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大哥-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混出了样子,这份本事确实是让人不服都不行。
“船厂那边现在是什么进展?”
“还行,五湖四海的青帮东拼西凑,加上船厂本来剩下的那些料子,勉强已经足够开工了,原来在船厂里工作过的一些老工人也都回来了,只是咱们青帮的这些个堂主现在基本上都榨的差不多了,您说的那些盐要是再不到就得压房子压地了,另外就是船厂这边的工人数量不够,要造你说的那种大海船,没有个几万人都不够,帮里的人手虽多但大部分都得在水上飘,现在有了府兵的身份咱们也不好再继续扩充人手,如今又赶上秋收,连临时工都找不到了。”
秦浩点了点头,表示了解,不理会众人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的神情,打了个响指便示意店小二赶紧上菜。
这帮堂主的目光很是灼热,盯在身上跟火烤似的,这也是在预料之中,他虽然名义上是帮主但其实跟这些扬州的堂主连认识的都很少,更别说什么交情恩义了,之所以这么多人下了血本跟着他一块干,一来自然是因为李世民的政策,二来就是秦浩一直以来无往不利的点金手和承诺的那几百万石盐了。
若是秦浩拿不出解决难关的办法,这些堂主恐怕不但不会继续追随他,反而会一拥而上将他给撕了,就好像五代十国期间,能打胜仗的将领哪怕是新兵也会拥戴有加,甚至披上黄袍就逼你当皇帝,可只要你打了一场败仗,转脸就跑敌军那边去了,谁特么能赢跟谁,完全视节操为无物。
秦浩无视了这些火热的眼神,看上去似乎一点要解释的意思都没有,可就是这种看似云淡风轻的表情却让青帮众人格外的踏实了一些,许多患得患失的负面情绪这一刻竟然暂时放了下来。
不一会,酒楼就开始上菜了,此时的扬州虽然还没有后世惊艳天下的淮扬菜,但南来的北往的人们汇聚在一起还是让整座城市充满了码头气息,因此菜式上甜咸适中南北皆宜,秦浩吃了两口竟然发现还挺好吃,比起他在自己老丈人家吃的都不差了。
“这一年我在洛阳帮着王爷们做生意,多少也攒下了些许财产,钱不多,但百十万贯还是有的,我已经托了淮安王帮忙运了过来,应该足以让咱们支应一阵子了,知道诸位苦,我可以跟你们保证,这样搭钱的日子只要等过了秋收就会过去。”
秦浩也知道这样的空头支票用处不大,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道:“我听说咱们的盐田已经圈起来一部分了,一会吃完饭咱们一块去看看咱们盐,来,干了。”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说白了,不亲眼看到那些食盐他们难受啊!尤其是他们几乎全都扔出去大半家产的情况下,一个个的都快得焦虑症了,只有食盐才是他们的定心丸。
其实不止是他们,整个青帮上上下下几万人都差不太多,有了食盐,他们就能从社会的最底层一下子上升到平民百姓眼中的几乎高不可攀的府兵大人,而没有的话,这所谓的府兵可就不是待遇,而是折磨了。
秦浩甚至怀疑,如果自己弄不出食盐来会不会被愤怒的众人给撕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晒盐
让许杰从巡防营中随意挑了百十来个人做护卫,秦浩伴着几十个青帮堂主在吃完饭不久之后就出发下乡了。
“柳大少,还有多远啊。”
“快了,咱们骑着马,再有小半个时辰就到了。”
柳大少自然就是柳家的少爷了,在洛阳跟柳家达成了合作共识之后他便以在南方不熟为由将柳大少一块带了过来,毕竟谁也不知道这发情的哥们是不是记吃不记打的性子,万一再骚扰小翠多不好。
柳家东眷是定居在襄阳的,虽说离着扬州也有好几百里一点都不近,但好歹也是南方家族的家族不是,起码也能算是半个地头蛇,他们现在要去看的田就是原来柳家的盐田。
制盐这门手艺最少也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只不过效率低下杂质太多,离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制盐还有一些差距而已,因此柳家是有现成的盐田的,也给秦浩省了不少事,他只需要将技术展现一下就可以了。
等到了地方,早有柳家的人已经在家主的带领下恭敬地等待在了那里,几口大锅正咕噜咕噜地煮着海水。
明代以前的食盐都是通过煮海弄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将晒过之后的盐水放到大锅里煮而已,如此做出来的盐几乎没有分离杂质的可能性,味道中苦远大于咸,因此在唐朝时海盐并不是主流的食盐获取渠道,管制也并不如何的严格,人们大多还是食用石盐,湖盐,井盐等,海盐只是南方百姓中的穷苦人吃的玩意。
