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小,有时也有城小的好处,那便是防御起来兵力更好安排。
  大行城中。
  论官阶职务最高的是于仲文,这位右一军大将同时还是右翼四军统帅,同时他在十二卫的军职还是大将军。
  其次是薛世雄,他是左三军大将,十二卫军职是右翊卫将军。
  再就是宋老生,他是左五军亚将,但十二卫里的军职只是虎牙郎将。
  因此,于仲文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大行城五万余隋军的主将,薛世雄与宋老生为副。不过大行城是此前罗成攻下,派宋老生留守,再加上后来侯莫陈乂与冯孝慈带几千人马突围来大行城,因此城中五万余兵马,倒有一半兵是左五军的。
  因此宋老生与侯莫陈乂、冯孝慈、阎毗几个左五军将领,便也比不少三四品,可却手底下没几个兵的将领要硬气的多,于仲文与薛世雄军议之时,也会认真的询问他们的意见。
  比如现在,负责城防的便是宋老生,幸亏当初罗成把辎重营和战车营留下,又把许多辎重粮草器械留在这里,使得攻防争夺激烈,但打到现在,宋老生也没让一个高句丽兵攻上城头。
  “还能守多久?”
  巡城的于仲文问。
  “就现在这样的攻势,再守个十天半月应当是没问题。”
  于仲文眉头紧皱,“只能守这么久吗?”
  “关键是粮草,还有就是箭矢消耗的太快了。”
  一边的薛世雄道,“我们不能一直这样被动的在城里防守,现在外面足有七八万高句丽人,我们一味在城里死守,那就是抱着头让人家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太被动了。必须积极防御,得出去打。”
  作为有经验的大将,薛世雄很清楚如今这样的战斗方式有多被动。
  “于帅,我愿意天黑后率一支精兵杀出城去。”
  “确实不能继续这样被动了,若是薛大将能带一支轻骑杀出去,在城外夺取一处高地作为据点,与大行城互有依托,则可以有效的牵制与威胁城外的高句丽军。若有机会,能够烧夺他们的粮草补给,那就更好了。”
  “可是现在出城,也太过凶险了。”宋老生提醒。
  当初他没有在城外立营,就是因为兵少。
  虽说孤军不存,可如果兵弱,你还分兵几处,就容易给别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也不知道罗成现在怎么样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打下平壤来。”
  于仲文心里很后悔当初几次听到罗成的建议后,去与宇文述据理力争。
  本来当初罗成说平壤附近会有高句丽重兵集团,他也听进去,甚至建议宇文述说先往鸭绿江口打下一两座城来,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最后还是罗成帮他实现了这一计划,要不是当初罗成打下大行城,现在这五万余人,早就没有立身之处,就跟萨水和鸭绿江边那几十万败军一样,估计都死的死、俘的俘了。
  后来,他们兵过萨水,进兵平壤城下,罗成说让他们不要攻打平壤,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
  虽然最大的责任在宇文述,可他这个右军统帅也没能发挥作用。
  “之前,这附近起码有十几万高句丽军,但这些天反而兵少了,起码走了一半。估计是往平壤去了。”薛世雄分析,这些兵估计就是救平壤去了。
  他心里觉得,罗成并没能攻下平壤。
  “是啊,就凭两万人,要在短短时间里硬攻下平壤,谈何容易啊。”于仲文叹道,他自认为就是自己,带两万人去平壤,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建功的。
  “如果罗成未破平壤,而高句丽人又有七八万大军南下,那罗成会怎么样?”
  几位将军都沉默了。
  两万隋军顿兵坚城平壤之下,强攻不下,而此时孤军深入,偏偏敌军大兵回师来援,前有坚城阻挡,后有大军压迫,只怕这两万人是凶多吉少啊。
  “现在就指望着水师的来护儿了,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半点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
  “是啊,这个来护儿,自平壤兵败,就再也找不见人影了,等回去后,我定要御前参他一本。若不是他贪功冒进,我等也绝不有此之败。”
  大行城的守军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能看到有水师的船从大行城附近的海上经过,可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一条船。
  “诸位将军放心,我之前已按罗大将的安排,早派了几支兵马到江口海上的几座岛上观察,一旦有水师船只经过,肯定能有发现的,到时联络上就好。”
  “你听,高句丽人鸣金收兵了。”
  “今天天色还这么早,高句丽人怎么就撤了?”
