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大秦西海王国!”
  一名骑兵奔驰过来,向大家高声宣布道。
  李三宝扭头看了看身后,又转身打量着前方,站在西平郡的界碑前,感受不到西海国与西平郡的区别,两者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他知道,这一脚迈出,他便真正成为了西海国王罗嗣业的封户子民了。


第945章 卧榻之侧的谋反
  入夏以后,天亮的更早。
  天光初晓,皇帝便也起床,刚洗漱完,殿内省太监张宪便前来禀报。
  “大家,李君羡求见,说有急奏。”
  李君羡身为亲军侍卫府都尉,在皇帝这里享有密奏和面君特权,他的奏章不必经过银台通政司,也不必经过政事堂宰相票拟,更不必经过翰林院学士朱批。
  “有没有说是何急奏?”皇帝一面洗脸一面问,宫女们站在旁边伺候着,但皇帝洗漱向来都是习惯自己动手。
  太监是殿中首的长官,殿中省由宦官掌领,掌皇帝生活诸事,统领尚食尚药等六局。
  而内侍省则是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庭,内库出纳等事务,有掖庭、宫闱等六局。
  两省虽各有侧重,但内侍省主要是以士人为官,主官为内侍监、次官为内侍和内常侍,掌侍皇帝,管理宫室。
  而殿中省则专以宦官掌领,掌天子服御之事。
  简单点说,殿中省是皇帝的内院贴身管家,而内侍省相当于外院大管家。
  宫里所有的宦官、宫女都归内侍省管,同时内侍省还负责皇后嫔妃们的外事,比如外出护卫等等。
  殿中省,则是专管皇帝衣食住行而已。
  殿中省的首领称为太监,可殿中省太监也一样要归内侍省的内侍监管,偏偏皇帝又规定了内侍监这个高官官只能由文官担任,内侍也一样是文官,只有内常侍这个三号才是宦官担任。
  如此一来,大秦立国一开始,就已经把太监的地位规定死了。
  内三省中,秘书省皆是士人文臣,内侍高官官又是文臣,殿中省太监虽是宦官担任,但他们只管皇帝衣食住行,宫廷事务他们管不了。
  身为现在宫中一号太监,张宪虽为正三品,可他的这个正三品却跟百官们的阶衔完全不一样,他一辈子也只能在殿中省或内侍省中任职,不可能转任他职。
  皇帝有意的控制着不让这些宦官们过于拥权,他深知,宦官作为天子私人,就算无品无职,可也一样有极大机会拥权,毕竟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
  “大家,奴婢不知,也不敢问。”张宪低头回答,他知道在皇帝的面前,最好是要本份,不要过于活跃。
  他的前任太监,便是因为喜欢瞎打听,爱结交外官,于是被皇帝下旨送回乡养老去了。
  皇帝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张宪却知道,这是皇帝满意的姿态。
  “召李君羡到亿岁殿面圣,朕稍后就到。”
  张宪心里松口气,躬身退下。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可不是乱说的,之前关中有位太守上奏,说什么皇帝圣诞之日,他治下的郡中大山都震动,山呼万岁。结果皇帝看到之后,大发雷霆,直接让翰林学士朱批回复,让政事堂将这种只知拍马奉承之官,革职查办,永不录用,除籍为民。
  张宪知道那人,本是关陇旧贵族,归附大秦后授为关中一郡太守,因氏族志刊印后,觉得家族地位下降,于是便有些心慌,结果就弄出这么一道山呼万岁的奏章来,结果马屁没拍着,倒是拍到马腿上了。
  皇帝洗漱过后,吃了碗小米粥后便来到亿岁殿。李君羡早已等候多时,他拜见过皇帝后送上一封奏报:有人谋反。
  “谁要谋反?”皇帝问。
  皇帝没有打开那封密奏,直接问李君羡。
  “监门卫中郎将长孙安业、河内郡丞李孝常、左武卫虎贲将军刘德裕、鹰扬郎将元弘善等密谋造反!”
  “哦!”