“其实我这制盐的手法挺简单的,之所以一直不告诉你们保密,并不是因为技术秘方什么的,只是不想在圈田的时候增加难度而已,如今既然已经秋收,这时机也就差不多了,只是今天你们见过之后还是要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柳家主,田上的都是自己人了吧。”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圈田跟拆迁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好像当地的百姓如果知道市政府要搬过来,拆迁的难度和成本自然要几何上升,现在就特么够难的了,秦浩可不想再横生枝节了。
“秦帮主放心,全是我们柳家的自己人,今天不管看到何种神技都只会烂在肚子里,谁都不会出去乱嚼一个字的。”
“好,那就委屈你们了,人多口杂,这一个月你们就暂且生活在这盐田附近吧。”
“”
妈卖批,之前你丫可没说过要限制我们的人身自由啊。
见柳家主不情不愿的样子,秦浩似笑非笑地瞥了他一眼,眉毛轻轻地皱了一皱,似乎再问你有意见
形势比人强,这大腿自然是越粗越不是白抱的,想在这次盛宴中分一杯羹,自然就得付出代价的,咬了咬牙,柳家主干脆道“自该如此,全凭秦帮主吩咐。”
秦浩笑着点了点头,似乎是在赞赏这柳家主的懂事,随后便脱了鞋,一瘸一拐地走到了盐田边上,随手折下了一把稻草扔在上面测了一下这些卤水的浓度,取过几捅道“来,我给你们演示一下。”
说着,秦浩便吩咐柳家的人将卤水提出来倒入泥里进行了试验。
有人说,封建社会中的所有技术壁垒都是一层窗户纸,这话不能说完全是对的,但至少在制盐这件事上确实就是如此。
明朝以前,人们都是以水中取盐,却从没想过盐其实也可以从泥中取,这也是煮海取盐法和古法制盐最大的区别,直接将卤水倒入泥里,通过不停地翻晒提高泥土中的含盐量,最后日积月累之下这些泥土自然就会变成盐泥,年头越高的盐泥产出来的盐就越好,眼下虽然只有新泥而没有老泥,但做实验的话却也够用了。
柳家主派了几个壮汉拿着用来翻庄稼地的耙子不停地翻搅着刚刚倒了盐水的土地,随后问道“然后呢”
“然后什么然后,哦,你们准备了酒席招待我们这怎么好意思呢,我们都是吃过了来的。”
众人一听秦浩这么说就连青帮的人都懵了,几个意思啊这就完了你的神技呢你的盐呢
“看今天这日头,估摸着明天中午吧,只要翻搅的那哥们不偷懒,你们就能看见盐了,对了哥们,如果觉得搅拌的时候干了的话就再浇点卤水,一直到明天早上出太阳了才能停,知道不”
那汉子脸色一苦,却不敢多说什么,只得憋屈地点了点头,其实是柳家的一个嫡系,虽不至于四体不勤但其实也是个读书的苗子,一听说要不停地搅拌一宿才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时间居然都忘了可以换人的茬了。
其实真正的古法晒盐自然不用这么一刻不停地搅了,多晒两天的事罢了,搅拌说白了就是以劳动换时间,为了试验的速度而已,毕竟秦浩不可能在这盐田待两三天不是。
但是,真正的晒盐其实并不比这汉子轻松多少,因为盐泥需要在烈日下不停地翻动,因此秦浩这新方法晒盐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重体力活,尤其是在没有橡胶靴子的情况下,工人只能光脚进田,这活干不了几天一双脚就废了,等年老以后晒盐工十之**都会变成瘸子。
秦浩自然也将这一点跟众人说了,众人却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都是穷日子过来的,在他们看来最不值钱的就是身上的力气,牺牲一双脚,换来百石盐,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事情。
唉,可怜人啊,想到此,秦浩更加坚定了早日建造大船去东南亚的决心,只要有了橡胶,这样的悲剧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过要想造大船就得有钱,要想有钱就得多多圈盐田,多多圈盐田就得多多的盐工,这特么还真是个无解的循环。
当天晚上,众人在简单地喝了点淡酒之后就休息了,谁都没有开怀畅饮的兴致,甚至一整个晚上真正睡得着觉的也没几个人,那几个晒盐小哥都快哭了,一帮子大佬在一晚上的时间里几乎保持着每隔几分钟就出来一个溜达的频率来确保他们真的没有偷懒。
第二百五十四章 任重道远
第二天中午,当众人看到那些泥土上的小盐粒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技?我特么怎么就没想到呢!
