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化学连、1个宪兵连及1个师乐队。

    主要的战斗装备包括:M36A1虎王重型主战坦克248辆,M28A3豹式中型主战坦克100辆,M30轮式步兵战车216辆,M35猎犬轻型坦克(又称骑兵战车)100辆,Z29反坦克战车100辆。各类装甲输送车(包括救护车、工程车、油罐车)308辆,各类装甲指挥车(包括雷达定位车、无线电通讯车)167辆,光华四十一年式(GH…41)攻击直升机36架,三十八年式GH…38型武装直升机20架,光华三十九年式(GH…39)运输直升机36架,GH…40型侦察直升机44架,光华三十九年式M911型155毫米自行重榴弹炮72门(履带式底盘),暴风雪火箭弹发射车30辆等。

    在战略机动能力方面。第一装甲师除师先头部队和师属航空旅可通过帝国航空司令部的Y…8飞马大型运输机快速投送外,师其余重装备各型坦克、步兵战车、全履带(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自行重榴弹炮、暴风雪多管火箭炮等必须通过海运或陆上运输,从前沿部署地区投送到危机地区。为使该师尽快形成战斗力,通常将该师人员全部空运至战区,并启用战区预置和海上预置输送工具。

    在战术机动能力方面。全师编有各种作战车辆和输送车辆5700余部,各型直升机136架,具有较强的地面和空中战术机动能力,昼间地面机动速度每小时30公里,夜间每小时25公里。在非作战条件下,一昼夜机动距离可达500公里,在战斗条件下一昼夜可机动150~200公里。师航空旅的2个攻击直升机营机动作战半径可达130公里。运输直升机一次空中机动运输一个步兵连,空中机动速度可达200公里/小时,即便在掠地高度7~30米飞行,也可达150公里/小时,是其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机动速度的3~4倍,可配合装甲师进行连级规模的空中突击作战和机降作战。

    帝国陆军部制定的快反计划是装甲师采用的是“人员空运、装备海运或者陆运”的战略机动方式,这样可以快速安全的将主力部队投送至战场上,达到出其不意的战略目的。

    中华帝国皇家禁卫军第一装甲师向来是帝国陆军革新装备的典范,所有新式装备都要先经过第一装甲师进行验证性的服役之后才正式装备给其他部队。

    对于中华帝国陆军而言,高性能战车、火箭弹发射车都不再是新鲜玩意了,甚至陆军航空兵成立后,一度将飞机配给装甲部队的事情也都体验了过了。但各种直升机服役帝国陆军,这却是天大的新鲜事儿。

    其实中华帝国对于直升机的研制早就进行了。当初王辰浩提出发展飞机的时候,就曾经提及发展直升机概念。只不过王辰浩总不能事事亲身躬为,帝国初期的发展,各方面都需要王辰浩的悉心指导。人的心力总是有限的,当帝国空军夺取世界航空霸权地位后,直升机的事情王辰浩早就忘到脑后了。

    不过。帝国上下对皇帝的狂热崇拜是没有丝毫减少的,王辰浩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总有人记得一清二楚。尽管后来国事繁忙的王辰浩忘记了直升机的事情,帝国航空委员会的心思都花在了飞机上面,对直升机的研究并不重视,以至于直升机研制项目老早就立项了,但进度却非常的缓慢。主要因为用于直升机的研发经费都被挪用给其他项目了,开发直升机的人员更多的却是梦想着研发飞机,对直升机研发的热血也不够。

    但有一个人一直坚持着,他坚信帝国皇帝陛下王辰浩的每一句话都含有深远的意义。这点已经被整个中华帝国国民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他们坚信王辰浩是一个拥有先知能力的超人。

    这个人便是冯轲才——中华帝国航空委员会总监冯如的儿子,深受皇恩的冯如一家经常能够进宫见到皇帝,冯轲才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对王辰浩充满了狂热的崇拜。一次在冯轲才玩竹蜻蜓的时候,王辰浩想起了直升机的事情顺便跟身边的冯如提起,但那时中华帝国全身心的发展飞机,直升机的理论和经验都是空白,冯如重点研制先进战斗机。没有时间鼓捣直升机,很快也就忘记了。

    但冯轲才却记住了,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他放弃了他父亲的飞机设计之路,专攻直升机理论研究。

    光华三十年。冯轲才毕业后因为父亲的缘故,被直接分配到了帝国航空委员会工作。同事们都对他另眼相看,称他是走后门进来的。

    冯轲才天生好强,顿时放弃了在飞机设计室的工作,转而单独开辟了直升机研发实验室,这一呆就是八年。

    八年间,冯轲才凭借着他惊人的毅力,在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在实验室助手们都心不在焉的情况下,他竟然完成了直升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论证。