  于仲文也有些奇怪。
  那边城下,高句丽军如潮水般撤退,留下成百上千具尸体在城下。
  高句丽军帐。
  高建武见到乔装而来的乙支文德,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时候乙支文德怎么来了,更不明白他为何要乔装一个轻骑兵前来。
  “这是为何?”
  “请将军让亲卫把守好营帐,任何人敢私自靠近格杀勿论,更勿透露半点我到来的消息,我有重大消息相告。”
  高建武莫名其妙,可最后还是如此安排了。
  “说吧,何事?”
  “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乙支道。
  “什么意思,什么叫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
  “我回晚了一步,我回到平壤前,罗成就带兵攻破了平壤城,还攻破了内城和宫城,他擒住了国王,然后杀了,他还驱赶平壤及周边共二十万百姓,把整个平壤城给拆毁焚没,如今平壤城已经没了,我们的大王也没了。我此来,就是要赶在渊太祚知道这个恶讯之前,请将军立即率兵去国内城,抢在渊太祚知晓消息前,在陪都国内城继大王之位。”
  “这怎么可能?”
  高建武一脸懵逼。


第396章 开仓
  齐郡。
  章丘城中,通守张须陀召集了县令杜如晦、县尉罗贵以及长白府长史柴孝和等诸人。
  “灾民越来越多,任其下去,这些受灾百姓就会成为饥民,然后便会成为流民,最终就会变成四处劫掠抢夺的变民反民。罗县尉,章丘还有多少粮食?”
  罗贵之前是县录事,但因为这段时间罗贵带着章丘的郡营乡团剿匪平贼有功,于是张须陀亲自保举他为章丘县尉,儿子罗成在辽东军功勋著,已经是襄阳侯还成皇帝新宠,而罗艺又晋为燕国公,襄阳罗家如今是红的发紫,东都留守朝廷当然没有人驳回这个小小县尉的授职。
  于是乎,现在罗贵便也成为章丘县尉,与杜如晦一起搭档主持章丘县务。
  听张须陀询问,罗贵如实道,“章丘县还有不少粮食,官仓里的粮食还是满的,另外义仓里粮也是满的。只是这仓粮,若未得朝廷之令,地方是不得私自开仓放粮的,按律,私放粮一粒,也是斩首之罪。”
  隋朝最注重粮食征收,尤其是在租庸调制之下,田租的收成是极大的。而同时隋朝的户口管的严,隐户逃户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官府按丁征租的情况下,百姓手里大部份的粮食其实最终都收到了官府手里。
  另一方面,朝廷又在地方设立了义仓,百姓按田亩纳义仓粮,相当于又加征了一笔地税。
  无数的粮食从民间汇集起来,最后朝廷把这些粮食一点点的转运汇集,各县都有转运仓,而在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更是设有许多更大的转运仓。
  沿着运河与黄河这条水陆命脉,隋朝还有六座巨无霸式的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
  每仓其实就是一座仓城,储米百万石以上。
  而其中的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的巩县,建于大业二年,仓城周长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能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座兴洛仓,能够最大储漕米两千四百万石,不但供应东都洛阳数十万军民的粮食,而且还能随时通过运河、黄河向天下各地输运粮食。
  可以说,隋朝几十年积累的粮食是一个天量的数字,按朝廷所估算,现在六大仓和各地仓库里的粮食,还能够供朝廷食用四五十年。
  本来说,有这么多粮食在手,隋朝是不怕天灾的。
  但问题却在于,田地产出是有限的,朝廷征的多,那百姓手里的粮就少。平时还少,一遇灾年就不免青黄不接了。
  而偏偏古代交通运输极不便利,粮食大多集中起来储存了,真要调运也极艰难。就如这次征辽,为了供应辽东百万大军,朝廷不得不征发三四百万的民夫运粮。
