻,办事情有些急躁,执掌权力后,排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个贝勒,打压努尔哈赤非常宠信的五大臣。由此引起了与父汗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升级为褚英集团和努尔哈赤集团的斗争。褚英的下场非常惨。
  褚英之后,代善顺理成章成为了新一轮的接班人。代善的功劳仅次于褚英,被立太子实属情理之中。但是在天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代善当着努尔哈赤和众兄弟的面作检讨。代善检讨的内容主要是:我没有听从汗父的教导,没有听取众兄弟们的意见,以致听信妻子的谗言,丧失了汗父委托给我的军政大权,现在我手刃自己的妻子,以对过去的罪孽忏悔……
  代善听信小老婆的话,准备杀掉儿子硕托,这事引起了努尔哈赤的震怒。代善不得不杀掉这个多事的老婆,以期得到努尔哈赤的谅解。除此之外,代善发生了与继母通奸之事,太子之位就这么被他自己亲手弄丢了。
  正是这次废除代善太子之位,努尔哈赤提出今后政事由八个和硕额真共同决定的新体制。没有这次代善被废,可能就不会有和硕额真的出现,多尔衮是没法染指权力的。事实上,努尔哈赤所谓的八个和硕额真实际上有九人,分别是莽古尔泰、皇太极、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代善的儿子岳托、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和济尔哈朗。可以看到,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位列其中。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是九个人吧!努尔哈赤这样安排,实际上是因为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太小,都才几岁,所以才让两人共掌一旗。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长子褚英已经被处死,最小的儿子费扬古还在娘胎中。这么多儿子,只有八个和硕额真的名额,阿巴亥就为自己的儿子争到了三个。由此可见阿巴亥的能量,史书记载她不仅长得妩媚,心思也非常深。
  碰上这么一个好母亲,多尔衮等人是幸运的。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后,无疑为多尔衮兄弟三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当然,只是机会而已,在尘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努尔哈赤那么多儿子,不一定要立多尔衮为太子。
  现在,努尔哈赤将国政交给八大和硕贝勒,可以说是为阿巴亥开路,也可以说是为多尔衮开路。当时,努尔哈赤为接班人问题苦恼得不行。代善犯了大错,是没有资格继承这个高位的。莽古尔泰手刃生母,名声臭烘烘的,加上性情暴躁,肯定也是没法继承大统的。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弟弟,因为母亲出了问题,也不好继位。
  至于阿敏、济尔哈朗,都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然是没有资格继承汗位。岳托和硕托都是孙子,如果让他们继位,那一大帮子叔叔肯定很不高兴。这么一看,最好的人选似乎是皇太极了,皇太极很早就博得了智勇双全的名声,而且也是战功赫赫,让皇太极当继承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的出身不理想,他的母亲不是大福晋,只是侧妃;其次呢,皇太极这个人有点孤高自负,骨子里比较瞧不起其他兄弟。
  此时,阿巴亥是大福晋,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当时看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中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继承汗位。但是当时肯定是不方便立他们为太子的,因为年纪太小,不足以服众。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努尔哈赤立继承人的困难,所以最后才没有留下遗嘱,但是他的安排已经透露了心中的想法。而这一点早已被皇太极窥破,所以努尔哈赤前脚去阎王殿,皇太极就立刻逼死阿巴亥。这就叫快鱼吃慢鱼,皇太极如果再慢一点的话,等阿巴亥反应过来,很有可能就处于弱势地位。
  在逼死阿巴亥这件事上,貌合神离的贝勒们突然立场变得出奇的一致。这是因为阿巴亥一派的权势太大了,阿巴亥的儿子上台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再加上这些年来,努尔哈赤对阿巴亥宠爱得无以复加,大家心里早就积蓄了不满。你想想看,这些儿子们出生入死,拿血汗才换来今天的地位,一个女人仅仅靠着宠爱就为自己的儿子获得了同等的权力。如果不逼死阿巴亥,实在是后患无穷,应该说皇太极考虑问题是周到的,虽然手段过于狠辣。
  皇太极继位以后,等待多尔衮的是一个巨大的悬念。果不其然,皇太极不久就采取了措施,他把多尔衮镶白旗的十五个牛录夺了过来,给了谁呢?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此时,多尔衮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知道别人在欺负自己。应该说,从那时候开始多尔衮就在心里默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多尔衮不敢把仇恨的目标对准皇太极,对豪格恨得咬牙切齿。
  皇太极接下来第二个动作是提拔多尔衮,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我们来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做的吧!阿济格已经成年了,皇太极看他不太顺眼,听说他为多铎说了一个对象。皇太极就问他:“你怎么搞的?你弟弟还小,就给他说对象?这事经过我同意了吗?”阿济格争辩道:“这种小事也要经过大汗同意吗?”皇太极反问:“你觉得呢?”阿济格:“反正事情都已经做了,你说该咋办吧?”
  皇太极:“不尊重我是要付出代价的,算了,你别当这个镶白旗的旗主,让给你弟弟多尔衮算了。”
  你看,皇太极多聪明的一个人,故意给多尔衮兄弟制造矛盾。阿济格年纪大了,不好掌控,解除他的权力,让多尔衮负责,操纵起来特别方便。原来,皇太极是想拉拢多尔衮和多铎,让他们变成自己的棋子,对付其他几个旗的旗主,等利用成功后,多尔衮、多铎也长大了,那时正好可以收十这两个棋子。
  多尔衮人生之路就这么化险为夷了,但是在皇太极手下生存那绝对是一项技术活,不过这些都没有难倒多尔衮。多尔衮挺过来了。就这样,多尔衮成为了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到了后来,皇太极甚至都离不开这个人了。
  经过时间的淘洗,在皇太极的文臣武将中,多尔衮排名第三,前面两个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两人资格是相当老的,比多尔衮大上几十岁。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多尔衮的能力有多强。皇太极封他为睿亲王,等于是承认,在我们满洲国,除了我最聪明,就是你了。
  权力男人
  多尔衮除了是一个战争的好手,也是一个管理高手。皇太极设立六部后,为了挑选一个吏部尚书,伤透了脑筋。他选来选去,最后还是不得不让多尔衮担任这个职位。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部长,主持官员的任免。所有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