    最初的理论就是中国的竹蜻蜓。中国的竹蜻蜓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中国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现在。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

    冯轲才认为,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基于此理,他先是用电动机来带动竹蜻蜓起飞,再不断的校正螺旋桨,总结升力、发动机动力和直升机重量三者的关系。然后形成足够的理论数据后,再进行模拟实验,即使用大型航空发动机,使其固定在升力测试仪器上,开足马力测试螺旋桨的转速和升力值。直到升力值超过模拟直升机自重,可以直接飞起来时,再开始设计安装直升机机体和控制系统。

    但冯轲才的直升机研发经费经常被其他科研部门挪用或者占款,倔强的冯轲才拒绝去找上司,更不想提及他跟冯如的父子关系,于是他跟母亲商议,母亲将冯如的20万龙币的存款交给了冯轲才,冯轲才用这20万龙币自己开了一家儿童玩具公司,专门生产儿童用电动直升机玩具。由于中华帝国的富足,购买电动直升机的孩子相当的多。该产品迅速火了起来。

    冯轲才于是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在公司里纠集了一批喜爱直升机对直升机研究感兴趣的人一起探讨,首架自制直升机很快便问世了。

    F…12(F代表冯姓)是冯轲才直升机公司研制的首个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光华三十七年。试验机F1到F12于在两年内陆续试飞,到了三十九年F12基本成型,当年3月1日即获得了中华帝国民用航空署签发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两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

    首架直升机问世。并没有被全球航空界过度关注,但却提醒了百忙之中的王辰浩。

    很快,王辰浩召见了冯轲才,高度赞扬他在研发直升机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责令帝国航空总署立即成立直升机研制委员会,拨款亿龙币用于开发武装直升机、攻击直升机、运输直升机等项目。

    王辰浩对直升机的重视程度自然引起了帝**方的高度关注,随后冯轲才被任命为直升机委员会总监,全权负责研发军用战斗直升机。

    冯轲才在F12民用直升机的基础上。强化了机身、机翼结构,增加了适当的装甲防护,配备了两挺轻机枪,于是F12摇身一变成了GH…38型武装直升机。

    按照中华帝**事委员会的定义,所谓武装直升机,指具备一定的防御装甲和配备少量的自卫武器的直升机。它和攻击直升机的区别在于,攻击直升机是武装到牙齿的,配备专门用来攻击的强大武器系统。而运输直升机就很简单了。就是可以随时接送少量的人员和物资到战场。

    GH…38型武装直升机,该机空重858千克,航程402公里,机身长米,机身高米。旋翼直径米。动力装置采用阿德尔DK92型航空汽油发动机6汽缸引擎提供308马力,运载能力为4个担架和800公斤货物,正常巡航速度为165公里每小时,实用升限5365米,最大巡航速度205公里每小时,最大起飞重量:174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49千米每时,有地效悬停高度为5060米,无地效悬停高度为4480米,作为武装直升机,配备有武器,为两挺毫米勃朗宁轻机枪,备弹各300发。

    运输直升机由北洋重工根据冯轲才的F12民用直升机进行大幅度性能提升后,得到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运输直升机,命名为光华三十九年式GH…39型,采用了北洋兵器的新技术,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3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装1台475马力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4名全副武装的战士。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

    按照王辰浩的要求,直升机应该被用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尤其是安装大口径的重机枪用来扫射地面敌人有生力量比强击机超低空开火更有效,配备了反坦克火箭弹或者高爆火箭弹之后,可以给敌方的装甲部队造成致命性打击。在王辰浩的脑海里,攻击直升机就是敌人的噩梦,装甲部队的克星。

    由于王辰浩的特别指示,帝**方对攻击型直升机高度关注。

    攻击直升机由冯轲才的直升机公司直接研制,这也是王辰浩对冯轲才的一个奖励,高达亿龙币的研发经费直接注入冯轲才公司,令冯轲才和全公司的工作人员们顿时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的努力了起来。

    期间,王辰浩将他印象当中的攻击直升机(长弓阿帕奇)的特点当面告知给了冯轲才,这对于冯轲才来说,自然是受益匪浅的,其他很多航空公司陆续获得了消息,展开直升机的研制,争取分一杯羹,但由于没有王辰浩的特别指点,对于攻击直升机的具体性能要求把握不好,以至于最终他们拿出来的产品无法跟冯轲才的相媲美。

    GH…41武装直升机于光华四十一年初才问世,经过王辰浩的指点后,这款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就达到了惊人的战斗性能。