  每往辽东运一石粮,耗费却高达七石。
  而另一方面,官府手里虽粮多,但对仓粮的管理朝廷也极为严格,任何仓库开仓放粮,没有上面层层审批,是坚决禁止的,谁敢私开仓放粮,那就是重罪,轻则丢官免职,重者掉脑袋。
  “今夏黄河水灾,水淹河两岸四十余郡,受灾百姓多达百万之众。如今青黄不接,百姓成饥民,苦等朝廷批复,还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饥民们都嗷嗷待哺,等不等,再等就要成变民,先不要管其它的,先开仓放粮安抚灾民要紧。否则,我们今日剿了裴长才,明日又来个石子河,后来又来个秦君弘,这贼是剿不尽的,而这些贼匪原本皆是我朝良民百姓。”
  罗贵也不由的点头。
  虽然这段时间,他们东征西讨,在齐郡始终没能聚集起像样规模的贼匪,可是越剿匪越多。
  今天这里平灭一伙,明天那里又举起一堆。
  为了填饱肚子,无数的饥民已经扛着锄头拿着柴刀反了,他们去攻打县城,抢夺乡村,就为了一口吃的。
  张须陀来章丘坐镇,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流民向着章丘这边靠拢,因为这里有长白山,饥民们还是希望这里能有个庇护之所。
  “放粮吧。”
  一直没吭声的杜如晦也道,“所有章丘转运仓还有义仓,都打开放粮。不过放粮前得做好预案,以防到时发生混乱,还请通守和县尉多派兵员把守仓库,让人维持秩序。”
  “这是自然,我让郡兵把守各仓,杜县尉派乡团维持秩序。”
  杜如晦又道,“光是开仓放粮还不够,我觉得可以趁此机会赈灾同时,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修城墙、道路、桥梁,疏浚河流渠道,也算是以工代赈。”
  放粮施粥,然后让灾民做事,这比起单纯的放粮确实好多了。
  “杜县尉不愧为干吏啊。”张须陀夸赞道。
  “其实这也不全是我想出来的,之前士诚还在章丘的时候,我与他经常聊一些县务,其中就有聊到关于赈灾的办法,这以工代赈还是士诚提醒我的。”
  在灾时,以工代赈,不但能够借机兴修水利,修葺城墙道路,而且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能够把那些不稳定的青壮灾民,先组织起来。而有了官府的组织,也能大大减少出现骚乱暴动的可能,这也算是釜底抽薪之计了。
  “好,就按杜县令的计划去做,至于私开粮仓若有什么后果,都由我张须陀一力承担。”
  “若真有事,我也愿一起承担。”杜如晦表示,他会给祖父去信,把这里的情况详细说明,让他帮忙去与朝中相关衙门通气商议,希望早点能拿到正式开仓许可。
  开仓赈灾的事情商议的差不多了,几人一起喝茶。
  “这马上就要进入九月了,辽东也差不多要天冷了,这征辽怎么还没有成功?”杜如晦担忧的道。
  “是啊,马上九月了。”张须陀叹声。
  九月,意味着辽东开始变冷,要不了多久更会开始下雪,到时辽东就很难继续展开军事行动了。
  而天一冷,这几百万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也会更加艰难。甚至再冷点,河北的运河也将冰封停航,到时粮草辎重的输运更加成问题。
  仗打到现在,也没有听到什么真正的捷报,只怕今年这场庞大的东征怕是要虎头蛇尾了。
  一次失败的东征,不知道耗费了多少民力。
  “也不知道士诚在辽东怎么样了,此刻,不知道是不是在平壤城下呢。”罗爹担忧起远在海外的儿子罗成。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当父亲的一样担忧。虽然之前他也恼罗成在外面跟那阎家娘子犯的错事,可时间一久,他还是挂念起儿子来。
  算算时间,那阎家娘子的肚子怕也得有七八个月了,怕是快要生了。
  “哎!”
  三人突然一起叹息了一声,大家对视,都只感觉满满的无奈。


第397章 罗艺大破新城,李世民初显威
  “这便是三娘?”