  皇帝听了之后很淡定,只是哦了一声。
  被李君羡点名的这四人,长孙安业是现在宫中很得宠的长孙昭仪的异母兄长,而李孝常则是李渊族人,至于刘德裕和元弘善都曾是隋骁果军将领。
  有人造反,皇帝一点不稀奇。
  虽然在之前的统一之战时,很多手握着兵马的敌将,都主动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统一北方后,就不会有人再起来造反了。
  “长孙安业造反的原因何在?”皇帝一边问,一边拿起御案上宦官早为他准备好的报纸。如今大秦报纸较多,大大小小的报纸有多达上百家,大的报纸发行量能破万份,比如官方的东方新闻报和洛阳早报,都是官方喉舌。
  东方新闻报由秘书省编辑发行,而洛阳早报由翰林院编辑发行,此外还有由国子监负责发行的太学报,由兵部主持发行的卫报等。
  东方新闻报更是由朝廷规定,每期通过驿站,发往天下二十二道二百余郡一千余县,保证每县都至少有一份,且北衙十二军南衙十二卫、四府,内军十二府也都要送到营一级。天下各道郡县的郡学、县学校,也都要起码一份。
  正是有这样的官方要求,所以东方新闻报的发行量相当惊人,每期起码都是破万份的销量。
  而也有一些小的报纸,只有几百份千把份的销量,甚至一月才一刊,但也凭着其各自特色,也一样获得不少特定人群的支持。
  皇帝喜欢看报,他既要求官方办大报,办出影响力来,掌控舆论。同时也不反对私人办报,只不过他早早让政事堂出台了一项书籍报刊出版令,来约束管理这些书籍报纸的出版发行。
  每天早上,皇帝都会把最新的报纸都翻一遍,他看的很快,先大致扫一遍,然后再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细读。
  最近几期的东方报上,主版都是在宣传关于分封的事情,其中既有为何要调整许多封臣原来的爵位,也有包括诸侯分封在哪,因何分封,分封何地等的详细报道。
  其实罗成不用猜,也能想到长孙安业等人为何造反,自然是与这次的分封有关。
  长孙安业作为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的异母兄长,当年长孙晟去世后,长孙安业兄弟几个就把长孙无忌娘三个给赶出家门了。
  后来长孙无垢嫁给了罗成为妾,长孙安业甚至派人来嘲讽辱骂,说长孙无忌娘三丢他们河南长孙氏的脸。
  可谁又知道,罗成这样一个军功起家的家伙,最后能成为皇帝呢。
  好在观音婢并没因此记恨他们,反而为他们破例向皇帝求情,为他们谋求官职。
  罗成破例授长孙安业为上党郡公,授他军职,此后又数次升迁,此时任监门中郎将,这是南衙四府中的监门卫府长官,负责皇城宫门守卫,不得不说很是看重。
  之前调整爵位,以过去之功劳为封爵标准,而不以过去之家世门第,因此长孙安业虽为监门中郎将,但他在大秦开国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半点功劳。
  于是最后长孙安业的上党郡公爵位被削,改封为虚封的男爵爵位,因为是虚封,所以连封号都没有,只称男爵,除了点爵禄,既无封地,也不能世袭。
  反而他的兄弟长孙无忌,却得封上党开国侯爵位,实封五百户,封地百里。
  这就让长孙安业又是羡慕又是妒忌恨。
  改爵调封,不仅仅是长孙安业这样的皇戚受影响,还有大量的旧贵族和降将们,这次也被调整了。
  此前许多人归附大秦,依然还承袭着自己祖上的公侯爵位。
  但现在,一道诏令,这些人被打落云端,跌入泥底。
  李孝常,当初以隋六大粮仓之一华阴仓投李渊,被封为郡王。李渊灭亡,他归附大秦,然后就是一路贬官降爵,先是郡王降为伯爵,再太守又降为郡丞。
  而这一次,更干脆,皇帝直接把他的伯爵也削了,连个虚封的男爵都没有,甚至河内郡丞也要免去,据说要授他到云南去任个郡司马的闲职。
  李孝常于是十分不满。
  很快,一大群不满的人慢慢的走到了一起。
  “陛下,长孙安业等谋反,证据确凿。他们四人暗中密谋,还联络了不少官员将校,多是旧贵族等。”
  “陛下,是否立马抓捕他们?”