还真就这么简单,存盐于泥,只要不停的重复这一过程,用不了几波,等盐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用小铲子收走就可以了,还可以往里面倒入清水,让人用脚不停地踩,踩出来的就是几乎纯粹的盐水,分离盐水可比分离海水容易多了。
不得不说讽刺吧,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国人煮了五千多年的盐愣是没有一个盐工想到过,偏偏等明朝时所有的盐田都用上这样新方法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方法是谁发明的。
众人这才明白,为啥秦浩宝贵似的始终不曾将制盐神技透漏出半个字来,因为这法子根本就瞒不住,只要这边开始晒,不出半个月这法子恐怕就会天下皆知,随便一户人家就能有样学样。
窜天鼠第一个就蹿了上去,仔细地从那一堆泥土里挑出一个大粒来含进嘴里,随即就露出了狂喜的笑容。
“好!太好了!一点不比井盐差。”
不比井盐差,短短五个字却好像有一种奇特的魔力,霎时间让所有人都跟着疯狂起来了,众人哪里还有什么青帮帮主的形象,一窝蜂的像狗一样扑了上去,撅着屁股就上盐泥里边去捡盐往嘴里塞,甚至许多人连泥都来不及吹干净,一边往外面吐出泥块一边哈哈大笑,那画面看上去要多诡异有多诡异,秦浩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这种古法制出来的粗盐,质量上其实也就是一般般,远没法跟现代真空工艺制造出来的相比,现代的纯盐没有加碘之前一般纯度都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这里的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就不错了,确实也就能勉强跟普通的井盐相比,连青烟都要不如,不过其成本和人工的消耗比起井盐可少了太多太多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的产量。
整个中原大地一共才多少口盐井?而整条海岸线画过来,又能画多少盐田?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海边就适合做盐田的,真要是这样也就甭提什么管制了,盐田的选择必须得是那种有大涨潮和大落潮的地方,还得是日照好降雨少的地方才行,最理想的大片盐田就在这两淮一带,这也是明朝专门在两淮一带收盐税的原因,至于其他地方的盐田因为不成规模其实也挺不好管的,私盐就是这么来的。
基本上适合圈盐田的地方都是不可能种的了庄稼的,但朝廷既然要成片成片的管制起来自然得把附近的居民全部迁走才是,虽说都是盐碱地收成什么的也实在不多,但特么国人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别说是盐碱地了,沙漠高山都能让他长出庄稼来。
之前,秦浩已经让程怀默借着他们家的势力开始着手了一部分的拆迁工作,但扬州那边工厂迟迟不开工,大量的百姓还是得不到安置,而那地里的庄稼只要还没收,谁也不舍得就这么把田给弃了,也因此这拆迁工作的进展实在是太慢太慢了,几个月过去,连一万亩都没清理出来。
“许大哥,恐怕我们没时间去做那细致活了,等扬州府兵简单训练之后,你辛苦一点,亲自负责拆迁的全部工作,两淮沿岸所有校尉以上官职全部直接向你汇报,秋收后一个月内务必将所有的盐田全部清理出来!这些府兵以后轮值就负责镇守盐田吧。”
这活无疑是很辛苦的,许杰不怕辛苦,却忍不住的皱眉叹气道:“这么急的话。。。。恐怕,要死很多人啊。”
秦浩也深有同感,不由得一阵落寞,只得陪着叹息一声道:“许大哥,慈不掌兵,这不仅关乎青帮,关乎水军,甚至关乎我大唐的百年国运,民族的千年兴衰,这个时候,不能心软,我会尽快弄到钱来做安置费,敢贪墨百姓安置费的军官一律军法处斩,但那些发足了安置费却不愿意迁的百姓。。。。。抓了吧。”
“好,道理我都懂,咱们当兵的,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众人这时听了秦浩和许杰的对话,一时间也都有些唏嘘,刚刚还喜极而泣的情绪瞬间就转向了低落,纷纷表示愿意再捐出钱来,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支持这圈田大业,青帮所有帮众自然更是全力支持了。