  新城下隋军大营,左武侯大将军、右六军大将、燕郡太守、燕国公罗艺身披御赐铜甲,手按着玉具剑,目光在那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人身上打量。
  李三娘一身银甲,外面罩一件银袍,手持一杆银槊,佩一把银剑。她一手捧着银盔站在那里,笔挺飒爽。
  连罗艺见了都不由的心里赞叹了一声。
  巾帼不让须眉。
  “末将李秀宁拜见大将军。”
  李秀宁冷面带霜,不苛言笑,可越是如此,罗艺反而越欣赏这姑娘。其实关陇贵族多是军事起家,哪怕是当初的那些陇右豪门也多文武兼修,因此这些贵族之家的子弟个个都十分勇武。就算是贵族之家的女子,好多也是能骑的了快马,开的了角弓的。
  不过这些年,天下承平,贵族家也渐染上了向文的流俗,好多贵族子弟都慢慢的学文了,更别说那些女子们了。
  而李渊的这位嫡女,居然能够顶盔持槊,那真是不一般。
  “秀宁,这名字不错。不知贤侄女,现在所任何职啊?”
  “御营左一军中厢亲卫团副将。”
  罗艺点了点头,目光往旁边看去,一眼便看到了脸色不怎么好看的李建成。
  “李公子也在啊,不知担任何职?”
  “暂任记室参军之职。”
  罗艺呵呵一笑,李三娘都是亲卫团副将,这李大郎却是个记室参军,有些意思。
  “亲卫团一营副校李世民拜见罗大将军。”
  李建成旁边一个英气少年大声见礼,罗艺见这少年年纪不大,但声音洪亮,尤其是那双眼睛很亮。
  “你定是唐国公的二公子了,想不到也这么英气逼人啊,今年怕还没十六吧?”
  “回大将,我今年十五岁。”
  十五岁,就已经出任营副校尉,不得不说,很有几分武家将门子弟的风范。
  “我考考你,你说此次我们两军围攻新城,陛下限期一月破城,你可有什么好的破城之法?”罗艺问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客气,直接便道,“其实在职下看来,要破新城易如反掌。新城现在顶多就剩下四五千守军,虽凭借山城之险要,负隅顽抗,但是毕竟也是久疲之军,围城这么久,他们也是身心俱疲。”
  “年轻人可别学着说大话哦?具体有什么计划说来听听?”
  “当初罗大将军破武厉逻城之时,据说是听了襄阳侯的计策,在城下修了一条鱼梁大道?”
  “没错。”
  李世民笑道,“如今我们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在新城下也修一条鱼梁大道。新城城周十余里,守军却只几千,就算加上城中万把青壮也依然是城大兵少。而之前的长期围城,新城外围的防御工事已经被扫除的差不多了,因此我们现在面对的不过是困城自守的几千疲军,直接征召一批俘虏和一批民工过来,以弓箭掩护他们填土堆一条鱼梁大道,直上城墙,到时破城便轻而易举。”
  罗艺听了直点头,这李二郎想不到这么年轻,可脑子却很活,居然能够说出这么有效果的办法来。
  其实这鱼梁道不过是攻城之法里很普通的一种,一般情况下是并不实用的,除非城中敌人已经只能困守而不能出击,且兵少的情况下,这才有机会让你从容堆一座通上城的土山。
  但现在新城的情况,确实适合修鱼梁道。
  “可惜新城是山城,否则鱼梁道配合地道,一明一暗,更加稳妥。”李世民道。
  “唐国公啊,你家这二郎真正了得啊,才十五岁,居然有此等见地谋略,了不得。”
  李渊也有些得意,这个老二虽然比起老大小了好几岁,但论聪明确实要胜过老大建成几分,只是之前眼疾,让他担忧了好久。
  “再怎么比,也比不过你家的襄阳侯啊,襄阳侯才是真正厉害呢,此刻,说不定襄阳侯都攻入平壤,生擒了高元。”
  “哈哈哈,我家士诚,如今不也是你之女婿嘛,一家人,都是自家人。”
  新城下,李渊与罗艺两军汇合后,简单的军议过后,罗艺便同意李渊用李世民的计策,修一条鱼梁大道直上新城城墙,选的位置是新城比较平坦的一段,这段城墙下地势平坦,同时外面开阔,正适合隋军强大的弓弩发挥,有利于掩护俘虏和民夫们背土筑坡。
  用了三天时间准备。
  李渊和罗艺弄来了数万俘虏和民夫,又在攻城处立起了无数的投石车、弩车、箭塔,配合着一个又一个的隋军方阵的弓箭,立即对这段城墙形成了绝对的火力压制。
  战鼓如雷。
  无数的民夫和俘虏们在隋军的督促下,肩挑手推,把土方往城下运。
  为了保证胜算,李渊甚至直接让人同时修筑三条鱼梁大道。
  一天时间,隋军两军七万人马,射出了数百万支箭,那一面几里的城墙上下,都早被箭支插的密密麻麻。
  死在隋军箭下的高句丽军、民,不下两千。
  可高句丽人还得举着盾牌、锅盖来守,不守不行,鱼梁大道虽然修的慢,可却也在不断成型,若是他们不在城下放箭,那修的更快。
  但就算付出了巨大伤亡,他们也没有阻拦得了隋军的鱼梁大道。
  城上,杨万春面如死灰。
  “想不到罗成走了,来了郭衍,这郭衍走了,又来了李渊罗艺,这下看来新城难守了。”
  “可咱们守了这么久,这就样算了吗?”