  皇帝却只是摇了摇头。
  “急什么,就几个跳梁小丑而已,让他们先上蹿下跳一会,正好也可以看看究竟有哪些人心怀不轨,你们亲军府盯好了,看这回能钓起多少大鱼来,正好一网打尽。朕若是不好好展示一下雷霆之威,这些人还只以为朕是杨广了。”
  “陛下,若是搞大了,会不会影响不好?”说完这句话,李君羡才有些后悔,影响不影响这是皇帝决定的,轮不到他说话。
  “无妨,害群之马总是要清理掉的,眼下刚开始分封,多除掉一些,朕还能少分封几个。”
  “你们要做的,就是盯死他们,收集证据,记得要铁证。”
  上次的氏族志一经刊行发布,便引的无数人暗暗不满,而这次紧随而来的降爵改封,更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利益。
  现在,这股势力正在四处联络奔走,慢慢的在发酵着,可是皇帝却决定不急着挑破这个脓包。
  或许是时候把这些人一锅端了,留着早晚还是个祸害。
  这些人始终是不肯跟自己一条心的,或者说,自己始终也不可能真的能容忍这样一群遗老们在他的新朝继续尸餐素位,一切早就注定,他们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946章 大非川
  青海湖西岸,吐谷浑王城伏俟城。
  慕容顺面色阴沉。
  “快快去请西海王来商议军情。”等侍卫刚离开,他又大声叫住,“算了,还是本汗亲自去西海王处商议吧。”
  局势不如意,吐谷浑可汗慕容顺也便寝食难安。
  天柱王从吐蕃借得一万骑兵,天柱三部又集结了三万战士。而最新消息,他的兄弟慕容恪远走西域三弥山,成功的说动了西突厥射匮可汗,借得西突厥骑兵两万来援。
  慕容恪组织了五万骑东来。
  而慕容安远还有一万骑也誓言要杀掉弑父弑君的逆子慕容顺。
  十万骑,虽然已经抵达青海湖畔的罗嗣业说这不过是贼人们的虚张声势,不可能真有十万骑。
  但慕容顺还是很慌乱,他眼下控制的地区,只是王城一带,毕竟他虽是伏允大汗的嫡长子,早年还曾被立过太子,但毕竟曾经在中原为质十年,这十年间,吐谷浑变化太大了。
  眼下他的全部人马,加起来不到三万,这些人也未必真的都是忠诚于他。他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罗嗣业了,但罗嗣业只两万四千人马,还有一半驻在西平郡。
  慕容顺甚至生出过一股冲动,想要暂时退入西平郡,甚至干脆退到金城郡去。
  吐谷浑虽说立国数百年,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来自辽东的宇文慕容吐谷浑王子西迁部落来此,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他征服与团结了周边的诸羌、氐部族,利用南北朝混战时代,难得的机会,大肆扩张,终于占据了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的数千里之地。
  但吐谷浑骨子里没有脱离游牧部落的根子,青海湖边虽有座汗城,但这也不过是吐谷浑仅有的四座城池之一。
  而吐谷浑与突厥人其实也没差别,虽有大汗、国相等一套朝廷,但实际上也就是诸部落联盟,比如他慕容顺过去为太子时,有自己的部落和地盘,他的兄弟慕容恪被封为尊王一样有自己的地盘人马,而国相天柱王,也一样是天柱三部落的首领。
  正是这种制度,使得吐谷浑人其实就是翻版的突厥。
  他们极容易内讧。
  而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方式几乎和突厥人一样,打的时候全部落一起上,打不赢就一起跑。当年隋大军灭吐谷浑,也不过就是占据了他们的伏俟城而已,事实上,慕容伏允等人一个都没抓到,他们带着部落牛羊跑远了。
  眼看着隋人追个不停,于是把太子交给隋朝,然后继续跑。
  于是隋朝大将就说吐谷浑被灭了,杨广高兴的把吐谷浑之地新设了四个郡,而实际上呢,慕容伏允一干人虽受了些损失,可基本实力还在。
  于是没多久,等隋军一撤,他们又卷土重来,于是隋朝的所谓青海四郡,压根就没有真正的实行过统治。
  现在,慕容顺觉得秦军的人太少了,才万把人,真要打他没把握。
  伏俟城外,秦军军营。
  青海道行军总管大帐内,罗嗣业正闭着眼睛思索。
  “大王,吐蕃自灭苏毗之后,实力强劲,其吐蕃骑士极为强悍,而西突厥就更不用我说,这些人纵横西域无敌,如今天柱王与慕容恪引来这两头恶狼,咱们寡不敌众,不如暂避锋芒,召集更多的兵马,然后再来与他们决一死战!”