就像许杰说的,尽人事,听天命,这绝不是一项容易的工程,对比一下若干年后满清的迁海令就知道了,他圈盐田的范围比之满清迁海其实也差的不是太多了。
秦浩还记得这段历史是这么评价的:‘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翻译一下就是说,迁海的百姓一大半都死了,十之一二没死的也快饿死了。「呵呵,康熙圣君」
秦浩自然不是鞑子,这是他大唐自己家的百姓,真要干出这样的事儿到时候谁也保不了他,五马分尸都未必不可能,可是政治这种东西,从中央到地方,从下令到执行,一向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康熙下令迁海的时候想过会这么惨么?应该是没有的,秦浩自问论能力他未必就比得上康熙,他能做的,除了玩命给盐田百姓赚尽量多一点的安置费之外其实也不多了。
“交给许大哥了,许大哥咱当初在洛阳的时候,百万灾民都能被咱安抚住,就不信咱们哥俩联手会整不了这次的圈田。”
许杰转过头来微笑着看着秦浩,这一瞬间俩人还真找到点去年刚进洛阳城时狗屁没有还背着百万包袱的感觉,伸出手,握成拳头,秦浩也笑着伸出拳头有力的对碰了一下,这是秦浩从后世带来的姿势,去年他们心里没底的时候经常这么给自己打气。
一阵秋风吹过,卷起了一地凉。
“起风了,该干活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杀猴儆鸡
秋收总是令人愉悦的,虽然此时的大唐因为还没有引进可以一年三熟的占城稻,粮产量并不太高,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秋收的喜悦,只是今年许多百姓收获的时候脸上都看不见什么笑容,反而尽是忧虑。
今年朝廷有政策,所有适合圈田的地方都不收税,收多少都是自己的,还有青帮的人主动过来将他们的粮食收走,并用超过市场价的真金白银来进行支付,但是他们还是乐不起来,因为作为代价,他们秋收之后就要离开了,离开这片世世代代生养他们的土地,对未来的迷茫让他们此时的神态显得很阴郁。
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盐碱地产粮是不够的,因此这些百姓都属于货真价实的底层穷人,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的命并不太值钱,有些村子贪图拆迁的补偿款,决定如果真的有钱可拿的话倒也愿意配合朝廷的工作。
但更多的刁民则决定团结起来,暴利抗法,要知道他们手中的锄头爬犁抡起来打在头上也是要人命的,况且初唐时期民间不禁兵器,正儿八经的武器人家未必就没有。
这特么无疑给拆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但真正的难度还不是这些,关键在于特么的钱,没钱,他想圈地就只能学满清,放火烧屋,放兵杀民了。
于是,当秦浩回到扬州以后几乎是连一宿的安稳觉都没睡,就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他的赚钱大业之中。
全大唐青帮的堂主都开始砸锅卖铁了,秦浩甚至还让青帮的众人开始众筹了,稀里糊涂搞的跟股票似的,自家老丈人那也没放过,一口气借出来了将近五百万贯的巨款,加上淮安王李神通借的三百万和其他王爷们陆陆续续借出来的,总数已经突破了两千万贯大关,十几船的金子陆陆续续正在赶来的路上。
但这,只是满足一个基本线而已,只能保证刁民的反抗不会太激烈,并不能保证他们会欢天喜地,更何况正所谓过手抽头,虽然许杰肯定不敢贪墨拆迁款,但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真正办事的还是那些小兵们,保不齐其中就有些败类从中抽一部分。
记得前世的时候,一听说谁家要拆迁,那都是要放鞭炮庆祝的,最吉利的字眼早就不是什么恭喜发财,而是一个大大的圆圈里画一个拆字,秦浩就算不能做到让这些可怜的百姓发一笔横财,但起码也得让人家高兴一点不是。
于是乎,秦浩就找上了李泰。这些拆迁了的百姓大量涌入扬州,才会创造大量的劳动力,有了这大量的劳动力才有的这扬州大开发计划,更别说这么多盐从扬州走光漕运一项每年给扬州拉动多少的gdp了,这么大的好处,扬州大都督府不掏点钱是不是就太不够意思了?