  杨万春咬牙切齿,“都是渊氏不肯救援,这么久的时间,也不肯发一兵一卒来。”
  “现在他们想发也发不了,几十万隋军盯着这辽河一线的大小山城,日夜攻打呢,谁都出不了城。”
  “那我们只能跑了,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早晚我们还会回来的。”杨万春观察了隋军一天,早已经判断出来,这次他是守不住了。
  实际上打到现在,新城中能战的士兵只有三千人了,剩下虽还有万余兵马,但其实都不过是他征召城中青壮临时武装起来的,这些根本还不能算是兵。
  夜幕降临,一天的攻城结束,隋军在西南城墙下点起无数篝火,把那段照的如白昼一样。而在新城的东北一角,杨万春却带着三千守军,趁着夜色悄然逃出城,为了能够多争取点时间,杨万春甚至连城中百姓都没有告之,更别说带他们逃。
  等天亮之后,隋军再次对城上展开弓箭射击时,发现城上居然没有回应了。
  当那些缩头缩脑的俘虏和民夫们运着土靠近城下时,居然一支箭也没射下来。
  “怎么回事?”李世民皱眉,“难道高句丽人还要出城来毁鱼梁不成?”
  旁边的罗艺却哈哈大笑,“不,杨万春已经逃了,传令,云梯架城,破城!”


第398章 拔矢啖睛独眼龙
  当隋军先登将士们抬着云梯冲近城墙,没有遇到阻击。他们衔刀攀梯而上,没遇到阻击,他们登上城头,一跃而进,依然没有遇到阻击。
  事实上,当天亮后,新城中的高句丽人便终于发现城主杨万春带着他的三千兵马悄悄跑了。
  新城人懵了。
  为了守卫新城,他们与隋军鏖战了几个月,前后死伤无数,可结果最后说要与城共存亡的杨城主居然跑了?
  懵逼过后,就是恐慌。
  新城的高句丽人清楚的记得,之前来攻城的隋军是多么的凶恶,那个罗成居然驱赶着上万的高句丽人来送死。
  现在杨万春跑了,最后的三千兵也跑了,这新城就靠他们这城中几万百姓肯定守不住的。一旦隋军入城,岂不是要屠城?
  惊慌的新城人开始也跟着逃跑。
  西南方向有隋军,于是他们便都跟着往东北方向跑,希望能够追上杨万春的兵马,得到一点保护。
  当隋军天亮后展开攻城时,新城内正乱成一团,大家拖家带口争先恐后的往东北方向逃出城外呢,因此城上一个守军也没有。
  城门被打开。
  一名先登将士跑到罗艺面前禀报。
  “报大将军,新城内乱成一团,杨万春昨夜就带着三千残兵向东北逃跑,今早新城中的高句丽人才发现他们悄悄逃跑,于是也跟着逃跑,现在全城混乱。”
  “哈哈哈,居然逃了。”罗艺有些得意,皇帝限期一月破城,现在这才几天时间,就已经破了新城。
  一边的李渊更是长松口气,这次来打新城,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提着脑袋来的,现在,一颗心终于可以放回原处了。
  “先入城,封住四门,不许让高句丽人逃了,另外,第一时间控制城中的官衙、府库,保护好里面的户籍文书、钱帛物资等。”李世民在一边提醒。
  “二郎说的对,赶紧的。”李渊道。
  数万隋军蜂拥而入,各团营分工明确,抢夺控制城门的,占领衙门府库的。
  一队队的府兵分别占领各个街口巷道,命令那些高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