  罗嗣业抬起眼皮。
  “陛下已分封我为西海国王,我之国土封地就在青海湖北面,祁连山下八百里地方,我的第一批封民已经从中原不远数千里,带着物资等到达了祁连山下,如今正在筑西宁城。”
  嗣业的话说的很明白,他是大秦第一个实封的国王。
  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弃守封地,置自己的封民于不顾。
  “你是陛下钦封的河源国王,青海湖北是我罗嗣业的封国封地,而青海湖南,是你慕容顺的封国封地,你我皆是大秦分封之臣,守土有责,是朝廷的屏藩。如今不战即走,可对的起陛下的信任和分封?”
  慕容顺无奈的道。“可敌军确实势大,十万精骑,数路来攻。天柱王与吐蕃的四万骑,前锋已经到大非川了,距离此处不过数百里而已,随时就能抵达。”
  罗嗣业敲打着桌案。
  “慕容恪和慕容安远还有突厥兵马,还没有踪迹,说明距离我们还很遥远。现在来的也不过是天柱王一路而已,三万天柱部落兵,加一万吐蕃兵,并不算多。”
  现在伏俟城,有慕容顺集结的三万部落战士,还有罗嗣业的一万两千秦军,论数量并不弱于对方。
  “节下,贼人不过区区几万部落蛮兵,我秦军可以一敌数。”
  青海道行军副总管郭孝恪大声请战,“末将以为,正好趁贼子猖狂轻敌之际,来个各个击破。末将请率前厢四千人马为前锋,南下截击敌军。”
  罗嗣业走到地图前,开始估算计量。
  慕容顺说天柱王的前锋约五千人马,已经进抵了积石山下的大非川一带,那里距离青海湖的直线距离很近,但从伏俟城到那里,得绕湖绕山,这一圈绕下来,得有八百里路。
  对于轻骑来说,八百里也得四五天的时间。
  “天柱王的主力在何处?吐蕃的骑兵又在何处?”
  罗嗣业问道。
  一条条情报汇总起来。
  天柱王的部落本就是在积石山北与西倾山之西的这一带,其地在隋设立的四郡中的河源郡南部。
  “大非川!”
  罗嗣业拳头砸在地图上,天柱王的胆子倒是不小,他的主力还在集结之中,吐蕃的骑兵更是还远在苏毗境内,可天柱王的五千前锋,却已经一路北上。
  他的前锋虽到达大非川后就不再前进,可此时与后方的主力一样脱节。
  “郭孝恪!”
  “末将在!”
  “命你为前锋,统轻骑开路,本帅统大军随后南下。”
  “传令兵,持本帅将令往西平郡临羌城召薛万均统本部六千人马往大非川来汇合。”
  “往临洮郡临潭城召程名振统本部六千人马西来汇合!”
  嗣业冷冷道,“吐蕃不过区区一南蛮儿,居然也敢挑衅我大秦天威,这一次,就让他偿偿我大秦天兵的厉害!”
  诸众无不奋然,应声允命!


第947章 临洮
  帝国西南。
  临洮郡与河源郡被高高的西倾山隔断,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洮河便发源于此山。
  洮源的土著羌人称此河为从龙王宫殿流出的泉水,而汉人则称此河为富桑曲。一条洮河,也是陇西黄土高原与甘南高原的分界。
  西倾山下,洮源流过的地方西高东低,连绵不绝的高山之间,间夹着一块块的小盆地。沿洮河两岸山岭陡峭,小片的河滩地便有些房屋和人烟。
  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短促,高寒阴湿。
  河岸边上,一个简易的木寨子林立江边,寨子以原木打入地中连结立起约两人高,寨子不算大,呈方形。
  其布局,与中原道路上随处可见的驿站相似,有马厩区有交易区有休息区。
  这座木塞子虽小,却也有周长里许,寨墙外还挖了一圈壕,里面栽了些尖桩。寨子只开一门,门前设了吊桥,甚至在吊桥两边还修了四座箭塔守卫。
  在大门上,还有一座小门楼。
  门楼上高高立着一面旗帜,旗帜上绘着一个斗大的秦字。
  这面猎猎鲜艳的红旗,在这青山白水间,显得格外的耀眼。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在这个蛮荒的边境之地,这红旗便越发显得张扬。
  这不是大秦的一个驿站,也不是一座边军的堡垒要塞,实际上,这只是一座商人们建立的交易站,连边市都称不上。
  大秦朝廷距此最近的衙门,是洮源县,却还在东面的一百多里外。而西面虽还有河源郡,但高高的西倾山,实际上让两郡阻隔不相往来。
  天阴沉沉。
  王成身上披着一件羊皮袍子,头上顶着一顶狗皮帽,脚上穿的也是鹿皮靴子,浑身上下都包裹在皮毛之中,一双手笼在袖中。
  他刚从大门处进来,很熟络的跟守门的护卫们打招呼,进寨子后直接先往一个熟悉的商号去。
  “老王,这么快就回来了啊?”