    GH…41武装直升机,额定乘员二人,一名飞行员和一名副驾驶兼炮手,位于串列布局的机舱内,视野非常开阔。该机长米,旋翼直径米,高度米,空重吨,最大起飞重量5吨。

    为了获得强大的起重能力,GH…41放弃活塞发动机而改用技术成熟的涡轮轴发动机,阿德尔dpk…3000型汽油发动机,1880马力输出,使得该直升机的最高速度达到277公里每小时,航程510公里,实用升限为3720米,爬升率:米每秒。

    武器方面是GH…41最大的两点,在王辰浩的特别指示下,冯轲才为其设计搭载了两挺并列毫米的M2重机枪,各备弹1200发,位于机头下方,可旋转攻击角度,主要打击地面敌方人员。另外直升机机体两侧外伸出四个挂点,分别可以挂载四具70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内分别装4枚火箭弹,一共可外挂16枚,用于攻击敌方坚固阵地、油库、装甲战车等目标。

    总得来说,中华帝国能够在四十年代初就研发出来先进的武装直升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不过,因为直升机技术整体上还不甚成熟,生产成本过高,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直升机都采用了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小,比功率低约为千瓦/千克,比容积低约千克/米3,但价格也低。出来攻击直升机外需要采用昂贵的涡轮轴发动机提升战斗性能外,其他直升机暂时也不需要安装高性能发动机。

    但缺点还是很多,例如除了攻击直升机外,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木质或钢木混合结构的旋翼桨叶,寿命短,约为6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对称翼型,桨尖为矩形,气动效率低,旋翼升阻比为左右,旋翼效率通常为。机体结构采用全金属构架式,空重与总重之比较大,约为。没有必要的导航设备,只有功能单一的目视飞行仪表,通信设备为电子管设备。动力学性能不佳,最大飞行速度低约为200千米/小时,噪声水平约为110分贝,乘坐舒适性较差。

    尽管直升机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但整体而言,中华帝国能够拿出直升机,并且配备给陆军装甲部队使用,这极大的提高了一线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GH…41攻击直升机,其强大的火力绝对是敌军地面部队的噩梦。也因此令GH…41刚刚问世就被冠上了死神的外号,并很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闪亮登场。

    对于帝国空军来说,有了攻击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大型运输机在起降的时候,周围就可以用这些直升机来担任警戒防御。

    如果在配合帝国空军的强击机进行对地攻击作战任务的话,效果将更好,帝国总参谋部在评估攻击直升机的作用后,认为攻击直升机将给装甲部队带来额外40%的攻击力加成,战斗力不可小觑。

    于是,帝**方大力采购各种军用直升机,尤其是GH…41攻击直升机,一口气采购了1200架,不过单价高达35万龙币的攻击直升机,资金富裕的帝**方亦感到头疼,还是王辰浩单独向国会做出了解释,最终说服国会给军方追加了这笔巨额直升机采购费用。

正文 第580章 导弹实战部署

    尽管中华帝国陆军对于直升机的战斗可靠性心存疑虑,但还是将其配属给了一线主力部队,用于配合战机进行地面攻击任务,形成高空、中空、低空立体火力搭配体系,提升帝国陆军的作战能力。

    对于陆军将领们而言,禁卫军第一装甲师最强大的火力已经不是传统上公认的坦克攻击集群了,而是加强给炮兵的火箭弹系统。

    暴风雪MK40式227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为自行常规支援武器系统,射程远、威力大、机动性好,反应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炮。基于前二炮部队装备的雷神17型火箭炮系统基础上,经过陆军多年的集中测试后研制生产的,主要用于填补陆军自行火力覆盖方面的不足。

    MK40暴风雪系统由M36虎王主战坦克的底盘作为其作战载体,运载车外观上象一种加长型的步兵自行火炮战车,其车体80%为通用部件,车体满载之后最大重量为24700公斤。MK40运载车最大爬坡度为60%,涉水可达深米,可爬越垂直1米的墙,可利用Y…8大型运输机进行空运。运载车驾驶舱采用铝装甲结构,为乘员提供防护,车内安装的气体微粒过滤器装置与乘员防护面具相连接,可有效保护乘员不受到化学、生物制剂和放射性沾染物的侵害。

    MK40系统的每个发射箱都含有六个火箭弹发射管或一个导弹舱。火箭炮发射管口径为227毫米,管数为12,战斗射速12发每分。其最大射程为子母弹32公里,布雷弹40公里。反坦克子母弹45公里。以第一装甲师的战斗力进行评估,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约为5分钟左右,战斗行军转换时间在2分钟。再装填时间为5分钟,时速54公里。最大行程480公里。

    为了更有效的提升自卫防护能力,MK40暴风雪系统在装甲和机动速度上都得到了加强,但是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生存能力,中华帝国陆军还在战术上进行了规定,即要求在己方部队的火力掩护下进入战场。