当李泰理解了秦浩的意思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你又不是不知道,这大都督府就是一个空壳,我哪来的钱给你?”
“没钱你赚去啊,这不是扬州大开发呢么,这帮人鼻子灵着呢,我们青帮这么大的动作他们肯定知道盐的事成了,盐的事既然成了他们投钱肯定是要不惜血本的啊。”
“这。。。这跟孤有什么关系?就算以后扬州的税收会水涨船高,那也是以后的事啊。”
“笨啊,扬州城一共就这么大,就算咱们把城墙推倒了扩建又能扩到哪去?另外这美丽的景致得保留吧,原来扬州的居民你得保证人家生活吧,你算算,这样一来能留给他们投资的地皮还有多少?地皮就这么大一点,想来投资的人那么多,你不会卖地皮么?我知道他们都是大佬,之前也都跟严县令签过文书,但他一个县令,凭啥决定咱扬州的发展规划?统统撕了重来也就是了,要不然我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叫你过来。”
“嗯。。。你是想用地皮钱来付沿海百姓的补偿款?”
“是啊。”
“好吧,我听你的,现在应该怎么做?”
“嗯。。。。现在,应该找个重量级开一刀,让他们知道,想开发扬州,你得拿出真金白银出来才行,哪的地皮最贵?当然是居民区了,房地产生意已经在洛阳证明了它下金蛋的小母鸡的本质。”
“你疯了!那生意可是我李家皇亲们的,他们都是我长辈。”
“最大的股东还是我岳父呢,这次盯上扬州的权贵实在是太多了,要我说,想要考杀鸡儆猴来震慑根本就不可能,咱们得杀猴儆鸡才行。”
李泰一时间还真有点跟不上秦浩的思维,他发现治国这种事自己真的是太不擅长了,还是吟诗作对比较符合他的气质,也不敢听信秦浩的一面之词,当天晚上他就去找杜楚客商议去了。
老东西毕竟做过那么多年刺史,又是杜如晦的弟弟,经验毕竟比秦浩丰富一些,兼听则明么。
让秦浩也没想到的是,杜楚客那货居然同意了,不但没有任何的阻挠反而大加赞成,支持秦浩的想法,这倒让秦浩对他的观感改变了不少。
在杜楚客看来,下扬州就是一招臭棋,但既然已经来了,短时间如果回不去的话自然要想办法止损,在他看来,承欢圣人膝下固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但用政绩证明能力未必就是昏招,远的不说,杨广作为次子不就是在扬州靠政绩证明了能力么。
呸!这特么什么破例子。
况且他也知道拆迁之险,这活就算是青帮在干,但毕竟是在扬州的地界上,稍微死几个人倒是没什么,可要是闹出了大乱子,出现个比如陈胜吴广窦建德之流,那乐子可就大了,他杜楚客这点格局还是有的。
只是杜楚客没想到的是,秦浩会无耻到这种地步,这特么明明是他的事,也是他的建议,结果第二天人家居然躲了,临走之前还搞了个什么地王拍卖会出来,上面应有的流程一应俱全,可偏偏他人却跑金陵去了,这特么不是欺负人么,好端端的跑金陵去干啥,你丫这得罪人的拍卖会还缺个主持人呢啊!
没办法,这拍卖会总不能让越王殿下亲自上吧,整个扬州城目前能主持这破事的似乎就剩他自己了,但愿那些王爷们能讲道理,至少不会当场揍自己一顿吧。
嗯。。。。。也特么备不住啊!
第二百五十六章 琅琊王氏
李唐的王爷应该是历朝历代皇亲中,过的最幸福的了,他们不但有尊崇的地位,更是有着真正的绝对实权,就算是离开了地方,大多也能在地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