  大升昌商号的伙计笑着打招呼。
  “事办完了,就赶紧回来了,不敢多耽误啊。”老王笑呵呵地说道,“小刘,最近生意还好不?”
  小刘道,“你这不也瞧见了,大白天的人都没几个,你刚回来还不知道,要打仗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有些担心呢,生意不好做,好多行商都回来了,有些更是直接回临潭、临洮城去了,等着避过风头再说呢。”
  老王前段时间回了趟中原,却是回家给儿子成亲结婚,为儿子娶亲是大事,他必须得回去一趟,高高兴兴的把儿媳妇接过了门,办过了酒宴后,他又一咬牙,给新婚的儿子儿媳们买了几十亩地,又让家里给他们盖座院子,给他们分出去居住。
  高兴虽是高兴,可这么一折腾,家里的那点底子也又差不多了,老大是成亲了,可家里还有三儿子呢。
  于是老王顾不得在家享福,便又马上赶来了这边。
  老王在这边有二十多年的经历了,最早是跟着商队来这边收皮毛,到后来慢慢的就干脆自己单干,跑单帮自己去收。
  为了能够赚钱,他得深入到更边远的地方,直接从那些羌民手里收,这样一来,利润大些,但也更危险辛苦。
  好在老王跑了十年单帮,虽然说也遇过无数次凶险之事,但都化险为夷,更何况,这十年单帮也为他攒下了一笔家业。
  他现在甚至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尤其是现在中原安定,大秦朝廷威仪四边,他们这些中原行商在边地行走也安全的多了。
  去年,数家大商号联手一起,前出一百余里,来到这里修建了这个交易点,这对老王这样的单帮行商来说,可是大为方便了。
  “小刘,喊你们掌柜的过来,我贷笔款子。”
  小刘劝道,“王叔,要不你干脆歇些日子再进山。”
  “没事,你王叔我跑这边多年,跟这边的羌人熟的很,就算真打仗也不会有事。”
  “你跟本地羌人熟,但就怕山对面的吐谷浑人过来,据说还有吐蕃人这次也来了。”
  老王却依然认为他们不可能打到这里来,毕竟山那面还有个河源郡,就算河源郡没什么兵马城堡,但什么吐谷浑吐蕃人也不太可能直接往这边来,他们要去也应当是往河西去。
  小刘见劝不动,于是只好去后面喊了刘掌柜过来,刘掌柜是小刘的叔父,也一样是中原人。
  “老王,我听三郎说你打算进山收货?”
  “嗯,总不能闲着嘛。”
  老刘照例劝说几句,都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了,见劝不动,最后只好罢了。
  “那就照老规矩?”老刘问。
  老王笑着应下。
  老王在这边跑了多年行商,他一般是跑单帮,每次在商号这边先贷笔款子,然后再去购买各种需要的商货,比如茶叶、盐、酒以及一些布匹丝绸啊,甚至是一些铁锅刀子之类的。
  这些东西都是山里羌人最感兴趣的东西,能卖个极好的价钱。
  不过盐茶酒以及铁器这些东西,都是如今朝廷严格管控的,且专卖税很高,商行进这些货过来,也是不敢有半点偷逃走私,因此价格很高。
  老王跑单帮本钱少,于是采取的都是先贷再买,然后去卖。回来后再偿还本钱,支付利息。
  利息不算高,但也不低,年息三分三。
  借出去的款子一年的利息百分之三十三,但是提前还也不会少,如果拖延,则要复利加息。
  当然,对于老王来说,盐茶酒这些商品的利润是很高的,而铁器的利润更高。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每跑一趟都能赚不少,只是一人跑,很辛苦,花的时间长。
  照着老规矩,老王从大昌号借了笔款,签字画押按手印,然后那边老刘便给他放款。拿了钱,老王便先在老刘这里采购一批商品,大昌号是家皮毛收购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