    不过,MK40暴风雪火箭炮系统的最大威力体现在其可以发射帝国陆军秘密武器——西北风六型(XBF…6)战术导弹。取名西北风,意为让敌人喝西北风。

    在此之前,帝**方在V系列导弹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多型号的导弹,第一型服役陆军的便是西北风六型短程地对地导弹。

    西北风六型导弹的设计类似中华帝国早期的V…1、V…2飞弹,但增设了用于修正航线的无线电控制系统,得益于中华帝国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进步,首次在导弹上使用了体积更小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进而取代了V…1V…2飞弹上笨重低效率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使得中华帝国在导弹技术方面获得突破式发展。

    在最初试验阶段,中华帝**事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轰炸机,赋予了H…61的编号。主要是用来迷惑西方列强,使其不知道中华帝国正在发展导弹武器。直到一系列秘密测试成功后,才在光华三十九年夏天统一以西北风XX型来命名导弹的型号。

    西北风六型导弹由帝**方直辖的总装备部负责研制,没有让帝国兵工企业参与其中,表明其高度机密性。

    原本研发速度不快。但很快情报部门从获知德**方也展开了飞弹研制工作后,中华帝**方决定加快导弹研发速度,要求工作人员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赶在德**方的飞弹计划完成之前,为帝**方研制出可靠性高、工业化经济的导弹武器系统。

    光华三十九年九月,最初的两枚H…61导弹交付给北疆空军基地成立的一个导弹中队进行适用性测试,并且随后在北疆首府上京(原沙俄阿穆尔斯科)进行实弹试射,并且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此后,帝**方陆续发展了多款导弹型号,其中陆军一线部队可以部署的是西北风六型地对地战术导弹。

    对于西北风系列导弹而言,中华帝**方已经解决了发动机问题,射程已经不在话下。以前测试的一系列V型导弹都是由于制导系统不精确,误差太大而备受军方诟病。

    中华帝国早期的V系列导弹所采纳的无线电系统,因其直线通信受制于地球曲率,有效距离最大只有400公里,并且这种无线电通信还很容易被敌方无线电信号所干扰。在理论上,导弹可以在飞行过程中交由其他车载中继站进行制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很难成功。

    而西北风导弹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帝**队第一个被实战部署的导弹,主要是其解决了关键的制导系统问题,打击精度大幅度提升。

    西北风六型地对地导弹通过导弹上的无线电系统与RD…80雷达系统和WD…69无线电通信系统进行联合制导。它使用了一个陆基微波发射器,为弹上控制系统提供导航所需的距离和方位角信息。利用此系统全程制导成为了可能,制导最大距离大约为1000公里。

    在导弹试验时,据传RD…80系统非常之精确,一枚改型导弹飞进了之前一颗导弹爆炸产生的坑中的传说,而这个几率基本上是十万分之一的。

    不管是不是传说,最终中华帝**方接受了这款导弹,足以证明其有一定的真实性。不过,这款导弹因为配备了复杂的指导系统而不得不单独在导弹外部挂上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专门装制导系统。使得外观上非常的难看。一度有人戏称这款导弹是背着包的日本小媳妇。

    XBF…6导弹总重5440千克,全长米,直径米,翼展米。装药类型黑索金高爆炸药或者热核弹头,战斗部重450~1050公斤,或者一个W2型9万当量的热核弹头。其发动机采用阿德尔A…3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20千牛。不带助推器情况下射程300公里,在两具液体火箭助推器高达240千牛的推力下。其最大射程达到1050公里。最大巡航高度为10600米,最大速度达到马赫1040千米每小时,使用移动发射车进行发射,使用小型弹头时则可以使用暴风雪火箭炮系统来发射。

    一个西北风六型导弹的发射组包括十一名成员。一名发射军官,通常由中尉或者新晋上尉来担任。一名上士担任主任技师,两名弹头技师,两名飞控系统技师,两名导航系统技师。两名空气动力和引擎技师——其中一人兼任起重机操作员另一人操作发射车,还有一名助推火箭技师。

    由于西北风六型导弹至少在理论上是“可快速机动的”,所有的发射设备都被装置在了卡车和拖车上。

    一枚斗牛士导弹需要相当多的车辆进行机动和后勤支持。导弹移除弹翼后,通过一个半挂车进行运输、一辆12米长,重达吨的发射车,还有目标选择车、弹头储存车、一台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一辆拖车、一个液压单元、一个移动式液压起重机。发射组配备了数辆吨和5吨卡车用于牵引这些发射架,运输车和发电机组等。在某些中队,每个发射组还有一辆大型拖车。用来储存武器弹药和补给。

    但由于后勤人员的数目过多,一个拥有五个发射组的机动西北风六型导弹中队成员会变得过于庞大。于是,帝国总后勤部要求发射中队就在固定的发射地点进行战备值勤,而放弃了机动发射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